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起名

大礼不辞小让的大礼是什么意思(大礼是什么意思)

大礼不辞小让的大礼是什么意思(大礼是什么意思)

大礼不是彩礼,你知道它的真正含义吗?

结婚是人生大事,也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在中国,有着悠久而丰富的婚礼习俗,其中最重要的一环就是过大礼。大礼,又称聘礼、彩礼、聘金,是指男方在结婚前给女方父母的一部分金钱、财产或礼物,以表达对女方的尊重和感激,也是男方对女方的一种承诺和保障。那么,中国传统结婚习俗中的大礼,究竟是什么意思?它有着怎样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我们今天就来揭秘古代婚礼背后的文化密码。

大礼的起源

大礼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在原始社会,人类还没有形成稳定的家庭和婚姻制度,男女之间只是根据血缘关系或部落关系进行随意的交配。后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类开始认识到家庭和婚姻的重要性,逐渐形成了一夫一妻制和亲属制度。为了维护家庭和亲属关系的稳定,人类开始制定一些规范男女交往和结合的规则和仪式,这就是婚姻礼仪的雏形。

在古代中国,婚姻礼仪主要遵循周公制定的三书六礼。三书指在六礼过程中所用的文书,包括聘书、礼书和迎书;六礼指由求婚至完婚的整个结婚过程,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和亲迎。其中纳征就是过大礼的环节。纳征是指男方向女方送去聘礼,并确定结婚日期。聘礼通常包括金银珠宝、丝绸布匹、食物酒水等各种财物,数量多少根据男方家庭的经济状况而定。聘礼不仅是男方对女方父母的感谢和赔偿(因为女方要离开父母),也是男方对女方本人的尊重和爱护(因为女方要跟随男方),更是男方对女方家族的联络和联盟(因为女方要加入男方)。因此,大礼不仅是一种物质上的交换,也是一种精神上的沟通。

大礼的意义

大礼在中国传统结婚习俗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大礼是表示男方对女方诚意和信用的标志。在古代中国,婚姻不是由男女双方自由选择,而是由父母或者媒人安排。因此,在订婚之前,男女双方往往没有见过面或者只见过几面。为了让女方放心地接受这场未知的婚姻,男方必须通过送出足够多且贵重的聘礼来证明自己有能力养活自己和未来的妻子,并且不会轻易改变主意或者背弃承诺。如果男方没有送出合适的聘礼或者没有按时送出聘礼,就会被认为没有诚意或者没有信用,甚至会被视为侮辱女方家族而引起纠纷或者断绝关系。

大礼是体现男方对女方尊重和感激的方式。在古代中国,女性地位低下,被视为男性附属品或者工具。女性从出生开始就要服从父亲,在结婚后就要服从丈夫,在丈夫死后就要服从儿子。女性没有自己的姓名和身份,在家庭中没有话语权,在社会中没有地位。因此,在结婚前后,女性要经历许多苦难和牺牲。她们要离开自己熟悉和依赖的父母家庭,进入一个陌生和危险的夫家环境;她们要忍受夫家人甚至丈夫本人对自己的冷落、虐待或者欺骗;她们要承担繁重而卑微的家务劳动;她们要生育并抚养子女;她们甚至有可能失去自己最亲爱的丈夫或者子女。为了表达对这些苦难和牺牲的尊重和感激,男方必须通过送出丰厚而精美的聘礼来表示自己对女方的重视和珍惜,也是对女方一生的保障和补偿。

大礼是体现男方对女方家族的联络和联盟的手段。在古代中国,家族是社会的基本单位,也是人们的精神支柱。家族之间的关系不仅影响到个人的利益和命运,也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因此,在结婚时,男方不仅要与女方结为夫妻,也要与女方家族结为亲戚。为了表示对女方家族的尊重和友好,男方必须通过送出大量而质优的聘礼来表示自己对女方家族的信任和依赖,也是对女方家族的一种回报和贡献。

大礼是中国传统结婚习俗中的一项重要环节,它不仅是一种物质上的交换,也是一种精神上的沟通。它体现了男方对女方的诚意、信用、尊重和感激,也体现了男女双方家族之间的联络和联盟。它是中国古代婚姻文化的一种精华,也是中国传统礼仪的一种体现。虽然现代社会中,大礼的形式和内容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大礼背后所蕴含的意义和价值仍然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我们应该以一种理性和尊重的态度来对待大礼,既不应该过分迷信或者盲目攀比,也不应该轻视或者忽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大礼所带给我们的幸福和美好。

