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星座

出生地和籍贯的区别(出生地)

出生地和籍贯的区别(出生地)

“你是哪里人”问的是出生地还是籍贯?这两者有何区别?

本节概述

传统的习惯,讲一个人哪里人不是介绍出生地,而是要介绍籍贯。最开始有籍贯的时候,是指户籍登记的地方,籍就是户籍。但从魏晋以后这一段时间里面跟门第紧密结合。因为籍贯就是户籍登记的地方,那么户籍又是跟一个家庭一个个人可以获得的权利跟必须承担的义务要结合在一起。

本节内容

去年我在中央电视台的《中国地名大会》节目中担任嘉宾,出场的时候主持人要求介绍自己是哪里人,我就报了一个绍兴,熟悉我的朋友说,“你不是明明出生在湖州,怎么介绍绍兴?”我告诉他们传统的习惯,讲一个人哪里人不是介绍出生地,而是要介绍籍贯。

根据我们现行的规定,籍贯一般要根据自己出生的时候祖父的住地,如果祖父已经不在了,也是祖父生前的住地,把这个作为籍贯,虽然我自己是出生在当时浙江省的吴兴县,就是今天湖州,但是我的父亲是出生在浙江绍兴,也就是说我已经去世的祖父,他的住地是在浙江绍兴,那么这就是我的籍贯。但最开始有籍贯的时候是指户籍登记的地方,“籍”就是户籍。

秦始皇统一以后在全国实行户籍登记制度,所以每一个百姓都必须在住地登记户籍,在户籍册上面登记。我们现在看到的西汉时候的实物,比如在济源出土的汉朝的木简上面,有的就很明白的写着某某人、某郡、某县、某里、几岁、身高几尺几寸、相貌特征,这个就是当时户籍上的内容。

户籍还分为不同的种类,不同的身份要登记在不同的户籍上面,比如当官的人有官籍、商人有商籍,当时还规定商人本人登记商籍,连他的儿子和孙子也都是要登记在商籍上面,这个身份是不能随便改变的。

如果你这个离开了住地没有办手续,那么这就叫脱籍。如果你到了外面合法的登记,可以把户籍寄在这里,这叫寄籍。流亡、逃亡或者天灾人祸中间迁移了,等到秩序恢复以后必须重新落籍,这样才能成为合法的居民,或者到原籍重新登记,或者在居住的地方登记,也不是人人都可以登记的,要符合一定的条件。

在正常情况下面,古代的极大多数人的户籍所在地就是他的居住地,因为在农业社会一般情况下面人口迁移是很少的,再加上安土重迁的观念、宗族观念,所以一般情况今天我们讲的籍贯,也就是当时大多数人的居住地。

但是也有些特殊的情况,比如说流动人口,当官的到首都或者其他地方当官,比如经商的、行医的,像这些少数人会离开自己的户籍登记地,但是他们的户籍基本上还是保留在原地的,也不是随便到外地就可以登记户口的。

像有些特殊的地区,比如汉朝的首都长安是不许迁入户口的,即使在长安当官,要是没有在长安落户的话,退休以后或者被免官以后就得回到原籍,他们在长安出生的子女也必须跟着家长到原籍去登记户籍,尽管他们出生地在长安,甚至有的(人)根本没有到过家乡,但是还不能够在长安落户的。

边疆地区也是这样严格控制的,那些到那里服役的或者派驻在那里的将士,一般服役期满也还是要回到家乡,所以他们的户籍上面登记的内容,比如说我们看到在居延当时已经是西北的边疆地区了,那么来服役的人上面登记的都还是家乡的郡、县、里。

到了曹魏的时候实行九品中正制,派出专门的人员叫做“中正”,就是不同等级的中正由他们来选拔评荐人物,这些选拔对象(被)评成九品,根据什么标准呢?两个部分,一部分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家世、家庭出身;第二部分是行状,就是表现。主要是前面部分,所以这样就把不同的家庭、家族,按照他们的地位、声望、影响把他分成不同的品,在这个基础上再来选,根据他的表现,再根据总的给他一个评价,评定一个等级。根据这个等第,以后由官方来任命或者提拔。

