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运势

易经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叫易经(易经是什么意思)

易经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叫易经(易经是什么意思)

什么是易经?为什么易经被称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

大家好,我是雅风,感谢您一直以来的关注和支持。

在儒家经典中,《易经》被尊为“六经之首”,尊享着无比崇高的地位;而在道家经典中,《易经》也享有同样崇高的地位,被道家奉为“三玄之冠”,真正算得上是“群经之首,大道之源”。

作为华夏文明长河中智慧与文化的结晶,经过五千年的发展,《易经》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各个方面的重要元素符号,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对于《易经》,曾给出这样的定位:“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可以说,无论从广度还是深度上讲,《易经》的影响都是世所罕见的,也从来没有一部著作能够产生如此广泛而重要的影响。

数千年来,中国的文人学士们都将《易经》作为一部值得日日、时时研读的经典,研习并遵从其中的道理。儒家创始人孔子说,“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唐代虞世南说“不读《易》不可为将相”;大医学家孙思邈说“不知《易》不足以言知医”;宋人叶采也曾讲,“双双瓦雀行书案,点点杨花入砚池。闲坐小窗读《周易》,不知春去几多时”,足见《易经》对后世人的重大影响和吸引力。

然而,历史上真正能够参得透、讲得清这本书的人,实是少之又少。从古至今,关于《易经》的论著浩如烟海,每家都从自身感受的角度出发,试图解读《易经》中蕴含的观点,但鲜有成功者。就此,宋代理学大师朱熹曾说,“《易》难读,不比他书”,同时又说“是圣人事,非学者可及也”。

“具体来说,《易经》以眼花缭乱的八卦、六十四卦符号为载体,并配合晦涩艰深的卦辞、爻辞阐述世事、事理,文辞艰涩。虽然以卦爻为工具和载体,但《易经》并不仅仅是一部关于卜筮的经书,而更像是古人关于世界、人生体悟的综述,旨在引导人们重新认识自身所生活的这个世界,进而体悟它所深深蕴藏的哲学,获得源源不断的生活智慧和前进动力。

可以说,连朱熹这样的大儒都连呼“《易》难读”,更不要说对传统文化知之甚少的现代人了。这也就难怪现代一些人将《易经》视作一部“天书”。

鉴于此,雅风精选古本正源,并兼采众家著作,精心研读易经,以求能够参悟这部伟大著作的精华。雅风会按照《易经》六十四卦的顺序,每卦独成一节,将原文、译文、卦象、易理等几个板块,在力求保持《易经》原有意味的基础上,和大家一起来学习和研究易经,努力在生活、事业和经典原著之间搭建一座桥梁,希望能和大家一起进步,共同领会《易经》中的思想韵味和人生智慧。

《易经》流传数千年,难免有各种各样甚至互相矛盾的解读,雅风在博采众家思想的基础上,以经解经,力求做到前后思想一致、明晰,但由于易道水平有限,难免出现理解不够精准到位,或者是误解、疏漏的地方,万望各位家人朋友们批评指正,雅风不胜感激。

凝聚着中国古圣先贤智慧结晶的《易经》,曾长久地被误解为一本算命的书。随着科技的发展,东西方文化的交融,《易经》越来越受到中外科学界、文化界的重视,西方学者也同样称之为“一部奇妙的未来学著作”。

那么,《易经》究竟是一部什么样的书呢?真正研读过《易经》的人大都认为它是一部既古老又新奇,既陌生又熟悉,既高深莫测又简单易懂的书。面对这一组互相矛盾的词语,我们不禁要问,《易经》究竟是什么?我们又如何才能够读懂古老而神秘的《易经》呢?而懂得了《易经》的道理,对于我们的人生会有什么意义呢?

