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生肖

玉刚卯上都写什么字(玉刚卯)

玉刚卯上都写什么字(玉刚卯)

最强辟邪三件套,可不是什么瑞兽大仙

中国玉器的历史源远流长,古代玉器不仅蕴含着传统文化的厚重内涵,同时也反映着中国古代不同历史阶段的时代风貌。

  汉代是中国玉器发展的巅峰时期,汉代玉器的杰出成就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治玉工艺达到了登峰造极的高度;二是玉文化的思想理论趋于完善。

  在两汉时期,随着儒家理论被确立为社会文化的主流思想,“君子比德于玉”等一系列丰富的儒家文化思想被植入玉器当中,从而奠定了中国玉文化的基础思想理论,中国玉器也从此被赋予了更深厚的文化内涵。

  关于“辟邪”的和田玉,99%的人都会说,这个我知道,那不就是貔貅嘛!

  有些人会补充到其他各种瑞兽、神仙……这类题材十分宽泛,内容也是非常丰富。不过今天我们要聊的是那1%知道的。

  古代辟邪哪家强 ,还得大汉三件套!

  在汉代,有这样三种辟邪的玉饰,地位相当之高,完胜其它的辟邪物品。无论是庙堂之上的贵族王公,或者下里巴人的平头百姓都十分推崇。它就是今天我们要和大伙聊的辟邪种类——厌胜佩。

  “厌胜佩”的“厌胜”就是“压制”的意思,这辟邪三宝分别是:刚卯、司南佩、翁仲。从西汉开始,在民间一直流传至今。

翁仲

  翁仲起源说法有很多。其中最有名的就是他是一位威猛的大将军,因威震匈奴而出名,连以他形象雕的雕像都让匈奴十分害怕。

  《明一统志》载称:翁仲姓阮,秦时安南人,身长一丈三尺,气质端勇,异于常人。始皇并天下,使翁仲将。翁仲死后,铸铜为其像。

  玉雕中的翁仲长袍伫立,五官与服侍都只用简单的线条刻画,刀法简练,粗犷有力。

  翁仲呈现出来的就是:头上一横,显示戴帽;面部三刀,显示眼鼻;胸肩两刀,显示胡子双肩;腹下二刀,显示宽衣大袖,共八刀。

司南

  辟邪三宝其中之一的司南佩其实来源于司南仪。

  东汉王充在《论衡》里面说:司南之杓,投之于地,其柢指南。  就是说,用磁石做成勺子,配一个地盘,杓子的根部会指向南方,没错,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指南针。

  司南佩就是仿司南之形雕琢而成的佩戴的饰物。多是长方体,分上中下三个部分,上面成小勺形,中间呈“工” 字,方便系带佩戴。

  在有的人看来,人中邪以后,常会糊里糊涂、不辨是非、不辨方向。而司南仪能辨方向,人们就认为佩戴上司南佩就不会被迷惑,能保持头脑清醒,从而衍生出它能辟邪,有逢凶化吉的作用。

玉刚卯

  辟邪三宝的第三个就是玉刚卯了。其实它是由两个物品构成的,一个叫“刚卯”,一个叫“严卯”,《后汉书》里面把它们合称作“双印”。

  玉刚卯最早出现在西汉晚期,是长方体的样子,四面都刻上了辟邪的文字,每面两行。

  要说起它们的区别,那就是一字之差,因为刚卯三十四字,严卯三十二字。

  而与玉司南和玉翁仲这样的厌胜佩,所指向的邪恶概念不同的是,玉双卯,很大程度上针对的都是古代令人闻之色变的瘟疫恶疾,正如新型冠状病毒。

  双卯是两汉时期极为流行的文化载体,是古人佩戴在身上用于“驱邪避疫”的护身符。据史书载,汉代自皇帝、诸侯王至士人莫不佩戴。

  并且双卯依照等级用玉、犀、象牙、金或桃木制成,长形四方体,有孔可穿绳,四面皆刻有文字,多为驱鬼愕疫等言辞。

  两汉时期,随着儒家思想在社会文化中占据了主导地位,“谦谦君子,温润如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等一系列丰富的儒家文化思想被植入玉器当中,中国玉器被赋予了更深厚的文化内涵,从此奠定了中国玉文化的基本格局。

