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民俗

岁次癸卯是什么意思(岁次)

岁次癸卯是什么意思(岁次)

书法作品落款到底能否用年字?

多学习书法的人落款的时候很苦恼,专业书法家一般都用“岁次癸卯”、“癸卯之春”、“岁在癸卯”“癸卯春月”。一些初学书法的人也有用“癸卯年春月”“岁次癸卯年”等来落款的。于是书法家们就指出:这样写不规范,不伦不类。更不用说在一些书法协会举办的各种展览大赛了,遇到这样的落款作品,直接pass掉!那么,书法落款到底能否用“年”字?下面结合我自己的理解,和相关的资料谈谈看法。

我们先看一看千古流传的书法名帖的写法!

赤壁赋: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兰亭序:永和九年,岁在癸丑;

祭侄文稿:维乾元元年、岁次戊戌

“岁次”,是中国传统的表示年份的用语。如1894年,书面纪年文字,就应写“清光绪二十年岁次甲午”。在文章用语中,也可以写“岁在”。

古代纪年法是一种中国传统纪年方式。纪年,是指以文字确切记载历史现象发生的年代。我国从商代开始就有文字记载,但直到西周中期也没有确切年代记载。司马迁在《史记》中明确记载了西周共和元年及其以后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共和元年,也就是公元前841年。从这一年起,我国历史开始有了确切纪年。

那么,中国古代有哪些记年方式呢?

1. 干支纪年

古人将天空的赤道部位分作12等分,每等分中以某些恒星为标志。木星正好每年走一等分,12年走一周。每年木星所值的星次与其干支称为岁次。

何为用“天干”和“地支”相配来纪年的方法?看看下面的解析就明白了。

天干和地支各一位组成一个纪年,如“甲子年”、“乙丑年”等,60年一循环,周而复始。

干支纪年法推算方法:

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常用有两种记年放大:

计算方法1:

天干:年份÷10,得到的商不管,看余数,若余数-3得正,则按天干顺序往下数,得数即为天干顺序数,若余数-3为负,则+10,得到的数即为天干数,若余数为3,则为天干的最后一位,即癸。

地支:年份÷12,得到的商不管,看余数,若余数-3得正,则按地支顺序往下数,得数即为地支顺序数。若余数-3为负,则+12,得到的数即为地支顺序数,若余数为3,则为地支的最后一位,即亥。

把天干数和地支数合并起来,即为所求的干支年份。 例如:2023年算法为: 2023÷10=202……3,3按规则为天干最后一位,也就是葵。2023 ÷12= 168……7 7-3=4,按地支顺序为卯。所以2023年为癸卯!

计算方法2 :

十位天干:

甲 乙 丙 丁 戊 己 庚 辛 壬 癸

对应数字为1 2 3 4 5 6 7 8 9 10

十二地支

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对应数字为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已知公元数推算干支年号,只需要分两步:

第一,把公元年数减去3,你会得一个新的数字。这个新数字的个位数字(当个位数字为“0”时,当“10”)在十位天干中所对应的天干字就是所求的。

第二,把公元年数减去3得到的新数字除以12,这样你又会得到一个余数字(当刚好除尽时,余数字取12)。这个余数字在十二地支中所对应的一位地支,即为所求的。

例如,2023年计算:2023-3=2020,最后个位数为0,对应天干为癸。

2023-3=2020,2020 ÷12= 168……4,按地支顺序为卯。所以2023年为癸卯!

这样推算干支年既快又准,可简记为“减3除以12”。

2. 年号纪年

从汉武帝起,帝王即位都有年号,后就用帝王年号来纪年。 如:《岳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琵琶行》“元和十年”等

3. 王公年次纪年

春秋战国时代的一种纪年方法,如:《廉颇蔺相如列传》:“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

4. 年号干支兼用法

纪年时皇帝年号置前,干支列后。

例如《梅花岭记》中文“顺治二年乙酉四月”,“顺治”是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年号,“乙酉”是干支纪年。

综上所述,我们在书法创作中落款年份的时候,既然是传承古法,就应该做到规范,合理。“年”字一般用于表示年号,比如公元2023年;天干地支是一种循环记年方法,六十年一循环。从人类社会生活,政治形态出发,既然有年号记年,比如公元2023年,那么癸卯后加“年”字就显得表达错乱,不规范。正如“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我们可以表达“公园2023年春”,或者表达为“岁在癸卯之春”、“岁次癸卯”!

