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户皇帝因无子而烦恼,为何大臣还“上眼药”建议皇帝立储?
历史上有很多皇帝,但要论哪个朝代对大臣最好,除了宋朝其他王朝都比不上。宋朝对大臣为何这样好?主要因为赵匡胤和赵光义兄弟俩所造成的。赵匡胤陈桥兵变后,黄袍加身,一下成了皇帝。赵匡胤很明白,当皇帝必须控制好兵权。因此,宋朝对文官很宽容。无论北宋还是南宋,文官有罪除了发配就是降职,基本没有被砍头的。这正因为如此“待遇”,宋朝文官敢说敢谏。
但有的大臣就不看火候,连皇帝私事也要管。皇帝私事除纳妃就是立储。立储是国之大事,任何王朝如果在储君上出现问题,王朝必然生乱。但在宋朝却有一位“绝户”皇帝在立储上犯愁。还有个大臣却不看火候,偏要揭皇帝的“伤疤”。
何为绝户?刚才我们所说的“绝户”皇帝,这里所说的“绝户”是对特定人群而言,主要是指没有儿子的人。
在古代“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而所说的“后”就是儿子,并不是女儿。当然无儿无女的人也有,但都以男性传家。
据《北史·李孝伯传》:“时人多绝户为沙门。”,元朝纪君祥的 《赵氏孤儿》第三回:“虽然救普国生灵,实怕程家绝户。”这里所说的绝户,都是家中没有儿子,也指没有后代的人家。
清朝平步青的《霞外攟屑·里事·鲁谦庵通政》:“潮有绝户虚丁,久为民累, 超豁除三十馀户。”还有《儿女英雄传》第二三回也提到了“绝户”一事:“我那点儿绝户家产,供给十年八年,还巴结得起。”
在古代家中无子,或者无儿无女,让人瞧不起。因为我国无论皇室还是普通人家,都是以男性传家,女儿再多也不被视为传家之人。当然是这是古代传统所致。
那么宋仁宋为何被称为“绝户皇帝”呢?主要还是宋仁宗没有儿子。
其实宋仁宗有三个儿子,只不过都已早亡,分别是赵昉、赵昕、赵曦。宋仁宗女儿有13个。由此可以看来,宋仁宗“绝户”之名主要还是因为儿子早亡,没有儿子而得此称呼。
大臣是谁?宋仁宗对没儿子很上火,但偏偏有一个大臣敢站出来说这事。因为宋仁宗当皇帝时间太长,而且又没有太子可立,这是一件很危险的事,万一皇帝驾崩,就会出朝政之乱。因此,无论立谁,总要立个儿子。但宋仁宗偏不,他认为他还能生儿子,因为就没立宗亲之子。因此,宋仁宗没有立太子,成为当时宋朝的一大危机。
宋仁宗干了35年依没有立储君,而且1056年,宋仁宗还突然得病,此时朝野上下人都紧张了,因为他们怕仁宗一死,不知谁能继位。但皇帝有病,没有一个人敢说,此时一个叫范镇的人站了现来,他上书仁宗:“拔近属之尤贤者,优其礼秩,置之左右,与图天下事,以系亿兆人心”。
本来宋仁宗没有儿子就上火,范镇又提这事,宋仁宗肯定很闹心。但范镇为国家这样做也属正常。有大臣就担心范镇上书得罪皇帝,就把奏折压下了。
范镇是谁?范镇是四川眉山人,1007年出生,此人自幼读书,而且聪明,其文学功底很深。1038年,也就是宋仁宗宝元元年,宋朝举行戊寅科殿试前夕,当时范镇很优秀也参加了殿试。但当时出现变故。因为开封府选送的进士陈博古是宰相陈尧佐的儿子,这是高官子弟,当时就引起大臣的议论。
宋仁宗很生气,他下密诏,禁止陈博古和韩亿参加殿试,而韩亿也是宰相级大臣的子孙。而且连他们的门生范镇也禁止参加殿试。
宋仁宗这样做,就是力求公正,防止其他考生有意见。但宋仁宗实施了一刀切,甚至对宰相手下门生范镇也不放过。当时范镇被礼部定为第一名,而且确实有真才实学。
对于范镇落榜,礼部不愿意了,他们向宋仁宗力谏,要求保住范镇。由于皇帝又不能对文臣治罪,因此,宋仁宗对范镇这个很生气。
在吏部的建议之下,范镇参加了殿试。北宋的殿试规定:“试策一道,以三千字以上,取文理俱优、当日成者为入等”。范镇很快答完试卷,而且文采极好,但由于范镇文字很硬气,根本不符合宋仁宗的口味。
本来宋仁宗就对范镇有意见,认为他是宰相门生,要不是礼部力谏,范镇早就取消考试资格了。因此,宋仁宗不想让范镇名次靠前。
殿试成绩公布后,扬州人吕溱为状元,邛州人李绚为榜眼,上蔡人祖无择为探花,前三名出来根本没有范镇的事。但前三名排不上,前十名应该有吧,没想到前十名也没有范镇。对名次,考生完全站出来反驳皇帝,但范镇没这样做。一直念到第79名。没想到范镇也不在意,慢腾腾出来谢恩离开。正是这次殿试,让范镇扬名。
由于名次太靠后,范镇只到新安县当了主簿,也就是与现在县长助理差不多。因为范镇太有才了,被人推荐到国子监任东监直讲,后来历任直秘阁、判吏部南曹、开封府推官、起居舍人、知谏院。这些官职都不高,但范镇却能认真去干。而且多次建议仁宗削减官员数量,节余开支,任用贤官。每次遇到大事,没人敢说话,范镇却敢说。正是这种直性子,范镇得罪很多人。
结局如何?范镇的奏折被大臣们扣住,范镇决定直接求见仁宗。据史料记载:“凡见上面陈者三,益言恳切”,据说宋仁宗听到范镇的话哭了。
宋仁宗回复范镇,他认为范镇是忠臣,但立太子的事,宋仁宗说要等到康复后再立,那时就有儿子。但范镇却不依不饶,他说:“章十九上,待命百余日,须发为白”。宋仁宗听这话生气了,就把范镇调到集贤殿任修撰。
对于范镇强烈立储之事,后人认为范镇想报当年宋仁宗把自己弄成79名的“仇”,但这样看范镇未免太过片面。范镇是一个忠臣,只是不会圆滑而已。
范镇修史很有名,但却是一个固执的守旧派,他后来反对王安石变法,曾五次上疏反对王安石新法,他曾说“陛下有纳谏之资,大臣进拒谏之计;陛下有爱民之性,大臣用残民之术。”不久以户部侍郎退休。
1085年,宋哲宗任用守旧派,范镇重新被启用,此时已经八十岁了,他的从孙范阻禹劝他不要出山任职了,两年后病故。
欢迎各位看官批评指正,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
林黛玉为什么这么傲气?她有二三百万银子的财产
作者:萨沙
本文章为萨沙原创,谢绝任何媒体转载
很多人奇怪,林黛玉为什么这么傲气?