《史记》九大名句,内含大智慧

今天与你分享《史记》中的九大名言警句。

1

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

释义:能做好一件事的人,不一定能把它讲得头头是道;能对一件事讲得十分透彻有理的人,不一定能做好这件事。

解析:理论和实践有时是脱节的。比如说一位好作家不一定掌握写作理论,一位理论丰富的批评家不一定能写出好作品;一位成绩好的人,不一定能把别人教好。

所以,在做事情时,我们要发挥自己的优势,把擅长的部分做到最好,正所谓“一事精致,足以动人。”

2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释义:做大事的人可以不考虑细枝末节,行大礼不在乎小的过错。

解析:鸿门宴上,众人欲助刘邦逃走时,刘邦顾虑到没有向项羽行辞别的礼,樊哙就对刘邦说了这句话。

要想成就大事,就要以大局为主,过分地苛求自己注意细枝末节,不能成就最终的大业。

兵家常说:做大事,不必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不要因眼前小利迷了双眼,乱了方向。一时的牺牲,一处的放弃,并不是全盘皆输,而是赢来最终成功的可能。

3

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释义:开始时出一点差错,最后就会造成很大的错误。

欲成大事,须做事严谨,注重细节,总满足于“差不多”,最后就会“差很多”。

4

欲而不知止,失其所以欲;有而不知足,失其所以有。

释义:人的欲望宛如深渊,如果执意前进,那将会什么都得不到;现在拥有的不知道满足,那便会连原本的也会失去。

解析:此句可与上一句一起理解、感悟。《道德经》有云:“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知止”乃是人生的大智慧。

范睢助秦蚕食东方六国,并提出著名的“远交近攻”战略,在长平之战又献离间计,使得白起大破四十万赵军。

游士蔡泽于是用此言劝范睢退出朝堂,这样尚且还能当个富家翁,若是贪恋权位,恐怕大祸临头。

范睢深以为然,次日便辞去秦相之位,不再插手秦国朝政。

智者,会“止欲”,有所为而有所不为;愚者,被欲望操控,永远不知足,其最终的下场只会引发祸端。

5

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释义:泰山之大,在于包容细小的土石,江河之深,在于收拢所有的溪流。

解析:孟郊曾在《赠裴枢端公》中写道:“君子量不极,胸吞百川流。”

宽广的胸怀并不是说做到圆滑,也不是说任何事情不计较,而是在坚持原则的情况下,以一颗美好的心包容世间万物,“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6

积羽沉舟,群轻折轴,众口铄金,积毁销骨。

释义:轻飘的羽毛堆积多了也能把船压沉;一堆很轻的东西堆积多了也能把车轴压断;

解析:众人的言论十分强大,足以混淆视听;毁谤发生多次,足以将一个人毁灭。

人言可畏,强大的舆论能美化一个人,也能毁灭一个人。

对一个人的判断,舆论不一定可靠,要有自己的理性思考和判断。

这句话也是提醒我们,在你没有全面和充分了解时,不要轻易去评价别人。7

苦言药也,甘言疾也。

释义:人言苦口良药,苦口的直言,就像良药;动听的言辞,就像疾病。

解析:老子曰“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真实的话因为揭示了现实的残酷,所以不美妙动听;美妙的言辞,内容往往不真实,不可信。

一个人能不能正确地分辨好话和奉承话,能否正确听好话,产生的结果迥然不同。

大家都熟知“逆耳之言利于行”的道理。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批评,从不中听的话里汲取对工作、对自身修养有益的成分。

对于别人的称赞、表扬,一定要头脑清醒,切不可陶醉其中、妄自尊大、沾沾自喜,从而不能正确估价自己。

8

道高益安,势高益危。

释义:道德越高尚,为人处事好,就越安全;权势越大,更容易滥用权力,刚愎自用,就越危险。

解析:大凡对中国传统文化有学习和体悟的人,都会知道历代先贤们对于德的重视和强调。

孔子在《周易·系辞下》中有言:“德不配位,必有灾殃”。

我们在入世的同时,绝不能放松自身品德的修炼,宁可德高而位卑,也不要德低而位尊。

就好比一张桌子,它能承受10斤重的份量,但非得给它放上50斤的重量,那这个桌子怎么样?

