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星座

三十六宫七十二院36宫72院(1987)(三十六宫七十二院)

三十六宫七十二院36宫72院(1987)(三十六宫七十二院)

《泾川桃花潭》——翟光逵编著:五、有关桃花潭地区的民间传说

《泾川桃花潭》——翟光逵编著

五、有关桃花潭地区的民间传说

1、汪伦邀李白

汪伦住泾县水东,曾邀李白来玩。据说李白嫌泾县水东不出名,不想去,久久不愿赴约。后汪伦又写一信再次相邀,并在信中美极水东之景色,就是如今人人所口传的水东十大风景,即:“一是南阳镇,二水山房彩虹岗,三桂仙庵人所爱,四陌阡丘万顷庄,五个祠堂夹一巷,六缘巷口望街坊,七官墩上观山顶,八角凉亭另家风,九官埠头跑马镇,十里桃花万家酒店。”李白接此信,阅后眉飞色舞,水东有此等好景和繁华的街市,哪能不去?!因此立即动身,从太平出发,经三门六刺,过涩滩,游九里潭、罗浮潭直至汪伦在此久等的桃花潭,一路景色醉人,使李白不断咏出赞不绝口的美好诗篇十多首。汪伦的深情更使李白感激万分,因此在惜别水东时,留下了至今闻名中外、妇孺皆知的绝句《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2、姊妹石

水东桃花潭上游鱼龙潭处,靠龙头上有一对大小岩石,巍峨临潭,远望二石形同姊妹,故名“姊妹石”。

相传古时大石上有石刻一百个字,而岩下潭中有一只金船。谁若一口气念通此一百字,金船将归谁所有。往来的书生不知其数,就是没有一个能一口气念通的。据说一日有一书生已念到九十九个,金船的桅杆已露出水面,金光四射,他回头一看,喜出望外,忘记去念最后一个字,就纵身扑向金船,结果船往下一沉,将他淹死在深潭里。他的妻妾闻讯赶到潭边。望着悬崖深潭顿足捶胸都没有用,于是两人均化成千秋古石,至今立在潭边。李白因此作《姊妹石》诗一首;“姊妹双双恨未休,玉容永化石千秋:吞声唯听潺湲水,多少才郎暗点头。”

3、万夫子

唐朝桃花潭西岸有一人,姓万名钜,学问渊博,以道德著称。与李白相善,李白称其豪士。

万钜居苏州时,当地有一池塘,每年某日于塘中绽开一特大的莲花,人入其中即溶解,旋即莲花不见。当地人迷信之,有钱豪绅皆以家中老人择该日葬于该花,以求升天,年复一年成为当地的习惯,阔人相争排队花葬。后万钜见之曰:“千年蟒,口生莲”,劝当地人不要迷信花葬,白白送死。当地人不信,钜则令人在苏州城里城外大街小巷摆满水缸,叫所有过路之人吐痰入内,待所有缸内痰满,则叫人将全部痰倒入该塘。稍刻塘水全红,巨蟒尸体浮出水面,当地人见之大惊,始信其言,此后时人即颂称万钜为万夫子。

4、文武柏

在水东幼儿园的活动场地上有一株明代古柏,树干古拙,体态苍老。该树同生两种树叶:一为侧柏叶,一为刺柏叶,实在罕见。另外相传明代有两个学童章叠与肖彦,天天在场地上玩耍,见鸦雀整日在古柏上啄其桠,即缘树将啄处剖开,见内有两本无字天书,两人各得一本。章得者为无字兵书,故日后章能指绳为蛇,令簸箕为虎,还能塑纸为兵,后来成了番邦的附马。肖得者为无字理书,日后成为当朝宰相,由于番邦作乱,皇帝命肖讨伐,于是肖与章战,肖文章武,肖为之战死,皇帝赐于他金头。至今泾县还有葬金头的传说。

