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吉日

黄氏始祖起源在哪里(黄氏始祖)

黄氏始祖起源在哪里(黄氏始祖)

中国黄氏历史上最重要的十一位祖先,黄氏人必知

在这片历史悠久的土地上,黄氏作为一个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为中华民族的进步,为祖国的繁荣昌盛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中华历史上,我们黄氏的祖先更是像珍珠般闪耀,他们不仅仅是我们的荣耀,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今天我就为大家盘点一下,在我们中国黄氏历史中,最重要的十一位名人。

黄歇——战国四公子之一

前314年-前238年,楚国江夏人,原籍楚国属国黄国(今河南省潢川县)。战国时期楚国大臣,是著名的政治家。与魏国信陵君魏无忌、赵国平原君赵胜、齐国孟尝君田文并称为“战国四公子”,曾任楚相。黄歇游学博闻,善辩。楚考烈王元年(前262年),以黄歇为相,封为春申君。赐淮北地12县。

黄霸——官至丞相

前130年—前51年,字次公,汉族,淮阳阳夏(今河南太康)人,西汉大臣,事汉武帝、汉昭帝和汉宣帝三朝。

黄霸自幼攻读法律之学,少有大志。汉武帝末年,捐官出仕,先后任河南太守丞、廷尉正、扬州刺史、颍川太守等地方官职。汉宣帝五凤三年(前55年),出任丞相,封建成侯,总揽朝纲社稷。甘露三年(前51年),黄霸去世,谥号定侯。黄霸善于治理郡县,为官清廉、外宽内明,文治有方,政绩突出,后世常将黄霸与龚遂作为“循吏”的代表,并称为“龚黄”。

黄香——二十四孝之一

68——122年,字文疆,今云梦县人,以孝闻名,以才著称,忠孝两全,德才兼备,是东汉著名的孝子、贤臣、清官。

黄香从小孝敬父母,其“扇枕温席”的孝行载入《三字经》,被列入中国古代“二十四孝”之一。他自幼聪慧过人,12岁时受到江夏太守刘护的赏识,被署为门下孝子,举荐到朝廷。汉章帝赏识他的德才,授予其郎中之职,后晋升他为尚书令,官至魏郡太守。汉章帝当着诸王百官称赞他“天下无双,江夏黄童”。黄香因此被誉为“天下无双的国士”。

黄凤麟——黄姓第一文状元

555年—626年,中华黄姓历史上第一位文状元。湖北江夏郡黄州黄冈县黄鹤乡仁义村人。《湖北通志》之“人物志·选举表”和《江夏历代黄氏世恩》中记载:“隋炀帝乙丑科进士第一(即605年乙丑科状元),黄凤麟,字魁熹号江夏逸叟,黄州江夏人。历官宏文馆编撰、直学士、比部员外郎、侍御史”,系中华黄姓历史上第一位状元。

黄巢——农民起义领袖

820年-884年,曹州冤句(今山东菏泽西南)人,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出身盐商家庭,善于骑射,粗通笔墨,少有诗才。

黄仁泽——黄姓第一武状元

865—945年,又名黄讽,字仁讽号仓山生。福州侯官仓山下林(古称白林)人, 唐乾宁乙卯科武状元,官节度巡官(系中华黄姓第一武状元)。

黄峭——峭山公

871—953年,讳名岳,字仁静,号青岗,后裔尊称峭公或峭山公。福建邵武人,唐昭宗工部侍郎,娶三妻,共生二十一子。唐朝末年,兵连祸结,社会动乱。峭山公恐因“多男多惧”,聚不如散,于是遣散诸子到闽粤赣各地繁衍生息,以避不测之祸。诸子临别,峭山公吟诗一首,为各地子孙后代日后相认证据。此诗流传逾千年,而今峭山公的子孙已达一千多万,遍布大江南北、东南亚和世界各地。

