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星座

刘东亮漯河(刘东亮)

刘东亮漯河(刘东亮)

漯河:市中心医院刘东亮教授,当选心衰中心联盟主席

大河报·豫视频记者 刘广超 通讯员 荆吉星

9月17日,漯河市心衰中心联盟成立大会在漯河市中心医院(漯河市第一人民医院 漯河医专一附院)3号楼善济厅成功举办。中国心衰联盟主席李新立教授,河南省心衰中心联盟主席井海云教授,漯河市卫健委党组书记、主任曹江涛,漯河市卫健委党组成员、副主任吴朝文,漯河市中心医院党委书记王海蛟、院长张向云、副院长刘东亮出席本次大会。各县区卫健委分管副主任、医政股长,三个功能区卫建办主任,以及24家联盟成员单位主管院长、医务科长和有关专家参加本次会议。会议由吴朝文主持。

市心衰联盟主体建设单位、漯河市中心医院院长张向云致欢迎辞。她说,漯河市心衰中心联盟成立后,市中心医院将时刻牢记自身使命和担当,以医联体和专科联盟建设为主要载体,在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方面大胆探索、不懈努力,辐射带动区域医疗服务能力的提升,与联盟各成员单位携手并肩、齐力一心,规范全市心衰患者诊疗和长期管理,促进优质资源纵向下沉、横向联动,为心衰患者打造全周期、全链条、全要素的诊治模式,共同推动漯河市心血管病防治水平不断迈上新台阶、取得新突破,最大限度降低心衰再入院率和死亡率,守好心血管病防控最后一道防线,为豫中南地区广大患者的身体健康和家庭幸福再建新功!

曹江涛在讲话中指出,此次漯河市心衰中心联盟成立,不仅推动了该市在心血管疾病救治方面的发展历程,更是造福于漯河市广大心血管疾病患者,同时,还将更好地引进国内外先进理念,规范漯河市心血管疾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行为。希望全市各级医疗机构以此次成立仪式为新的起点,加强协作,实现资源共享、合作共赢、协力前行,切实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看病远的问题,为漯河乃至豫中南地区广大心血管病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诊疗服务,为“健康漯河”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井海云教授在致辞中指出,此次漯河市心衰中心联盟的成立,不仅推动了河南省心衰中心联盟的建设发展历程,更是让广大心衰疾病患者获益的好事,也相信漯河市心衰中心联盟一定能够不负众望,努力做好心衰中心的区域带动作用,促进各级医疗机构心衰诊疗的同质化,造福于更广大的心血管病患者。

李新立教授指出,心力衰竭是我们最后攻克的战场,它不是个人或者单个医疗机构能够解决的问题,它需要我们所有医务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也相信漯河市心衰中心联盟一定能够做好心衰病人的规范化管理,造福于更广大的人民群众。

刘东亮在表态发言中指出,漯河心衰联盟中心的成立,能够为漯河及周围心衰患者提供更加及时和精准的治疗。作为联盟主席,下一步也将积极引领医学全面发展,充分运用好自身专业和管理医院方面的优势,提升漯河整体的心衰医疗水平,重点关注漯河周边、县级、基层的医疗机构学术知识和治疗方案的普及。同时发挥专业优势,做好高血压及冠心病患者的筛查和宣教,从市-县-镇-村要做到“层层普及,走进社区、走进村庄、走进患者”,早日实现“早筛查、早干预、早治疗”。希望联盟今后能够合力推进漯河地区心血管病专业的高水平、整体性、持续性发展,造福广大患者,为推进“健康漯河”建设和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漯河:市中心医院刘东亮教授,当选心衰中心联盟主席

大河报·豫视频记者 刘广超 通讯员 荆吉星

9月17日,漯河市心衰中心联盟成立大会在漯河市中心医院(漯河市第一人民医院 漯河医专一附院)3号楼善济厅成功举办。中国心衰联盟主席李新立教授,河南省心衰中心联盟主席井海云教授,漯河市卫健委党组书记、主任曹江涛,漯河市卫健委党组成员、副主任吴朝文,漯河市中心医院党委书记王海蛟、院长张向云、副院长刘东亮出席本次大会。各县区卫健委分管副主任、医政股长,三个功能区卫建办主任,以及24家联盟成员单位主管院长、医务科长和有关专家参加本次会议。会议由吴朝文主持。

市心衰联盟主体建设单位、漯河市中心医院院长张向云致欢迎辞。她说,漯河市心衰中心联盟成立后,市中心医院将时刻牢记自身使命和担当,以医联体和专科联盟建设为主要载体,在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方面大胆探索、不懈努力,辐射带动区域医疗服务能力的提升,与联盟各成员单位携手并肩、齐力一心,规范全市心衰患者诊疗和长期管理,促进优质资源纵向下沉、横向联动,为心衰患者打造全周期、全链条、全要素的诊治模式,共同推动漯河市心血管病防治水平不断迈上新台阶、取得新突破,最大限度降低心衰再入院率和死亡率,守好心血管病防控最后一道防线,为豫中南地区广大患者的身体健康和家庭幸福再建新功!

