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时辰:一幅古代生活起居图
来源:读特
十二时辰是作息沙漏,温和、感性,与都市文明的横平竖直,构成文化上的审美映照。
古代十二时辰在商周时已形成,公元前104年西汉实行“太初历”(甲历)后基本定形。如果说二十四节气标出了一年的天光云影,那么十二时辰则绘出了一天的人事起居。它们都是农耕文明原野上的时空节拍,都是先民们的伟大创造。
十二时辰是一幅古代生活起居图,每个时段,都是场景。“夜半”是十二时辰的起点。夜里十一时到凌晨一时,以地支称是子时。此时“万籁此皆寂,惟闻钟磬音”“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鸡鸣”是第二个时辰。深夜一时到三时,以地支称为丑时。此时曙光初现,拂晓将临。“鸡既鸣矣,朝既盈矣”“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那时人睡得早,起得更早。
“平旦”为第三个时辰。黎明三时到五时,以地支称为寅时。《孟子·告子上》中“平旦之气”一词,可能是“平旦”最早的用例了。
“日出”是第四个时辰。清晨五时到七时,以地支称为卯时。古时《击壤歌》说:“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一天开始,太阳每天都是新的。
“食时”是第五时辰。七时到九时,以地支称是辰时。是古人“朝食”即早餐时候。
“隅中”是第六个时辰。临中午的九时到十一时,以地支称是巳时。《淮南子·天文训》说:“至于桑野,是谓晏食;至于衡阳,是谓隅中;至于昆吾,是谓正中。”
“日中”是第七个时辰。中午十一时到十三时,以地支称为午时。文献中常见于记时,如《史记·司马穰苴列传》与庄贾约曰:“旦日日中会于军门。”
“日昳”是第八个时辰。十三时到十五时,以地支称是未时。昳,“日昃也”,此时日头偏西,西边的太阳照在东边的墙。
“晡时”为第九时辰。十五时到十七时,以地支称是申时。古人吃第二顿饭的时候。从“食时”“晡时”也可以看到,古人吃饭,是简约的两餐制。
“日入”是第十时辰。十七时到十九时,以地支称是酉时。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天劳作落幕。游子们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农人们则陇上耕作罢,日暮掩柴扉,关门将息。
“黄昏”是第十一时辰。十九时到二十一时,以地支称是戌时。这时候“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或叹一叹“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人定”是十二时辰。二十一时到二十三时,以地支称是亥时,《孔雀东南飞》中说:“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夜阑人静,人们停止活动,床榻安歇。
古人惜时,敦煌遗书中出现的《十二辰歌》,把十二时辰言说为励志的歌谣:平旦寅,少年勤学莫辞贫。君不见朱买未得贵,犹自行歌自负薪。日出卯,人生在世须臾老。男儿不学读诗书,恰似园中肥地草。
十二时辰来自先民对大自然、对天象人事的观察积累。如果说今之二十四时是滴答机器,冷凝、理性;那么昔日十二时辰是作息沙漏,温和、感性,与都市文明的横平竖直,构成文化上的审美映照。(作者系上海市政治学会副会长)
(原标题《十二时辰:一幅古代生活起居图 》)
本文来自【读特】,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赶紧收藏:最新整理传统文化必考知识——借代称谓纪年时辰节气
一、常见借代词语1.社稷、轩辕:国家2.汗青:史册3.桑麻:农事4.三尺:法律5.烽火、羽书:军事消息6.投笔:弃文从武7.杏坛:教育界8.鸿鹄:远大志向的人9.请缨:主动请求担当重任10.白丁、布衣:百姓11.股肱:得力的助手12.巾帼:妇女13.须眉:男子14.伛偻、黄发:老人15.高堂:父母16.手足:兄弟17.伉俪:夫妻18.桃李:学生19.同窗:同学20.案牍:文书21.丝竹:音乐22.寸管:毛笔23.杜康:酒24.阡陌:田野25.鱼雁、鸿雁:书信26.红豆:相思和爱情27.桑梓:家乡28.梨园:戏曲班社29.折柳:送别30.婵娟、嫦娥:月亮
【运用】:必背,在古诗、古文中涉及频率极高,是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之外,注释译文必须积累的词语。
