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事“犯七”是什么意思?需要破解吗?
“犯七”源于“做七”。“做七”是受佛家影响的传统丧俗事项。现实生活中,家有丧事,“做七”的有,但不多。讲究“犯七”的也有,但相对较少。
按佛家的思绪,人死之后,并不是立即上天堂或下地狱,而是有一个考察考核落实决定期间,这个期间是七七四十九日,每七天为一个当口。在逢七的当口,家属亲友等延请佛家人士超度亡灵,逝者灵魂就会有一个好的去处。
必须知晓,“做七”和“犯七”都是受佛家影响的民间丧事习俗,从来没有一个统一的和严谨的实施范式,也没有一个严格的和规范性的操作规定。各地区、各地域、各人群有差异,很正常。
一定要清楚,从商周秦汉到宋元明清,中国人文历史三千多年,在主流意识形态和官方,规范性的丧礼文本从来没有关于“做七”和“犯七”的内容和要求。“做七”和“犯七”都是佛教渗透民间文化形成的丧事习俗。
1、什么是“犯七”?
逝者咽气的当天算一天,第7天为“头七”,第14天为“二七”,第21天为“三七”,第28天为“四七”,第35天为“五七”,第42天为“六七”,第49天为“七七”。在从“一七”到“七七”的七个日子中,只要有一天遇到农历初七、十七、二十七,即算“犯七”。
“犯七”的概率是很大的,不低于三分之二。所以民俗有“亡人不犯七,活人没饭吃”的说法。就是说,大多数情况下,“犯七”对活人来说不是坏事。
“犯七”有利于活人,但亡人却会因此而受罪遭难,所以,遇此情况,活人需要为亡人消灾救难,于是有了“消七”“烧七”“浇七”“淋七”等等破解要求。
如何破解“犯七”,各地理解不同,操作也不一样。但归格到底一句话,都是通过特定手段祭奠逝者。基本程序是:准备奠物,置放供物,主持人祷告,磕头行礼等。
2、不“犯七”怎么办?
有“犯七”,就有不“犯七”。对于不“犯七”的,一般习俗讲究,丧主要代表丧事主家要“百家饭”。具体要求如下:
(1)要“百家饭”的家数只能多,不能少。就是说,要“百家饭”不得少于一百户。
(2)要“百家饭”得到的食物、食粮等,必须由自家人员吃掉,不能送人,不能售卖。要“百家饭”得到其他物品用品的,只能自家人使用。要“百家饭”得到金钱的,必须购买粮食,自家人吃掉。
(3)要“百家饭”一般丧主带头,兄弟子侄一道进行。至少说要求丧主领着自己的儿子要“百家饭”。
(4)要“百家饭”应当唱礼行礼。所谓唱礼,就是丧主要向供饭人家唱礼,先恭祝人家安好,再说明来意。施饭后,丧主等应当跪谢行礼。
(5)要“百家饭”的,丧事主家应当准备回赠物品。或烟卷,或糖果,或礼包,等等。具体是什么,由主家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但有一个原则,就是不要让施饭人家吃亏。
3、“做七”“犯七”的现实丧事操作选择
“做七”“犯七”纯属迷信。现实生活中,家有丧事,不建议操作。基本理由如下:
(1)规范丧礼典籍文本《仪礼》《礼记》《朱子家礼》等,规范丧礼制度文本《大唐开元礼》《大宋政和礼》《大明会典》《钦定大清通礼》等,都没有“做七”“犯七”的记述。就是说,传统主流文化中,至少在民国以前,官方倡导推介的丧事操作,都是没有“做七”“犯七”的。
“做七”“犯七”是民俗。古典时期,皇家、官宦之家有丧,也做法事。但法事并不是规范丧礼的构成,即具体操作的礼仪制度文本中,是没有法事的。
(2)“做七”的本意是生者为逝者超度救赎,消除逝者的罪恶,将坏人变成好人,这不符合中国人的人文理念和价值判断。中国人的传统思想认为,好人就是好人,就该进天堂,坏蛋就是坏蛋,就该入地狱。“做七”混淆善恶,与传统中国主流文化的是非观相悖。
(3)“做七”是佛家为赚取香火钱而创制出来的丧事习俗,本身就是忽悠人的,“犯七”更是无稽之谈。
佛教和道教在中国有一定数量的信众。许愿还愿、法事道场等,都是联系信众获取施舍的特定手段。你信也罢,不信也罢,本质上就是这么回事。
所以,对于“做七”“犯七”,信者有,不信者无。肯定不是传统主流文化,也没有任何禁忌与忌讳。
揭开你不知道的灰墩丧俗
灰墩丧俗中的“还家”是指死者的灵魂回家看望,具体日期由僧、道确定。一般少则三天,多则十五天,且基本都选单日。这一夜,死者原用的床铺及房间仍复原样。烟囱旁戗扶梯,用青灰铺路。扶梯据说是便于死者的魂及鬼差从烟囱进屋,而青灰路是供他们出屋的。
这一天晚上,死者的灵魂进屋后要设法拖延时间,让他在家多留一会儿。
从死亡之日起,每七天为一个“七”,分别称为“头七”、“二七”、“六七”、“终七”等。每个“七”的头一天晚上,丧家都要包饺子供死者享受。
所谓“犯七”,就是每个“七”的最后一天恰好逢农历的初七、十七、廿七。“犯七”这天的早上,死者的儿子要糊小白旗和黑纸小伞到坟上去插,并且每插一根绕坟一圈。
插旗时死者的儿子要提醒死者“躲风”,插伞时提醒“躲雨”。
“五七”又叫“望五七”,是重要的悼念日,据说死者直到“五七”才知道自己已死去,因此要在太阳出前最后看自己儿女一眼。所以在太阳出来之前,全家都会在屋外朝阳哭拜。
这天由出嫁的女儿备菜供祭,名曰“换饭”,也有的亲友在这天来“补纸(出礼金)”。
讲究的人家会在这一天请僧、道诵经追悼亡灵,甚至大做道场,焚烧纸库(纸扎的房子等)、纸箱。
“六七”、“终七”是“家祭”,一般外人(亲友)不参与。
死者去世头一年丧家贴白对联,第二年贴绿对联,第三年恢复红纸对联。
死者去世的头一年春节,孝子要守在灵位前三天不得远离,以防亲友来“磕新牌位头”,届时,孝子要跪在左边作陪。
死者去世三年后其子女戴的孝才可除去,谓“脱孝”。
“人死忌讳三六九,烧七上坟忌犯七”,是什么意思?
