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星座

出加示念什么意思(出加示念什么)

出加示念什么意思(出加示念什么)

《说文解字》第11课:带“示”的汉字,都有这些意思

我们读《说文解字》,提纲是540个部首,今天已经到了11课,我们还停在“示”部,这是《说文解字》的第3个部首,“示”部的汉字一般与祭祀鬼神以求福佑有关系,大致“示”部汉字可以分为四类:1、祭祀的名称:比如禘、祃、祔等;2、鬼神的名称:比如社、祇、神等;3、祭祀的仪式:比如祭、祀、祝等;4、吉凶、祸福等,比如祥、禄、福等。

有朋友留言说,是不是汉字里带“示”的都跟神明有关呢?答案是,不绝对,“示”也有作为音符构成形声字的字,比如视、祁。在这种情况下,这些字跟神明并无关系。

好了,我们继续解说《说文解字》的6个汉字,它们是:

(今天要解说的6个汉字)

1、祳。读作shèn。《说文解字》释作:“社肉,盛以蜃,故謂之祳。”就是祭祀用的生肉,只是用蜃来盛装,所以叫“祳”。那么,理解这个字,就一定要理解“蜃”,《说文解字》称蜃为:“雉入海,化爲蜃。”它的本义是一种大蛤,另外的引申意义还较多,这个字在在作为祭器这个意义时,就是指“腹部画有蜃形的漆尊”。用这种漆尊来盛装祭祀用的肉,所以这种肉叫“祳”。它的小篆字形是:

(祳的小篆)

2、祴。读作gāi。《说文解字》释作:“宗廟奏祴樂。”《说文解字注》称:“宗庙中宾醉而出,奏《祴夏》,故字从示”。这里的所谓《祴夏》,是音乐的一种,也作《陔夏》,是《九夏》之一。九夏分别是《王夏》、《肆夏》、《昭夏》、《纳夏》、《章夏》、《齐夏》、《族夏》、《祴夏》、《骜夏》,在祭祀的过程中,每个不同的祭祀事件,要配以不同的音乐,“祴夏”是其中的一种,是在“宾醉出”时演奏的音乐。

(祴的相关演变)

从字形上来说,左边的“示”不用解释,就是神明的意思,左边的“戒”,原本是双手持兵器的形状,双手持兵器,当然是为了防止敌人突击,引申为防备,使免除(危险)。显然,加上“示”字的“祴”也有警戒、防备的意思,《祴夏》也是一种有防备性质的音乐,那么为什么要在宾客喝醉出来的时候奏《祴夏》?当然是为了防止失去礼仪。

祴字还有另外两个意思,(1)堂下阶前砖砌的路,也叫祴;(2)古代西域有个部落叫祴(《新唐书.地理志下》有载)。

3、禡。读作mà。《说文解字》释作:“師行所止,恐有慢其神,下而祀之曰‘禡’。”出兵打仗,害怕这次行军得罪了神明,于是在行军途中(或者出发前,或者是到达了战场之后)进行的一种祭祀,叫做“禡”。仅从字形看,这个字也是跟马有关的。马的字形,不管是甲骨文还是金文,都是一个马的形象,加上一个“示”字之后,就表示带兵马行军途中的祭祀。

(禡的字形相关演变)

《玉篇.示部》中称“禡,马上祭也。”显然,也是祭祀类型的一种。

4、禂。读作dǎo。《说文解字》释作:“禱牲馬祭也。”即为了使牲畜肥壮而进行的一种祭祀。本字之后附有另外一个写法,跟马有关,左边一个“马”,右边一个“寿”(如图)。说明这个字跟马的长寿(对于马来说,长寿的马一般是肥健的)有关,当然,也不止是马,还有其他牲畜,这是一项专门为牲畜特设的祭祀,郑玄说“为牲祭求肥充,为马祭求肥健”,求牛羊长得肥,求马匹长得健壮。

(禂的两种写法,后一种是常规的小篆)

