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星座

带虫的字有哪些字(带口的字有哪些)

带虫的字有哪些字(带口的字有哪些)

中国有多少带“口”的地名?它们有多重要?

口蘑营养丰富、味道鲜美,但这种圆滚滚的白色蘑菇,为何以“口”字命名?

各式各样的口蘑。来源/纪录片《冀味儿》截图

在中国,口蘑的主要产地在内蒙古草原、坝上草原等地,其名虽为口蘑,但并非仅仅包含一种,青腿子蘑、香杏、黑蘑、鸡腿子、水晶蕈、银盘、蒙西白蘑等,都属于口蘑。而这些五花八门的蘑菇之所以拥有同一个名字,归根于河北的张家口这个地名。

去年,一场冬奥盛事让塞外山城张家口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但早在明清时期,张家口就因其优越的地理位置,以边贸重镇闻名,成为内蒙古通往内地的交通枢纽、草原物资进入内地的集散地,也成为中国人自己勘测、设计、施工修建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的起点。草原蘑菇作为商品从张家口一带集散运往全国各地,便在口耳相传中被赋予了“口蘑”之名。

相较于以山川河水等地理要素命名的地点,当今中国地名中带“口”字的城市并不多,如汉口、周口、龙口、海口、营口等,都是当地举足轻重的枢纽城市。地名寥寥几字,却道尽了地与人、地与事、地与物的种种关系,隐含着丰富的历史地理信息。

地上之口,至关重要

口,本义是动物的嘴,它是消化系统的起端,是影响人全身健康和生活社交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字的本源出发,我们很容易理解这些以“口”字命名的城市为何如此重要。

用“口”的本义来赋予名字的城市较少,但也有,如深圳的蛇口。它处于南头半岛的顶端,从空中俯瞰,如同一只腰细头大的蛇头突入海中,地处半岛最顶端的六湾构成了一个更小的半岛,形似蛇头张开了大口,故此得名。在更多的情况下,人们用“嘴”字来代替“口”字,如浙江省舟山市六横岛的老鹰嘴、湖南省吉首市的龙鼻嘴、贵州省遵义市的三角嘴、辽宁省锦州市的龙王嘴子,都是以口之名比喻地之形。

都江堰景区宝瓶口秋色。摄影/旅行摄影杨小蟹,来源/图虫创意

口的引申义指内外之通道,包括路的通道、水的通道、山的通道,乃至器物的通道。但一些以器物之口为名的地点,多是比喻或象征,并非实指。比如著名的都江堰宝瓶口,并非是真宝瓶之口,只是功能奇特,是控制都江堰内江进水的咽喉,所以有宝瓶之口的美名;北京、重庆均有磁器口,但并非当地地理版图像瓷器之口,而是盛产瓷器的集中之处。

以“口”来代指陆路、水路和山路通道的地名就数不胜数了。陆路之口如岔口(山西省古交市)、三岔口(河北省赤城县)、四岔口(河北省丰宁满族自治县)、七岔口(陕西省洛南县)、大路口(安徽省泗县)、小路口(山东省梁山县,这里也有大路口)、张路口(山西省泽州县)、马路口(江苏省丰县)、驿马口(河北省染源县)、马市口(河北省怀安县)、柳树口(山西省晋城市)、五里口(河南省新郑县)、官道口(河南省灵宝县)。

山路之口如峪口(北京市平谷区)、黑峪口和罗峪口(山西省兴县)、南口(北京市昌平区)。有些山口和隘相关,山西省左权县的东隘峪口和西隘峪口,福建省建宁县的船顶隘口和上杭县的龙峰隘口,青海省久治县的红云隘口,四川省达州市的隘口皆是此类。边界地区的山口也较多,四川省德格县有雀儿山口,青海省格尔木市南有昆仑山口和南山口,西藏自治区安多县有唐古拉山口及藏北喀拉米兰山口和克里雅山口,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边界线上有喀喇昆仑山口、因地拉科里山口、乌孜别里山口、吐尔尕特山口、阿拉山口......

水路之口,如水口(广东省广州市)、川口(青海省海东市)。一些水口多是两河交汇之地:重庆市武隆县的江口,在芙蓉江和乌江的交汇处;江西省瑞金市的庄口,是贡水和廉江交汇处;广东省封开县的江口,是西江和贺江交汇处;梅州市的松口,是梅江及其支流交汇处;江门市的水口,是潭江及其支流交汇处。外流入海的水口更是多不胜举:辽宁省营口市的辽河口、凌海市的大凌河口,河北省昌黎县和乐亭县之间的滦河口、江苏省连云港市的灌河口、射阳县的射阳河口、上海市的吴淞口、福州市的闽江口都属此类。

口与关也有关系,特别是长城的关口。北京市密云区的古北口、怀柔区的汤河口,河北省遵化市东北的喜峰口、赤城县的独石口和张家口,山西省右玉县与内蒙古交界的杀虎口,都曾是长城的重要关隘。

万里长城。来源/《北京冬奥纪实》截图

不过,以“口”字为名的地点,有时也会造成误解。例如“通海口”一名,人们初次听说或许会以为在沿海地区,但它实际上位于素有“千湖之省”之称的湖北。通海口在没形成集镇之前,只是通洲河流入仙桃市时的一个较为活跃的小码头,到清代中叶,这里已发展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的农村集镇。由于当时陆地交通不发达,大量的土特产品都要用船只从通洲河运往武汉、上海,进口的商货也由这条水路运来。因此人们认为这里河通江、江达海,与海相通,便称此地为通海口。