9

乘人之车者载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

释义:坐了他人的马车,就要记住载人之恩,并要与他人共患难;穿了他人的衣服,就要谨记获衣之恩,并要分担他人的忧愁;吃了他人的饭菜,被人所养活,就要牢记救命之恩,同时还要为他人做事,甚至不惜为此付出性命。

解析:这句话出自韩信一文。

韩信幼时贫苦,为了养活自己,便去河边钓鱼,但鱼儿稀少,韩信经常饿肚子,河边有一老妇人,每次都给韩信一些吃食,韩信就在老夫人的救济下度过了最贫困的时间,后来韩信封王,首件事便是回到家乡厚待老夫人,并且赠送千金予她。

受到别人恩惠,就要用心去报答。

“三书六礼”是什么?这些中国传统婚俗你了解吗?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浪漫美好的爱情,幸福和睦的家庭

婚姻是人生大事,自古而然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婚俗文化更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关于中国传统婚俗

你知道多少呢?

Part.1

何谓婚姻?

婚姻是一个文化概念,是一种为人类所独有的社会现象。《礼记》云:“婿曰婚,妻曰姻。婿以昏时来迎,女则因之而去,故名婚姻。”婚礼,无论古今中外,都被认为是人生仪礼中的大礼。

《诗经》有:“婚姻之道,谓嫁娶之礼。”一是指嫁娶之仪式,二是指夫妻双方之称谓。

Part.2

古人的婚姻为何在黄昏举行呢?

婚姻,最初写作“昏因”。由于先民的亲迎礼于黄昏时进行,此时日月渐替,含有“阳往阴来”之意,故而得名。讲究天人合一的华夏先民选择了这么一个微妙的时刻,巧妙地诠释了婚义,同时也给这个仪式增添了神圣、浪漫的色彩。

《礼记》中记载:婚礼者,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

Part.3

传统中式婚礼习俗:

三书六礼

三书

按照中国传统的礼法,指的是礼聘过程中来往的文书,分别是——

1、“聘书”:订亲之书,在订婚时交换;

2、“礼书”:礼物清单,当中详列礼物种类及数量,过大礼时交换;

3、“迎书”:迎娶新娘之书,结婚当日接新娘过门时用。

六礼

即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礼有非常繁复的程序——

1、“纳彩”:俗称说媒,即男方家请媒人去女方家提亲,女方家应议婚后,男方家备礼前去求婚;纳彩的礼品:羔羊、大雁、凤凰、鸳鸯、米、酒、蒲、苇、卷柏、嘉禾等;

2、“问名”:俗称合八字,托媒人请问女方出生年月日(生辰八字)和姓名,准备合婚的仪式;

3、“纳吉”:即男方家卜得吉兆后,备礼通知女方家,婚事初步议定;

4、“纳征”:又称过大礼,男方选定吉日到女方家举行订婚大礼;

5、“请期”:择吉日完婚,旧时选择吉日一般多为双月双日,不喜选三、六、十一月,三有散音,不选六是因为不想新人只有半世姻缘,十一月隐含不尽之意;

6、“亲迎”:婚礼当天,男方带迎书亲自到女方家迎娶新娘。

Part.4

何谓结发夫妻?

结发:束发,意即年轻时。年轻时结成的夫妻;指原配夫妻。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

结发原本是成人礼中的一项,男子二十行弱冠之礼,女子十五行及笄之礼。汉代盛行婚礼上结发之礼。

两个新人就床而坐,男左女右,各自剪下自己的一绺头发,然后再把这两缕头发相互绾结缠绕起来,以誓结发同心、爱情永恒、生死相依,永不分离。

商周时代,笄延伸成为头部最主要的装饰品。最初笄的形状比较单一,多为圆锥形或长扁条形,顶端粗宽而末端尖细。

明代金簪

簪是笄的发展,在头部盛加纹饰,材质多用金、玉、牙、玳瑁等制作,形状也比较多样化。不同朝代,簪的发展有着不同的变化,其中发簪的华贵与精致,在明代达到一个高峰。

步摇

步摇,是汉族女子的一种首饰。取其行步则动摇,故名。其制作多以黄金屈曲成龙凤等形,其上缀以珠玉。晶莹辉耀,与钗钿相混杂,簪于发上,材料主要有金、银、玉、玛瑙等。

华胜

华胜(花胜),古代妇女的一种花形首饰,通常制成花草的形状插于髻上或缀于额前。

Part.5

婚礼上夫妻为何喝交杯酒?

