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星座

凌晨2点是什么时辰(2点是什么时辰)

凌晨2点是什么时辰(2点是什么时辰)

十二出生时辰对照表

在古代人们计算时-间通常以十二时辰为准,十二时辰就是一天,十二时辰的变化记载了一天的昼夜变化!每个人出生于与不同的时辰,也代表着其不同的命运人生;当然随着时代的变迁,如今十二时辰的算法已经被淘汰了!人们更喜欢用二十四小时计算时-间!那么古代的十二时辰与现代二十四小时是怎么对应的?

一、子时(23—1点)

在古代子时指的是午夜时分,也就是我们现代24小时里所说的23点钟到凌晨1点钟的这个时-间!这个时辰出生的人若八字搭配得宜,可白手起家。

二、丑时(1—3点)

在古代子时指的是深夜时分,也就是我们现代24小时里所说的凌晨1点钟到凌晨3点钟的这个时-间!这个时辰出生的人若八字搭配得宜,可晚年享福。

三、寅时(3—5点)

在古代子时指的是深夜时分,也就是我们现代24小时里所说的凌晨3点钟到清晨5点钟的这个时-间!这个时辰出生的人若八字搭配得宜,四十岁可富贵!

四、卯时(5—7点)

在古代子时指的是清晨时分,也就是我们现代24小时里所说的早上5点钟到7点钟的这个时-间!这个时辰出生的人若八字搭配得宜,可晚年享福。

五、辰时(7—9点)

在古代子时指的是早上时分,也就是我们现代24小时里所说的早上7点钟到9点钟的这个时-间!这个时辰出生的人若八字搭配得宜,可聪明伶俐。

六、巳时(9—11点)

在古代子时指的是早上时分,也就是我们现代24小时里所说的早上9点钟到凌晨11点钟的这个时-间!这个时辰出生的人若八字搭配得宜,可创业成功。

七、午时(11—13点)

在古代子时指的是正午时分,也就是我们现代24小时里所说的中午11点钟到13点钟的这个时-间!这个时辰出生的人若八字搭配得宜,可财运亨通。

八、未时(13—15点)

在古代子时指的是中午时分,也就是我们现代24小时里所说的下午13点钟到15点钟的这个时-间!这个时辰出生的人容易刑夫克子。

九、申时(15—17点)

在古代子时指的是下午时分,也就是我们现代24小时里所说的15点钟到17点钟的这个时-间!这个时辰出生的人容易家道中落。

十、酉时(17—19点)

在古代子时指的是傍晚时分,也就是我们现代24小时里所说的17点钟到19点钟的这个时-间!这个时辰出生的人幼年辛苦。

十一、戌时(19—21点)

在古代子时指的是晚上时分,也就是我们现代24小时里所说的19点钟到凌晨21点钟的这个时-间!这个时辰出生的人容易财禄有进。

十二、亥时(21—23点)

在古代子时指的是晚上时分,也就是我们现代24小时里所说的21点钟到23点钟的这个时-间!这个时辰出生的人若八字搭配得宜,可财帛大旺。

打更也是有讲究的、古代时辰详解

时、刻、更、鼓、点、都是古代计时单位。

  时:指时辰。古代一昼夜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一个时辰折合现在的两小时。以 十二地支为名,从夜间十一时起算,夜半十一时至一时是子时,夜一时至三时是丑 时,其余类推。

  刻:古代用漏壶计时一昼夜共一百刻。一刻合现在十四分二十四秒。顷刻,指 短时间。

  更:一夜分五更。每更约两小时,大致分为:晚七时至九时为一更,九时至夜 十一时为二更,其余类推。

  鼓:古代夜间击鼓报更,故以其为更的代称。

点:古代用铜壶滴漏计时,以下漏击点为名。一夜分五更,一更又分五点。一点合现在24分钟。

生肖与时辰

生肖的制订与十二时辰有关。古人在对一昼夜产生了等分的时辰概念之后,又用十二地支表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等于现在的两小时,与时辰有关的动物就成 为生肖属相。

  子(鼠),深夜十一时至一时。

  丑(牛),凌晨一至三时。

  寅(虎),凌晨三至五时。

  卯(兔),清晨五至七时。

  辰(龙),上午七至九时。

  巳(蛇),上午九至十一时。

  午(马),中午十一至下午一时。

  未(羊),午后一至三时。

  申(猴),下午三至五时。

  酉(鸡),黄昏五至七时。

  戌(狗),晚上七至九时。

  亥(猪),晚上九至十一时。

人一天只吃两顿饭,一早,一晚

  【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北京时间23时至01时)。

  