书法作品落款到底能否用年字?

多学习书法的人落款的时候很苦恼,专业书法家一般都用“岁次癸卯”、“癸卯之春”、“岁在癸卯”“癸卯春月”。一些初学书法的人也有用“癸卯年春月”“岁次癸卯年”等来落款的。于是书法家们就指出:这样写不规范,不伦不类。更不用说在一些书法协会举办的各种展览大赛了,遇到这样的落款作品,直接pass掉!那么,书法落款到底能否用“年”字?下面结合我自己的理解,和相关的资料谈谈看法。

我们先看一看千古流传的书法名帖的写法!

赤壁赋: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兰亭序:永和九年,岁在癸丑;

祭侄文稿:维乾元元年、岁次戊戌

“岁次”,是中国传统的表示年份的用语。如1894年,书面纪年文字,就应写“清光绪二十年岁次甲午”。在文章用语中,也可以写“岁在”。

古代纪年法是一种中国传统纪年方式。纪年,是指以文字确切记载历史现象发生的年代。我国从商代开始就有文字记载,但直到西周中期也没有确切年代记载。司马迁在《史记》中明确记载了西周共和元年及其以后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共和元年,也就是公元前841年。从这一年起,我国历史开始有了确切纪年。

那么,中国古代有哪些记年方式呢?

1. 干支纪年

古人将天空的赤道部位分作12等分,每等分中以某些恒星为标志。木星正好每年走一等分,12年走一周。每年木星所值的星次与其干支称为岁次。

何为用“天干”和“地支”相配来纪年的方法?看看下面的解析就明白了。

天干和地支各一位组成一个纪年,如“甲子年”、“乙丑年”等,60年一循环,周而复始。

干支纪年法推算方法:

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常用有两种记年放大:

计算方法1:

天干:年份÷10,得到的商不管,看余数,若余数-3得正,则按天干顺序往下数,得数即为天干顺序数,若余数-3为负,则+10,得到的数即为天干数,若余数为3,则为天干的最后一位,即癸。

地支:年份÷12,得到的商不管,看余数,若余数-3得正,则按地支顺序往下数,得数即为地支顺序数。若余数-3为负,则+12,得到的数即为地支顺序数,若余数为3,则为地支的最后一位,即亥。

把天干数和地支数合并起来,即为所求的干支年份。 例如:2023年算法为: 2023÷10=202……3,3按规则为天干最后一位,也就是葵。2023 ÷12= 168……7 7-3=4,按地支顺序为卯。所以2023年为癸卯!

计算方法2 :

十位天干:

甲 乙 丙 丁 戊 己 庚 辛 壬 癸

对应数字为1 2 3 4 5 6 7 8 9 10

十二地支

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对应数字为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已知公元数推算干支年号,只需要分两步:

第一,把公元年数减去3,你会得一个新的数字。这个新数字的个位数字(当个位数字为“0”时,当“10”)在十位天干中所对应的天干字就是所求的。

第二,把公元年数减去3得到的新数字除以12,这样你又会得到一个余数字(当刚好除尽时,余数字取12)。这个余数字在十二地支中所对应的一位地支,即为所求的。

例如,2023年计算:2023-3=2020,最后个位数为0,对应天干为癸。

2023-3=2020,2020 ÷12= 168……4,按地支顺序为卯。所以2023年为癸卯!

这样推算干支年既快又准,可简记为“减3除以12”。

2. 年号纪年

从汉武帝起,帝王即位都有年号,后就用帝王年号来纪年。 如:《岳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琵琶行》“元和十年”等

3. 王公年次纪年

春秋战国时代的一种纪年方法,如:《廉颇蔺相如列传》:“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

4. 年号干支兼用法

纪年时皇帝年号置前,干支列后。

例如《梅花岭记》中文“顺治二年乙酉四月”,“顺治”是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年号,“乙酉”是干支纪年。

综上所述,我们在书法创作中落款年份的时候,既然是传承古法,就应该做到规范,合理。“年”字一般用于表示年号,比如公元2023年;天干地支是一种循环记年方法,六十年一循环。从人类社会生活,政治形态出发,既然有年号记年,比如公元2023年,那么癸卯后加“年”字就显得表达错乱,不规范。正如“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我们可以表达“公园2023年春”,或者表达为“岁在癸卯之春”、“岁次癸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