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风水”不可信?
1
隋文帝杨坚在世的时候,他坚决不相信风水,他说过这么一段话:“我家墓田,若云不吉,我不当贵为天子;若云吉,我弟不当战死。”隋文帝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呢?他是说,我家的祖坟,你说是风水宝地吗?是,你看我不是当皇帝了吗?可是大家也可以说,我家的祖坟,是一片凶地,为什么?因为我的弟弟杨整,战死沙场,我和我的弟弟,都是同一个祖坟的,一个当皇帝,一个战死沙场,你说,我们家的祖坟,是不是风水宝地?
逻辑推之,只有一个合理解释,那就是:世上根本不存在什么风水宝地。
事实上,中国古代的智者,远远不止杨坚一个,中国有一首古诗,年份很久了,就是讽刺风水学的,这首古诗是这样的:
风水先生惯说空;
指南指北指西东。
倘如真有龙虎地;
何不当年葬乃翁?
这首诗什么意思呢?它是说啊,你们这些风水大师,指点江山,装模作样,别骗人了,如果世上真有什么风水宝地,你当年为什么不用来埋葬你爸呢?
2
“破除迷信”这个口号,我们已经喊了一百年,但至今迷信在我们的社会仍然大有市场,其实破除迷信并不需要太高的学历,只要智力正常,只要愿意稍微动那么一下脑筋,我们就能明白迷信是多么不靠谱。以下我就从最简单之处入手,谈谈风水迷信,到底荒唐在哪里。
香港曾经有一位非常出名的风水大师,名叫郑国强,他曾经为香港相当多的富人和明星看风水,帮人“转运”,出入上流社会。可是2014年3月30日,这位大名鼎鼎的风水大师在为客户看墓地勘测风水的时候,遇上山体滑坡,惨遭山泥活埋。这件事确实让风水大师界蒙羞,谈及此事,风水界都不敢启齿。一位知名的风水大师,连自己的命运都无法利用风水去改变,凭什么去改变别人的命运?
也许你以为郑国强只是一起个案。错了。案例多的是。东晋时期同样有一个名震天下的风水大师,名叫郭璞,郭璞是怎样死的?郭璞是在给客户算命看风水的时候惹怒了客户,被客户当场杀死的。这又是一起风水大师死于非命的案例,令人啼笑皆非。
3
清代小说家李汝珍,在其小说《镜花缘》中这样质问风水学:“况善风水之人,岂无父母,若有好地,何不留为自用?如得一美地,即能发达,那通晓地理的发达曾有几人?”这段质问翻译成白话文,是这个意思:“风水大师也有父母,他们四处帮客户寻找风水宝地,可是真正的风水宝地为何不留给自己、用来安葬风水大师的父母呢?既然有风水宝地安葬自己的父母,那么为什么自古以来飞黄腾达的风水大师又没有几个呢?”
不得不承认,我们这位名叫李汝珍的清代文人,真是一位智者,应该说他对风水学的深刻质问是铿锵有力、无可辩驳的,无奈我们的社会是一个反智的社会,智者的声音从来都容易被忽略。
风水迷信的主要漏洞是十分明显的,我们的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共享同一个祖坟的后人,他们的命运是各不相同的,例如同一个祖坟,坟主的各个儿子当中,有飞黄腾达的,也有颠沛流离的,甚至有死于非命的,这种现象是不证自明的,因为我们在生活中,见得太多了,就拿我一个朋友为例,同一个祖坟,孙辈当中有三个早夭的,但是有一个非常富有,是当地十大杰出企业家,富得流油。
在历史上的知名人物当中,这种现象更为常见,同一个祖坟的兄弟命运迥异,有人贵为天子,有人丧命法场;同一个祖坟的后代,有人贵为开国大将,但其亲属却惨遭灭门,由于不便描述的原因,在此不便点名,但是稍微懂点近代史,都知道这些例子。同一个祖坟,后代命运根本不同。我想说到这里,只要是稍微有点理智的人都能得出这个结论:一个人的祖坟和他的命运,其实并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
4
那么风水大师是如何解释“同祖坟不同命”的现象呢?他们说:一命二运三风水,那些倒霉的人,不是因为祖坟不好,而是因为他的命运太差,怪不得祖坟。
这就是风水大师的流氓逻辑:给你选个祖坟,你日后发达了,是我的功劳;你日后倒霉了,是因为你命不好,不能怪我。
总之,风水大师总是对的,对了算我的,错了算你的,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唯我独尊,天下无敌,让你无从反驳,真是不服不行。
天下第一仙山——武当山
结束在神农架景区的游览,已经下午4点多了。精疲力尽的我们在车上坐定,很快就都进入了梦乡。从神农架景区到武当山镇的209国道的前半段都是在大山里蜿蜒穿行,许多弯道都是90度的胳膊肘弯。我截了一屏行车路线图发到微信朋友圈,有位想象力丰富的朋友说:曲曲折折的公路像个草书的“乡”字。途经的丹江口市在全国知名度并不高,但与其同名的丹江口水库在全国乃至亚洲都是赫赫有名。在三峡工程建成以前,丹江口水库库容一直为全国之冠。如今,丹江口水库作为“南水北调”工程中线的取水点,仅一期工程即可为豫、冀、津、京沿线城市每年供水95亿立方米。
晚上就住在武当山所在的武当山镇,酒店的名字叫“玄岳饭店”。吃完晚饭回来,发现离酒店不远的一条街灯火通明,人流熙熙攘攘,遂过去凑凑热闹。这条路称“玉虚步行街”,是武当山镇新近刚刚改造完成的景观路。
玉虚路的北端是“玄天玉虚宫”的大门;夜色中的门楼在璀璨灯光的映衬下分外瑰丽。