官员与中正九品对应的关系

由于家世部分占了主要的地位,所以中正评品的结果就慢慢区别出一些高门以及寒门,所以以后选拔人才、提升官员主要就在高门中间,寒门往往是没有机会,门第高的就出高官,有的人生下来就有地位,而寒门的人即使表现优秀很突出,但是始终进不了高层。

门第当然跟他的姓氏有关,姓王的、姓张的,但是这样的姓氏很普遍的,所以为了分清楚是哪里的家族、哪里的门第,必定要跟他的籍贯联系在一起,所以高门不是说姓张姓王的或者某某人,因为这样的家族本身都是绵延世袭,所以应该是某某地的什么家。比如说太原的王氏、琅琊的王氏这些都是高门,比如说陈郡的谢氏,像北方有旬阳的郑氏、清河的崔氏,这些都是赫赫有名的高门。这些高门长盛不衰,而寒门要想改变成为高门就非常困难。

在高门里面有一些门第简直是高不可攀,比如同样是王氏,我们知道琅琊的王氏出了好多人,像当年辅佐东晋建国的王导,甚至有这样的说法,“王与马共天下”,就是王导的王家跟东晋皇帝司马睿的司马家。

晋元帝王导

但是太原的王氏一般认为门第更高,到了南朝刘宋初年,太原王氏的王愉,因为得罪了南朝刘宋的开国皇帝刘裕,最后被刘裕灭门,他家里一个小孩王慧龙当时只有14岁历尽艰辛终于逃脱,辗转投奔北魏。北魏的大臣崔浩是非常重视门第的,听说王慧龙是太原的王氏,太原的王氏一般有一个特征都是大鼻子,所以他一看到王慧龙,马上肯定这真的是王家的孩子,真是贵种。为什么呢?因为他也是大鼻子。

太原王氏族谱

因为这样讲究门第,就形成了一种所谓的郡望,某一个姓氏他最高贵的门第出在哪个地方。比如说李氏,唐朝皇帝是陇西人,陇西李氏,陇西就成为李氏的郡望,就是李氏里面最高贵的。宋朝赵匡胤,赵家是天水人,天水赵氏,天水成为赵氏的郡望。

由于高门寒门注定了自己的命运,轻易很难改变,所以有些不是高门的人就千方百计想通过比如说伪造家谱或者想办法改变籍贯,这样来达到自己攀上高门、伪装高门的目的。因为家谱不容易篡改,你要在人家高门的家谱把你的名字写上或者要挤进去这是不容易的。

那么第一步就是改变籍贯,比如王家,我现在一下子虽然进不了门第最高的太原王氏的家谱,我先想办法把我的籍贯改成太原,以后有机会可以编造伺隙,跟你近的攀不上,攀远的也许还可以攀上,所以就采取这个办法。

所以在南朝的时候,朝廷经常专门组织人去查有关的户籍记录,叫“揭发巧伪”,就是揭发这种弄虚作假的现象,弄虚作假主要就是首先通过改变籍贯,然后再想办法靠拢高门或者跟高门结上关系。

所以籍贯曾经在中国,从魏晋以后这一段时间里面跟门第紧密结合。

因为籍贯就是户籍登记的地方,那么户籍又是跟一个家庭、一个个人可以获得的权利跟必须承担的义务要结合在一起。比如说征收赋役,有劳役制度的时候服劳役、官员家庭享受特权,都是跟户籍登记的,而且科举制度也是跟户籍和籍贯紧密的结合的。

科举是有名额的,秀才、举人这一级是把名额分到地方上的,到了进士这一级才是择优录取,由于各地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差异很大,而科举的名额,特别是基层的名额,还要讲究平衡,所以实际上各个省之间的差异就非常的大。比如说江苏,到明清的时候经济文化发达、人口密集,摊给江苏的名额不可能太多,所以录取举人的指标大概每一百万人口里面,跟云南相比的话,云南是江苏的10倍,贵州是江苏的4倍,录取的标准差异就非常大。