曹江涛在讲话中指出,此次漯河市心衰中心联盟成立,不仅推动了该市在心血管疾病救治方面的发展历程,更是造福于漯河市广大心血管疾病患者,同时,还将更好地引进国内外先进理念,规范漯河市心血管疾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行为。希望全市各级医疗机构以此次成立仪式为新的起点,加强协作,实现资源共享、合作共赢、协力前行,切实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看病远的问题,为漯河乃至豫中南地区广大心血管病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诊疗服务,为“健康漯河”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井海云教授在致辞中指出,此次漯河市心衰中心联盟的成立,不仅推动了河南省心衰中心联盟的建设发展历程,更是让广大心衰疾病患者获益的好事,也相信漯河市心衰中心联盟一定能够不负众望,努力做好心衰中心的区域带动作用,促进各级医疗机构心衰诊疗的同质化,造福于更广大的心血管病患者。

李新立教授指出,心力衰竭是我们最后攻克的战场,它不是个人或者单个医疗机构能够解决的问题,它需要我们所有医务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也相信漯河市心衰中心联盟一定能够做好心衰病人的规范化管理,造福于更广大的人民群众。

刘东亮在表态发言中指出,漯河心衰联盟中心的成立,能够为漯河及周围心衰患者提供更加及时和精准的治疗。作为联盟主席,下一步也将积极引领医学全面发展,充分运用好自身专业和管理医院方面的优势,提升漯河整体的心衰医疗水平,重点关注漯河周边、县级、基层的医疗机构学术知识和治疗方案的普及。同时发挥专业优势,做好高血压及冠心病患者的筛查和宣教,从市-县-镇-村要做到“层层普及,走进社区、走进村庄、走进患者”,早日实现“早筛查、早干预、早治疗”。希望联盟今后能够合力推进漯河地区心血管病专业的高水平、整体性、持续性发展,造福广大患者,为推进“健康漯河”建设和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法学第一课|刘东亮:人生有很多奇妙的想不到

与法学院的很多老师不同,我并不算正规的科班出身。过去常有人问我:“本科哪里读的?”我都不好意思地回答:“我没有读过本科。”然后补一句:“也没有读过高中。”这时,问话的人通常都会瞪大了眼睛。

作者简介

刘东亮,1975年生,河南扶沟人。西安交通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人工智能与信息安全法律研究中心主任;兼任陕西省人大监察和司法委员会咨询专家等社会职务。

早年毕业于河南省西华师范(1992),之后到乡政府任广播员多年。通过自学、进修先后考入浙江大学法学院(1998,硕士生)和中国政法大学(2001,博士生)。2004年进入北京大学法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2006年经组织选调,任河南省新乡市人民政府法制办公室书记、副主任。2009年初重返学界,任浙江工商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教授,浙江省“之江青年学者”(2013)。其间,2012年8月至2014年8月在美国太平洋大学麦克乔治法学院(Pacific, McGeorge)、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UCD)做访问学者。2019年5月入选西安交大“青拔计划”(A),同年入选陕西省“QR计划”(青年项目)。

从中专生到法学教授

1992年,我从河南省西华师范毕业后到河南省扶沟县练寺乡人民政府当广播员。那年,我刚刚17岁(后来知道,我那时的法律地位是民法上的“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哈哈,有点意思)。——西华师范是一所中等专科学校,招收初中毕业生,在校学习三年后分配到乡村小学任教。我们那个年代,很多农村学生热衷于报考中专,为的是早一点“跳出农门”。那个时期设置的中专学校(现在都撤销了)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这里就不多说了。前段时间,微信上有人写了一篇反思和纪念性的文章,提到“当我们还是青苗的时候,就被提早收割了”。看了之后,心潮久久难平。

从师范毕业后,按说要去当小学老师。但是,由于我普通话讲得比较好(曾任西华师范校广播站站长),毛遂自荐到练寺乡政府当广播员(当时的乡党委书记陈永挺先生,与我非亲非故,看了我的个人简历就同意接收我。今天想来,依然感激不尽。他是我人生道路上的一位“贵人”)。当广播员期间,也参与乡政府的某些工作。由于当时的执法环境远非今天可比,我朦朦胧胧中萌发了某些模糊的“法治”意识。同时,觉得自己错失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实为人生缺憾。于是,1994年9月,我到中国政法大学成教大专班进修法律。

