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生肖

五观指的是哪五个部位(五观)

五观指的是哪五个部位(五观)

[转载]马克思主义“五观”

马克思主义“五观”即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宗教观.

  1、马克思的国家观  “国家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器,是使一切被支配的阶级受一个阶级控制的机器.”这是V.I.列宁对K.马克思、F.恩格斯的国家观点最全面、最准确的概括.它包括3层含义 :①国家是有阶级社会的组织.这说明国家是一种历史现象,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会永远存在下去.它是社会内部矛盾运动发展的结果,是私有制出现、阶级形成后,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同样,国家也必然伴随着阶级、阶级矛盾的彻底消灭而自行消亡.这是国家的产生、发展、消亡的客观规律.②国家是阶级统治.这指出了国家的本质,即国家是哪个阶级的政权,是哪个阶级的统治.在有阶级的社会中,任何一个阶级的统治都来源于它们的经济统治,而一个阶级的经济统治又必须依靠它的政治统治来维护和巩固,因此国家政权总是属于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政治统治是统治阶级的联合力量,是统治阶级的集体意志和力量的表现,一般都是通过国家意志来实现的.奴隶制国家的本质是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封建制国家的本质是地主阶级的统治,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是资产阶级的统治,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是无产阶级的统治.③国家是机器.它形象地指出国家是由许多部件所组成的互相联系的有机整体.国家组织与其它社会组织的主要区别,就在于它有强迫被统治阶级服从国家意志的能力,有行使这种权力的官吏(干部),有实现这种权力的军队、警察、法院、监狱等强制机关,还有供养官吏与强制机关的捐税和国债.这3项构成一种组织力量和物质力量 ,即特殊的社会权力.  2、马克思主义民族观  第一,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有它自身形成、发展到消亡的客观规律.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民族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的,并且民族的发展是受社会发展规律制约的.  第二,民族和阶级是两个不同的社会历史现象,民族问题与阶级问题是两种性质不同的问题.在阶级社会里,民族内部包含着不同的阶级,存在有阶级斗争,所以在阶级社会里,民族问题往往同阶级问题联系在一起,剥削阶级总是将这样那样的民族问题打上阶级的烙印.但不能因此得出结论说,民族问题的实质是阶级问题.在社会主义时期,阶级斗争已经不是主要矛盾,民族问题基本上是各民族劳动人民之间的关系问题.如果把民族问题的实质归结为阶级问题,那就只能严重脱离以至伤害少数民族群众,不但不可能正确处理民族问题,加强民族团结,反而会给敌对势力帮忙.  第三,民族问题是社会发展总问题的一部分.民族问题从来就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社会发展总问题的一部分,是革命和建设总问题的一部分.民族问题只有在社会总问题解决进程中,才能得到解决.如果我们在整个革命建设中重视民族问题,正确认识和处理民族问题,它就对整个革命和建设过程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如果忽视或者错误地处理民族问题,她可能会给革命和建设事业带来巨大的破坏力,使整个革命事业受到挫折乃至失败.  第四,各民族平等的联合,反对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各民族无论大小,都一律平等.每个民族都是人类物质财富和历史、文化的创造者,各民族应在完全平等的基础上团结起来,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全世界各民族的无产阶级应坚持国际主义的原则,同一切被压迫民族实行不分国界和民族的亲密联合,共同进行斗争,推翻实行民族剥削和压迫的反动统治阶级.  3、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基础理论或基本原理由下列几方面内容构成:  (1)宗教的本质.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对此问题作了回答:“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  (2)宗教的发生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唯物史观的形成和完善为揭示和阐明宗教发生和发展的历史进程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工具.恩格斯对宗教发展的历史进程和宗教在不同历史阶段所展现的历史形态,先后提出过三种图式.第一种为从原始社会的“自发宗教”到阶级社会的“人为宗教”;第二种为从“部落宗教”到“民族宗教”再到“世界宗教”;第三种为“自然宗教”到“多神教”再到“一神教”.  (3)宗教存在的根源和消亡的条件.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宗教存在的最深刻的根源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不合理,使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对人成为盲目起作用的、异己的力量.“只有当实际生活的关系,在人们面前表现为人与人之间和人与自然之间极为明白而合理的关系的时候,现实世界的宗教反映才会消失,只有当社会生活过程即物质生产过程的形态,作为自由结合的人的产物,处于人的有意识有计划的控制之下的时候,它才会把自己神秘的纱幕揭掉.但是,这需要有一定的物质基础或一系列物质生存条件,而这些条件本身又是长期的、痛苦的历史发展的自然产物.”  (4)宗教的社会功能.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宗教是维护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本质上是历史上统治阶级用来维护其统治秩序的工具.但也不否认被压迫人民在历史的特定阶段利用宗教进行反抗斗争的事实.    (5)马克思主义政党对待宗教的态度.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宗教将随着其消亡的历史条件逐渐成熟而消亡;宗教对于国家来说是私人的事情,实行政教分离,实行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  4、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  马克思的历史观普通称为唯物史观.但这不是马克思自己用的名称.此名称乃马克思的朋友恩格尔在一八七七年始用的.在一八四八年的“共产党宣言”里和在一八六七年出第一卷的“资本论”里,都有唯物史观的根本原理,而公式的发表出来,乃在一八五九年的经济学批判的序文.在此序文里,马克思似把历史和社会对照着想.他固然没有用历史这个名词,但他所用社会一语似欲以表示二种概念.按他的意思,社会的变革便是历史.推言之,把人类横着看就是社会,纵着看就是历史.喻之建筑,社会亦有基础(Basis)与上层(Uberbau).基础是经济的构造,即经济关系,马克思称之为物质的或人类的社会的存在.上层是法制、政治、宗教、艺术、哲学等,马克思称之为观念的形态,或人类的意识.从来的历史家欲单从上层上说明社会的变革即历史,而不顾基础,那样的方法不能真正理解历史.上层的变革,全靠经济基础的变动,故历史非从经济关系上说明不可.这是马克思历史观的大体.  5、马克思主义文化观  马克思就“文化”的界定,提出了“扬弃”的原则.此后,马克思主义经过了列宁等革命导师的发展而得以补充,马克思主义就“文化”的界定亦得以不断完善,但是,总而言之,经典的较为公认的是对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采取批判性继承的原则,这实际上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扬弃”的观点在文化中的通俗体现.  文化是与一定时期内的社会的历史性的情况密切相关的,可以说,历史造就了文化,文化就某方面展现了历史.  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历史时期的社会条件下,某个社会群体或者是某些社会群体÷集团所处的文明的外在表征.  文化具有一定的时间性.这是显而易见的:封建社会时代与资本主义时代的文化所反映的社会文明是不同的;而原始社会的与后工业文明时期的文化,其本质各异.  同时,文化具有一定的空间性.这一点亦显而易见.譬如,所谓之“欧美文化”与“东方文化”,其类型不同;而“燕赵文化”较之以“江淮文化”,其形态亦各异.  阶级有先进与落后之分,文化亦有此之别.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先进阶级是那些更符合社会的科学发展规律的社会集团,其就生产力的发展起正向促进作用.那么,其所属的文化即为先进文化,与先进文化相对而言的,则是落后文化.先进文化是一个动态开放性体系.具体而言,所谓先进文化,又可以以某些标准划分为某些“亚子类”,在这些亚子类文化之间,与落后文化之间,均存在广泛联系.先进文化是鲜活的的,不断吸收正向的有力性促进发展的因素,自身才得以不断前进.  这种吸收是一种选择性的吸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也就是马克思主义之“扬弃”之说之体现,也即是“批判性吸纳”原则.