黄庭坚——江西诗派创始人

1045年---1105年,字鲁直,号清风客、山谷道人、涪翁等,又被后世尊称为豫章黄先生。书法为“宋四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之一;文学以诗词为主,诗风奇崛瘦硬,力摈轻俗之习,开一代风气,是“江西诗派”开创人。出于苏轼门下而与苏轼齐名,世人并称“苏黄”。

黄道婆——布业始祖

1245---1330年,又名黄婆或黄母,松江府乌泥泾镇(今上海市徐汇区华泾镇)人。宋末元初著名的棉纺织家、技术改革家。由于传授先进的纺织技术以及推广先进的纺织工具,而受到百姓的敬仰。在清代的时候,被尊为布业的始祖。

黄飞鸿——岭南武术界宗师

1856---1925年,原名黄锡祥,字达云,号飞鸿,幼名飞熊。原籍广东省广州府南海县西樵岭西禄舟村,生于1856年8月9日(清朝咸丰六年七月初九)南海县佛山镇。南拳流派洪拳名家岭南武术界的一代宗师,也是位济世为怀、救死扶伤的名医。

黄兴——民国创建者之一

1874---1916年,汉族,原名轸,改名兴,字克强,一字廑午,号庆午、竞武,曾用名李有庆、张守正、冈本、今村长藏。近代民主革命家,中华民国的创建者之一,孙中山先生的第一知交。

这些祖先,有的是博古通今的文豪,有的是清廉爱民的清官,有的是开国重要领袖…他们身份不同,地位不同,唯一相同的就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发展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除了他们之外,我们还有更多值得我们骄傲的祖先,他们的精神会永远留在我们每一位黄家儿女的血脉之中!在他们的庇佑和榜样下,我们黄氏儿女必定能创造更多的成就和文明!黄氏儿女,风采永存!

黄氏发源地竟然在河南一个小县城,春申君葬在此处,墓穴已被盗空

在河南潢川县城,专家发现了黄国的遗址,已经确定城门的三处,是国故的古城,平面是长方形的,专家经过多天的挖掘,勘察,确定城墙的高度,宽度。在西门边的城墙可以看到,当时战乱是比较频繁,加强城墙有关,导致城墙且内凹呈"U"字形。城墙系夯土筑成,夯土里包含有西周晚期或春秋早期的遗物。

黄国乃西周封国,嬴姓子爵,颛帝曾孙陆终之后,位居诸封国要冲,由于黄国所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春秋初期齐楚争霸,黄国便首当其冲。其时齐桓公霸业达于顶峰,黄国作为楚的与国,却采取了恃齐叛楚的策略。

黄歇死后被葬在哪里,也是众说纷纭,不少地方都发现了黄歇墓,目前有江苏苏州,湖北江夏,安徽淮南,湖南常德,河南潢川等,都说过发现了黄歇的墓。

在河南潢川是发现了古城的遗址,是不争的事实,还挖掘出了黄歇墓,可惜里面的陪葬品,几乎被盗光。专家在墓地附近倒是发现不少西周文物。

经勘查,古城附近多次发现黄国文物,并有蔡国、潘国的铜鼎、铜壶等,1975年还在李店书库发现了青铜器。这个都具有历史价值,很有考古价值。

2006年5越25日,黄国古城作为周朝遗址,被国家国务院批准为第六批重点保护单位名称。

由于此地也是黄氏的发源地,有很多海外的姓黄的人进行募捐,重新修建了黄国的遗址,命名为《黄国古城》

现在每年的开春都会有黄氏子孙前来祭拜,好多海外的黄氏子孙也会回来祭祖。

黄氏太始祖,轩辕氏黄帝后裔 陆终公之子

南陆公(惠连)为全国及全球黄氏之太始祖,轩辕氏黄帝后裔,陆终公之子。夏禹初登,因有功于帝室,封车正尹奇,其封地土为黄壤,因土色黄故而赐姓为黄。此即黄氏之第一世太始祖,传至今已有四千八百多年的悠久历史。

