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目录一览:
听起来玄而又玄的“五运六气”,究竟是什么?
小编导读
作为炎黄子孙,学习并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是我们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然而,有一些传统文化,学习门槛确实有点高,例如,每个人都熟悉又陌生的“五运六气”。有人说它就是玄学迷信,有人却又对它深信不疑,更多人大概更像小编,对它懵懵懂懂。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入个门,看看五运六气到底是个什么——
五运六气的概念是什么传统运气学说是以宇宙天体运行规律演绎自然规律和人体生命规律的一门学科。其内涵是以人眼睛所能观测到的天文现象,与自然界气象、气候、物候等变化相联属,对人体生命与疾病变化规律进行深入探讨并提出防病治病方法。
由于古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角度和认识方法有限,传统运气学是以人肉眼所能观察到的天体自然现象为基础的理论体系,既有客观性,也有主观性。为此作者提出了客观运气学假说。客观运气学是在中医天人相应观念指导下,以地球在宇宙间的运行规律,探讨自然界气象、物候和人体发病及防病治病的理论体系。
客观运气学研究的内涵是地球在太阳系的公转、自转规律和宇宙气流、大气环流规律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自然现象和人体发病规律,它包含了传统中医运气学的研究成果,从客观认识角度上,全面展现自然规律和人体发病规律。所谓宇宙气流,是指太阳系中有各种高能射线以及各种高能粒子流等物质的运动。地球在运动过程中,大气环流受宇宙气流的影响。
何为五运五运:以木、火、土、金、水五行之气的运行变化,说明宇宙天体、 自然气候、物候与人体疾病的相关变化规律。
五运一词,最早见于公元前356一公元前302年的战国时代,齐国邹衍“著终始五德之运”。《白虎通义·五行》云:“五行者,谓金、木、水、火、土也。言行者,欲为天行之义也。”《汉书·艺文志》云:“五行者,五常之行气也。”王冰曰:“五运,谓五行之气,应天之运而主化者也。”明代张三锡《医学六要·五运要略》云:“盖运者,动也,主行乎天地之间,管一年之化令也。”
何为六气六气:即风、寒、暑、湿、燥、火,是六种不同的天气变化特征,是天体运行所化生的自然现象。《素问·天元纪大论》云:“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湿风……寒暑燥湿风火,天之阴阳也,三阴三阳上奉之。”
六气也称六元,为天之阴阳,为本;与本相对应的为标,以三阴三阳上奉之;标本之间为中气,中气也是天气,与标气互为表里,共同维持天气的动态平衡。
六气一词,最早见于公元前541年,《左传·昭公元年》云:“晋侯有疾,求医于秦,秦伯使医和视之。”医和在论及病因时指出:“天有六气,降生五味,发为五色,征为五声,淫生六疾。六气曰阴、阳、风、雨、晦、明也。”
今天我们简要介绍了五运六气的概念。当然,关于该理论,还有极为丰富的内容,如三阴三阳、五行七曜、天门第户等等,内容艰深,小编会以后继续为大家介绍。想要系统学习的朋友们,也可以直接查阅以下图书——
好 · 书 · 推 · 荐
《五运六气百问百答》
五运六气理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认为是玄学,很多人没有深究,历代深入研究并临床应用的医家也不多。当深入研究《素问》七篇大论,再读《内经》相关篇章后,方能体悟五运六气理论的深刻内涵,了解中医学天人相应的科学思想。任何理论必经临床实践的检验,方能证明其科学性和实用性,五运六气理论也是这样。作者用以经解经的态度学习五运六气理论,并效验临床。大道至简,将晦奥难懂的五运六气理论简化为实用的临床工具,需要多年的积累,名师的指点,个人的感悟,并经过刻苦的学习,应用于临床。(购书详情请点击下方“了解更多”)
版权声明
本文部分内容选自《五运六气百问百答》(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邹勇著),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听起来玄而又玄的“五运六气”,究竟是什么?