又比如说海峡两岸,福建的漳州、泉州这一带录取的名额就比较低,但是建府不久的台湾相对来说名额就比较多,所以福建漳州、泉州有一些人迁往台湾的目的就是高考移民,到台湾录取的可能性比较大,因为本来文化基础差,所以它的标准就比较低,但是名额是固定的,你过去的话同样的成绩在福建的漳州、泉州也许考不上,到台湾就有可能考上,这个还是合法的 。

在这种情况下,也有人走捷径、打擦边球,这个就是一种冒籍,比如清朝著名的史学家赵翼,他是常州人,江苏常州这个地方名额很紧,本来就是人才多、要求高。他正好有叔父在北京、天津一带经商,在那经商虽然没有正式籍贯,但他可以报商籍。就像我们现在招商引资,给有些商人、企业家就可以在本地给你报一个商籍。那么他就投奔他的叔父,因为叔父的商籍是挂在天津、北京,北方的,他就在那里去考试并且参加顺天的乡试,这样就考取了举人,接下去又考上了进士,并且最高等级的考试中间被皇帝圈定为探花,全国高考第二名。但是要是他没有这个举人的身份是不能去参加进士考试的,如果他在常州未必考得上举人,没有举人资格上一步也是没法往上去的,这打了个擦边球。还有就完全是冒充的,冒充被发现不但要撤销而且要治罪,所以有的人冒充成功以后,从此籍贯就不敢改回来了。

还有像明朝朱元璋实行卫所制度,在卫所里的籍贯登记的人,就是军籍,军人的家族后代。军籍有种种限制的,有些人为了考科举,为了做其他事,就想办法把户口挂在民籍上面冒籍,这个理论上讲查出来也是犯罪。而且为了要核对有的人到底是不是军籍,还专门派人到南京后湖,这里储存着明朝每十年编一次的户籍,叫做黄籍,在这里面去查,作为核对。

所以籍贯看来是个简单的自己户籍所在的地方,但是由于户籍有不同的含金量,户籍有不同的权利和义务,所以往往会选择不按照实际情况登记籍贯,这是我们在学历史的时候必须注意的。

如果您喜欢本讲内容

可以随手保存下方海报

分享至您的朋友圈

籍贯到底该怎么填?现在籍贯还有存在的必要吗?

现在在填写很多资料的时候,有一个栏目会经常出现,那就是籍贯。

看到籍贯,很多人其实都不明白是什么东西,大多数人都简单理解为所谓籍贯就是自己老家的地址。

但籍贯跟祖籍完全是两回事,那籍贯到底是什么?为什么要填写籍贯?它存在的意义又是什么呢?针对这个问题我们来一一解答一下。

首先来看一下、什么是籍贯?

所谓籍贯,根据公安部《关于启用新的常住人口登记表和居民户口簿有关事项的通知》公通字[1995]91号文件规定:

公民的籍贯应为本人出生时祖父的居住地(户口所在地);祖父去世的,填写祖父去世时的户口所在地;祖父未落常住户口的,填写祖父应落常住户口的的地方;公民登记籍贯后,祖父又迁移户口的,该公民的籍贯不再随之更改。

简单来说,婴儿的籍贯就是他出生的时候祖父的户口所在地。

如果不能确定祖父居住地的,随父亲籍贯,不能确定父亲籍贯的,登记本人的出生地。

由此可以看出,籍贯主要跟祖父的户口所在地有很大的关系,比如一个人的祖父在湖南长沙出生,祖祖辈辈都在湖南长沙,他的祖籍就是湖南长沙。

但在这个婴儿出生之前,他的祖父搬到广东深圳居住了,户口也随之迁到深圳居住,那这个婴儿的籍贯就是广东深圳,而不是湖南长沙。

接着再来看下,为什么要填写籍贯?

