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命理

共和行政发生在什么时候(共和行政)

共和行政发生在什么时候(共和行政)

共和行政

第31期的共和行政讲述了周穆王的故事。周穆王在位期间,犬容成为了他的附属国。然而,周穆王去世后,国家陷入混乱,人民开始反抗。该如何传承王位呢?周穆王的后代周穆王接过了王位,他沉迷于享乐,毫不作为,引起了人民的不满。

最终,人民发动了起义,杀死了周立王。周穆王被迫逃离王城,逃到了一个叫做狗精的地方。周穆王非常苦恼,不知道该怎么办。于德建议他尽快从后门逃走。阿彪带领部队前往对抗,但失败了。周穆王的儿子周弓也在其中,但他没有被逮捕。太子晋的儿子也在其中,但他被招公交给了人民,被乱刀砍死。

杀害假太子进后,周穆王担心再次发动政变,于是决定留在外面。经过14年的逃亡,周穆王病逝,他的儿子太子近成为新王,即周穆王。

引发国人暴动、共和行政的周厉王,真的是昏庸之君吗?

《华夏民族扩张史》系列

七、烈王专利

文/图/辑| 寒山忆雪

约公元前865年,周夷王去世,他的长子姬胡继位,是为周烈王。

周烈王是青铜铭文中的叫法(剌通烈),在传统史书中,他被称作周厉王。

周厉王是西周历史上比较著名的王之一。与忍辱负重的周文王、赫赫武功的周武王、文治天下的周成王、南巡落水的周昭王、西巡昆仑的周穆王和身亡国破的周幽王相比,周厉王的出名比较特别。

之所以出名得比较特别,在于与他相关的两件大事,国人暴/动、共和行政。

1

周烈王执政时期,搞专利(封山川之利)和弭谤(禁止议 论 朝 政),使得国都居民(国人)积怨于心,在路上相遇连招呼都不敢打,只能相互眼神交流(道路以目)。

终于,在公元前841年(周烈王二十四年),国都居民发起暴 动,周烈王被迫逃离(或被驱逐)镐京,逃到霍国附近的彘zhì地(今山西霍州一带)。

没有了国王的国都居民,推举了恰好在朝任职的共国君主(共伯和)担任执政,代天子治理国政。直到十四年后,周烈王去世,共伯和才卸任并让烈王太子继位。

这段没有君王,只有大家(国人)推举出来的贤臣(共伯和)主持国政的特殊时段,被后人称作「共和行政」。对于有两三千年帝王统治史的近代中国人来说,没有帝王的统治是破天荒的,人们于是联系西周这段特殊的历史时期,把帝制被推翻后的民 选 总 统 制度,称作「共和制」。

回到周烈王时期。

为什么周烈王仅仅只搞了一个「专利」和「弭谤」,就引发了国都居民的反抗,被驱逐出京,客死他乡呢?要知道,秦始皇焚书坑儒、横征暴敛,只是引发六国故地的反叛,秦国故地依然坚如磐石。清朝连续四代帝王搞文字狱、追缴士绅拖欠的赋税,则连暴动反抗都没有。

原因在于,后世的皇朝,实行了秦制(法家制度),帝王的权力很大,但在西周,天子的权力对比后世来说要小得多。

由于部族政治的遗留,生活在王都的基本上是周王的同族宗亲。在这些族人面前,周王的地位近似于族长,而非至高无上的帝王。而又由于封建制度的施行,无论是王畿内的采邑封臣,还是王畿外的封国诸侯,都拥有比较大的自主权(半独立的政府、军队),周王在他们面前,更像是宗主或诸侯之长,而非能够全方位管控他们的专制帝王。

所以当周烈王侵犯了国人和诸侯的财权,却还不允许他们抱怨议论的时候,自然会遭到他们强力的反弹。于是,很自然的,国都居民驱逐周烈王之后,推举共伯和代天子执政,王畿内的采邑封臣和王畿外的封国诸侯也都旁观默许,并没有率军勤王、护送周王回京。