小编导读
作为炎黄子孙,学习并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是我们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然而,有一些传统文化,学习门槛确实有点高,例如,每个人都熟悉又陌生的“五运六气”。有人说它就是玄学迷信,有人却又对它深信不疑,更多人大概更像小编,对它懵懵懂懂。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入个门,看看五运六气到底是个什么——
五运六气的概念是什么传统运气学说是以宇宙天体运行规律演绎自然规律和人体生命规律的一门学科。其内涵是以人眼睛所能观测到的天文现象,与自然界气象、气候、物候等变化相联属,对人体生命与疾病变化规律进行深入探讨并提出防病治病方法。
由于古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角度和认识方法有限,传统运气学是以人肉眼所能观察到的天体自然现象为基础的理论体系,既有客观性,也有主观性。为此作者提出了客观运气学假说。客观运气学是在中医天人相应观念指导下,以地球在宇宙间的运行规律,探讨自然界气象、物候和人体发病及防病治病的理论体系。
客观运气学研究的内涵是地球在太阳系的公转、自转规律和宇宙气流、大气环流规律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自然现象和人体发病规律,它包含了传统中医运气学的研究成果,从客观认识角度上,全面展现自然规律和人体发病规律。所谓宇宙气流,是指太阳系中有各种高能射线以及各种高能粒子流等物质的运动。地球在运动过程中,大气环流受宇宙气流的影响。
何为五运五运:以木、火、土、金、水五行之气的运行变化,说明宇宙天体、 自然气候、物候与人体疾病的相关变化规律。
五运一词,最早见于公元前356一公元前302年的战国时代,齐国邹衍“著终始五德之运”。《白虎通义·五行》云:“五行者,谓金、木、水、火、土也。言行者,欲为天行之义也。”《汉书·艺文志》云:“五行者,五常之行气也。”王冰曰:“五运,谓五行之气,应天之运而主化者也。”明代张三锡《医学六要·五运要略》云:“盖运者,动也,主行乎天地之间,管一年之化令也。”
何为六气六气:即风、寒、暑、湿、燥、火,是六种不同的天气变化特征,是天体运行所化生的自然现象。《素问·天元纪大论》云:“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湿风……寒暑燥湿风火,天之阴阳也,三阴三阳上奉之。”
六气也称六元,为天之阴阳,为本;与本相对应的为标,以三阴三阳上奉之;标本之间为中气,中气也是天气,与标气互为表里,共同维持天气的动态平衡。
六气一词,最早见于公元前541年,《左传·昭公元年》云:“晋侯有疾,求医于秦,秦伯使医和视之。”医和在论及病因时指出:“天有六气,降生五味,发为五色,征为五声,淫生六疾。六气曰阴、阳、风、雨、晦、明也。”
今天我们简要介绍了五运六气的概念。当然,关于该理论,还有极为丰富的内容,如三阴三阳、五行七曜、天门第户等等,内容艰深,小编会以后继续为大家介绍。想要系统学习的朋友们,也可以直接查阅以下图书——
好 · 书 · 推 · 荐
《五运六气百问百答》
五运六气理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认为是玄学,很多人没有深究,历代深入研究并临床应用的医家也不多。当深入研究《素问》七篇大论,再读《内经》相关篇章后,方能体悟五运六气理论的深刻内涵,了解中医学天人相应的科学思想。任何理论必经临床实践的检验,方能证明其科学性和实用性,五运六气理论也是这样。作者用以经解经的态度学习五运六气理论,并效验临床。大道至简,将晦奥难懂的五运六气理论简化为实用的临床工具,需要多年的积累,名师的指点,个人的感悟,并经过刻苦的学习,应用于临床。(购书详情请点击下方“了解更多”)
版权声明
本文部分内容选自《五运六气百问百答》(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邹勇著),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五运六气02——十天干与十二地支,就是五运六气“分阴阳”!
该内容为视频文稿,查看原视频
关于五运六气的知识体系,我讲了第一期天干地支之后,有人反应内容过于简单了,这个确实是。
但是,这是基础,每个人的水平不一样,想要让更多的人了解五运六气,必须从基础讲起。
也有人说五运六气只是后人强加在中医的理论体系之上,对此我想说,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自己意识和观念世界里,意识和观念就是一个人的认知范围,对于一件自己不了解事物,用观念驱动判断,上来就否定,是对自己的不尊重,因为真的会暴露自己的无知与浅薄!
关于天干地支的内容非常多,这期内容我们继续天干地支与五运六气的关系展开说说,如果您感兴趣可以长按点赞支持一下,一起解锁今天的内容!
