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起名

罗隐是哪个朝代的诗人(罗隐是哪个朝代的)

罗隐是哪个朝代的诗人(罗隐是哪个朝代的)

晚唐诗人罗隐:因为性格耿直,四次科举均未中,中年才入仕

“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这句诗听来就给人一种现世安稳的感觉,而写下这句诗的人,更是才华横溢,虽然李太白有言在先,“借酒浇愁愁更愁!”

但是都不能成为他不借酒浇愁的借口,而他的忧愁都来源于他的一张丑脸,以及文人骨子里的傲气,并且他十分毒舌,又生活在混乱的年代中,因此给他的余生招来无数的横祸,他便是享誉后世的天才诗人——罗隐。

年少成才,天资聪颖

大和七年,一个男婴降生在有“天上人间”之称的杭州新城,这名男婴便是天才诗人罗隐,原名罗横。他的出生就注定不凡,让他的生命在这一片土地上绽放。他从小就聪慧过人,在同龄人还在玩闹之时,他已经可以提笔写诗了。而他的父母也对他寄予厚望,希望将来他能有所成就,可以在这乱世晚唐中立足。

年龄渐长之后的罗隐,也的确有报国的志向。他的才华更是随着时间的积累,逐步上升,少年以一种如春笋般的姿态在成长着,像是一抹绽放在晚唐的艳丽,获得众口交赞。

然而即便是众星捧月般,他也不曾耗费过自己的青春,他将自己的时间都花在读书学习上,立志要进入官场。然而此时的他还不知正因着自己的志向,他的人生将迎来一次又一次的风雨,人生之路坎坷无比。

满心壮志无处酬,一身傲骨不消磨

大中13年,罗隐第一次参加科举考试,那时的他正是一位不知所谓的少年,无知者无畏,说的便是他。此时的他满腹经纶,惊才绝绝,对自己的才华甚为自信,甚至有些轻狂。

从古至今,每一位文人都有自己的一身傲骨,如: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以及哪怕住着茅屋,也不肯卖书过日子的杜甫,而罗隐也是一位傲气天成的诗人。

晚唐是一个混乱的年代,昏君在位,奸臣当道。哪怕是科举考试也有见不得人的勾当。而罗隐此时只是一位无知的少年,并不知道这世界的黑暗,他在考试的过程当中觉得试题极其简单,于是就暗讽出考题的考官愚笨。

也正是因为她如此狂傲,才使得他的仕途如此坎坷,原以为此次参考,他必定能中状元或是榜眼探花。然而考官怎会让一个讽刺自己的人进入官场,与自己为敌,于是罗隐就落榜了。

而罗隐显然不知,这是他用自负换来的代价。他虽有一身才学,但是却不明白为官之道,也不明白这世间的黑暗,他认为这一次的失败对他来说,只是命运的一次考验,只要再接再厉依旧可以成功。

于是他就开始等待第二场考试的来临。然而他并没有为考试做准备,而是游走于长安城的街道,把官家子弟的不学无术给骂了一遍。甚至连朝中大臣都没有放在眼里,说骂就骂。凭借着狂傲书生的名号,罗隐马上就成为长安城内“新晋当红明星”。

第2次考试,他因为得罪了朝中大臣,毫无意外地被刷了下来。而第3次考试,唐昭宗亲自出考题,是关于防治水旱灾难的策略。而罗隐觉得这是自己的机会,于是他就挥挥洒洒写下了很多的计策,甚至还在文章中批评唐昭宗。

唐昭宗看到罗隐的答卷自然非常震怒,这一次他又再一次落榜了。此时的罗隐可谓是壮志难酬,又不懂遮掩自己的锋芒,在泥泞中苦苦挣扎。

容颜丑陋成为科考失败的理由

哪怕面对一次又一次的失败,罗隐始终没有放弃,他依旧在科举这条路上苦苦挣扎。他自以为自己才智过人,若是有朝一日遇的贤主,必定能够得到赏识,但是单凭晚唐这种奸臣当道的年代,哪来的贤君圣主清官呢?