要了解《易经》,首先要从“什么是《易经》”这个题目开始。

《易经》是什么?几乎所有文献都是这么记载的:《易》是群经之首。因为不管是五经也好、六经也好,都把《易经》摆在最前面。实际上这句话说得还不够全面,应该是说“《易》既是群经之首,又是群经之始”。因为它是中华文化的总源头,是诸子百家的开始的思想源头。

关于《易经》,学界总是见仁见智,各执已见。那是因为每一个人大都只是从一个角度去看,都只看到一个方面,每一个人只说对一部分,很难把它讲得很全。所以要研究《易经》,一定要有比较宽广的包容性。听过我解读《道德经》的朋友都了解,《道德经》就是老子先生在给统治者和领导者讲解《易经》中的管理智慧;老子把道称为天地之始和万物之母,道无处不在,无所不包,可以说《道德经》一书,是有记载的对易经思维最早的全面性解读的文献;所以学习过道德经的人会更容易领悟易经的智慧。

那《易经》这部千古奇书是怎样完成的呢?按照学界一般的说法,叫做“人更三圣,世历三古”(《汉书·艺文志》)。也就是说,《易经》的完成,经历了三位圣人:第一个是伏羲,第二个是周文王和周公父子,他们一家人算作一圣,第三个我们大家更为熟悉,就是孔子。伏羲在上古,周文王在中古,而孔子在近古。

实际上,《易经》成书所经历的时间非常长,所经历的圣人也很多,应该说,《易经》是我国古圣先贤集体创作的成果。在中国古代,差不多所有东西都是集体创作的,很少有一个人单独完成的。

《易经》广大精微,无所不包。《吕氏春秋》上称作“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学过易经或道德经的朋友对这两句话应该非常熟悉。大到没有外面,够大的吧!小到没有里面,够小的吧!我们今天很喜欢讲系统,而世界上最大的系统,就是《易经》。因为所有能列举出来的大系统,像太阳系、银河系等等,天外还有天,都不可能大到“其大无外”;所有能列举出的分子、原子、质子、电子等等,还有更小的夸克,都不可能小到“其小无内”。所以说,不仅中国,就连很多国外的大哲也认为易经是包罗宇宙万象的神奇著作。

那么,这样广大精微的一本书,到底有什么用处呢?说出来,有些人会不相信,有些人会吓一跳,但是如果大家认真读完这本经典奇书,一定会恍然大悟——《易经》是解开宇宙人生密码的宝典。

也许有人会觉得这样说很夸张,因为现在世界各国的科学家,兢兢业业,就是为了解开宇宙的密码。有了那么多的科学仪器,那么尖端的技术,他们都还不敢说能够做到,这么一本几千年前的古老经书,怎么能做到这样了不起的事情?所以大家心里一定充满疑问:到底有没有解开呢?

我们可以大胆地说:当然解开了。

当年孔子解开这个密码以后,到现在已经过去了两千五百多年,但是我们一直都是小用,从来没有大用过。孔子曾感慨说:“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论语·卫灵公》)但是他的感慨我们依然听不懂,我们把它当知识来背诵,可就是不知道它的真正的含义是什么。“人能弘道”,意思是人能够把这个密码好好来运用;“非道弘人”,是说你不能在这儿躺着,等它来给你帮忙。孔子的这句话是说:宇宙的密码已经解开了,但是要靠人来把它发扬光大,而不是被动地等待那个密码来帮我们解决问题。那么,我们又凭什么说,到孔子的时候,就已经解开了宇宙人生的密码呢?

自古以来,人类一直在使用各种方法去探索宇宙的奥秘,但是直到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宇宙对于人类仍然是一个巨大的问号。那么我们的古圣先贤在几千年之前,怎么就能够得到破解宇宙的密码呢?我们的老祖宗是如何一步步获得这些密码的呢?我们这样说又有什么国际认可的证据呢?下一期,我们将继续探秘易经,了解更多易经中蕴藏的奥秘!

这里是雅风国学,如果您喜欢我的内容,敬请关注,点赞、评论和转发,谢谢大家。

易经为什么又称为周易?