穿过门洞,是一条街路;街路的另一边是一个宽阔的广场;广场北左右对称有两个碑亭,广场南是又一座与之前看到的玉虚宫大门相似的大门。因天色已经完全黑下来,看不清这些古建筑上的文字和旁边的说明牌,决定第二天早上再来看看。
早上再次穿过玉虚宫大门的时候,恰好有火车经过,这时才发现玉虚宫大门上面横跨着一条铁路。查看地图知道,这是2009年通车的襄渝二线铁路。从襄渝二线铁路在设计时为避免对玉虚宫古建筑产生影响而改线的报道看,铁路线下面的这个玉虚宫大门应该是新建的,并不属于玉虚宫古建筑群的一部分,铁路线以北的这个广场和周边的建筑应该才是玉虚宫的历史遗存。
玉虚宫全称“玄天玉虚宫”,始建于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宫观殿堂达2200余间,是武当山古建筑群中最大的单元。玉虚宫在明天启七年(1627年)和清乾隆十年(1745年)两次遭到火灾破坏,大部分建筑被毁。1935年夏,玉虚宫再遭山洪侵害,建筑所剩无几。玉虚宫修复工程启动于2007年5月,至2012年9月基本完成。
武当山 因为是早上,玉虚宫还没有纳客,只好在宫门外尽可能地转了转。两座御碑亭是玉虚宫幸存的明代建筑中比较完整的,均为重檐歇山顶,亭内分别保存着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的御制“圣谕”碑和御制“重修大岳太和山玄殿纪成之碑”。
与宫观庙宇建筑一般坐北朝南不同,玉虚宫坐东南朝西北,宫门建筑在雕石须弥座上,单檐歇山顶,面阔三间;明间及两次间辟拱券门洞,两侧八字墙上镶嵌琉璃琼花图案。宫门前的月台平面呈梯形,周边的雕花石栏杆雕工精美。
宫门前广场上除了晨练的市民,还有一队年轻的道士在跑步,另有一位小道士在指导几个孩子练习武术基本功。
这次游览武当山,行程中并没有玉虚宫,早晚两次来玉虚宫门前看看,某种程度上也算是一种弥补吧。
武当山是我国最著名的道教圣地,没有之一。相传,武当山是真武大帝得道的地方,因此武当山各宫观供奉的主神是真武大帝,而非其它地方道观供奉的太上老君。武当山的道教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唐贞观年间,武当节度使姚简奉旨祈雨而应,太宗敕建五龙祠。宋元间,把道教主神真武神推崇为“社稷家神”,将武当山作为“告天祝寿”的重要场所。至明成祖、明世宗朝,武当山更被嘉封为“大岳”和“治世玄岳”,成为皇室的家庙,达到“四大名山皆拱揖,五方仙岳共朝宗”的“五岳之冠”的空前地位。
游览武当山的第一个景点是太子坡。太子坡的正式名称叫“复真观”,是一座构筑在狮子峰约60度的陡坡之上的道观,是目前武当山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道观。复真观始建于明永乐十年(1414年),嘉靖年间进行了大规模扩建。
从停车场到复真观山门,在跨过一座名为“复真”的石桥后,要走过一段桂树成荫的石板阶梯路。一路上行,台阶不断,对我们这些游客的体力有些小挑战。如果是在农历八月桂花盛开的时候走过这里,想必桂花的馨香一定有助于游人解除疲劳。太子坡胜境之一的“十里桂花香”大概说的就是这里,只是不知道“十里”从何说起。
复真观的山门为单檐歇山顶,单拱券门洞,是复真观“一里四道门”的第一道门。楷书门额“太子坡”的题写者是沐昕,题写时间是明永乐十七年(1419年)。沐昕是西平侯沐英第四子,永乐元年(1403年)娶朱棣之女常宁公主,封驸马都尉,曾奉命营建武当山宫观。门额不用正式名称复真观,却用俗称太子坡,令人匪夷所思。
进入山门,就是颇有名气的“九曲黄河墙”。所谓“九曲黄河墙”指的是在复真观山门到二门之间修筑的两道并行的71米长红色夹墙,因其依山势高低起伏而状若九曲黄河,故有“九曲黄河墙”之名。
至于这两道墙的含义,有代表道衣、经书、造像、建筑、法器、灯烛、钟磬、斋食、香表“九种功德”说;有象征真武大帝研修道法曲折艰辛说;有起影壁作用说。我比较倾向后一种说法,因为在中国传统风水文化中,两门正对是一大忌,一般会在两门之间修建影壁、假山加以破解。复真观依山就势而建,道路崎岖,不具备建造影壁的条件,故以曲折之墙代之,实为妙思。但随后在武当山的游览让我开始怀疑我的判断,此是后话。
在九曲黄河墙的西侧,是大名鼎鼎的“五云楼”。五云楼也叫五层楼,高15.8米,是武当山现存最高的木构建筑。正赶上五云楼维修,无法登临,只能听导游用语言来描述五云楼的奇妙。我对导游的讲解听得非常认真,自认为听明白了。明成祖朱棣大规模营造武当山宫观的时候,为了不破坏所谓的风水,要求尽可能不改变山体的原有风貌。因此,依山坡而建的五云楼,从底层的只有一间,逐层增加房屋面积,最高一层达到五间。而这底小头大的五层楼的主要支撑柱是一根贯穿五层楼的立柱,是所谓立柱顶千斤。这根立柱最神奇的地方是其在最高一层承受了12根梁枋的穿凿,不仅要顶起千斤,还要撑起一片天空。这就是复真观的著名景观“一柱十二梁”。1990年11月,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的李瑞环来武当山视察时,在五云楼驻足良久。木匠出身的李瑞环一定被古代工匠在五云楼的建造中所表现出的聪明才智和巧思妙法所折服。关于这“一柱十二梁”,有一种基本属于穿凿附会的说法:乾隆帝非常欣赏永乐帝的文韬武略和盖世奇功,特敕建五云楼,并以“一柱十二梁”暗喻明代在建文帝削蕃后只剩下十三个蕃王,而其中只有朱棣才是栋梁之才。实际上,“一柱十二梁”的出现,更可能是一种技术攻关、一种解决方案,是地势对设计者的要求,而非设计者为了迎合上意的花拳绣腿、表面文章。