而他的第4次科考没中,竟然是因为自己相貌奇丑无比。这一次他显得尤为愤怒,一个已经到了以貌取人的朝代,还能够通过科考进入仕途吗?

从此,他不断写下了讽刺当今社会腐败的诗文。他一生执着于科举考试,参加了十次科举考试,可惜全都失败而归。于是他选择放弃科考,只做一个闲云野鹤之人,“无丝竹管弦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岂不乐哉!

他明白在这种混乱的年代,他无法选择自己的出身,也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这样黑暗无边的生活让他困倦不已。

十年科举终,守得云开见月明

放弃科考之后,他改名为罗隐,中年的他退隐在山水之间,以笔作为武器讽刺当今乱世奸臣当道,君主昏庸无能。他游走到吴越之地投靠了当地军阀钱镠。钱镠十分注重人才,见罗隐很有才学,就与他来往之后,便成为了忘年交。

而罗隐始终是一个直性子,他有一说一,从不会因为钱镠是上司,而违背自己内心的想法,对此,钱镠也是非常欣赏他。

而他苦苦执着了一生的理想都可以在钱镠这里实现,钱镠给了他施展才能的舞台。在这里他可以不改变自己的本性,遵从本心,做一个谏言官。而在罗隐的辅佐下,钱镠成为一个地方清官,他管理的吴越之地,成为晚唐时期少有的太平繁华之地。

罗隐也算是幸运的,他遇到了钱镠这样一个清官受到了赏识,有了施展拳脚的机会,吴越之地的百姓也是十分庆幸有罗隐——正因为罗隐,才让这个地区的人民免受战争的灾难和剥削。

后来朱温杀掉唐昭宗,扶年仅13岁的傀儡皇帝李祝登基,他把持朝政,残暴不仁,诛杀朝堂之臣,后来更是直接篡位建立后梁。他听闻罗隐的贤名,便想要他来自己的朝中做官。

罗隐虽然因为晚唐腐朽政治而导致人生坎坷无比,但是他却是一个十分正直的人,对大唐更是忠心耿耿。对于朱温抛来的橄榄枝他选择无视,并劝钱镠“起兵伐梁”。后来罗隐在吴越国过完自己的余生,在72岁之时离开了人世间,只留下传奇的一生。

总结

人生短暂非常,时光易逝。在美好的年华里有梦便追,像罗隐那般全力以赴地追逐自己的理想。显而易见,只有真正努力的人生才是有希望的,像罗隐那样一生只为了能够向朝廷建言献策,救百姓于水火之中,经过无数次的失败之后,他最终守得云开见月明,成为一个成功的追梦者。

每一个人生都有自己不同的姿态,有的人的人生如同烟花般璀璨而美好,却又短暂,而有的人的人生如同天上的点点星子,虽只有微光,但却永远明亮,细水长流般长久。人生与人生是没有可比性的,只要我们能够坚持度过自己的一生,努力活出最好的自己,那便不枉自己来这世间走一遭。

参考文献:罗隐《自遣》

作为独步唐末文坛的诗词大家,罗隐的历史地位为何会大起大落?

罗隐,唐代著名文学家,是继温庭筠、李商隐之后,再次能够重振唐代文坛的诗词大家。那时,有人甚至把罗隐和温庭钧、李商隐合称为“三才子”。由此足以看出,罗隐在唐代文坛中的地位和声望。

然而,就是如此一位唐代文坛巨匠,在唐代之后,却变得“泯然众矣”,成了众人嘴中“平平无奇的一位寻常诗人”。这样的情况,让人不由感到奇怪:罗隐的历史地位,难道还经历了变化?

确实如此,罗隐从唐朝到民国时期,历史地位经历了很大的变化。那么,罗隐的历史地位又为何会发生变化呢?

