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山海经》北三经——人面马身神,并非半人马那么简单
《山海经》它是中国哲学启蒙的内燃机,它并不是一部纯粹的神话存在。
插图出至于杉泽的《观山海》
路线图出至于徐客的白话彩图《山海经》
人面马身神
注解
北次三经:《北次三经》中记载了从太行山到无逢山共计四十六座山的地理分布、山川物产。
这些山大部分在今天的山西、河北、河南和内蒙古境内。其中为大家所熟知的太行山、王屋山、燕山等。
白话文:总计北方第三列山系的首尾,从太行山起到无逢山止,一共四十六座山,绵延一万二千三百五十里。
.
其中有二十座山山神的形貌都是马一样的身子,人一样的面孔。
.
祭祀这些山神时都是把用作祭品的藻和茝之类的香草埋入地下。
注释:廿(niàn):二十。
藻:聚藻,一种香草。
茝(zhǐ):香草,属于兰草一类。
《山海经》原文记载:“皆用一藻茝瘗之”,非“皆用一藻珪瘗之”。
瘗(yì):埋藏。
少山:一说今山西境内。
马身人面神:汪本是指汪绂光绪二十一年(1895)的立雪斋印本《山海经存》,汪本中此兽形神,马头上长着长的人脸,毛发较为旺盛,它管理着太行山到少山的十二座山。
马身人面神
现代画师,陈丝雨在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山海经》一书中也有一版“马身人面神”图本。
陈丝雨·马身人面神
希腊神话中有一种怪物,半人马。半人马一般被描写为粗野、狂暴和不讲道理。
与《山海经》的不同在于马身人面神是地方行政长官,也是神一样的存在。
半人马
太行山:一说今山西的太行山。
太行山脉西翼连接山西高原,东翼由中山、低山、丘陵过渡到平原。太行山是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的天然分界线。
北宋·沈括曾经对太行山的山崖看法:“怯怯御螺贝壳及石子如鸟卵者,横亘石壁如带”,经过研究指出:“此乃昔日之海滨,今东距海已近千里。”。
晚清时期的石碑
现代地质研究证实了他的论断。太行山崖间的螺蚌壳,属于古生代地层中的腕足动物或软体动物化石。
侏罗纪
太行山的形成发生在中生代的燕山运动使太行山新华夏式褶皱带逐渐形成并发育太行山前深大断裂带。
发生在新生代的喜马拉雅运动使太行山强烈隆升,而山前的华北平原则相对下沉,经过数百万年的千古锤炼,太行山终于产生。
太行山
毋逢之山:即上文所说的錞于毋逢山,又名于毋逢山。
一说今山西境内;一说今内蒙境内。
北次三经路线图
.
欢迎继续阅读下一篇:国学《山海经》北经—大蛇,非物种的称呼。
也许您接触了更多的西方文化或者是日韩文化,孰不知日韩文化来源于何处!中国文明从夏朝建立以来有3900多年的历史,中国文化就更长了,那得从伏羲、女娲算起。老祖宗们的智慧在早期就好比“咿呀学语”的婴儿到文明盛世,万国来朝,每一步都是有脚印可寻的。
此处,予以整理《山海经》基本信息,以小短片的形式供大家阅读,不当之处,愿闻其详。
大英博物馆的10大镇馆之宝,没有一件是英国的,那都是谁的?
有人说,没有一个中国人能笑着走出大英博物馆。大英博物馆虽然是英国的博物馆,但里面却陈设有2.3万件中国文物。这些文物,大多数是第一次、第二次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时期,英国从我国抢去的,而且由于保管不善,部分文物已经造成了不可修复的、永久性的破坏。
大英博物馆,是世界上规模最大、最著名的博物馆之一,里面收藏有800多万件藏品,但是属于英国自身的藏品却不足10%,也就是80万件,其他的藏品,大都数是英国抢夺其他国家的珍贵文物,其中大英博物馆中的10大镇馆之宝,没有一件是英国的,它们都是哪个国家的?