  而汉代玉器“辟邪三件套”的产生,一方面反映了两汉时期社会文化丰富多彩的多元化特征;另一方面则反映出汉代玉器兼容并蓄、博大精深的艺术特色。

  因此,翁仲、刚卯和司南既两汉时期社会文化的真实写照,更是汉代玉器巅峰时代的重要实物佐证,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

  其实时代发展到今天,这三种玉佩辟邪镇魔的寓意已经淡了很多,毕竟千年过去了。

  但他们的雕刻形式和古朴的风范却一直存在,并且受人喜欢,我想这就是压胜佩独特的魅力吧!

来源:亚洲艺术画报社

玉刚卯、玉翁仲、玉司南—汉代的辟邪三宝!

玉刚卯、玉翁仲、玉司南作为为汉代人们用来辟邪厌胜的流行饰品,统称为辟邪三宝。

古人云:“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辟、邪都是为不正派,不正当之意。后来,“辟邪”的含义逐渐演变为驱除邪祟。

汉朝在文化、信仰方面继承了楚国的许多文化,尤其是继承了楚人的信鬼好巫。在这种文化影响下,被称为驱邪避疫玉器三件宝的刚卯(严卯)、司南佩、翁仲,皆应运而生,成为汉代贵族中十分流行的佩饰。

天津博物馆藏 汉玉刚卯、严卯

台北故宫藏汉代司南佩

汉玉翁仲从左至右:南京博物院馆藏;《中国玉器全集》图片;台北故宫馆藏。

刚卯和严卯最早见于《汉书·礼仪志》、《汉书·王莽传》及《后汉书·舆服志》上,得名于开首铭文:“正月刚卯”、“疾日严卯”。在《后汉书·舆服志》中将刚卯和严卯称作“双印”。印为执政所持信也,又可被称为“玺”。则有前人认为刚卯严卯只是“玺印”的一种形式,且先秦以来,男子一直都有佩印的习俗。

东汉 玉刚卯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藏

玉刚卯与玉严卯最早出现在西汉晚期,两者形制相同,四面长方形体,四面器表刻压胜之文,每面两行,用以驱邪;两者的区别在于所刻文字不同、字数不同,刚卯三十四字,严卯三十二字。上下端有贯通的天地孔,可穿线佩戴。

东汉 玉双卯 亳州市博物馆藏

汉双卯复原图

刚卯的铭文为:

“正月刚卯既央,灵殳四方,赤青白黄,四色是当。

帝令祝融,以教夔龙,庶疫刚瘅,莫我敢当。”

白话文大意:【正月中所制作的刚卯已经完成,具有威灵的殳书覆盖东西南北四方、贯通春夏季秋冬四季、掌管金木水火土五行;四神各当其职,四季天地时顺。炎帝向火神祝融发号令,让其驯教夔与龙两神兽。当驯教夔龙保护我后,众多的厉鬼疫病鬼魅没有可以战胜我的了】

汉 玉刚卯 上海博物馆藏

严卯的铭文为:

“疾日严卯,帝令夔化。顺尔固伏,化兹灵殳。

既正既直,既觚既方。庶疫刚瘅,莫我敢当。”

白话文大意:【在子卯之日佩戴严卯来刚尅不吉之事,(这是因为)炎帝下令(祝融)驯教了夔兽。夔龙顺从人,并长久侍奉人,并化作严卯上具有神威的殳书。刚严卯如书写文字的方与觚一样,为方柱型(书写字数小于百字的工具为方、大于百字为策)。(有了刚严卯辟邪)众多的厉鬼疫病鬼魅没有可以战胜我的了】