人间四味:生 老 病 死。
生命好像是一个沙漏,每流逝一点,就渐渐离老病、死亡靠近了一点,不论一天快乐还是难过,最终仿佛都指向了相同的结果。
中国向来是个注重礼仪的国家,所以也将生死排在第一位,“寿终正寝”是每个人对自己生命结局最圆满的祝福。
还记得在《相亲相爱》电影里,姥姥事先为自己准备好一口棺材,人竖着躺进去,宽度、长度刚刚好,放在在堂屋之中,这是很多老人在末途送给自己的最后一份礼物。
人是有语言交流、有文明举止、有思维能力的感情丰富的高级动物,因此,不仅自己重视死亡,家中老人过世后,孝子们会尽全力将葬礼办的隆重,以表达自己哀思之情。
这一点从古至今流传的丧葬习俗中可以看出,比如在民间流传的这句俗语, “人死忌讳三六九,烧七上坟忌犯七” ,这是什么意思呢?
人死忌讳三六九
老人在未咽气之前,人们会根据民间死亡时刻的经验进行推测,在农村,初一、十五为不吉,逢三、六、九也不是好日子。
古人受灵魂观念影响,认为人的肉体可以死灵魂是永生的,因而主张重魂厚魄,灵魂最终的归宿就是人们所说的阴曹地府。
俗话说得好“阴阳有别”,在阳间三、六、九是吉利数字,人们常说“三六九往外走”,可在阴间正好相反,如若灵魂在这个三个日子前来报到,是会受到惩罚的。
因此流传“三六九、带人走”的说法,意思是亡者会拉着一个人作为垫背,一起走,通常情况下会想尽办法让老人躲开这几个日子再走,如若躲不开,会选择杀一只大公鸡,以示带走了人口。
当然了,人的死亡日期不为人的意志为转移,这只是人们趋吉避凶向往美好生活的一个心理状态而已。
烧七上坟忌犯七
民间常说人有三魂七魄,死后一年去一魂、七天去一魄,三年魂尽,七年魄尽,所以要过“七期”和三周年。
另一种说法则是,死者从去世之日起,在49天内,每隔七天阎王会审问亡魂一次,故“七期”又称“过七灾”。
按丧葬习俗,人死后每七天要去上坟祭奠一次,民间称之为“烧七”,按死者去世之日起,需烧七次共七七四十九天。
通常“一七,二七”以女儿、儿子为主,“三七”则是由死者儿子、儿媳为主,“五七”是最大。
不仅儿子女儿要去上坟,家里其他亲戚也要到场,因为这是亡者下葬后有仪式性的祭拜活动,为了表示对客人尊重,丧主家会备好酒菜款待。
之后“六七、七七”只要有自家人上坟即可,七七后四十九天已过,再上坟就是烧百天了。
所谓的“犯七”就是在“烧七”的时候遇见农历初七、十七、二十七相撞,对去世的亲人不好,在阴间会有灾难,生者要为亡者避灾举行“浇七”的仪式。
“浇七”的时间要在犯七的头天下午,要用无根水来浇,所谓无根水就是在井中取一桶水,但不能让水桶沾地,取出后一直不停地提到坟墓前。
除了准备无根水外,还要准备一张烧纸,然后用剪刀剪成圆伞和一面小旗,将圆伞和小旗分别用桔梗夹住,插立在坟前。
然后用无根水浇,直到将小伞和小旗浇掉为止,同时还要念着口诀:你犯七,俺浇七,满堂儿女来救你,铁旗沉,纸旗轻,背起纸旗一溜风。
在纸旗和伞旗全部浇掉后,把剩余的无根水倒在坟前,浇七仪式就结束了。
结语
关于丧葬习俗在民间还有很多,但并没有什么科学依据。
由于过去人们文化程度普遍低下,缺乏最基本的科学常识,对某些数字比较偏爱或是忌讳,这些都只是人们的心理在作怪,希望亡者灵魂得以安宁,庇佑家族兴旺。
当然了,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我国地域辽阔,各地风俗习惯也不一样,但这些老祖宗留下来的丧葬习俗,即便再摒弃,我们还是要持尊重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