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民俗

人为什么要抽烟的原因(人为什么要抽烟)

人为什么要抽烟的原因(人为什么要抽烟)

吸烟背后有深意 | 你知道你为什么而吸烟吗?

你知道在中国,吸烟的人数有多少吗?

根据《2018年中国卷烟互联网消费者白皮书》的调研数据上显示:

2018年中国吸烟的人数约有3.5亿之多,占全球烟民人数的1/3。而根据我国最新人口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人口总数约为13.9亿。

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

你只要一走到大街上,迎面走来的每10个人当中,就有2-3个人是烟民。

而酒吧,KTV 这些人口密集的娱乐场所里,烟民人数比例更是直线飙升。

如果你刚好住在酒吧的上方,你打开窗户扔一个板砖,你就极有可能砸中了一个烟民。

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将5月31日定为“世界无烟日”。

烟草依赖是一种慢性疾病。

到目前为止,因吸烟罹患相关疾病甚至死亡的人数在不断地上升,烟草的危害成为了世界最严重的公共安全卫生问题之一。

自历届“世界无烟日”主题至今,无一不是在宣扬吸烟有害健康。

但是,尽管大家都深知如此,吸烟的人数却仍然有增无减,甚至开始往青少年和女性同胞的方向蔓延。

这都是为什么呢?

一种行为和现象的兴起,必然有其背后的深意。

骂人或者打架,是为了表达愤怒的需要;哭泣,是为了表达悲伤和难过的需要。

那么吸烟,是在表达什么样的需要呢?

1.模仿的需要。

越来越多的电影电视剧在渲染一个角色很酷很帅的同时,吸烟的镜头也必不可少。

特别是港片里那些黑社会的大哥们,那些霸气十足的角色里免不了都是手持香烟,深嘬一口,缓缓吐出烟雾的模样真是妙不可言。

或者家中有吸烟的长辈,通常比较多的是男性长辈。他们在生活中各个时间段重复吸烟的动作,比如高兴谈天时,悲伤抑郁时,愤怒生气时。

这些重复的吸烟镜头或行为,会极大的影响正发展在自我同一性关键阶段的孩童们,让他们在无形中产生心理认同感。

误理解为吸烟是一种很酷很帅的表现,甚至是一个人成熟的标识。

2.人际交往的需要。

香烟和酒一样,在很多场合,就变成了人际交往中与人链接的一种媒介。

“以烟枪敬客,恬不为怪。”

你不认识我,我很想认识你。于是,递上一支烟,再寒暄几句。不管对方吸不吸烟,这样双方很快地就能建立起简单的认识。

在这里,香烟可以说的上是非常高效的社交工具了。

另外,香烟价格的层次同时也培养了人们用香烟标示人身等级的文化需求。

这个时候,消费的就不仅仅是香烟本身了,而是象征意义上的社会层级符号了。

3.缓解情绪的需要。

据统计,不同年龄段对吸烟的需要时刻大致有以下几种相似的情况:

(1)抑郁情绪状态下。比如心情低落的时候,感受到孤独,无力无助的时候。

(2)焦虑情绪状态下。比如面对生活方方面面的压力无法排解的时候。

(3)愤怒情绪状态下。比如在极度生气想要用不合适行为表达的时侯,吸烟能够暂停正在做或准备行动的行为。快速冷静和安抚自己愤怒的情绪。

之前有听过很有趣的一种说法:

“当香烟被吸进去的一瞬间,感觉自己的心和肺同时被烟雾抚摸和安抚。这种感觉就如同香烟变成了自己最忠实的友人,在无声地安慰我。然后我就会很快地安静下来。”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吸烟吸的不是烟,而是一种对自己表达情绪的需要。

4.“口欲期”安全和依赖的需要。

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也不论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吸烟行为,其背后都有一个共同的潜在的心理动机。

那就是满足“吃”的欲望。

婴儿时期的最大特点,就是注意力集中表现在“吃”这上面。

无论是宝宝渴了,饿了,或者感受不安全了。只要把奶嘴塞进宝宝的嘴里,那他便很快的安静下来。

而吸烟,或者喝酒在广义上来说,也是吃的一种扩展。

所以,吸烟的人在心理上,也会呈现这种像宝宝喝奶的需要一般,通过吸烟来得到满足。心理学上称为“口欲期固结”。

而吸烟的本质很可能是口欲期吮吸的快感没有得到充分的满足,所以吮吸的动机冲突会持续到成年的影响所致。

比如说,没有纯母乳喂养的婴儿。

虽然吸烟的人很可能已经成年,但是当出现需要寻求安全和依赖感的时候,心理上会退回到“口欲期”,通过吸烟来替代婴儿时候的奶嘴。

当然,无论什么情况下,烟草给人们带来的危害都是不容小觑的。

我更希望看到的是,通过了解和分析吸烟背后的原因以及深意,从而更好地让人们认识到通过吸烟来表达的自己是怎么样的一种状态。

或许,在认识行为背后原因的基础上,你可以发展出更加恰当和健康的表达方式。

吸烟背后有深意 | 你知道你为什么而吸烟吗?