如果说二门以外是复真观的序曲的话,那么二门以内则是复真观的主乐章。复真观的主体建筑呈东西走向,自西而东依次排列着龙虎殿、祖师殿和太子殿。龙虎殿建筑在两层须弥座台基上,面阔三间,硬山顶,两侧建有八字墙。檐下所悬“复真观”匾额由民间信士在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题写捐赠,估计当时原匾已经不存。
殿前一层台基上立有3通古碑,其中依南墙而立的一通叫“绩冠云台”碑,记录了清咸丰十年(1860年)时任均州(今湖北丹江口)知州唐训方在武当山擒杀红巾军首领高二现的过程。其它两通是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重修复真观的记事碑和功德碑。
照壁前左侧有一座砖雕八角攒尖顶焚帛炉,是香客们焚香燃表的处所
右侧是一座石砌祭台,主要用于官府和民间祭祀之用。祭台上原有一口大钟,现在已经移至主殿内加以保护。一炉一台均为明代旧物,非常珍贵。其中祭台为全山唯一保存完好的明代祭台实物,对于研究明代祭祀仪轨具有重要意义。
龙虎殿内南北各有一尊神像,南为青龙神,北为白虎神,龙虎殿由此得名。
在龙虎殿的后墙上镶嵌有17块碑刻,多为历代捐建宫观的功德碑。
穿过龙虎殿,即是复真观的中心院落。院内以青石铺地,西南角有一泓用八角石围栏围起来的池水,人称“滴泪池”。相传,真武大帝在未得道之前,是静乐国国王的太子,俗名太玄。太玄太子为道法所惑进武当山修炼时,其母一路追到山上,终未成功劝返太玄太子,遂在此滴泪成池,是为滴泪池。
院落正西是复真观的主殿玄帝殿,也称祖师殿,南北两厢各建有两层配楼;主殿和配楼均为硬山顶,前者绿色琉璃瓦覆顶,后者覆以灰色筒瓦。玄帝殿建筑在高约两米的台基之上,面阔三间,前有出廊。檐下所悬“云岩初步”匾额由湖北宜昌府东湖众信士敬献,门联为“五百羽林仪仗分列铁骑鸣处震威远;三千世界名山独峙炉烟霭时流祚多”。殿额的意思是说玄天上帝也就是真武大帝最初在此修炼,初学道法。殿内供奉的真武大帝、金童、玉女像,是全山最大的木雕彩绘神像。
太子殿在祖师殿背后的山坡上,面阔只有一间,硬山顶,门楣上是一块简陋得不能再简陋的横匾,上书“太子读书处”。
殿内供奉有太玄太子读书铜像像,铜像背后绘有“铁杵磨成针”故事壁画。关于“铁杵磨成针”的故事,通常的版本是以唐代大诗人李白为主人公的。太子坡的这个版本则是说太玄太子在复真观学道的时候,知难而退,一度想半途而废;回家途中巧遇骊山老母,得到点拨,幡然悔悟,继续修炼,终于得道成仙。
真武大帝的成功,让太子殿成为吉祥、洪福之地,希望学业有成、早取功名者络绎不绝而来。均州(今湖北丹江口)人陈年谷(字熟美)就曾在太子殿寒窗苦读,并最终功成名就,清顺治年间得中进士,官至清康熙朝户部侍郎。而这个仕途一帆风顺,个人道德品质也没有什么明显缺陷的人,却是在中国民间声名狼藉的负心汉“陈世美”的生活原型。陈熟美之所以背了好几百年的黑锅,是因为其在京做大官的时候,家乡有人来求他办事未能如愿,遂对其大加编排,把他埋汰成了喜新厌旧、杀妻灭子、毫无人性的顶级恶人。
在龙虎殿、祖师殿、太子殿这条主轴线的南面,还有一个大致三进的院落,东边一进为皇经堂,中间一进为藏经阁。在西边一进院子的东侧,有一面方形照壁(也可能是一面墙的残存部分),照壁心“福”字两边写有“实行土地革命”六个大字。从旁边的说明牌上知道,这是1931年红三军第八师政治部驻扎在这里时书写的宣传标语。查有关资料,此时红三军第八师政治部主任应该是戴君实。翌年5月,戴君实即因“肃反”而被误杀。
照壁南侧墙壁上开有一个拱形门洞,进入其中就是“一柱十二梁”的五云楼。
复真观现存的殿堂建筑规格较低,装饰亦不甚华丽,昔日皇家宫观的恢弘气象已经荡然无存。从各殿殿额基本为善男信女捐赠、民间人士题写的情况看,复真观在清代的几次重修多为信众自发而为,官府参与似乎不多。这可能是复真观重修后缺少了贵胄之气而多了平民之风的主要原因。
第二个游览的景点是位于武当山主峰天柱峰上的金顶。明永乐十四年(1416年)朱棣皇帝在天柱峰主峰敕建的“大岳太和宫”俗称“金顶”,主要包括大岳太和宫、铜殿和金殿三个部分。天柱峰海拔1612米,徒步攀登对于普通游客来说有一定困难,乘坐索道上下是比较明智的选择。
本以为坐了索道就可以轻松登上金顶了,哪知道,下了索道,还是有漫长的石阶路在等着游人去攀登。我除了要向自己的体力挑战之外,还要不时鼓励妻女、察言观色,生怕她们意志不够坚定或是真的体力不支。登山步道的设计者一定也是考虑到了游客和信众登山的辛苦,沿途修建了大小两个观景平台,兼顾观景和休息。
大观景平台西侧的山峰叫小莲峰,岩壁上镶嵌有多快刻石。其中“一柱擎天”四个魏碑体大字最为醒目,其题写者叫宗彝。宗彝为清末民初湖北汉阳(今湖北武汉)人,清末举人,曾任贵州馀庆(今贵州馀庆)县知县;民国年间历任湖北吏学馆馆长、襄阳道尹等职。“一柱擎天”刻石即是宗彝在襄阳道尹任上所题,其中的“天”字处理得尤为精妙,凌空而起的一横实际无支却似有撑,擎天之意淋漓尽致。
