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本思想的起源——西周时期的“敬天保民”
永恒的争执:君与民孰贵?若要讨论中国历史,肯定无法忽视一个贯穿整个历史的重要议题:在中国人的思想中,究竟是“君”地位高,还是“民”地位高?诚然,按照我们平时的认知,在古代中国社会中,一定是“君”地位更高,在中国的历史演变中,君权专制的趋势随着时间进展一步步加强,由与贵族、公卿共治天下演变为明清时期的专制社会;皇帝作为天的代表,矗立于整个封建社会的顶点,他可以轻易夺走普通百姓的性命,他的政令影响着上千万甚至上亿人的生活;所有人都要向他跪拜,不管是贵族、士大夫、百姓还是来华的外国人……
专制皇权的代表人物——乾隆
但是,我们也不应忽略,在中国思想史上,“君贵民轻”从未获得完全的胜利,“民贵君轻”的思想同样有着极大的影响力。儒家亚圣孟子在《孟子·尽心下》中指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不但将民众放到高于社稷与君主的地位,而且将君主权力的来源归结为对民众的态度上。
孟子
战国末年,儒家学者荀子又在《荀子.哀公》中提出了著名的“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君以此思危,则危将焉而不至矣?”荀子以此警示统治者们,他们之所以能统治国家,其根基是最底层的百姓,百姓们可以让他的统治保持稳定,也能颠覆他的统治,因此,统治者一定要关心民众的利益。
荀子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思想被后人广泛接受,在记载唐太宗李世民与其名臣们的对话的《贞观治要》中,我们可以看到李世民君臣相当喜欢这句话,多次用它来警示自己的治国原则。虽然民本思想在君主专制加强后遭到了一定程度的打压,比如朱元璋看到孟子的重民主义言论后,在重修《孟子》时将民贵君轻的言论删除,但是,士大夫对儒家经典的向往,还是让民本思想一直流传了下来,成为一种抵御君主专制意识形态的重要理论工具。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在明清易代之际,尚且有黄宗羲、王夫之等抨击君主、称赞人民的思想家出现,正如如黄宗羲在著作《明夷待访录》中的名句:“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这足以说明,在中国的思想史之中,认为人民大于君主的观点从未消失。
去哪里追溯民本思想?根据我们的梳理,可以看出,孟子、荀子的民本思想随着儒家意识形态的传播而继承下来,成为后代士大夫民本思想的重要来源。不过,如果认为孟子、荀子是民本思想的源头,那就大错特错了。在更早的战国初期甚至春秋时代,非儒家一系诸子百家的学说中就已经包含了大量以民为本的思想。
道家经典《道德经》中提出:“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这是一种平均主义思想,居高位者应当放弃自己的利益,来弥补低位者的不足之处;墨家思想以“兼爱”、“非攻”为核心,反对令无数百姓流离失所的战争;农家认为,国君应大力发展农业来满足民众的物质需求,这样的话民众才会忠心于国君,国家的凝聚力才可提高……这些事例说明,民本主义思想并非儒家独创,而是诸子时代思想家们共同拥有的一套价值体系,一个学派创始人们的共识。
诸子百家
那么,不同学派、思想各异的诸子百家们,为什么共同掌握同一套价值观呢?若要回答这个问题,仅仅讨论春秋战国时代的思想氛围是不够的。首先,我们要明白,诸子百家时代的确是中国思想发展的一个高潮,但是,诸子时代并非中国思想史的起源。在西周时期,社会已经形成一套意识形态再生产与传播的有效系统。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作为贵族教育体系的一部分,将贵族与士大夫们的世界观与价值观,以及他们对礼仪、历史的理解,一代一代的传播下来,使得这些思想成为文化人群体所共享的意识形态。
六艺
在诸子百家的时代,很多思想家并非无中生有地创造了一种新的学说,而是从“前诸子时代”的思想资源中汲取灵感。学者们阅读那些从西周时代留下来的经典典籍、学习西周时代的历史,将这些知识与现实相结合,才创造出自己的学说。很多学说并非摧毁了过去的传统,而是延续了过去的传统。这就是诸子百家思想中常常包含民本思想的原因。因此,若要考察民本思想的根源,我们应当把目光放到比春秋战国更加久远的过去——西周时代。
民本思想的起源——“敬天保民”在西周之前的商代,宗教氛围浓厚是华夏政治文化的一个特点。商代统治阶级非常迷信,他们相信天与鬼神等颇具神秘主义色彩的论调。在其政治活动中,宗教行为是十分重要的一怀:商代会频繁的为各种鬼神进行祭祀,祭祀的礼仪十分隆重,常常使用人牲,有时一次祭祀会有上百人因此牺牲;除此之外,利用龟甲进行占卜是商代进行重要政治决策的方式之一,卜人会对龟甲进行烧灼,并根据因之形成裂痕来判断上天的旨意,为政治家们提供从政的建议。
浓郁的宗教氛围,使商代统治者将“天命”看得十分重要。在商纣王时期,民众对商的暴政不满、周代兴起时,曾有大臣提醒,但商纣王却认为天命向着自己,因此不会导致国毁人亡:“我生不有命在天?”
