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合婚

易经的智慧曾仕强全集免费版(易经的智慧)

易经的智慧曾仕强全集免费版(易经的智慧)

《易经》给我们的4条智慧启示,学通一个就能让你的人生无往不利

现代社会,关于如何做人、如何处事才能走向成功人生的方法论实在太多,甚至有人专门花大价钱去学习。

其实,古老的智慧典籍《易经》早就把我们人生方方面面的道理都讲清楚了,真的可以“一通百通”。

今天,我们分享《易经》给我们的4条智慧启示,期望转变你的思维,让你的人生无往不利。

1.用九用六,刚柔并济

在《易经》里面,凡是用“—”(阳爻)表示的,代表用九,凡是用“- -”(阴爻)表示的,就代表用六。

用九阳刚,代表创造的力量;用六阴柔,代表配合的力量。

整本《易经》就是在讲用九跟用六的变化及智慧。一个人如果能灵活领悟这种智慧,为人处世就能圆融无碍。

依据九六,刚柔的变化,世界上的人可以分为四种。

第一种人是应该刚的时候他柔,应该柔的时候他又刚,这种人处处碰壁。

第二种人是不管别人怎么样,他就是要刚到底,硬到底。这样的人,就叫刚才(钢材)。而且这种人经常英年早逝,因为环境不许可他这样。

第三种人是自始至终柔到底,那就太软弱了。

第四种人是能刚能柔,该刚则刚,该柔则柔的人。

在这四种人里面,我们最喜欢的,就是刚柔并济的那种人。

该硬的时候,比谁都硬;该柔的时候,比谁都柔。这才是真正懂得用九、用六深意的人。

所以,在我们的为人处世当中,需要有这样的思维,就是该用九的时候,就要用九;该用六的时候,再用六。

每个人都要训练自己这样的素质:该我做决定的时候,我就当仁不让;该我配合的时候,我听从人家的,不耍个性,全力配合。

当一个人能够刚柔并济,调整得很合适的时候,无论做人,还是处事,都能走得长远,无往不利。

2.元亨利贞,无往不利

《易经》中,无论是卦辞、爻辞,经常有四个字出现,这四个字就是元亨利贞,被孔子称为“四德”。

一个人具备“元亨利贞”的智慧,无论人生还是事业,就能实现良性循环,不断做大、做强、做久。

什么是元亨利贞呢?在《易经·文言传》中,孔子解释说:元者,善之长也;亨者,嘉之会也;利者,义之和也;贞者,事之干也。

“元者,善之长也”,意思是我们每一个人都要使自己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这样才对得起老天给我们的这一口气。

“亨者,嘉之会也”,意思是,每一个人要各尽所能,而又各取所需,不要当乡愿,不要过分,不要贪得无厌。

“利者,义之和也”,意思是,如果利能够很合理,大家就比较和谐,尤其是中国人,合理的就口服心服。不合理的,表面上也许不敢、不方便或者不愿意说什么,但是心里有数,到时候就找你麻烦。

“贞者,事之干也”,贞就是正的意思,经得起利的考验的人就叫贞。所以,贞就是不但自己很正直,也会替别人想,外圆内方,到哪里都受欢迎。

更难能可贵的是,元亨利贞是循环往复,不断向前发展的。

刚开始是小规模的,元、亨、利,通过了贞的考验,下次贞下起元,元就会做大,亨、利、贞也就更大。然后一圈一圈不断壮大,整个人生、整个事业就会宏图大展。

3.既济未济,危机与信心并存

《易经》六十四卦最后两个卦,前面是既济,最后是未济。

请问大家,为什么不是先未济,再既济?

这是《易经》非常高明的地方。告诉我们,成功是失败之母,失败也是成功之母,这叫作互相互相。

《易经》总是给我们警示的同时,也透过各种途径给我们希望。

此一时彼一时,做人不仅要居安思危,更要永葆信心。

当你成功的时候,要特别小心,因为后面那一关是很难过的。当你失败的时候,不要泄气,因为还可以东山再起。

现在可怕的是,很多人自以为自己成功了,简直不得了,意气风发,不可一世,到后面你就知道了。

有一个人,好不容易从美国拿个博士学位回来,最有前途了。谁也没想到,大家一起出去登山,前面那个草是虚的,他一脚踩下去,一刹那就没有了。

为什么几个人一起去,别人都没有这样?就是因为他不知天高地厚:我是美国的博士,前程似锦,洋洋得意。

结果就没有了。

老天是公正的,但是它不公平,也不会公平。你自作自受,他怎么公平?记住,只有公正,不可能公平。个人要走个人的路,个人要替自己负责。

《易经》既济、未济也提醒我们,人生的结局不过是不了了之。可见结果如何,实际上并不是十分重要。

孔子告诉我们“尽人事,听天命”,人生在世,凡是应该做的,就要尽量去做,不能因为担心结果,便无所作为,那才是虚度光阴,毫无长进。

4.上止正,做人要顶天立地

《易经》“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广大精微,无所不包。它讲的为人处世的道理,可以用3个字来概括:上、止、正。

| 第一个字:上。

一个人,不管做什么事情,一生都不要忘记,要不停地求上进。这个上进,就是往上梁的方向去迈进。

我们中国人没有一个不从小就求上进,全世界找不到像我们一样,不管到哪里都是求上进的。

| 第二个字:止。

“上”,经常要加一个竖,就是“止”,适可而止。

任何事情在求上进的过程中,都要适可而止。这个止非常重要,因为止不住冲过头,那就完了。

什么叫止?其实很简单,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 第三个字:正。

止中有上,上中有止,然后终结就是一个“正”字。

这个正就叫作道。我们说一个人很上道,就是从上到道。但是这当中经常会出差错,会走上偏道,所以要及时调整,不断拉回来,这就叫人生。

上、止、正,这三个字,都只差一点点而已,一个上加一竖就变止,止上面再加一横就叫正。

凡是中国字,有上面一横下面一横的,都告诉我们,上面那一横叫作顶天,下面这一横叫作立地。

我们中国人这一生,无论成功还是失败,都要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光明磊落,坦坦荡荡,成为一个堂堂正正、顶天立地的人。