这里还有一块“整军经武”刻石,是时任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在率部参加武汉会战失败后于1939年题写的。遗憾的是,不知道什么时候,李宗仁的姓名落款被人凿除了。小莲峰上的石刻均为碑石镶嵌,而不是直接在崖壁上凿成,这应该和小莲峰山体多为片岩、少有完整石壁有关。从大观景平台向山上仰望,山腰间有一座两层三开间硬山顶建筑,檐下悬有一块金字“天柱枢光”匾额。相传,乾隆帝在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御赐了这块匾额,并从此免除了武当山的香税。
转运殿又叫转身殿,建筑在小莲峰峰顶,是一座面积很小的殿堂,因其里面置有一座铸于元大德十一年(1307年)的纯铜殿而小有名气。这座铜殿据说是我国现存的历史最为久远的铜殿。因有绕铜殿一圈可以消灾去病的说法,鱼贯而入的游客都争先恐后地钻进铜殿和墙壁间非常有限的缝隙,在黑咕隆咚中艰难完成“绕圈”任务。腰围超过3尺的游客建议还是不去尝试为好,因为铜殿和墙壁之间的缝隙实在局促,意外卡在里面的可能性非常大。转运殿中的铜殿原来放置在天柱峰峰顶,太和宫建成后才迁移到现在的位置。
转运殿北就是武当山最著名的道观太和宫。太和宫和峰顶的金殿修建于同一年,最盛时曾有殿堂道舍500余间,现仅存少数主要建筑。由于可供建屋造房的地方十分有限,整个太和宫的布局非常紧凑,简直可以用见缝插针来形容。尽管如此,宫观建筑的所有要素,譬如主轴线上的三大殿、钟鼓楼、左右廊庑一应俱全,一样不少。宫内各殿单檐歇山顶、硬山顶错落,均覆绿色琉璃瓦。在中国传统建筑规制中,绿色琉璃瓦的等级仅次于黄色琉璃瓦,只有敕建的宫观庙宇才可以使用。正赶上维修,到处都是乱糟糟的,脚手架让本来就不宽敞的院子更显拥挤。一些殿堂不允许进入,只能在外面拍拍照。
在太和宫第一道门的两侧是那副武当山最响亮的对联“四大名山皆拱揖;五方仙岳共朝宗”。
万圣阁建于明永乐十四年(1416年),原为神厨,后改为供奉真武大帝及其父母和其他众多神仙的殿堂,并因此得名万圣阁。万圣阁的木雕门联板比较长,被其他游客遮挡,当时未能拍全,还是回来后求助于百度补全的:纵览武当胜景一柱擎天群峰环拱众壑风生浩浩松涛云鹤杳;仰观金顶神宫千阶悬壁百鸟回翔万方膜拜茫茫尘世道山尊。主殿“大岳太和宫”殿额的题写者还是那位驸马都尉沐昕。主殿的殿联只拍到了完整的下联,未拍全的上联本想着也在百度上解决,但几度搜索之后竟然没有找到!回头看百度上的太和宫图片,发现几乎所有太和宫主殿照片上都是没有对联的。由此看来,太和宫主殿的殿联是最近才挂上去的,相关信息还没有进入网络搜索引擎。在殿外利用长焦镜头“偷”拍了一把殿内供奉的真武大帝铜像,应该不算亵渎神灵吧。真武大帝铜像上方悬挂的“慈云广覆”匾额,是1926年由湖北荆门“太平香会”进献的。
从太和宫主殿东侧拾阶而上,穿过南天门东侧的小门洞,就进入了紫金城部分。紫金城的称谓始于明嘉靖时期,当时有“北有紫禁城,南有紫金城”的说法,足见武当山当年之显赫。在明代明清之际,只有六品以上官员,也就是厅(局)级领导才有资格进入紫金城,其他人只能从太和宫的位置远远地眺望。沿城墙东行,首先进入的是灵官殿。灵官殿是一座形如长廊的殿堂,殿内因少有阳光照入,阴冷袭人。这让一路爬上山,饱受阳光炙烤的游人有一种突然进入空调房的感觉。在道教神系中,灵官是镇守山门的护法神,类似佛寺山门内的哼哈二将。殿内安放的锡制仿木小殿,通体用锡铸成,是中国在明代已经熟练掌握锡冶炼和熔铸技术的标志性重要文物。
南天门
殿内还保存有6通明代仁宗、宣宗、英宗、景帝和宽宗等5位皇帝遣使在武当山举行斋醮活动的记事碑。其中,两次登基的英宗留有两通记事碑。从这些斋醮活动均在新皇帝登基元年进行的情况看,此种活动在明代已经形成规制,武当山的重要地位可想而知。
斋醮活动所要达到的希望真武大帝降幅保佑的目的有时候并不能如愿实现,仁宗朱高炽在洪熙元年(1425年)二月派遣礼部侍郎胡莹到武当山致祭后仅3个月,即撒手人寰,皇帝履历只有8个月。这里提到的胡莹在朱棣朝曾经被秘密派往云南、四川、湖北等地查访建文帝下落,武当山据说是重点查访的地区之一。殿内还有一尊身披明黄色龙袍的神像,牌位上书“通微显化张真人”。这就是大名鼎鼎的全真武当派祖师张三丰,其名号“通微显化”乃明英宗所赐。张三丰生于南宋淳祐七年(1247年),卒年有多种说法,其中关于其享年212岁的说法似乎不太可信。有史学家考证,各种正史、笔记中提到的“张三丰”可能并不是同一个人。灵官殿出口梁枋上刻有一块篆书匾额“北极通枢”,题刻时间是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梁枋另一面的匾额是“圣恩普沛”,刻制时间是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
接下来的一段登山路称“九连蹬”,也叫“九转蹬”,是说需要转过九个弯才能最终登上天柱峰峰顶,看到金殿。是不是真有九个弯我没数,但这一段是攀登天柱峰最为艰苦的一段其言不虚。一路上,游人们都是走一段、休息一会儿,许多人的后背都被汗水浸湿了。那些陪着老人、带着小孩子来的游客尤为辛苦,既要自己奋勇向上攀登,还要悉心扶老携幼,问老人身体能不能扛得住,问小孩子是不是还能再坚持。兴致最高的是那些结伴而来的中老年人,或是老同学,或是老战友,或是老同事,一路前呼后唤,欢声笑语,真真是“为寻胜景武当游,步步崎岖兴不休。”