有人说之所以要填写籍贯,是为了让大家记住祖先是从哪里来的,不能忘本,其实籍贯设立的本意并不是这个目的。

我觉得籍贯的存在,更多的是一种历史的产物,籍贯开始出现在上世纪90年代,当时正是我国人口流动比较频繁的开始,很多人都在全国各地流动,在这种背景之下,人跟户口分离,人跟祖籍分离很正常。

而当时有很多人在找工作的时候,特别是在机关事业单位工作的时候都要进行政审政,审就会追溯到父辈,甚至爷爷辈,还会特别关注你是来自哪里,你是哪里人。

为了配合这种特殊的就业环境,所以当时在户口登记的时候都会填写籍贯很正常。

另外填写籍贯也有利于对流动人口进行统计分析。

比如有一些人跨省工作之后,就可能把户口迁到外省去,这时候他的儿女出生的时候就必须填写籍贯,我觉得填写籍贯更多是为了方便管理人口,方便统计人口的流动,为人口政策的决策提供更多的参考数据。

实际上目前户口本上填写的信息就非常多,有很多信息大家看起来可能没什么用,但公安部门却要求必须填写,因为填写的这些信息可以方便方便公安部门对户口进行统计。

比如在户口本上填写籍贯之后,各地就可以分析出原住居民的比例,以及外来移民的比例等等。

这样可以直观地看到人口的流动方向、流动特点,从而为各地方制定更有针对性的人口政策提供参考数据。

假如户口本上不填籍贯,只按照当前所在地址填写,那就没法具体统计到哪些人来自哪里,人口的流动特点等等。

当然上面这些只是我们自己的一些推断,至于填籍贯的真实意图是什么,我们也没看到有关部门做过解释或者有相关法律法规规定,所以我们只能按自己理解去推断。

至于企业以及一些机构在填写信息的时候也要填写籍贯,我觉得更多的是一种习惯吧。

以前很多企业在招聘的时候,其实对地域还是有一些要求的,比如有一些企业就明确要求某个地方的人不录取,所以他们在筛选简历的时候,如果发现有某一个地方籍贯的人员,他们就有可能首先排除,这其实是一种职场歧视。

最后,我们来看一下籍贯的到底有没有意义?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户口管理的制度和办法,我国之所以要填写籍贯,这可能是跟我国人口众多,人口流动比较多有很大的关系。

但随着人口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随着人口管理联网的不断完善,现在想要查一个人的信息,想要统计人口的动向,其实很容易就可以找到具体的数据,所以籍贯对于管理人口,统计人口意义现在其实已经不是很大。

相反,籍贯的存在反而有可能让大家产生很多误解。

比如很多人在填写籍贯的时候,都不知道应该填哪个地方,好多人都可能乱填。

再比如目前各地填写籍贯的时候,只能填写父亲一方的,也就是必须填祖父户口所在地址,如果不知道祖父所在地址,那只能填父亲籍贯的地址。

对此很多人都表示不理解,不管是父亲还是母亲,对孩子来说都是一样,就像孩子可以跟父亲姓,也可以跟母亲姓一样,为什么孩子的籍贯必须跟父亲就不能跟母亲呢?

还有一点是,籍贯的存在很容易让大家出现一些尴尬的事情。

比如有一些人在上学或者求职的过程中填写一些籍贯,别人看到了就直接把他当成老乡。

但实际上这些人有可能从出生到现在压根就没有去过籍贯所在的地方,对当地也不了解,甚至在当地连一个亲戚都没有,只是因为自己出生的时候,祖父的户口在那个地方,所以糊里糊涂就变成那个地方的人了,这确实让人感到比较尴尬。

因此很多人都觉得按照现在的实际情况来看,籍贯没必要就是填写了。

当然,该不该填写籍贯其实不是由我们说了算,而是由人口管理部门说了算,我相信我国之所以没有取消籍贯,而是保留着,肯定有一定的用处,至于这些用处是什么,我觉得到了关键时刻的时候就可能用得上了。

怎样准确填写“籍贯”

几十年来不知道在多少表格中填写过“籍贯”这一个中国人的重要参数,但似乎没有谁有根有据地告诉过该怎么填写。通常的解释是“祖父及以上父系祖先的长久居住地或祖父及以上父系祖先的出生地。”可是祖父与祖父的父系祖先不在同一地方长久居住或出生该怎么办?事实上除了祖祖辈辈生活在农村的人以外,可能不会有太多人知道自己祖父的祖先在哪里居住,在哪里出生。