由于树叶一扁一竖,由于肖章一文一武,所以当地人称此柏为文武柏。

5、金钩理胡子

翟恺荃在外经商,一日在酒店吃饭,见一人满脸胡须,上唇胡须将咀遮的无缝可见,好奇,请吃酒饭。见其饭前从衣兜里取出金钩子一付,套于耳上,须八字分开,便能张口吃饭,此人名叫“金钩理胡子”。酒后金钩理胡子”向恺荃道谢,并说日后若经商遇难,随时喊三声“金钩理胡子”,即可得救。

一日恺荃买货从水路运回,遇盗正无奈,忽想起此事,即在船头连喊三声,“金钩理胡子!”群盗闻声惊愕,马上道歉陪礼,请他上坐,并禀告首领--“金钩理胡子”。“金钩理胡子”听说马上设酒相待,酒后话别,并送恺荃一船麻。

恺荃回家将麻交于夫人,叫三个儿媳妇搓绳。每人先分一篮,搓完再取。谁知第二日晨三媳妇就又找婆婆要麻,连续三日如此,而大媳妇、二媳妇连第一篮麻拿去都未动。婆婆究其原因,偷视三媳妇,谁知每捆麻内均藏有金条一根!恺荃从此发财,造恺官楼。

恺荃临终前将财入窖,并遗言:“男人踢鞋尖,妇女扫裙边,谁若寻得着,内有金银财宝七十二麻篮。”抗战时一客姓人住在恺官楼内,在堂屋正中发现此窖,连夜偷走,谁知跑到芜湖,日寇封锁不得过江,抛入长江返回。

6、杨老爷和徐雨沙

一日穷秀才徐雨沙,在徽州府当铺门前踱来踱去,面色忧愁,当铺老板翟廷杨见之,使人叫进门问其原因。答:“考期将近,只因护照押在贵店无钱索取,恐误考期。”杨说:“区区小事,护照拿去就是。”并款以茶饭,临走还赠银二百两作赴考路费。

徐拿了护照即登程赶考。谁知一考就中头名状元。事后感谢杨老爷,问杨是要钱,还是想做官?杨把头一摇,既不要钱也不想做官,一样不要。徐再三要谢,杨说:“若果真要谢,请依我三件事:一要游三十六宫七十二院;二要看刘廷琨的大刀,三望儿子考个功名。”徐迟疑了一下,随即全部答应。

徐首先花钱买通太监,将杨胡须剃去,扮成太监,混进三十六宫七十二院玩了一趟。据说杨一面剃胡须,家中住房一面失火,胡子剃完房子烧光。后徐派京差重做了今日的杨老爷敞厅。第二,带杨看了刘廷琨的大刀。谁知刘廷琨的大刀一看就舞,舞之不见血不封刀(即杀了人才封刀),看过后,徐只得将状元袍撩起让刀将袍割去一角,舞刀才停。徐因此不能拜相。第三,儿子考个功名的事好办。

徐问杨令郎叫什么?答:儿名“文背金旁”。徐当即吩咐宁国府考官:“凡见文背金旁的翟姓考生尽行录取。”考毕徐写信给杨表示祝贺,信中说:“恭禧贺禧!文背金旁尽行皆取,令郎公子想必一并在内。”待儿到家杨一问,答:“未取!”。原来儿子怨自己前几年考不取,可能是名字不好,临考前将名字改了。杨将此情复又告诉徐,徐说:赶快到徽州府再去考,这回将名字讲定,不要再改了。其子果然在徽州府考中,但在回家途中路过箬岭时不幸病逝。

7、抗粮杀差

某年闹饥荒,差役来水东逼交粮租,被当地百姓杀了。县官知后大怒,马上将此事上报京城,并通报六省。翟氏十分着急,为避免满族遭斩,族众人合议将子孙后代的派辈更换如下:

十甲:敬德缘孙、新俊安廷、文时尚思、

四甲:敬德缘孙、(昌祥百世、昌祥和世、昌祥然世、)、文时尚思

(以下辈分相同)永守一本、其宗大光、笃厚承庆、纯懿洪昭、贤良济美、惟慎克恭、允绥福履。

以期事临能躲过一部分,免遭绝后。同时请杨老爷写信去京城求救于徐雨沙。徐接信时也正好接到县官的上报公文。正巧此事又由徐雨沙经办,他立即在公文上挥毫加批:“抗粮者穷也。杀差者急也。一纸向六省狼也虎也!”因此翟氏不但未遭抄斩,该县官反受到了撤职罢官的处分。

8、作对二则

其一

一日董刚、董杰邀外地一文人登水东文昌阁尝景。其人出一对曰:“宝塔尖尖,三层四方八角。”当地人对不出,把手一摇,董刚、董杰忙说:这是对出来了,只是暗示不明言,即:“手掌频频,五指三长两短。”

其二

水东与茂林两举人春日游桃花潭。茂林举人曰:“桃潭春水泛波一派下流。”水东举人随口对上:“茂林秋风落叶尽是光棍。”

9、韩湘子过桃花潭

宋朝太平兴国二年,寒冬腊月的一天,风雪交加,桃花潭上下白色一片,忽一人随鹅毛大雪飘然而至,凌虚下步。府教翟阳见了,猜想一定是位神仙,邀他到浚清阁饮酒。酒间问其姓氏不答,后又飘然而去。事后在阁间见有赠句云:“踏遍山川过几回,欢逢贤士笑传杯;多君问我何人氏?冒雪前村去折梅。”传说此人是八仙之一的韩湘子。

10、翟王宗族战争

某年除夕,水东翟氏在大祠祭祖。突然一块瓦从屋顶上掉下来砸在祭祖的祭桌上。此时一个十三岁的小孩随大人正在烧香磕头,见状脱口而出:“不好,明年翟家有大难。”在场的绅士、老爷都叱他:“小孩不懂事,满嘴瞎说!”他又说:“你们如果不信,到时头顶香盘三步一拜,用八人大轿请我我都不出来!”事后没有人把此事摆在心上。

热闹的新正月到了,一位嫁给新丰王家的翟家姑娘回娘家来拜年,娘问女儿:“在婆家过得可好?”女儿说:“婆婆老是骂我。说我娘家什么嫁妆都陪了,可柴山没有陪,烧锅还要烧婆家的柴。”临走妈妈心疼女儿在婆家受屈,随手拿了一张山契给女儿,叫她以后再不要烧婆家的柴了。女儿接了契,一看又惊又喜,忙将山契揣在怀里,立即告别母亲上路。

妹妹走后,哥哥回家。一发现妈妈送给妹妹的山契是“虎形山”,嘴里埋怨妈妈不识字不该瞎送,脚里连忙上路追赶妹妹。因为“虎形山”是“日受千人拜,夜观万盏灯”的翟家的风水山,怎么能送人?赶到途中追上妹妹,问妹妹要山契,妹妹说:“妈妈没给。”哥哥说:“妹妹需要可另换一张。”妹妹仍说:“没有。哥哥不信可以搜查。”谁知妹妹一出村口就将山契藏在发髻里,哥哥搜了几遍都没搜着,只得转回。妹妹走到婆家忙从发髻里取出山契交给婆婆,婆婆又将山契交给了王氏宗祠。翟家几次派人去新丰索取或另换,王氏都不答。因此水东翟家和新丰王家发生了一起宗族战争。

战争起初,翟家连败,因为王氏中有一位“铁和尚”,其人浑身是铁,仅咽喉处一小块是肉,他能杀人,人不能杀他。败中忽一人想起年卅夜祭祖发生的事,忙叫翟家的大老爷商议去请那位十三岁的小孩翟士怡出来。翟士怡家住水东麻川,离翟家街上有十里多路。因为战事紧急,所有的绅士老爷都无法,只得从宗祠六份缘中各推举一位有声望的人组成一个全族的代表团,头顶香盘,三步一拜到麻川去请翟士怡。当日翟士怡晨起饭毕,即告诉妈妈:“今日村上有人要到我家来,请事先备好六个人的饭菜”。