黄帝-昌意公颛顼-大业-少典-女莘-大费-卷章-吴回-陆终-南陆

在广西贺州市临贺古城,有一座历尽沧桑却风采依旧的古祠——南陆公纪念祠,建筑面积600平方米,始建于明朝永乐十四年(1416年),是桂、粤、湘三省黄氏宗亲共建,创建人是栗木寨的黄正瑛公,历来敬奉祖是惠连公,原名是“黄氏宗祠”。为体现木本水源纪念怀思之情,1992年塑南陆公坐像并更名“黄氏太始祖南陆公纪念祠”。祠堂到今已有600多年了,成为族人向往的地方,各地宗亲纷至沓来,谒拜受姓太始祖南陆公,进行宗亲联谊活动。由于宗史文化丰富,也成为教育裔孙,催人奋发向上的宗祠。据目前所知这是全国唯一一座纪念黄氏太始祖南陆公的宗祠。

建祠600多年来,一代又一代的嗣孙为保护、修缮宗祠积极捐资捐款,为收集、丰富宗史文化而辛勤工作,现在大厅悬挂有黄氏英贤绘像28幅,其中有楚国宰相黄歇公、西汉宰相黄霸公、东汉宰相黄香公、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公和工部侍郎黄峭山公、宋朝大文学家黄庭坚、元朝纺织家黄道婆、明代大学士黄道周、清代思想家黄宗羲、民国教育家黄元培、近代国务院副总理黄华、大慈善家黄如论。设有“黄氏宗史宰辅室”、“黄氏宗史将军室”、“黄庭坚纪念馆”、“黄士韬纪念馆”,还有“黄氏宗史文化名贤”,张榜从唐朝到清朝废除科举止,这1200年中黄氏有430多人考中进士名单。今设计有“族徽”、“族旗”、创作有“族歌”。宗史文化相当丰富,介绍的事迹十分感人,令人鼓舞,催人奋发向上。

黄氏宗史宰辅室

黄氏宗史将军室

黄氏宗祠简介

南陆公纪念祠具有非凡的凝聚力和影响力,每年农历十月初十各地嗣孙纷至沓来,举行隆重庆典,缅怀先祖功德。南陆公纪念祠为弘扬祖德,团结宗亲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深受海内外嗣孙们的仰慕。

黄氏历史 | 潮汕黄氏各派迁潮始祖

现在定居潮汕地区的黄姓人,绝大部分是从福建进入潮州的,他们或以兴化莆田为移民中转站,或将宁化石壁乡作落脚点,在两地作或较长或短暂逗留,而后携家带口,徒步进入潮州,随处觅胜地创业安居。

由于福建的黄姓人大部分是禾坪(峭山)派和紫云派,因此,现在的潮汕黄姓人,绝大部分属禾坪(峭山)派,也有一部分属紫云派。禾坪派估计占了85%以上。而禾坪派中又以黄峭第九子黄潜善的后裔最多,黄潜善人称九子公。黄峭之第十子黄化曾为官广东,六传至黄潜善,共生有九位儿子,也皆出仕,也曾出任广东各府县地方行政长官。其后裔开基闽粤者多,故今两省黄氏属黄化苗裔者众,以化公派为多。(更多资讯,请加V:gdrphhg)

化公分派

其简明世系如下:禾坪(峭山)派:黄峭一黄化一黄道一黄文一黄省察一黄春一黄仁一黄潜善。

黄潜善九位儿子依次排列是:黄久昌、黄久隆、黄久茂、黄久盛、黄久善、黄久养、黄久安、黄久康、黄久兴。

这一支派统称“化公分派”。由于其派下子孙众多,世系支派也自然纷繁复杂,我们不妨把化公分派归纳为以下几个世系:

黄德三世系:据本谱所载,黄德三乃黄潜善长子黄久昌之三子,由宁化移居莆田河田村(一说仍居宁化),元末明初,黄德三生有四子,于元末明初从莆田迁徙来潮。分创潮汕各地。黄德三是为该派迁潮始祖。但也有的谱系将黄德三长子黄亮(字凤溪)奉为始祖,称为凤溪公派。