《易经》和《周易》是一回事吗?《易经》就是《周易》吗?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看看古人是怎么说的。根据《周礼》的记载:“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其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

从《周礼》的记载中可以看出,在中国古代一共出现了三部不同的《易经》。除了《周易》之外,还有另外两部,一部是《连山易》,一部是《归藏易》,《周易》只是其中之一。《周礼》中所记载这三部《易经》,分别为夏、商、周三个不同的朝代所使用。夏代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根据史书记载,大禹把自己的帝王之位传给了儿子启,从此开创中国历史“家天下”的先河。而在这之前,部落联盟内部采用的是“禅让”的方式来推举部落联盟的共主。伏羲画八卦的年代,属于新石器时代的早期。而夏代,则属于新石器时代的晚期,当时的人们所使用的《易经》,据说是由伏羲所演绎的。当然也有人说,这部《易经》是由神农氏所演绎的。相比较而言,我个人认为,伏羲演绎六十四卦的说法应该更为可靠。因为,在画出八卦之后,再演绎成六十四卦,应该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不过伏羲所演绎的《易经》,它的六十四卦的卦序与我们现在所见到的《周易》不同,它以艮卦作为六十四卦的首卦。艮卦为复卦,上卦为艮卦☶,下卦也为艮卦☶,艮卦☶象征山,山上山下,山山相连,所以伏羲演绎的这部《易经》,又称为《连山易》。

到了商代,人们所使用的《易经》又与《连山易》不一样了,据说这部《易经》是由黄帝所演绎的。不过黄帝所演绎的《易经》,它的卦序与《连山易》并不相同,它以坤卦作为六十四卦的首卦。坤卦☷象征土,中国古代是农耕社会,农耕离不开土地,万物归藏于土地。所以,黄帝所演绎的这部《易经》,又称为《归藏易》。到了殷商末年,当周文王被殷纣王囚禁在羑里的时候,他就利用这个被囚禁的七年多时间,对《易经》重新进行了演绎。周文王所演绎的这部《易经》,它的卦序既不同于伏羲所演绎的《连山易》,也不同于黄帝所演绎的《归藏易》,而是以乾、坤两卦作为六十四卦的首卦。周文王所演绎的这部《易经》,又称为《周易》。那么,这部《易经》为什么又称为《周易》呢?难道因为她是由周文王所演绎的,才称为《周易》的吗?关于这个问题,后面我们再回答。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生活形态又发生了重大变化,已经从母系社会一步迈入了父系社会,导致原有的《归藏易》不能适应新时代的社会需要。关于这一点,我们从《易经》六十四卦的卦名变化中也能管中窥豹:《归藏易》中本有“散家人”一卦的卦名,这说明在演绎《归藏易》的时候,当时的社会形态还处在母系社会,家庭生活以女性为主,人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这实际上是中国古人采用走婚的婚姻形式而产生的必然结果。时至今日,在云南和四川交界处的少数民族摩(mó)梭(suō)人,依然实行男不娶、女不嫁的“走婚”这种婚姻形式。到周文王演绎周易的时候,中国社会已经进入到了父系社会,以父亲为中心的家庭关系,已经建立并且趋于稳定,再沿用原来“散家人”卦的卦名,显然已经不合时宜,所以《周易》就在原有的“散家人”卦的卦名中,去掉了一个“散”字,称之为“家人”卦。