在政法大学昌平新校的几年,我真的是“如鱼得水”,在知识的海洋里尽情地遨游。在学好法律的同时,我也开始自学英语,从高中英语学起(读中师时不开英语课,成教大专也不开英语课)。1995年6月,我报名参加英语四级考试,居然考了61分。——我用不到一年的时间,以自学方式完成了从初中英语水平到大学四级的跨越。一年后我又参加了六级考试,这次考了60分!——感谢上帝!我当时的英语水平实际上还没有达到四、六级水平,我做题时,特别是听力选项,全是蒙的!

不管怎么样,英语四、六级的通过,给了我极大的信心和勇气。1996年,我通过了国家律师资格考试,实现了大专毕业后准备去做律师的第一步。但由于接连通过了英语四、六级,我认为(今天想来,当时实际是“盲目地”认为)自己的水平还不错,可以考研究生了。于是,接下来,我没有去做律师,而是决定考研。在备考期间,我将自己的学习心得整理成小论文,斗胆投到《行政与法》、《经济与法》等刊物。后来,有同学告诉我在图书馆期刊阅览室见到了我的论文。跑去一看,果真是,一下子信心“爆棚”。

1997年,我报考中国政法大学的行政法学研究生,考了第三名,复试成绩更好,不幸的是,后来接到研招办的“不予录取通知”,理由是我专科毕业不满两年,不符合报考条件。当时真的是“晴天霹雳”!——我在阅读英文版的《基督山伯爵》时,从字里行间读出了八个字:上帝之手,翻云覆雨。

还好,后来的读书生涯比较顺利。1998年,我考上了浙江大学的研究生(报考时还是杭州大学,报到那一天四校合并);2001年,我又考回中国政法大学,攻读诉讼法学博士;2004年,进入北京大学法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这里讲两则有趣的小轶事:

(1)1994年秋,我刚到北京进修时,曾经从昌平跑到海淀去瞻仰“最高学府”。当时抚摸着北京大学的虎皮外墙,内心无限惆怅,心想今生无缘这里了。谁料想,十年之后,当年从乡政府走出来的“毛毛虫”,竟然摇身一变,堂而皇之地走进了自己做梦也想不到的“北京大学”。真是应了那句老话,“没有你做不到,只有你想不到”。

(2)我在北京大学做博士后期间,最后半年时间(2006年上半年)曾住在燕北园,紧邻中央党校。外出散步时路过党校门口,心想,我今后一定会有机会来这里的(信心开始“膨胀”哦:)我那时第二次经组织部门选调,确定要去河南某地当副县长,正踌躇满志,故有此“信心”)。谁料想,又是十年后,2016年6月,我真的到中央党校来了,是以“教授”身份到中央六部委“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班”学习。人生有很多奇妙的想不到!

总之,我年轻时候的经历,也算是一部励志传奇。我是中国政法大学成教学院培养出来的第一个研究生、第一个博士、第一个博士后。后来,我曾多次应邀回母校给成教学院的学生作励志报告(他们与政法大学的本科生相比,很多人都有自卑心理,需要激励学习的士气)。应该说,报告的效果还是比较明显的。在我之后,陆续有很多成教学生考上了研究生甚至是博士。而我所作报告的主要内容,就是分享我的自学经验。

学习是一种生活方式

记得我到中国政法大学进修的第一学年,由于表现还不错,曾与另一潘姓同学一起被老师指定在全院大会上发言,分享学习经验。潘同学先发言,其发言主旨是“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轮到我发言时,我说我不能同意潘同学的发言,“书山有路勤为径”尚可以理解,“学海无涯苦作舟”完全不能苟同。学习本来就是一种乐趣,哪来的辛苦可言?