先说第一个天干与五运的关系。
先说结论:天干是五运分阴阳,
在上期内容里,我也交代了,“五运”指的是气在天上聚散流变状态,“六气”指的是天气下降,作用到地球上,“气”在地球上的聚散流变状态。
“五运”可以理解为:离地球最近的金、水、木、火、土五颗行星,在同样围绕太阳做自转以及公转的运动过程中,与地球的相对位置关系,分别存在最近与最远的两个点,
举个例子:木星与地球的位置关系,或者说木星在运动的过程中,与地球的相对位置存在最远与最近两个点,这两个点形成能量场对于地球的影响力,就是最大与最小两个点;
影响最大的点,在中医的理论中叫“太过”,影响最弱的点为不及,太过为阳、不及为阴,
站在空间的角度看,木星对于地球影响力较大的时候,多出现东方,按照河图的结构就是左侧,对应天干的逻辑,就是甲乙,甲为阳木,就是影响力比较大的时候,乙为阴木,属于影响力相较于甲稍微弱的时候。
“五运”在天文学背景下,相生与相克的逻辑都非常容易解释,
先说“相生”的结构,比如说木生火,就是按照天体运行,五颗行星在运动变化的过程中,所形成的能量场对于地球的影响力大小是一个循环的结构。
“相生”应该怎么讲呢?
在一段时间内,木星相较于其他四颗星,对于地球的相对影响力是最大的,之后就是火星,火星之后依次是土星、金星、水星的,是按照这个运动结构是循环的。
再说相克”是怎么回事?
比如说:木克土,就是木星的能量场相对于地球的影响力比较大的时候,可以盖过土星的能量场对于地球的影响力。
“相乘与相侮”又该怎么解释呢?
比如说:木星的能量场太强,完全盖过土星的能量场,克得太过就是“相乘”,木星的能量场不太强,没有完全盖过土星的能量,就是“相侮”。
接下来说说:地支与六气的关系:
先说结论:地支就是“六气”分阴阳!
“六气”是地球上的聚散流变状态,分别是:风、寒、暑、湿、燥、火,这是我们都可以感受到的六种气候,天气寒冷就是寒,天气热就是暑或者火,天气潮湿就是湿,天气干燥就是燥,风是推动空气流动,产生气候变化的根源。
而最关键是这六种气候,也是在一年四季气候变化中的此消彼长的过程中产生的,这六种气候变化是自然界的正常现象,而且直接影响这万物的生长变化,缺一不可;
没有风,天气与地气无法产生交合,万物就不能生长发芽,
没有暑与火,万物不能生长的欣欣向荣,
没有湿,万物得不到滋润,没有燥,
自然环境就会过度潮湿,万物将不能成熟,
没有寒,万物得不到闭藏,将会影响来年的生长。
以上这些在《黄帝内经》的“五运行大论篇”是这么说的:燥以乾之,暑以蒸之,风以动之,湿以润之,寒以坚之,火以温之。
这句话后面还有:
“故风寒在下,燥热在上,湿气在中,火游行其闲,寒暑六入,故令虚而生化也”。
描述的是“六气”在空间运行的状态,也指代“天之气与地之气”的交合状态。
对了可能会有人有疑问:天地之气交合,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天上的五运,与地上六气怎么建立联系的呢?
很好理解,是风,风是天地之间能量交流的信使,
在《黄帝内经》六元正纪大论是这么说的:“大风时起,天气下降,地气上腾”,
我有一期内容讲,“九宫八风”会是导致人生病的原因,一年不同节气会有得令的风,不得令的风会引发疾病,不仅如此,不得令的风过多还会引起气候恶化,而且是极端的恶略天气。
在《黄帝内经》气交变大论篇,是这么描述的:夫五运之政,犹权衡也,高者抑之,下者举之,化者应之,变者复之,此生长化成收藏之理,气之常也,失常则天地四塞矣。
描述的就是天上五颗行星的运动产生的能量,作用到地上,产生了风、寒、暑、湿、燥、火的气候,气候的变化才有了万物的生长化收藏。
“五运六气”描述的就是自然界气候、物候以及病后的变化!
同样,风、寒、暑、湿、燥、火的六气,对于气候的影响力也有最大与最小的两个点,最大为阳,最小为阴,影响力同样是有规律的,这个规律与地支的关系是匹配的。
这也就是为什么讲五运六气,先把天干地支的逻辑交代清楚。
至于天干地支的化合、生克、相冲相合的关系,非常简单,把天干地支与五行的属性套上,找出来河图洛书的生克关系,方位、甚至数理逻辑,基本都能明白。
这些内容,我们老祖宗在几千年前就总结出来,试着你就会发现中国文化的魅力!