另外,在易经的发展史上,先后有三位重要人物对易经的创作、发展和传承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汉书·艺文志》中说:“易道深矣,人更三圣,世历三古。”这三位重要人物中,居于第一位的就是画八卦的伏羲。如果没有伏羲,就没有八卦,也就没有六十四卦,没有《易经》了。居于第二位的重要人物,是系卦辞和爻辞的周文王。当然还有另一种说法,说是周文王系的卦辞,他的儿子周公系的爻辞。但是不管是哪种说法,父子是一体的,至少儿子是深受父亲的影响和熏陶的。从《周易》开始,文字易产生了。居于第三位的重要人物,就是作《易传》的孔子。关于《易传》的作者,也有人说,《易传》中有一部分内容是孔子的弟子作的。但不管怎么说,学生是由老师教授出来的,学生的思想也是深受老师影响的,师生也可以视为一体。伏羲、周文王和孔子,他们三个是易经发展史上不同历史时期的代表性人物:伏羲被称为上古时期的圣人,周文王被称为中古时期的圣人,孔子被称为下古时期的圣人,历史上则称之为“三古三圣”。

做一个有视角的国学传播平台!欢迎更多国学爱好者的加入!

微信公众号:学国学网。微信ID:lexueguoxue。

视频加载中...

《易经》取名大全:温润如玉的男宝宝名,满满治愈感

为什么《易》是中华文化的源头?因为《易》在六经中起源最早。八卦是中华文化的基因,是中华文化的源头。先有八卦,后有《易经》。

易道广大,洁静精微。其中不乏教育人修身处事的至理名言,这些修身的金科玉律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

一、《易经》经典名句,古人智慧的结晶,给宝宝起名再好不过了

1. 以成德为行

出自《周易》乾卦文言。什么叫“以成德为行”?就是说把成就自身德性、品德作为行动的一个目的。如今我们常说,生活就是修行。其实不假,生活中,处处有禅意,处处有修行。“道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修行、修道、自我提升,这些都不需要刻意为之,都在个人的生活中。

2. 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释义:像龙飞腾于天,利于晋见大德之人,建立宏伟事业。

二、温润如玉的男宝宝名

《易经》是一部包罗万有的哲理书,不仅是一本阐述天地世间关于万象变化的古老经典,而且其蕴藏的辩证法哲学,真的是博大精深。因此,从中为孩子起名,真的是很有意义!所以,今天就为大家推荐一些出自《易经》中的好名字。

1. 鲍夫

(鲍):用作人名意指聪明、灵活、宝贵。(夫):用作人名意指才智、可靠、顶天立地。

2. 鸣谦

出自《周易》:六二,鸣谦,贞吉。释义:六二:明智的谦让。吉祥的占卜。解释:在文中的“鸣”用作“明”,意思是明智的。我们先来看看“鸣谦”的本义是谦德表着于外,也是态度谦恭的意思。引申的内涵,就是谦虚有内涵。我们单字分析“鸣”,说到“鸣”很容易联想到说话,那么孩子出生的第一句话,就是哭声,意蕴着一出生,孩子非常谦恭,寓意着男宝宝温良恭顺,虚怀纳谷,谦虚谦逊。结合原文看,“谦”卦是吉卦,是说人的美好品德——谦虚,寓意着男宝宝骄傲而不骄傲,以理服人,以礼服人,以德服人才。谦尊而光,卑而不可逾,君子之终也。其实“谦”卦也在说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境界里,姿态是不一样的,而有大成就的人,很是平易近人,没有一点架子或狂傲之气,这种人就是具备撝(hui1)谦之德。这边是“鸣谦”的内涵。

3. 泽中

出自《周易》:“(风泽中孚)巽上兑下”。详解:行礼时献上小猪和鱼,吉利。有利于渡过大江大河。吉利的占问。「泽中」在文中的意思是渡过大江大河之义,「中」有中心,忠诚之义,「泽」有光泽,润泽,恩泽之义。取「泽中」结合原文,寓意孩子祥瑞,善良,单纯,美好。很适合男孩子起名。

4. 居正

出自《周易》:初九,磐桓,利居贞。利建侯。释义:初九,徘徊难行。占问安居而得到吉利的征兆。有利于建国封侯。解释:“利居贞”是占问安居,得到吉兆的意思。“居”在文中是安居,引申为心安理得的意思,搭配“正”,这里的“贞”改为“正”,表达正本清源,吉祥如意,事事顺心,事事顺利。寓意男宝宝做任何事,都能够尽善尽美,占得时机,有先见之明。

