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星座

楞严咒文字版全文(楞严咒文字版)

楞严咒文字版全文(楞严咒文字版)

一诵这〈楞严咒〉,你无论修什么法门都会成就(宣化上人)

〈楞严咒〉的殊胜妙用

◎ 宣化上人

我今天再用我诚诚实实的这种心,来向你们各位坦坦白白地说一说这〈楞严咒〉的妙用。

我过去在东北的时候,每逢遇着人有病,我就一定要令他这病好。我以什么力量来令一切的人病好?就是这〈楞严咒〉的力量。

这〈楞严咒〉其中有五部:

东方是阿閦佛────金刚部

南方是宝生佛────宝生部

中央是毗卢遮那佛──佛部

西方是阿弥陀佛───莲华部

北方是成就佛────羯摩部

东方是阿閦佛,阿閦佛就是金刚部;南方是宝生佛,就是宝生部;中央就是佛部;西方就是莲华部;北方就是羯摩部,共有这五部。这五部就是管理这世界五方的五大魔军,所以你一诵〈楞严咒〉,这五方的五大魔军就都俯首低头,老老实实,不敢违犯〈楞严咒〉的这种威力。

〈楞严咒〉上有:

一、息灾法 二、降伏法 三、增益法

四、成就法 五、勾召法

“息灾法”,你一诵这〈楞严咒〉,一切的灾难都没有了。

有“降伏法”,无论对方是什么天魔外道,你一诵〈楞严咒〉,就能把魔的法力都给破了,把他降伏了。

又有“增益法”,譬如你修道,能增益你的智慧,增益你的菩提心,增益你的愿力;一切一切都会增加,这叫增益法。

有“成就法”,一诵这〈楞严咒〉,你无论修什么法门都会成就的,这是一种。

又有一种叫“勾召法”,这勾召法就是遇着天魔外道,你想要把他抓来的时候用。举个例子,就像世间的警察,把那犯罪的人抓来了;勾召法也就是无论是天魔也好,外道也好,你想要把它抓来,这一切的护法善神、天龙八部、八万四千金刚藏菩萨,即刻就能把它抓来,这是勾召法。

〈楞严咒〉有五会,其中分出来有三十几部法。我在东北能对治一切人的病痛,都因为〈楞严咒〉的这种力量。

【编注】恭录自《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宣化上人講述)

修楞严法永远都不会退失菩提心

◎宣化上人

〈楞严咒〉每一句都是妙法,每一个字都是三昧,就因为我们人不了解,也不知道它的尊贵,也就好像人不认识金子,以为黄铜就是金子。这个〈楞严咒〉,你要诚心诵持它,常有八万四千金刚藏菩萨来护持你,但是你要诚心,要拿出真心来诵持,没有真心没有诚心,这是没有感应的。

佛和一切圣众也都住在这个楞严的法里边,佛的法身无在无不在,遍满一切处。修这个楞严法永远都不会退失这个菩提心。

这个世界上要是一个人也不念〈楞严咒〉,那时候法就没了;法没了,妖魔鬼怪、天魔外道就要横行了,要出现于世了。你要有一个人念〈楞严咒〉,这天魔外道、妖魔鬼怪他们都不敢出来,因为这个〈楞严咒〉就是降伏他们的,这是〈楞严咒〉的力量。

还有,我们要能会念〈楞严咒〉,天天受持〈楞严咒〉,在七世之中都可以有做员外的福报,也就是太平绅士,或者做最有钱、有地位那样的人,有大势力的,在七生中都是这样子。所以你要求人天的福报应该念〈楞严咒〉,你要求圣人的福报也应该念〈楞严咒〉。

北宋蔡卞《楞严经》刻石

蔡卞《楞严经》

《楞严经》石刻由四石组成,高皆39厘米。第一石宽163厘米,刻偈词41行,满行10字;第二石宽147厘米,刻偈语39行,满行10字;第三石宽158厘米,刻偈语42行,满行10字;第四石宽149厘米,刻偈语、题跋、题款36行,满行10字。凡刻文158行,字径皆3厘米,均为行书。其中最末4行题款为正书,字径约1.5厘米。  

《楞严经》石刻,嵌在泰山灵岩寺御书阁下门洞外左右壁上。《灵岩志》称此石刻为“圆通经”,但据泰山碑刻专家姜丰荣考证,此石刻的内容为《首楞严经》中之部分偈语,是佛经中的颂词,以三言至七言以至多言为句。  

