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星座

偷开门户又翻书是什么意思(翻书是什么意思)

偷开门户又翻书是什么意思(翻书是什么意思)

一个女人渴望男人给予什么?

人与动物最大的区别是人有丰富的情感,并且拥有丰富的表达方式。男女交往,从相识到相爱都是情感不断表达积累起来的。男人渴望女人的理解支持,渴望得到女人温柔的对待,女人是比男人根具有丰富情感的高级动物,在男女关系中女中比男人更渴望得到关注,一旦得不到满足,就会产生负面情绪,小则给予脸色,大则给你一哭二闹三上吊。把男人弄得精疲力尽,郁郁寡欢,说女人是这个世界上最难理解得动物,说女人翻脸比翻书还快。岂不知,是因为你给予女人的,并不一定是女人想要的,所以才会这样。那么女人都需要什么呢?

一是需要关心和爱。一个男人对一个女人的关心和爱,是这个女人对你倾心对你的根源和动力。一个女人对陌生到熟悉,由熟悉到信任,是需要一个过程中,这个过程就是男人对她关心和爱的过程。女人更关心细节,一个个小小的细节,体现着男人的用心。男人的关心和爱,是女人最大的幸福根源。

二是你的理解。生活中别人理解叫做同理心,女人是个更需要同理心的,何况她是和认为爱她的人在一起,被人理解可以让自己的心灵有了归属的港湾。在她们感到无助和彷徨,在她们感到困难和伤心的时候,尤其如此。得到理解得女人,会像孩子一样感到快乐,理解他的男人,女人也会更加的爱。

三是男人的鼓励和赏识。人是会疲惫的,就像一台机器,有时候会不断的需要加油。女人也是一样,男人的赏识和鼓励,是女人跨越困难,提高勇气的很有效的办法。尤其是女人遇到挫折的时候,男人的鼓励和赏识就像兴奋剂一样能提神。有个男人的鼓励和赏识,女人也能活出自信和风采。

生活有你有我,需要互相成全,愿你爱你的女人,也愿你给予你的女人想要的。

泄露了校名的秘密

泄露了校名的秘密

原创 郭小川 川透学府 2020-03-13

晨雾 / 转帖

脑子里冒出这个有些别扭的标题,大概是在桂林阳朔的西街中了毒。元凶就是那本遍布街头店铺的《在西街快乐中毒》。此书开篇便是《泄露了西街的秘密》,于是借“题”发挥。

之一:同济大学

1907年,有个叫埃里希•宝隆的德国医生,在上海创办了德文医学堂。医学堂的创办,得益于中德官方和民间的支持,一年后,“德文医学堂”前被冠以“同济”二字,想要表达的意思是,德国人与中国人“合作共济”。这个德国人大概并不知道《孙子·九地》中有句话“夫吴人与越人相恶也,当其同舟而济”,是成语“同舟共济”的由来。

作者2002年摄于同济大学校园

无独有偶,4年后德国工学博士贝伦子又在上海创办了以“同济”冠名的德文工学堂。不久,两学堂干脆合二为一,名曰“同济德文医工学堂”。1917年华人接办后改称同济医工学校,1923年定名同济大学。

作者2002年摄于同济大学

进入40年代,同济大学已具备理、工、医、文、法五大学院,有点要往“综合性”大学靠的意思,但在50年代初的全国院系大调整中,其理、工、医等许多优势学科被“投之以李”调往其它高校或整体迁往内地,好在全国10多所大学的土木建筑相关学科又“报之以桃”汇聚同济,使之成为国内土木建筑领域规模最大、学科最全的工科大学。“同济”几乎成为“土建大牛”的代名词。

作者2002年摄于同济大学校园

“同心同德同舟楫,济人济事济天下”。如今的“同济”又有了新的内涵。同济大学也逐渐由土建为主的工科大学发展为理工为主的综合性高水平大学。

之二:集美大学

集美,行政区划是福建厦门的一个区,地理上称集美半岛。这里有个名字非常好听的村落——集美学村,与我国著名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有很大关系,毛泽东“华侨旗帜,民族光辉”,赞誉的就是这位陈先生。