金殿所在的峰顶人头攒动,差不多每一寸地面上都站着游人。主角金殿更是被游人围得水泄不通,想拍一张它的全身照几乎不可能。金殿坐西朝东,构筑在石砌台基之上,重檐庑殿顶仿木结构,面阔和进深各三间,工艺为铜铸鎏金。金殿铸造于明永乐十四年(1416年),全重90余吨,是中国现存最大的铜铸建筑物,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殿内供奉的真武大帝铜像着袍衬铠,披发跣足,丰姿魁伟,重达10吨,是武当山全山公认最美的一尊真武大帝像,已被列为国家一级文物。殿内铜制鎏金匾额“金光妙相”为康熙帝御笔。殿内其他神像、几案、供器也均为铜制,与大殿风格统一,浑然一体。在本已经拥挤不堪的殿前小月台上,一位“信女”突然来仙儿,口中念念有词,在人群里手舞足蹈,往来穿梭,让想拍照的游人唯恐避之不及。导游在我们上山之前就提示我们到金顶必看三样东西:一是殿内的避风珠;二是由竹叶状化石和三叶虫化石雕成的台基和栏板;三是全殿唯一的一块纯金金砖。由于殿门前过于拥挤,加上那位“信女”在那里疯疯癫癫、吓人鼓捣,我几次想挤到门前抬头看看藻井里的避风珠都没能成功,只好作罢。竹叶状化石和三叶虫化石雕成的台基和栏板最容易欣赏,也是游人们最不留意的。数百年来无数人的踩踏和摩挲所形成的“打磨”效果,让这些台基和栏板呈现出花玉的风采,别有韵味。以石材砌筑台基在我国古建筑中比较常见,但以古生物化石为之实属罕见,武当山金殿恐为孤例。寻找那块金砖废了不少功夫,开始还找错了对象,误把一根抱头梁被游人摸得锃亮的顶端当成了金砖。尽管在金殿四周设置了铜制防护柱,但那块金砖的表面还是被财迷心窍的人划出了许多划痕,分量肯定已经不足了。这环绕金殿的148根铜制防护柱是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由云南、江西、陕西等省的善男信女们捐资打造的,其中由以云南为多,之后又大部分从云南千里迢迢送到武当山金顶,背后的故事一定是千辛万苦、历尽艰辛。这些铜制防护柱多以家为单位捐赠,因此每根柱子上都刻有捐赠者姓名和心愿。站在稍远一点的地方看这座金殿会发现,殿顶光彩照人、金碧辉煌,而屋檐以下部分则多呈灰黑色,难见鎏金的本来面目。我揣测,金殿屋顶的鎏金因为不容易受到人为的损害,所以保存完好,以致辉煌如初;而屋檐以下部分人手可及,几百年来一定遭到无数人的“揩油”,鎏金肯定所剩无几。这大概也是云南的善男信女们捐造铜制防护柱,希望以此加强对金殿“金身”保护的初衷。至于殿体灰黑颜色的形成,应该是铜锈和烟熏火燎叠加的结果。
每根柱子上都刻有捐赠者姓名和心愿
殿内的鎏金饱经沧桑
好不容易找到的“金砖”
竹叶状化石和三叶虫化石雕成的台基和栏板
在石兽上发现一个小动物
金殿的背后是父母殿,其中供奉的是真武大帝的父母静乐国国王明真大帝和善胜皇后。父母殿面阔三间,硬山顶,始建于明代,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重建。道教的教义将出世解脱与入世修行相结合,具有重视现实伦理的特点,其中格外强调孝道。道教的孝道观总体上吸收和借鉴了儒家的孝道理论,在善事父母的同时,由孝推忠,将孝道进一步泛化。道教的孝道观使其在宫观中普遍修建父母殿,父母殿也成为道观的一大特色。
今天虽然不是理想的蓝天白云,天空不够通透,但漫阴的天气让天柱峰周围的群山由近处的清晰到远处的朦胧,再到更远处的只见轮廓,层次分明,浓淡渐次,确实不愧“顶镇乾坤举世无双胜境;峰凌霄汉天下第一仙山”这副名联的极言赞美。
下山时差一点走错了路
下山的路依然崎岖,但我的感觉,再怎么着,下山总比上山要轻松。下山蹬道的两侧不仅有石雕护栏,护栏上还缠有铁锁链,是安全上的双保险。我惊讶地发现,一些路段的锁链竟然是纯铜的,熠熠闪光。我该是何等的奢侈啊!难道这是用铸造金殿的余料打造的吗?
在紫金城内的最后一段蹬道是沿着城墙修建的,这让游人有机会仔细观察这堵石筑的逶迤巨墙。
这堵巨墙建于明永乐十七年(1419年),长约1.5公里,高度因地段不同而异,平均高度5米左右,最高处可达10米以上。砌墙用的大块条石每块重达500公斤上下,且不是就地取材,运输之艰难可以想象。为使墙体在起伏的山岭上保持稳固,墙体采用了下宽上窄的梯形结构。这种设计造成了人们在观感上的错觉:从外看,墙向里倾斜;从内看,墙向外倾斜。紫金城蜿蜒曲折的城墙,让我对太子坡的“九曲黄河墙”有了新的认识,我甚至觉得“九曲黄河墙”的修筑其实是无意而为,所谓的寓意和象征不过是后人的附会和演绎罢了。
从南天门西侧的小门洞出来,在紫金城里的游览即告结束,重又回到太和宫的位置。刚出来的小门洞两侧有一副对联“入门休问宾主;出户莫带家音”,用语很浅白,但很耐人寻味。
石阶路左侧的皇经堂是住庙道士诵经拜神的场所,始建于明永乐年间,现存建筑为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遗构。皇经堂面阔三间,硬山顶,前出抱厦三间。抱厦檐下悬“皇经堂”竖匾,两边有抱柱联:金阙绕红云现十七光而道冠神佛;玉京凝紫气历三千劫而位极人天。抱厦内檐下悬三块匾额,中间为“白玉京中”,东为“道济群生”,西为“孚佑下民”。后两块匾由时任湖北省省长兼督办湖北军务的肖耀南在1925年敬献。
下山的路有点漫长
中午在景区内的“电力宾馆”用餐,看到一位导游正和一对儿青年男女交待,他们掉到悬崖下的相机很可能找不到了。男青年尽管很沮丧,但他随后的一句话一定让导游特别暖心:导游,麻烦你了,你还没吃饭吧?
