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民俗

字花神像图高清(字花神像图)

字花神像图高清(字花神像图)

【名画里的故事】景明时|钟馗引福说吉祥

钟馗引福说吉祥

文/景明时

我家有一幅《钟馗引福图》,是中国书画家协会王鸿钧先生庚午年的作品,工笔重彩,共画两幅,其中有一幅是送我的,算起来已经是三十年前的事了。

当时我只是欣赏画作的精美和意象的吉祥,至于这钟馗和蝙蝠组合是什么手法和确切的寓意,则不甚了了,而后因为各种忙,对此事便不了了之了。

三年前疫情之初,关于蝙蝠传毒之说甚嚣尘上,成为热门话题,影响到我对这幅画的构图思路心生疑虑,促使我对这幅作品构图源流研究一番,以解疑窦。

同时也等待病毒源头到底出在哪里的调研结果,或可以给蝙蝠洗冤。现在三年过去了,疫情冲击了五波,病毒变异了五代,而其源头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不过蝙幅说已澄清。而“钟馗引福”的构图源流经查阅相关资料,方知其端倪。但是我又认为其立意跟传说不完全相同,值得商榷。

首先简要说明关于钟馗的生平传说。

钟馗的起源有多种说法,多系附会之辞,今选《钟馗传略》记载云:“夫钟馗者,姓钟名馗,古有雍州终南人也,生于终南而居于终南,文武全修,豹头环眼,铁面虬鬓,相貌奇异,经纶满腹,刚正不阿,不惧邪祟,待人正直、肝胆相照、获贡士,首(殿试)状元不及,抗辩无果,报国无门,舍生取义,怒撞殿柱亡,皇以状元职葬之,托梦驱鬼愈唐明皇之疾,封‘赐福镇宅圣君’,诏告天下,遍悬《钟馗赐福镇宅图》护福祛邪魅以佑平安。故名噪天下也!”

可见钟馗其人相貌奇异,文武双全,正义凛然,可惜怀才不遇,性格刚烈,杀身成仁,却仍忠心不二,尽忠皇帝,虽死而获殊荣。

另外古人传说,有“年兽”专于大年夜侵扰人间,为了驱赶年兽,年夜守岁,人们从唐代起将钟馗、神荼、郁垒、秦琼、敬德神像贴于门上辟邪,放鞭炮、挂红灯吓跑年兽。

春节期间钟馗是守门、护福、镇宅、驱年兽的神,可见钟馗信仰至少从盛唐起已成为全社会的风尚。我们至今还可以见到几位门神的年画。

尔后,道教尊钟馗为门神,封钟馗为驱鬼逐恶的判官,为“赐福镇宅圣君”。民间开始常挂钟馗的像赐福镇宅,跳钟馗舞祈福驱邪,一直延续至今。

再来看蝙蝙。

蝙蝠(学名:Chiroptera spp.)属脊索动物门,是哺乳纲下的一类动物,是唯一能够真正飞翔的哺乳动物。其颜色多样,大多是褐色、灰色和黑色,与其能够飞行并进行夜间生活相适应。通常蝙蝠的视觉较差,而靠回声定位,听觉异常发达。70%的蝙蝠种类主要以昆虫和其他小节肢动物为食,其余的种类主要以果实、花蜜和花粉为食,有3个种类的吸血蝙蝠以血液为食。蝙蝠分布于地球上除南北极和某些大洋岛屿以外的所有地方。

这个哺乳动物中唯一能飞的“空姐”,据科学研究,在地球上生存了8800万年,与恐龙同时期,恐龙灭绝了,蝙蝠却幸存下来。蝙蝠可分为两个亚目,全世界共有16科185属962种。

《1996年受胁动物红色名录》中公布了蝙蝠生存受到威胁的状况,指出处于极危险种类有26种,濒危有32种,易危有173种。许多蝙蝠在自然界越来越少,趋于灭绝。蝙蝠有很多别名如:天鼠、挂鼠、天蝠、老鼠皮翼、飞鼠、燕别故、蜜符、岩老鼠。