作者2006年摄于厦门集美

陈嘉庚对他的故乡集美厚爱有加,从1913年开始在这里倾资兴学,先后创办了集美小学、集美学校师范部、集美学校水产科、集美学校商科、集美水产航海学校等各类学校。集美逐渐形成了包括学前教育、小学、中学、大学在内的集美学村。

作者2006年在集美村及集美大学航海等校区留影

多年以后,这里便有了许多冠名“集美”的大学,如集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集美航海学院、集美财经高等专科学校。1994年,这些学校与厦门水产学院、福建体育学院合并,组建了集众校之“美”的集美大学。

作者2006年摄于集美大学师范校区

顺便说一句,这里随处可见的闽南侨乡建筑风格,包括集美学村,也成就了厦门旅游的一个热点。

之三:暨南大学

1906年,清政府为“宏教泽而系侨情”而筹设学堂,以让南洋各岛等地侨民能够得到教育的恩泽。遂选校址于南京。

图源于暨南大学校网

这个学堂叫什么名字好呢?

取名这差事是一个透支脑细胞的活。兴许当年都有挠头翻书据典的习惯,就像现今人们总爱查个新华字典什么的。

有了,就叫“暨南学堂”。

“暨南”二字出自《尚书·禹贡》:“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意思是,东至大海,西达沙漠,从北到南,声威教化远播四海。“暨南”,意即面向南洋。学校官网上是这样解释的:面向南洋,将中华文化远播到五洲四海。

南京时期的暨南学堂(图源于网络)

问题又来了。

暨南大学不是在广州吗?怎么会是南京?没错,暨大生于南京,1923年、1941年还先后客居过上海、福建建阳,1946年再迁上海。不仅如此,1949年8月还被并入复旦大学、交通大学等高校。

“暨”,辞书上释义有“到”和“至”的意思。莫非“暨南”还真需“至南”“到南”才是?

机会来了。50年代全国高校院系大调整。1958年,暨南大学在广州重建,经过多年发展,先后入围“211”“双一流”建设高校。

作者2013年转机广州短暂停留时留影

目前,暨大在校全日制学生4万余人,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在校华侨、港澳台和外国留学生超过在校生的三分之一。素有“华侨最高学府”之称的暨南大学,建校至今共培养了来自世界五大洲170多个国家和港澳台地区的各类人才30余万人。

(校名溯源系列,未完待续)

信息来源:2020-03-13 微信公号 川透学府

散文:秋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

作者:子墨

风是秋风,散漫而恣意,说是洒脱,其实是让速度慢了下来,留白一些空间,让人们说说过去的故事。

光阴是新的,故事情节是旧的,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从来不适合秋风。秋风翻书,声如瑟瑟落叶:秋风读字,声如潇潇雨韵。通常秋风会摘一朵云当靠背,厚厚落叶铺垫,坐下来轻轻翻动书页,突然在某一页停下来,那么,这页一定安放着一段旧时光。

或许,是谁折叠过页脚的,不然秋风怎会知道?

秋风也有安静的时候,在一个午后,阳光灿烂,颜色辉煌,树叶不动,它会安静地停留在那一页上,保持沉默或是微笑。

那是谁的故事,是你也是我。

读自己,读人生,因为你倦了,手边的书放在了茶几上;因为你累了,手中的书滑落在地上。当你进入梦乡的那一刻,秋风却在读你,停留在你人生的某一个阶段,无需页码,一眼扫过,秋风从来不需记得。