  【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北京时间01时至03时)。

  

  【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北京时间03时至05时)。

  

  【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北京时间05时至07时)。

  

  【辰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北京时间07时至09时)。

  

  【巳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北京时间09 时至11时)。

  

【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北京时间11时至13时)。

  

【未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北京时间13时至15时)。

  

  【申时】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北京时间15食至17时)。

  

  【酉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北京时间17是至19时)。

  

  【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北京时间19时至21时)。

  

  【亥时】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北京时间21时至23时)。 其中的“食时”和“哺时”

  便是古人两餐的时间。

时间计量单位及时间长度

世纪:一个世纪为100年

花甲:60年,自“甲子年”起到“癸亥年”为一个60花甲

纪:12年

年代:10 年

年:公历一年12个月,农历平年12个月,闰年13个月

公历一年为365至366日,农历一年为354或355至383或384日

季:一季三个月,一年有四季

月:公历大月31天,小月30天,二月平年28天,闰年29天;农历大月30天,小月29天

旬:每10为一旬,月初10天为上旬,月中10天为中旬,月末为下旬

周:一周为七天,也叫一个星期,西方称为一个礼拜

日:地球自转一周为一日(23小时56分 4.09054秒);天文学上规定:太阳连续两次上中天(即过子午线)的平均时间间隔为一“日”;古埃及把一日划为24小时;中国的农历把一日划为12个时辰

时辰:每个时辰为2小时

时:一个小时60分钟

分:一分钟等于60秒节气与节令

节气与天候

  我国早在汉代著作《周髀算经》一书中,就有八节二十四气的记载。所以谓八节,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冬至、夏至。八节是季节转换的时候,可以明确地划分为四季。这八节中,每节有三个时令,如立春,包括立春、雨水、 惊蛰;春分,包括春分、清明、谷雨 ……共二十四节气,除上述八节之外,其余节气都表示气候变化,物象差异。人们只要知道目前是什么节气,就可大体推算 出近期的气候情况。因此,节气与农业结合得为紧密。

节日 节令

春社 立春后第五个戊日

秋社 立秋后第五个戊日 

入梅 芒种后第一个丙日

出梅 小暑后第一个未日

初伏 夏至后第三个庚日

中伏 夏至后第四个庚日

末伏 立秋后第一个庚日

九九 自冬至起八十一天

朔、望、上弦、下弦是怎么回事?

当月亮轨道上绕行到太阳和地球之间,月亮的黑暗半球对着地球,这时叫朔,正是农历每月的初一。

  当月亮绕行至地球的后面,被太阳照亮的半球对着地球,这时叫望,一般在农历每月十五或六十日。

  在农历每月初八前后,这时月亮的西半边是明的,东半边提暗的,叫作上弦。

  农历每月二十三日前后,这时月亮东半边是明的,西半边是暗的,叫作下弦。

关于古代计算时间的素材资料

  古代一天分为12个时辰,以地支纪位:即十二生肖中的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一个时辰是现在的两小时.

  子时23~1点,

  丑时1~3点,

  寅时3~5点,

  卯时5~7点,

  辰时7~9点,

  巳时9~11点,

  午时11~13点,

  未时13~15点,

  申时15~17点,

  酉时17~19点,

  戌时19~21点,

  亥时21~23点。

  更点———古代把晚上戌时作为一更,亥时作为二更,子时作为三,丑时为四,寅时为五更。

  所以三更是半夜23点到1点这段时间.

  古代人用的时辰

  时辰

  1、十二时辰制。

  西周时就已使用。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依次递推。

  2、二十四时辰制。

  宋以后把二十时辰中每个时辰平分为初、正两部分,这样,子初、子正、丑初、丑正依次下去,恰为二十四时辰,同现在一天二十四小时时间一致。

  3、十时辰制。

  出现于先秦。昼夜各五分。据《隋书.天文志》,昼为朝、禺、中、晡、夕,夜为甲、乙、丙、丁、戊(后用五更来表示)。

  4、五时辰制。

  其名称为晨明、朏明、旦明、蚤(早)食、宴(晚)食、隅中、正中、少还、铺时、大还、高舂、下舂、县(悬)东、黄昏、定昏。参阅《淮南子.天文训》。

  5、百刻制。

  即把昼夜分成均衡的一百刻。其产生与漏刻的使用有关。可能起源于商代。汉时曾把它改造为百二十刻,南朝梁改为九十六刻、一百零八刻,几经反复,直至明末欧洲天文学知识传入才又提出九十六刻制的改革,清初定为正式的制度。