我之前用了多期内容,对比中西医的差别,现在看来其实真的没有对比的必要,试着了解一些中医知识,我相信每个有正常是非判断的人,都会明白其中差距。
这期话题就说到这,古晓今——用当代视角讲好中国智慧!
如果您对我的内容感兴趣,也想影响更多的人,帮忙转发一下!让更多人明白中国文化的魅力,谢谢!
零基础学习——五运六气的推算方法(科普版)
古代历法与“五运六气”
﹏﹏﹏﹏﹏﹏﹏﹏﹏﹏﹏﹏﹏﹏﹏﹏﹏﹏﹏﹏﹏﹏
“五运六气”是古人根据天地阴阳的理论,通过对天时变化的推算总结出来的一套理论,以阐明天时气候变化对人体阴阳变化的影响的一门学说,也称为“运气学说”。“运气学说”在《黄帝内经》中主要出现在运气七篇当中,关于运气七篇争论比较多,例如宋·林亿等作新校正时曾作过考证,云:“仍观天元纪大论、五运行论、六微旨论、气交变论、五常政论、六元正纪论、至真要论七篇,居今《素问》四卷,篇卷浩大,不与《素问》前后篇卷等;又且所载之事,与《素问》余篇略不相通,窃疑此七篇乃《阴阳大论》之文,王氏取以补所亡之卷,犹《周官》亡《冬官》,以《考工记》补之之类也。……是《素问》与《阴阳大论》两书甚明,乃王氏并《阴阳大论》于《素问》中也。”也有学者认为,这七篇内容不是王冰所补,而是王冰之前的人加上的。
总之,“运气七篇”的内容与经文中的其他篇章的确有些不一样的地方。例如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只介绍了五味,而且是以咸为平,辛甘为阳,酸苦为阴。而《素问·至真要大论》:“帝曰:善,五味阴阳之用何如?岐伯曰: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这里与前篇有两个不同,第一,根据阴阳理论,“气为阳,味为阴”,阳配以六,阴配以五的原则,应该是“六气”、“五味”,在这里出现了六味,这是第一点不同。
第二,咸味的功能为软坚,在阴味功能中性平,既非阴也非阳,而在七篇里咸味属阴。诸如这样的问题其他地方还有一些,后世很多人以此来批评《黄帝内经》,认为其中的矛盾之处很多,我想这是不对的,“运气七篇”与其他篇章相比较虽然不是同一个作者,应该是同一时代的经典著作,内容不同但不相互矛盾,是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当然这里还有很多需要思考的地方,需要我们不断地去领悟找出合理的答案,如果只用一个“矛盾”就解释了,会错过很多进步的机会,这也不是学习《黄帝内经》的方法。
“运气学说”的内容比较复杂,曾经有一段时间大家用得还比较多,最近又少了,首先要明确,运气学说不是《易经》,很多人把它当成算卦的了,其实这只是对气候的预测而已,不预测人的命运。
五运六气学说
﹏﹏﹏﹏﹏﹏﹏﹏﹏﹏﹏﹏﹏﹏﹏﹏﹏﹏﹏﹏﹏﹏
“五运六气学说”(也称“运气学说”)包括5个方面:中运、主气、客气、司天、在泉。
1.天干地支
五运六气的推算手段是天干地支,所谓天干地支是指:
天干有十个: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有十二个: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天干地支有什么关系呢?地支是十二,十二应该对应十二次,十二次是将二十八星宿分为十二份,而二十八星宿是作为行星的背景出现的,是固定不动的背景标志,因此认为地支是属阴的相对固定不动的背景标志。而天干是十,十天干来自五行,五行有阴阳,实际上就是五行,这里的五行对应于十二次,就是五行星对应二十八星宿。因此,地支代表“经”主静,天干代表“纬”主动。
2.五运六气
五运即五行:木、火、土、金、水,又分太过与不及。
六气即:风、寒、暑、湿、燥、火(热),代表是三阴三阳。