古人把蝙蝠排泄物做药用,还有一个很好听的名字—夜明砂,有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作用(现已不用),但并不食其肉。其实现代蝙蝠对人类有重要的科学贡献,诸如雷达仿生和基因病理学研究等。今人捕杀食用蝙蝠,令其生存艰难成了濒危物种,作为伴随我们中华文明几千年的吉祥物,我们应该保护它。

可见起初蝙蝙形象并不是很美,而且在国外一些文化中常把蝙蝠形象同黑暗、墓地、吸血等事物和现象联系在一起,多见于文学作品中。但是我国则不同,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因“蝠”谐音“福”而受到人们的亲睐和欢迎。这就要感谢我国的“吉祥文化”了。

我国的吉祥文化由来已久。“吉祥”代表吉利祥瑞,是交好运的征兆,其核心就是人们对于美好生活和美好事物的向往。

吉祥文化常见的有六大类,如人们常说的“春和景明”、“大地回春”等吉祥语以及“吉祥如意”、“兔年吉祥”等拜年话,“福如东海 寿比南山”、“五福临门”等祝福语是语言吉祥;书写“福禄寿禧”等是文字吉祥,若剪成剪纸,也叫“字花”;从一到十及百千万是数字吉祥,如从“一帆风顺”到“万事胜意”等词语不可胜数;婚庆抓周、开业剪彩、大型庆典、动土奠基、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等是行为吉祥;以物托意,如吉祥物,摆件、挂件、手串、葫芦、凤凰龙龟狮象麒麟、熊猫、国花牡丹、梅兰竹菊等是物体吉祥;云水纹、龙凤纹,迎春年画、灯彩图案、舞龙舞狮邮票等各种吉祥图纹,作为装饰艺术以视觉形象设计表现出来,为吉祥纹样,其各种传统吉祥图案浩如烟海。

吉祥图案,即是具有一定吉祥寓意的装饰纹样,它以象征、谐音等的手法表达含义。

所谓象征手法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种具体形象(象征体)来赋于和表现某种程度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如钟馗的形象。所谓谐音手法即借用某些事物的名称,组合成同音词,以表达吉祥含义,也就是音联意联,典型的代表就是蝙蝠纹样。

图案组合而被文人墨客绘画成作品,就是书画艺术了,如松竹梅岁寒三友,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等。

那么钟馗和蝙蝠怎么就阴差阳错给组合成一家了?

上文说到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因“蝠”谐音“福”而受到文人雅士关注而进入视野,由于蝙蝠被人们崇拜、雕刻和绘画,从此蝙蝠纹便代表吉祥如意、如“福”降临,它的构图形式也不断创新升华,甚至建筑造型、衣服纹饰、年画、风水摆件无处不在。

蝙蝠的造型常常有多种组合形式,五只蝙蝠围绕一个“寿”字,名曰“五福捧寿”:蝙蝠与马组合,为“马上得福”等等。虽然自然界中的蝙蝠形象并不美丽,但是经过人们的联想与想象,便使蝙蝠的形象具有了充分的形象美,这无异是传统文化中值得骄傲的一个创意。

然而把蝙蝠和钟馗真正结合起来的是唐代的吴道子。

我们知道钟馗是中国神话中能打鬼驱邪的神,据唐代诗人卢肇的《唐逸史》中记载唐玄宗做梦梦见大鬼吃小鬼的故事,他梦醒后就让画圣吴道子将钟馗形象绘画出来,镂板印刷,广颁天下,以辟邪驱鬼。

在吴道子所画钟馗图画上有几只蝙蝠,其原因是蝙蝠夜间行动,因而能看得见鬼魅,哪里有鬼就把钟馗引向哪里。再加上前代传说蝙蝠千年成精,因而蝙蝠就成了钟馗的“助手”,成为绘画《钟馗捉鬼》的经典构图,一直流传到现在,如今画传统钟馗形象,必定有蝙蝠随之。