  6、古代不一定具备严格的时间意义,而又常见常用的有关名称亦颇不少。

关于古代打更制度的资料

  打落更(即晚上七点)时,一慢一快,连打三次,声音如“咚!——咚!”,“咚!——咚!”,“咚!——咚!”;

  打二更(晚上九点),打一下又一下,连打多次,声音如“咚!咚!”。“咚!咚!”;

  打三更(晚上十一点)时,要一慢两快,声音如“咚!——咚!咚!”;

  打四更(凌晨一点)时,要一慢三快,声音如“咚——咚!咚!咚”;

  打五更(凌晨三点)时,一慢四快,声音台“咚——咚!咚!咚!咚!”。

  总体来说是由慢到快,连打三趟便收更结束。但为什么又不打六更(凌晨五时)呢?因为古人早睡早起,五更一过便开始起床做家务了,“一日之计在于晨”嘛,就连皇帝也在五更天便开始准备上朝了。另外,还有种说法就是五更天鬼在串,此时不宜惊动他们以免影响他们回不到阴间而在阳间为祸,当然,这是古人的封建迷信了。

  古代的更夫十分辛苦,晚上不能睡觉,而要守着滴漏(一种记时的东西)或燃香(也是计时的东西),才能掌握准确的时间。打更的职业虽然高尚,但似乎古人有时也常拿打更的开涮,有句俗话叫“打更人睡觉——做事不当事”就是明证。还有句话叫“落手打三更”,意思是一更天打成了三更天,指搞错了。其实,打更的历史源远流长,打更起源于原始的巫术,主要起驱鬼的作用,那可是受人尊敬的巫师才有资格来打的。所以在很多文学作品中都保留了打更驱鬼的习俗。如著名的《红楼梦》就有这样一段描写“晚上吴贵到家,已死在炕上。外面人人因那媳妇儿不妥当,便都说妖怪爬过墙吸精而死。于是老太太着急的了不得,替另派了好些人将宝玉的住房围住,巡逻打更……”

节令之美·冬至|春生冬至时:22日5时48分冬至

“夏尽秋分日,春生冬至时”。北京时间12月22日5时48分将迎来冬至节气,民间习俗从这一天开始“数九”,标志寒冬到来。

天津民俗专家、专栏作家由国庆介绍,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第二十二个节气,也是入冬后的第四个节气,通常出现在公历每年的12月21日或22日,它是天文意义上冬天的开始。

海报制作:安宁

冬至这天,太阳几乎直射南回归线,是北半球一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这天过后太阳将走“回头路”,其直射点开始从南回归线向北移动,阳光的照射和白天的时间将一天天增加,正如民俗所说“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冬至过后,我国各地气候都会进入一个最寒冷的阶段,也就是常说的“进九”,民间有“冷在三九”的说法。气象资料也显示,每年的冬至前后都有强冷空气南下,导致气温骤降。

海报制作:安宁

由国庆表示,冬至时节虽然天寒地冻,但这也是遥望春天的时节。在古人传统认知里,此时已开始向春天一步步走近,所以古人云:冬至节,春之先声也。

自古以来我国民间就有“数九”习俗,也就是从冬至起,数“九九”八十一天,并流传下不同版本的《九九歌》《数九歌》《九九消寒歌》。古人还常画《九九消寒图》用来期盼春天。有的画梅花一枝,上有梅花八十一朵,从冬至起用红笔每天涂一朵,待都涂遍,寒天已尽。有的是找九个都是九划的字,每天填一笔,等到八十一笔填满便是“九尽桃花开”的大好时节。

海报制作:安宁

在我国古代,冬至被视为一个重要的节日,又称亚岁、冬节、长至节等。冬至一来,年关将至,外出的人要回家过冬节,有“冬至大如年”之说。

“黄钟应律好风催,阴伏阳升淑气回”,冬至是阴阳二气交替的时节,由国庆结合民间传统和养生专家的建议提示,此阶段养生的重点是养心,注意戒怒戒躁,保持良好心境;作息方面宜早睡晚起,避寒就温;饮食方面宜温热柔软,忌生冷坚硬;锻炼时要动静结合,以微微出汗为度。

统筹:刘心惠、刘元旭

记者:周润健

新华社国内部、天津分社联合制作

节令工作室出品

来源: 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