关于六气,这里有一个看似不是问题的问题,就是六气中的“火”,应该是“热”呢?还是“火”呢?还是两者都行?六气在天,五行在地,在天之六气是无形的,在地之五行是有形的。所谓无形是眼睛所看不到的,有形是指眼睛能见到的。而六气应该准确地说是风寒暑湿燥“热”,而不是“火”,而在《黄帝内经》中的“运气七篇”居然是“风寒暑湿燥火”,我想这也是后世医家对《黄帝内经》存在疑虑的原因之一,所以在中医教材中在“火”的后面加了一个括号和一个“热”字。其实这里并不矛盾,“火”与“热”同源,关于两者的关系由于本章篇幅的关系,暂先不介绍,在后面的章节中会逐渐讲清楚为什么《黄帝内经》用“火”表示六气。
3.大运
大运,又称“中运”,统主每年的岁运。是由天干合化而来,甲己化土,乙庚化金,丙辛化水,丁壬化木,戊癸化火。其中阳干即甲、丙、戊、庚、壬表示太过;阴干即乙、丁、己、辛、癸表示不及。如2006年是丙戌年,天干为丙,丙辛化水丙属阳干。故2006年的年运(中运)是水运太过。
《黄帝内经》认为这种合化关系与二十八星宿相关,此内容见于《素问·五运行大论》:“丹天之气,经于牛女戊分;黅天之气,经于心尾己分;苍天之气,经于危室柳鬼;素天之气,经于亢氐昴毕;玄天之气,经于张翼娄胃。所谓戊己分者,奎璧角轸,则天地之门户也。”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天干合化的问题还是挺有意思的,如果用数字来表示十天干,应该是甲1,乙2,丙3,丁4,戊5,己6,庚7,辛8,壬9,癸10。这样甲己之数为1、6,乙庚2、7,丙辛3、8,丁壬4、9,戊癸5、10。根据河图理论以及《洪范尚书》所记载,1、6为水,2、7为火,3、8为木,4、9为金,5、10为土。这样看来天干之数与合化之五行是相生相克的关系。
4.司天、在泉
地支代表六气主要是表示六气司天、在泉的因素。司天与在泉是运气学中两个特有的概念也是两个相对的概念。司天确定了在泉也就确定了,三阳司天必定三阴在泉,三阴司天必定三阳在泉。其中三阴三阳的次序,《黄帝内经》做了明确的序号规定,即:一阳为少阳,二阳为阳明,三阳为太阳,一阴为厥阴,二阴为少阴,三阴为太阴。而司天与在泉的关系就是一对一、二对二、三对三。即一阴(厥阴)司天,必定一阳(少阳)在泉;一阳(少阳)司天,必定一阴(厥阴)在泉。依此类推。
司天的确是根据干支纪年中的地支来确定的,即:子午之年少阴君火司天,丑未之年太阴湿土司天,寅申之年少阳相火司天,卯酉之年阳明燥金司天,辰戌之年太阳寒水司天,巳亥之年厥阴风木司天。
司天确定后在泉就很容易地推算出来了,根据阴阳相对的原理。司天为阳,在泉必定为阴。司天为阴,在泉必定为阳。即一阴(厥阴)司天,必定一阳(少阳)在泉;一阳(少阳)司天,必定一阴(厥阴)在泉。依此类推。如2006年为丙戌年地支为戌,辰戌之年太阳寒水司天,因此2006年是太阳寒水司天,太阴湿土在泉。
5.主气
主气是指每年分6个间区(从大寒节始至小寒节中)中的不变的气。也就是不管哪一年,六气的分布次序都一样。其中六气次序及每一气所主的时间区域简述如下:
次序是:一阴(厥阴)、二阴(少阴),之后是一阳(少阳),之后再接三阴(太阴),之后再接二阳(阳明)、三阳(太阳)。
时间区域是:从每年大寒节开始至小寒节终,每一气主四个节令。
初之气,为一阴(厥阴风木),从1月21日至3月21日;
二之气,为二阴(少阴君火),从3月21日至5月21日;
三之气,为一阳(少阳相火),从5月21日至7月22日;
四之气,为三阴(太阴湿土),从7月22日至9月22日;
五之气,为二阳(阳明燥金),从9月22日至11月22日;
六之气,为三阳(太阳寒水),从11月22日至翌年1月21日终。
6.客气