“口”路繁多,上述难以全部概括,但名字里带“口”字的地方,往往都占据着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地理位置,体现出独特且明显的区位优势。

“口”字地名背后的故事

张家口:来源于城堡之名

与上述地名不同的是,张家口虽然以“口”命名,但却与山水无关,而是以姓氏赋名,其背后,是历史长河中政治、经济不断改变的原因。

张家口地处京晋冀和内蒙古交界处,距北京约180公里,这里地势险要,自古为北方重镇和通往蒙古和俄罗斯及东欧市场的陆路商埠,有京畿门户和首都北大门之称。但在明代之前,人们只将这个东、西太平山之间的山口称作“隘口”或“隘口关”。它的地名来源于现在张家口桥西区的堡子里一带,这里的发展是整个张家口逐步繁荣的历史见证。

今天的张家口地理位置图。底图/天地图

堡子里,明代时属京师宣府镇(现宣化区),为万全右卫城所在地,是长城防线的要塞。宣德四年(1429),指挥使张文在此筑城堡,名“张家堡”。张家堡高三丈三尺,方四里十三步,东、南各开一门,东曰“永镇门”,南曰“承恩门”。嘉靖八年(1529),守备张珍在北城墙开一小门,曰“小北门”,因门小如口,又由张珍开筑,所以称“张家口”。清时,张家口北属口北三厅(多伦诺尔厅、独石口厅、张家口厅),南属宣化府(治今宣化)。民国十七年(1928)设察哈尔省,张家口为省会。1952年,察哈尔省建制撤销,察南、察北两专区合并后称张家口专区,划归河北省。

中国河北省张家口市堡子里景区。摄影/蓝太阳TNT,来源/图虫创意

渐渐地,张家口成为城堡的专称,也从一个自然地理称呼走向了社会聚落名称。至今,张家口堡(俗称堡子里)依然是人们公认的张家口市区的原点和根系。

汉口:曾经名叫“夏口”

还有一个地名,虽然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常常出现,却不是同一个地方,反而是在民间口口相传中“被迫”易名的,这就是汉口。

南北朝以来,在文献和墨客骚人唱和之作中,常可看到汉口之名。唐肃宗时任监察御史刘长卿的诗作中就有“汉口夕阳斜渡鸟,洞庭秋水远连天”之句。宋代诗人范成大途经武汉地区时,亦有“隔日解维小泊汉口”的记述。不过,古代诗文中的汉口,并不在今汉口,这是因汉水入江之口多有迁变之故。

曾经的“武汉三镇”分布示意图。底图/百度地图

如今的汉口,在古代被叫做“夏口”,这是由于发源于秦岭南麓的汉水在今湖北丹江口市以下之河段,也被称为夏水。从明中叶到清中叶的三百多年间,夏口因商而兴,成长为一个迅速发育、闻名遐迩的名镇,造就了“五百年前一荒洲,五百年后楼外楼”的发展奇迹。在长江的冲刷下,曾经那个与武昌隔江相望、与汉阳连为一体的荒洲,演化为一片满滩芦花、鱼跃鸢飞之地。云贵、四川、湖南、广西、陕西、河南、江西的货物,皆在这里中转。由于在汉江边,来往的商人便把此地称作“汉口”,久而久之,这种叫法渐渐成了习惯,取代了夏口这一古称。

走西口:人口大迁徙的通道

说到口字地名,人们公认张家口为“东口”,多伦诺尔为“北口”。从明朝中期开始直到民国初年,还有中原地区人民向西部迁移的“走西口”一说。那么这个“西口”,具体在哪个位置?

在古代,边塞地区的“口”由来已久。为防止北方少数民族侵扰,历代统治者都要在与游牧民族接壤的险要地段建立防卫要塞,通常简称为“塞”。而“口”往往专指长城的关口。

人们将长城内的地区叫“口里”,长城以外的地区叫“口外”。明代朝廷先后在长城沿线的辽东、蓟州、宣府、大同、宁夏、甘肃等九边地区遍设卫所,并屡次修建长城,广置“屯”“关”“堡”“墩”。明朝开展的互市贸易基本在这些卫所附近展开,借助原有固定的市场,很多地方便逐渐演化为塞内外的贸易关口,当时也被称作“旱关”,如河北的张家口、迁西县的喜峰口,北京密云县的古北口,以及历史上最早的“西口”——山西北部右玉县境内的杀虎口。

长城沿线早期的各个关口中,杀虎口之所以可以作为唯一与“东口”——张家口相对应的“西口”所在地,其原因不仅在于地理位置上的直观对称性,而且反映在它们所共同具备的军事功能以及社会经济功能上。

山西右玉杀虎口长城秋色。摄影/Markey,来源/图虫创意

杀虎口坐落在万里长城脚下两省区(山西、内蒙古)、三县(右玉县、和林格尔县、清水河县)的交界处。秦汉伐匈奴、隋唐征突厥、宋抵契丹、明御蒙古,都在这里屯兵设卡,是游牧民族和汉民族征战的军事要地。走出这个西口,就到了昔日由山西人包揽经商天下的归化与绥远(统称归绥)、库伦和多伦、新疆等地区,铺展开一部荡气回肠的移民史和创业史。