黄全世系:始祖黄全,为黄氏总第128世,黄久昌第五子。原居福州闽县,登宋绍兴年间进士,官御史朝散郎。其子黄斡,字直卿,号勉斋,少受业于大理学家朱熹,是朱熹之婿。宋宁宗时授迪公郎,迁安庆知府,有惠政,民称“黄父”。其子黄冽井,由泉迁潮,其世次及迁徙经过如下:

全公个斡公一冽井公十(由泉州经漳州人潮州,分派饶平、海阳、沙头、樟林等处。)--宗太公--肇元公一良直公一潜典公一南饶公一怀实、特奖公。

从上面可以看出,首迁潮州者为冽(有的谱籍写作“列”)井公,但大都把全公尊为迁潮始祖。

建饶公世系:黄氏总第127世黄久安长子,元代延祜元年从宁化石壁乡移居海阳弦歌都。;为饶平三饶道韵黄氏始祖,其派下子孙繁多,人才辈出。

建业公世系:黄建业与黄建饶同时从宁化石壁迁海阳弦歌都,为饶平古敦黄氏始祖。其派下子孙繁多。

致政公世系:峭公九子化公九传至黄久茂,黄久茂生有五子,其第四子黄泉溪,黄泉溪之第七子黄致政,排行第七,派下子孙尊称其为致政七公。原居莆田石狮巷。宋神宗年间(1068-1085)登进士(其登进士时间有争议,今依族谱所言),任海丰县尹。致仕后立籍揭阳官溪都玉溪村(今之溪口村),为这一世系的迁潮始祖。

僚公世系:黄僚系黄久善次子(有的族谱称是黄久养之子),字海虎,号良成。南宋时登进士,官至大理寺丞、琼州(今海南)府知府,他本人创居梅州。现今梅州地区客属各县市多为黄僚后裔。僚公派系创迁潮州者是其九传裔孙黄侗叟,于宋代迁移潮州,创居潮阳直浦都霞霖,其后子孙分创潮州各地。

紫峰世系:据该世系所提供材料,其迁潮始祖黄紫峰乃黄潜善三子黄久茂长子后裔,元季由闽人潮分创饶平水帽(今称紫云)。

祺潭世系:黄棋潭为黄久康第三子,人潮始祖黄祺潭人潮年代未详,但应不迟于元末明初。因其创饶平东界这一支派,在明代中后期已是当地望族,该支派列黄山直为一世祖,传至四世,有黄琮、黄锦兄弟,皆登进士,可见其盛况。他们奉祺潭公为始祖。

福公分派

黄程世系:福公分派属于黄峭第16子黄福的后裔,其始祖黄程,乃黄福第5代裔孙。其世次是这样的:黄峭一黄福一黄世和一黄信成一黄程。黄程原名景道,字守度,号江夏。原居福州。生于宋真宗咸平五(1002)年,登天禧(1007-1021)间福州解元,为黄氏总世系第123世。因敢干直言,得罪当朝宰相王钦若,被除去功名。愤而移居古田,托名游学,来到潮州,因羡潮州佳山秀水,遂不回福建,携眷立籍于当时的海阳上外蒲都的菊池。后裔分迁各地,黄程是为该世系始祖。(更多资讯,请加V:gdrphhg)

荀公分派

黄万塘世系:荀公分派属于黄峭第3子黄荀的后裔。黄万塘是黄氏总第130世。黄万塘乃元朝时人,也是原居福建莆田县。因见元末天下动乱,黄万塘知元朝将灭亡,于是以游学为名,由莆田进入潮州,择地濠江珠浦乡立籍,是为该派迁潮始祖。

