“家”字中的“豕”为什么说是公猪?那“家”的初始意是猪圈吗?
“家”字由两部分构成,“宀”和“豕”,一目了然。“宀”是房子之意,无可非议。“豕”为猪,这也已经达成共识,但讨论的问题却出在了这“猪”的公母上,以及由此而引发的关于初始意的争论。
“家”字古文字字形如下:
甲骨文“家”
甲骨文“家”
金文“家”
篆文“家”
“家”字,《说文解字》曰:“居也,从宀,豭省声。”该字当为会意字,具体意义的分歧我们随后再做详解。“家”字之下为象形字“豕”,“豕”便是猪,从上图甲骨文“家”字的字形可以看出,“豕”的腹部有一斜笔。这一斜笔极有可能是表示猪的雄器,因为古人在篆刻甲骨文字之时在动物细节的刻画上往往细致入微,虽说这一细节并不见于所有“家”的甲骨文之中,但已经向我们暗示了“家”中“豕”的区别性特征。
据《说文》解释:豭,牡豕也。牡豕,就是我们现在说的公猪,个头比较大。其他文献也对“豭”字有所阐释,其表示公猪之意观点基本一致。《古文字诂林》中的解释可见下图:
《古文字诂林》关于“豭”的解释
从以上解释,我们可以看出“宀”下当为大猪且为公猪。但是我们对“宀”与“豕”之会意造字的路径仍然不太清晰。很多学者就开始猜测“家”的意义来源。
段玉裁等学者认为,家从宀从豕,本义当为猪圈,后来才发展成“家庭”的家。商承祚先生认为“家与训豕厕之圂为一字。先民假豕厕为家者,因豕生殖繁衍,人未有不欲大其族,故取繁殖之意,而家以名也。”
还有学者认为,我们祖先以豕为财富的象征,因此“家”从豕。而最为流行的解释则是以我国古代少数民族的居住房屋为论据,有些少数民族居住的房屋,上住人下养牲畜,因此便有房下有“豕”之说。这种把豕看成家的全部的解释显然站不住脚,这同前文的“猪圈”之说大同小异。作为猪圈的“家”并未见文献记载,这是值得怀疑的最主要原因。
《汉字源流字典》对“家”的解释
那么,我们如何解释“家”字呢?这还需要从文献材料和甲骨文材料来寻找证据。
《诗经·豳风·七月》:“言私其豵、献豣于公”。这里的“豵”“豣”分别是大小不同的猪,“豵”是六个月的小猪;“豣”则是三岁的大猪,三岁的猪应该是块儿挺大的了。《周礼·大司马》曰:“大兽公之,小兽私之。”
这两处文献的意思基本相同,其义为打猎捕获了小的野兽就归个人,大的就要归公。
《诗经》所言大猪要归公,那么归公后怎么放置呢?这就是“家”字所要表示的意思,上文已经交代“家”里的“豕”是大猪,远古之时能存放大猪的地方当是族人活动的公共场所。这一场所就是宗庙祭祀之所。这样以来,“家”字的本义也就渐渐明了了,当与族人活动的公共场所有关。
那么,我们再往前寻找可以佐证的材料,在甲骨文中有这样有关祭祀的记载。“其侑报于上甲家”;“卿父庚、父甲家”;“仔于母辛家”等。其中的侑、报、卿、仔均表示祭祀之意,祭祀的对象是上甲、父康和母辛,这些人都已经死去,“家”解释为居家、家庭显然是说不通的,很显然“家”为祭祀的场所,也就是宗庙了。
作为祭祀场所的宗庙里为什么有猪呢?这一点不难理解,我们祖先在祭祀之时常用猪作为牺牲,就是现在我国仍有很多地方仍然用整头猪或者猪头来做祭祀用品。
以猪祭祖
《说文》:“豚,小豕也。从古文豕,从又持肉以祭祀也。”《墨子·鲁问》:“鲁祀以一豚祭,而求百福于鬼神。”《淮南子·氾水》中也记载:“飨大高者,而彘为上牲。”
如此看来,用猪来祭祀已经源远流长。