《楞严经》石刻,首段偈语从“觉海性澄圆”始,至“真实心如是”止,书于宋元符二年(1099),录自《首楞严经义海》第十八卷。第二段偈语自“妙湛总持不动尊”始,至“烁伽罗心不动转”止,书于宋建中靖国元年(1101),录自《首楞严经义海》第十卷。  

书者蔡卞(1058-1117),字元度,蔡京弟,王安石婿,兴化仙游(今属福建省)人。熙宁三年(1070)与蔡京同登进士第,官至观文殿学士、检校少保。元丰中为中书舍人;哲宗立,迁礼部侍郎;绍圣四年拜尚书左丞;徽宗即位,黜知江宁府,连贬少府少监,分司池州;一年后,又召为中太乙宫使,擢知枢密院。  

此石刻前段偈语书于元符二年,正是蔡卞官尚书左丞之时,后段偈语书于建中靖国元年,正是蔡卞贬少府少监分司池州之时。一年后,即崇宁元年将此二段偈语刻于灵岩,此时蔡卞已知枢密院。未见史料记载蔡卞到过灵岩,他与灵岩寺住持仁钦也毫无关系,那么此石刻形成的实际情况如何,其中又有什么故事,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史称蔡卞人品低下,但历代对其书法却多有好评。宋《宣和书谱》称:“卞自少喜学书,初颜行,笔势飘逸,圭角稍露,自成一家,亦长于大字。晚年高位,不倦书写,稍亲厚者必自书简牍。”以书名自负的米芾对有宋一代诸多书家多有微词,对上谓“蔡京不得笔,蔡襄勒字,沈辽排字,黄庭坚描字,苏轼画字,臣刷字”,而独尊蔡卞“得笔”(见《海岳名言》)。而明安世凤步米芾后尘,在《墨林快事》中称:“卞胜于京,京又胜于襄,今知有襄而不知有他蔡,名之有幸不幸若此。”他把蔡卞推到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宋四家”之一的蔡襄之上。蔡氏兄弟政声不佳,史称蔡卞上欺天子,下胁同列,中伤善类,其奸恶过章淳。但明王世贞则称“其书圆健遒美,有兼人之力,而时以已意参之,盖有书笔无书学者,要之不可以人废也”,肯定了其学养与书品的关系。方豪以《断碑集》名世。嘉靖元年(1522)三月六日,他见此碑发出了“方豪再观,呜呼!君子何以人废书乎”的慨叹。  

由此可知,蔡卞“自成—家”得力于“得笔”。而米芾是书法史上第一个提出“得笔”概念的人。得笔就是得笔法、守笔法。米芾在《群玉堂米帖》中还说:“得笔则细如髭发亦圆,不得笔虽精如椽亦扁。”这里“圆”、“扁”即指线条质量,“圆”即圆劲,指线条有立体感,“扁”即扁薄,指线条飘浮。“得笔”是书法线条的重要技术标准。初学行书,以蔡卞《楞严经》为范本也不失为正途。清王昶《金石萃编》称此石刻“所书浏漓顿挫,行法不减(米)元章,且通体完善,临池家可以模仿也”。  

此石刻已收入江苏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中华瑰宝·泰山碑刻经典》。

楞严经偈原文:

