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资市场新热点——光伏,来头竟然这么大?
现如今,一直有个投资市场热点备受大家的关注——那就是光伏。多家上市企业就算是跨界经营也想要吃下光伏这块新蛋糕,许多光伏上市企业也都在加速扩张,在投资市场中引起不小的反响和青睐。光伏究竟是什么?为什么能成为持续的热点呢?
碳中和领域的佼佼者2020年9月,国家明确提出“双碳”的重要战略部署: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为了实现该目标,需要倡导绿色、环保、低碳的生活方式,提倡生产者、消费者的生产、消费方式从重排放向轻排放转型。
为了实现低碳、低排放的目标,太阳能、风能、水能、核能等清洁能源有必要成为化石燃料能源的替代能源。究竟要选择哪一个清洁能源成为了一大难题。
相较于风能的不稳定性、水能对生态的潜在影响性以及核能的泄露风险,太阳能以其便捷、安全、稳定和成本低廉的优势,在一众清洁能源中脱颖而出。一方面,太阳能转化路径短、转化效率高,核电、化石燃料都需要先将能量转化成热能,再通过水蒸气转化成电能,而光伏内部太阳能从光子运动直接转化为电子运动,减少了能量转换的损耗;另一方面,太阳能具备总量大、使用场景广泛的特点,具有较强的可普及性,在全国各地有日光照射的地方都可以铺设。
光伏,即光伏发电系统,是利用半导体材料的光伏效应,将太阳辐射转化成电能的一种发电系统。在太阳能成为新能源中炙手可热的选择时,光伏行业也当之无愧地成为助力“双碳”目标队列的扛旗手之一。随着产业进一步规范化、规模化、市场化,光伏以低成本、高效率的产品特质加入电力市场进行群雄逐鹿。
一系列积极的产业政策助推着越来越多的关注投向光伏行业。
2022年8月,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商务部、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五部门联合印发《加快电力装备绿色低碳创新发展行动计划》,将在接下来5-8年时间内,进一步提高可再生能源发电装备供给能力,风力和太阳能发电装备满足12亿千瓦以上的装机要求。
2021年,国家能源局下发《关于2021年风电、光伏电开发建设有关事项的通知》,《通知》称2021年全国风电、光伏发电的发电量目前占全社会用电量的比重达到11%左右,后续将逐步提高其比重,确保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20%左右。
光伏产业链是怎样的?根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的报告,光伏行业产业链被分为七个部分,分别是:光伏硅料、光伏硅片、光伏电池、光伏组件、光伏辅材、光伏逆变器以及光伏发电站。光伏硅料属于行业上游,掌握着原材料挖掘、炼制以及生产。光伏发电站属于产业的终端,负责接收和使用光伏设备进行发电,并供给、销售电力。其他产业链部分负责光伏电池、设备的制造与组装,属于产业链中游。
光伏产业链呈现出上游高利润,下游相应提高成本的状况。7月20日至21日,业内人士在以光伏产业链供应为主题的会议中表示:“现在光伏硅料一千克300元,可能吃一两年高利润,但等大家都上了硅料,产能过剩后又变成价格战,最后市场陷入无序竞争,对行业很不利。”
《经济日报》王轶辰同样对此评论到:“维护光伏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应立足长远目标优化产业布局。……合理引导上下游建设扩张节奏,优化产业区域布局,引导各类资本根据“双碳”目标合理参与光伏产业,避免产业趋同,恶性竞争和市场垄断。“
产业疑似过热?亟需重视今年来,光伏行业不断释放过热信号。上市公司批量跨界参与光伏行业,本身做光伏的企业也陷入了竞赛式扩产,产业的上游——原材料价格一直“高烧”不退,都成了笼罩在前途大好的光伏产业面前的一团阴云。
数据显示,今年八月单晶硅价格已攀升至每吨30万元,相较于2021年年初每吨8万元提升了275%,不见价格下行趋势。除此以外,原料上游端还时常面临着原料断供的情况。
亚洲硅业(青海)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王体虎曾表示,多晶硅这类局部环节如果过度投资,将会导致“产能严重过剩“,或将产生恶性竞争,对行业带来伤害。
对此,无论是业内人士还是经济评论专家都呼吁,需要监管部门采取一定的调整措施,缓和国内投资需求。此外,还需要光伏产业链供应链本身规范行业秩序,上下游有效交流,增强内部协同能力。
光伏作为实现“双碳”目标的大将之一,拥有着广泛使用、国家大力扶持的美好前景。但在行业快速的扩张、合作、兼并中,仍然存在着过热和大起大落的隐忧,需要行业以及相关部门提高警惕,推进光伏行业有序、健康发展。