周烈王时期的这段历史,与2500年后欧亚大陆西北端那个岛国的国王查理一世的经历非常相似。悲剧的是,查理一世被议会党驱逐之后,好歹还有王党拥戴他与议会党一战,而周烈王却完全被臣民抛弃,只能躲在彘地终老。

同时又幸运的是,周烈王正因为被臣民彻底抛弃,反倒能够善终。而查理一世则因为对议会党有极大的威胁,在和议会党对抗失败后,被处以斩首酷刑。

2

回到西周。

周烈王敛财禁言的行为引起国人反弹,这个可以理解了。但问题是,烈王为什么要敛财呢?面对国人的抱怨与议论,他又为什么要选择最强硬的压制态度呢?

在传统史书的解释里,自然是因为周烈王贪婪无度、荒淫无道。但这很明显是共和行政之后的国人掌握了话语权,以及后世儒家习惯站在道德制高点评论历史,对周烈王进行抹黑而已。

如果用正常的历史视角来看,一个君主开始敛财,无非是财政出现了问题,国库拮据。说的直白一些,就是钱不够用了。

维持一个政权,道德属于表层装饰层面的东西,实质上的运转还得靠钱粮。没有钱粮,官员的工资发不出去,没有人干活,政权运转就要瘫痪。军队的粮饷物资和武器发不出去,士兵轻则战斗力下降,无力打胜仗,重则兴兵哗变,枪杆子一丢,哪里还有政权。灾荒年份,没有钱粮救济,百姓活不下去便要造反,民变四起,统治的根基自然就溃烂了。

这些问题,光凭道德说教是解决不了的,说到底,只能靠钱粮解决。

但是,周烈王的父亲周夷王,给烈王留下的是一个「孝夷中兴」的局面,淮夷与犬戎都被打败了,财政也经过整顿,为何烈王还缺钱呢?

抛除财政制度本身的缓慢腐烂不谈,能够让一个政权短时间陷入财政危机的,只有战争,而且是频繁而大规模的战争,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举一个大家比较熟悉的中国古代史的例子。

明朝后期的明神宗——万历皇帝在位的后期,就有大肆敛财的行为。他委派内廷宦官到外地征收各种矿税,被朝野攻击为贪婪无度,某些清史专家也跟在后面对万历皇帝进行人格抹黑。

而在万历皇帝即位之初,他的父亲隆庆皇帝留给他的是一个经过徐阶、高拱两位能臣治理过的中兴局面,而且在万历在位早期,名臣张居正更是推行新政,为万历朝的国库积攒下数百万两白银。

但是万历中期,明帝国边境烽烟四起,东有日本入侵朝鲜,西北有宁夏哱拜叛乱,西南有播州杨应龙叛乱,最西南有缅甸东吁王朝侵扰云南。经过朝鲜、宁夏、播州、明缅四场战争下来,国库早已掏空,于是后面的万历敛财之举,才随之出现。

万历皇帝的情况与周烈王很相似,都是接手一个中兴局面,后期却都需要去敛财。所以周烈王中前期,很可能也遭遇了频繁而大规模的战争。

3

《史记》中没有记载烈王时期有什么战争,不过《竹书纪年》和青铜铭文,却记载了周烈王时期发生的几场战争。

第一场战争发生在烈王三年(公元前862年)。这一年,东南方的淮夷又一次侵犯周王国的边境,周烈王虽然年少,却率军亲征。不过周烈王的亲征更多是象征意义,真正负责指挥战争的是虢公长父,也就是周夷王(或周考王)时期,反击犬戎那场胜仗的主帅。

和十来年前反击犬戎大获全胜不同,这一次反击淮夷之战,周人并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至多逼退了淮夷,却没有斩杀淮夷军队,更没有攻克淮夷的领地。