你知道在中国,吸烟的人数有多少吗?

根据《2018年中国卷烟互联网消费者白皮书》的调研数据上显示:

2018年中国吸烟的人数约有3.5亿之多,占全球烟民人数的1/3。而根据我国最新人口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人口总数约为13.9亿。

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

你只要一走到大街上,迎面走来的每10个人当中,就有2-3个人是烟民。

而酒吧,KTV 这些人口密集的娱乐场所里,烟民人数比例更是直线飙升。

如果你刚好住在酒吧的上方,你打开窗户扔一个板砖,你就极有可能砸中了一个烟民。

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将5月31日定为“世界无烟日”。

烟草依赖是一种慢性疾病。

到目前为止,因吸烟罹患相关疾病甚至死亡的人数在不断地上升,烟草的危害成为了世界最严重的公共安全卫生问题之一。

自历届“世界无烟日”主题至今,无一不是在宣扬吸烟有害健康。

但是,尽管大家都深知如此,吸烟的人数却仍然有增无减,甚至开始往青少年和女性同胞的方向蔓延。

这都是为什么呢?

一种行为和现象的兴起,必然有其背后的深意。

骂人或者打架,是为了表达愤怒的需要;哭泣,是为了表达悲伤和难过的需要。

那么吸烟,是在表达什么样的需要呢?

1.模仿的需要。

越来越多的电影电视剧在渲染一个角色很酷很帅的同时,吸烟的镜头也必不可少。

特别是港片里那些黑社会的大哥们,那些霸气十足的角色里免不了都是手持香烟,深嘬一口,缓缓吐出烟雾的模样真是妙不可言。

或者家中有吸烟的长辈,通常比较多的是男性长辈。他们在生活中各个时间段重复吸烟的动作,比如高兴谈天时,悲伤抑郁时,愤怒生气时。

这些重复的吸烟镜头或行为,会极大的影响正发展在自我同一性关键阶段的孩童们,让他们在无形中产生心理认同感。

误理解为吸烟是一种很酷很帅的表现,甚至是一个人成熟的标识。

2.人际交往的需要。

香烟和酒一样,在很多场合,就变成了人际交往中与人链接的一种媒介。

“以烟枪敬客,恬不为怪。”

你不认识我,我很想认识你。于是,递上一支烟,再寒暄几句。不管对方吸不吸烟,这样双方很快地就能建立起简单的认识。

在这里,香烟可以说的上是非常高效的社交工具了。

另外,香烟价格的层次同时也培养了人们用香烟标示人身等级的文化需求。

这个时候,消费的就不仅仅是香烟本身了,而是象征意义上的社会层级符号了。

3.缓解情绪的需要。

据统计,不同年龄段对吸烟的需要时刻大致有以下几种相似的情况:

(1)抑郁情绪状态下。比如心情低落的时候,感受到孤独,无力无助的时候。

(2)焦虑情绪状态下。比如面对生活方方面面的压力无法排解的时候。

(3)愤怒情绪状态下。比如在极度生气想要用不合适行为表达的时侯,吸烟能够暂停正在做或准备行动的行为。快速冷静和安抚自己愤怒的情绪。

之前有听过很有趣的一种说法:

“当香烟被吸进去的一瞬间,感觉自己的心和肺同时被烟雾抚摸和安抚。这种感觉就如同香烟变成了自己最忠实的友人,在无声地安慰我。然后我就会很快地安静下来。”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吸烟吸的不是烟,而是一种对自己表达情绪的需要。

4.“口欲期”安全和依赖的需要。

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也不论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吸烟行为,其背后都有一个共同的潜在的心理动机。

那就是满足“吃”的欲望。

婴儿时期的最大特点,就是注意力集中表现在“吃”这上面。

无论是宝宝渴了,饿了,或者感受不安全了。只要把奶嘴塞进宝宝的嘴里,那他便很快的安静下来。

而吸烟,或者喝酒在广义上来说,也是吃的一种扩展。

所以,吸烟的人在心理上,也会呈现这种像宝宝喝奶的需要一般,通过吸烟来得到满足。心理学上称为“口欲期固结”。

而吸烟的本质很可能是口欲期吮吸的快感没有得到充分的满足,所以吮吸的动机冲突会持续到成年的影响所致。

比如说,没有纯母乳喂养的婴儿。

虽然吸烟的人很可能已经成年,但是当出现需要寻求安全和依赖感的时候,心理上会退回到“口欲期”,通过吸烟来替代婴儿时候的奶嘴。

当然,无论什么情况下,烟草给人们带来的危害都是不容小觑的。

我更希望看到的是,通过了解和分析吸烟背后的原因以及深意,从而更好地让人们认识到通过吸烟来表达的自己是怎么样的一种状态。

或许,在认识行为背后原因的基础上,你可以发展出更加恰当和健康的表达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