5、社。读作shè。《说文解字》释作:“地主也”。这是个常用字,但其实来源并不简单,解释起来也不简单。《说文解字》上的地主,并不是指现代意义的地主,而是土地之神,我们看社的字形演变,甲骨文是土地发出的嫩叶形状,金文则直接描画从土地上长出的树木,而这个掌管土地生出植物的神明就叫做“社”。

(社的字形演变)

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社字又引申出来很多种意义:(1)土地之神的神主;(2)祭祀社神的场所;(3)祭祀社神的仪式;(4)祭祀社神的节日,比如社日;(5)古代地方基层行政单位,最早是25家为一社,后来方圆六里之内为一社,再后来到了元代,就50家为一社;(6)社仓、社学的简称;(7)某些集体组织、团体,比如印社、旅行社;(8)某些机构:如报社;(9)江淮地区的方言称母亲为社。(10)古代的地名;(11)一个姓氏。我们理解汉字,先理解基本意义,其他意义都跟基本意义相关,就容易记忆了。

6、禓。两个读音,1读shāng;2读yáng。《说文解字》释作:“道上祭。”很明显,这又是一种祭祀类型,就在在道路上祭祀称作“禓”。那么,从字形上,它的字源是一个“示”,一个“昜”,“昜”的本义就是太阳高高地挂在天上,后来因为应用了加有表示城墙的“阝”而区别阴阳,“昜”即不在应用。昜的本义,《说文解字》称:“一曰飞扬。一曰长也。一曰彊者眾皃。”最原始的意思就是“播散、散开”,比如“场”是聚散之所;“杨”的种子带毛,可以乘风播散;固体食物可以在热水中化开,这就是“汤”;“疡”就是疮的溃烂(在皮肤上大面积溃烂也是一种“播散”);“糃”就是把碾过的谷粒朝空中扬起,风就会把谷壳吹散,留下的就是米;“暘”就是日光的发散、四射,等等。第三个意义“强者众儿”又指为强壮的人的众多的儿子。字的字形发展如图:

(昜及禓的字形演变)

明白了“昜”字,我们大致就可以理解禓的两个意义了,当“禓”读作shāng时,即指“强鬼”,就是遭遇横死的鬼,也指驱逐强鬼的祭祀,“禓”是强鬼的名字。用的是“昜”的“强者众儿”的意项;当“禓”读作yáng时,指的是“道上之祭”,就是走在道路上随时进行的路祭,这种祭祀主要是祭奠无主之鬼,所以也叫“祭殤”,就叫“禓”,古时,“殤”与“禓”通用,又指路神,而路是四通八达的,在这个意义上,用的又是“昜”的“飞扬”和“播散”的意项。

中华民族的历史足够悠久,要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最好的入手点就是汉字,而了解汉字的入手点,无过于《说文解字》,但这部经典实在过于枯燥,希望我们的努力解读不仅能为学习篆刻的朋友一点帮助,也能为中华民族经典文化的传播起到微小的作用。

(【说文解字】之11)

《说文解字》第11课:带“示”的汉字,都有这些意思

我们读《说文解字》,提纲是540个部首,今天已经到了11课,我们还停在“示”部,这是《说文解字》的第3个部首,“示”部的汉字一般与祭祀鬼神以求福佑有关系,大致“示”部汉字可以分为四类:1、祭祀的名称:比如禘、祃、祔等;2、鬼神的名称:比如社、祇、神等;3、祭祀的仪式:比如祭、祀、祝等;4、吉凶、祸福等,比如祥、禄、福等。

有朋友留言说,是不是汉字里带“示”的都跟神明有关呢?答案是,不绝对,“示”也有作为音符构成形声字的字,比如视、祁。在这种情况下,这些字跟神明并无关系。

好了,我们继续解说《说文解字》的6个汉字,它们是:

(今天要解说的6个汉字)