学习新知,乐不可言。只有认同这种观念,才谈得上课堂学习之外的自学问题。如果把学习当成一种负担,那就没有必要去“自讨苦吃”。有机会阅读本书的同学,都是一路闯关夺隘、斩将搴旗,胜利冲进自己心仪的法学院的优等生,领悟能力与包括我在内的成教学生不可同日而语,此处不再赘言。下面谈一谈我的几点体会。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自学,英文中的一种表达方式是“teach oneself”。——我们能自己教自己吗?实际上,在自学过程中,老师还是有的,这位老师就是“兴趣”。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在学习过程中,要尽早找到你的兴趣所在。只有找到了你真正感兴趣的东西,学习才会有不竭的动力,才会有“最好的老师”指导你如何学习。在自学过程中,无论遇到什么曲折,只要你始终保持着学习的兴趣和乐趣,都可以不畏艰险,甚至知难而进,最终登上有着无限风光的险峰。

以我自己为例,我对行政诉讼法学的研究一直有着浓厚的兴趣。2004年我从政法大学博士毕业时,经省委组织部选调,要去河南某地当副县长(后来发现,副县长其实“官”也很小。不过,这对于1998年还是乡政府广播员的我来说,六年时间能够飞跃成为“副县长”,其诱惑力还是非常大的)。但由于当时完成博士论文后,我觉得有许多饶有兴味的学术问题还没有完全弄清楚,在收到北京大学的博士后录取通知后,我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后者,于是,才有了后来的《行政诉讼程序的改革与完善:行政行为司法审查标准问题研究》这本专著的问世。当然,也有了我后来二度选择去河南地方政府任职、后又重返学界的“旋转门”经历。——人的兴趣也会发生变化。

我在政府和学校之间几度穿梭来回,最后才发现自己真正喜欢的还是读书、学习的生活,而不是去做“肉食者”。尽早发现自己的兴趣,稳定自己的兴趣,并努力发展自己的兴趣,这是每个人可遇而难求的福气。

及早确定学习目标

与国外大学“宽进严出”相比,中国大学的特点目前还是“严进宽出”,由此导致有些学生进入大学后对自己放松要求,甚至因不知道干什么而饱食终日、无所事事,荒废了大好年华。刚入学时几乎看不出大家有什么不同(你看军训时,同学们除了有性别、高矮、胖瘦的差别之外,哪里还有什么不同),然而,四年之后即将走出校门的时候却相差悬殊,甚至判若云泥。其根本原因是,很多人因没有奋斗目标而失去了提升自我的动力。

如果没有学习目标作为指引的“灯塔”,大学生活就会像迷失了航向的小船,不仅不能到达我们所向往的彼岸,甚至还有发生倾覆的危险。反之,若目标明确,就很容易找到学习的意义和动力。仍然以我自己为例,1994年我到政法大学进修,1996年通过国家律师资格考试(当年的通过率是3%)。我在两年内就通过了这场对法律人来说意义重大的考试,归因于当时的学习目标非常明确:毕业后去做律师。——沿着正确的方向一步一步走下去,水滴石穿,何事不成?

亲爱的同学们,先不说什么志存高远,先不说什么星辰大海,你今年、明年的“小目标”是什么?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1996年8月,刘东亮在中国政法大学昌平校区八号公寓留影,中间为学友刘俊标,左为桑磊主编

在自学过程中,还有个比较重要的问题,是找到一些志同道合的学友。如果能结识几个学习方面的好友,不仅能使你避免孤陋寡闻,使你博闻广记,更重要的是,在你遇到挫败的时候,朋友们的扶持和鼓励,可以帮你重拾信心和勇气。——在我曲曲折折的求学道路上,许多尊敬的师长、许多亲爱的师兄弟姐妹,曾经给予我莫大的提携和帮助!

与自学有关的几个细节问题

虽然说“学习无定法”,我还是从三个方面简单说一下,特别是英语和其他学科的自学问题。

1.学好英语的重要性无论怎么形容都不为过(大家现在可能还体会不到,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就会有深切的感受)。仅靠课堂学习,英语肯定是学不好的。而学好英语,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捷径,我的经验就是多阅读,在广泛阅读中提高语感、丰富词汇。就像我们学中文一样,语文水平不错的同学,哪个不是课外阅读比较多?只是英语学习比较枯燥,很多人都半途而废。因此,增强英语学习的趣味性非常重要。我个人觉得,在掌握了一定词汇量的基础上,除了阅读China Daily等时事类的报纸,多读英文版的世界文学名著是一个很好的途径。比如,前面提到的英文版《基督山伯爵》,大家一定会爱不释手,一边读、一边蒙(猜),对于频繁出现的不认识的单词,再勤查查字典,英语水平不知不觉中就提高上去了,而这个提高的过程充满了无限乐趣,哪里用得着什么“悬梁刺股”?

