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起名

林暗草惊风全诗解释(林暗草惊风全诗)

林暗草惊风全诗解释(林暗草惊风全诗)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卢纶诗三首,形象鲜明,语言简练

导语

卢纶出生于河中蒲(今山西永济),字允言,是大历十才子之一。天宝末年,卢纶曾应进士举,但未中第。安史之乱爆发后,他避难移居江西鄱阳。

代宗大历初年,卢纶又数度至长安应举,仍未及第。后来得到宰相元载、王缙的推荐,先后担任阌乡尉、集贤学士、秘书省正字、监察御史等职。

大历十一年(776年),元载被杀,王缙被贬,卢纶也受牵连,被免官。直到德宗建中元年(780年),他才被任为昭应县令。

贞元时期,卢纶在河中节度使浑瑊的军幕中任元帅府判官,官至户部郎中。

第一首《和张仆射塞下曲·其二》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写的是将军夜里在深林中猎虎的情景。林暗表示树林幽深,草惊风表示风吹草动,给人一种虎出没的感觉。将军夜引弓,说明将军警惕敏捷,随时准备射击。这句用了对仗和排比的手法,增强了语言的韵律和节奏,同时也渲染了一种紧张而神秘的气氛。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写的是将军天亮后寻找箭矢的结果。平明表示天刚亮,寻白羽表示寻找箭杆上的白色羽毛,没在石棱中表示箭头深深地钻进了石头的棱角。这句突出了将军射箭的力度和准确度,同时也表现了将军的惊讶和遗憾。

这首诗是卢纶《塞下曲》中的第二首,描写了将军夜里在边塞深林中误射石头的故事,借用了《史记·李将军列传》中记载的李广射虎的典故。诗人用了简洁而生动的语言,刻画了将军勇武善战、英姿飒爽的形象,同时也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和危险。诗歌具有浓郁的边塞风情和战斗气氛,展现了一幅幅动人的画面。

第二首《山店》

登登山路行时尽,决决溪泉到处闻。

风动叶声山犬吠,一家松火隔秋云。

“登登山路行时尽”,用了拟声词“登登”来形容上山的脚步声,同时也暗示了山路的险峻和艰辛。诗人走了很久,终于走完了上山的小路,到达了目的地。这句既写出了诗人的行程,又为下文铺垫了背景。

“决决溪泉到处闻”,用了拟声词“决决”来形容山泉水流的声音,同时也暗示了水流的清澈和活泼。诗人在山中到处都可以听到溪泉的声音,这给他带来了一种清新和舒畅的感觉。

“风动叶声山犬吠”,用了动宾结构“风动叶声”来形容风吹动树叶发出的飒飒声,同时也暗示了风的凉爽和秋天的气息。诗人听到了山中犬吠的声音,这说明有人家住在这里,给他带来了一种亲切和温馨的感觉。。

“一家松火隔秋云”,用了倒装结构“一家松火”来突出山中小店用松枝点燃的火堆,同时也暗示了小店的简朴和质朴。诗人隔着秋天的薄云,能看到小店的火光,这给他带来了一种温暖和欢乐的感觉。

这首诗以自然景物为素材,以感官为线索,以对比为手法,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山中小店的图画,展现了诗人对山居生活的向往和赞美。诗中没有使用任何修饰语或感情色彩,而是通过简洁明快的语言和鲜明生动的形象,把读者带入到一个清新宁静、温馨欢乐的境界中。这首诗是卢纶诗歌中的佳作,也是唐代田园诗中的名篇。

第三首《宿澄上人院》

竹窗闻远水,月出似溪中。

香覆经年火,幡飘后夜风。

性昏知道晚,学浅喜言同。

一悟归身处,何山路不通。

竹窗闻远水,月出似溪中。描写诗人宿于澄上人院的景象,竹窗是寺院的特征,远水是山中的声音,月出是夜晚的光芒。诗人用闻和似两个动词,表达了他的感觉和想象,远水和溪中都是禅意的象征,寓示了诗人的心境。

香覆经年火,幡飘后夜风。描写寺院的特殊之物,香和幡都是佛教的供养之物,香覆指新香火覆盖了旧香灰,幡飘指殿前的风幡随风摇动。诗人用覆和飘两个动词,表达了他对生死轮回和禅机的感悟,经年火和后夜风都是时间的变化,寓示了诗人的觉悟。

性昏知道晚,学浅喜言同。表达诗人自省和谦虚的心态,性昏指本性昏暗,知道晚指悟道为时已晚,学浅指学问不深,喜言同指喜欢与人见解相同。诗人用昏和浅两个形容词,表达了他对自己的不足之处的认识,知道晚和喜言同都是心理的反应,寓示了诗人的谦卑。

