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星座

土花能白又能红,晚节犹能爱此工的意思(土花)

土花能白又能红,晚节犹能爱此工的意思(土花)

刘涵:木 花

作者:四川省德阳中学高2022级18班 刘涵

指导老师:钟斌

重重山峦之中有一小镇,小镇中有一条青砖铺成的小巷。走在小巷中,很容易就触碰到岁月铭刻的痕迹,却又很难体会到时间的缓缓流逝。

雨天,蒙蒙雨丝将小巷缓缓浸湿。远处雨烟笼罩,朦胧一片,看不真切,似佳人的梦境,令人不禁幻想着能否遇见一个丁香姑娘。

然而,这儿没有,只有带着木头味儿的老木匠——老木匠将店铺开在了巷中。

清晨,当夜露仍停留在低垂的芭蕉叶片上、月儿仍隐约可见其轮廓之时,老木匠就打开了店门。店铺不大,却有着老木匠一生的家当——齐全的木工工具以及一地的、木头刨成的薄片。老木匠很喜欢这种木头刨成的薄片,将它称为“木花”,不仅是因为其优美的弯弧以及独特的木头纹路,更是因为散发着一股木头独有的清香。老木匠将自己浸在了这股木香之中,同时浸入的还有一种质朴本真的生活。

过了一段时间,店外开始热闹起来,有商贩此起彼伏的吆喝声,也有孩童不情愿上学的抱怨声,还有茶馆中茶客的高谈阔论声。小镇的生活被各种声音搅动着,泛起的涟漪一圈一圈的,拓展到山外,成了文人墨客的丹青诗韵。不过,老木匠都不理睬,他正专心地将木块刨平,时不时,还将木块拿起,对着阳光,看木块平整与否。偶尔,老木匠捡起一片“木花”,欣赏它优美的曲线弧度以及独特的纹路,并将自己认为上等的收藏在一个小盒子中,就像收藏精致的生活。

正午,老木匠匆忙地吃完午饭就又开始了工作。即使到了老年,他的技术仍不曾倒退,以至于很多人家都会拜托老木匠做家具或者雕个木头玩意儿。正午的太阳毕竟是毒辣的,即使老木匠在凉爽的屋内,汗水仍然向下滴落着,贪婪地吸吮空中飘散的木香,而后浇灌在身旁的“木花”上,一时间,屋内的木香又浓郁了几分,木花的色泽也明艳了几许,似乎有了某种瑰丽的神韵。

当太阳开始向西倾斜时,老木匠停下了手中的工作。他抬头看着天,像是发呆,又像在思考。继而站起身活动活动筋骨,他全天的工作快完成了。放学回家的孩童路过此处,好奇地向老木匠的店铺里张望,看见了老木匠的工具、完成的家具与木雕以及散落一地的“木花”。老木匠一边笑着用糖果招呼着几位“不请自来”的“小客人”,一边打开了装有“木花”的盒子,让他们挑选自己心仪的“木花”,“小客人”兴奋的挑选后,向老木匠道完谢,便拿着各自挑选的“木花”给家人欣赏。

黄昏时刻,老木匠正在给自己的工作结尾。当一抹残光铺在他的身上,一切仿佛都静止了,唯有“木花”盛开的声音。“木花”绽放,木香袭人,老木匠已将店门关闭了,不过仍然有月辉透过门缝,附和在地面散落的“木花”上。

夜深了,月光拂动,花朵也轻轻拂动。屋内,是老木匠的细微鼾声;屋外,阵阵虫鸣与声声犬吠交织着,伴随着群山松林的万籁,期盼着明天新的木花。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

这两句经典菊花诗出自不同诗人之手,乍一看很容易弄混

南宋“断肠诗人”朱淑真一生困于情,为情伤怀,她留下两句非常有名的菊花诗:“宁可抱香枝上老,不随黄叶舞秋风。”

看到这两句是否非常眼熟?没错,南宋末年有一位诗人名叫郑思肖,他的两句写菊诗也成为其一片赤诚之心忠于宋的剖白:“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朱淑真和郑思肖所写的诗选取的是菊花的同一种特质,前一句如出一辙,后一句也相类,但表达的情感却是大不相同。

菊作为“四君子”之一,是诗歌的传统意象,菊花入诗已有很久远的历史。屈原《离骚》开辟“香草美人”的传统,他采摘各种香草,以香草作为服饰、饮食,其实都是为了表明自己精神的高洁,不与俗物同流,其中就有“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自此以后,菊也成为文人墨客们喜爱的植物,成为一种精神寄托。

隐士之爱菊则从陶渊明始,“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他将秋菊与青松并举,凸显菊凌寒而开,经霜而盛的品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又传达出隐士远离尘世,独自高洁的精神。

此后,菊频繁地出现在诗词中,毕竟秋天开的花实在不多,而秋霜过后还在开的花,那就更少了。菊在诗词中有着不同的寓意,但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菊花开时,一类是菊花凋零时。

在诗词中,与之相类的、在残败后还能作为一种意象独立存在的,还有枯荷。不同的是,枯荷更多的是描写一种景象、构建意境上的一种残缺美,但残菊所代表的除了这份残缺美以外,更是一种品质的象喻。

在朱淑真和郑思肖的两首诗里,诗人所用的便是菊凋残之后的特质:即使凋零,花瓣也不愿离开花茎,宁可与之终老,也不愿掉落地上,与泥土同污。

二人全诗如下——

黄花·朱淑真

土花能白又能红,晚节犹能爱此工。宁可抱香枝上老,不随黄叶舞秋风。

寒菊/画菊·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从时间上看,郑思肖处于南宋末年,在朱淑真之后,郑诗确实是在借鉴朱诗的基础上来的。两人都采用菊花凋零之后花瓣不曾掉落、仍抱在枝头的特点,但两者所蕴含的情感却不相同。在情感境界上,后者比之前者有所升华。

朱淑真的原诗为“宁可抱香枝上老,不随黄叶舞秋风”,郑思肖诗为“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后者用“死”字,比前者“老”字用力更深,表明的心志也更加坚定鲜明。而从主被动关系上看,朱诗中,菊花即使老去,也不随其他黄叶一起随秋风飞舞;而在郑诗中,一个反问,则更坚定地表明其宁死也不向元朝低头,始终忠心于宋的不屈气节。

两位诗人托菊花抱香老死枝头而言志,感人肺腑。但也千万别因此以为,所有菊花都是这样老去的。

三言二拍里苏东坡和王安石有段关于菊花的故事,故事的焦点就在于菊花凋谢后到底会不会掉落枝头。故事中王安石写了两句诗:“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东坡续道:“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说你得仔细看看啊,菊花凋零后是不会掉落地上的。

结果王安石就把苏轼贬到黄州去了。在那里,秋来时,苏东坡果然看到了菊花掉落满地的场景。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菊花由于品种不同,有的会抱香枝头到老到死,有的会掉落满地。小说中的故事虽不能当真,但它反映的道理是对的:不要因一叶而蔽目,以偏概全。

无论如何,吟咏着“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的郑思肖却的确是位有着不屈气节的文人,他的诗多在怀念故国,比如“一心中国梦,万古下泉诗”“此地暂胡马,终身只宋民”等。而在诗文之外,他还善画墨兰,宋亡后他画兰都不画土,人问为什么,他回答道:“地为人夺去,汝犹不知耶?”

郑思肖还有很多故事值得我们去了解,关于他的生平、往事,可直接点开本文右上方的搜索框输入“郑思肖”即可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