下午游览的第一个景点是紫霄宫。紫霄宫背依展旗峰而建,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北宋宣和年间,元代重建时称“紫霄元圣宫”。明永乐十年(1412年)大规模扩建,朱棣赐额“太玄紫霄宫”。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再次扩建,殿堂、廊庑数量一度达到860余间。紫霄宫目前是武当山保存比较完整的宫观之一,“武当山道教协会”设立于此。
紫霄宫前的小河称玉带河,河上的小桥叫金水桥。从这河和桥的命名就可以知道,这是个和皇家沾亲带故的宫观。玉带河流出宫墙的地方右岸,有一个歇山顶单拱门,因其门楣上镶嵌着一块“紫霄福地”石雕门额,故称福地门。“紫霄福地”是明永乐帝给紫霄宫的赐语,但门额上的字是不是朱棣手笔不得而知。紫霄宫的门殿龙虎殿面阔三间,悬山顶,两侧筑八字照壁,门匾由台湾省嘉义县番路乡江西村受皇宫主罗银章捐献。
福地门
过门殿,循石阶上行,一层台基道路两侧各有一座四角重檐歇山顶御碑亭,东碑亭内的御碑竖立于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碑文为永乐帝诏命保护武当山道教活动的御笔圣旨;西碑亭内的御碑竖立于明永乐十六年(1418年),内容为敕修紫霄宫记事。两碑高度均超过9米,重量都接近90吨,当年搬运至此一定耗资不菲。
继续拾阶而上,二层台基上是第二进殿朝拜殿。朝拜殿也是一座门殿,面阔三间,悬山顶,两侧同样筑有八字照壁。朝拜殿是接受四面八方云游道士挂单的殿堂,因此又叫十方堂。
殿内正中神龛内为铜铸鎏金真武大帝像,东侧神龛内为吕洞宾像,西侧神龛内为张三丰像。东壁绘有“八仙过海图”,西壁的壁画剥落严重,看不出画的内容。在神龛的侧面和背面分四组绘有“二十四孝图”,显示出道教全真派对儒家孝悌思想的认同和接纳。从进入武当山开始,我就一直踅摸机会想拍几张武当道士、道姑的照片。这其中绝没有不敬的意思,只是觉得来一趟武当山,镜头里没有道士和道姑是一种遗憾。但那些“久经沙场”、“经验丰富”的道士、道姑看见你举起相机都会迅速转过头去,给你个背影,非常不配合。刚进入朝拜殿时,就发现在殿东南角窗下坐着一位年龄不大的道姑正在临帖。有了之前的经验,我没有马上举起相机,而是在殿内左看右瞧,用眼睛的余光偷偷观察道姑,发现她已经放松警惕时,迅速“咔嚓”了一张,偷袭成功!朝拜殿后门门楣上的匾额“存心荷福”来自台湾省彰化县大村乡镇北宫,应该是两座宫观友好交往的纪念物。
张三丰神位
斑驳的壁画
二十四孝图
穿过朝拜殿,就是主殿紫霄大殿所在的方形院落。紫霄殿坐西北朝东南高耸在三层石砌台基之上,面阔五间,重檐歇山顶,二层檐下悬“紫霄殿”竖匾。底层檐下共有三块匾额,中间一块为“云外清都”,东边一块为“始判六天”,西边一块为“协赞中天”。
“清都”即道教所称的“天界”,相传为三清圣人居住的最高仙境。“云外清都”意在赞颂紫霄宫在道教中的崇高地位。在道教教义里,中天北极大帝,也就是真武大帝,与东西南北中五方大帝合为“六天”。“中天”一般指人界和天界之间的那部分空间,“如日中天”这个成语中的“中天”用的就是这个词义。庙宇宫观中的匾额用词一般都比较玄妙,很难做出准确的解释,即所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大殿正面金柱上有两幅对联,内联为“金殿重辉看鸟革翚飞势化山河维社稷;帝容复整仰龙章凤姿光同日月炳乾坤”;外联为“三世有缘人涉水登山朝圣境;一声无量佛惊天动地振玄都”。两联均由武昌府武昌县信众于清道光七年(1827年)敬献。殿内石砌须弥座神龛上供奉的真武大帝彩绘铜像、两旁肋侍童子像和四壁彩绘均为明代原物,至为珍贵。大殿的主结构依然保持了明代的原样,是研究明代大木结构建筑难得的实物珍品。殿顶以孔雀蓝琉璃瓦覆盖,正脊、垂脊和戗脊则以黄、绿两色镂空雕花琉璃装饰,三色相间,更显富丽堂皇。
真武大帝
紫霄大殿后面是父母殿。父母殿面阔五间,层高两层,总体建筑形式为硬山顶,但前廊状如一座六柱五门五楼的悬山顶木牌坊,让本比较平淡的硬山顶建筑顿显恢弘大气。明间顶层檐下悬“三清阁”匾额,底层门楣上的匾额为“父母长天”。父母殿始建于元代,明清之际改为重檐歇山顶,民国初年重修成现在的样式。
1931年5月,贺龙率红三军驻扎在武当山时,其司令部就设在紫霄宫,父母殿曾作为贺龙的办公室和卧室。
原路返回,再次穿过朝拜殿的时候,发现之前那位年轻道姑已经不临帖了,改练吹箫了。如法炮制,又偷偷拍了一张。
在武当山游览的最后一个景点是南岩宫。从一大早进山开始,除了中午短暂的吃饭和休息时间,我们这个团的十几个人一直在导游的带领下,上车下车,上山下山,进宫出殿,几乎没有停歇,多数人的精神头儿都滑落到了低点。导游在去往南岩宫的路上告诉大家,南岩宫是今天几个景点中需要走路最多的景点,而且是去时下坡比较容易,回来上坡有一定困难。妻子马上表示不想去了,我也没勉强,因为我自己已经感到非常累了。