觉海性澄图,图澄觉元妙。

元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

迷妄有虚空,依空立世界。

相想澄国土,知觉乃众生。

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

有漏微尘国,皆依空所生。

沤灭空本无,况复诸三有。

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

圣性无不通,顺逆皆方便。

初心人三昧,迟速不同伦。

色想结成尘,精子不能彻。

如何不明彻,於是获圆通。

味性非本然,要以味时有。

其觉不恒一,去何获圆通。

触以所角明,无所不明触。

合离性非定,云何获圆通。

法称为内尘,凭尘如有所。

能所非遍涉,云何获圆通。

见性虽洞然,明前不明后。

四维亏一半,支何获圆通。

鼻息出入通,现前无交气。

支离匪涉入,云何获圆通。

舌非入无端,因味生觉了。

味亡了无有,云何获圆通。

身与所触同,如非圆觉观。

涯量不冥会,云何获圆通。

知根杂乱思,湛了终无见。

想念不可说,云何获圆通。

识见杂三和,话本称非相。

自体先无定,云何获圆通。

心闻洞十方,生於大因力。

初心不能入,云何获圆通。

识见杂三和,话本称非相。

自体先无定,云何获圆通。

心闻洞十方,生於大因力。

初心汉有入,云何获圆通。

鼻息本权机,只令摄心住。

住成心所住,云何获圆通。

说法弄音文,开悟先成者。

名句非无漏,云何获圆通。

持犯但束身,非身无所束。

元非遍一切,云何获圆通。

神通本宿因,何关性分别。

念缘非离物,云何获圆通。

若以地性观,坚碍非通达。

有为非圣性,云何获圆通。

若以水性观,想念非真实。

如如非觉观,云何获圆通。

若以火性观,坚碍非通达。

有为非圣性,云何获圆通。

若以水性观,想念非真实。

如如非觉观,云何获圆通。

若以火性观,厌有非真为。

非初心方便,云何获圆通。

若以风性观,动寂非无对。

对非无上觉,云何获圆通。

若以空性观,昏钝先非觉。

无觉异菩提,云何获圆通。

若以识性观,观识非常住。

存心乃虚妄,云何获圆通。

诸行是无常,念性元生灭。

因果今殊感,云何获圆通。

我今白世尊,佛出婆娑界。

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

欲取三摩提,实以闻中入。

离苦得解脱,良哉观世音。

於恒沙动中,入微尘佛国。

得大自在力,无畏施众生。

妙音观世音,梵音海潮音。

救世悉安甯,出世获常住。

我今启如来,如观音所说。

譬如人静居,十方俱击鼓。

十处一时闻,此则圆真实。

目非观障外,口鼻亦复然。

身以合方知,心念纷无绪。

隔垣听音响,遐迩俱可闻。

五根所水齐,是则通真实。

音声性动静,闻中为有无。

无声号无闻,非实闻无性。

声无既无灭,声有亦非生。

生灭二圆离,是则常真实。

纵令在梦想,不为不思无。

觉观出思惟,身心不能及。

今此娑婆国,声论得宣明。

众生迷本闻,循声故流转。

阿难纵强记,不免落邪思。

岂非随所沦,旋流获无妄。

阿难汝谛听,我承佛威力。

宣说金刚王,如幻不思议。

佛母真三昧,汝闻微尘佛。

一切秘密门,欲漏不先除。

畜闻成过误,将闻持佛佛。

何不自闻闻,闻非自然生。

因声有名字,旋闻与声脱。

能脱欲谁名,一根既返源。

六根成解脱,见闻如幻翳。

三界若空花,闻复翳根除。

尘消觉圆净,净极光通达。

寂照含虚空,却来观世间。

犹如梦中事,尘登如在梦。

谁能留汝形,如切巧幻师。

幻作诸男女,虽见诸根动。

要以一机抽,息机归寂然。

诸幻成无性,六根亦如是。

元依一精明,分成六和合。

一处成休复,六用皆不成。

尘垢应念消,成圆明净妙。

余尘尚诸学,明极即如来。

大众及阿难,旋汝倒闻机。

反□□自性,性成无上道。

圆通实如是,此是微尘佛。

一路涅盘门,过去诸如来。

斯门已成就,现在诸菩萨。

今各人圆明,未来修学人。

当依如是法,我亦从中登。

非唯观世音,诚如佛世尊。

訋我诸方便,以救诸末劫。

求出世閒人,成就涅盘心。

观世音□□,自余诸方便。

皆是佛威神,即事舍尘劳。

非是长修学,浅深同说法。

顶礼如来藏,无漏不思议。

原加被未来,於此门无惑。

方便易成就,堪以教阿难。

及末劫沈沦,但心引根修。

圆通超余者,真实心如是。

蔡卞(1058-1117),北宋书法家字元度,仙游(今属福建)人。蔡京胞弟。与蔡京同登神宗熙宁三年(1070)进士,调江阴主簿。元丰中,历同知谏院、侍御史。拜中书舍人兼侍讲,进给事中。哲宗立,迁礼部侍郎。使辽还,以龙图阁待制知宣州,徙江宁府,历扬、广、越、润、陈五州。绍圣四年(1097)。拜尚书左丞。徽宗即位,诏以资政殿大学士知江宁府,连贬少府少监,分司池州。逾岁,起知大名府,徙扬州,擢知枢密院。与京不合,以资政殿大学士出知河南府。旋拜昭庆军节度使。入为侍读,进检校少保、开府仪同三司。政和七年卒,年六十。

