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恐龙灭绝的真实原因被确定,小行星只是导火索,不是准确答案
在数亿年前地球上生活着一种卵生爬行动物,它们种类繁多,有食草的、食肉的、杂食性的,天上飞的、地上跑的都是这种生物。
它们从三叠纪中期崛起,到白垩纪灭绝,统治了地球长达1.6亿年,这是一个非常漫长的时间,想想人类才在地球的生物圈中坐上头把交椅不过20万年的时间。
这种生物就是恐龙,我们人类没有见过它们的身影,但真真切切的知道它们的存在,并且还刻画出了它们的外观。
那么我们是如何知道恐龙的呢?当然是化石证据,如此繁多的恐龙留下了大量的证据,得以让我们知道它们的存在,并且模拟出它们的外观。
当我们发现这种生物存在时,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就是,这个地球上曾经的霸主是如何走向末路,直至消亡的?
在恐龙消亡之前,地球生命历史上还经历了4次消亡事件,这些生物种类在一定时期的增多,然后在一段时间内再减少,再增多,就代表了一次生物灭绝事件,每一次灭绝都意味着75%以上的生物种类的消失。
这些证据都被保留在了地质地层中,这就像是一本生物进化的历史书一样,用只言片语纪录为我们记录了地球生命进化的历史。
在每一次大消亡的事件中,原因基本上包括地球气候异常、超级火山喷发、小行星撞击、甚至是超新星爆发。
而恐龙灭绝的事件发生在6600万年前,是第五次生物大消亡,原因归咎于小行星撞击,我们现在认为尤卡坦半岛的希克苏鲁伯陨石坑就是当年导致恐龙灭绝的小行星撞出来的。
据估计,这颗小行星的直径为10公里,跟珠穆朗玛峰的大小不相上下。以非常高的速度撞击地球,导致了全球恐龙灭绝。
但是这样的描述容易让人产生误解?认为这颗小行星的撞击直接导致了全球的恐龙在很短的时间内死亡。其实并不是的,小行星它只是导火索而已。
在我们人类的眼里珠穆朗玛峰是很大,但是相对于地球来说它还是非常小的。它的撞击也不可能给全球的生物瞬间带来灾难,恐龙的灭亡并非被小行星直接撞死的,而是死于小行星撞击后带来的连锁反应。
以前我们认为小行星撞击地球以后,导致了附近海域发生大海啸,以及造成大面积的火山喷发、森林大火全球蔓延,造成大量的烟尘、颗粒以相对缓慢的速度,持久的被释放到大气中。
最终引起全球气候灾难,导致恐龙在接下来的数十万、数百万年间逐渐灭绝,而哺乳动物在这段时间活了下来,并且逐渐的取代恐龙,成为了地球主要的生命形式,人类也瞬时走上了地球霸主的地位。
所以这里再强调一下,小行星只是导火索,恐龙不是被砸死的,而是在漫长的时间内,难以适应地球环境的突变而灭绝的。
但是,以上由小行星造成的气候影响一直是个猜测,并没有被证实。
而最近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的一篇论文《Asteroid impact, not volcanism, caused the end-Cretaceous dinosaur extinction》就证实了之前的猜测是错误的。
这篇论文显示火山喷发、野火并非是恐龙灭绝的主要原因,小行星撞击地球以后确实导致了这些现象的发生;
但是在小行星撞击的瞬间,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已经产生了大量的悬浮颗粒、灰尘,这些物质被抛到地球大气上层,随即蔓延到全球,导致太阳光被遮挡;
海洋中的浮游生物、陆地上的植物因此都无法再进行光合作用,植物的消退,导致了原有的生态系统被破坏,而恐龙这种生物也逐渐被体型较小的哺乳动物取代。
以上最新证实的说法,是不是听起来很熟悉,确实之前也有这种说法。但你别忘了,这个说法之前仅仅是猜测,而这次科学家专门发表论文是因为找到了证据。
有一点我们要清楚的是,在科学发展的过程中往往理论要先于实验或者是观测,毕竟理论好提出来,只要符合逻辑就行,但是要实验求证却相当困难。
例如相对论都是100年以前的事了,我们现在依然在求证它的正确性。这就是为何,有些新的论文出来,得出来的结论,让你听了以后,怎么觉得以前早都听说了,为了现在还发论文,当新鲜事在讨论。
现在我们回到恐龙灭绝这件事上,科学家找到了啥证据,证明是小行星直接导致了全球进入“撞击冰期”。
研究人员分析了现在位于尤卡坦半岛的陨石坑的沉积物,以及附近的海洋区域、全球地层中的沉积物,以确定当时遍布全球遮天蔽日的尘埃微粒的来源。
科学家在这些沉积物中发现了一种碳氢化合物,这种物质是由快速的高温、高压形成的,并且在全球所有的地方都能否找到这种物质,与撞击坑喷出的沉积物一致。
所以研究人员确定,小行星撞击确实导致了大量的尘埃微粒被短时间的释放到了大气中,导致大型植物光合作用减弱,大面积死亡,这也造成当时以这些植物为食的生物灭绝,尤其是恐龙。
并且研究人员还在沉积物样本中发现了少量燃烧过的碳沉积,这表明,在陨石撞击以后,导致的大范围内失控的野火也加剧了全球气候的变化,但这对当时76%的生命的死亡影响较小。
这个发现虽然不感觉不像是什么大的发现,但是它为我们确定了恐龙灭绝的准确原因,下次如果有小朋友问你恐龙是怎样灭绝的?
你就知道如何准确的回答了!简单一句陨石撞击,可是不正确的。
论文:doi.org/10.1073/pnas.2006087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