汉 玉严卯 故宫博物院藏

综上所述,可推知刚严卯的作用:

其一,为辟除邪灵,去除疫病,强身健体以求长寿。

其二,作为门户装饰的刚卯和严卯可镇宅,驱除寒气,使院内植物茂盛,家人平安的作用。

其三,为刘姓(汉代)朝代强大的吉祥圣物。如《汉书王莽传曰》‘刘’之为字‘卯、金、刀’也,正月刚卯,金刀之利,皆不得行”,这也是王莽篡汉后,怕汉代复辟,故一度严令禁止人们佩戴刚卯和严卯的主要原因。

迨至东汉,刘姓重掌天下,刚卯的佩用,不仅在民间得到恢复,而且还进一步发展为国家的舆服制度,作出了严格的等级限定(“乘舆、诸侯王、公、列侯以白玉,中二千石以下至四百石皆以黑犀,二百石以至私学弟子皆以象牙。”—《后汉书舆服志》)。

天津博物馆藏 汉玉刚严卯

考古出土的汉代刚卯和严,篆书刻文的字体,以细浅草率不规为特征,不仅来回复笔多,而且有毛道和漏锋。据研究,系采用高硬度石质尖状器反复蹭刻所致。《汉书.王莽传》“正月刚卯”颜师古注引服虔曰:“刚卯,以正月卯日作佩之…”这个记载刚好解开了一个困惑——为什么汉代刚卯上的字不是砣出来的?我们知道汉代玉刚卯与玉严卯上的字都是用硬物蹭划而就,看来是因为需要在正月卯日,甚至卯时,很短的时间内完成制作,如果使用砣具雕刻是来不及的。

玉刚卯与玉严卯上的字体与篆书接近,基本可用辨识篆书的方法认读,字形线条直来直去,硬朗而少有圆滑转角,并有减笔与假借的现象,与篆书是有区别的,应该是先秦八体中的殳书。

玉司南佩是汉代辟邪玉之一,数量不多却很重要。司南佩形若工字形,扁长方体,分上下两层,为两长方柱相连形,横腰环一凹槽。顶部琢一小勺,下端琢一地盘,全器光素无纹。在中间凹细处或小勺柄处,有一个横穿或竖穿的孔,可穿系佩挂。

司南本是我国古代发明的利用磁场指南性制成的指南仪器,用于正方向,定南北。古代的司南形如勺,也像瓢或北斗星形,其构造上有勺,下有地盘。无论地盘如何防止,勺如何转动,最后勺的定向始终指向南方。在汉代占卜之风大盛时,又成为测算凶吉的工具。

司南

人们遂仿司南之形,将实用器转变为佩饰器,琢成顶部有司南形状的小玉佩,随身佩戴,用于辟邪压胜,为司南佩。从司南佩其主体呈现的独特的凹缺形外轮廓和佩带者的角色上,判断出这可能是后人为达到从良渚玉琮上取得某种宗教意义,而刻意扁化、小化玉琮所得到的衍变形体。

河北省定州市博物馆藏 汉司南配

《简论“司南”兼及“司南佩”》插图

司南佩还衍化出一种被称为“工字佩”的厌胜佩,即去掉司南佩两端的小勺和地盘,工字佩整体器型偏扁平状,是平面化了的司南佩,形制比司南佩更加硬朗,工艺也简单一些,因而有不少实物流传。