古往今来几部名著,教我们认识《易经》

作者 | 南面书城

来源 | 孔夫子旧书网APP动态

《易经》居五经之首,是一部重要的儒家经典,也有人认为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但是关于《易经》的争论也很多,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易学作品很多、很杂,学习《易径》,如果理不清头绪,盲目读一些书,弄不好会“误入岐途”。

有必要理一理关于古往今来,关于《易经》的重要论著和注疏解读,了解易学发展历程,掌握不同易学著作的特点,这样,有了一个全面系统的认知,也好根据各自需要,选好适合的读本,循序渐进。

李学勤先生主编的《十三经说略》一书,集中了研究《十三经》的一流专家学者的论述文章,其中《周易说略》由郑万耕教授完成。简要介绍了《周易》的内容,并推介了几部研究《周易》的重要论著。

一,入门书:朱伯崑先生的《易学漫步》(图一),收入“易学智慧丛书”,沈阳出版社1997年出版。

朱伯崑教授是公认的易学研究大家。他是海内外率先建立易学体系的第一人。这本小书很薄,却对易学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概括论述,为我们现代人了解易学,提供了完整而准确的框架,文字简明,通俗易懂,是学习易学的最佳入门书。

《易经白话例解》,朱高正著,列入“易学智慧丛书”,沈阳出版社1997年出版。

对于喜爱观象玩辞的朋友,是很好的启蒙教材。文笔通俗易懂,没有旁杂的广博征引,文字简洁,既不违古训,又有现代观点,颇有新意《周易》产生到发展两千多年来,有一个不断深化认识的过程,人们在不同历史阶段有不同的认知,不同时代有不同的代表性著作,需要了我们了解。二,源头探讨:《周易探源》

首先,关于易学源头和产生时间,就是个争议话题。郭沫若先生的《青铜时代》和李镜池先生的《周易探源》(图二,中华书局出版),分别谈了很好的观点,可以参考。

三,汉代易学:研究象数为主。

汉代儒家独尊,《周易》作为五经之首,成为研究热点,形成了空前的学术研究高潮,出现了施氏、孟氏、梁丘氏、京氏和费氏多家,但总体来说,都侧重“象数”研究。

古时遗留下来的版本不多,目前有《子夏易传》(图三),相传为孔子弟子子夏所作,但在后来四部分类中,却列入子部“术数”类,并未归入经部,说明早期《易经》以术数为主,不足以作为经学来看待。

四,三国至隋唐:以义理为主,主要著作力《周易注疏》。

三国王弼抛弃术数,以义理为主,为《周易》作注,实现了对《周易》认识上的根本性转变。唐代孔颖达为王弼注作疏,从此《周易注疏》成为“五经正义”之一,形成统一的官方经典。中华书局出版了《宋本周易注疏》(图四),上海古籍出版社有“十三经注疏”丛书本。五,宋代,纳入理学思想。

宋代程颐按王弼思路,在义理上进一步拔高,把“理”、“天理”作为易学最高范畴,成为“宋明理学”理论基础,他作了《程氏易传》,具体可见中华书局“理学丛书”《二程集》(图五)。

朱熹继承程颐思想,进一步发挥完善,作《周易本义》(图六),从此,定为一尊,此书成为宋元明各代的官方教材。同期易学著作,还有《汉上易传》等。明代依朱熹的思想,由官方颁布了《周易大全》一书。

六,明末清初,又打破朱熹理论的官方垄断,对易学开展新的研究,建立新体系。以王夫之《周易外传》(图七)为代表。

七,清代重视训诂考证,既反对宋代易学,又反对王弼易学,他们形成了独特的研究成果。

其中三家最为著名:惠栋著《周易述》、张惠言著《易学十书》,二人以训诂、考证为主,焦循则著《易学三书》,建立了自己的体系。

八,经、传分离。

高亨分别为经、传作注,作《周易古经今注》(中华书局刊本)、《周易大传今注》(齐鲁书社刊本,图八)。学习《易经》,首先要考虑经、传分离问题,不能混为一谈,高亨先生两部著作,虽是文言文写成,但通俗易懂,颇有新意,是学易者必读之书。

我前一段时间在郑州嵩山书局,见到齐济先生写的《周易正讲》,齐济先生弘扬嵩山书院讲学传统,开展易学讲座,所谓“正讲”,即“正确的讲法”。易学体系旁杂,见解不一,确实需要“正确的讲法”。

最后,系统了解、认识易学,最权威的著作推荐朱伯崑先生的《易学哲学史》(图九)。陈来先生是朱伯崑先生的学生,按陈先生的说法,朱先生这部《易学哲学史》,既是一部易学的哲学史,也是一部中国哲学史。把易学哲学史视同中国哲学史,说明这部书站位之高,学术价值之重要。

这部《易学哲学史》是分期出版的,当时大陆只出版了上册和中册,没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