笔者认为虽然有关钟馗的吉祥绘画体材众多,表达出各种特定的寓意,而钟馗赐福镇宅的创意并不全是为了打鬼祛邪那么简单,“鬼”的含义也并不那么虚无缥缈。

现代心理学研究认为,需要是人所共有的心理现象,它是人的行为的原动力,是人类个体和社会生活中所必需的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心理学家马斯洛(Maslow)把需要化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生理的需要是人类最原始最基本的需要,如吃饭穿衣、居住婚配、疾病治疗等等,这些需要都要以财富为基础,也即是要有“福”,而安全的需要是在生理的需要得到满足之后相继出现的需要。每个人都需要得到安全保护,包括得到保证、稳定、依赖、秩序、法律、保护者的力量等等。

由此可见,安全和财富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有了财富必须要有安全的保障,有了安全保障,财富才会被护佑,人类社会的生存发展史告诉我们,只有国家民族的安全,才会有百姓幸福生活的保障;地方社区有了安全的环境和条件,才能招商引资,发家致富;家庭有了安全意识和措施,才能过上平安幸福的日子,三者不可缺一。不然就是“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就会被“割韮菜”。

因此对于财富来说,安全是何等的重要,人类社会存在国际战争、天灾人祸、资本压榨、巧取豪夺、偷盗抢劫、诱拐诈骗、疾病死亡等等不安全因素,这对于财富来说就是严峻的考验和挑战。从这个角度讲,保障生存安全也就是护国佑家,就是赐福、引福。

再看古人的思维活动过程,“蝙蝠”代表“福祉”,象征人们的生存需要,当皇帝的福祉需要满足之后,安全需要就上升到议事日程上来,这是“衣食足而知荣辱”的社会生存规律,而寻常百姓家又何尝不是这样!再看钟馗造象,真个是:

浩然正气青锋剑,怒目虬髯做判官。

打恶降妖驱小鬼,除魔镇宅保平安。

这活脱脱就是一个安全需要的造型,只是古人把它神化、艺术化了。

现在我们理解,把钟馗和蝙蝠这两种意象组合在一起,就再自然不过了。当然这仍是一个寓意美好的吉祥图案,值得悬挂中堂。

2023.2.11

作者简介:景明时,中医副主任医师。甘肃古浪县人。1982年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学士学位,曾在北京安定医院、京棉集团医院等多家医院临床工作40年。论文和科普文章散见于《天津中医杂志》、《四川中医杂志》、《中国医院管理》、《脑电图学与神经精神病学杂志》等杂志及健康报、医药养生保健报及其他学术刊物。自2015年退休返聘于北京朝阳区八二中心中医科工作。偶有作品在媒体发表。

印度佛教信息+长安黄土匠人+丝路文化交流——造就北宋时尚手办“磨喝乐”

来源:【西安日报】

开栏语

在文明交流互鉴中追记历史迈向未来

两千多年前,始于长安的丝绸之路跨越陇原大地,沿绿洲和帕米尔高原通往中亚、西亚,绵延到非洲和欧洲,使不同文明紧密相连。2023年4——5月间,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联盟大会和中国-中亚峰会先后在陕西西安召开,这两场重要会议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实践,将产生积极的示范效应,为世界和地区和平稳定、发展繁荣注入更多正能量。

今年9月恰逢“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和建设十周年,十年来,“一带一路”建设取得了沉甸甸的成果,“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对于开展文化遗产保护国际合作的意识与意愿与日俱增,陕西省、西安市文博系统不断加强与亚洲国家在文明研究、联合考古、古迹修复、博物馆交流、人才培养等领域合作,共同探索文物保护管理和活化利用的新模式新路径,努力让古老文物在新时代焕发新生、创造价值、赋能发展。