果不其然,时近中午,村上的六位大绅士到了,翟士怡早在门口候迎。引进堂屋坐下,六位绅士说明来意。怡说:“此关全族的大事。我乃不懂事的小孩,担当不起!”六位绅士再三对过去的事表示歉意,执意请求他务必以全族为重。怡退堂进屋禀问母亲:“是要保家,还是要保族?”母亲问:“此话怎说?”答:“要保家孩儿就不能去,留得人在。要保族那就要去,但从此我家可能要绝后。”母说:“当然保族要紧!宁可灭家也要保族。”因此怡随六人出门。

回村后第二日,在大祠内召开全族男女老少大会,翟士怡宣布他拟定的对策:从现在起各家妇孺老小均住祠内,不准回家,祠外堆满薪柴,战败祠人全焚。青年壮丁一律武装编成队伍,将绝大部分的兵力埋伏在长滩头柴草树丛之中,一小部分布置在沿河渡口,鸣锣呐喊,以惑敌兵。待战事起,渡口处锣鼓震天,喊声动地,王氏以为翟家的兵力全在渡口,命从长滩涉水进攻,那知正中怡计,翟氏伏兵四起,王氏败退,翟氏过河直追。

然而王氏中铁和尚不怕砍杀,翟氏见他无奈。谁知怡早使一跛一瘫兄弟二人候在马家桥:跛足哥哥埋伏在王氏来路的西头桥下,瘫子弟弟则坐在东头桥上,待铁和尚赶至,跨上桥,瘫子弟弟突然大喊:“来发!来啦!”谁知铁和尚跟他哥哥同名,也叫“来发”,听见有人喊他,猛一住步,回头仰望。说是迟,那是快,跛足哥哥趁铁和尚回头仰望之时,一标枪正中铁和尚咽喉,随即铁和尚仰面翻身倒在桥下。从此王氏大败,翟氏赢,夺回山契,并将王氏杀得三代不长胡须。从此新丰王家和水东翟家数代不结亲。

注:“虎形山”之所以是翟家的风水山,据说是“虎形山”的地理位置好。它位于水东翟家隔河对岸的前山脚下,它背靠前山而又凸出在其前,正好面对着水东翟村,整个南阳镇在其上下呈刀口形向两头展开。沿河埠头从上到下你断我连,村姑老妇日日在这些埠头上跪着洗衣,故古人称“虎形山”是“日受千人拜,夜观万盏灯”的十分难得的好风水山。

11、水东翟氏本姓张

很早以前,水东翟家有一人在外经商,一日歇店与一老头同桌吃饭,老头问客:“曾姓大名?”答。“在下水东翟氏。”复问老头贵姓?答:“姓张。”并喜形于色大声说:“宗家!宗家!”翟疑问:“我姓翟,您姓张,我俩怎么是宗家?!”答:“你本姓张,姓翟是以后改的。如果不信,回去将祖宗牌位取下看一看反面便知。”

时间过的很快,到了除夕年卅,要祭祖了。他向翟氏众绅士提出要看一看祖宗牌位的反面。众人烧香磕头礼拜毕,将一世祖敬六公的牌位请下。一看反面,众人大吃一惊,果不其然,反面写着:“张佑保”三个字。从此翟氏始信“水东翟氏本姓张。”

原来张佑保的父亲张定玑是元末农民起义领袖陈友谅的大将,弟弟张定边是军师。陈与朱元璋争天下,在鄱阳湖一仗失败,张定玑阵亡,陈友谅怜其忠,认其子张佑保为义子。陈兵败后率残部逃往武汉,后称汉王。张定边见大势已去,携侄儿从江西逃至泾地。为了沿途安全,张定边改名张宗道,将“定”字留头,“边”字留底。