这场战争,被记载于《竹书纪年》和「虢仲盨」铭文中。

第二场战争发生在烈王十一年(公元前854年)。这一年,陇西高原的西戎进犯周王国的西部边境,为周王国防御西部边境的嬴秦家族与西戎缠斗。

这个时期的嬴秦家族,已经分成了两支。一支是大宗大骆家族,首领是大骆的嫡长子嬴成,前文提到的申侯的外孙。另一支就是小宗秦非子家族,首领秦非子是大骆的庶子,是周考王时期从嬴秦家族中分立出来的。大宗居住在西犬丘,现在的天水市礼县一带,小宗居住在秦邑,在西犬丘东面,现在的天水市清水县一带。

西戎的进犯导致西犬丘陷落,大骆家族被西戎攻灭,大骆本人也被杀死。秦非子势单力薄,无力支援犬丘,只能固守秦邑。周烈王也派军征讨西戎,但没有取得什么理想的结果,也没有攻克西戎的领地。

这场战争,在《竹书纪年》《史记·秦本纪》《后汉书·西夷列传》中都有记载。

第三场战争发生在烈王十三年(公元前852年)。这一年,淮夷再一次侵扰周王国的东南边境。

和十年前淮夷入侵时一样,周烈王又一次御驾亲征。不过这一次,虢公长父可能已经年老去世,跟随烈王出征的有无㠱、翏生等将领。除此以外,随枣走廊的南土大国——鄂国君主驭方,也率军穿过桐柏山,与周军分别从南北两面夹击淮夷。

相比烈王三年的反击淮夷之战,这一次的反击战可以说战果斐然。周王师连续攻克角、津、桐、遹四个淮夷方国(或地名),最终打到服国的都城附近,迫使服国君主出城投降。

周人大获全胜后,军威也震慑了淮夷各国,最终有二十六个淮夷方国臣服,并前往周王都朝觐周烈王。周烈王高兴之余,用俘获的青铜铸造了一口钟,并把战胜淮夷的历史记录在青铜钟的铭文上,后世称之为「㝬钟」,又叫宗周钟。

除了宗周钟以外,这场战争还被记录在《竹书纪年》和无㠱簋、翏生盨、鄂侯驭方鼎等铭文当中。

第四场战争几乎与这场反击淮夷之战同时,发生在烈王十四年(公元前851年)。

这一年,周烈王已经调集了王师大军,正在淮河流域与淮夷缠斗,王畿地区的兵力比较空虚,陇东高原西北部的猃狁趁机入侵王畿关中地区。

猃狁绕过申国,沿着泾水顺流而下,突破豳地,一直侵扰到镐京的西郊。随后,镇守王都的多友率军出战,猃狁利用这个时间差,又从关中撤离,流窜到豳地东部的旬邑,并劫掠俘虏了那里的周人居民。

多友率军追击,在漆地追上猃狁余部,一场大战下来,斩首200多人,俘虏23人,俘获了117辆战车,解救了部分被劫掠的旬邑居民。

随后,多友又继续追击,分别在龚、世、杨冢三地与猃狁接战,斩首150人,解救了被猃狁俘虏的镐京郊区的百姓。

这场战争,《竹书纪年》和多友鼎铭文中都有记录。

第五场战争具体发生在哪一年还不确定,不过可以确定是在烈王十四年之后。因为与周王国为敌的另一方,就是曾经与周烈王南北夹击淮夷的鄂国。

4

周昭王南巡意外死亡后,周王国在江汉地区采取了收缩战略,作为南土大国的曾国,也被撤离到南阳盆地,随枣走廊的权力空间,被鄂国继承,鄂国因此发展成为汉东地区的大国,控制着王国南部的金锡通道。

因此,对于周王国来说,鄂国的地位显得非常重要。为了拉拢鄂国,周夷王还娶了鄂国公主,与鄂国联姻。此时的鄂国与周成王时期的齐国非常类似。

不过鄂国并不甘心做一个显赫的外戚。经历过周懿王时期的衰世,鄂国的不臣之心逐渐出现。虽然经过孝夷中兴,但周烈王两次反攻淮夷,第一次战败,第二次也需要鄂国从南侧夹击才打败淮夷,这让鄂国认为,周王国的实力已经回不去了,同时也认为,淮夷可用。