建设丝绸之路考古合作研究中心,与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国家开展联合考古,先后举办数十个主题鲜明的陕西文物外展……陕西文博不断扮演中坚力量。陕西历史博物馆藏鎏金铜蚕、西安博物院藏三彩胡人腾空马、大唐西市博物馆藏三彩胡旋舞凤首壶等一批带有浓厚异域特征、实证中外历史文化友好交往的文物,更是成为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载体。

文化遗产可以超越国界,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并敦促各国弥合分歧,为共同目标通力合作。

为纪念“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和建设十周年,即日起,西安报业传媒集团(西安日报社)开展“丝路遗宝:陕西文物中的‘一带一路’”系列报道,紧扣“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行动”国际倡议,围绕《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联盟西安宣言》中关于文化交流的相关精神,呈现陕西文物中的“一带一路”元素,回溯中国与相关各国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交往,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民相知相亲,共同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 庞乐)

印度佛教信息+长安黄土匠人+丝路文化交流——造就北宋时尚手办“磨喝乐”

在西北大学博物馆三楼的展柜里,摆放着20个一套的“小泥人”头像。初看似乎有些不起眼,大小不过五六厘米,凑近一看,一整套头像面容各异,线条极为精巧细腻,有仕女、官吏、神王像、土地神像、力士像、天王像、猴头像。风格更是多变,或庄严、或俏皮。

这些来自宋代的“磨喝乐”玩具精巧程度不是现代年轻人喜欢的二次元“手办”可比拟的,它们从何而来?为何其中的猴头像酷似印度的“猴神”?为何有个头像取材于神佛?9月7日,记者在西北大学博物馆找到了答案……

我国目前发现的唯一成套的北宋“磨喝乐”玩具

“这是一套来自宋代并风靡一时的玩具‘磨喝乐’,他们原本的身体是木质结构,装扮着漂亮精巧的服饰。”西北大学博物馆贾麦明老师如数家珍,贾麦明正是这一套珍贵“磨喝乐”文物的征集者:2002年8月,西安市西大街马路拓宽改造过程中,在广济街南一工地发现了一口直径约1.2米,距地表约8米深的古井,井中发现了一套共计20件泥塑文物。其中18 件为头像雕塑,一件莲花火焰浮雕,一件为制作头塑像的陶范,19 件泥塑,每件下面都有一个0.3—0.4厘米的插孔。当时我们很兴奋,因为这组雕塑群体成套,其细致入微的雕刻,制作之精巧,令人叹为观止。据我们初步考证,这是我国目前发现的唯一成套的北宋时期“磨喝乐”变体泥偶玩具。

“磨喝乐”是风靡一时的玩具,为何成套却如此罕见?对此,贾麦明解释道:“它底下有个孔,一插就可以把它拿起来,宋代的时候都是给它穿上衣服,像卖糖葫芦一样插在上面,小孩玩这个要特别小心,这是用泥做的,容易破碎。正因如此,成套的磨喝乐才会如此罕见。”

儿童玩具是否意味着价钱便宜?其实不然,由于搭配衣服很可能极为华丽,面具也会涂上金粉,所以在文献中也有几千贯钱一个的记载。据《东京梦华录》记载:两宋时期,每年农历的七月七日这一天,俗称七夕节,无论是达官显贵,还是平民百姓,都用“磨喝乐”来供奉牛郎、织女,借此来实现“乞巧”和多子多福的愿望。有的在祭祀完后把陈设的“磨喝乐”分发给儿童作了玩具。孩子们怎么玩呢?贾麦明笑着表示,出土的这一套玩具要是小朋友都有,那很可能是拿着这各色人物乐呵呵地“过家家”。

