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恐龙档案88——棱齿龙
名称:棱齿龙( Hypsilophodon)
年代:白垩纪早期
地点:欧洲(英格兰和葡萄牙)和北美洲(美国南达科他州)
大小:长1.5米
食性:植物
仅在英格兰南部沿岸怀特岛白垩纪早期岩层一个地方就发现了20具完整的棱齿龙骨骼。这一发现可能意味着群动物同生共死,它们很可能就是被1.2亿年前左右淹没欧洲北部的浅海浪潮给困死的。
棱齿龙是该类的典型代表,意为“牙齿边缘很高”,指的是其有槽的长牙。它的上牙与下牙交合而形成平坦的表面非常适于咀嚼和碾碎植物,这种牙齿是基干鸟脚类的典型特奇怪的是,与侏罗纪晚期较早期的近亲相比(见87橡树龙),棱齿龙却具备某些原始特征。例如,每只脚各有四趾,上颌前部有牙。这些牙与下颌的无齿角质喙闭合时形成切割植物的有效装置。
棱齿龙可能也长有甲板,背部两侧各有一排薄薄的骨质鳞片,但古生物学家们并不确定。
自19世纪被发现以来,对棱齿龙的研究就是古生物学研究的典范,也说明即便有着完整的化石,古生物学家们仍然需要通过现存生物的结构,来推断新发现物种的生活习性1870年,当棱齿龙被托马斯·H.赫胥黎首次命名时,当时的古生物学家们因它的外形与现代树袋鼠相似而困惑不已在差不多一个世纪的时间里,经典图解都把它描绘成像鸟样栖息在树上,四根脚趾中的三根抓着树枝,第四根后指这一重构干净利落地填补了任何恐龙都不曾占据的生态位因此,一个树栖的植食性鸟脚亚目恐龙构想形成了。
但直到1974年,棱齿龙的骨骼才得到重新认识。古生物学家们得出结论,认为并无证据表明它栖息在树上,事实上,它是特别适应陆栖生活的动物,能够用两足迅速奔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