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运势

佛学网官网(佛学网)

佛学网官网(佛学网)

感悟佛教艺术的“净妙庄严”

佛教传入我国两千多年来,通过与儒家文化、道家文化融合发展,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宗教文化,并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其深厚博大的文化特质对我国传统艺术的影响尤为突出。书法、绘画、雕塑,因禅韵的注入而得清净空灵,自在庄严,妙韵无穷之境,许多作品成为流传千古的经典佳作。

近日,由中国佛教协会、中国美术馆联合主办的“净妙庄严——中国佛教文化艺术邀请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此次展览以庆祝中国佛教协会成立70周年为契机,展出古今艺术名家、高僧大德创作的佛教题材绘画、书法、雕塑作品100余件。这些作品包括中国美术馆珍藏的老一辈艺术家和佛教界人士创作的佛教书画作品、围绕中国佛教协会成立70周年新创作的艺术作品、以及佛教界人士围绕佛教经典名句、禅诗偈颂、对联等内容创作的书画作品等。本次展览是继2021年“翰墨赞盛世·丹青颂党恩——中国佛教书画邀请展”、2022年“黄檗文华润两邦——隐元及师友弟子的禅墨世界书画展”之后,中国美术馆与中国佛教协会合作举办的又一佛教文化大展。

中国佛教协会会长演觉法师表示,佛教与中华文化因缘甚深,彼此交融,相互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佛教协会始终坚持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佛教,将加强佛教文化建设作为推进新时代佛教中国化的重要路径,开展古籍文物整理,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弘扬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团结引领全国佛教界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加契理契机、与时俱进地融入佛教教义思想,推进佛教中国化走向深入。希望通过本次展览,让观众以审美体验陶冶心性,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润泽心灵,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以更加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 弘一法师“悲欣交集”真迹和丰子恺为其作的画像

展厅中最引人注目的便是弘一法师李叔同的临终遗墨“悲欣交集”。这幅作品首次在中国美术馆亮相,尺寸不大的纸片上,若断若连的墨线,像是暮秋将枯的寒树,又如同初春滋生的柔枝,虬曲而无劲,柔弱却有骨,沉重但空灵。字体朴拙,心情恬淡,或悲或喜,都付空寂。遗墨作品旁边便是民盟中央副主席、中国美术馆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吴为山于2006年为弘一法师创作的雕像,《弘一法师》雕像是由青铜铸造,高180厘米,长76厘米,宽48厘米。吴为山以“写意雕塑”的手法塑造了弘一法师。他认为:“弘一法师是一位特殊的文化人。他游离于世俗生活与佛界高境之间,‘悲欣交集’是他心灵的写照。”

此外,展厅中还有几幅不同画家为弘一法师所作的画像,各有千秋,颇令人回味。丰子恺作为弘一法师的学生和弟子,用凝练流畅的线条,寥寥几笔便传神地将弘一法师简朴的形象展示在观众面前。他在《为青年说弘一法师》一文中说:“为欲勒石,用线条描写,不许有浓淡光影。所以不容易描得像。幸而法师的线条画像,看的人都说‘像’。大概是他的相貌不凡,特点容易捉住之故。但是还有一个原因:他在我心目中印象太深之故。我自己觉得,为他画像的时候,我的心最诚,我的情最热烈,远在惊惶恸哭及发起追悼会、出版纪念刊物之上。”何军委的水墨人像则气韵微妙,别有禅意,同时又准确表现了弘一大师的神情和状态,画上还有大师的偈语——“万古是非浑短梦,一句弥陀作大舟”。范曾的肖像画设色清雅,铁线白描的线条力透纸背,神情生动,画出了温和慈悲的大师。

▲ 燃灯菩萨 (国画) 65×51厘米 1946至1947年 常沙娜 中国美术馆藏

佛教为众多画家提供了灵感来源和题材。展览展出了著名画家、中国研究克孜尔石窟艺术第一人韩乐然于1946年摹写的《敦煌第257窟壁画》,著名画家卢是的国画《临敦煌莫高窟北魏壁画经变故事图》,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吴冠中的水彩作品《五台山佛光寺唐塑》,著名艺术设计教育家常沙娜的纸本岩彩画《燃灯菩萨》等便是很好的见证。这些作品色彩丰富,故事性强,无论是艺术水准还是文化传播都具有很高的价值。

展览中佛教界高僧大德、著名书法家围绕佛教经典名句、禅诗偈颂、对联等内容创作的书法作品也是一大看点,可谓在笔墨中彻演禅法,于书画里洞见自性。既有极具线条之美的明代隐元禅师的行书,沈鹏书写的“证菩提道,得坚固心”的《华严经》偈语;又有浅显易懂、具有警醒作用的禅语,如明代高僧紫柏真可书写的“惠不可妄受,受则当思惠之所自来。”“衣不天降,饭不地涌,一衣一食,必出自劳动”等句。

正如吴为山所言:“中国佛教艺术是绚丽多彩的中华艺术宝库中的优秀遗产,其以陶情冶性、凝神定志、抒怀载道的独特功用,成为通达和表现中华文明精神境界与文化魅力的重要载体。此次展出的作品继承前贤精神风骨、展现新时代中华气象,意韵生动、禅趣盎然,是当代中国佛教文化艺术的一次集中呈现。”

责编:武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