诚然,她是林家后代,而林家四世列侯,又是苏州第一流的强大家庭,她自然可以傲气。
但如果放在贾府,林家也不算很牛逼。
贾府的权势又大大超过林家,祖先是2个公爵,同皇帝关系很好,是全国顶尖的超级贵族家庭。
即便不说贾府,就算是史湘云家的史家,也是侯爵家庭,号称: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
看看,多霸气,多牛逼。
而且,王熙凤都说贾家上下包括仆人在内,都有一双富贵眼。
也就是说,贾家人很看重钱。
王熙凤之所以在贾家能够站得住脚,重要原因就是陪嫁丰富。
她同丈夫贾琏吵架的时候,曾说:你把我和太太(王夫人)的嫁妆拿出来比一比,哪一点配不上你们贾家。
就是这个意思了。
那么,林黛玉如此聪明的人,她的傲气自然同这个标准有关系。
我们随便推算一下,林家四世列侯,唯一不是贵族的父亲林如海又是巡盐御史。
巡盐御史相当于现代的一省盐务管理局纪检组组长,是正七品。
似乎这个官职不高,却是肥差中的肥差。
清代的盐是国家垄断的,通过部分特许政策允许江南一些盐商销售。
而盐在古代是暴利,所以扬州、苏州的盐商全部都是大富豪,富可敌国,要多少钱有多少钱。
大家看看扬州和苏州古代最豪华的建筑物,几乎都是盐商修建的。
而林黛玉的爸爸林如海,就是负责监督或者说就是抓盐商的,那还能缺钱吗?
可以预计,就算林如海不去勒索,盐商送来的常例行贿也是天文数字。
如果不是林家如此有钱有势,贾府怎么可能把唯一的女孩,贾母的掌上明珠贾敏,嫁给林如海?
那么,林家积攒了一百年的巨额财富,究竟有多少?
没有人公开说过,贾府人对此根本不提。
好在,贾琏有次说漏了嘴。
贾琏负责带着林黛玉回去看了病重的林如海,最后帮助料理丧事。
而林家已经绝户了,只剩下几个远房堂亲,无法继承家产,林黛玉就是唯一的继承人。
贾琏应该把林家的财产处理完毕,带回贾府了。
林家究竟有多少财产,贾琏最清楚。
而贾琏是这么说的:要是再发一笔两三百万的财就好了!
对比上下文,唯一可能的就是林家的财产。
可见,林家的现钱、房屋、田产变卖以后,有高达二三百万银子之巨。
自然,贾府无论宁国府还是荣国府的财产,都能够达到这个数字甚至远远超过(他们每年田产收入就有几万两银子)。
后来抄家,把贾琏王熙凤房里的现钱抄走,就高达几万两白银。
要知道这是现钱财物,而古代人有钱就去买房子买地,不会留多少现钱。
那么,贾琏和王熙凤的总资产怕是有几十万两银子,当然最后应该也被后续抄家搞掉了。
贾琏、王熙凤都是年轻人,二十多岁,尚且有如此身家,那么整个贾家的财富可想而知了。
但对于林黛玉一个孤女来说,这笔巨款怕是连公主也不能企及的超级陪嫁了。
而贾府的探春、迎春出嫁,估计陪嫁不过几千两最多万把两银子而已。
所以,林黛玉才这么傲气。
只可惜,林黛玉最终竹篮打水一场空。
不但没有成为贾府的儿媳妇,这比巨款也不知去向了。
其实,贾府对林黛玉也算是坑蒙拐骗的。
《红楼梦》第四十五回“金兰契互剖金兰语”,薛宝钗建议林黛玉吃润肺养阴的燕窝,黛玉很感动,却说了一番听起来很可怜的话:“……况我又不是他们这里正经主子,原是无依无靠投奔了来的,他们已经多嫌着我了。如今我还不知进退,何苦叫他们咒我?”“……我是一无所有,吃穿用度,一草一纸,皆是和他们家(荣国府)的姑娘一样……”
最终,薛宝钗自己出钱,从家里找到很多上等燕窝,送给林黛玉。
看看,二三百万银子都换不来一碗燕窝。
贾府这群人,也算得上是白眼狼了。
所以,父母还是尽量长寿吧,不能留下一个孤女自生自灭,很容易被人欺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