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黄笛:以针为笔 用初心“绣”写湘绣魅力
来源:人民网
多姿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录着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也见证着绵延不息的文明传承,是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刺绣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是民俗艺术文化中一颗耀眼的星。在包括的苏绣、湘绣、粤绣、蜀绣、京绣、苗绣、满族刺绣等诸多类型中,湘绣是中国四大名绣之一,起源于湖南长沙民间刺绣,因将古典美与传统情志融于一体,亦静亦雅,技艺精湛且品类繁多而闻名海内外。
为进一步让大众感受湘绣的独特魅力,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近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湘绣代表性传承人、湖南金球湘绣有限公司艺术总监黄笛分享了她在湘绣创作以及传承湘绣艺术路上的心得与体会。
黄笛(受访者供图)
坚持创新守初心 独创技艺助湘绣放异彩
刺绣是中华民族的老传统、老手艺,然而以传统绣法在绸缎底料上绣出的刺绣工艺品,虽具较高欣赏价值,但因其底料薄、透性不强,作品稍显厚重沉闷,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作品工艺效果和艺术价值。因此,不断创新湘绣的取材、题材以及工艺就显得尤为重要,是从事湘绣设计与研发三十余的黄笛一直坚持在做的事。
提及湘绣的创新与发展,黄笛介绍了由其所发明且已取得相关专利的湘绣新突破——“蝉翼绣”。她表示,湘绣底料多为绸缎,绣品也多是写实的工笔画;“蝉翼绣”选用轻薄如丝、通透柔软的锦纶蚕丝为底料,注重底料的丝质纹理和丝线肌理高度融合。这种刺绣方式如同其名,具有“蝉翼”般独特的艺术效果。“传统刺绣,绣法上讲究密不透底,‘蝉翼绣’则必须透底,有空灵感。”黄笛说。
随后,黄笛以她用“蝉翼绣”技艺创作的绣品《碧玉新妆》为例,进行了详细解释。她介绍,该作品选用轻薄如丝、通透柔软的锦纶蚕丝为底料,虚实相接,浑然一体。透明的镜芯内,镶嵌着蚕丝般绣线绣成的荷花,荷梗上的小刺若隐若现,它看似湘绣,又比传统湘绣更为空灵、飘逸。
同时,黄笛还提出,与以往的框边不同,“蝉翼绣”带着立式简约木质装裱,显得更为现代时尚。它还属于薄如蝉翼的双面绣,并具有一定通透性,整个作品呈现出的雅致新颖,并让人耳目一新。鉴于以上特征,“蝉翼绣”成功申请了国家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在一定程度上赋予传统刺绣新的艺术生命力。
匠心传承出实招 厚植刺绣人才谱新篇
打造优秀的湘绣品牌,不仅需要核心技艺得到更好的继承和发展,更离不开一批批湘绣技艺高水平人才的凝心聚力。
多年前,黄笛就开始有意识地在弘扬民族手工艺时,尽最大努力保护湘绣品牌。2005年,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在全国展开,相关部门希望由她准备材料。当时离截止日期仅剩半个月。她连夜将以前搜集、查阅、整理的相关资料,根据申请的要求重新整理和补充。“成功申遗使湘绣迈上了一个崭新的台阶,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了湘绣,知道沙坪是湘绣的发源地。”黄笛感慨道。
随着原有绣工的老去,许多湘绣独有针法正面临失传。为了不让湘绣独有阵法失传,从2013年开始,黄笛和湖南师范大学联合建立了湘绣针法数据库。“湘绣有72种针法,常用的有近20种。我们希望以影视动画的形式把湘绣针法保存下来,这样湘绣爱好者可以足不出户根据视频DIY。”她说。
同时,为进一步实现湘绣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保护和传承湘绣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黄笛所在的湖南金球湘绣有限公司负责出资组建,在长沙成立了湖南省当代湘绣艺术研究院,并面向社会招收热爱湘绣的学员,进行免费教学培养掌握湘绣技艺人才。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黄笛也亲自参与,并将其湘绣技艺倾囊相授,为传承湘绣艺术、弘扬非遗文化不遗余力地贡献力量。“湘绣需要人才,我把自身的经验传授给她们,可以让他们少走弯路。”黄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