2.在任何一所学校,图书馆都是一座丰富的宝藏。除了自修、借阅我们感兴趣的图书之外,最不能忽视的一个地方是期刊阅览室。通过阅读期刊论文,你可以了解最新的各学科研究动态,弥补课堂知识传授的不足。期刊论文读得多了,你也会产生“研究”的冲动,就像当年我在政法大学成教学院进修时一样。不管将来是否走学术道路,培养研究能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是非常重要的。

3. 法学之外学什么?怎么学?法科学生在课堂学习之外,应该博采众长,广泛汲取各学科知识的营养,这个道理大家都懂得。可是,人的时间、精力毕竟是有限的,平均用力,既无可能,也无必要。我个人认为,在法学之外的所有学科当中,对学好法学最有帮助的是经济学〔准确地说,我们关注的实际上是“法律经济学”(Law & Economics)〕。因为经济学是最接近“科学”的社会科学,它对人类行为和社会现象的阐释相对最为“客观”。以权利的论证为例,很多人习惯于运用传统的“天赋人权”学说揭示权利的来源。

然而,诉诸政治哲学和道德哲学的“天赋人权”学说具有强烈的主观性,论证的结果常常是“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易言之,从抽象的概念、理念、信念等“大词”出发进行论证,很容易落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虚华空泛。相比较而言,在权利论证方面,法律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更具有解释力和说服力。

那么,怎么自学经济学呢?特别是在经济学日益数学化的今天,那些经济学论著中几乎泛滥成灾的数学模型,简直会把有着数学软肋的法律人逼得发疯。其实,最简单的办法就是阅读那些历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的中文译著。这些学术大师的著作(数学并不多,甚至没有),读上个三、五本,进入其语境之后,就能顺藤摸瓜,逐步找到学习的方向和线索了。读着读着你会发现,那些获得过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大师,其实并不全是搞经济学的,其中不乏心理学家(如丹尼尔·卡尼曼)、管理学家(如赫伯特·西蒙)等等。——学科界限是人为划定的,而我们要研究的世界是同一个世界。易言之,世界是同一的,各个学科从不同的角度所作的阐释都只是“管中窥豹”。从多个角度观察世界,才能逼近事实的真相。

最后,我想说的是,学习是一种生活方式,它就是生活的一部分。特别对法律人而言,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会比其他很多行业更深刻地感受到“终身学习”的观念有多么重要。而在大学期间就养成“自学”的好习惯、好方法,将是我们一生都受用不尽的财富。

PS:如果上述说法有什么不妥,请见谅哦,我不过是个侥幸混到大学讲台的滥竽者——you know,我本来应该是教小学的:)

全文转载自“光石法学苑”微信公众号。

摘自《法学第一课》,桑磊主编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23年7月

名家翰墨——当代实力派画家刘东亮作品赏析

【艺术简历】

刘东亮,1972年生于石家庄,河北画家、佛教学者、国内知名风水师、春江书院院长、明德家园儿童村(民办孤儿院)创办人,中国国家画院范扬工作室研究生,曾任《中国图书商报》国内专题部主编,现任某宗教图书出版机构佛教图书编辑,编辑出版了各类图书40余种。

朋友一生一起走

——谈刘东亮其人其画

作者:(画家)彭建辉

东亮是我青年朋友当中修养全面的艺术家。书画界、新闻界、佛教界,以及搞周易研究的高端人群中都有很大的影响。有一次一位书画界的仁兄谈起东亮,嬉称东亮得认识一万个人。我听了吓了一跳。忙问何以见得。这位仁兄讲:我在东亮处呆了半小时,他的座上宾一拔儿又一拔,走了的、来了的……他不见外,来宾亦不见外,电话更是此起彼伏,一个接一个,有的他自己通了半天电话,却不知道对方是谁。我听了思忖良久:认识一万个人可能夸张,但有一个事实就是他旗下的春江书院视频讲座却有三百万的点击率,他的博客更是好评如潮,以他为首撰写编辑的佛教图书一本接一本的流通、出版。

我的孩子每天早课,临摹描红本柳公权书《金刚经》就是刘东亮点灯熬夜策划编辑的。我有时惊异于东亮哪来这么大的精力,编书、讲课、画画、替人策划传统文化景观藏风纳气、规划设计。使企业家、建筑商规避风险,调理不吉。我有时候细想东亮其人,怎么客观公正地评价他还真挺难。别人喊他老师,学生们喊他师父,老板们喊他刘大师,他却虚怀若谷称对方为师。忽然间见我身边小友成长成参天大树颇感惊异,其实这都东亮三更灯火五更鸡十年苦读换来的。

我认识东亮的时候恰同学少年,我们各自在一家省级报纸供职,我做美编,他做编辑记者。当时我工作之余为数家报纸做专栏漫画。东亮也是我的编辑,他编辑的《商贸周刊》每期要我为他的版面配发漫画插图。经常的时候都是他自己采写的稿子,他甚至连漫画构思都替我拟好。我每次交稿东亮都许以褒奖,使我觉得我们之间的合作舒心惬意。有时候我觉得画得并不太好,他仍然一如既往"优稿优酬",使我颇觉过意不去,但仍然没有请他吃一顿饭。倒是他请我在青少年宫游了一次泳,并且去他家吃了一顿家常饭。