1、祳。读作shèn。《说文解字》释作:“社肉,盛以蜃,故謂之祳。”就是祭祀用的生肉,只是用蜃来盛装,所以叫“祳”。那么,理解这个字,就一定要理解“蜃”,《说文解字》称蜃为:“雉入海,化爲蜃。”它的本义是一种大蛤,另外的引申意义还较多,这个字在在作为祭器这个意义时,就是指“腹部画有蜃形的漆尊”。用这种漆尊来盛装祭祀用的肉,所以这种肉叫“祳”。它的小篆字形是:

(祳的小篆)

2、祴。读作gāi。《说文解字》释作:“宗廟奏祴樂。”《说文解字注》称:“宗庙中宾醉而出,奏《祴夏》,故字从示”。这里的所谓《祴夏》,是音乐的一种,也作《陔夏》,是《九夏》之一。九夏分别是《王夏》、《肆夏》、《昭夏》、《纳夏》、《章夏》、《齐夏》、《族夏》、《祴夏》、《骜夏》,在祭祀的过程中,每个不同的祭祀事件,要配以不同的音乐,“祴夏”是其中的一种,是在“宾醉出”时演奏的音乐。

(祴的相关演变)

从字形上来说,左边的“示”不用解释,就是神明的意思,左边的“戒”,原本是双手持兵器的形状,双手持兵器,当然是为了防止敌人突击,引申为防备,使免除(危险)。显然,加上“示”字的“祴”也有警戒、防备的意思,《祴夏》也是一种有防备性质的音乐,那么为什么要在宾客喝醉出来的时候奏《祴夏》?当然是为了防止失去礼仪。

祴字还有另外两个意思,(1)堂下阶前砖砌的路,也叫祴;(2)古代西域有个部落叫祴(《新唐书.地理志下》有载)。

3、禡。读作mà。《说文解字》释作:“師行所止,恐有慢其神,下而祀之曰‘禡’。”出兵打仗,害怕这次行军得罪了神明,于是在行军途中(或者出发前,或者是到达了战场之后)进行的一种祭祀,叫做“禡”。仅从字形看,这个字也是跟马有关的。马的字形,不管是甲骨文还是金文,都是一个马的形象,加上一个“示”字之后,就表示带兵马行军途中的祭祀。

(禡的字形相关演变)

《玉篇.示部》中称“禡,马上祭也。”显然,也是祭祀类型的一种。

4、禂。读作dǎo。《说文解字》释作:“禱牲馬祭也。”即为了使牲畜肥壮而进行的一种祭祀。本字之后附有另外一个写法,跟马有关,左边一个“马”,右边一个“寿”(如图)。说明这个字跟马的长寿(对于马来说,长寿的马一般是肥健的)有关,当然,也不止是马,还有其他牲畜,这是一项专门为牲畜特设的祭祀,郑玄说“为牲祭求肥充,为马祭求肥健”,求牛羊长得肥,求马匹长得健壮。

(禂的两种写法,后一种是常规的小篆)

5、社。读作shè。《说文解字》释作:“地主也”。这是个常用字,但其实来源并不简单,解释起来也不简单。《说文解字》上的地主,并不是指现代意义的地主,而是土地之神,我们看社的字形演变,甲骨文是土地发出的嫩叶形状,金文则直接描画从土地上长出的树木,而这个掌管土地生出植物的神明就叫做“社”。

(社的字形演变)

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社字又引申出来很多种意义:(1)土地之神的神主;(2)祭祀社神的场所;(3)祭祀社神的仪式;(4)祭祀社神的节日,比如社日;(5)古代地方基层行政单位,最早是25家为一社,后来方圆六里之内为一社,再后来到了元代,就50家为一社;(6)社仓、社学的简称;(7)某些集体组织、团体,比如印社、旅行社;(8)某些机构:如报社;(9)江淮地区的方言称母亲为社。(10)古代的地名;(11)一个姓氏。我们理解汉字,先理解基本意义,其他意义都跟基本意义相关,就容易记忆了。