“豕”摆放在宗族宗庙里作为祭祀用品已得到佐证,但是为什么偏偏以“房屋”和“豕”作为构字的主要材料呢?这不得不说祖先造字的聪慧眼光,能抓住整体中的典型特征。进入宗庙,祭祀之时最先呈现在人们眼前的不是祖先牌位,而是供奉在祖先牌位前的硕大的牺牲品——猪。而猪又是祭祀中的非常重要的东西,那“家”字选择“豕”构字就不言而喻了。
“豕”为公猪如何解释呢?从猪对远古人的重要性来说,先人们不管捕获抑或豢养的猪,一般都会把母猪保留下来,以供繁衍仔猪。在祭祀之时理所当然要考虑个大成熟的公猪。不少文献资料显示,我们的祖先在宗庙祭祀时确实偏向于用公猪。
《韩非子·内储说下》:“衅之以鸡豭,若盟状。”《礼记·杂记》:“凡宗庙之器,其名者,成则衅之以豭豚。”《春秋繁露·秋雨》:“取三岁雄鸡与三岁豭猪……”可见祭祀祭神古人偏好选“豭”,也即公猪。
“家”最初为宗庙之意,宗庙是宗族的象征和核心,在同一宗庙祭祀的人皆为同一宗族,在母系氏族社会这些人当有同样的母系血缘。后来,“家”由祭祀场所引申为家族、宗族之意。《诗经 ·周颂桓》:“桓桓武王,保有厥士,于以四方,克定厥家。”这里的“家”便是指武王的整个家族,非小家庭之意。居家、家庭之意就是后来由“宗族“家庭”引申出来的了。
最后的总结:“家”由“宀”+“豕”组成,“豕”为豭,即大的公猪,豭为宗庙里祭祀的牺牲品。“家”原始义为宗庙,是宗族的象征,“家”引申出家族之意,进而引申为居家、家庭之意。
您的点赞、关注、转发是对我的最大鼓励!期待与您交流国学,非常感谢!
原创声明:本文为字本论根据汉字研究的心得和阅读文献资料所原创,感谢您对字本论原创的支持,欢迎您批评讨论!
国学经典《三字经》“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图文讲解
大家好,我是你们的好朋友:国学小呆
今天给大家带来的是,国学经典《三字经》中“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的相关讲解。
马牛羊:六畜中的上珍三品,指的分别就是我们生活中见到的:马、牛、羊鸡犬豕:六畜中的下珍三品,指的分别就是我们生活中见到的:鸡、狗、猪此六畜:此是这的意思,畜:即牲畜,人类饲养的禽兽总称人所饲:饲是饲养的意思那么整句“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的具体含义是:
马、牛、羊、鸡、狗、猪,这六种动物称为“六畜”。六畜原本都是野生的,后来被人类驯服并且饲养,对人类有许多益处。
这句《三字经》其实就是要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
人类真不愧是万物之灵,我们的祖先很早就把有些野生的动物,成功地进行了驯服和人工饲养,不仅可利用六畜当作食物,也可节省时间和力气。
比如:马可供人骑乘,也可以用来拉车;牛会耕田;羊可供应人类肉食、乳汁、皮毛;鸡和猪可供食用;狗会看家护院等。
这正是人类深具智慧的地方,也是和大自然保持平衡状态的方法。
与这句《三字经》讲述的道理相关,有一个小故事,叫做《伏羲驯六畜》。
故事是这个样子的:
原始社会时期,伏羲氏做部落首领的时候,人们主要以狩猎为生。
如果遇到大雨、大雾天气捕不到野兽,人们就会挨饿。
于是,聪明的伏羲氏就想了一个办法:天气好时,尽量多捕一些野兽,没有吃完的就放养起来。
后来经过挑选,固定了一些品种,也就是“六畜”。
此后人们又发现六畜除了供人们食用外,还有多种用途:比如马能拉车;牛能耕田;羊能供皮裘;鸡能报时;狗能看家等。
故事讲完了,其中的道理你都明白了嘛?