张宗道精通地理和数学,据他推算叔侄二人择“三阳”的地方定居为宜,故走到“南阳、鲁阳(其时徽州至泾县一段为鲁阳江,泾县以下名青弋江)、济阳”,即现在泾县水东一带将侄儿留下,自己到“青阳、陵阳、广阳”住下。水东其时为老翟家居住,多以渔猎为生,其中有一翟老,生有五子,都是打猎的好手,为村中一强户。为了使侄儿能在水东住下,张宗道将侄儿过继给猎户为第六子,取名为翟敬六。后来敬六公娶顷田李氏催为妻,养二子并受到丈人家的百般保护始发展为日后的新翟家。老翟家于明洪武八年一场洪水冲光。

张宗道为扶陈友谅东山再起,曾将水东南阳镇修筑成城池,设有上中下骑马楼,村口都有道道闸门。借五月端午划龙船为名,训练水兵。水东石壁上的划龙歌至今与众不同,一般划龙歌是:“哈哈咳,孩旦笑嗳唷吭咳!”而水东石壁上的划龙歌是:“上练场,上练场,哈哈咳,孩旦笑嗳唷吭咳!”日子一久,年代更换,前人的用心全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因此后人只按上代的习惯,每年端午节唱着自己家乡的划龙歌,在桃潭碧水中尽情地赛龙舟。

12、秋水淌三家

明朝之前桃花潭上游,丁山脚下是朱家村,将军山脚下是庞家村,玉屏山脚下是翟家村。其中朱家村中明朝初年有一户大有钱的朱百万家,日日鱼肉不餐,他家上下老少连丫环们都吃腻了,每每用整碗整碗的鱼肉去换邻舍家的一碗青菜或咸菜调调味口。朱家门前就是青弋江大河,景色秀丽,有一株古钩藤,直从河这头延伸到河那头,丫环们总是踩在钩藤上,走到河心里去洗鱼肉,直淌得河下游尽是油污。

丫环们一边洗,一边还怨声载道,恨死了天天吃鱼吃肉。一日一个跛足老头拄着拐杖从此经过,闻言后,对丫环们说:你们每洗一次,把此藤砍几刀,保险以后就不会天天吃鱼肉了。丫环们日后就照老头说的,每天都对钩藤砍几刀。谁知今日砍的痕印,第二日又长还原,日久还是老样。

复一日该老头又从此经过,见状又对丫环们说:你们砍过后菜刀,就不要再拿出来,明天再砍,此后丫环们果照其言,不几日功夫,就将横河的老钩藤砍断了。其时正好是明洪武八年桂花飘香的季节,谁知钩藤一断,祸事上身,那日深夜,青弋江两岸和往日一样平静,人们正在熟睡,突然,石棣县的磨盘蛟从朱百万家院内钻出,顿时惊涛怒发,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席卷三家。天不亮,丁山、将军山和玉屏山均只闻水声,不见了人家。

日后桃花潭地区的民谣叹曰:“淌翟家带顷田,淌到水口园里吃早饭!”,“五百年前头一家,五百年后水淌砂!” 传说那挂拐杖的跛足老头,就是八仙之一的铁拐李。

脑洞趣科普:何为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

对于皇帝的后妃,古有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的说法。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指的是皇帝的后妃,俗言有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的说法,其实这只是一种泛泛之谈,皇帝后妃的编制历朝历代虽大略近似,然而在名目上和数量上并不相同。

民间所谓的三宫,一般是指后妃居住的中宫和东西两宫,其实这是明清以后的体制,三宫最早乃是指诸侯大人所住之处、而天子后妃所居乃曰六宫。《礼记》言:"王后六宫,诸侯夫人三宫也。"《周礼?天宫内宰》言:"王后帅六宫之人。"郑玄注六宫曰:"正寝一, 燕寝五,合为六宫。"六宫为皇后居住之所,所以往往用六宫代指皇后,如同后世用中宫代指皇后一样。随着封建社会的建立,诸侯的消亡,三宫的含义也有了变化。汉代就以皇帝、太后、皇后合称为三宫,又称太皇太后、太后、皇后为三宫。唐代穆宗时又将两太后与皇后合称三宫。