一、埃及木乃伊
埃及,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古埃及人,留给我们现代文明最著名的三大文物,就是埃及金字塔、狮身人面像和埃及木乃伊。
金字塔,是古埃及国王的衣冠冢。现在埃及大约有96座金字塔,其中最大的是胡夫金字塔,高136.5米,总重量约为684万吨。欧洲侵略者没有能力将其搬走,所以金字塔现在依旧在埃及,而不在大英博物馆,或者欧洲的某个博物馆。狮身人面像,是埃及吉萨的金字塔墓区的一尊雕像,外形是人的头,狮子的躯体,其高20米,长57米,算上两个前爪则全长72米,预计重达240吨。狮身人面像也是个庞然大物,欧洲侵略者无法将其搬走,所以留在了埃及。
埃及木乃伊,也就是埃及法老王的躯体。古埃及人相信,人死后灵魂不会消失,会依附在尸体或雕像上,所以埃及法老王死后,埃及人就会用防腐的香料处理尸体,让其能够永久保存下来。
埃及的不少木乃伊,被欧洲列强抢走了。现在的大英博物馆中收藏有140具古埃及木乃伊和石棺。
二、罗塞塔石碑
罗塞塔石碑,古埃及托勒密王朝的著名石碑,高1.14米,宽0.73米。前196年,古埃及国王托勒密五世登基后,将自己的登基诏书用希腊文字、古埃及文字和当时的通俗体文字刻在了玄武岩石碑上。现如今,古埃及文字已经失传,罗塞塔石碑是人们解密古埃及文字的珍贵文物。
1798年—1801年,拿破仑入侵埃及期间,将罗塞塔石碑抢走了。1801年,拿破仑被英国打败,他抢夺的埃及文物,英国认为是没收品,应该归属于英国国王乔治三世。战败了的法国,只能将罗塞塔石碑移交给英国。英国以国王的名义将它捐赠给大英博物馆,现收藏于大英博物馆。
三、《女史箴图》
《女史箴图》,是我国东晋画家顾恺之创作的绢本水墨设色绘画作品,原作已失传。现存的是唐代摹本。画作原本有12段,因年代久远,其中的3段已经遗失,现在还剩9段。《女史箴图》,原本收藏于颐和园。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时,英国人将其抢走了。现收藏于大英博物馆。
二战期间,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后,救了7000名被日军围困的英军。英国为了感谢我国,准备赠送我国一件礼物:送还《女史箴图》,或者赠送一艘潜艇。当时我国正与日本交战,为了解决眼前的燃眉之急,我国选择了潜艇,这也让我国错失了一次收回《女史箴图》的良机。
四、敦煌壁画
莫高窟,是我国的四大石窟之一,是由前秦、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多个朝代建造的一个千佛洞,现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莫高窟的壁画十分精美,是我国研究我国的古代艺术、佛教文化、民族文化习俗的重要载体,但是近代社会,由于我国内部的动荡和西方列强的入侵,没有做好文物的保护工作,很多西方人趁机来到中国,以极低的价格,或者偷盗的方式抢走了我国大量的敦煌壁画、佛像、文稿等莫高窟文物。
现在,大英博物馆中收藏于100多幅敦煌壁画。大英博物馆还收藏有1.3万件敦煌莫高窟经文书稿。
五、《亚尼的死者之书》
亚尼,是古代及新王国第十九王朝时代的书记官。古埃及人认为,人死后还会复活,但死者在通向复活之路时,必须于棺木中置放《死者之书》。距今3200年前,亚尼为自己画了一幅《死者之书》。《死者之书》全长二十四公尺,用长达六十章的篇幅,描绘死者在来世获得永生所需的咒文和约定事项,因此被叫做《亚尼的死亡之书》,它作为陪葬品放置于亚尼的墓中。
1887年,收藏家佛里斯班士在尼罗河中游克索西岸的墓室中发现了《亚尼的死亡之书》。后来,《尼亚的死亡之书》经过兜兜转转,最终到了大英博物馆之手,现在收藏于大英博物馆。
六、古希腊帕特农神庙石雕
帕特农神庙,创建于公元前447年,是供奉雅典娜女神的一个神庙,坐落于希腊雅典卫城的古城堡中心,占地面积2116平方米。历史上,帕特农神庙遭受过多次严重破坏,早已面目全非。
19世纪,希腊人试图修复帕特农神庙,但由于年代久远,要恢复帕特农神庙的原貌已经不可能了。现在的帕特农神庙,只剩一座石柱林立的外壳。帕特农神庙的石雕非常精美。1801年,英国驻君士坦丁堡大使埃尔金伯爵,将帕特农神庙上的大理石建筑装饰和雕刻切割下来,运回了英国。后来,帕特农神庙石雕被英国王室买下,现在收藏于大英博物馆。近几十年,希腊一直要求英国归还帕特农神庙石雕,但屡遭英国拒绝。英国认为这些文物是自己合法拥有的。
七、中国瓷器
大英博物馆中,收藏有我国上至汉唐、下至明清的大量瓷器,包括陶俑、唐三彩、宋代五大名窑、景泰蓝等,是应有尽有,以至人们说,中国最精美的、最全的瓷器,收藏在了大英博物馆。
八、阿拉伯铜手
阿拉伯铜手,是来自也门的一件文物,它的主人是瓦哈比·塔拉布,是生活在1700年前古也门城邦的一位贵族。瓦哈比·塔拉布制造阿拉伯铜手,是为了将其献给自己信奉的塔拉布·利亚姆神灵。阿拉伯铜手大小,和真人的手大小相当,铜手制造地非常逼真,骨骼、血管,甚至手指关节上的皮肤皱纹都和真人手掌上的一样,铜手背后,还刻满了古也门国的文字。
现在,属于也门的珍贵文物阿拉伯铜手,也被收藏于大英博物馆之中,是大英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九、罗马宝石玻璃器皿
罗马宝石玻璃器皿,即波特兰花瓶,是2000年前的罗马帝国时期制造的一件精美的宝石玻璃器皿。235年,古罗马皇帝亚历山大·塞维鲁去世后,将其作为陪葬品带入石棺。1582年重现世间。后来,波特兰花瓶几经易手,在20世纪落入了大英博物馆之手。1845年,波特兰花瓶被一个莽汉偷袭打碎,成了189块碎片,后用现代技术将其修复了,但仍留下不少伤痕。
十、路易象棋
路易象棋,也就是刘易斯棋子,高10厘米左右,大约公元1150-1175年,可能是挪威维京人用海象牙制造了刘易斯棋子。1831年,人们在苏格兰的刘易斯岛上被发现了刘易斯棋子。刘易斯棋子,共有93件,78枚棋子,14个棋子底座和1个皮带扣。棋子材质珍贵、雕刻精致,国王、王后、主教、骑士等人物的形象也很传神,国王坐在宝座上,膝盖上放着一把宝剑,王后则右手托腮,望向远方,它们反映了古代国王、皇后、主教和骑士等在王室中的地位。
刘易斯棋子,现有82件收藏在大英博物馆,还有11枚棋子,收藏于爱丁堡的苏格兰国家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