户口簿页面

标准答案来自于1995年12月19日公安部公通字〔1995〕91号文件《公安部关于启用新的常住人口登记表和居民户口簿有关事项的通知》。“为进一步明确常住人口登记表、居民户口簿的作用,科学设置登记项目,统一式样、标准,规范制发工作,实现常住户口登记簿册管理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为逐步统一和完善公民身份登记及身份证件管理制度打好基础,公安部决定自1996年7月1日开始启用新的常住人口登记表和居民户口簿。”

在这个文件的“附件三:常住人口登记表和居民户口簿填写说明”中明确说明:15、籍贯--填写本人祖父的居住地。城市填至区或不设区的市,农村填至县,但须冠以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名称或通用简称。 弃婴,如果籍贯不详,应将收养人籍贯或收养机构所在地作为其籍贯。 外国人经批准加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填写其入籍前所在国家的名称。

即一般而言,“籍贯”的标准答案是“本人祖父的居住地。城市填至区或不设区的市,农村填至县,但须冠以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名称或通用简称。”因此,在城市化快速发展、人员广泛而大幅度流动的当今,人们与父亲有不同的“籍贯”很可能是常态。

数据二三事 行政区划代码

先来幅兔子地图镇贴。

自秦统一中国施行郡县制以来,中国的行政区划历朝历代都在发生着演化,直到形成现在的样子,我国宪法中是这样规定中国的行政区划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行政区域划分如下:(一)全国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二)省、自治区分为自治州、县、自治县、市;(三)县、自治县分为乡、民族乡、镇。直辖市和较大的市分为区、县。自治州分为县、自治县、市。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都是民族自治地方。国家在必要时设立特别行政区。在特别行政区内实行的制度按照具体情况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法律规定。

从宪法规定来看,中国的行政区划是分为“省、县、乡”三级的。但是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变化,现在实际实行的是四级行政区划。那么增加的那一级就是没有提到的“地级市”,所以是“省、市、县、乡”四级,至于为什么发展成这样,有很多原因,在这里并不展开讲。本文的标题是行政区划代码,所以着重点放在代码上,行政区划整体的知识太多太多,小编也hold不住啊。

聚焦到行政区划代码,还是先放百度百科的定义:它是国家行政机关的识别符号,一般执行两项国家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GB/T2260-2007)和《县以下行政区划代码编制规则》(GB/T10114-2003)。由9位阿拉伯数字组成,相当于机关单位的身份号码。按照国务院《行政区划管理条例》规定,行政区划代码由民政部门确定、发布。该标准对我国县以上行政区划的代码做了规定,用六位阿拉伯数字分层次代表我国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地区(市、州、盟)、县(区、市、旗)的名称。

从这段定义中我们能得到哪些信息?

首先行政区划代码的事权是民政部门,而不是公安部门。公安部门要遵照民政部门制定的行政区划代码,这个认识很重要!

其次是行政区划代码完整的说是九位的,九位是省市县乡四级代码组成。我们公安内常说的行政区划代码是六位的,也就是前面的省市县三级。因为我们公安的许多业务工作只划分到区县一级,以户籍管理为例,人的户籍、籍贯、出生地等信息就是划分到区县一级的。

最后我们聚焦在公安常用的省市县三级六位行政区划代码上的话,那么就只需要关注《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GB/T2260-2007)这个标准文件就好了。《GB/T2260-2007》主要规定了行政区划代码的编写规则和提供了当年的已编好的行政区划代码。编写规则大致如下:

第一、二位表示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

第三、四位表示市(地区、自治州、盟及国家直辖市所属市辖区和县的汇总码)。其中,01-20,51-70表示省直辖市;21-50表示地区(自治州、盟)。

第五、六位表示县(市辖区、县级市、旗)。01-20表示市辖区或地区(自治州、盟)辖县级市;21-70表示县(旗);81-99表示省直辖县级市;71-80表示工业园区或者经济开发区。