紫云派

黄詹世系:黄氏紫云派在福建与禾坪派堪称伯仲。由黄守恭儿子们分创的“五安”黄氏,他们在惠安、安溪、南安、绥安(今漳蒲及云宵县)及原居住地泉州等地立定脚跟之后,又向福建各地播迁,现在人数众多,总人数仅次于禾坪(峭山)派。而且由黄守恭献地兴建的泉州开元寺今尚在,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更为人们津津乐道。但在潮汕地区,黄氏紫云派却远较禾坪派少。而且有些已和禾坪派一体相混。比较确凿和有史可查的是黄詹世系。黄詹曾任潮军知事,任满隶籍潮之阳,是紫云派开基潮州第一人。还有饶平水帽(紫云乡)乡和惠来连城派“四安”黄氏,从客观上推断,也应该属于紫云。

那么,谁是黄氏入潮第一人呢? 根据现存资料,禾坪派黄氏入潮第一人是黄程,紫云派入潮第一人是黄詹,黄程和黄詹同时于北宋年间人潮,但黄程稍早于黄詹。

除了属于黄峭九子黄化派下世系外,现居潮汕的黄氏还有禾坪(峭山)派其他支系分派,只是世次未详。

黄姓是两广福建的大姓,来源很复杂,八句认亲诗却代代相传

广东姓氏排名前三位的是“陈黄李”,广西姓氏排名前三位的是“黄李梁”,福建姓氏排名前三位是“陈林黄”,可见在两广福建地区,黄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姓。但在全国黄姓连前5名都进不了,只排在第八位。

黄姓的祖先很有智慧,有很多诗歌记词,有世字,让后人世代相传。最出名的是这首认亲诗——“骏马登程往异方,任从胜地立纲常,年深外境犹吾境,日久他乡即故乡。朝夕莫忘亲命语,晨昏当荐祖宗香,但愿苍天垂庇佑,三七男儿总炽昌。”这首诗老一辈的黄姓人都会背,现在的年轻人能知道的已经很少了。

提到黄姓,就不能不说“江夏堂”,这是黄氏宗祠的堂号。据说汉朝的时候,黄姓有声望的世家大族。曾住在湖北云梦县东南的江夏郡。而东汉的黄香因为孝道被赞为“天下无双,江夏黄童”,江夏堂的含义就有了孝、德及天下无双的意思。北宋诗人黄庭坚修建的皇室宗祠也叫做“江夏堂”。由于历史渊源深厚,“江夏堂”这三个字几乎成了黄姓的代名词。

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得黄姓大量南迁,成为两广地区的主要姓氏呢?这个历史可能追溯起来有一些难度,只能从两广地区的群众口里找到一些线索,让我们来听听他们怎么说——

“黄国灭亡后,有十三支先祖进入福建,我太爷是从福建搬家到广西博白几百年了,家里的族谱被强盗烧掉了。我也不知道我是那一支先祖的后后裔,我族字辈是:清蔡茂文仕月建朝子世扬洪烈永昇殿秉志敬。”

“广东连平忠信地区有几万黄氏后裔,我也姓黄。”

“我是廉江上县村的,是黄昱公第二十代孙。上述黄昱公的根源应该是清识的。我父辈以上不讲白话,是讲黎话的,是福建黎话。”

“我是上县黄昱公后裔,经上县分支到横山铺洋又到尖角溪,最后分支到安铺鹤塘村。”

“东莞江夏堂族人路过,愿我们黄姓永远兴旺发达。黄姓是东莞市的第一大姓。”

“本祖先是江夏襄阳迁来广东,我系凡男丁都懂黄氏有首诗,后一句是三七男儿代代昌!”

“下洋镇黄塘村、三家村、小苏村姓黄也很多,但派却不同,有黄姓派是元、安、庭、祖、宗、垂、禄的?好象廉江有姓黄的有庭、祖、宗派的,包括香港明星黄宗泽。”

“汕头市,潮阳区,关埠镇,黄姓占全镇人口三分之一。”

“黄岸公也不一定是福建始祖,迁来福建不只是他一家,应该还有许多,只不过当时他的名字大,黄氏后人立他为始祖吧。”

“广西黄姓是:广西第一姓,壮族第一姓,南宁第一姓!!!”