西汉工字佩的串饰。琥珀质,高0.7厘米。工法规矩,小巧精致。“工”字中部凹细处横向穿孔。扬州博物院藏

另一种在形制上与司南佩相关的厌胜佩是双胜,“胜”的意义多与西王母有关,为西王母头上的装饰。是祥瑞的象征,同时具有辟邪的作用。

西汉 连胜佩 陕西西安理工大西汉壁画墓M1

青玉“双胜”佩 南京博物馆藏

新莽时期西王母壁画

厌胜佩中的刚严卯、司南佩和翁仲大致只在汉代盛行过,而双胜佩直到两晋南朝仍旧延续,并衍生出两晋时期风行的金胜。

西汉后期较晚阶段 金连胜佩

“连胜佩”、“工字佩”、“司南佩”三者之间从外形上看确实有些相似,但仔细对比后它们是存在很大区别的。如从佩戴使用功能上来看,又基本是一样的,它们都是用于辟邪厌胜。故其三者都应该属于厌胜饰。

司南佩在东汉最为流行,其后逐渐衰微,宋以后有仿。宋代司南佩大多有桂花沁、牛毛纹等,包浆较好,器各部刻画过渡自然。明代的司南佩,刻画线条较硬,边缘锋利,细部碾琢不甚讲究,呈工字形或圆柱形,抛光技术较好,玻璃光感很强。清代亦有司南佩,主要特点是器型较大,形制有变化与创新,碾琢精细,抛光讲究。古人认为,出门挂司南佩“视为吉祥”。

翁仲是厌胜佩中唯一的人物造型,历史上确有其人。《明一统志》载称:翁仲姓阮,秦时安南人,身长一丈三尺,气质端勇,异于常人。始皇并天下,使翁仲将。翁仲死后,铸铜为其像。通过历史记载,我们知道翁仲是秦代一个大力士,还是一个威严勇猛的大将军,秦始皇曾令翁仲兵守临洮,威震匈奴,以他的形象作佩饰,有驱除邪魔之意。

翁仲

为了使活着的普通的人也能够沾翁仲的光来辟邪驱恶,在汉代,经常有玉工将翁仲形象雕琢成小拇指大的玉件(即玉翁仲),将其挂在腰间,以求平安。此后成为民俗传承了千年。有趣的是,在西汉,雕的是青年形象,而到了东汉以后,则大多为老者了;西汉是武将装束,东汉则多为文官了。

玉翁仲 汉代高3.1、宽0.8、厚0.4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翁仲之型,造型为半圆雕,着长袍伫立状,头顶有长发髻,脸长,帽子是前低后高,脸上只刻三刀,表示出两眼一嘴,没有鼻子,头下有三角型的胡子。穿孔的方法有两种,一种为头至足心,啄一上下通心穿。另外一种是自头顶向下打孔,到胸腹之间分为两路,各自由袖口出来。

东汉玉翁仲

五官仅用三条短阴刻线刻划出来,身上的服饰也以几道阴刻线表示,感觉像“汉八刀”的雕刻技法,刀法简练,粗犷有力,腰间有穿孔,可系佩。

玉翁仲在汉代比较流行,是一种使用配饰,用于辟邪。常雕刻为一老者持立状,老者长须大袍,头戴平冠有孔穿绳便于佩带。翁仲在汉代一般雕成。汉翁仲采用汉代风格“汉八刀”的雕琢方法,其色苍古,面部只琢眼和口,仅用三至五刀短阴线雕成,呈倒“品”字形,有的就是素面脸,连眼、口都不刻划,睑为长圆形,睑过于圆的多是后仿的,尤其清代和民国时期有大量仿翁仲。

台北故宫藏清代仿古翁仲

台湾故宫出版的《中国古玉图释》说:传世的玉翁仲,形制刀法都是古朴的形态。明谢堑金玉琐碎说“翁仲小人,系汉8刀刻成,其色苍古熟旧,与马缨勒同功。” 所谓8刀刻,是说它的刀法简单,只用8刀就刻成一个翁仲。与马缨勒同功意思是汉代人佩带勒、刚卯之属,主要目的是辟邪。佩带翁仲也是同样意思。