南岩宫又名紫霄岩、独阳岩,因面南背北而得名“南岩”,是一座部分建筑构筑在悬崖峭壁上的宫观。相传,南岩是真武大帝得道升天的地方。早在唐代,八仙之一的吕洞宾就曾在南岩修道。元代,道人张守清继续在南岩“凿岩平谷,广建宫廷”,使南岩的道人达到千人规模。元仁宗延祜元年(1314年),仁宗封授张守清为“体玄妙应太和真人”,赐额南岩“大天乙真庆万寿宫”。至明代,永乐帝于永乐十年(1412年)敕建“大圣南岩宫”,始有南岩宫之名。明代南岩宫殿堂道房曾经达到800余间,成为武当山规模较大的道观之一。1926年,一场大火将包括玄帝殿在内的200余间殿堂烧毁,南岩宫遭到重创。2006年,湖北省政府完成对玄帝殿的重建,同时对两座碑亭上部的木构部分及焚帛炉进行了修缮。
从南天门到小天门,是一段只有200多米的石阶路,但因为上下起伏很大,走起来还是很累人的。好在一路上有不少小景点,可以把疲劳随时打断,让疲劳不至于连续累加。
竖立“天一湖”石碑的地方是一个观景台,置身其上并没看到所谓的“天一湖”,倒是可以远观南岩宫。
继续喘着粗气往前走,突然发现妻子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经跟了上来。我问女儿怎么回事,女儿说,是她的一番鼓励起了作用。路边现出的一通“敕建大圣南岩宫”碑太过平民化,不像御制圣物,估计是后人将就补刻的。
草丛中的一座六角五级石塔,是南岩宫的主要营造者张守清道士的墓塔。
小天门是一座单檐歇山顶砖砌单券门门楼,走进小天门就意味着正式进入南岩宫了。
入门左侧,是一座四角重檐歇山顶碑亭。与小天门相比,这座碑亭显得格外高大。从老照片上知道,在2006年以前,这座碑亭只残存有石砌台基和砖砌墙体部分,木构部分是补修上去的。
离开碑亭不远,有一棵披红挂彩的巨大银杏树,据说树龄已有600多年。
石板路在前方似乎是消失了,走近才发现道路只剩下了窄窄的一道缝隙,仅可容一个人小心通过。走出这段窄道,路右侧可以看到一个方形歇山顶焚帛炉,就是前面提到过的那个和碑亭同时得到修缮的焚帛炉。这座焚帛炉的独特之处在于,其不仅琉璃瓦覆顶,而且墙壁也是琉璃的,非常的高大上。过焚帛炉,已经可以看到南岩宫的门殿龙虎殿。殿门旁边立有一通很普通的石碑,上书“十方丛林”,仔细辨认落款,隐约可辨“民国”字样。这通碑告诉我们,南岩宫是一座官办道观,属于十方丛林,凡是满发大领的道教徒人均可到此挂单居住。另一座碑亭也出现了,位置在龙虎殿的左前方。
龙虎殿面阔五间,硬山顶,竟然没有门匾。
过龙虎殿,即进入南岩宫最规整的院落。在这个院落里,玄帝殿坐南朝北,高居在两层石砌台基之上;东西两厢分别建有两座配楼,一组在台基上,一组在台基下,高低错落,富于变化。
台基下有一口用六角雕石栏杆围起的水井,据说其水清纯甘甜,犹如甘露,故名甘露井。玄帝殿面阔五间,重檐歇山顶;台基为明清遗构,木构部分为近年新作。顶层檐下所悬“玄帝殿”竖匾为元代著名书法家赵孟頫手笔。底层檐下“曲成万物”、“道通天地”和“北极枢庭”三块匾额均是康熙帝御题。其中“曲成万物”匾是康熙帝在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万寿节(当朝皇帝的生日)为武当山题写的五块御匾之一。另外四块分别是“清虚至德”(玉虚宫)、“金光妙相”(金殿)、“默赞皇猷”(静乐宫)和“仙箓崇虚”(悟真观)。
出玄帝殿后门,左面是两仪殿,右面通飞升台。两仪殿即父母殿,飞升台是真武大帝升天的地方。在飞升台上眺望了一下远山,想象了一下真武大帝升腾而去的样子,回转身走过一个小门楼,来细看两仪殿。两仪殿类似恒山的悬空寺,都是依崖而建,两者的区别在于悬空寺是依靠立柱和梁枋的力量悬在半空,而两仪殿是建造在峭壁的凹陷里,地面是“脚踏实地”的。
一过小门楼,崖壁上布满的刻石让我一下子就来了兴趣。其中“寿福康宁”四个巨幅大字尤其震撼。
这四个每个都有一人多高的楷书大字由两个人书写,“寿”字由礼部儒士王顒在明嘉靖十六年(1537年)书写;“福康宁”三字由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夏言在嘉靖二十年(1541年)题书。四个字题写的时间虽然相隔了四年,但刻石的时间却是同时的,也应该为同一工匠所为,因此摩崖的风格非常一致,给人以四字珠联璧合的感觉。因为这四个字的字义都非常好,属于汉字中的吉祥文字,故而受到游人的追捧,拍张合影照需要耐心排队,并且眼疾脚快,否则很容易被人抢了先。