(本文文字版权属招商银行所有。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在任何情况下,本文资料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不构成广告、要约、要约邀请,也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仅供交流使用。)
收藏 | 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行业发展现状(市场分类及规模篇)
鉴于建筑行业严峻碳减排形势,2020年起,BIPV行业进入爆发式增长期。
从政策看,利好不断;从市场看,装机规模指数级增长;从产品技术来看,BIPV从单一到形式多样;产品和技术也扩充至近百种类别。作为一个备受关注的新兴产业,BIPV行业正在逐渐走向成熟。
一、市场分类
传统BIPV是指光伏集成在建筑上的技术,光伏产品作为建材应用在建筑屋顶、立面等处,产品满足建筑美观安全等建材功能需求。
而随着市场爆发,由传统彩钢屋面分布式应用衍生来的常规光伏组件与彩钢瓦等金属构件一体的产品也被归类为BIPV。因此,现有BIPV市场分为建材型和金属结构型两种。
1、建材型BIPV
即传统BIPV,光伏电池完全融合进建材中,外观、功能及安全性等方面与传统建材完全一致,可兼顾发电性能和建筑的美学、安全等需求,产品定制化程度高,与建筑结合的一体化技术更完善。
(图片来源自网络)
2、金属结构型BIPV
光伏组件与彩钢瓦、钢结构等金属构件结合,常用于工业厂房、车棚等处。
2018-2019年分布式光伏快速发展期,因江浙沪地区存在大量彩钢瓦厂房、业主有光伏彩钢瓦一体化需求而诞生;
2020年之后,这一形式随着BIPV概念的火爆迅速席卷市场。由于金属结构型BIPV门槛低、可相对标准化,且能获得更好发电量,因此,甫一诞生便成为市场“爆款”和BIPV代名词,众多传统光伏企业、甚至部分建材企业均集中在这一领域展开“厮杀”。
(图片来源自网络)
从行业属性及开发流程来看,建材型和金属结构型完全不同,产业链条也略有区分。
建材型BIPV属于建筑行业,以大型公共建筑占主流,多用于建筑立面,产业链以建筑设计院、绿建咨询公司、建筑工程公司等建筑行业企业为主;
而金属结构型BIPV本质上还是分布式光伏,以大型工业厂房为主,基本不涉及建筑相关企业。
二、市场规模
根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的数据,2020年我国BIPV装机容量为709MW。
2021年整体装机数据没有对外公开,但根据此前光伏行业协会的预测,2021年BIPV市场规模为1347亿元,如果按照1500元/平米、每平米平均为180W计算,相当于1.6GW;根据另外一个口径测算,2020年BIPV装机占分布式装机规模4.5%,2021年分布式光伏整体装机为107.5GW,按照4.5%规模测算,2021年BIPV装机为4.8GW。即,2021年BIPV装机规模在1.6GW-4.8GW之间。
具体到2022年,目前市场上还没有公开的BIPV装机数据,但根据上述统计口径来看,2022年1-9月新增分布式光伏装机35.33GW,按照4.5%的BIPV装机规模预测,则2022年1-9月份BIPV装机规模为1.59GW。
另据Wind、住建部和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数据显示,2021-2025总装机容量分别为1.12GW、3.09GW、6.47GW、12.90GW、23.66GW。
BIPV总装机容量及市场规模预算
2021 | 2022 | 2023 | 2024 | 2025 | |
增量屋顶BIPV装机容量(GW) | 0.46 | 1.26 | 2.74 | 6.38 | 12.1 |
增量屋顶BIPV市场规模(亿元) | 20.53 | 55.4 | 118.45 | 270.35 | 502.34 |
存量屋顶BIPV装机容量(GW) | 0.3 | 0.72 | 1.16 | 1.62 | 2.78 |
存量屋顶BIPV市场规模(亿元) | 13.7 | 31.75 | 50.12 | 68.82 | 115.32 |
外立面BIPV装机容量(GW) | 0.36 | 1.12 | 2.57 | 4.89 | 8.78 |
外立面BIPV市场规模(亿元) | 18.13 | 54.76 | 123.46 | 230.24 | 404.95 |
BIPV总装机容量(GW) | 1.12 | 3.09 | 6.47 | 12.9 | 23.66 |
BIPV总市场规模(亿元 | 52.36 | 141.9 | 292.02 | 269.41 | 1022.6 |
(来源:Wind、住建部、国泰君安证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