仲 汉代 高4厘米 现藏于旅顺博物馆

关于玉翁仲的汉八刀还有这样一种说法:在清末书画家李葆恂的著作中有关于“汉八刀”的记述。他在《无益有益斋论画诗》的一篇小序里记述了一次和朋友赏画打赌,朋友“因解所佩玉翁仲所谓‘汉八刀’者置几上”以为质。则知“玉翁仲”是所谓“汉八刀”者。以出土于江苏扬州东汉刘荆墓、现藏于南京博物院的“玉翁仲”为例,眉眼口身正好雕了八刀,而出土的“玉蝉”中却未见有八刀的雕法。由这点推测,“汉八刀”是专指“玉翁仲”的雕法,而非是专指“玉蝉”的雕法。当然这只是一种推测,也有一种普遍的观点认为“汉八刀”是指汉代琢玉一变纤巧繁细的作风,表现出雄浑博大,自然豪放的技法风格,“简古”、“粗放”“锋芒有力”。不过不管汉八刀从何而来,它都是我们宝贵的古玉文化精髓。

东汉玉翁仲。白玉质,高4.1厘米,腰部横向穿孔。南京博物馆藏

说起“翁仲”,有一个有趣的小笑话。相传乾隆年轻时视察贡院,见一考生在墨卷上将“翁仲”错写成“仲翁”。他问考生什么是“仲翁”?该考生答道:“二大爷”。乾隆听罢一笑,便作了一首打油诗赠予该考生。诗曰:“错把翁仲当仲翁?十年窗下少夫功。而今不许作林翰,罚去山西为判通。”也巧妙地把“功夫”、“翰林”、“通判”说反。一时传为笑谈。这位考生是谁?他便是清代名臣——李侍尧。

解读汉代驱鬼神器玉刚卯——王建泉

古玉【百日识百器】第54讲:玉刚卯

玉刚卯现藏于台湾故宫博物院

刚卯一般与 严卯成对,形制相同, 长方体,中有孔,可穿绳佩挂,器面刻吉祥语句,用以驱邪,是古代的 护身符。 汉代流行,后世仿品较多,但于汉代风格迥然不同。

01、玉器材质

甘肃苏北马鬃山玉,属透闪石矿物的软玉。

02、玉器形制

玉刚卯 ,长方柱形, 尺寸:长258毫米,宽、厚均12毫米。

03、玉器工艺

刚卯作四方柱形,中间钻孔,内穿红、青、白、黄四色丝绶,用以佩戴。其四面刻咒语,文字属“殳书”。人们企图借助咒语的魔力,得到吉利康宁,反映了汉代人崇信天帝与四方帝神可化凶为吉的宗教思想。

04、玉器年代

汉代玉刚卯。距今2200多年。

05、玉器作用

玉刚卯是汉代特有的一种驱逐疫鬼,消灾免祸的吉祥珮饰。

06、玉器特征

玉刚卯体为长方形柱,中心有一穿孔,外壁四面各有阴刻两行隶书铭,共三十四字。文曰:“正月刚卯,零殳四方。正月刚卯,零殳四方。帝令祝融,以教夔龙。庶蠖刚瘅,莫我敢当。”