人生的书籍,记录着人生轨迹和风景,适合用回忆来读,读过去和往事,其中都是一些泛黄的旧光阴。

或许,你在某一个晴朗的天气里,会将书籍拿出去晒一晒,一本一本整齐排列,有序或无序,现在似乎都不重要了。

不过,应该是有一本是你的心头肉,夜深人静的时候,时常拿出来翻阅,一字一句重温了一遍又一遍。

那曾经的美、曾经的好,是爱也是荣誉,是忧伤也是别离,总是让自己放不下,随手一翻都是惊艳的句子,入骨的深刻。

那一页折叠好的,随手一翻就能找到,这应该是珍藏了多年的心语,也许是不舍的情境,但是每次读来都会有不一样的感觉。

那种感觉只有自己知道,每一个字迹都那么熟悉,认真梳理自己的情绪,即便是物是人非,也让自己激动不已。

我一直认为,折叠光阴可以入墨,以生命书写,以人生铺垫,一本本书籍记录的是自己一路走来的经历感悟和旖旎风光。

这些书籍也是属于私密的,藏在心里,如遇秋季,如遇秋风 ,那么这也是读书的好时候,背景适合,心情入境,读来更有味道。

如果是秋的夜晚,有星月陪伴,心似菩提,纤尘不染,那就不必再读书了,太伤感了。不如念念心经,把书搁置一旁,让心安静。

如今,秋风翻书,不禁让我想起上学时喜欢的一句古诗:”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这句诗,据说是清朝康熙年间的进士徐俊所写,觉得有趣就一直印象深刻。

说是徐俊晒书的时候,忽然一阵容风吹过,将书页吹得哗哗作响,他随即而作“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究其含义,这句诗借清风和书籍来讽刺满清统治者。最后,作者也因这首诗触犯文字狱,因罪而被害。

泛泛读诗,以前只是知道这句诗真正的意思是借物抒情,是讽刺,后来才发觉,其中更多的是对自己无力改变现状的自嘲。

如今,我的心情和秘密被秋风翻阅,我只能说”秋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也做一个无奈和自嘲的人,沾一沾古人的诗意。

而秋风真的不识字吗?我看未必,有的时候也是可以倾诉情怀的知己。秋风是无故翻书吗?我觉得秋风也是有情的,漫卷我的心事,磨平过往沧桑,其时,也是懂我的。

这样也好,在秋梦里,秋风替我翻书,疏散秋殇,是一种关爱也是一种温暖。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引发滔天大案,雍正冤枉徐骏?

\"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这本是雍正年间翰林院庶吉士徐骏在晒书时见风刮翻书页即兴而作的诗句。

雍正当局认为\"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中的“清”是暗喻满清当局,“不识字 ”、\"乱翻书\"是影射满人没文化。其存心诽谤,依大不敬律斩立决。

嗣后\"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被后世的文人暗喻文字狱。

许多学者认为雍正年间徐骏之案为冤案,我认为一点都不冤。

徐骏撰写公文,在写给雍正皇帝的奏章里称呼“陛下”时把“陛”字错写成“狴”(音bì)字,雍正帝见后勃然大怒,马上把徐骏革职,然后抄家。徐骏只是翰林院庶吉士品轶较低,上报给雍正的奏章定然要经历层层把关审阅,陛下为称谓,\"狴\"字错误明显,徐骏的幕僚和上级竟然都如此糊涂没有阅读改正?明显不符合规制和逻辑,其中定然有隐情。

与此如出一辙的是雍正皇帝杀封疆大吏年羹尧一案。

雍正三年三月,出现了“日月合璧,五星联珠”的所谓“祥瑞”,群臣称贺,年羹尧也上贺表称颂雍正夙兴夜寐,励精图治。但表中字迹潦草,又一时疏忽把“朝乾夕惕”误写为“夕惕朝乾”。雍正抓住这个把柄借题发挥,说年羹尧本来不是一个办事粗心的人,这次是故意不把“朝乾夕惕”四个字“归之于朕耳”。给年羹尧开列92款大罪,雍正念及年羹尧功勋卓著,如果对其加以刑诛,恐怕天下人心不服,自己也难免要背上心狠手辣、杀戮功臣的恶名,于是表示开恩,赐其狱中自裁。

我们可以无比坚定地认为雍正对徐骏的忌恨和年羹尧一样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儿了。