我当时单枪匹马在市里打拼,见他父母朴实好客,便油然而生回家的感觉。东亮的蜗居被满屋子图书画作塞满,只留下一张可以放他躺下的小床,我至今特怀念他小屋里那棵长得枝繁叶茂的君子兰,花开得很漂亮,香气迷人。这时我才知道,东亮的父亲是位作家,却在基层派出所当所长。东亮的母亲是位工会干部,写了很多豆腐块发表在各家报纸上,一次我收到北京一家报社寄来的样报,二版有我的漫画作品,四版就刊登有他母亲的作品。

我跟东亮玩得正爽的时候,他却突然要去北京大学读研究生,而且是学宗教研究方向,使我颇觉落寞,更显在这个都市里的孤单。后来在东亮"消失"的日子里,我经历了太多太多,都是人生的挫败感。我郁闷至极,却唯独少了东亮给我的开心、指导还有学业上的教诲。这么好的一个朋友,咋说"消失"就"消失"了呢?不过东亮的家我还能找到,我却一次都没有去过。

直到一天夜里,电话那头爽朗的笑声使我一下子心花怒放,是东亮!要知道这几年我们的通讯工具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电话、呼机、手机号码不断随时代的改变而改变,这家伙听说了我的近段时间的"不吉祥",第一时间辗转联系上我,后面的日子就不用多说了。

东亮在送给我他的新画册扉页留言写着"朋友一生一起走",使我想起我们在1998年的世界杯期间合作的一个图文专栏。东亮写文我画漫画,他一天一篇,我一天一幅,期间有一天他出差漏写一期,由他的妹妹东宇替补一篇《小女子看球记》,文章写得幽默潇洒。晚上见到发稿编辑称赞东宇文章写得有文采,我却倍生自豪,感觉是在夸奖自己的妹妹。

东亮对外一直坚称我是他的好朋友,其实我心里一直对东亮心生敬畏,因为他曾是我漫画的专栏编辑,掌握着我画作的"生杀大权"。最关键的是,东亮画得也不错,他却把挣外快的机会让给了我,我当时每期漫画稿费能买一袋面粉且有盈余,当时工资都不高。我的外快使我的书房也增加许多大部头藏书,所以我对我的编辑们都非常感激。如果没有这些编辑老师、前辈的厚爱指导,我也不会有今天艺术上的突破,借此文向东亮老师及彭氏漫画作品的编辑老师说声"感谢诸位的栽培指导!"。

东亮的画作如他的为人般的舒畅透明,不藏不掖,笔墨清新,色泽明亮。像一首歌,像一首诗,充满才气和灵性。画里的人物、动物都有生命的张力,就象围绕在我们身边的空气。我很喜欢,他更喜欢。可是我也当过编辑多年,却从没想过给他刊登一幅作品以示感谢。包括他办画展时,我都还没有意识在我的版面里给他发个消息,现在想起来那时真是年轻浅薄;而我每次去东亮处基本上都"贼不放空",不是送我图书就是赠我画作。我只是农村跑到城市里的一个"闲汉",混到书画圈讨口水喝的人,既没背景又没文化,对待佛教文化更是谨慎小心。是东亮赠我的佛教图书打开我的般若之门。

说起东亮就有刹不住的话头,就像一次跟黄永玉老先生聊天,老先生说他写儿时的趣事,一撒手就写了60万字,只是开了个头,正事儿还没提念呢!今写东亮颇觉与黄老写回忆录有异曲同工之妙趣,画画的正事只字没提,拉扯了半篇闲话就此打住,还是请诸位细细端睨东亮的画作罢!

《幸会刘东亮》

作者:张国来

神交欢喜

知道刘东亮先生这个人纯属偶然。今年春节,我教过的五六十名学生聚会,邀我还互加了微信。学生谭江勇改名谭寓匀,感觉名字有点个别,谐音"痰盂"。我是他初一的班主任,私下问:谁改的?答:自己改的。浏览他微信,也多春江书院和孤儿院的消息。猜度他改名定有说道,抑或暗示自己心胸宽大,包容他人不恭甚至说三道四,自然对他微信多了些关注。 4月末,谭寓匀微信《师父,我最近在学风水》,介绍刘东亮新作《风水禅观》,照片显示书名由赵朴初题写,还附有全书目录,勾起了我的兴致,遂联系想看看这本书。小谭网店经销他师父的书,要我住址可邮寄。我说上下班路过去取,结果阴差阳错好几天未能成行,还是小谭送达我家楼下收发室,顺便还捎来一盒茶叶。我坚持要付书费,通过微信红包打了过去。那几天忙没顾上翻看,后来阅读竟然爱不释手,足足用了半个多月,每天晚上学习研究到凌晨,越看越欢喜,越看越有共鸣,越看越想拜见作者。