罗隐历史地位的变化

罗隐,出生于公元833年,自小便以有才而闻名于乡里。只可惜,罗隐一生仕途不顺,自称“十二三年就试期”,史称“十上不第”。不过,罗隐虽然在仕途上颇为不顺,但是他在唐朝文坛上的地位,却是没人会否认的。

唐朝时期,罗隐的历史地位

在士族官员乃至统治阶级眼里,罗隐可谓是“天下名士之楷模”。当年罗隐为了庆祝宰相令狐绹的儿子科举及第,就写了一首诗表示祝贺。令狐绹收到罗隐的贺诗之后,对自己的儿子说:吾不喜汝及第,喜汝得罗公一篇耳。

虽说令狐绹的说法可能是带着一定的玩笑成分,但是从这里的对比来看,也的确是可以看出罗隐在唐朝上层官员心目中的地位。况且,令狐绹也只是罗隐众多粉丝中的一个罢了。毕竟,就连当时的皇帝也对罗隐颇为赞赏。

前文提到罗隐的科举之路极其坎坷,考了很多次,结果都没成。不过,好在罗隐写诗词是一把好手。所以,罗隐的名气还是传到了唐昭宗的耳里。唐昭宗在得知罗隐的事迹、拜读了罗隐的作品之后,就为罗隐的才华折服了。

于是,唐昭宗对大臣说:欲以甲科处之。这可让一些臣子不满意了,于是纷纷上书:隐虽有才,然多轻易。明皇圣德,犹横遭讥,将相臣僚,岂能免乎凌铄?后,此事只得不了了之。

在文人士子眼里,罗隐乃是表率。吴越国宰相沈崧曾经这样评价罗隐:名宣宇县,誉播寰区;徐寅曾在《寄两浙罗书记》里写到:怜君道在名长在,不到慈恩最上层;钱镠则写下过:黄河信有澄清日,后世应难继此才。

其他或是赞扬、或是称颂罗隐的诗词作品,那也是多如牛毛,数不胜数。而从这些作品中,我们可以知道:在当时的文人士子眼里,罗隐其人的才华和本领,是得到整个文人群体的公认和追捧的。

在百姓们眼里,罗隐是个“享誉天下的好诗人”。罗隐的诗词,不仅在上层社会广为流传,就算是在市集街坊之间,百姓们对于罗隐的作品,也是赞口不绝。尤其是那首讽刺唐明皇的《华清诗》:楼殿层层佳气多,开元时节好笙歌。也知道德胜尧舜,争奈杨妃解笑何。

这首诗不但读起来朗朗上口,而且还便于理解,就算是没有太多文化的百姓,也能轻易明白其中对于统治者的不满和讽刺。如此可以述说民意的佳作,怎能不成为百姓们的心头好呢?所以,罗隐在民间的名声也非常不错。

宋朝到民国以前,罗隐的历史地位

然而,自宋朝开始,罗隐的整体历史地位,呈现出了一种直线下滑的状态,直到民国之后,罗隐才重新被重视。

从宋朝开始,罗隐的才华逐渐被低估,文人大家更是忽视他。宋朝文坛大家欧阳修,在编撰《新唐书》的时候,就有意无意地忽略了罗隐。所以,罗隐的大名并没能让欧阳修写在书里。

而欧阳修在编写《新五代史》的时候,也只是在书里提一下罗隐的名字,却并没有提及罗隐的作品和生平。从欧阳修对待罗隐的态度上不难看出,在欧阳修眼里,罗隐就好像只是个“平平无奇”的诗人,并不值得世人对他高看一眼。

不过,欧阳修对待罗隐的态度还是好的。毕竟,欧阳修只是没有赞美罗隐罢了。而有的人,甚至开始公然批评罗隐:诗盛于李、杜、刘、白,而其衰也,为郑谷,为罗隐,为杜荀鹤。从这样的评价里足以看出,唐朝之后,世人对于罗隐的看法,远不如唐人那么好,甚至于还带着一些贬低的意味。

清朝的时候,吴任臣曾在《十国春秋》里记载到:隐本名横,貌寝陋,凡十上不中第,遂更今名。这个说法就很直白了,不仅点出罗隐在仕途上不顺,而且还联系上了罗隐的样貌不好,仿佛自己亲眼见过罗隐一般。

民国时期,罗隐的历史地位

中间经过千百年的转变,罗隐的历史地位已经远没有了唐朝时候的盛况。虽说中间也有不少诗人赞扬过罗隐,肯定过他的才华和其作品的价值,但是因为人数稀少且发言权不够,所以导致罗隐的历史地位并没有得到很大的扭转。

真正扭转了罗隐历史地位的人,其实是鲁迅。鲁迅曾在自己的作品里写到:唐末诗风衰落,而小品文放了光辉。但是罗隐的《谗书》,几乎全部是抗争和愤激之谈。由此足以看出,鲁迅对于罗隐的肯定和认同。所以,经过鲁迅的激励之后,罗隐的价值有了被重新估量的机会。

罗隐历史地位发生变化的原因

那么,罗隐的历史地位为何会有这样一个变化呢?