六院作六苑,皆以后妃所居宫院(苑)代指后妃。六宫的概念至唐代已非专指皇后,而泛指后妃了。白居易《长恨歌》中的“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李贺《贝宫夫人》中的“六宫不语一生闲,高悬银牓照青山”,所言“六宫”皆指后妃,而不是专指皇后。明以下遂泛称后妃为三宫六院。

所谓七十二嫔妃,不过是泛指皇帝后宫人数的众多,实际上皇帝后宫侍妾的数目远比七十二为多。《管子·小匡》即言:“九妃六嫔,妾数千”。《礼·昏仪》则言周代后妃制曰:"古者天子后立六宫,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可见早在诸侯时期,国君的妻妾已经甚众了。秦汉之时秉承周制建立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后妃制,以皇帝为中心,皇帝之母称皇太后,祖母称太皇太后,嫡妻称皇后。由于秦的时代短暂,所以完备的后妃体制及其等级划分实际执行于汉代。汉代的后妃爵列八品:即1.皇后,2.夫人,3.美人,4.良人,5.八子,6.七子,7.长使,8.少使。自汉武帝、汉元帝开始,后宫三千嫔妃又扩至十四个等级。即1.昭仪,2.婕妤,3.(女圣)娥,4.容华,5.美人,6.八子,7.充依,8.七子,9.良人,10.长使,11.少使,12.五官,13.顺常,14.无涓,共和、娱灵、保林等。东汉时又化繁为简,六宫仅有皇后、贵人之称,其下只设美人、宫人、采女三等。

三国魏晋时期后妃制又有所变化,自夫人以下魏定爵秩十二等。魏太祖于王后以下定五等:夫人、昭仪、 婕妤、容华、美人。文帝时增设贵嫔、淑媛、修容、顺成、良人五等。明帝时又增设淑妃、昭华、修仪(除去了顺成)三等。晋参照汉魏之制于皇后下设贵嫔、夫人、贵人为三夫人;又设淑妃、淑媛、淑仪、修华、 修容、修仪、婕妤、容华、充华为九嫔;还有美人、才人等,其位亦在九嫔以下。至此周之三夫人、九嫔便有了具体名称。

《贵妃醉酒》真不值得传唱

今日,热搜榜又见传唱《贵妃醉酒》,还说是农民自己的频道。

《贵妃醉酒》宣扬的是什么样的一段故事呢?

唐玄宗头天与杨贵妃约好明日同往赏花饮酒,第二天杨贵妃百花亭中备下酒席恭候唐玄宗,唐玄宗却与另一个妃子约会去了。

一个三十六宫七十二院的唐玄宗,一个言而无信的唐玄宗。一个为争风吃醋把自己灌醉的杨贵妃,一个注定没有爱情却情愿以身相许的杨贵妃。

是觉得有三十六宫七十二院好神气吗?是觉得有三十六宫七十二院的女人为他一人争风吃醋好有幸福感吗?是觉得言而无信没有什么大不了吗?是不是觉得能够傍老大死了也风流?死了也光荣?

一个荒淫无度的唐玄宗,一个爱慕虚荣的杨贵妃,值得我们宣扬并传唱吗?还说是农民自己的频道。农民羡慕三十六宫七十二院的生活,那是昏了头。农民赞赏杨贵妃对唐玄宗的一往情深,那是神经病。

有很多不该宣扬的,我们拼命宣扬。有很多不该反对的,我们拼命反对。

《贵妃醉酒》,其实含毒量百分百。但因为有美妙的音乐,有优美的歌声。于是,悄然之间深入人心,无形之中毒化百姓。

《贵妃醉酒》真不值得传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