客气是一个相对于主气的概念。主气虽分六步,三阴三阳而周一年。但每步气所主的间区都是恒定的,年年如此。因此它是常住之气。常住之气在于刻画这个周期内阶段性恒定的气运变化。每个阶段内既然有一个恒定性的气,就必然有一个变动的气,这个变动的气就是客气。这个变动的客气是由司天、在泉决定的。
客气的推算有两条原则:
(1)客气的排列是以三阴三阳的次第为序,首尾相接如环无端,即:一阴(厥阴)、二阴(少阴)、三阴(太阴)、一阳(少阳)、二阳(阳明)、三阳(太阳)。阴后接阳,阳后接阴,所以说如环无端。
(2)每年的第三个客气或者说第三步客气,始终都与司天相同。每年的第六个客气或者说终之客气,始终都与在泉相同。
据上所述,首先根据纪年干支确定司天、在泉。同时等于确定了客气的第三气与第六气,然后再顺推或逆推便可知道这一年的客气变化。
如2006年为丙戌年地支为戌,辰戌之年太阳寒水司天,太阴湿土在泉。因此,2006年第三个客气就是太阳寒水,第六个客气就是太阴湿土。若从三之客气逆推则第二个客气便是二阳(阳明燥金),第一个客气就是一阳(少阳相火)。从第三个客气顺推则第四客气为一阴(厥阴风木),第五客气就是二阴(少阴君火)。因而2012年的六步客气就是:初之气少阳相火(一阳),二之气阳明燥金(二阳),三之气太阳寒水(三阳),四之气厥阴风木(一阴),五之气少阴君火(二阴),六之气太阴湿土(三阴)。
7.推算2012年的运气
根据《黄帝内经》推算,从2012年1月下旬至2013年1月下旬,是为壬辰年的气运周期。壬辰年为木运太过之年,太阳寒水司天,太阴湿土在泉。大体是上半年偏寒,下半年多雨,全年气候以寒湿为主,而且气运会先时而至,比正常的节气变化来得早些。
初之气:从大寒至春分前(1月中下旬至3月中下旬),主气是厥阴风木,客气是少阳相火。“气乃大温,草乃早荣”,是一个暖和的初春,“冬不藏精,春必病温”,人们易感疫病,是瘟病多发之时。
二之气:从春分至小满前(3月中下旬至5月中下旬),主气是少阴君火,客气是阳明燥金。“大凉反至”,恰逢停止供暖,导致热郁于内而难发散,气候反寒,可能多发风寒感冒咳嗽。
三之气:从小满至大暑前(5月中下旬至7月中下旬),主气是少阳相火,客气是太阳寒水。正是司天之气起主要影响的时期,天气该热而不热,寒气笼罩,开始降雨,易因内郁热外受寒而得病。
四之气:从大暑至秋分前(7月中下旬至9月中下旬),主气是太阴湿土,客气厥阴风木,“风湿交争,风化为雨”,易多发湿气困脾,影响消化。
五之气:从秋分至小雪前(9月中下旬至11月中下旬),主气是阳明燥金,客气是少阴君火,“阳复化,草乃长……民乃舒”,少发疾病。
六之气:从小雪至大寒前(11月中下旬至2013年1月中下旬),主气是太阳寒水,客气是太阴湿土。“湿令行,阴凝太虚,埃昏郊野……寒风以至”,是一个又湿又冷、风大扬沙的冬季。
本文摘自《闯关记我的《黄帝内经》觉悟之旅》
尊重版权,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朱燕中
编辑:釋慧祥
中医的“五运六气”理论,你知道多少?
中医五运六气理论难学难精,历代医家多有作歌诀以示教者,但目前尚未见到以“千字文”文体编写五运六气理论的论著,不免有所遗憾。
中国传统蒙学经典有《三字经》《千字文》等。《三字经》流传最广的版本是由南宋王应麟编撰,后世学者不断增补修订而成的。清代医家陈修园仿《三字经》文体,编纂《医学三字经》,而与《药性赋》《濒湖脉学》《汤头歌诀》并称为中医启蒙教育的“四小经典”,被广为传颂。
《千字文》由南北朝时期梁朝周兴嗣所编写,全文1000字均取自王羲之的墨宝。元代日本医家惟宗时俊仿写《医家千字文》,阐述中医历史典故,于1936年被陈存仁收入《皇汉医学丛书》。
五运六气理论作为中医经典理论,文辞古奥,难学难精,历代医家多有作歌诀以示教者,如吴谦等编纂的《医宗金鉴》中就专列《运气要诀》。尽管五运六气相关的歌诀不少,目前却尚未见到以《千字文》文体编写五运六气相关内容的论著,不免有所遗憾。