二、称谓(一)一般称谓
1.称名。名是社会上个人的特称,即个人在社会上所使用的符号,又叫"学名""正名"。除学名外,有的人还有小名、笔名、艺名等。如周树人笔名鲁迅、谢婉莹笔名冰心、评剧演员李再雯艺名"小白玉霜"。名在古代人际交往中,一般作谦称、卑称,或上对下、长对少的称呼,以此表示自己的谦恭和对对方的尊敬。古代平辈之间,只有在很熟悉的情况下才相互称名,一般直呼其名是不礼貌的。
2.称字。字主要是彰显人的德行,与名互为表里,"字以表德",所以又叫"表字"。如唐代诗人白居易字乐天,因"乐天知命"所以能"居住容易";康有为字广厦,意在表达自己要为黑暗下的国人争得一个开明、自由的"广厦"(生存空间)。古人先名而后字,因此取字往往遵循"名字相应"原则,即字与名之间有一定的联系。如孔子的儿子名鲤字伯鱼、李白字太白。根据《礼记》,男子到了二十岁成人,要结发加冠行冠礼,取字。女子十五岁盘发插笄行笄礼,取字,所以后来女子许嫁为"字""字人";未出嫁的叫"未字",也可叫"待字",现在还用"待字闺中"指还没有出嫁的女子。古代有字者一般都是有一定社会地位的贵族和文化人,取字大都求之于德高望重的前辈或师长,常用两个字,少用单字。如孔丘字仲尼、司马迁字子长、屈原名平字原。和名相比,字是具有尊重意义的称呼。一般平辈之间相互称字,下对上、卑对尊写信或呼唤时称字,当两人说话谈及别人时也称其字,以示相互尊重。
3.称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称号种类繁多,主要包括:
①雅号,主要是一些文人政客寄意为号。雅号多是自取,如李白号青莲居士、白居易号香山居士、李清照号易安居士。
②诨号,也叫外号,是根据某人外貌、性情、爱好、德行、经历等特征给他的特定称谓。如"及时雨"宋江、"母夜叉"孙二娘。
③年号,封建帝王用来纪年的名号。如朱元璋年号"洪武",人称"洪武帝"。爱新觉罗·玄烨年号"康熙",人称"康熙帝"。
④庙号,是皇帝去世以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追尊的名号。开国皇帝庙号常用"高祖""太祖",如汉高祖刘邦、宋太祖赵匡胤。
⑤封号,古代帝王对贵族功臣封赐爵位,有公、侯、伯、子、男五等,因爵位而有号。如诸葛亮一生为蜀国鞠躬尽瘁,因功绩获得封地武乡县,封号"武乡侯"。
⑥谥号,古代王侯将相、著名文士等去世后,根据其生前事迹追加的称号,谥号有褒有贬。如诸葛亮谥号"忠武"、范仲淹谥号"文正"、欧阳修谥号"文忠"都是美谥;周厉王谥号"厉"、隋炀帝谥号"炀"都是恶谥。
⑦法号,从事宗教活动者的称号。如唐代僧人玄奘法号"三藏法师",东渡日本弘扬佛法的鉴真和尚,"鉴真"是其法号。
4.称籍贯以人的籍贯称谓。如孟浩然是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柳宗元是河东(现山西运城永济一带)人,世称"柳河东"。
5.称官名以人的官名称谓。如杜甫曾做过左拾遗,世称"杜拾遗";又因任过检校工部员外郎,又称"杜工部"。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官至右军将军,人称"王右军"。
6.称官地以人做官的地方来称谓。如岑参曾任嘉州(今四川乐山市)刺史,世称"岑嘉州"。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世称"柳柳州"。
【运用】:仔细阅读理解,牢记口诀。称谓:"称名字号籍官地",称号:"雅诨年庙封谥法"。
(二)谦称
1.一般人谦称
①男子谦称,常见诸如:愚,谦称自己不聪明;鄙人,谦称自己见识浅薄;小人,谦称自己人格卑下;不才,谦称自己没有才能;在下,谦称自己处于低下的地位;小可,谦称自己平常、不重要;仆,谦称自己是对方的仆人,含有为对方效力之义。
②女子谦称:妾、奴家。
③老人谦称:老朽、老夫、老身。
2.王侯谦称孤,小国之君;寡人,少德之人;不谷,不善。
3.古代官吏谦称下官、末官、小吏、卑职,谦称自己官职低。
4.读书人谦称小生、晚生、晚学,谦称自己是新学后辈。
5.对自己家人的谦称"家",用于谦称比自己辈分高或年纪大的亲戚,如用家父、家尊、家严、家君称父亲,家母、家慈称母亲,家兄称兄长,家姐称姐姐,家叔称叔叔。"舍"用于谦称比自己辈分低或年纪小的亲戚。如称弟弟舍弟,称妹妹舍妹,称侄子舍侄。用小儿、犬子谦称儿子,用小女谦称女儿,用拙荆、贱内谦称妻子。
【运用】:中国自古就有重礼节的优良传统,谦称可表示人们日常交际和书信往来中必不可少谦虚与尊敬。需准确记忆,不要混淆。