“五观”比“五官”更重要!

  孟浩然写:“白发催人老,青阳逼岁除。”

  时光如洪流,一去不复返,不知不觉中,人生已经过半。

  经过时间的洗礼,我们变得智慧而清醒,成熟而稳重。

  我们见过许多人,行过许多路,逐渐明白了生活的本质。

  逐渐明白人生下半场,“五观”比“五官”更重要。

  01

  年龄观:心若年轻,岁月不老

  古语有云:“人不思老,则老将不至。”

  青春不是靠年龄来赋予意义,而是一种心境:心若年轻,岁月不老。

  人生的下半程,越走越多的是年纪,越来越少的是勇气。

  太多人用年龄“框”住了自己,不敢尝试新鲜事物,逐渐丧失生活热情。

  人生路漫漫,唯有看轻年龄,将日子过得充实有意义,内心才能丰盈而豁达。

  艺术大师黄永玉,被称为“现实版的周伯通”。

  50岁学驾照,70岁出国游学,80岁拍封面,90多岁了,还开着辆霸气的红色法拉利去飙车。

  在别人看来早该颐养天年的年纪,他却一路突破,越玩越嗨。

  90岁那年,黄老爷子还画了一幅自画像,乐呵呵地称自己为“90后”。

  时光使面容起皱,但人只要心怀热忱,就永远年轻。

  《杀鹌鹑的少女》中写道:

  “不管我们几岁,只要信仰年轻,就依旧年轻;人老了不是最惨的,心老才是下坡路的开始。”

  所谓青年、中年、老年,都不过是种概念,过好自己的生活,才是正解。

  年龄,是光阴送给每个人的礼物,一岁年龄一岁人,一岁年龄一岁心。

  人生没有最好的年龄,只有最好的心态。

  不负昨日路,不负今日景,不忧明日事,哪怕岁月老去,心也永远年轻。

  02

  健康观:身体无病,心里无事

  古语有云:“但愿身长健,浮世拼悠悠。”

  时间在走,人也在变,但唯独身体健康是不变的期盼。

  生命是一张有去无回的单程票,到了人生后半场,你我拼的都是健康。

  有网友分享过自己的一段经历。

  入行十多年,他一直是公司里最拼的那拨人,为了项目,加班熬夜简直是家常便饭。

  有一回,连续通宵一周后,他突然两眼一懵,晕倒在自家浴室。

  幸亏抢救及时,他才侥幸从鬼门关捡回一条命。

  醒来以后,看到哭成泪人的母亲和满眼通红的父亲,一阵愧疚涌上他的心头。

  从医院回来,他给自己立下了凌晨前必须睡觉的规矩,还翻出落灰的健身卡,报了个私教班。

  以前喜欢的浓油赤酱鲜少出现在餐桌上,朋友的酒局也是能推就推。

  《小窗幽记》中说:“身上无病,心上无事,春鸟便是笙歌。”