营口:起源于清朝的小渔村

在中国辽东湾东北岸,还有一个带“口”字的城市——营口。营口地区历史悠久,早在26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营口就已出现繁衍生息的人类祖先。但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它都不叫这个名字,而是先后作为青州(夏)、营州(商)、幽州(周)、辽东郡(战国及秦)、安东都护府(唐)、盖州(金)的领地存在。由于这片地区位于辽河下游入海处,因此有“辽口”之名。

营口西炮台。海淀三哥图虫创意

明朝以来,辽河流域土地被大量开垦,两岸居民逐渐增加,渤海湾捕鱼的渔民也开始在河口处临时居住。由于辽河河道的淤积,原本位于辽河中游沈阳、辽阳等地的海、河运转中心逐渐下移。辽河入海口的左岸,曾经是块出没在海潮中的大芦苇荡,经辽河水泄,大量泥沙淤积成陆。道光四年(1824),这块陆地上出现一个小渔村,初取名“没沟营”。朝廷准许蒙古巴尔虎人在此放牧。他们的窝棚连接成片,远看就像军营一般,人们就简称这一带为“营子”。营子地处辽河口,道光十年(1830)正式改称营口。1861年,营口开港,成为东北三省对外贸易的门户。如今的营口市,正是起源于当年那个小渔村的名字。

海口:江河入海之口岸

海口,顾名思义,即江河入海的地方,没错,海口市正是因为地处南渡江入海处而得名。但在宋代以前,尚未有“海口”这个名字。因为当时的海口市还形成琼-雷之间的渡海港口,琼州和雷州渡海贸易的港口叫“白沙津”。

唐贞观五年(631)将琼州州府设在府城,白沙津是州府的外港,设有古渡驿站,成为海南岛与大陆往来的交通要冲。北宋时期,始建“海口浦”,作为当时商船泊集的港口,范围涵盖了如今的海口市区及海甸岛。海口浦正式开埠,逐渐代替白沙津而成为海南物资进出的主要海港,并在侨民日增、商贾云集的繁盛发展中成为琼州门户,海口这个地名也被沿用下来。

周口:因水得名,因水而兴

在中原地区,也有一个和海口一样因水得名、因水而兴的“口”字城市,这便是河南省周口市。

周口以姓氏赋名,这与当地的人文历史脱不了关系。

周口境内的川汇区地处准河支流——沙河、颍河、贾鲁河汇流处,沙颍两河横穿市区,贾鲁河自河北来交汇,市区分成河南、河北、河西三个区域,三岸夹河,形成鼎足之势。

明朝初年,附近农民为了交换农副产品,在沙河北岸、贾鲁河西侧依岸结寨,形成双日集市,名为“永宁集”(今西老寨)。永乐年间(1403-1424),淮河、颍河、沙河漕运得到开发,沙河南岸的子午街又新开辟了一个贸易市场,形成单日集。但永宁集与子午街集市被沙颍河阻隔,商旅不通,物资交流不便,于是,一周姓船户便在子午街北口开辟了一个渡口,用以摆渡来往客商和交流物资。当时的人们称该渡口为“周家埠口”,周家口由此而得名。后来人们简称其为“周口”,此名沿用至今。

这些在白云苍狗之中依然流传下来的带“口”字的地名,人们吟之于口、铭之于心,其背后承载着一方百姓的集体记忆和乡土情怀,在千百年来变迁、延续、传承。

来源:微信公众号“国家人文历史”

作者:关禾

编辑:以凡

【声明:本号为“全民阅读推广”官方公益账号,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涉嫌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中国有多少带“口”的地名?它们有多重要?

口蘑营养丰富、味道鲜美,但这种圆滚滚的白色蘑菇,为何以“口”字命名?

各式各样的口蘑。来源/纪录片《冀味儿》截图

在中国,口蘑的主要产地在内蒙古草原、坝上草原等地,其名虽为口蘑,但并非仅仅包含一种,青腿子蘑、香杏、黑蘑、鸡腿子、水晶蕈、银盘、蒙西白蘑等,都属于口蘑。而这些五花八门的蘑菇之所以拥有同一个名字,归根于河北的张家口这个地名。

去年,一场冬奥盛事让塞外山城张家口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但早在明清时期,张家口就因其优越的地理位置,以边贸重镇闻名,成为内蒙古通往内地的交通枢纽、草原物资进入内地的集散地,也成为中国人自己勘测、设计、施工修建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的起点。草原蘑菇作为商品从张家口一带集散运往全国各地,便在口耳相传中被赋予了“口蘑”之名。

相较于以山川河水等地理要素命名的地点,当今中国地名中带“口”字的城市并不多,如汉口、周口、龙口、海口、营口等,都是当地举足轻重的枢纽城市。地名寥寥几字,却道尽了地与人、地与事、地与物的种种关系,隐含着丰富的历史地理信息。

地上之口,至关重要

口,本义是动物的嘴,它是消化系统的起端,是影响人全身健康和生活社交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字的本源出发,我们很容易理解这些以“口”字命名的城市为何如此重要。

用“口”的本义来赋予名字的城市较少,但也有,如深圳的蛇口。它处于南头半岛的顶端,从空中俯瞰,如同一只腰细头大的蛇头突入海中,地处半岛最顶端的六湾构成了一个更小的半岛,形似蛇头张开了大口,故此得名。在更多的情况下,人们用“嘴”字来代替“口”字,如浙江省舟山市六横岛的老鹰嘴、湖南省吉首市的龙鼻嘴、贵州省遵义市的三角嘴、辽宁省锦州市的龙王嘴子,都是以口之名比喻地之形。