徐骏,字述夔,康熙朝刑部侍郎徐乾学之子,是清初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概念的一代宗师顾炎武的甥孙。徐骏受他舅老爷\"反清复明\"的思想影响巨大而导致杀身之祸。徐骏自幼就有才子之名,民族思想浓厚,对满清统治十分不满,反清的诗句随口可出。他曾经画了一幅紫牡丹,在画上题诗说:“夺朱非正色,异种也称王。”有一次聚会喝酒,他见杯底有明代万历年号,即吟道:“覆杯又见明天子,且把壶儿搁一边。”晚上他听到老鼠咬衣服的声音,又吟诗说:“毁我衣冠皆鼠辈,捣尔巢穴是明朝。”有一次他到京城去,动身前他写诗说:“明朝期振翮,一举去清都。“如此出口成句,堪称有触即发极尽冷嘲热讽之能事。剑指当朝,雍正对徐骏可没有康熙对顾炎武那么耐心和涵养,雍正严酷,对徐骏自然杀无赦。

由此而断,徐骏生在雍正王朝不为统治阶层服务意图反清复明,情理当诛,无可厚非。

\"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是雍正王朝的政权清洗和巩固,不是文字狱。

宋人诗中“红杏出墙”是什么意思?作者有此意,还是读者胡乱解?

这个关于诗歌多重含义的问题很具体 : 宋代叶紹翁"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是纯写景吗?

前言

单就这首诗来说,作者是不是纯写景很难说。诗人是否另有所指,需要根据其创作时的背景来判断,在不了解的情况下,对于作者的用意只能是猜度了。

另外,诗文作成以后,读者如何理解,又是另外一回事 。是不是有其他含义,其实并不是作者说了算。

下面,老街列举几个有名的关于杏花的诗句,比较一下。看看各类杏花有什么不同,咱们再判断”一枝红杏出墙来“有没有其他意思?

也可以从创作的角度来思索,自己作诗的时候,应该怎么办?

一、单纯写杏花 陆游和陈与义诗词中的杏花

在众多的杏花诗中,南宋诗人陈与义的这两句我最欣赏,每次读到的时候,仿佛空气都清新了许多,患有鼻炎的我似乎呼吸都通畅了:

客子光阴诗卷里,杏花消息雨声中。

这两句来自于《怀天经智老因访之》:

今年二月冻初融,睡起苕溪绿向东。客子光阴诗卷里,杏花消息雨声中。西庵禅伯还多病,北栅儒先只固穷。忽忆轻舟寻二子,纶巾鹤氅试春风。

陈与义是我很喜欢的一位诗人,不过这首七律,我只喜欢这两句,不知道读者是否有同感。

陆游的这两句诗也很有名: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附全诗《临安春雨初霁》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陆游还有一首直接写“红杏出墙”的七绝:

平桥小陌雨初收,淡日穿云翠霭浮。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头。《马上作》

仔细品味一下这三首诗中的杏花,就是春天的杏花而已。没有什么其他的意思。

二、拟人的杏花 张先犹解嫁东风

上面说陆游和陈与义的诗中,杏花就是杏花,没有其他的意思。但是北宋张先的词就不同了:

沉恨细思,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

张先笔下的杏花,用拟人手法,有了人类的个性。这三句出自张先《一丛花令·》

伤高怀远几时穷?无物似情浓。离愁正引千丝乱,更东陌、飞絮蒙蒙。嘶骑渐遥,征尘不断,何处认郎踪。

双鸳池沼水溶溶,南北小桡通。梯横画阁黄昏后,又还是、斜月帘栊。沉恨细思,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

和陆游、陈与义的诗不同,张先的这首词很明显,把杏花赋予了人类的性格特点,不是单纯把杏花当作一个植物来写了。

三、以血书写杏花

说到杏花词,不能不提赵佶的《宴山亭·北行见杏花》:

裁剪冰绡,轻叠数重,淡著胭脂匀注。新样靓妆,艳溢香融,羞杀蕊珠宫女。易得凋零,更多少、无情风雨。愁苦。闲院落凄凉,几番春暮。

凭寄离恨重重,这双燕,何曾会人言语。天遥地远,万水千山,知他故宫何处。怎不思量,除梦里、有时曾去。无据,和梦也新来不做。

这个作者赵佶大家都很熟悉,即著名的宋徽宗。上阕以杏花托物兴感,又把杏花比作一位“新样靓妆,艳溢香融”的美女,却在无情风雨中凋零愁苦。

这首词的题目为“北行见杏花”,作于被俘北上的途中。于是下阕写出了宋徽宗见到杏花后,有感而生的痛苦。这首词被王国维拿来和李煜的作品对比:直笔

尼采谓一切文字,余爱以血书者,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宋道君皇帝《燕山亭》词,亦略似之.然道君不过自道身世之感...........《人间词话》