5. 扬善

出自《易经》:“君子以遏恶扬善,顺天休命”。解释:并且句话通俗来讲就是,君子在日常生活中的为人处世是掩饰他人缺点,宣扬他人优点,这也就是顺应天命的道理。所以,为孩子起“扬善”这个名字,是希望其能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也能知道,止恶行,扬善德是一件很美好的事。因此,这个名字既富有自然法则的美,又很有寓意。

更多温润如玉的男宝宝名

克终 俊伟 秉南 子道 易仁

左衽?右衽?你还傻傻分不清楚吗?

随着汉服热的不断兴起,越来越多的小伙伴对我们传统服饰有了深入的了解,但是在看古装剧的时候难免对其中的服饰产生困惑:为什么有些人是“左衽”,有些人是“右衽”,好像并不严谨,没有一个标准,不知道哪个才是对的。那么今天在这里给大家粗略的讲一下左衽、右衽的区别。

“左衽”

“左衽”,即前襟向左掩,区别于中原一带的“右衽”,是我国古代不分少数民族或明代初期汉族女性所着的服装。(“衽”即衣襟)

左衽

与中原人相反,北方诸族崇尚左,除了衣襟左掩,胡服的下衣和足衣也与中原服饰大有不同;但在明代初期时,除少数民族服饰外,左衽也是非常常见的,尤其是女装。

诸如《十三经注疏.尚书.毕命》中:四夷左衽,罔不咸赖,予小子永膺多福;《汉书》中:《春秋》内诸夏而外夷狄,夷狄之人贪而好利,被发左衽,人而兽心......诸多中原文字记载中不少将“左衽”视作一种贬义词,是周边落后民族相对于汉族服饰、文化等存在差异的体现,表示落后、野蛮的异族,在儒家“尊王攘夷”基础上,更是被视作家园遭入侵、占领,甚至是亡国的标志。

而“左衽”还有一个说法就是被用来指代死者,汉族传统习俗中,死者之服为左衽,不用布钮,以细布带系死结,且在陪葬的壁画和绘画先人的画像中,也使用左衽,以示阴阳有别。但如今出土的古代服饰绝大部分是右衽,故所谓的左衽皆为死者着的说法也非绝对。

“右衽”

古代中原人崇尚右,习惯上衣襟右掩,即为“右衽”,是汉族的象征符号之一。

右衽

左衽、右衽区分

但右衽也并非汉字文化圈所独有的,如藏人、蒙古人、不丹人,在历史流传至今也有右衽,如元朝历代皇帝画像中虽着民族服饰,但皆为右衽。

所以左衽、右衽并不是作为区分所谓汉族和少数民族,生者和死者的绝对依据,没有必要去过分苛求,横加指责。但是几千年流传下来的习惯,如果在身着汉服的时候最好还是要穿右衽。

如有不足之处,欢迎评论留言,批评指正!

何为意境?

——每天在这里,遇见生活,遇见艺术——

◆ ◆ ◆

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如果典型是以单个形象而论的话,意境则是由若干形象构成的形象体系,是以整体形象出现的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

文艺理论界对“境界”说的阐述虽然众说纷纭,为轩为轾,但有一个地方却出人意外,这就是绝大多数评论者都把“境界”和“意境”等同起来。称之为“文学形象”、“作品中的世界”。这种看法无疑是片面的。

“境界”一词作为一般习惯用法,如云“境界有二,有诗人之境界,有常人之境界”,此所谓境界,便当是泛指作品中的一种抽象界域而言者。又如云“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此所谓境界,便当是指修养造诣之各种不同的阶段而言者。又如云“‘明月照积雪’、‘大江日夜流’、‘中天悬明月’、‘黄河落日圆’,此种境界,可谓千古壮观”,此处之所谓境界便当是指作者所描写的景物而言者。