占卜工具:龟甲
当周武王灭亡商朝后,周人自己也感到惊奇。对周人来说,长期以来,商是强盛的中央政权,是受到天命青睐的“大邦商”,而自己不过是地位低下的“小邦商”。周人并未放弃对“天”的信赖,他们仍然认为自己胜利是得到了上帝的垂恩。那么,一个新的问题出现了,为什么天命不再垂恩与已经持续了数百年的大邦商,而转而降临在自己头上呢?这个问题其实关乎周朝政权的合法性问题:自己究竟是因为什么,才能得到天命青睐、建立新的统治?这个问题必须要认真回答,只有这样,周人才能保证自己的政权不会失去天命,重蹈商人覆辙。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周代政治家、武王的弟弟周公提出了著名的“敬天保民”思想。其思想被记载到《尚书·周书》这一部分中。
周公
周公首先指出:“唯命不于常”,其意思是,上帝赐予的天命不会永远保佑一个王朝。周公以商灭夏、周灭商微粒子,说明夏与商的统治者皆在某些时候引起了天帝的不满,因此导致国破人亡,统治崩塌。
接着,周公提出“天畏棐忱,民情大可见。”这句话的意思是,天的威严与诚信,应当从民情中进行观察。周公认为,天帝是不会直接告诉统治者,天命是否正在保佑他。如果想知道自己是否得到天命的保护,应该以民情为镜子,来揣摩天意。如果统治者不愿意亲近民众,体察民情,就不要说自己知道了天意。
最后,周公提出“敬从天命,怀保小民”。这是周公对于前两点观察结果的总结,如果希望自己得到天命的保护,就需要时常体察民情,以通达天意。而且,还应勤于国事,让人民生活幸福安康,这样才能得到天命垂睐
结语周代的“敬天保民”思想与我们现在的无神论式的“以人为本”有所不同,它仍强调天命的重要性,民众的生活境遇与质量只是天命的反应而已。但是,比起以占卜、牺牲来体察天明的商代,很明显,敬天保民的不可知论色彩少了不少,这无疑是历史的进步。
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趋势虽然是专制皇权越来越强,但我们也应铭记,中国古代传统思想中也有着丰富的民本主义思想,对人民群众的重视从未因专制皇权的打压而消失在历史长河中。一切以“传统思想“为借口、鄙夷人民群众地位与权利的言论,皆是片面而专横的胡言乱语。
本号长期推送历史相关原创文章,喜欢就点个赞、加个关注吧!
清廉兰州 · 每日廉语(271)
敬天保民 明德慎罚
语出《尚书》之《酒诰》《康诰》等篇,大意是要敬畏天命,保护百姓;要敬德尚德,刑罚适中。一般认为,出于周公之手。周公是武王之弟,武王卒后,周公摄政七年,忠诚勤恳,宵衣旰食,后还政成王。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历代名臣庙祀中周公从来都排第一,是后世为政者的典范。
周公建立和完善了宗法制、封建制、井田制,奠定了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根基;主持制礼作乐,将人心、人伦、教化与礼乐紧密结合起来,确立了“礼仪之邦”的文化基因和体系。商尊天事鬼,巫风盛行,是天命神学的天下,周公用“民情可见”的观点解释天命,从商亡中凝练出“敬天保民”“明德慎罚”,尊崇“民”和“德”,理性地转向敬畏人民、崇扬道德。从以神为中心到以人为中心,孕育了民本主义思想的胚胎,将历史的车轮引向了进步的方向。最是民心重千钧,得民心者得天下。天下为公,人民至上。历史走到今天,我们把“人民”镌刻在旗帜上,“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成为最壮丽的时代画面。(清澜)
篇篇经典 翩翩诗经 | 假乐——顺天应人敬天保民
249诗经·大雅·假乐译、解、颂:一路迤逦
美好和乐君子,
美德赫赫彰明。
合乎人民心意,
福禄自天继承。
上天保佑赐命,
一再降福不停。
祈求福禄无数,
子孙千亿繁盛。
庄重肃穆堂皇,
最宜天下君王。
无过无错不忘,
遵循先王典章。
威仪盛大庄重,
言谈得体周详。
无怨无悔无恶,
博采群臣之长。
享受福禄无际,
四方天下纲常。
秉此纲领法纪,
呼朋宴乐休憩。
天下诸侯卿士,
忠心爱戴天子。
勤于职守不懈,
百姓休养生息。
《假乐》——顺天应人敬天保民儒家经典《中庸》完整地引用了《假乐》的第一章,紧随其后的是一句总结:故大德者必受命。
从这首诗里,儒家找到了周代商而起的根基,那就是——德!
《大学》中讲得更透彻: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
德,是立国之本。什么是德呢?一说德,我们自然会想到道德、德行。甲骨文的德字,是一只眼睛在看木桩的影子运行,本意是日月金木水火土等七曜的自然运行轨迹。后来引申为遵循本性,顺乎自然。不违背自然发展规律,顺天应人就是德。
顺天,就是“自天申之”,“受禄于天”,就是“不愆不忘”,“无怨无恶”,就是“不解于位”。
应人,就是“宜民宜人”,“宜君宜王”,就是“率由群匹”,“百辟卿士”,只有这样才能“民之攸塈”。
顺天应人,就是周王朝的敬天保民,其思想根源是“以德配天”,商王朝德不配位,才有了周王朝的取而代之。所以,这首《假乐》也并非只是一首近乎阿谀的颂歌,那背后体现的是周王朝立国的思想根基。
壹点号一路迤逦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