紧邻“寿”字,是一块汇集了18首吟咏武当山诗作的诗碑,作者是明嘉靖年间的湖广按察司副使龚秉德。这位龚大人真是多产诗人,游了一趟武当山,竟然就诌出18首!岩壁上另一块诗碑的主人是嘉靖朝都御使王忬。这是他在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游历武当山时留下的四首诗作。这里还有一通南岩著名道士张守清赞颂吕洞宾的诗碑。从碑体少有风化和碑上字迹几无漫漶的情况看,这应该是一块新刻的石碑。看两仪殿旁边立有两块石碑,上刻“南岩”两个大字,题写者还是那位驸马都尉沐昕。这是游览武当山以来看到的第三处沐昕题字。“独对丹峰”刻石与“南岩”二字紧邻,没有题款,不知道是何人作品。在这块刻石上面,崖壁上镶嵌着一块诗碑,上面镌刻着明代诗人沈良才的两首诗《登太和绝顶》和《晚游南岩》。沈良才曾经上疏弹劾大奸臣严嵩,疏文文采飞扬,名噪一时。
驸马都尉书写的“南岩”
两仪殿为歇山顶,面阔三间,孔雀蓝琉璃瓦覆顶,在这一片均为灰瓦覆顶的建筑中格外醒目。因为是顺着崖壁所建,两仪殿没有正门,只有穿堂的旁门。在两仪殿正面明间前方,有一长达2.9米的雕龙石梁凌空探出,石梁末端的两个龙头顶托着一个香炉。这就是那个有着“天下第一香”声名,却曾经让无数善男信女为达心愿失足殒命的龙头香。
龙头香又名龙首石,建于元延祐元年(1314年),初衷为表现真武大帝的飞龙坐骑,寓意真武从此地升天而去。但在信徒们膜拜过程中,此处逐渐演变为信众冒险烧香以表诚意的地方。300多年间,不知道有多少虔诚的男女在此丢掉性命。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湖广总督蔡毓荣下令禁烧龙头香,并立碑告诫“今徙炉殿内,以便焚香者,使知孝子不登高,不临深之义”,才让这一蛊惑人心、夺人性命的“陋习”就此打住。当初南岩宫的道士们在父母殿前设置这种让孝子“登高”、“临渊”的玩意难道不是违背人伦吗?
横穿过两仪殿,即来到“天乙真庆宫”前面。天乙真庆宫,俗称南岩石殿,建成于元皇庆二年(1313年)。整座殿堂不仅墙体石砌,而且殿顶、梁架、斗拱也都以石材雕造而成,为国内仅见。殿内供奉三清(玉清、上清、太清)、四御(中天紫微北极大帝、南极长生大帝、勾陈上宫天皇大帝、东极青华大帝)及真武大帝等数十尊铜铸鎏金神像;四壁和梁枋上嵌有五百尊神态各异的铁铸鎏金灵宫造像。
南岩宫受地形限制,一改庙观建筑的多进院落、左右对称布局为随山就势的曲线形布局,使宫观建筑和自然环境高度融合,看似杂乱无章,实则一脉相承。南岩宫因此被认为是武当山“九宫(太和宫、清微宫、紫霄宫、朝天宫、南岩宫、五龙宫、玉虚宫、净乐宫、遇真宫)”中布局最为灵活的宫观。
武当山一日,游览了四座宫观,虽属走马观花,但却是道教历史文化的一次生动“公开课”。
农村老话说“野花进了房,家败人又亡”,是什么意思?有没有道理
汉字有一字多意、一语双关的微妙一处,在古代文学著作和俗语当中也有体现。“野花进了房,家财人又亡”就是这样比较有深意的俗语,无论是字面意思还是引申理解,都有较大的说服力。关于这两句话的出处,并没有相关的文学典故为佐证,应该纯粹就是古代坊间流传开来的。比较浅显易懂的10个字,通过侧重于阐述“野花”的危害性,向人们传达出一种价值取舍;而措辞语气方面,也采用了夸张、谐音的手法,表达非常流畅工整和有说服力。作为乡间俗语来说,这两句话已经特别吻合了俗语、谚语的创作风格,传播影响力可见一斑。
▼何谓“野花”?真有那么大伤害力吗?从农村生态特征而言,说到“野花”我们会比较自然的联想到杂草和户外自然生长的花花草草,总之就是区别于人工种植的草本植物。通常情况下,野花的生长发育周期短、生长适应性较好,但是实用、观赏性也往往不如人工种植的花和室内盆栽。
当然这里的“野花”更侧重于它的引申含义,就是泛指行为不检点、德性不好和私生活方式混乱的女子。在传统文化中,人们讲究“明媒正娶”,而在正常婚恋关系之外的女子,也就充当了“野花”的角色。为了家庭和睦,夫妻幸福,男人就不能在外拈花惹草,正所谓“路边的野花不要采”。
▼告诫人们不让野花进房是有道理的。还是先说字面意思的野花,如果不注意居家环境的清洁与美观,野花野草生长到家里来了。那么势必会招惹蚊蝇、昆虫或者其它有毒有害的小生物,是不利于全家人省体健康的,有的时候可能还有伤亡。
当“野女人”进了家里以后,首先夫妻之间就难以和谐共处了,同时“野女人”还可能作出伤害父母、小孩的事情,总之家里的关系都会变得紧张。“从一而终”比较符合古代婚姻道德和社会风气,让小三住到家里来也是确实会遭到谴责的。
▼如何看待“野花”与“家败人亡”的关系?正常来说,户外的野花野草直接导致家破人亡的情况并不多,因为人对居家环境都有一定的维护能力,对于花草植物也是有选择性的栽种。释放毒液、毒气等有害物质的花,也是基本上可以被认得出来的。而“野花”导致“家败人亡”,比较说得通的就是不严于律己、生活懒散、不忠于已有的配偶和家庭的行为。大多数的“野女人”就是认钱不认人,基本不会用心去待人,对于道德底线更是没有什么概念。总得来说“野花”或者好看,那就是男人的视觉审美疲劳作用而已,而让野花进房的最终结果就是互相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