臧克家说"读过一本好书,就像交了一个益友"。读《风水禅观》就是这个感觉。书中哲学像算术乘法口诀,简单、实用、准确、高效,像一眼智慧的清泉,洗濯着自己的心灵。同时也沉醉于"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欢喜境界。古人说"从来名士皆耽酒,自古英雄不读书"。我理解,英雄不读书是不读死书、不死读书,悟透了乘法口诀,把握了事物规律,就不必做那么多练习题,这在他人看来则是不读书。闻一多说过:"一个人可以无师自通,却不可无书自通"。冰心一生奉行"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风水禅观》就是一本好书,是依据古典哲学在格物致知修身悟道上的实践。正如作者所说:以风水为启用方便而修学,籍风水入道而知阴阳明体用,达"乾以易知、坤以简能"之理,践"觉悟人生、奉献人生"之行。余秋雨认为,读书应该寻找高于自己的"畏友",寻找需要仰视的书。《风水禅观》是良师,是无声的良师,传授知识、答疑解惑、启迪智慧。《风水禅观》是畏友,高屋建瓴、犹药医愚,需要仰视。《风水禅观》是益友,像老朋友聊天,信手拈来通合义理,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志同道合、需要珍惜。拜读《风水禅观》,在哲学上有些疑惑,急切盼望当面请教作者。

有缘神侃

刘东亮曾在《河北经济日报》工作。我也曾在《石家庄经济日报》和《石家庄日报》工作。我们同处一座城市,都有新闻工作经历,但从未谋面。谭寓匀是我30年前的学生,现在是刘东亮的徒弟,是很好的中介。于是,短信表达了拜访刘东亮的愿望,小谭回复尽快征求师父意见。我说"但愿有缘相见,你就是缘"。小谭回"缘来是我"。不日就有了回音,刘东亮同意,但近日在北京搜狐总部接受采访,过几天才能回来,遂约好6月3日下午在春江书院见面。

刘东亮是佛教学者,我不信佛,怕说出一些世俗的话来冒犯方家,内心很是忐忑。见面前,我梳理了一下读书体会,列出了需要请教的问题,还筛选了几个自己的观点如约至书院。小谭说,师父正在家会客,一同到家见面。一上楼,刘东亮已经迎到门口。寒暄中看他面相,比我想象年轻得多,中等身材,体态稍胖,一头短发,双目有神,衣着随意。进屋相对落座,小谭于桌子一端续茶。我发现烟灰缸内有烟蒂,好奇地问刘老师抽烟?刘东亮诙谐地说,我也不是和尚,不但抽烟,还有女朋友呢。一下子,气氛轻松了许多。我客套,知道您很忙,有几个问题简短请教。他说,不着急,敞开说,慢慢讲。于是把所有的疑惑和问题一股脑嘟噜了出来,他寥寥数语,我心服口服。一些观点他也认可,视为知己,孤独尽消。

兴致所致,古今中外,海阔天空,神侃仙聊,酣畅淋漓。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到儒释道,从河图洛书到阴阳五行,从仁义礼智信到八卦方位,从形而上的道到形而下的器,从世界格局到中国发展,从东西方关系到南南合作等等。刘东亮说他是铁杆儿的"毛粉儿 ",春江书院宗旨与"实事求是"无异,引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话题,还探讨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能够在中国生根开花结果。又聊当下突出的社会问题,寻找解决办法。刘东亮针对我的问题,传授义理知识,如醍醐灌顶,大有顿悟之感。

殊途同归

刘东亮是北京大学哲学系著名教授楼宇烈的弟子。他涉猎广泛、通儒释道、知识渊博、反应敏捷、功底深厚,尤其在佛学研究方面见长。本人不敏,才疏学浅,孤陋寡闻,与之漫无边际的闲聊,实在怕浪费他宝贵的时间。看他没有反感,也很健谈,不免话多了起来。多年来,我学习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研究古典阴阳五行学说,与刘东亮相比,虽然学习不够深入,研究起点很低,范畴非常狭窄,路径不尽相同,但结论一致。我认为,圣贤之道就是为人民服务。刘东亮说,他研究佛学的结论也是为人民服务。对此,我深信不疑。