于是鄂国选择了二百多年前周王国走过的路。像周文王联合江汉诸国反商一样,鄂侯驭方也联合淮夷和荆蛮,举兵反周,试图取周而代之。

这场反叛的规模非常浩大,荆淮联军直接沿着汉水、丹水北上,突破秦岭武关道,打到洛水上游,也就是现在的陕西商洛市一带,距离镐京只有一百多公里。

无论是周成王时期的管蔡之乱和武庚之乱,还是周穆王时期的徐国西征,还是周懿王时期的淮夷、犬戎夹击周国,都没有达到这样巨大的规模。只有前商时代,商王帝辛面临牧野之战时的局面,才能与这次鄂国反周相提并论。

这是周王国距离亡国最近的一次。

面对这场叛乱,周烈王下令东八师与西六师全部出动。除了周王国直辖的全部武装外,诸侯国的军队和族兵也都被动员起来,全线反击鄂国与荆蛮、淮夷联军。

相比牧野之战前夕的商周实力对比来说,此时的鄂国毕竟还是弱了一些。灭商前的周国已经掌控了关中和洛阳盆地,加上盟友后,实力与商国持平,而且商王国内部王族纷争,周人才能一战灭商。

而此时的鄂国,最多能直接控制的,只有随枣走廊,并没有超过周王畿的面积和人口。即便加上江汉地区的荆蛮和淮河流域的淮夷,总体实力也最多只能和周王畿的实力相持。而周王国不是只有一个周王畿,还有东部的上百个诸侯国。此外,周王室内部也没有内乱,没有带路党帮助鄂国一战灭周。

最终,倾全国之力反攻的周烈王,打败了鄂国和淮夷、荆蛮。由于鄂国是周烈王的母舅之国,而且在第二次反击淮夷的战争中,周烈王对鄂国各种封赏,荣耀显达于诸侯,所以鄂国的反叛让周烈王猝不及防,也让周烈王愤怒到极致。反攻鄂国时,烈王下达了「勿遗寿幼」的王命,意思就是把鄂国灭族,可见周烈王对鄂国的愤恨。

但是,最终鄂国却没有被灭族,而是仅仅只被迁徙到南阳盆地,就近看管起来,同时让曾国南下,重新接管随枣走廊。

之所以这样,一是因为鄂国毕竟是周烈王的母舅之国,打着以德治天下的周王国,干出屠灭亲族的事来,没法向天下诸侯交待。二是因为,即便周烈王倾全国之力,也无力屠灭鄂国,只能打败鄂国,接受鄂国的投降。

在这场战争中,周王国的西六师与东八师表现很差,最终打败鄂国军队并俘虏鄂侯驭方的,是诸侯国的军队。这支军队的统帅名为禹,可能来自邢国。邢禹率领的军队只有一千余人,战车一百辆,而周王师总兵力却有四万余人。

四万余王师拿不下的鄂国,一千余诸侯军就拿下了,王师战斗力何故衰落至此呢?

5

根子还处在财政上。孝夷中兴虽然留下了一个不是很差的局面,但是烈王中前期的四场战争下来,国库已经消耗的差不多了。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没有国库源源不断的支持,军队的衰落是必然的。

也正因为这几场大战恶战,平叛结束后的周烈王,深感王国的财政还需要重新整顿,国库还需要再次充实。

但是周王朝已经建立将近二百年了,大大小小的贵族封臣早已把周王畿的土地蚕食殆尽,并形成强大的利益集团,周烈王就是再武功赫赫,也很难切得动他们的蛋糕。

重新恢复王田制度是不可能了,周烈王最终采纳了荣夷公的意见,实行专利制度。

这个专利可不是现在的专利保护,而是指把一些原本属于民间的利益,收为王国政府所有。比如后世的汉武帝开创的盐铁茶专营,就属于专利。

周烈王时期,盐利掌握在齐国手中,冶铁技术还没有传播到中土,茶叶还并没有纳入当时百姓的日常食谱,仅剩的金铜之利,还掌握在曾国的手中。所以盐铁茶铜之利,周烈王是专不起来了。