这里也赋予了杏花以人类的情感特色。

说到宋徽宗这首词,顺便提一下唐朝吴融的一首《途中见杏花》,题目和宋徽宗的挺像,这首诗有一个版本是最早提到“红杏出墙”的:

一枝红杏(或艳)出墙头,墙外行人正独愁。长得看来犹有恨,可堪逢处更难留。

林空色暝莺先到,春浅香寒蝶未游。更忆帝乡千万树,澹烟笼日暗神州。

这首诗和宋徽宗的词,都特意写了“见”这个字。喜欢诗词的朋友可以品一品宋徽宗与吴荣异同之处。

四、似花还似非花 苏轼的杨花与叶绍翁的杏花

1、似花还似非花

苏轼有一首著名的《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开头有六个字:

似花还似非花。

我们用这六个字,来分析一下叶绍翁《游园不值》的杏花。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可以看出,叶绍翁的《游园不值》整首诗毫无疑问是写景。但是后两句杏花时,明显与陈与义和陆游笔下的杏花不同。因为这只”出墙“的杏花,更容易引起联想。

叶绍翁的杏花有没有其他含义呢?

用苏轼的话来说,真得很恰当:似花还似非花。

2、 不同于张先、苏轼、赵佶的花

但是叶绍翁的杏花,又和张先”犹解嫁东风“的桃杏不同,也和”随风万里,寻郎去处“的杨花不同,后两种有明显的拟人手法。

我们看看苏轼这首“似花还似非花”的杨花词: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苏轼词中的杨花,和张先的”犹解嫁东风“、赵佶的“新样靓妆”一样,也是把花当作人来写。

我们会发现,叶绍翁并没有特别明显给杏花以人的特征和感情。

3、类似于柳宗元《江雪》

我们不清楚,从主观来说,叶绍翁的杏花是不是和柳宗元的《江雪》那样,背后一定有深意: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我们也不知道是不是一定和陆游陈与义一样,肯定就是写一个植物而已。

之所以说类似《江雪》,是因为我们了解柳宗元的创作背景。大多数人认为《江雪》不仅仅是写景, 柳宗元在主观上用景语反映其情感,表达自己遭遇贬谪仕途运蹇的孤寂。

但是叶绍翁是不是主观上就如此呢?不好说。也许是、也许不是,似花还似非花。

五、作者未必是,读者何必不是

一个作品写成以后,只完成了一半,另一半由读者完成。清朝学者谭献也有”作者未必是,读者何必不是“的说法。我们引用西方的说法: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也就是说,叶绍翁写完这首诗以后,无论他主观上是不是单纯写景不重要,重要的是读者怎么看。

雍正时期,有人写”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结果被认为讽刺朝廷丢了性命,就是一个例子。

苏轼的”乌台诗案”也因为其诗文被解读出多重含义,所以被对头抓住,差一点丢了性命。

也就是说,无论诗人是否有此意,但是作品中却可以让读者联想到此意。

用黄晓明的话说: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

结束语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即情语也。但是在创作时,未必每个人都能做到,不一定“一切”景语都是情语。

这种不动声色,却把景语写成情语的,有时是诗人是有意为之,有时是无意为之。不管叶绍翁是不是有意为之,他并没有写出后来“红杏出墙”的含义。

在宋代话本《西山一窟鬼》中有“似骑红杏出墙”之语,把红杏出墙比作一种不检点的行为 ,这应该是别人的发挥了。

至于作诗的时候,其实很多诗人是喜欢使用多重含义这一手法的,似花还似非花?让读者猜去吧。

@老街味道

黄庭坚说杜甫作诗韩愈作文,无一字无来历,到底有没有道理呢?

王维的《鸟鸣涧》与我们常见的绝句 在结构上有什么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