印度工匠很可能参与了最初的“磨喝乐”形象创造

“磨喝乐”本身,作为佛教世俗化和中国传统民间信仰融合的典型例证之一,也是古代丝绸之路中外交流的重要见证。从名字来看就很明显了,贾麦明介绍道:“磨喝乐”这个名字就是个“舶来品”,“磨喝乐”又称“摩喉罗”或“罗喉罗”,也有的写成“摩喝乐”或“摩睺罗”,其音为梵文音译,本是宋元时代供奉织女、牛郎的一种土泥偶人。关于“磨喝乐”这里还有一个故事。据《阿弥陀经疏》记载:“磨喝乐”或“罗喉罗”,当年曾是一位国王,有一位仙人犯了罪,被囚禁于安后园中,国王忘记了,六天没有供给饮食。因此这位仙人坠入了黑绳地狱,过了六万年才脱身成胎,又过了六年才出世,六岁出家成佛,最终成“罗喉罗”。它与中国土生土长的民间传说相结合,成了一种独特的民间文化。

贾麦明表示:“西大街在宋代应该是制作磨喝乐玩具的工厂,当时被称作‘瓦子’,规模是很大的。这些玩具做好了,会以批发的形式运送到全国各地,它们的原材料当时都是咱西安的黄土。”出土的这一套玩具中还有一个精巧的模具,泥土被压进去,塑型后低温烘烤即成。这套“磨喝乐”里,最明显的例证就是猴头的面具,猴头像高5厘米,表情是啮牙咧嘴、眼睛圆睁。模样与印度的猴神极为类似,并不是中国传统猴像,这是印度文化与本土民俗融合的一个佐证,贾麦明边指着猴头像“磨喝乐”边说:“当时宋代的文化交流是很丰富的,这些‘磨喝乐’的形象很可能最初就是来自印度的工匠和本土的匠人一起做出的。”

“磨喝乐”形象的多变,实际上也使得艺术逐渐接近生活。无论是奢华的宫廷生活,还是神秘的寺院文化,都逐渐有平民化的倾向。因此,宋代人对平民艺术不仅停留在表面上,而且已到一定的深度。熟悉民间的情趣、志向、爱好,是宋代文化的特征。这种艺术能看到宋代社会、家庭和人的风貌,流露出浓郁的生活气息。

贾麦明表示:“宋代的文化氛围相对来说是很宽松的。比如在唐代,平民实际上是不能常常去寺庙的,到了宋代,正是由于寺庙文化越加亲民,所以体现在儿童玩具上,也有了这些神像的特征。”这一点,在这套“磨喝乐”的其中一个仕女头像上有具象的体现,泥质红陶的仕女,高6.5厘米。瓜子脸五官端正,髻分两部分,髻中间用“+”字花结分开。上半部用细纱包成,上饰云气。贾麦明表示:“这个云气明显就结合了一下佛像的人物特点,一下子就让人物仙气飘飘了。”平民化的另一个例证是“磨喝乐”创作的丰富形象,在西北大学博物馆藏的一件完整身形的童子泥偶“磨喝乐”,该泥质红陶,高8厘米,圆脸,小童两只手和双脚均被布袋束住,防止孩子手指抠坏自己,小童奋力想要挣开包裹,小脸红红,形象极为生动。

视频加载中...

两宋时期,西安虽然不是首都,但无论是永兴军路(北宋西安称谓)时期,还是京兆府路(南宋和元称谓)时期,这里依然是丝路重镇,是贯通中国西部和东部重要纽带,更是民族融合的核心区域。 “磨喝乐”之所以在这里被唯一成套发现,也说明两宋时期的西安,在中华大地上具有重要的文化地位。

文物简介:

“磨喝乐”在我国各地都有发现,西北大学博物馆馆藏的这一套,是我国目前发现的唯一成套的北宋时期“磨喝乐”变体泥偶玩具,共计20件泥塑文物。是目前为止我国发现的数量最多、最为完整的一组,身材、手足、面目栩栩如生。“磨喝乐”满足了人们对童子灵气和智慧的想象,宋朝的寻常市民家、富贵人家乃至皇室贵族之中,都有“磨喝乐”的忠实粉丝。宋代的西安,虽然不是首都,但这里依然是丝路重镇,作为佛教世俗化和中国传统民间信仰融合的典型例证之一,“磨喝乐”是古代丝绸之路中外交流的重要见证。

文/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 张潇 图/视频 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 王健

本文来自【西安日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