都江堰景区宝瓶口秋色。摄影/旅行摄影杨小蟹,来源/图虫创意

口的引申义指内外之通道,包括路的通道、水的通道、山的通道,乃至器物的通道。但一些以器物之口为名的地点,多是比喻或象征,并非实指。比如著名的都江堰宝瓶口,并非是真宝瓶之口,只是功能奇特,是控制都江堰内江进水的咽喉,所以有宝瓶之口的美名;北京、重庆均有磁器口,但并非当地地理版图像瓷器之口,而是盛产瓷器的集中之处。

以“口”来代指陆路、水路和山路通道的地名就数不胜数了。陆路之口如岔口(山西省古交市)、三岔口(河北省赤城县)、四岔口(河北省丰宁满族自治县)、七岔口(陕西省洛南县)、大路口(安徽省泗县)、小路口(山东省梁山县,这里也有大路口)、张路口(山西省泽州县)、马路口(江苏省丰县)、驿马口(河北省染源县)、马市口(河北省怀安县)、柳树口(山西省晋城市)、五里口(河南省新郑县)、官道口(河南省灵宝县)。

山路之口如峪口(北京市平谷区)、黑峪口和罗峪口(山西省兴县)、南口(北京市昌平区)。有些山口和隘相关,山西省左权县的东隘峪口和西隘峪口,福建省建宁县的船顶隘口和上杭县的龙峰隘口,青海省久治县的红云隘口,四川省达州市的隘口皆是此类。边界地区的山口也较多,四川省德格县有雀儿山口,青海省格尔木市南有昆仑山口和南山口,西藏自治区安多县有唐古拉山口及藏北喀拉米兰山口和克里雅山口,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边界线上有喀喇昆仑山口、因地拉科里山口、乌孜别里山口、吐尔尕特山口、阿拉山口......

水路之口,如水口(广东省广州市)、川口(青海省海东市)。一些水口多是两河交汇之地:重庆市武隆县的江口,在芙蓉江和乌江的交汇处;江西省瑞金市的庄口,是贡水和廉江交汇处;广东省封开县的江口,是西江和贺江交汇处;梅州市的松口,是梅江及其支流交汇处;江门市的水口,是潭江及其支流交汇处。外流入海的水口更是多不胜举:辽宁省营口市的辽河口、凌海市的大凌河口,河北省昌黎县和乐亭县之间的滦河口、江苏省连云港市的灌河口、射阳县的射阳河口、上海市的吴淞口、福州市的闽江口都属此类。

口与关也有关系,特别是长城的关口。北京市密云区的古北口、怀柔区的汤河口,河北省遵化市东北的喜峰口、赤城县的独石口和张家口,山西省右玉县与内蒙古交界的杀虎口,都曾是长城的重要关隘。

万里长城。来源/《北京冬奥纪实》截图

不过,以“口”字为名的地点,有时也会造成误解。例如“通海口”一名,人们初次听说或许会以为在沿海地区,但它实际上位于素有“千湖之省”之称的湖北。通海口在没形成集镇之前,只是通洲河流入仙桃市时的一个较为活跃的小码头,到清代中叶,这里已发展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的农村集镇。由于当时陆地交通不发达,大量的土特产品都要用船只从通洲河运往武汉、上海,进口的商货也由这条水路运来。因此人们认为这里河通江、江达海,与海相通,便称此地为通海口。

“口”路繁多,上述难以全部概括,但名字里带“口”字的地方,往往都占据着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地理位置,体现出独特且明显的区位优势。

“口”字地名背后的故事

张家口:来源于城堡之名

与上述地名不同的是,张家口虽然以“口”命名,但却与山水无关,而是以姓氏赋名,其背后,是历史长河中政治、经济不断改变的原因。

张家口地处京晋冀和内蒙古交界处,距北京约180公里,这里地势险要,自古为北方重镇和通往蒙古和俄罗斯及东欧市场的陆路商埠,有京畿门户和首都北大门之称。但在明代之前,人们只将这个东、西太平山之间的山口称作“隘口”或“隘口关”。它的地名来源于现在张家口桥西区的堡子里一带,这里的发展是整个张家口逐步繁荣的历史见证。

今天的张家口地理位置图。底图/天地图

堡子里,明代时属京师宣府镇(现宣化区),为万全右卫城所在地,是长城防线的要塞。宣德四年(1429),指挥使张文在此筑城堡,名“张家堡”。张家堡高三丈三尺,方四里十三步,东、南各开一门,东曰“永镇门”,南曰“承恩门”。嘉靖八年(1529),守备张珍在北城墙开一小门,曰“小北门”,因门小如口,又由张珍开筑,所以称“张家口”。清时,张家口北属口北三厅(多伦诺尔厅、独石口厅、张家口厅),南属宣化府(治今宣化)。民国十七年(1928)设察哈尔省,张家口为省会。1952年,察哈尔省建制撤销,察南、察北两专区合并后称张家口专区,划归河北省。

中国河北省张家口市堡子里景区。摄影/蓝太阳TNT,来源/图虫创意

渐渐地,张家口成为城堡的专称,也从一个自然地理称呼走向了社会聚落名称。至今,张家口堡(俗称堡子里)依然是人们公认的张家口市区的原点和根系。

汉口:曾经名叫“夏口”