(三)敬称
敬称指为表示对另一方的尊敬所使用的称谓,多用于称呼尊长、对方及其相关的人和事。常见敬称诸如:
1.泛用的敬称阁下、足下、尊驾、贤家等。称同辈友人为仁兄。
2.对帝王的敬称用天子、万岁、圣上、陛下等作为帝王的敬称。如"天子",古人认为政权是受天命建立的,所以敬称帝王为"天子"。
3.对师长的敬称君、子、公、大人、夫子、先生。
4.对对方亲属的敬称。称对方父亲为令尊,对方母亲为令堂,对方兄弟为令兄、令弟、贤弟,对方姐妹为令姐、令妹,对方儿子为令郎、贤郎,对方女儿为令爱、令媛。
5.对老人的敬称。称年老的人为丈、丈人。唐以后称岳父为丈人,又称泰山;妻母为丈母,又称泰水。
6.对已逝者的敬称。称谓前加"先"表已逝,用于敬称已逝的尊长。称已逝的帝王为先帝,称已逝的父亲为先考、先父,称已逝的母亲为先妣、先慈,称已逝的有才德的人为先贤、先哲,称为已故有功烈的人为先烈。
【运用】:相对于谦称而言。谦辞表示谦卑和自谦,敬辞表示尊重和恭敬。使用谦辞与敬辞时,要注意场合;要注意身份;更要注意对象。考题一般要注意谦词敬词误用。
(四)特殊称谓
1.伯(孟)仲叔季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序。伯(孟)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老四。
2.不同朋友关系的称谓。贫贱之交:穷困、地位低下时结交的朋友。金兰之交:像金石般坚固的朋友。刎颈之交: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忘年之交:不拘年岁、行辈而结交的朋友。竹马之交:指童年时代就要好的朋友。忘形之交:不拘形迹、身份的朋友。患难之交:在遇到磨难时结交的朋友。八拜之交:指结拜为异性兄弟姐妹的朋友。莫逆之交:心意相投、至好无嫌的朋友。泛泛之交:指交情不深的朋友。
3.年龄的称谓。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孩提、垂髫、总角:指幼年。豆蔻之年:女子13岁。舞勺之年:男子13岁。及笄之年:女子15岁。弱冠之年:男子20岁。而立之年:30岁。不惑之年:40岁。知天命之年:50岁。花甲之年:60岁。古稀之年:70岁。耄耋之年:八九十岁。期颐之年:100岁。
【运用】:兄弟排行古书常见,朋友之交今天常用,年龄称谓测试常考。结合实例,注意混淆,准确选择。
三、纪年法
(一)公元纪年法
目前世界上通用的纪年法是公元纪年法。我国从辛亥革命次年(1912年)起采用公历纪年。1949年9月,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一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采用公元纪年。比如今年是公元2020年。
(二)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
在王公谥号后面加上他在位的年数纪年,这种纪年法多用于春秋战国时期。如历史上著名的战争——"齐晋鞍之战"发生在鲁成公二年(公元前589年),"长平之战"发生在秦昭襄王四十七年(公元前260年)。
(三)皇帝年号纪年法
从汉武帝开始,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以年号纪年。如《岳阳楼记》中的"庆历四年春",庆历是宋仁宗的年号,即公元1044年。奠定三国鼎立局面的赤壁之战发生在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建安是东汉末年汉献帝的第五个年号。
(四)天干地支纪年法
中国自古便有十天干与十二地支,简称"干支"。所谓"干支"就是干支,以天为干,以地为枝,也是一种天地阴阳观念的表现。
"天干"十个: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十二个: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十天干和十二地支对应,按固定的顺序相互配合,一组干支代表一年,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循环往复,用于纪年。"甲子年"六十年后才能再出现,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六十年一甲子。
干支表