“我是徐闻县西连镇承梧村的黄氏子孙,其中一黄氏先祖八兄弟是从海南监高迁来,开派‘万,元,应,天,开,文,章,华,国,大,军,书,世,泽,长。’但我这支黄姓,听老人说也是从福建迁下的,但没有人拾存族谱,我只记得曾爷爷的派别是‘清’字开始,清,志,成,家,国,法,到现在己是六代子孙了。”

“湛江霞山村属东海什二昌黄海山,南宋时到海南当太守的分支,为南宋末代皇帝逃亡选址,卒于东海岛。”

“湛江平乐村莆田系太上始祖元方公,福建省兴化府莆田县朱紫巷人十世派下十世有东里公,公配林氏生三子长子昱公,次子暹公,三子昇公。”

“我们去高州祭祖,祖先是黄朴,是状元。”

“我是东海岛黄起龙公后代,是从福建莆田过来定居东海岛什二昌村。”

“我是黄峭山的后代,听老人传下是从福建搬迁龙川,再由龙川搬至博罗县,从这里开枝散叶约有50万人左右,分出去东莞和湛江好多姓黄都是这里去的!”

“湛江黄氏,源于化州滨江黄,开基祖宋朝黄朴状元公,吴川,官渡等多地方姓黄都是茂名移过来的。”

“我是黄廷坚后裔,祖谱记载是崖山之战后、一路往粤北迁移的,最后定居粤北山区几百年了。”

……类似的评论还有很多,看来两广和福建地区的黄姓来源确实比较复杂。黄峭公、黄昱公、黄朴公、黄廷坚算是比较出名的黄氏先祖。不过也不排除很多黄氏后人是认宗归亲的,毕竟名声显赫的先祖是宗室的荣耀,谁不愿意认名人当祖先呢?

也有人问为什么黄氏同一宗,到了两广有的说白话,有的说黎话,有的说客家话,到底是闽南人、客家人还是广府人?这个问题我可以回答。两广黄姓的来源主要还是来自于福建,最早是说闽南话的。后来入乡随俗,当地说什么话就跟着说,时间一长就同化了。不仅黄姓如此,很多大姓都是这样的。

不管两广福建地区黄姓的来源是怎样的,那八句黄姓认亲诗却不会变。随着时代的变化,宗族和姓氏的观念已经不像过去那样重要,但是黄氏祖先传给后代的积极向上、自强不息的精神,却永远存在于每一位黄氏宗亲的心中。你所知道的黄姓祖先是从哪里迁来的?欢迎留言讨论。

广东青塘军话:源于明代碣石卫部队通语,族亲遍布港台马来

编者按:岭南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支脉,具有鲜明地域特色,方言则是其中多姿多彩的一部分。方言既是集体记忆与民族文化的载体,其交汇和输出也在对外交流和传播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即日起,南都、N视频推出“走读岭南方言”系列报道,带你了解广东特色方言故事。

地处广东陆丰,面朝螺河中段,背靠九龙山脉,正中池水青碧,村庄得名“青塘”。明代设卫所后,始祖永兴公迁居,万名军户后裔在此繁衍生息,部队通语“军话”也得以在此代代相传。因承袭先祖尚武遗风,青塘人爱看正字“武戏”,惯习“青塘拳”,好舞“盖仔狮”。

近日,南都、N视频记者走进陆丰青塘,探寻这群军户后裔们的特殊方言文化。

青塘村风貌。受访者供图

马来西亚族亲归乡还会讲军话

穿行在青塘村内,耳边皆是“军话”乡音,这门颇有历史渊源的方言,要追溯至明代碣石卫所。

南都记者了解到,《陆丰县乡土志》记载,陆丰种族“就语言上分之曰福佬,曰客家,曰军,皆汉种也”,其中“军则外人来屯军者”,因“明初设碣石卫行屯田法,邑所辖大安河田等处十六屯皆军人耕之,名曰军田”。