玉刚卯文 正月刚卯,零殳四方

制作刚卯,必须在新年正月卯时动刀,时辰一过,即要停止,故曰“正月刚卯”。“灵殳四方”是讲该器之形。

玉刚卯文 赤青白黄,四色是当

“赤青白黄,四色是当”意思为四种颜色代表四方,只要佩挂此物,就挡住了所有牛鬼蛇神的侵犯。

玉刚卯文 帝令祝融,以教夔龙

而“帝令祝融,以教夔龙”则是告诉佩挂者:天帝已让火神警告夔龙不可作恶、不可食人了,违者即被烧死。

玉刚卯文 庶蠖刚瘅,莫我敢当

“庶疫刚瘅,莫我敢当”是说老百姓的疾病,因为有刚卯在身,也被通通挡住。刚卯有如此“神效”,所以自汉代以来,就成为人人喜爱佩戴的玉饰。

07、时代背景

刚卯始于西汉,新莽时期,曾因避“卯”为刘字的部首而一度废除,但东汉继续流行。刚卯因于正月卯日制成,故名刚卯,与严卯同为佩饰,有辟邪作用。

08、备注

刚卯的字体为古代殳(shu)书,假借,非常难认。也有的刚卯,用汉隶或小篆,一般认为凡字体清朗可读者,皆后人伪刻。

09、作者简介

作者:王建泉

珠宝鉴定师 、钻石分级师、 NGTC宝石学家、古玉鉴赏家

哈尔滨商业大学管理学院 · 宝石及材料工艺学专业 · 客座教授

作者王建泉

中国古代驱邪避疫的玉器:刚卯”和“严卯”,真的有这个功能吗

安徽省亳州市博物馆藏东汉玉双卯

近期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的严峻形势下,全国人民团结一心、奋起抗击!

正所谓“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在抗击疫情的过程中,中国人民谱写出无数可歌可泣的时代赞歌,这也成为历史洪流里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真实写照!

在中国古代,受生产力水平和自然科学的局限,当古人遇到无法解释的瘟疫疾病,通常只能将其理解为妖魔鬼怪作祟。

(此处已添加小程序,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各种用于“驱邪避疫”的古代玉器应运而生,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汉代玉器中的“玉双卯”。

天津博物馆藏东汉青玉双卯

双卯,又称“双印”,顾名思义是由两个卯组合而成,它们分别是“刚卯”和“严卯”。

二者形制相同,均为长方体,通天孔,可穿绳佩挂,器面均铭刻有文字。二者组合在一起统称双卯。

双卯是两汉时期极为流行的文化载体,是古人佩戴在身上用于“驱邪避疫”的护身符。

(此处已添加小程序,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双卯佩戴示意图

汉代双卯材质丰富,分别有玉、金、牙角或木质等等。

其中玉质双卯最为高级,是当时皇帝、诸侯王等统治阶级贵族佩戴的高等级玉佩饰,不仅数量稀少而且极为珍贵,历来为古玉藏家所推崇。

史籍《后汉书·舆服志》记载:“佩双印,长寸二分,方六分。乘舆、诸侯王、公、列侯以白玉,中二千石以下至四百石皆以黑犀,二百石以至私学弟子皆以象牙。”

上海博物馆藏东汉白玉刚卯

两汉时期玉双卯的规格不尽相同。总体来看,为了便于佩挂,双卯尺寸呈逐渐缩小的趋势。

西汉玉双卯规格较大,唐代历史学家颜师古对此记述:“刚卯,……长三寸,广一寸,四方”;

到了东汉,双卯的尺寸逐渐缩小,从早期的“长三寸,广一寸”演变为“长一寸,广五分”。

(此处已添加小程序,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汉代“一寸”大约相当于今天的2.33cm,就是说东汉玉双卯的规格大约为:长2.3cm,宽1.1cm,厚1.1cm。

例如安徽省毫州市凤凰台汉墓出土东汉玉双卯,由刚卯、严卯两件组成,白玉质地,各刻铭文。长2.25cm,宽1cm,厚1cm。

安徽省亳州市博物馆藏东汉玉双卯

在中国古代,玉双卯属于“厌胜佩”的范畴。

厌胜也称压胜,是中国古代一种避邪祈吉的文化习俗,指通过法术或祈祷达到制胜所厌恶的人、物或鬼怪邪祟的目的。

因此“厌胜佩”又叫压胜佩,是古人佩戴在身用于驱鬼避邪保祥纳福的护身符。

(此处已添加小程序,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厌胜佩是特定文化风俗的衍生物,首先具有护身符的功能,同时造型和寓意还带有明确的指向性,通常针对比较具体的对象和内涵。

而玉双卯所指向的邪恶概念,很大程度上正是针对古代令人闻之色变的瘟疫恶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宋代玉刚卯