01 甲子11 甲戌21 甲申31 甲午41 甲辰51 甲寅
02 乙丑12 乙亥22 乙酉32 乙未42 乙巳52 乙卯
03 丙寅13 丙子23 丙戌33 丙申43 丙午53 丙辰
04 丁卯14 丁丑24 丁亥34 丁酉44 丁未54 丁巳
05 戊辰15 戊寅25 戊子35 戊戌45 戊申55 戊午
06 己巳16 己卯26 己丑36 己亥46 己酉56 己未
07 庚午17 庚辰27 庚寅37 庚子47 庚戌57 庚申
08 辛未18 辛巳28 辛卯38 辛丑48 辛亥58 辛酉
09 壬申19 壬午29 壬辰39 壬寅49 壬子59 壬戌
10 癸酉20 癸未30 癸巳40 癸卯50 癸丑60 癸亥
干支纪年与公元纪年的换算
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对应数字: 4、 5、 6、 7、 8、 9、 0、 1、 2、 3。
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对应数字:4、 5、 6、 7、 8、 9、 10、 11、 0、1、 2、 3。
换算方法:先找天干,公元纪年的尾数对应天干,比如,2020年尾数是0,天干就是庚。再求地支,由于地支是12个,所以用公元纪年除以12,余数去对应地支,比如, 2020÷12,商是168,余数是4,4对应的地支就是子。所以公元2020年换算成干支纪年就是庚子年。
(五)生肖纪年
十二生肖是中国及东亚地区一些民族用来代表年份的十二种动物。是由十一种源于自然界的动物即鼠、牛、虎、兔、蛇、马、羊、猴、鸡、狗、猪以及传说中的龙组成。生肖纪年是我国民间推行的一种与干支密切相关的纪年方法,用十二生肖和地支对应,作为年名。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
顺序排列为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如果知道干支,就可以推算出生肖。如今年的干支是庚子,所以2020年是鼠年。
【运用】:纪年法在史书中变化万千,必须了解,否则影响断句和翻译。干支纪年法要会换算,生肖纪年法要注意写字正确,会一一对应。
四、时辰
(一)时辰的划分
时辰是中国传统计时单位。古代劳动人民最初描述时间主要参照显而易见的天象、动物生物钟和日常作息。十二时辰是古代劳动人民根据一日间太阳出没的自然规律、天色的变化以及自己日常的生产活动、生活习惯而归纳总结、独创的。汉代之前,这些称谓多有不同,直到汉代太初年间,中国实行了《太初历》才基本定型定名。
古人将一昼夜分为十二时辰,与十二地支对应,即:子时、丑时、寅时、卯时、辰时、巳时、午时、未时、申时、酉时、戌时、亥时。每一时辰相当于现代的两个小时。古人还根据十二生肖动物的出没时间与十二个时辰对应。即: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二)十二时辰相对应的现代时间唐代以后,十二时辰与现代时间的对应固定下来。子时23—1点,丑时1—3点,寅时3—5点,卯时5—7点,辰时7—9点,巳时9—11点,午时11—13点,未时13—15点,申时15—17点,酉时17—19点,戌时19—21点,亥时21—23点。
(三)五更对应的现代时间古时以漏刻计时,从傍晚到次日清晨,分为五个时段。首位及三个节点用鼓打更报时,所以,称为"五更""五鼓"或"五夜"。相当于自午后七时起算,每一时段,为两小时,至清晨五时。19—21点为一更,21—23点为二更,23—1点为三更,1—3点为四更,3—5点为五更。
【运用】:牢记十二时辰相对应的现代时间,子时23—1点;五更对应的现代时间,19—21点为一更,会推算时间,选择时间。
五、二十四节气
(一)二十四节气的由来
"二十四节气"原产于黄河流域一带,是农耕文明的产物,农耕生产与大自然息息相关。二十四节气反映地球在围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二十四个不同位置,因位置不同,其所反映的气温、物候、雨量变化也不同,古人以此变化来确定他们的名称。西汉汉武帝时期将"二十四节气"吸收入《太初历》,作为指导农事的历法补充。"二十四节气"反映黄河流域一带的农事活动和气候关系,不仅在农业生产方面起指导作用,同时还影响古人的衣食住行。2016年11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通过决议,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二十四节气还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二)二十四节气交节时间