不过当时还有另外一种利,山泽之利。在当时,山川湖泊不是王家所有,属于无主之地,民间百姓上到贵族下到平民,都可以随便在其中取利,或者砍柴、捕猎,或者捕捞。

而荣夷公建议,把这些山川湖泽收归国有,百姓再从其中取利,需要上交税收。周烈王采纳了这个建议,大约在烈王二十年(公元前845年),开启了烈王新政。

再后面的历史,就是怨声四起、烈王弭谤、道路以目。三年后,国人暴 动、烈王出逃、共和行政。前面已经说过,不再赘述了。

本文为寒山喷史原创文章

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及原作者

看更多历史文章请关注头条号

「寒山喷史」

西周“共和行政”:稳定政局、推动发展的关键阶段-中国历史13

西周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其政治、经济和文化变革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共和行政”是西周历史上一个重要的阶段,其确切历史记载对于研究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详细介绍西周时期的“共和行政”,包括其背景、过程、内容和影响。

一、背景

西周时期实行的是封建制度,即天子将国家土地分封给亲王,亲王则向天子效忠。这种制度导致了权力的分散和地方势力的强大,加上周王室的财政收入和军事实力逐渐衰落,使得周王室的统治受到了威胁。在这种情况下,周厉王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试图加强中央集权,提高王室的财政收入和军事实力,以应对来自外族和地方的反叛和威胁。然而,这些改革措施遭到了大贵族的强烈反对和抵制,因为这些改革可能会损害他们的利益和特权地位。周厉王采取了高压手段来推行改革,引发了大规模的反叛运动。最终,周厉王在公元前828年被废黜,由召公和周公共同执政,史称“共和行政”。

二、过程

“共和行政”的具体过程,历史记载并不明确。但是,根据《史记·周本纪》的记载,周厉王被废黜后,召公和周公分担了政权,共同管理国家。这种执政方式被称为“共行政”,也就是“共和行政”。在“共和行政”期间,召公和周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稳定政局和恢复经济。他们释放了大量被周厉王关押的贵族和平民,取消了周厉王实行的一些苛刻政策,并重新划分了土地,减轻了赋税负担。这些措施有助于缓解社会矛盾,稳定了政局。

此外,“共和行政”期间还发生了一件重要事件,即“共和时期大鼎”。据《左传》记载,公元前791年,周宣王在镐京(今陕西西安)铸造了一尊大鼎,上面刻有铭文,记述了周宣王为祖先文王、武王报仇雪耻的历史,并彰显了周宣王的武功和善政。这尊大鼎被称为“共和时期大鼎”,是西周历史上的一件重要文物。

三、内容

“共和行政”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政治改革:召公和周公对西周的政治制度进行了改革,加强了中央集权,削弱了地方势力的影响。他们通过加强官僚制度,提高了政府的效率和行政能力。经济改革:为了恢复国家的经济实力,他们进行了一系列的土地改革和税收制度改革。他们重新划分了土地,减轻了农民的负担,鼓励农民开垦荒地,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同时,他们还采取了一些措施来促进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提高了国家的经济实力。文化改革:在文化方面,他们推广了周礼,发展了诗歌、音乐等文化形式,提高了人民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水平。社会改革:为了缓解社会矛盾,他们采取了一些措施来保障人民的权利和利益。他们释放了大量被关押的贵族和平民,取消了一些苛刻的政策,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社会地位。

四、影响

“共和行政”对西周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首先,它稳定了西周的政治局势,缓解了社会矛盾,为西周的后续发展奠定了基础。其次,它推动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为后来的封建制度奠定了基础。此外,“共和行政”还推动了中国古代经济、文化和社会制度的发展,为后来的历史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参考。

总之,“共和行政”是西周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变革对西周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共和行政”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确切历史记载的年表阶段,对于研究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