意境的结构特征

意境的结构特征是虚实相生。意境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 “如在目前 ”的较实的因素,称为 “实境 ”;一部分是 “见于言外 ”的较虚的部分,称为 “虚境 ”。虚境是实境的升华,体现着实境创造的意向和目的,体现着整个意境的艺术品位和审美效果,制约着实境的创造和描写,处于意境结构中的灵魂、统帅地位。但是,虚境不能凭空产生,它必须以实境为载体,落实到实境的具体描绘上。总之,虚境通过实境来表现,实境在虚境的统摄下来加工,这就虚实相生 “的意境的结构原理。

意境的本质特征

意境的本质特征是 “生命律动 ”,即展示生命本身的美。在我们民族的审美心理结构中,是把宇宙境界与艺术意境视为浑然一体的同构关系。于宇宙本身就是一种生命形式,诗人对宇宙境界的体验就是一种生命律动的体验,而意境恰恰就是这种生命律动的表现。人心虽小,但可以装得下整个宇宙。诗人之心,本身就是宇宙的创化,他可以映射宇宙的诗心、宇宙的灵气。因此我们说,艺术意境本质上是一种心理现象,一种人类心灵的生命律动。文学意境作为一种人类心灵的生命律动,有三个特点:(1)表真挚之情。 (2)状飞动之趣。 (3)传万物之灵趣。

“意境”和“意象”不是一个概念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用“意境”这个词。比如说,一首诗很好,我们就说:“这首诗很有意境。”一幅画很好,我们就说:“这幅画很有意境。”甚至看完一场电影,走出电影院,我们也会听到有人议论:“今天的电影很有意境。”但是尽管大家都在用这个词,对于究竟什么是意境,很多人并没有搞得很清楚。

近十多年,我们学术界讨论意境的论文和专著相当多。大家对“意境”的理解和解释并不一致。而且在我看来,多数人的解释并不准确。

很多人都把“意境”和“意象”混为一谈。很多人说:什么是意境?意境就是“情”“景”交融。这种解释大概是从清代开始的。清代有一位画论家布颜图,他就把“境界”规定为情景交融。后来王国维在《人间词话》和其他一些著作中所使用的“意境”或“境界”,他的解释也是情景交融。但是在中国传统美学中,情景交融所规定的是另一个概念,就是“意象”,而不是“意境”。中国传统美学认为艺术的本体就是“意象”,而“意象”的基本规定就是情景交融(这一点后面还要谈到)。任何艺术作品都要创造意象,因此任何艺术作品都应该情景交融。但是并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有“意境”。“意境”除了有“意象”的一般规定性(情景交融)之外,还有自己的特殊的规定性。“意境”的内涵大于“意象”,“意境”的外延小于“意象”。

“意境”的哲理性意蕴

从审美活动(审美感兴)的角度看,所谓“意境”,就是超越具体的有限的物象、事件、场景,进入无限的时间和空间,即所谓“胸罗宇宙,思接千古”,从而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得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一方面超越有限的“象”(“取之象外”、“象外之象”),另方面“意”也就从对于某个具体事物、场景的感受上升为对于整个人生的感受。这种带有哲理性的人生感、历史感、宇宙感,就是“意境”的意蕴。我们前面说“意境”除了有“意象”的一般的规定性之外,还有特殊的规定性。这种象外之象所蕴涵的人生感、历史感、宇宙感的意蕴,就是“意境”的特殊的规定性。因此,我们可以说,“意境”是“意象”中最富有形而上意味的一种类型。

绘画、诗歌、园林的意境

为了说明这一点,我们可以举一些例子。

中国古代山水画家喜欢画“远”,高远,深远,平远。中国山水画家为什么要画“远”?因为山水本来是有形体的东西,而“远”突破山水有限的形体,使人的目光伸展到远处,从有限的时间空间进到无限的时间空间,进到所谓“象外之象”、“景外之景”。所以,“远”,也就是中国山水画的意境。