举例来说 “130123”这个代码,前两位13指代的是河北省,前四位1301指代的是河北省石家庄市,全六位130123指代的是河北省石家庄市正定县。这些代码当然都可以从标准中查询出来,但我觉得一名优秀的公安业务工作者,至少应该记得所有省级单位的代码,这样当你看到一个21开头的公民身份号码,你就知道这是一位东北老铁了。

行政区划代码本身就能反映很多好玩的事,比如:

中国现有省级单位34个,地市级单位334个,区县级单位2851个。

广东是全国拥有最多地市的省级单位,有21个;河北省保定市是下辖区县最多的地市级单位,有24个。

有地市级单位没有下辖区县,如广东东莞、中山。

也有省直管的县级单位,即中间没有地市级单位。如海南的琼海市、澄迈县等。

有省市同名的,比如吉林省和吉林市;有市县同名的,比如长沙市和长沙县;也有跨区域重名的,比如北京市通州区和南通市通州区。

2

好像写到这,还是一些枯燥的知识,看不出有啥重要的,我们只不过是把行政区划代码拿过来在业务中应用而已。譬如在人口管理中,我们拿行政区划代码来管理人员的户籍地、籍贯地、出生地等信息。

请快速的说出户籍、籍贯、出生地三者的区别!

户籍地就是你登记户口的地方,在人口管理中填写的就是登记户口所在地的六位行政区划代码。

籍贯地是指祖父及以上父系祖先的长久居住地或祖父及以上父系祖先的出生地。参照公安部公通字[1995]91号文件,公民的籍贯应为本人出生时祖父(爷爷)的居住地(户口所在地)。是不是有点疑惑?因为籍贯这个词是自古传下来的,中国古代是小农经济、安土重迁的,所以你的爷爷,或者爷爷的爷爷一般就固定在一个地方,所以可以用来表明你是哪里的。

出生地最好理解了,就是你出生时在的地方,这个的重要性要比户籍、籍贯要差一些。

已经理解好了?那我再问你,那公民身份号码的前六位又代表了什么?

通过分析你可以知道前六位实际是你出生首次登记户口时的户籍地代码。原则上来说,只要你户籍没有迁移过,那么前六位应该是和你的户籍地代码是一致的。

但是户籍会迁移啊,很多人的户籍会迁移,有的人还会迁移很多次,上学会迁移、工作会迁移、买房会迁移……。

所以我们可以看出,理论上一个人的籍贯、出生地还有公民身份号码前六位是终生不变的,但户籍会变动,户籍里填写的行政区划代码就会变动。

来自山东的小明学习勤奋刻苦,毕业后通过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北京公务员考试,成功落户北京,成了一个北京人。身份号码37打头的他的户口本里赫然印着北京市西城区户籍,人口系统里记录的是行政区划代码“110102”。

小明租住在西单北边不远处的胡同里,每天上班和胡同头早晨遛弯的王大爷打招呼。王大爷私下里跟隔壁李大妈嘀咕“嗨,啥北京人?我们北京人只认110打头的”。

小明认识新朋友的时候总是介绍自己是山东人。他自己现在也不能确切的明确自己是山东人?还是北京人?更何况小明他爷爷其实生活在东北,他籍贯里写的是辽宁。

这种我是哪里人的疑问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人员流动越来越频繁变得越发凸显,如果一个人父辈辗转过多地、自己又辗转过多地,那多半是不好确定的,只能靠生活的长短或者文化的认同程度来定了。

所以目前看来,在人口管理中,关于人所属地域的四项中,籍贯、出生地、公民身份号码前六位是不变的,户籍地是变的,只要有变化就有复杂度。

如果只有人的户籍地发生变化,那复杂度是很低的,但是更复杂的是行政区划代码会发生变化。

上图是民政部官方网站2020年公布的行政区划代码变更情况截图。每一年行政区划代码都会有调整。

比如2019年地级市山东莱芜撤销,原有的两个区并入山东省济南市,原有的莱芜“371200”的地市代码不复存在,改成了“370116”和“370117”两个区县代码。