主观原因——作品过于犀利

从上面提到的《清华诗》中就足以看出,罗隐走的其实是讽刺路线。诚然,唐朝时候以写讽刺诗出名的诗人并不在少数,但是能够犀利到罗隐这个程度的还真不多。而且罗隐的诗词,又是以讽刺和通俗易懂而出名。

比如罗隐的《雪》:尽道丰年瑞,丰年事若何?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人道瑞雪兆丰年,但是罗隐就会站在贫穷百姓的角度思考问题:大雪漫漫,那些贫苦人们该如何度日?一首小诗,就反讽了那些拍统治者马屁的跟风者:瑞雪,不一定兆丰年!

撇开罗隐的讽刺以后,浅俗也是罗隐诗的一大特点。比如: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只要认字的人,都可以明白罗隐想要表达的意思。这和那些动辄就引用名家经典的正派诗人相比,自然是显得有些“低格调”了。

但是,罗隐的讽刺和浅俗,就让宋代文人无法接受。宋代文人,最是讲究规矩、看重礼仪。所以在对待唐朝诗人的时候,选择性很明确。就以李白和杜甫来说,宋代文人就更为崇拜杜甫,而对李白则是“尊而不亲”。

那么,宋代文人为何会这样区别对待李白和杜甫呢?这是因为,和李白比起来,恪守礼仪、一步一个脚印的杜甫,显然更符合宋朝那个时代对于文人的要求。而对于罗隐,宋代文人的感受也是一样的。

宋朝文人并不反对诗人写讽刺诗,但是讽刺诗也得写得“温柔敦厚”、“主文而谲谏”,而罗隐这么赤裸裸的把自己的讽刺写在作品里,就显得有些不含蓄了,这明显违背了儒家的中庸之道。所以,到了宋代以后,文坛对于罗隐的推崇,逐渐开始消失。

况且,罗隐还把诗文写得过于通俗易懂。这在那些正派文人看来,显然降低了文化人的格调。于是,以正统文人标榜自己的诗人大家,纷纷开始对罗隐“绕道而行”,有意无意地忽略了这个不够“高端大气上档次”的诗人!

客观原因——时代背景不好

罗隐生活的时代是晚唐,而宋之后的文人在提起晚唐的时候,大多数是持贬低的态度。时人在评价一个朝代的诗人时,总会不经意间把人和社会背景联系在一起。晚唐时候的时代背景,实在是没有什么值得表扬的情况,因为不仅战火纷乱,而且百姓还在水火之中挣扎。

所以,从宋朝开始,文人大多认为晚唐的诗人因为受到社会背景的影响,无法安心研读诗文,以至写出来的作品不仅缺少灵气,而且才学底蕴也不够。其实,这样的看法是因为戴了“有色眼镜”的缘故。

晚唐时候的诗词作品,无论从数量上来说、还是从质量上来看,与前面比起来,都完全没有差到这个地步。毕竟,晚唐也不乏一些大气磅礴的诗词作品和胸中有丘壑的诗人,比如:李频、张乔、秦韬玉、韦庄等。

结语

虽说到了民国时期,经过鲁迅的肯定和宣扬之后,罗隐的历史地位有了回暖的迹象,但其整体成就和地位,其实还并没有得到完全的认可。

不过即便如此,罗隐的作品对于后世的启发以及影响,却是不可忽略的。毕竟,罗隐的很多作品,不仅用词独到、精辟,而且都有着鲜明的个人特色。所以,就算是在才人辈出的唐朝,罗隐的成就和地位也是不可忽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