每个节气约间隔半个月的时间,分列在十二个月里面。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三)二十四节气的含义
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之首,也是春季的第一个节气。
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惊蛰:"蛰"是藏的意思。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昼夜平分。
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一片清秀明朗的景象。
谷雨:雨生百谷。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这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
立夏:夏季的第一个节气,逐渐升温、炎暑将临。农事活动进入夏季繁忙时节了。
小满:天气渐渐由暖变热,并且降水也会逐渐增多,民谚有"小满江河满"的说法。另有解释是指北方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但还未成熟,只是小满,还未大满。
芒种:"芒"指壳实尖端的细毛。这个时节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芒种是一个农事忙碌的节气,民间也称其为"忙种"。
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夏至这一天白天最长,黑夜最短。
小暑:"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但还没到最热。"三伏"有初伏、中伏和末伏之分,小暑开始进入伏天。
大暑: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立秋:秋季的开始。按照"三伏"的推算方法,"立秋"这天往往还处在伏天。
处暑:"处"是终止的意思。处暑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
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
秋分:昼夜平分。
寒露:露水更浓,天气逐渐由凉转寒。
霜降:天气逐渐变冷,开始降霜。霜降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
立冬:冬季的开始。
小雪:北方开始下雪。
大雪:天气会越来越冷,降雪量增多。
冬至:寒冷的冬天来临。民间便开始"数九"计算寒天了,"数九"是中国民间一种计算寒暖日期的方法。民谚云:"夏至三庚入伏,冬至逢壬数九。”数九是从冬至逢壬日开始算起,每九天算一"九",依此类推。一般"三九"是一年中最冷的时段,所谓"热在三伏,冷在三九"。当数到九个"九天"(九九八十一天)天气就暖和了。
小寒:开始进入冬季最寒冷的时节。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运用】:会背诵《二十四节气歌》,了解每个月2个节气,每个节气含义。曾经考过九九消寒图。补充:九九消寒图起源于中国古代历法(夏历),兴起时期为明代,有文字式、圆圈式、梅花图式的形式。画九就是从冬至这天起,画一枝素梅,枝上画梅花九朵,每朵梅花九个花瓣,共八十一瓣。写九,是清代开始出现的,首先是在宫廷内实行。如常用的九个字是"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连成一句话,还能表现出人们熬冬盼春的急切心情!
欢迎阅读收藏转发。学习传统文化,从我做起。做优质头条人,拒绝浅阅读。
中国十二时辰,你咩时辰出世?
【中国十二时辰,你咩时辰出世?】古代的时辰,是两个小时为一个时辰①子时:23点到1点,夜半,又名子夜,夜色最深重之时。②丑时:1点到3点,称鸡鸣。③寅时:3点到5点,平旦、黎明,夜与日交替之际。④卯时:5时至7时,日出,又名破晓等,太阳刚刚露脸……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