地市一级的变动毕竟还是少的,但每年都会有区县的调整,比如区县合并,北京市崇文区“110103”、宣武区“110104”撤销,分别并入到北京市东城区“110101”和北京市西城区“110102”。还有大量的县改区、县改县级市等操作,如北京市延庆县改为北京市延庆区,代码也从“110129”改为“110119”。杭州市富阳县先改为杭州市富阳市又改为杭州市富阳区,代码也从“330123”改为“330183”最终改为“330111”。

公安部门的行政区划信息是要随着民政部门的调整而调整的,当然各个业务系统都会跟着进行相应的调整。但有的业务调整会很大,对!还是人口管理业务。

像原来山东莱芜市的居民,系统中户籍地都要从“371200”改成济南市的“370100”。紧接着,籍贯和出生地是莱芜的也要改成济南的编码。

来自山东莱芜的小明在北京落户已经七年了,然后他惊讶的发现自己突然又变成了济南人。

当然目前也不是所有涉及到的居民的籍贯和出生地都会随行政区划调整而进行相应改变,而且有一个数据项是变不了的,公民身份号码前六位。于是3712打头的小明按照当前的行政区划代码来看的话,就翻译不出来他的前六位地址。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现存的策略是代码库中保存所有历史以来的行政区划代码信息,这样所有的代码包括身份号码前六位的、籍贯的、户籍的、出生地的都可以对应的翻译出来。而且这样子反映了一个人户籍的历史轨迹,比如40年后,小明看到自己的籍贯依然是山东省莱芜市,虽然莱芜市已经不复存在40年了。

但这样做也有问题出现,咱假设个场景。还是小明,他虽生活在北京七年但仍乡音难改,一天在地铁上邂逅了一位美女热聊了几句,并留下了自己的名字。

美女对小明产生了好感,但忘记问小明的联系方式,只知道小明的名字,然后从口音判断应该是山东老乡。

现在如果你帮这位美女寻找小明,你会怎么做呢?

显然这里圈定山东人不能用户籍了,因为小明户籍上已经属于北京了。这时从身份号码前六位、籍贯或出生地上圈定才会更加精准。

如果我们拿身份号码前六位、籍贯或出生地做相关的数据分析工作,那么就会出现多个匹配的问题,比如我现在想找籍贯是杭州富阳的人,那么锁定的行政区划代码就不仅是当前的杭州市富阳区“330123”,还有历史上的“330183”杭州市富阳市和“330111”杭州市富阳县。

于是我们要做关于地域的数据分析时,我们要把行政区划代码里面的历史和现状都得梳理清楚,做到不重不漏。

当然如果我们仅仅是使用系统的业务人员,原则上如果系统后台把这些情况处理的很好的话,我们不需要输入这些复杂的情况。我们只需要输入富阳,那么后台就会把富阳的以上所有情况都匹配出来,但这里面的细节希望你从上面的讲解中得到一些了解。

有人会问现在不都全文模糊搜嘛,那我搜富阳,理论上户籍、籍贯、出生地里的富阳县、富阳市、富阳区等等都能匹配到。

但你要想,你能搜到的前提是,系统已经在后台把各个项中的代码翻译成了地名,这样你在前台才可以用地名查到。并且全文搜已经给你的输入做了优化,不然为啥不给你匹配叫张富阳的人呢。

说到这,其实用地名搜还是有一个坑的容我再讲一讲。这个也算是行政区划代码的遗留问题,由于最早省县乡三级机关的原因,代码中很多区县的名称是直接省名加县区名的,比如代码“330183”,代码库的名称为浙江省富阳市,而不是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市。这样的话用代码翻译出来的地名不带杭州。如果我们用杭州这个地名去搜索匹配,那么是匹配不到富阳人的。

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在系统后台补充上杭州,这样就不会出现地区断层。如果系统没做的话,就需要用户自己遍历下所有的这些情况了。

好在我国的行政区划调整都是在市县一级,地级市鲜有出现。如果省级也出现调整,那影响你可以想象。光人口管理就这么复杂了,其他的不敢想象。

估计如果有省级调整的话,只有新增这种情况啦,比如港澳台纳入一体管理。而且标准上早就给港澳台编好啦,台湾省“710000”、 香港特别行政区“810000”、澳门特别行政区“820000”。

希望祖国早日统一。

籍贯到底该怎么填,现在籍贯还有存在的必要吗?