好了,我们今天的学习就到这里了,如果喜欢小呆的讲解,请点关注,有更多精彩内容等你哟!
“豕”、“彘”、“猪”哪个才是“猪”的意思?
猪肉我们可能每天都在吃,但是大家知道吗?我们现在的家猪是由四千万年前的野猪进化而来的,在华夏的土地上,早在母系氏族公社时期,也是新石器时代早、中期,我们就已开始饲养猪等家畜的记录了。有相关文献记录,野猪首先在中国被驯化,中国养猪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据殷墟出土的甲骨文记载,商、周时代已有猪的舍饲了(如下图)。
古代猪圈:溷
猪在下,人在上的古代猪圈:溷
在秦汉时,“溷”(hùn)这个字指的是猪圈,很形象的,你看,“猪”这个字的古体字是“瘃”(zhú),而溷字恰好就像拿了一个框将“瘃”给围了起来,这不就是猪圈吗!
但是为什么是人在上,猪在下呢?有文献资料显示,猪和人的粪便都是一种很好的农作物化肥,但是两者混合发酵后出来的效果会更好,于是乎,在汉代时,一种“人厕+猪混合模式”的猪圈诞生了,就是这样的:
猪圈
这应该也是中国卫生史上的一大进步了,其将两种污秽物有机统一到了一起,减少了污染源,清理起来也很方便。
说完了猪圈,我们再来看看现在白白胖胖的大肥猪。根据品种不同,分为白色、粉色、黑色、棕色及花色。在古时猪也称豚 ,又称彘、豨,别称刚鬣(令我想起猪刚鬣)。经常用来代表财富和生育,代表女性。商代的猪被人认为是贵重、吉祥的礼物。
随着种植业的发展、居住地的稳定(游农经济渐渐被定居农业经济取代)和猪的驯化,很多和猪有关的字产生出来,比如“家”(房子底下有猪。豕,意思就是猪)、“圂”(意思是厕所,即厕所通猪圈。现代中国南方和北方农村仍然能见到人的厕所就是猪圈、猪养在人的厕所里的实例、“缘”(左边是丝绸,右上边是相互联系,下面是豕,意思是用珍贵的丝绸和猪作为相互交换的方式作为一种关系的确定)
河姆渡陶猪
而在古代,猪是豕shǐ(野猪),在说文解字里面:豕,彘也!
来源:象形字典网
上古汉语具有\"家畜猪\"概念的词主要有三个,即\"豕\"、\"彘\"、\"猪\"。这三个词分别来源于上古方言和共同语,它们的共存体现了古汉语的层次性,它们的历史演变则呈现出此消彼长的局面。根据出土简帛材料,这三个词的竞争始于战国末期。到了秦代,由于语言政策的变化,\"彘\"成为官方认可的正式用词,而\"猪\"则被禁止使用。这一变化使得\"猪\"在秦统一后突然在文献中消失,直至东汉才恢复使用。但由于\"猪\"一直作为通语活跃在口语中,因此最后取代\"豕\"、\"彘\",成为表示\"家畜猪\"的唯一形式。(胡琳,张显成)
《东夷文化与山东·骨刻文释读》
所以豕是象形字:象猪形,长吻,大腹,四蹄,有尾。是不是很形象呢!哈哈,希望大家喜欢!猪的演变历史悠久,在我们很多人每天都吃猪肉的时候,顺便了解一下我们猪的祖先原来是在3600万年前在地球出现,但在8000多年前人类才开始驯化野猪,最后成为家猪的知识未必不是一件有趣的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