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运势

官科是什么意思(官科)

官科是什么意思(官科)

民科为什么成为贬义词?“民科”比“官科”究竟差在了哪里?

“民科”原来是游离于科学共同体之外,同时又热衷于科学研究的人员的一种称谓。今天,在互联网语境中我们谈到“民科”总是和狂妄、无知、反智等标签联系在一起,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贬义词。

知名民间科学家及其观点

实际上,早几百年前的民间科学家们的的确确是科学发展的一大推手,但他们和今天的民科压根就不是一路人。民科为什么会变成今天这样不受待见的样子?“民科”比“官科”究竟差在哪里呢?

做出过卓越贡献的民间科学家们

不论什么时代,人的好奇心永远都是那么强烈,哪怕是在罗马教皇治下的黑暗中世纪也有热爱科学的人在民间从事科学研究。其中就有许多我们至今耳熟能详的名字,比如日心说的提出者哥白尼,研究出遗传定律的孟德尔,还有测出空气成分的化学家拉瓦锡。

更有代表性的是“民科”们推崇的德国气象学家维格纳,他在地质学的研究中显然也是民间科学家的一员。他提出的大陆漂移假说带来了颠覆性的影响,本人为验证假说四处考察,最后遇难在路上。他的假说在后来的研究中得到证实。

这样看来,民科确实在科学发展中功不可没。我们今天抨击民科,是因为这个称呼所指代的对象已经发生了彻底的改变。

变质的民科

我们都知道,在新中国发展过程中曾发生过“浮夸风”和“大跃进”的历史错误。思想文化在这一系列社会风气的影响下也大受打击,其中科学研究领域也未能幸免。涌现出一大批自称为民间科学家,并声称独立解决了世界性的科学难题的哗众取宠者。

这些所谓的民间科学家更是把阶级斗争的一套理论体系用来直接轰击正式的科学研究,称其为“官科”。至此民科逐渐开始成为这一类人的代指,就像公共知识分子逐渐成为部分崇洋媚外的专家学者的代指一样。

几十年前的“民科”真可谓是风头无两,他们理论的支持者很多,出现了许多“水变油”这样的骗局。到了今天“民科”依然在互联网上 活跃,永动机、相对论、量子力学和诸多数学难题都是他们研究的热点问题,同时他们还想要推翻一些早已成为共识和定论的认知,比如至今依然有人相信的地平说。

民科的伟大发明

民科的伟大发明

“民科”比“官科”差在哪里?

“民科”和“官科”是人为划分的阵营,民间科学家并不全是“民科”,同理科研院所和高校内部也有“民科”的身影。“民科”和“官科”在学术研究中的差异非常大。

从指导思想的角度来看,“民科”并不讲究严谨的科学精神,甚至对科学本身都有误解。最典型的例子,在学术问题的探讨中“民科”总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掺杂个人情感和价值批判,甚至发起人身攻击。再有就是“民科”提出观点和理论往往不是基于事实、实验结论或者前人的研究成果中的任何一种,而是直觉和脑补——讽刺的是没有经过逻辑训练的他们并没有可靠的直觉。

从研究开展的角度来看,“民科”不使用科学的研究方法来研究问题,事实上他们往往没有达到理解和运用这些方法的知识水平。他们会凭着一腔热血用初等数学的知识来论证高深的数论问题,其结果是他们发现了很多“漏洞”——你甚至可以看到他们一天之内推倒数学大厦几十上百次。

数学大厦又倒啦!

他们很热衷于使用一些看起来高大上的学科名词,尽管自己不明白它的内涵和外延。“民科”做研究基本都不做实验,成果很大一部分来自于“悟”。严谨一些的倒是会设计几个漏洞百出的思想实验。或者运用一些不那么恰当的类比推理。

从对待研究成果的态度上来看,“民科”对于“官科”的研究结论,还有以此为基础撰写的教科书和专著都不屑一顾,认为它们不过是满纸荒唐言而已。他们会先批判完,再找其中的问题来佐证自己的批判意见——也就是有目的地断章取义。

除此之外,大部分“民科”还很傲慢,不屑于读文献和引文献,和人争论时还趾高气昂。这种天老大老子老二的狂妄态度也是如今“民科”不受待见的一大原因。

总的来说,今天的“民科”不过是过去的神棍换了套“科学”的皮出来闹腾罢了。真正的科学爱好者,会自发地向科学共同体靠拢,而不会在想象的科学世界里自我陶醉下去。

对于“民科”群体,你的看法是怎样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看法。

从永动机说起,谈民科和官科的界线

从永动机谈起

纵观科学界乃至人类史最为美好的愿望,在我看来,只有两个。一个是长生不老,另一个呢?点石成金?滴水变油?都不是,能和 永生 一同站上人类意淫史最高峰的只还有一个愿望。