还有一个地名,虽然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常常出现,却不是同一个地方,反而是在民间口口相传中“被迫”易名的,这就是汉口。

南北朝以来,在文献和墨客骚人唱和之作中,常可看到汉口之名。唐肃宗时任监察御史刘长卿的诗作中就有“汉口夕阳斜渡鸟,洞庭秋水远连天”之句。宋代诗人范成大途经武汉地区时,亦有“隔日解维小泊汉口”的记述。不过,古代诗文中的汉口,并不在今汉口,这是因汉水入江之口多有迁变之故。

曾经的“武汉三镇”分布示意图。底图/百度地图

如今的汉口,在古代被叫做“夏口”,这是由于发源于秦岭南麓的汉水在今湖北丹江口市以下之河段,也被称为夏水。从明中叶到清中叶的三百多年间,夏口因商而兴,成长为一个迅速发育、闻名遐迩的名镇,造就了“五百年前一荒洲,五百年后楼外楼”的发展奇迹。在长江的冲刷下,曾经那个与武昌隔江相望、与汉阳连为一体的荒洲,演化为一片满滩芦花、鱼跃鸢飞之地。云贵、四川、湖南、广西、陕西、河南、江西的货物,皆在这里中转。由于在汉江边,来往的商人便把此地称作“汉口”,久而久之,这种叫法渐渐成了习惯,取代了夏口这一古称。

走西口:人口大迁徙的通道

说到口字地名,人们公认张家口为“东口”,多伦诺尔为“北口”。从明朝中期开始直到民国初年,还有中原地区人民向西部迁移的“走西口”一说。那么这个“西口”,具体在哪个位置?

在古代,边塞地区的“口”由来已久。为防止北方少数民族侵扰,历代统治者都要在与游牧民族接壤的险要地段建立防卫要塞,通常简称为“塞”。而“口”往往专指长城的关口。

人们将长城内的地区叫“口里”,长城以外的地区叫“口外”。明代朝廷先后在长城沿线的辽东、蓟州、宣府、大同、宁夏、甘肃等九边地区遍设卫所,并屡次修建长城,广置“屯”“关”“堡”“墩”。明朝开展的互市贸易基本在这些卫所附近展开,借助原有固定的市场,很多地方便逐渐演化为塞内外的贸易关口,当时也被称作“旱关”,如河北的张家口、迁西县的喜峰口,北京密云县的古北口,以及历史上最早的“西口”——山西北部右玉县境内的杀虎口。

长城沿线早期的各个关口中,杀虎口之所以可以作为唯一与“东口”——张家口相对应的“西口”所在地,其原因不仅在于地理位置上的直观对称性,而且反映在它们所共同具备的军事功能以及社会经济功能上。

山西右玉杀虎口长城秋色。摄影/Markey,来源/图虫创意

杀虎口坐落在万里长城脚下两省区(山西、内蒙古)、三县(右玉县、和林格尔县、清水河县)的交界处。秦汉伐匈奴、隋唐征突厥、宋抵契丹、明御蒙古,都在这里屯兵设卡,是游牧民族和汉民族征战的军事要地。走出这个西口,就到了昔日由山西人包揽经商天下的归化与绥远(统称归绥)、库伦和多伦、新疆等地区,铺展开一部荡气回肠的移民史和创业史。

营口:起源于清朝的小渔村

在中国辽东湾东北岸,还有一个带“口”字的城市——营口。营口地区历史悠久,早在26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营口就已出现繁衍生息的人类祖先。但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它都不叫这个名字,而是先后作为青州(夏)、营州(商)、幽州(周)、辽东郡(战国及秦)、安东都护府(唐)、盖州(金)的领地存在。由于这片地区位于辽河下游入海处,因此有“辽口”之名。

营口西炮台。海淀三哥图虫创意

明朝以来,辽河流域土地被大量开垦,两岸居民逐渐增加,渤海湾捕鱼的渔民也开始在河口处临时居住。由于辽河河道的淤积,原本位于辽河中游沈阳、辽阳等地的海、河运转中心逐渐下移。辽河入海口的左岸,曾经是块出没在海潮中的大芦苇荡,经辽河水泄,大量泥沙淤积成陆。道光四年(1824),这块陆地上出现一个小渔村,初取名“没沟营”。朝廷准许蒙古巴尔虎人在此放牧。他们的窝棚连接成片,远看就像军营一般,人们就简称这一带为“营子”。营子地处辽河口,道光十年(1830)正式改称营口。1861年,营口开港,成为东北三省对外贸易的门户。如今的营口市,正是起源于当年那个小渔村的名字。

海口:江河入海之口岸

海口,顾名思义,即江河入海的地方,没错,海口市正是因为地处南渡江入海处而得名。但在宋代以前,尚未有“海口”这个名字。因为当时的海口市还形成琼-雷之间的渡海港口,琼州和雷州渡海贸易的港口叫“白沙津”。

唐贞观五年(631)将琼州州府设在府城,白沙津是州府的外港,设有古渡驿站,成为海南岛与大陆往来的交通要冲。北宋时期,始建“海口浦”,作为当时商船泊集的港口,范围涵盖了如今的海口市区及海甸岛。海口浦正式开埠,逐渐代替白沙津而成为海南物资进出的主要海港,并在侨民日增、商贾云集的繁盛发展中成为琼州门户,海口这个地名也被沿用下来。