因此,笔者不揣浅陋,仿《千字文》文体,以明代王肯堂《医学穷源集·运气总论》为蓝本,旁参《黄帝内经》原文及后世诸家之作,把五运六气理论涵盖的干支甲子、主运、客运、岁运、主气、客气、司天、在泉、胜复郁发、五行相属等基础知识汇编成四言歌诀,全文共1000字,虽非字字不同,却亦朗朗上口,易诵易记,文中参以简要的注释说明,希冀对五运六气学术的传承和普及有所助益。
在昔洪荒,历度未彰,
天以成化,人顺得昌。
沿至轩皇,风气渐扬,
疾患间作,以咨贤良。
岐伯大鸿,不惮辛烦,
缕述条陈,运气名章。
天元五运,微旨五常,
气交六元,至真要谙。
阴阳大论,六节藏象,
刺本虽遗,温舒补亡。
上言五运六气学术发展源流。在《黄帝内经》中,黄帝咨问岐伯、鬼臾区(号大鸿)等先贤,而作运气大论传世,即“天元纪大论”“五运行大论”“六微旨大论”“气交变大论”“五常政大论”“六元正纪大论”“至真要大论”七篇大论,由唐代王冰次注《素问》时补入。
宋代林亿等校正《素问》时,认为这七篇大论可能是古书《阴阳大论》的内容。而《素问》的“阴阳应象大论”“六节藏象论”内容也有涉及五运六气理论。
另有“刺法论”“本病论”两篇合称《素问遗篇》,在王冰次注《素问》时已佚失,至宋代医家刘温舒撰写《素问入式运气论奥》时方予补入。这些重要的篇章系统阐述了五运六气的基本内容。
天道有常,气化为纲。
干支甲子,构建其框,
知常达变,融通为上。
甲己化土,乙庚金刚,
丙辛水润,丁壬木扬,
戊癸炎火,岁分阴阳。
主运有五,顺时流转,
春木夏火,长夏土安,
秋金冬水,循道如环。
客运大小,随岁转换,
初同岁运,亦相生然,
五音建运,太少相伴。
以上阐述五运六气理论的核心是气化,以阴阳五行、干支甲子等为理论工具,构建基础框架,在学习理解时,要知其常,又要达其变,不可拘泥机械推演,最终达到融通运用的境界。
天干化五运,形成岁运、主运、客运等概念。岁运又称大运、中运,每年因年干不同而化为五行五类,又年干为阳干(甲、丙、戊、庚、壬)之年,岁运太过;年干为阴干(乙、丁、己、辛、癸)之年,岁运不及;主运则每年固定分为五个小运,顺一年五季按木、火、土、金、水五行相生顺序流转;客运每年也分为五小运,其初运与岁运相同,之后四运按五行相生、五音建运、太少相生的理论顺时循环。
若言六气,主客晓然。
主分六步,春生消寒,
廿四节气,时令各掌。
厥阴风木,春时主常;
少阴君火,初夏正暖;
少阳相火,盛夏炎燃;
太阴湿土,长夏为安;
阳明燥金,秋气横荡;
太阳寒水,冬日收藏。
若推客气,先明终三,
终同在泉,司天位三,
三阴三阳,依次循环。
子午少阴,君火司天,
燥金在泉;丑未太阴,
湿土司天,寒水在泉;
寅申少阳,相火司天,
风木在泉;卯酉阳明,
燥金司天,君火在泉;
辰戌太阳,寒水司天,
湿土在泉;巳亥厥阴,
风木司天,相火在泉。
岁半之前,司天统辖;
岁半之后,在泉主管;
上下交互,气交之方。
以上阐述六气中主气、客气、司天、在泉等概念及各自主时特点。地支化六气,每一气主4个节气,主气按厥阴风木、少阴君火、少阳相火、太阴湿土、阳明燥金、太阳寒水的五行相生顺序排列,年年固定不变;客气则根据每年年支不同而变化,每年客气三之气与司天之气同,终之气与在泉之气同,在此基础上,客气六阶段按厥阴、少阴、太阴、少阳、阳明、太阳三阴三阳的顺序排列。
司天之气、在泉之气亦具有厥阴少阳、少阴阳明、太阴太阳相对应的特点。司天之气居上,是轮值主司天气,主司上半年的气候变化,位置在三之气上;在泉之气则与司天之气对应而居下,统管下半年的气候变化,位置在终之气上;司天、在泉上下交互之中,岁运发挥着重要作用,故岁运又名中运。
气或有余,亦有不足;
气运迭移,阴阳消长;
未至而至,曰气太过;
至而不至,谓不及然。
复有平气,太过得制,
不及得助,和气以常。
太过之岁,其气为专,
若施正化,便可为安。
不及之岁,其气杂然,