那就是永动机。

无论是永生还是永动机,他们的关键都在一个 永 字。人类压根不知道永恒是什么,却还是无比期盼永恒的出现。这是为什么?这是社会学家和哲学家需要解决的问题。

说到永动机,从古到今,一直都有人在鼓捣这个玩意。在叙述永动机之前,我们先给永动机下一个严格的定义。永动机就是可以“永远运动下去的东西吗?”,当然不是!如果你让摩擦力变的很小,那你就可能可以做出一个能运动很长时间的东西,但这不是永动机。物理学从来没有否定过一个东西“永远运动下去”的可能性,经典力学中的牛顿第一定律就明确表示“如果没有外力的作用或者合外力为零,那么物体将会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者静止状态”。所以永动机不是去找一个可以一直动的东西。

相反,永动机,之所以被人类追求,是因为它有用,意思是永动机作为一个机器要永远对外界做功!所以我们这里讨论的永动机,严格定义是“一个封闭系统,在不输入任何外来能量的前提的下,永不停息地向外界做功。” 当然,我要宣布一个很严肃的事情——那就是“永动机除了在欺骗的帮助下,从来都没有在任何角度上成功过!”

奥尔菲琉斯的“自动轮”

说来有趣,早期研究永动机的人,现在大多都有一个响亮的名号——热力学的早期开拓者。这也是件挺幽默的事情,在科学混沌时期,一般一个重大学科的奠基人和开创者一开始都在研究一些很不靠谱的事情,像是最开始的化学家就是炼丹药的。早期开发永动机的人想法和现在一般的人一致,他们想,既然这个机器要永动,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想点办法源源不断地把能量给造出来喽。于是第一类永动机就在这一共同纲领的指引下,热火朝天的实施着。当然中途不乏成型的作品。最有名的当属德国博士奥尔菲琉斯在三百年前发明的“自动轮”,这个机器号称可以无期限的自行旋转下去,还找来了一位州长作为公证人。这个州长本着“科学精神”在观察了几个月后还给这个“自动轮”颁发了认证证书,消息传到当时沙俄统治者伟大的彼得大帝的耳中,连彼得大帝都被这个机器所折服,准备花巨资引进这个人才。当然,这是个骗局,这个“永动轮”的旁边一直有一个“工作人员”在不停的摇手柄,才使轮子可以继续转下去。德国博士倒是因此大赚了一笔横财和虚名。

永动机的破产——热力学的建立

那是什么让这种看似简单粗暴的“第一类永动机”计划彻底破产的呢?原因是“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发现。经过科学家大量的观测,他们终于发现了一个堪称人类历史最重要的一条定律:能量不会自行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能量在自然界是守恒的。要知道,那时候搞永动机的人多少也算是科学圈子里的人,他们还是能够理解定律的,所以这么一个举世公认的定律一出来后,研究“第一类”就基本销声匿迹了。那他们去哪里了呢?他们放弃了吗?

不不,人类永远不会放弃永动机。他们正在着手制定一个更为宏大的计划。既然你说能量在一个封闭系统内是守恒的,我承认。那我只需要在这个守恒的系统中有效的循环这个能量,把能量用到有用的地方,一样可以永动。就比方,我们知道自然界,我们一切的做功最后都会变成一种东西--热。工厂里机器在加工产品、电脑在工作、车在开,无时无刻不在产生热量并散播到周围的环境中,那我们只需要把这些产生的热量全部收集起来,再用这些能量去烧水!去发电!去干一切你想干的事情!周而复始,永恒不灭。

循环!多么和谐!

