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乐”?什么是“苦”?
远离烦恼痛苦,追求幸福快乐,是我们每个人的奋斗目标。佛教化众生,也是为了帮助大家离苦得乐,那么到底什么是苦?什么又是乐呢?佛教中讲,一念觉悟就是乐,一念不觉就是苦。说起来很简单,但做起来确实不是那么容易的,我们今天就好好聊聊这个话题。
对于我们平常人来说,什么是乐呢?什么是苦呢?我们先看几岁的小孩子,给他一盆凉水或者一堆沙子让他玩,他就觉得很快乐,很开心。如果大人不让他玩,他就会很痛苦,就会哭闹,在他的心里,那堆沙子和水就是他最需要的,最能带给他幸福快乐的东西。
等到了成年人后,给多少水和沙子也不会快乐了,最能让他们快乐的是什么?——房子和车子(当然这仅仅是指我们国家目前的情况,其他时代、国家另论,对于非洲同胞来说,那可能就是大米和粮食了)。没有房子、车子,就会烦恼痛苦。
还有人说了,不止这些,玩游戏也可以快乐,喝酒唱歌也可以快乐,找美女聊天也可以快乐,对于三天没吃上饭的乞丐来说,给几个馒头就能快乐,但大家发现没有?无论是小孩玩的沙子,还是大人喜欢的房子车子,还是你玩的游戏等等,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无常,都只是暂时的。
小时候觉得沙子很好玩,大了就觉得一点意思没有;饿的时候,觉得吃顿饱饭很快乐,但吃饱了就再也找不到快乐了;没房子的时候,觉得有房子快乐,租房子痛苦,但等你有了房子后,唯一带来的快乐,也只是从没房子人那里找来的些许优越感;喝酒的时候快乐,玩游戏的时候快乐,但等你喝完了,玩完了,剩下的却是无尽的烦恼和空虚。所以说,这些都不是真正的乐,也不是真正的苦。
那什么是真乐?什么是真苦?佛告诉我们,一念觉悟就是真乐;一念迷惑就是真苦。这个大家可以仔细感悟,我们为什么烦恼痛苦?一般都是因为遇到了烦心的事,想不开的事,心里纠结,忧郁,这就是一念迷惑。但是突然有一天我们想开了,想通了,豁然大悟的感觉,心结没有了,那我们就会很开心,很喜悦,这种体验,我相信大家都经历过。事情还是那件事情,并没有改变,但是因为我们的幡然醒悟,痛苦变成了快乐。
当然,大家可别误会这是所谓的自我安慰,阿Q精神,纯属两码事。小时候你会因为抢一堆沙子玩和小朋友打架,等你长大成人了,你还会跟小孩抢沙子玩吗?当然不会了呀,这就是因为你比小时候觉悟了,给你玩都不要,还抢什么抢。
一般读书人都很羡慕颜回之乐: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颜回为什么这么乐?为什么不为房子、吃饭而烦恼痛苦?那是因为他得的是真乐,在真乐面前,吃饭、房子那些假苦,根本就不值一提。
那颜回得的是什么真乐呢?就是佛说的“一念觉悟”。每天都有新的觉悟,每天都进步一点点,这就是人生最大的快乐!在佛教中讲,这叫法喜充满。这种快乐,用言语表达不出来,但是别人却能够看得出来,因为这种快乐和喜悦,是发自内心的,发自本性的,没有任何污染的快乐,人们只要靠近他,就能被这种喜悦和快乐所感染,现在人叫做磁场。
《菜根谭》上说:“乐中乐非真乐,苦中乐得来,才是心体之真机”。这句话说的真好,暗合道妙,什么样的人才能从苦中得乐?那就只有觉悟的人才能做到,只有觉悟的人才能明白什么是真乐,什么是假乐。
最后,还是愿大家不要再执着于物质名利的得失,不要再因名利得失而产生无谓的烦恼和痛苦,把心收回来,好好观照一下,看看到底什么才是自己最需要的,什么才是真正能给自己带来幸福快乐的。
《论语》教育智慧: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论语》教育智慧: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论语》感悟(一六一)
文/王营
原文:8.8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译文:8.8 孔子说:“诗启迪性情,礼使人自立,音乐使人完成。”
感悟:本章内容简短,但理解多有歧义。事实上,孔子在本章中重点阐述了他三个方面的教育内容:诗、礼、乐,并且指出这三者对于受教育者所发挥的不同作用。孔子认为,诗可以启迪性情,启发心智,使人形成健康的思想情感;礼可以约束人的行为,规范人的言行,使人在社会上站立;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情操,促进健康人格的形成和完善。
按照传统观点,孔子的教育内容有“六艺”、“六书”之说。所谓“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礼是奴隶社会的典章制度和伦理道德规范;乐是有关音乐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射是射箭,属于军事武功;御是驾车,也是军事武功;书是刻字,即写字;数是关于天文、历算等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
孔子进行六艺教育的基本教科书是“六书”。 即《诗》、《书》、《礼》、《乐》、《易》、《春秋》这六本儒家经典。“六书”是孔子亲手编订的中国历史上第一套,也是最著名的教科书,除《乐经》亡佚之外,其他五本经典成为汉代以后中国封建官学和私学所使用的基本教科书,它们与四书一起成为隋唐之后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
在六项教育内容中,孔子非常重视诗教、礼教和乐教。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第十七),他认为,学诗可以激发情感,可以观察天地万物和世间万象,可以团结众人,可以讽谏上级,近处可以用来事奉父母,远处可以用来事奉君主,并且还可以知道一些草木鸟兽的名字,总之学诗不仅可以培养人健康向上的情感,还可以让人学到很多知识,因此他曾告诫儿子:“不学诗,无以言”。
礼是做人行事的规矩和标准,一个人如果不学礼,就无法在社会上立足,因此他也曾告诫儿子:“不学礼,无以立”。音乐对人的感染力是无比强大的,孔子非常重视音乐的教化作用,他不仅精能音律,而且亲手整理《乐经》,并时常被优美的音乐所感染,“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不知肉味”。可见,乐教的目的在于完善人格,进而达到社会和谐。
时至今日,文学、音乐以及行为规范、法制教育,仍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在中小学语文教材中,精选了古今中外一大批优秀的诗歌、散文、小说和戏剧,引导学生阅读这些文学作品,不仅可以让学生掌握必要语言和文化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思想情感。可惜的是文学教育这一功能发挥的并不好,许多语文教师只是关注了语文知识的学习,忽视了学生情感的培养,淡化了语文教学人文性的要求。
在行为规范教育方面,有些学校重说教、轻体验,重理论、轻实践,导致学生走向社会后,不懂得基本的文明礼仪,不会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甚至有些学生不懂国家法律,干出一些违法犯罪的事情。音乐教育的现状更是令人担忧,在偏远地区的农村中小学,由于缺乏专职音乐教师,导致音乐课形同虚设,孩子们只好跟着录音机听听乐曲、学学唱歌。
诗教、礼教、乐教从小处看好像是三门独立的学科,其实它们关涉智育、德育、美育三大教育内容,我们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首先要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德性,学会生存的技能,尊纪守法,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其次要发展学生的心智,陶冶学生的情操,让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而智育的目的不仅仅是把大量的知识装进学生头脑中,更为重要的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二者相辅相承,在学校教育中不可顾此失彼。有德无才固然不好,不会对社会有太大的贡献,但总比有才无德对社会造成危害要强,而美育恰恰能够调和二者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在对美的欣赏和创造中,体验生命的价值,从而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