关于儒释道哲学理念。我认为儒道两家哲学主张不同。儒家激励仁爱,如同汽车油门,是走向成功的动力;道家克制欲望,如同汽车刹车,是防止失败的保障。阴阳相辅相成,都是正能量。刘东亮说,儒家入世,释道两家出世,到王阳明则把出世入世合二为一。曾国藩、孙中山继承了这一哲学流派主张。出世与入世一体,符合佛家的"不二"。我认为,四海之内皆兄弟思想,是儒道两家的共同之处。刘东亮说,也符合佛教众生平等的思想。如此看来,儒释道在哲学上是统一的、是相通的。

关于孝道,我们观点一致。石家庄良村热电有限公司正在开展的"报春晖"活动,核心是知感恩、讲奉献,并分四个层面"报春晖",即报答父母养育之恩、集体温暖之情、社会关怀之义、党和国家哺育之德。我没读过佛经,也不知佛教有"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之说。这个设计理念来源于五行生克,来源于"印"的万物类相,来源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佛教报四重恩有异曲同工之妙。佛家的四重恩:报佛恩、国土恩、父母恩、众生恩。《风水禅观》演绎孝道,从庄子"孝之至也"发轫,深入浅出分析乾坤两卦,入情入理,契理契机,令人信服。

展望未来

古代贤士说"不为良相,便为良医"。我曾就此咨询过不少老中医,他们未能给出令人满意的回答。刘东亮问,你能回答吗?我说良医与良相的共同点在调和阴阳。刘东亮表示认可,还依据义理推而广之,对人体、家庭、企业、国家和世界作了精彩解释。他说人体是一个小宇宙,一个家庭、一个企业、一个国家乃至世界也分别是个小宇宙。把握好小宇宙五行相生相克关系,身体、家庭、企业、国家和世界就能够实现和谐。恰如《阴符经》所言"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

刘东亮信手勾勒洛书细解中数"五",做出21世纪中国定会繁荣富强的判断。《风水禅观》对生数和成数有专门论述,但仍不解渴。对"五"这个"中数",我理解为中数、中枢,刘东亮解释为中庸、中用,聆听教诲,则有了更加清晰准确的认识。他以世界眼光看未来,中国处于中央土,东有欧美木,西有中东金,南有亚非拉火,北有俄罗斯水。中国必定是光明的中国、美好的中国、诚信的中国、担当的中国、智慧的中国。

德高为师

"德高为师,身正为范"。论年龄,刘东亮1972年属鼠,我1961年属牛,年长他十多岁;论德才,刘东亮学贯古今,堪称我的老师。本人不才,忝有十年教师经历,深知教师的品行。老师恨不能把全部知识灌给学生,燃烧自己,无怨无悔,照亮别人,无私奉献。初见刘东亮,就深切感受到了他高尚的师德,也印证了谭寓匀的话:师父比我还小,但这个头没白磕,学到了很多知识和做人做事的道理。这正是自己东边亮,照得西边也亮。

刘东亮对知识的慷慨相赠令人感动。知识就是财富,德高方能与人分享。一见面,他就把长期研究的成果告诉我,实在让人感动,也肃然起敬。他说,关于中数"五",书中有过论述,现在又有心得,虽然尚未公开,但已基本成型。于是从哲学角度仔细讲解理论体系,画出两幅洛书九宫格,比对二者微妙关联,尔后揭示事物运动规律。暗自庆幸,遇到刘东亮是自己的福分。

江湖上说"猫教老虎留一手",怕教会徒弟饿死师父。说到底,江湖术士故意隐瞒诀窍,以绝学技艺谋生,甚至当作敛财手段,本质是利己,只要不损害他人也算不上卑鄙,但尚未提升至利他利天下的境界。以前浏览过一些研究周易的书,感觉欲言又止、故弄玄虚、遮遮掩掩、云山雾罩、让人摸不着头脑。我始终相信大道至简。俗话说,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风水禅观》前言开诚布公:"所学所悟不敢私藏,成风水禅一册,供养恩师及十方大众"。大道至简,书中倾其绝学流布天下,有的还是首次公开文字披露,好学,好记、好用,便捷快速、反应灵敏、功效卓著,彰显刘东亮大师品德、大德气度、大贤风范!

"类固相召,气同则合,声比则应"。如果说知道刘东亮纯属偶然,那么深入交往定是必然。三个小时的长谈意犹未尽,期待下次在春江书院拜访,再行请教讨扰。顺祝春江书院及孤儿院越办越好。

问水

来人问道道无差,

犹鱼问水遍天涯。

水本未离多此问,

但息妄想自归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