  除了身体健康之外,心里想太多,也是在折磨自己的身体。

  一定要记住:你无法改变过去,想着那些痛苦的人或事,只会徒增烦恼。

  你也无法预知未来,总为没发生的事担忧,只会在负面情绪里越陷越深,可能坏事还没来,身体就垮了。

  古语有云:“身无病,心无忧,门无债主,可为地上神仙。”

  余生,照顾好身体,让心简单点,无病无灾,便拥有了世间最大的幸福。

  03

  名利观:看淡得失,学会放下

  《史记》有言:“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人这一辈子,前半生汲汲名利,后半生兜转间才大悟:得到了又如何,失去了又如何?

  得失之心,只会让自己陷入无尽的痛苦烦恼之中,且贪图名利的人,必定会为名利所累。

  何不挣脱名利的束缚,看淡得失,学会放下,做个人间自在人。

  就像当年,楚威王听闻庄子的才华名气,派遣使臣以重金聘请他来当一国宰相。

  庄子淡然拒绝,还笑着说:

  “千金,确实是厚礼啊!封侯拜相也的确是位高权重,但你没有见过郊外用来祭祀的牛吗?

  精心喂养几年,再穿上绫罗绸缎被送去太庙当作祭品,难逃被宰杀的命运。

  等到那时,想做一头在污泥中打滚的小猪也不行了。你走吧,我想活得自由自在,不为名利束缚。”

  人生似梦,名利如烟,生命的真谛不在于外界的浮华,而是心灵的自由。

  看淡得失,学会放下,当名利来去再也不能惊扰内心的安宁,你就站在了精神的最高处。

  04

  朋友观:远近随意,聚散随缘

  诗中写:“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回头看,生命中人来人往,一段时光就有一段缘。

  有的人一见如故,却走着走着就散了;有的人情谊深厚,却处着处着就淡了。

  你会发现,让人舒服的关系和长长久久的感情,都是可遇不可求。

  如作家周国平说的,最好的感情不过是:“尊重他人,亲疏随缘。”

  杜甫和李龟年,他们相识于盛唐之时,始于才华,忠于三观,终成至交。可安史之乱后,两人不得不挥手别离,各自踏上颠沛流离的旅程。

  此去经年,再相逢已是遥遥无期,但他们都懂得:远近随意,聚散随缘,才是人和人之间最舒服的状态。

  命运兜兜转转,多年后他们在江南重逢,杜甫感叹道:“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人到了中年,我们终将接受聚散无常,看惯人走茶凉。

  最好的心态,是聚散随缘,得之淡然,失之泰然。

  最好的友情,是远近随意,你来,我去接你,你走,我不挽留。

  05

  生活观:物质至简,内心丰盈

  《简而美地活》中写过一段话:

  “想要的东西越多,心就越不容易满足。即便你最后如愿得到了所有,心情也会倍感压抑。

  本该为你带来快乐的东西,反而成了压力的源头,在你的心头蒙上了一层阴霾。”

  人这一生最好的状态,莫过于朴素与简单。

  读林清玄的故事,曾为他笔下的那句“人间有味是清欢”深深动容。

  年轻时的他,在台湾文坛声名斐然,30岁之前获得了台湾文学界几乎所有的奖项。

  整日周旋于与报纸、记者,与灯光和掌声相伴的生活,虽然风光,但不快乐。

  在事业走向巅峰之际,他毅然辞去所有工作,到山上闭关清修,中断了和外界的所有联系。

  “清欢是生命的减法,在我们舍弃了世俗的追逐和欲望的捆绑,回到最单纯的欢喜,是生命里最有滋味的情境。”

  山中的生活虽然清苦,他却自得其乐。远离了世俗的觥筹交错,他反而达到了新的创作高峰。

  很喜欢一句话:“生命应该是个删繁就简的过程,任世事摇曳,心始终如莲,安静绽放。”

  试着丢掉那些囤积如山的物品,舍弃形形色色的欲望,剔除圈子里那些无关紧要的人。

  大曾老师写过一首打油诗,读来发人深省:

  “生命到头终作古,繁华归尘身归土。多少追名逐利客,一世经营又何苦。”

  生活的真谛,终究不在物质几许,而在内心的厚度。

  活在这纷纷扰扰人世间,删繁就简,才轻松自在;灵魂丰盈,才舒适安然。

  季羡林说:“在时间面前,人人平等。”

  岁月匆匆,人生如梦,每个人都在被光阴推着走。

  山一程水一程,风风雨雨又一程。

  半生已过,余生不长,请把视线收回到自身,倾听内心的声音,养成良好的“五观”。

来源:诗词天地

编辑丨郑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