这就是著名的“第二类永动机”。这个看似不违背常理甚至有些美感的设计最终还是宣告破产了,原因是“热力学第二定律”被人发现了。这个定律的知名度比起“热一”,简直是小巫见大巫,但它的重要性却一点都不亚于后者!这个定律有很多种表述方式,这里我只说那种可以直接判处“第二类永动机”死刑的方式:不可能制成一种循环动作的热机,从单一热源取热,使之完全变为功而不引起其它变化。再简单点说,就是热能的利用效率不可能为100%。你可以循环利用,但你不可能无损100%的循环利用,即使你制作了完美的循环系统,“热二”也昭示这个系统一定有能量枯竭,停止运作的一天。

热力学的主要开拓者 玻尔兹曼

本着一个热力学定律消灭一种永动机的历史轨迹,至此永动机这一伟大的意淫是应该尘埃落定,写进历史书了的。但是时至今日,被科学的光辉照耀的最为明亮的二十一世纪,仍然有人在设计“永动机”,甚至都已经设计出了“第六类”“第七类”。而仍把脑细胞浪费在这一“伟大”事业的人,现在一般也都有一个响亮的称呼——民科。

民科的界线

何为“民科”呢?别误会,其实这个词原义是个中性词,甚至是褒义词。说的就是没有经过官方的科学训练、缺乏一些科学知识的,并且自发地进行一些科学研究的民间人士。那古往今来有没有一些称得上“伟大”的“民科”呢?

有!当然有。电磁学的开山鼻祖之一,伟大的“电磁感应定律”的发现者法拉第就是一个这样的人。他缺乏专业的科学知识,当时为了接触前沿科学,甚至不要工钱的到教授门下做帮工,最后发表的三篇论文,也通篇没有一个数学公式。这样一个不懂数学,甚至物理也不是科班出身的人竟然揭示了一个这么重要的定律,靠着全是他严谨的科研态度和热忱的研究热情。但是法拉第式的成功在当今是否可以被复制呢?就我看来,几乎不可能。在此,我要陈述两点现在科学发展的趋势,第一是宏/微尺度,第二就是知识爆炸。

法拉第向世人展示电的作用

第一点,很好理解。因为肉眼可以观测到的尺度世界里的所有规律都已经被我们给解释完全了,现在物理学家正在探索两个领域:微观和宇观。微观就是原子核内部的构造,宇观就是以光年计算的星系的演变。而这些都是需要极其苛刻的实验要求才能达到的,苛刻到什么程度呢?众所周知,现在要造一个“有突破性”的粒子加速器都需要几个国家集资建造,这个资金和技术要求可想而知。

第二点就是知识爆炸。知识的发展像是一个树状延伸,越到后面,分支就会越来越多。如果找个数学模型来解释这种增长,比较贴切的就是指数爆炸。以前你也许手里通读几本大师的成名作,学一学微积分就可以进行科学研究了,但现在却万万不行。现在自然科学的学生苦读数十年就是为了能够爬到树顶去看懂现在前沿科学在干些什么。书现在已经多到你不可能读完,你需要读期刊,才能跟上时代的脚步。而缺乏专业训练的民科已经被官科给甩的越来越远,远到民科自己浑然不知。

除此之外,还是身为一些专业民科,自身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民科的研究者们不严谨,太浮躁,这也是官方科学界对于民科越来越排斥的原因。民间科学家一般和教授讨论问题的开头是这样的“我推翻了广义相对论”“我造出了第八类永动机”之类的种种。这么大的命题,就算是世界上最富盛名的学者也是万不敢下结论的,大家讨论讨论,看看你的研究方法有没有问题,做实验看看结果是否支持你的结论,这才是科学的精神。但这一点民间科学家的名声显然不是很好。当然,这也和他们的数学功底不够有很大关系,现在所有的科学语言如果不能被“数学化”,我们都可以说是不严谨的。这种不严谨和浮躁归根结底是因为其动机,现在很多民科的动机是值得怀疑的,也许像是那个造永动机的德国博士一样骗名骗利的人大有人在,可是他们应该认识到这个时代他们已经没有了市场。任何人都希望自己被世人认可,实现自己的价值,但是如此浮躁且不负责任的方式是很讨嫌的。

第二个问题,一些民间科学家不够客观,过于主观。民科不尊重,起码不完全了解事实就下结论这一恶习是很不好的。我曾在网上被一个自称研究相对论多年的“民间科学家”偶遇到,和他讨论了几句就觉得无法进行下去了,我就直接说了句“您为什么不进行一下系统性的训练,像是报自考,考相关专业呢?”他直接回了我一句“当时爱因斯坦的数学物理成绩不也一样一塌糊涂,混个专利局的工作。现在不照样被你们官方的顶礼膜拜”我听到这句话差点晕过去,爱因斯坦从来都没有成绩不好。他学习期间成绩一直都是顶尖的,而且他毕业于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这一举世名校(当然是爱因斯坦成就了这个学校)。作为一个正正经经的科班毕业的优秀科学家被视为了民科的精神领袖,这一断章取义的做法在民科中是常见的,也是死穴。