周口:因水得名,因水而兴

在中原地区,也有一个和海口一样因水得名、因水而兴的“口”字城市,这便是河南省周口市。

周口以姓氏赋名,这与当地的人文历史脱不了关系。

周口境内的川汇区地处准河支流——沙河、颍河、贾鲁河汇流处,沙颍两河横穿市区,贾鲁河自河北来交汇,市区分成河南、河北、河西三个区域,三岸夹河,形成鼎足之势。

明朝初年,附近农民为了交换农副产品,在沙河北岸、贾鲁河西侧依岸结寨,形成双日集市,名为“永宁集”(今西老寨)。永乐年间(1403-1424),淮河、颍河、沙河漕运得到开发,沙河南岸的子午街又新开辟了一个贸易市场,形成单日集。但永宁集与子午街集市被沙颍河阻隔,商旅不通,物资交流不便,于是,一周姓船户便在子午街北口开辟了一个渡口,用以摆渡来往客商和交流物资。当时的人们称该渡口为“周家埠口”,周家口由此而得名。后来人们简称其为“周口”,此名沿用至今。

这些在白云苍狗之中依然流传下来的带“口”字的地名,人们吟之于口、铭之于心,其背后承载着一方百姓的集体记忆和乡土情怀,在千百年来变迁、延续、传承。

来源:微信公众号“国家人文历史”

作者:关禾

编辑:以凡

【声明:本号为“全民阅读推广”官方公益账号,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涉嫌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汉语中带虫字旁的字词,哪些是指昆虫的?

汉语中的“虫”字,读作chóng,是虺(hui)的本字,原指毒蛇,后指包括昆虫在内的一般的虫类。

带虫字旁的字词中,有些是指昆虫,有些不是。

一、是昆虫的有:

【虰蜻dīngqīng】指蜻蜓。

【叭蜡bālà/叭蚱bāzhà】指蝗虫。

【虮jǐ】常作“虮子”,指虱子的卵。

【虷hán】指孑孓,即蚊子的幼虫。

【水虿chài】蜻蜓的幼虫。

【虼蚤gèzǎo】指跳蚤。

【虼蜋gèláng】指蜣螂。

【虴蛨zhèmò】指蚱蜢。

【蚁yǐ】

【虻méng】一类双翅目昆虫。

【蚤zǎo】

【蚂蚁mǎyǐ】

【蚂螂māláng】指蜻蜓。

【虸蚄zǐfāng】指粘虫。

【蚟孫wángxùn】指蟋蟀。

【蚈qiān】指萤火虫,也指不是昆虫的马陆。

【蚕cán】

【蚑qí】指蚂蝗。

【蚍蜉pífú】指大蚂蚁。

【蚜虫yáchóng】

【蚋ruì】一类双翅目昆虫。

【蚝/蠔háo】即牡蛎。

【蚧jiè】即介壳虫。

【蚥fù】指蝉。

【蚣蝑sōngxū】即螽斯。

【蚊wén】即蚊子。

【蚢háng】野蚕。

【蝼蛄lóugū】

【蚻zhá】小蝉。

【蛃bǐng】指衣鱼。

【蛂bié/黄蛢huángpíng】金龟子。

【蛅蟖zhānsī】刺蛾。

【蛆qū】蝇类的幼虫。

【蚱蜢zhàměng】

【蚱蝉zhàchán】

【蚮dài】蚱蜢。

【蚸蠖chǐhuò】即尺蠖。

【蚳chí】蚁卵。

【蛁蟟diāoliáo/蛁蟧diāoláo】蝉。

【蛩蠊qiónglián】

【蜻蛚qīngliè】蟋蟀。

【蛱蝶jiádié】

【蜻蜓qīngtíng】

【蛞蝼huòlóu】即蝼蛄。

【蛗螽fùzhōng】即蚱蜢。

【蛒gé】金龟子的幼虫。

【蛥蚗shéquē】一种蝉。

【蛴螬qícáo】金龟子的幼虫。

【蛖蝼mánglóu】蝼蛄。

【蛷qiú】即蠼螋。

【蜎yuān】孑孓,蚊子的幼虫。

【蛾é】亦作蛾子。

【蜉蝣fúyóu】

【蜂fēng】

【蜜蜂mìfēng】

【蜣螂qiāngláng】

【蝍蛆jíqū】蟋蟀,也指不是昆虫的蜈蚣。

【蛹yǒng】全变态昆虫从幼虫到成虫之间的一个虫态。

【蜾蠃guǒluǒ】一类膜翅目昆虫。

【蝈蝈guōguō】

【蝇yíng】

【蜺ní】秋蝉。

【蜰féi】臭虫。

【蜩tiáo】指蝉。

【蜪táo】蝗虫的幼虫。

【蝉chán】

【螳螂tángláng】

【虱shī】亦作虱子。

【蝽chūn】即椿象。

【蝴蝶húdié】

【蝻nǎn】蝗虫的若虫。

【蝒mián】蚱蝉。

【蝎蛉xiēlíng】

【蝗虫huángchóng】

【蠼螋qúsōu】

【蟌cōng】

【蝼蛄lóugū】

【斑蝥bānmáo】

【螟míng】

【蟑螂zhāngláng】

【蜚蠊fēilián】

二、不是昆虫的有:

【虬qiú】传说中的一种独角龙。

【虶yū】蚰蜒。

【虹hóng】指彩虹。

【虾xiā】

【虾蟆hámá】

【虿chài】指蝎子。

【蚂蟥mǎhuáng】

【蚌bàng】

【蚖yuán】指蝮蛇。

【商蚷shāngjù】指马陆。

【蚙穷qínqióng】即蚰蜒。

【蜈蚣wúgōng】

【蝌蚪kēdǒu】

【蛜蝛yīwēi】即鼠妇。

【蚯蚓qiūyǐn】

【蚆bā】贝类动物。

【蚶hān】即蚶子,一种软体动物。

【牡蛎mǔlì】

【蚺rán】蟒蛇。

【蚰蜒yóuyán】俗称草鞋虫。

【蜒蚰】蛞蝓。

【马蚰】百足虫。

【蚯蚓qiūyǐn】

【蛇shé】

【蛏chēng】软体动物。

【蛙wā】

【蜘蛛zhīzhū】

【蛞蝓kuòyú】

【蛤蜊gélì】

【蛤蚧géjiè】大壁虎。

【蛤蟆hámá】

【蛫guǐ】蟹类。

【蛝xián】即马陆。

【蝤蛑qiúmáo】梭子蟹。

【蛸xiāo】即章鱼。

【蜗牛wōniú】

【蟾蜍chánchú】

【蜥蜴xīyì】

【蜿蟺wānshàn】即蚯蚓。

【蜛蝫jūzhū】一种水生动物。

【蝾螈róngyuán】

【蝲蛄làgū】属虾类。

【蝙蝠biānfú】

【蝰蛇kuíshé】

【蝎xiē】蝎子

【螨mǎn】

【蟒mǎng】

【水螅shuǐxī】

【螃蟹pángxiè】

【蚂蟥mǎhuáng】

【螺luó】通称螺蛳。

【曲蟮qǔshàn】即蚯蚓。

甲骨文中“口”和“□(丁)”的区别

在甲骨文中,“口”和“□(丁)”在字形上很像,但它们所代表的意义是不同的,用在别的字中其含义也是不同的,要注意区别。

我们先来看一下这两个字:

“口”,像一个张开的嘴巴,左右两边有上翘的嘴角。组合到其他字中可以表示吃饭、说话、器皿、居所、开阔地,或者其他与“口儿”有关的东西。

“丁”,学者多以为是钉子的象形,像钉帽的形状。“丁”是十天干之一,“甲乙丙丁”的“丁”,也可代表一个平面,或者疆域、范围,或者其他圆形、方形的事物。

与“口”有关的字

1.“占”

“占”。上面是“卜”,是灼烧龟甲产生的裂纹,用于占卜;下面的“口”是“卜问”的意思。

注意:“占”字中的“口”与说话有关,不能写作“□(丁)”。

2.“问”

“问”,上面是“门”,下面中“口”,表示用口呼唤,问家里有没有人。

注意:“问”里面的“口”表示说话,不能写作“□(丁)”。

3.“名”

“名”。从“夕”从“口”,天黑了看不见,故以口报上自己的名字。

《说文解字》:名,自命也。从口从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見,故以口自名。

注意:“问”里面的“口”表示说话,不能写作“□(丁)”。

4.“同”

“同”。大概有两种解释:

①上面的“凡”像多人抬的东西,例如打夯用的夯;下面的“口”表示众人喊着口号。造字方法与“興”相似。

②下面的“口”像个器皿,上面的“凡”像是套子,整个字形像是一个带套的“筒”。

注意:“同”下面的“口”不论是喊口号,还是器皿,都不能写作“□(丁)”。

5.“向”

“向”。

通常有两种解释:

①《说文解字》说是房屋中向北的窗户。里面是“口”的原因,徐鍇说是窗户通人气。

《说文解字》:北出牖也。从宀从口。《詩》曰:“塞向墐戶。”〖注〗徐鍇曰:“牖所以通人气,故从口。”

②裘锡圭说是人张嘴在室内说话产生回响,“向”的本义是“回响”。

注意:“向”字里面的“口”,要么是“通人气”的窗户,要么是“说话”,不能写作“□(丁)”。

6.“各”

“各”。上面是“夂”(朝下的脚),下面是“口”(低洼处,或者代指居所),表示“到来”、“客人”。

注意:“各”下面的“口”是有方向的,不能写作“□(丁)”。

7.“品”

“品”。

《说文解字》认为“品”从“三口”,代表众庶万民。它的造字方法跟“众”(三个“人”)相似,但它又不同与“众”,它主要表示“人口众多”。

“口”,即“人口”,张嘴等着吃饭的人,可以代表人。我们现在还经常说:“你家里有几口人啊?”就是这个意思。

注意:“品”字里面的“口”不能简单地认为是三个物品形状而写作“□(丁)”。

8.“告”

“告”。上面是“牛”,下面是“口”,表示把牛(或者牛头、牛角)置于器皿中用于告祭。

注意:“告”字里面的“口”代表器皿,它是有口儿的,所以不能写作“□(丁)”。

9.“古”

“古”。上面是“甲”,下面是“口”。主要有两种解释:

①上面的“甲”代表鳞甲、盾牌,或者远古时代,下面的“口”表示“讲述”关于它们的故事。

②上面的“甲”,代表鳞甲、盾牌,下面的“口”表示“器皿”,把鳞甲、盾牌收放在器皿中,表示“故旧”。

注意:“古”字下面的“口”是“讲述”也好,是“器皿”也好,都与“口”有关,不能写作“□(丁)”。

10.“吉”