“碣石卫”所在地即陆丰东南碣石镇,当年为巩固海防抵御倭寇而设,聚集了天南地北的世袭官军,为方便交流,部队通语“军话”应运而生。

后又行军屯制寓兵于农,卫所官军“七分在城,三分留屯”,部分官军迁至屯田,有事则执戈征战,无事则耕田自给。“邑所辖大安河田等处十六屯”即包括陆丰西北的西南镇。

青塘村位于西南镇辖内,村民追认永兴公为先祖。《黄氏族谱》有言,“永兴公自番禺县随父在碣石卫军,迁居以来,在陆丰即立我青塘乡开基建业。”如今,万名军户后裔在此繁衍生息,当年御敌所建的军寨兵岗遗迹尚存,从明代部队带来的“军话”也在此代代流传。

手抄永兴公《黄氏族谱》。

在贯穿村居的清澈塘水前,是为先祖所建的“黄氏宗祠”。

据新修族谱记载,永兴公、邝氏妈共生六子:长曰懋,次曰思,三曰恩,四曰惠,五曰惪,六曰忠。永兴公后裔除在陆丰青塘外,另有多房后嗣迁居香港、台湾,以及马来西亚等地。

如今,海外族亲仍与家乡根脉相连,始祖祠堂香火旺盛不衰。1979年,旅港同胞曾着手重修遭损坏的祠堂,成立修缮宗祠理事会并于当年兴工,次年完工后全村连续四天隆重庆祝。

青塘村书记黄少湖向南都记者回忆,他记得十年前重修祠堂时,海外族亲也纷纷联络,慷慨解囊捐资。上世纪九十年代,有从马来西亚归来的后代认宗祭祖,“很热情地接待,回来还会讲军话。”

或许源于先祖军旅漂泊的经历,永兴子孙不惧外出闯荡弄潮,不少人经商立业后回报家乡。

2011年春天,青塘永兴商会集资重修“黄氏宗祠”和族谱,并连带修建了供村民游玩休憩的文化广场。七月暑伏时节,村里老人在广场树下乘凉,依傍池塘的旧村换了新装。

青塘村文化广场。受访者供图。

军话歌谣“像童话一样”

恰因明朝军户历代世袭,要求官军家属同讲通语,军话得以流传使用至今。

黄少湖记得,村里老人曾提起,以往村规约定刚娶进门的媳妇,必须三个月内学会讲军话,“不然就要敲脑壳,很严的。”

如今,青塘村仍通行军话,这种本以北方方言为主的通语,或因始祖永兴公曾在番禺定居,在当地展现出更近粤语的面貌,为方便对外交流,村民通常也会福佬话、客家话。

青塘学校语文老师黄载育告诉南都记者,他自小住在村里旧祠堂附近,门外是一片开阔的空地,晚上奶奶在外面教唱歌,是童年里温馨的记忆。

那时的老人会用军话唱民谣——“月光光,照四方。照倒娘仔会梳头。半斤水粉,半斤油,梳到后尾仔勾勾。月光光,照四方。照倒牛仔跌落坑,牛乸装呀装,牛仔捉来㓥。”

黄载育翻阅黄氏族谱。

黄载育最爱《鹩哥仔》歌谣——“鹩哥仔,嘴嘎嘎,上茄树,拗茄花。做双鞋仔分阿妹着,阿妹嫁哆顶?嫁哆石榴埔。鹅担水,鸭洗菜,鸡公磨米狗舂碓。蠄蟝吹火猫炒菜。”这些洋溢着浓郁生活气息,富有想象力的劳动歌谣,在他眼里“很有趣,像童话一样。”

青塘村人最烂熟于心的,当属祠堂中的那副《五言辈序诗》,这是族裔间认亲的凭证。村民随口可用军话背诵——“永曰应懋东,周明钦伯宗,开贵世昌盛,荣华万载隆,守成康健业,光裕耀恒嵩,文武崇立品,法宪尚秉恭,力行宏韬远,克绍沐恩洪,敬真维圣德,敦睦振邦雄,修贤启祥庆,创新焕俊聪,玉宇清高广,金城泰运通。”