蔡卞小时聪颖敏悟,就读于枫亭塔斗山青螺草堂(后易会心书院),他读书过目不忘,才思敏捷,能把《三字经》、《千字文》等启蒙读物倒背如流,《四书》、《五经》经典也烂熟于心,且史籍方志,百家杂说,国家法典无不浏览殆遍,触类旁通。他学识渊博,满腹经纶,才华出众,名闻乡里。

宋神宗熙宁三年(1070),蔡卞与胞兄蔡京同科举登进士第,翌年,被授任江苏江阴县主簿,其时当地大富豪顾新元等人,趁着青黄不接之际,借谷物于庶民,利息高出平时一倍。蔡卞同情百姓疾苦,极力推行王安石的青苗法,断然开仓借粮,以解百姓燃眉之急,煞住不法富人趁火打劫的嚣张气焰,免除农民遭受高利贷剥削之苦,因而受到王安石器重,招他为婿。

神宗元丰五年(1082),卞任国子直讲,崇政殿侍讲,不久又擢为起居舍人,同知评院侍御史,后多次以王安石执政亲嫌辞,拜中书舍人兼侍讲,进给事中。哲宗即位(1086),高太后临朝摄政,授司马光为相,废除新法。卞改任礼部侍郎,出使辽国,受厚礼接待,后因病回朝。他以龙图阁侍制知宣州、江宁及扬、广、越、润、陈等五州。当时广州是宋廷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宝物凑集,但他一毫莫取。徙越州时,外国商人以蔷薇露洒其衣裳送之,以示敬重。

哲宗元八年(1093)高太后病逝,哲宗亲政。蔡卞复为中书舍人,兼国子修撰、与曾布等人以王安石所遗《日录》为依据,较客观地编撰了《神宗实录》,对诬篾王安石变法之词加以批驳。亦因此使元大臣吕大防、范祖禹、赵彦若、黄庭坚等保守派皆获谴遭贬,而卞迁翰林学士。绍圣二年(1095),蔡卞拜为尚书右丞,四年,转拜尚书左丞,他与章等人在“绍述”的名义下,力主恢复王安石新法,上欺天子,下胁同列,中伤善类。他又密疏圣上,请皇帝下旨施行,并欲追废元间政事实际主持者高太后的“宣仁圣烈”的谥号。

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谏官陈*、任伯雨、御史龚夫联合弹劾蔡卞劣迹曰:“卞芳私史,以压宗庙之恶,有过于,去年封事数千人皆乞斩,该由卞公论。”陈还罗列蔡卞六条罪恶:因诬罔宣仁保佑之功,欲行追废;凡绍圣以来窜逐臣僚皆由卞启齿之后施行;宫中厌胜事作,哲宗方疑未知所处,欲礼法通议,卞云:“既犯法矣,何用议为”。皇后以是得罪;编排元章牍,萋菲语言、被罪者数千人,议自卞出;邹浩以言忤旨,卞激怒哲宗,致之遭远谪,又请治其亲;蹇序辰建看详诉理之议,迟疑未应,卞二心之言迫之,默言不敢反对,明日置局,士大夫得罪者30家,凡此皆由卞谋之,而行之。陈 等人要求圣上亟待正典刑,以谢天下。

蔡卞后被降为少府少监,分司南京,到池州居住,翌年又起知大名府,徙扬州,召为中太乙宫使,后擢知枢密院事,负责边防、军备等机要事务。时蔡京居相位,他以亲嫌辞,没有评可。他赞成徽宗、蔡京收复湟州、鄯廓等地,因功进金紫光禄大夫。

蔡卞反对蔡京重用宦官童贯为陕西制置使。在其他政事上,他的主张也多与蔡京不同,因此受到蔡京的诋毁,他以天章阁学士出知河南,时张怀素败下,卞素与之游之,因此一起降职,旋加观文殿学士,拜昭庆军节度使,入为侍读,进检校少保,开封仪同三司,累迁镇东军节度使。

徽宗政和七年(1117),蔡卞告假返乡祭祖,逝于途中,享年60岁,赠太傅,谥文正。高宗即位,追责为宁国军节度副使,绍兴五年(1136)又贬单州团练副使。著有《毛诗名物解》,与蔡京编撰《宣和书谱》、《宣和画谱》各20卷。

佛经:楞严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