早期的刚卯和严卯是民间除病驱邪思想所产生的避邪佩饰。

先秦时期民间常有佩戴桃木饰品“桃殳”的习俗,古人认为桃木有驱魔作用,所以流行佩戴桃木制品用以驱鬼愕疫。

到了汉代,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古人将桃殳和印信组合在一起,从而演变出双卯。

双卯最早流行在民间,之后被纳入汉代组佩的礼制系统,并且通过材质区分等级,其形制和规格至东汉时期发展完善至成熟。

(此处已添加小程序,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之所以玉双卯区别于一般玉佩饰,其产生背景有着强大的庶民文化基础,主要证据源自玉双卯上的铭文,清楚地记载了双卯的功能。

刚卯铭文

汉代玉双卯的铭文很有特点,其字体非篆非隶极难识别。

事实上,玉双卯所刻文字是先秦时期的“殳书”。所谓殳书,产生于秦代,是当时流行的八种书体之一,是一种专门刻写在兵器上的文字。

秦代工匠需要在制作的兵器上留名或刻写,由于篆书笔画繁多,因此缩其形而减其笔,逐渐演化形成了殳书。

汉代刚卯铭文皆为殳书,后世制作,因袭古制,殳书遂为约定俗成。

上海博物馆藏东汉白玉刚卯

一般刚卯铭文为:“正月刚卯既央,灵殳四方,赤青白黄,四色是当。帝令祝融,以教夔龙,庶疫刚瘅,莫我敢当。”

古人相信刚卯铭文是其辟邪法力之所在,因此玉刚卯刻文的制作时间非常考究:应该在新年正月的卯日卯时开始动刀,时辰一过,即要停止,故曰“正月刚卯”。

古代一个时辰相当于现在两个小时,这就意味着刚卯的制作只有短短两个小时的时间。

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古代,玉刚卯仅靠手工在短时间内完成制作,很多汉代刚卯铭文有金属利器反复划刻的痕迹,而铭文阴刻线也未经仔细打磨,整体呈现粗犷朴拙、不假修饰的艺术风格。

这也给古代刚卯的真伪鉴定提供了依据,一般认为凡字体清朗可读者,皆为后人伪刻。

东汉玉刚卯

铭文中的“灵殳四方”是对刚卯形状的描述;

而“赤青白黄,四色是当”是指以四种颜色代表四方,只要佩挂此物,就能阻挡鬼怪的侵犯;

“帝令祝融,以教夔龙”意思是天帝命令火神祝融警告夔龙不可作恶;

“庶疫刚瘅,莫我敢当”是说所有佩戴者的疾病因为有刚卯在身,也将被通通挡住。

东汉玉刚卯

严卯铭文为:“疾日严卯,帝令夔化。慎尔固伏,化兹灵殳。既正既直,既觚既方。赤疫刚瘅,莫我敢当。”

严卯和刚卯的形制与用途相同,区别在于首句作“正月刚卯既央”的称为刚卯;而首句作“疾日严卯”的则称为严卯。

同时,玉双卯的文字一般每面8字,共32字,也有第一面10字,余面共8字的。

(此处已添加小程序,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玉严卯

综上所述,玉双卯在汉代广为盛行的原因是其高度契合了两汉时期的社会文化,是先秦文明对上古神明文化的延续和发展。

汉代以后,随着魏晋南北朝佛教和道教的兴起,先秦时期的方仙道文化体系逐渐淡出历史舞台,而玉双卯也更加难觅踪影。

在宋、明、清代历史学与金石学发达的时代,古人出于对汉文化的景仰,也曾对玉刚卯进行过一定程度的仿制。

除此之外,汉代玉双卯的传世数量极为稀少,加之双卯又是中国古代非常典型的驱邪避疫玉器,因此具有极其重要的文物价值和研究价值。

安徽省亳州市博物馆藏东汉玉双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