青塘村民黄荣增用军话念起身后的《五言辈序诗》。

南京师范大学语言及应用语言学博士生李焕哲,2013年曾前往青塘调查研究军话,系统收集了61首军话民谣,并进行标音、注明押韵、词语解释。他认为,青塘军话民谣“是一笔不可多得的人类文化遗产”。大概可分为认亲诗、辈序歌、放牛歌(山歌)、情歌、风俗歌、生活歌、戏谑歌、劝诫歌、时政歌、谜语歌等10类。

只是,这些朗朗上口的歌谣已鲜少再传唱。

黄载育说,他们上学时课堂上讲的是军话,长辈们也会逗弄小孩教唱军话儿歌,而现在的孩子大多讲普通话,歌谣里的生活劳动场景不再,往日口口相传的歌声也被遗忘。

爱看“正字戏”好舞“盖仔狮”

承袭军户尚武文化遗风,青塘人爱看“正字戏”,惯习“青塘拳”,好舞“盖仔狮”。

每逢冬至和正月十五,祠堂前的舞台热闹起来,戏班轮番上演“正字戏”,狮班舞起盖仔狮,村里老少出动万人空巷。

青塘盖仔狮。受访者供图

据明嘉靖《碣石卫志·民俗》卷五载:“洪武初年……卫所戌兵军遭有万余人,均皖赣。即不懂我家乡话,当不谱我乡音,吾邑有白字之乡戏,亦未能引其聚观。卫所军曹总官有见及此,乃先后……聘来正音戏班”。

正字戏唱白与军话调同,被卫所引入作为“军戏”,深得军户喜爱历久不衰。

在黄载育的童年里,那些讲三国故事的经典剧目《三战吕布》《智伏姜维》令他印象最深,抖靠旗、抖肌肉、抖髯口、跑布马的表演最引人入胜。黄少湖说,青塘人不好“文戏”,而爱看“武戏”,“正字戏”里正是先祖金戈铁马的生涯。

青塘村永兴馆。

青塘有海陆丰狮王“盖仔狮”,全村唯一的狮馆“永兴馆”,每天都有练舞狮的年轻人。狮馆一楼是各式各样的舞狮道具,从“十八般武艺”刀枪棍棒到海陆丰各派狮头,舞狮的技艺和传统大有来头。

青塘盖仔狮第十八世传人黄文泽向南都记者介绍,盖仔狮起源于明代军狮,狮头形似锅盖和盾牌,“为了防止士兵战斗能力减弱,通过民间表演舞狮来练武”。

青塘盖仔狮第十八世传人黄文泽。

盖仔狮头,“王”字立于眉宇,额间饰有八卦,佩以顶上鬃毛,姿态神武威猛,民间称“青面白额,狮班免掠”。青塘舞狮分为两部分,上半场行狮表演,下半场打青塘拳,锣鼓声一响,米盐抛撒空中,狮班站起叉腰,大声喊出一嗓,盖仔狮高昂出场,喧腾的舞狮便开始了。

青塘拳。受访者供图

一场下来,大汗淋漓,又陶醉其中。黄少泽说,看狮、舞狮都能入神,小时候过年,听到锣鼓声就要看舞狮,“年夜饭都可以不吃了。”

练习舞狮7年的他也已出师,暑假村里20多名中小学生成了新徒弟,以往传男不传女的舞狮逐渐开放,热爱舞狮的女孩也被家长送来习艺。

傍晚,永兴馆外锣鼓声阵阵,扎马步挥拳喝彩声不断,村里老少站成一圈围观,情景恰似舞狮时的盛况。

“走读岭南方言”系列报道

总策划:戎明昌

执行策划:王佳

统筹:南都记者 向雪妮

采写:南都记者 张林菲

摄影:南都记者 张林菲(除署名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