同样,中国古代诗人也都喜欢登高望远。屈原、阮籍、李白都写过登高望远的诗。为什么要登高望远?也是为了从有限的时间空间进到无限的时间空间,从而引发一种人生感和历史感。

在这个问题上,中国的园林大概最能说明问题(最能说明什么是意境)。中国园林艺术在审美上的最大特点也是有意境。中国园林的特点不是一座孤立的建筑物的美,也不是一片孤立的风景的美,而是有意境。那么什么是中国园林的意境呢?就是突破小空间,进入无限的大空间。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建筑物,楼、台、亭、阁,它们的审美价值主要不在于这些建筑物本身,而在于它们可以引导游览者从小空间进到大空间,从而丰富游览者对于空间的美的感受。明代有位造园学家,名叫计成,他有一部书叫《园冶》,其中有这么一段话:“轩楹高爽,窗户虚邻,纳千顷之汪洋,收四时之烂缦。”这段话说得非常好。中国园林中的建筑物,为什么柱子这么高,为什么窗户这么大?就是为了“纳千顷之汪洋,收四时之烂漫”,也就是使游览者把外界无限的时间、空间的景色都“收”、“纳”进来。给人一种特殊的美感。

中国艺术的这种意境,它给人的美感有什么特点?或者说,它给人的美感是一种什么样的美感?康德曾经说过,有一种美的东西,人们接触到它的时候,往往感到一种惆怅。意境就是如此。我们前面说过,意境的美感,实际上包含了一种人生感、历史感。正因为如此,它往往使人感到一种惆怅,忽忽若有所失,就像长久居留在外的旅客思念自己的家乡那样一种心境。这种美感,也就是尼采说的那种“形而上的慰藉”。中国古代诗人喜欢登高远望,这样来引发自己对于人生的哲理性感悟,这种感悟,带给诗人的就是一种惆怅。这种惆怅也是一种诗意和美感。也带给人一种精神的愉悦和满足。在这种美感中,包含了对于整个人生的某种体验和感受,所以我们可以说,这是一种最高的美感。

西方艺术作品也有意境

西方艺术作品有没有意境?我们说,“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独特的范畴,这是从美学范畴说,这个范畴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提炼出来的,同时也是中国历代许多艺术家有意识去追求的。但是这不等于说西方艺术没有意境,因为“意境”的特殊意蕴在于它包含有哲理性的人生感。西方艺术中当然有这样的作品。贝多芬的交响曲就充满了人生感、历史感和宇宙感。

当然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艺术家的人生感、历史感会有不同的内容。但只要有人生感、历史感就有意境。例如俄罗斯民歌《伏尔加船夫曲》,它不仅唱出了伏尔加纤夫的苦难,也不仅唱出了俄罗斯民族的苦难,而且唱出了人类共同的苦难,所以它引起全世界听众的共鸣。有人听我说电视剧《红楼梦》缺乏意境,就问:是不是电影这种艺术形式比较难于产生有意境的作品?我想也不一定。如我看电影《日瓦戈医生》,就感到它充满了人生感。它不仅写出了时代的悲剧,而且写出了人生的悲剧。

意境的五种境界:

(1)为满足生理的物质的需要,而有功利境界;

(2)因人群共存互爱的关系,而有伦理境界;

(3)因人群组合互制的关系,而有政治境界,

(4)因穷研物理,追求智慧,而有学术境界;

(5)因欲返本归真,冥合天人,而有宗教境界。功利境界主于利,伦理境界主于爱,政治境界主于权,学术境界主于真,宗教境界主于神。但介乎后二者的中间,以宇宙人生的具体为对象,赏玩它的色相、秩序、节奏、和谐,借以窥见自我的最深心灵的反映;化实景而为虚境,创形象以为象征,使人类最高的心灵具体化、肉身化,这就是\"艺术境界\"。艺术境界主于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