第三个问题,执着于民科的人大多缺乏“纵向”的研究意识,只拘泥于“横向”的研究。其中很多人,刚学习完高中数学物理或者微积分,就开始了勇敢地推翻前人建立自己理论的漫漫长路,这恰恰是一种“横向”的延展。无论是研究还是做人,都需要一个“纵向”前进的思想,不可拘泥于现在的境界。这一思想其实早就被我们的先人所领悟到了,明代最伟大的思想家王守仁先生在学习了朱圣人“格物致知”的理论后,连续格了半个月竹子,也没格出什么东西来。终于在历经沧桑后参悟了“心学”。

知行合一。

我们需要的就是这种“知行合一”的精神,学习到了知识,高中毕业、大学毕业、博士毕业,我们就可以撩起袖子一心一意去格竹子参道了吗?不不不,我们要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格物”和“致知”是需要相互影响的,我需要学习知识去探索自然,当然在探索中途,你也需要被现象改变,更新知识。唯有这样,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科学家。知行合一,如是而已。如果一直趴在一个横向的知识温床上,上面不服,下面不对的,是可笑的行为。

最后还是友善地希望对自然科学有兴趣的朋友,如果你想当开拓者,就去报考相关专业,去在【科学的木板上凿很多洞】(爱因斯坦语);如果你只想了解人类的智慧,那你只需要学习基本的数学和科学知识后,在生活中多看看大家们的名作品,必能有所感悟。

最后来一句,科学真美,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我不批判你,却不希望你做傻事。

通过思维导图看西汉的官秩设置

汉代官秩的等级制度

在汉代,石用于计量单位时,一石大约等于13.5Kg。

石还有个用法,读《史记》、《汉书》等历史书籍经常会出现如:

终广之身,为二千石四十馀年

之类的语句,以上的这句意思是李广的一生,官阶为二千石的时间,有四十余年。

二千石,大多数人以为这里应该读[ dàn ],其实这是一个误区,石在古书中应读[ shí ]。

在这里也不是计量单位,而是用于官阶时的品级单位。

官秩为中国古代官僚制度中的等级分类制度之一,不同的秩品表示各级官吏的政治地位和俸禄的不同。在汉代,还没有官品,所以官位的高低一般都是以“石”的数目多少来区分。

汉代官秩分为万石、 中二千石、二千石、比二千石、千石、比千石、六百石、比六百石、四百石、比四百石、三百石、比三百石、二百石、百石、百石之下的斗食俸等

第一类:三公:包括司徒、司马和司空,秩品为万石,月俸三百五十斛(一斛等于一石也就是13.5Kg)粟。详见如下思维导图:

三公

第二类:九卿:包括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伯、大司农、少府、执金吾。九卿秩品为中二千石(满二千石),月俸一百八十斛。九卿的丞秩品为千石,月俸为八十斛。详见如下思维导图:

九卿

第三类:太子太傅,太子少傅,典属国、主爵中尉、将作少府、詹士、将行、水衡都尉。秩品为二千石,月俸一百二十斛。丞六百石,月俸七十斛。详见如下思维导图:

太子太傅

第四类:左冯翊、京兆尹、右扶风、司寇、城门校尉、八校尉秩品为二千石,月俸一百二十斛。

校尉

第五类:刺史、郡守、县令等。比二千石奉,月百斛。千石奉,月八十斛。六百石奉,月七十斛。比六百石奉,月五十斛。四百石奉,月四十五斛。比四百石奉,月四十斛。三百石奉,月四十斛。比三百石奉,月三十七斛。二百石奉,月三十斛。比二百石奉,月二十七斛。一百石奉,月十六斛。斗食奉,月十一斛。佐史奉,月八斛

刺史

无眠心语:

通过以上五张思维导图,我们可以更好的理解西汉的官阶和秩品。在曹魏的九品中正制出现之前,基本上都是通过官员秩品的石数多少来分辨官阶的高低。还有一个误区我们需要注意,并不是说官阶万石就代表官员的一年俸禄是一万石粟,万石官员的俸禄每年大约在4200斛。

另外,还有一种说法是“万石君”就是这一家中出现了五位二千石的官员,在汉景帝时,有一名“万石君”官员叫石奋,他与四个儿子都是二千石的官员。严延年兄弟五人都是二千石官员,他的母亲号称“万石严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