6、禓。两个读音,1读shāng;2读yáng。《说文解字》释作:“道上祭。”很明显,这又是一种祭祀类型,就在在道路上祭祀称作“禓”。那么,从字形上,它的字源是一个“示”,一个“昜”,“昜”的本义就是太阳高高地挂在天上,后来因为应用了加有表示城墙的“阝”而区别阴阳,“昜”即不在应用。昜的本义,《说文解字》称:“一曰飞扬。一曰长也。一曰彊者眾皃。”最原始的意思就是“播散、散开”,比如“场”是聚散之所;“杨”的种子带毛,可以乘风播散;固体食物可以在热水中化开,这就是“汤”;“疡”就是疮的溃烂(在皮肤上大面积溃烂也是一种“播散”);“糃”就是把碾过的谷粒朝空中扬起,风就会把谷壳吹散,留下的就是米;“暘”就是日光的发散、四射,等等。第三个意义“强者众儿”又指为强壮的人的众多的儿子。字的字形发展如图:

(昜及禓的字形演变)

明白了“昜”字,我们大致就可以理解禓的两个意义了,当“禓”读作shāng时,即指“强鬼”,就是遭遇横死的鬼,也指驱逐强鬼的祭祀,“禓”是强鬼的名字。用的是“昜”的“强者众儿”的意项;当“禓”读作yáng时,指的是“道上之祭”,就是走在道路上随时进行的路祭,这种祭祀主要是祭奠无主之鬼,所以也叫“祭殤”,就叫“禓”,古时,“殤”与“禓”通用,又指路神,而路是四通八达的,在这个意义上,用的又是“昜”的“飞扬”和“播散”的意项。

中华民族的历史足够悠久,要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最好的入手点就是汉字,而了解汉字的入手点,无过于《说文解字》,但这部经典实在过于枯燥,希望我们的努力解读不仅能为学习篆刻的朋友一点帮助,也能为中华民族经典文化的传播起到微小的作用。

(【说文解字】之11)

注意啦,这个字可不念hú!那该怎么念呢?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仅是汉字就足以体现

其中有很多形近的双胞胎汉字

比如今天介绍的这几个

小鱼邀您一起来分辨分辨[机智]

一、【壸】和【壶】

壸【kǔn】:底部是“亚”,指古代宫中的道路。

1、壸政:宫内事务、家政。

2、壸奥:室内深处,也用以比喻事理深微隐奥的地方。也作壸闱,内宫。

3、壸阁、壸闱:指闺阁、闺房、宫闱。

壶【hú】:底部是“业“,陶瓷或金属等制成的容器。

二、【薜】和【薛】

薜【bì】:薛荔,一种常绿藤本植物,茎蔓生,叶子卵形。

薛【xuē】:一个姓氏。

三、【口】和【囗】

口【kǒu】:人或动物进饮食的器官,有的也是发声器官的一部分。

囗【guó】:比“口”字稍大一些,古同“国”。还有一个读音【wéi】,古同“围”。

四、【洗】和【冼】

洗【xǐ】:偏旁是“ 氵”,意思是用水等去掉物体上面的脏东西。

冼【xiǎn】:偏旁是“冫”,一个姓氏。

五、【银】和【锒】

银【yín】:右边部分是“艮”(gěn/gèn),一种金属。

锒【láng】:右边部分是“良”(liáng)。锒铛,铁锁链或是形容金属撞击的声音,例:锒铛入狱。

六、【祟】和【崇】

祟【suì】:上面部分是“出”,下面是“示”,原指鬼怪或鬼怪害人,借指不正当的行动。

崇【chóng】:上面部分是“山”,下面是“宗”,有高、尊敬的意思。

这里是小鱼,一起说好普通话[比心]

往期精彩[灵光一闪]

认识这两个字的人,或许不太多?

听说这几个字放一起,很多人就不认识了?

哇,又遇到了一个不认识的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