《诗经·小雅·鹿鸣》中有云:“我送迁鹿,至于陵阿。我送迁鹿,至于空桑。我送迁鹿,至于岐阳。岐阳之崇,高岸为防。防之且长,不可胜量。”

这首诗描写了周文王迁都洛邑时的场景,他把自己的鹿群一路送到了新的居所,表达了对故土的眷恋和对新地的期待。

迁徙是人类历史上最常见的现象之一,它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环境,也影响了人们的身份认同。

在迁徙中,籍贯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是指一个人的祖辈居住地或个人出生地,是一个人与故乡的纽带。

那么,在现代社会,籍贯到底该怎么填呢?现在籍贯还有存在的必要吗?

籍贯的填写规则与意义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身份证法》等法律法规,籍贯的填写规则如下:

公民的籍贯应为本人出生时祖父的居住地(户口所在地);祖父去世的,填写祖父去世时的户口所在地;

祖父未落常住户口的,填写祖父应落常住户口的地方;公民登记籍贯后,祖父又迁移户口的,该公民的籍贯不再随之更改。

籍贯的填写格式一般为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地区、州、盟)+县(市、区、旗),如“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如果是港澳台同胞或外国侨胞,则填写其原国籍或原居住地。

籍贯的填写意义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籍贯是一个人与故乡、祖先、乡土、文化等方面的联系,它反映了一个人的身份和文化属性,也是一个人认同和归属感的来源。

通过籍贯,一个人可以了解自己的家族历史、乡土风情、民俗文化等,也可以与同乡或异乡建立交流和联系。

籍贯涉及到一个人在户口、身份证、婚姻、继承、教育、就业、社保等方面的权利和义务。

通过籍贯,一个人可以获得相应的法律保护和社会服务,也可以履行相应的法律责任和社会义务。

通过籍贯,一个人可以观察自己的成长和变化,也可以观察社会的进步和问题。

籍贯的存在困境与争议

在现代社会,籍贯作为一个传统的概念,也面临着一些存在困境和争议,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由于历史原因和社会变化,很多人的籍贯与其实际出生地、居住地、工作地等不一致,甚至有些人的籍贯已经不存在或改名,这给填写籍贯带来了困难和混乱。

有些人不知道自己祖父的户口所在地,有些人不知道自己出生地的原名或现名,有些人不知道自己应该填写哪个层级的行政区划等。

由于地域差异和利益冲突,很多人的籍贯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不相符合或不受欢迎,这导致他们在教育、就业、医疗、住房等方面遭受歧视和不公。

有些人因为籍贯不是本地而被拒绝入学或录用,有些人因为籍贯是外地而被拒绝看病或买房,有些人因为籍贯是特定地区而被嘲笑或鄙视等⁵。

由于全球化和城市化的影响,很多人的籍贯与其现实生活已经脱节或无关,他们对自己的籍贯缺乏了解和感情,也不再需要依靠籍贯来维护自己的权益和利益。

籍贯的改革与创新方法

针对籍贯存在的困境和争议,我们需要进行一些改革和创新,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和发展:

为了减少填写困难和混乱,我们可以简化填写规则和格式,让每个人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填写自己出生地或祖辈居住地,并且只需填写省(自治区、直辖市)一级或市(地区、州、盟)一级的行政区划名称。

这样既可以保留个人信息的基本内容,又可以避免过多的细节和变动。

为了消除歧视和不公因素,我们可以消除籍贯在教育、就业、医疗、住房等方面的影响,让每个人的权益和利益不受籍贯的限制和干扰。

建立更加公平和透明的招生、招聘、医保、住房等制度,让每个人的机会和待遇只取决于自己的能力和贡献,而不是自己的籍贯。

总之,在现代社会,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思考,并做好相应的改革和创新。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让籍贯这一传统的概念与现代社会相适应,也能让自己与故乡相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