“吉”。上面像是箭头(兵器),下面是器皿,把箭头(兵器)收到器皿中,不再战争,是为吉善。

《说文解字》:吉,善也。

注意:“吉”字下面的“口”是器皿,有口儿,不能写作“□(丁)”。

11.“合”

“合”。学者多认为下面的“口”像器皿,上面的“亽(亼)”像盖子,整体上像盖子与器皿上下“相合”之形。

注意:“合”字下面的“口”,代表器皿,它是有口儿的,不能写作“□(丁)”。

12.“去”

“去”。上面是“大”,下面是“口”。说法不一。

①上面的“大”是盖子,下面的“口”是盛食器。本义是有盖的盛食器。

②上面的“大”是人,下面的“口”是一个地穴类的住所,表示从住所里面“出去”。此解存在一个较大的缺陷,就是甲骨文中的“去”,如果表示人从住所里面出去,“大”的下面两条腿怎么能包裹住下面的“口”呢?

注意:这里暂按盛食器来解释,它是有“口儿”的,所以下面的“口”不能写作“□(丁)”。

13.“豆”

图1:豆

图2 豆

“豆”。古代的一种食器。上面的一横可以理解为器中之物(图1),也可以理解为器上面的沿口(图2)。

注意:“豆”作为一种食器,它是有口儿的,所以里面的“口”不能写作“□(丁)”。

14.“谷”

“谷”。

通常的解释是:下面的“口”像涧泉口,上面的部分像水流,表示水从涧泉口流出。但此解存在一个较大的问题,看字形,水流并不是从涧泉口流出的,反而是遇到这个口分叉了,怎么会这样呢?

姬长明(中国美院甲骨文书法高研班导师)说,“口”像山谷口,前面的两个“八”字形像山谷两边的山峦,一座山从中间分开可不就是“山谷”吗?我认为姬长明老师的解释很有道理。

注意:“谷”字中的“口”表示出口,它是有方向的,所以不能写作“□(丁)”。

15.“石”

“石”。

《说文解字》中说:“石,山石也。在厂之下,口象形。”很多学者也都采纳了《说文解字》中的说法。

但我认为是有问题的。

其一,“厂”已经是石头的象形了,它可以直接用作“石”(如下面图3),再加一个“口”来象形,有点说不过去,石头到底是象形“厂”呢,还是象形“口”呢?

其二,在甲骨文中的“石”字,下面的“口”都是写的“人的口”的形状,带嘴角的,它为什么不写作“□(丁)”呢?“□(丁)”岂不是更像石块的形状吗?

图3 石

姬长明老师说下面的“口”像一块开阔地,我认为很有道理。上面的“厂”像山崖上的石头,下面加个“口”表示山崖下面的地块,会意,可以起到辅助作用。

注意:“石”下面的“口”像一块开阔地,统一都写作“口”,而不写作“□(丁)”。

16.“畴”

“畴”。像耕田沟壑弯曲之形。

《说文解字》:畴,耕治之田也。从田,象耕屈之形。

田畴(图片来源:湛江文明网)

注意:“畴”里面的“口”,像被田垄分割出来的田地块,一般情况下开口都是朝向外面的,外面则是田地以外的荒野,它是有朝向的,所以不能写作“□(丁)”。

与“丁”有关的字

1.“天”

“天”。下面是“大”(正面站立的人);上面是“□(丁)”,代表人上面的一个面,即天空。

“天”上面的“□(丁)”,也可以写作“上”,表示人的上面是天。

注意:“天”上面是“□(丁)”,代表一个顶面,它没有口儿,不能写作“口”。

“大”上面写作“口”的是另外一个字“㕦”(huà),是“大口、喧哗”的意思。

2.“旦”

“旦”。上面是“日”;下面是“□(丁)”,代表地平面。

注意:“旦”下面的“□(丁)”代表地平面,它没有口儿,不能写作“口”。

3.“子”

“子”。像小孩子,大头,舞动着两条手臂。

注意:“子”上面是头的象形,不是“口”。

4.“邑”

“邑”。上面的“□(丁)”代表城邑,下面的“巴”是跪着的人。表示城邑中有臣服的人。

注意:“邑”上面的“□(丁)”代表城邑(划定疆域、范围),不能写作“口”。

5.“正”

“正”。上面是“□(丁)”代表城邑,下面是“止”(前进),表示向着城邑进发。“正”是“征”的本字。

注意:“正”上面的“□(丁)”代表城邑(划定疆域、范围),不能写作“口”。

6.“旋”

“旋”。左边是一个旗帜,中间的“□(丁)”代表城邑,下面的“止”(前进)。《说文解字》:“旋,周旋。旌旗之指麾也。”也有人把中间的“□(丁)”理解为自己的城邑,打完仗,举着旗,向着自己的城邑返回,即“凯旋”。

注意:“正”上面的“□(丁)”代表城邑(划定疆域、范围),不能写作“口”。

7.“吕”

“吕”。像两块脊椎骨。

《说文解字》:呂,脊骨也。象形。昔太嶽爲禹心呂之臣,故封呂矦。

注意:“吕”里面的“口”,与“口”没有关系,不能写作“口”。

8.“壴”(zhù)

“壴”。本义是“鼓”。中间的“口”是立起来的鼓面,下面是支撑的架子,上面是装饰。

注意:因为鼓面是圆的,没有口儿,所以“壴”里面的“口”是“□(丁)”,表示鼓面,而不是“口”。

作者:董志国

图片来源:汉典网、湛江文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