和则化政,为气之常。
上言五运三纪,即岁运的太过、不及和平气之年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特点。
六气之胜,所胜者伤,
藏气相应,复亦如伤。
胜复之作,动不当位,
后时而至,衰盛异常。
寒暑温凉,盛衰之用,
其在四维,差凡度卅。
胜气未尽,复而再胜;
复亦如是,止于相当。
胜常前三,复多后三;
或待气发,当时甚然。
胜为天灾,其机难揣;
复则可待,相时而安。
主客之气,虽胜无复,
时过则已,六步转换。
主逆客从,佐利和宜,
安其主客,适其温寒。
上言六气胜复的基本特点。六气胜复主要表现在客气的胜复上,胜复之气的发生有不确定性和波动性,大体胜气多发生在上半年(前三气),复气多发生在下半年(后三气),上半年有胜气出现,下半年就有复气出现,可以提早预防。
而主客加临的胜复则有胜无复,这是因为主气和客气之间虽有相胜,但由于它们都有自己的相应时位,时位一过,相胜状态就解除,所以有胜无复,具有“主胜逆,客胜从”的特点。
五郁之见,各有兆彰,
郁极乃发,待时而作。
木郁之发,叶阴草偃,
虎啸岩岫,松吟高山;
火郁之发,冰雪山川,
华发水凝,午泽焰阳;
土郁之发,蜉蝣生灭,
云横天山;金郁之发,
山泽焦枯,土凝卤霜;
水郁之发,太虚深玄,
气犹麻散,微见黑黄。
风行数变,发无恒常;
火土金郁,发于时旺;
水郁随火,发因惮阳。
木郁达之,火郁发散;
土郁夺之,金泄宣降;
水郁当折,逐导渗畅。
上言木郁、火郁、土郁、金郁、水郁五郁之发的物候、气候特点,发气之时及对应治则治法。
运气相临,不期而然,
验之星脉,物气相参。
木曰岁星,火为荧惑,
土镇金白,水辰明暗。
三阴厥弦,少钩太沉,
少阳浮大,明短太长。
五藏五官,谷果实养,
五虫五畜,色味音彰。
木肝主目,麻李核藏,
毛虫遇鸡,苍酸角唱。
火心主舌,麦杏络缠,
羽虫见羊,赤苦徵响。
土脾主口,稷枣肉香,
倮虫和牛,黄甘宫弹。
金肺主鼻,稻桃壳含,
介虫与马,白辛音商。
水肾二阴,豆栗濡染,
鳞虫畜彘,黑咸羽扬。
上言先贤认为某运气的出现,要参考相应的五星、脉象、物候、气象特点等。如木、火、土、金、水依次对应岁星(木星)、荧惑星(火星)、镇星(土星)、太白星(金星)、辰星(水星)五星,运气盛则对应的五星偏明,运气衰则对应的五星偏暗。
脉象上三阴三阳也有对应,厥阴之至其脉弦,少阴之至其脉钩,太阴之至其脉沉,少阳之至其脉大而浮,阳明之至其脉短而涩,太阳之至其脉大而长。再从物候上说,不同的五行属性对应的五藏、官窍、五谷、五果、五实、五虫、五畜、五色、五味、五音等均各有差异。
又应五时,五化五政,
五气五用,五候令常。
木应春时,生荣发散,
气端曲直,温和风扬。
火应夏时,蕃茂明曜,
气高燔灼,炎暑热浪。
土应长夏,丰满静安,
气平高下,溽蒸湿泛。
金应秋时,坚敛劲苍,
气洁散落,清切燥伤。
水应冬时,凝坚流演,
气明沃衍,凝肃令寒。
以上则从气象上说明了不同运气状态下,对应五季、五化、五政、五气、五用、五候、五令等不同五行属性的气象物候特点。
五运六气,先圣遗产,
内经明珠,岐黄桂冠。
杏林学子,深入经藏,
潜心求索,验之临床。
传承精华,明其浩瀚,
守正创新,中医弘扬。
五运六气理论是《黄帝内经》中的精华内容,被称为“皇冠上的明珠”。歌诀记忆法是学习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方法,本文仅通过歌诀形式对五运六气理论的基础内容略作讲解,因篇幅所限,对五运六气标本中气、相关病证、治则治法、南北政等内容尚未阐释,学者若欲进一步学习,当认真研学《黄帝内经》等中医经典,传承精华,守正创新,以便更好地把中医药继承好、发展好和利用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