一悟归身处,何山路不通。表达诗人得道和自信的心情,一悟指一旦开悟,归身处指皈依之所,何山路不通指无论多少困难都能克服。诗人用悟和归两个动词,表达了他对佛法的领悟和信仰,何山路不通是一个反问句,寓示了诗人的坚定。

这首诗是一首写宿于澄上人院的禅意之作,诗人以景入情,以物喻理,以心显境,以境彰心。诗中充满了禅机和佛法,体现了诗人对生死轮回、本性清明、见解相通、得道归真等方面的感悟和体验。诗歌语言简洁而深刻,意境优美而隽永。

总结

卢纶的诗以五七言近体为主,多为唱和赠答之作,体现了他广泛的交游和社交能力。他的诗工于写景,形象鲜明,语言简练,尤其是边塞诗,气势不凡,颇有盛唐气象。他善于捕捉大自然的美丽景色,用诗句描绘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

卢纶的诗也有反映了战乱后人民生活的贫困和社会经济的萧条,表达了他对时代的不满和对理想的追求。他的诗也透露出他屡试不第、仕途坎坷的心情和感慨。

中唐诗人写了一首边塞诗,只有20个字,后人评价:有盛唐之音

用典是诗词中常见的修辞手法。比如李商隐的《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在此处,李商隐用的就是西汉时贾谊的典故。

诗人爱用典,但在唐代有这样一位诗人,他用《史记》中的典故,改写了一首《塞下曲》,写得高妙至极,被收录进《唐诗三百首》,要知道,李白也写过《塞下曲》,却被有被收录呢?

这首诗就是卢纶的《塞下曲六首·其二》,全诗如下: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这是一首边塞诗。将军夜猎,见林木深处有风吹草动,以为是老虎,便引弓射箭。

第二天天亮时,将军n寻找射出去的羽箭,却吃惊地发现,哪有什么老虎呀,只见一个大石头卧在草丛之中,而那根羽箭被射到了一个大石块里,连羽毛都没入了石棱中。

读完这首诗,相信诗友们也明白了,这里引用的是《史记》里飞将军李广的“射石”典故。

《史记·李将军列传》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

李广外出打猎,见到草丛中的石块,以为是虎,拉弓射箭,箭射中后,却发现,是一个大石块。再重新射石,却再也不能射入石头中了。

卢纶用20个字,凝练地将李将军射石这个典故,写成一首绝句,读来,眼前出现了一个勇猛、沉着的将领形象。

在《史记》中只是一段普普通通插叙的文字,经卢纶提炼加工,便升华出如此富于艺术魅力的小诗,卢纶被称为“大历十才子”之首,看来,确是实至名归。

在卢纶的笔下,将军是沉着的。

首句写天色已晚,一阵阵疾风刮来,草木为之纷披。这不但交代了具体的时间、地点,而且制造了一种气氛。

“林暗草惊风”,着一“惊”字,就不仅令人自然联想到其中有虎,呼之欲出,渲染出一片紧张异常的气氛,而且也暗示将军是何等警惕,为下文“引弓”作了铺垫。

将军的警惕性极高,发现草丛中有异样,以为是老虎,将军引弓射箭,这是何等的镇定自若,何等的从容不迫。

将军是勇猛的。

第二天,天亮了,大家来寻找昨日的羽箭,发现中箭者并非猛虎,而是大石块,令人读之,始而惊异,既而嗟叹,原来箭杆尾部装置着白色羽毛的箭,竟“没在石棱中”,入石三分。

这样写不仅更为曲折,有时间、场景变化,而且富于戏剧性。

这样的将军,卢伦是向往的,试想,有这样的将军在,边境何愁不安宁呢?国家何愁不太平呢?

诗作者卢纶是中唐诗人,此时,距离唐玄宗的盛唐已经过去了几十年,盛唐早已不在,盛唐气象也不在了,但这首诗音调铿锵,语调高昂,被后世评价“有盛唐之音”。

清代诗人贺裳《载酒园诗话又编》:《塞下曲》六首俱有盛唐之音,“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一章尤佳。人顾称“欲将轻骑逐,大雷满弓刀”,虽亦矫健,然殊有逗遛之态,何如前语雄壮!

卢纶的这组塞下曲,一共有六首,隐娘把这六首,一并列在下文,诗友们不妨读一读,是否真有的盛唐慷慨高致的味道呢?

《和张仆射塞下曲六首》

其一

鹫翎金仆姑,燕尾绣蝥弧。

独立扬新令,千营共一呼。

其二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其三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其四

野幕敞琼筵,羌戎贺劳旋。

醉和金甲舞,雷鼓动山川。

其五

调箭又呼鹰,俱闻出世能。

奔狐将迸雉,扫尽古丘陵。

其六

亭亭七叶贵,荡荡一隅清。

他日题麟阁,唯应独不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