喝交杯酒源自古代婚礼上的“合卺”,“合卺”就是指新婚夫妻在洞房之内共饮合欢酒。

“卺”是瓢之意,把一个葫芦剖成两个瓢,新郎新娘各拿一个,用以饮酒,就叫合卺,合卺始于周代。《礼记》所载:“所以合体,同尊卑,以亲之也。”

宋代以后,合卺之礼演变为新婚夫妻共饮交杯酒。《东京梦华录·娶妇》记载:新人“用两盏以彩结连之,互饮一盏,谓之交杯。饮讫,掷盏并花冠子干床下,盏一仰一合,谷云大吉,则众喜贺,然后掩帐讫。”这个仪式的象征意义是意味深长的。

如今,现代人的婚礼上也可看到葫芦,以及喝交杯酒的场景。

华夏婚俗大师课

在青岛婚恋文化周期间,我们将推出《传统文化——华夏婚俗大师课》,特邀主讲人刘宜庆老师为我们讲述华夏婚俗的历史变迁,内容主要分为三个部分:中国婚俗简介、唐宋婚俗和青岛婚俗。

主讲嘉宾刘宜庆老师(笔名 柳已青),是文史学者、中国作协会员、山东省作协签约作家,是青岛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琴岛作协副主席,供职于半岛都市报。

刘宜庆老师主要研究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心灵史、人文青岛,著有西南联大三部曲、百年中国三部曲、《青岛风物》《青岛文化地图(续篇)》《山大的故人们》等十余部作品,其作品多次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2015年获《名人传记》十大作家称号。

转自青岛市市南区文化和旅游局

子男五牢,侯伯七牢,上公九牢,天子十二牢,这位居然要百牢

这才是真正的春秋之吴越争霸篇(11)主笔:闲乐生

春秋末年,吴国在吴越争霸中大胜,接着又在江淮之地击退楚国,成为了黄河以南无可争议的霸主,但吴王夫差并不满足于此,紧接着,他又开始进取山东半岛,找齐鲁两国的麻烦。当时,姜氏齐国最后一位有作为的君主齐景公在即位长达58年后(公元前490年)已病逝,其继承人太子荼被公子阳生和田氏家族联手杀死,公子阳生即位,是为齐悼公。适时,田、高、国、鲍、晏等五大家族争权夺利,斗争达到白热化,尤其是实力最为雄厚的田氏家族,其欲取齐而代之的野心已然半公开化;而鲁国的情况更麻烦:三桓专权,内斗不休,唯一的贤臣孔子又被赶出鲁国,不得不在卫国寄人篱下,总之,这是一个毫无希望的国家。

夫差的野心开始无止尽的膨胀了,现如今秦楚无能,陈越俯首,齐鲁大乱,晋国内斗,我吴最强——如此有利的国际局势,不正是寡人蚕食山东称霸天下的大好机会吗?看来,就连上天都要寡人成为霸主,寡人又怎么能客气呢?

现在,就拿最弱的鲁国第一个开刀吧!送上门的香肉可不能放过。

吴王夫差八年(公元前488年),夫差收到了越国数量惊人的贡品,自认越国已经完全臣服在自己的脚下,不足为虑,遂恢复了越国八成的地盘,并放心大胆的亲自率军北上攻打齐国,兵至缯邑(今山东枣庄),召见鲁哀公并向其索要保护费“百牢”。

所谓百牢,就是指一百套用于祭祀或宴会的牲畜,每一牢为牛、羊、猪各一头,周朝礼制明确的规定,天子十二牢,上公九牢,侯伯七牢,子男五牢。可现在吴王夫差居然指明要求一百牢,简直就是狮子大开口。鲁国大夫子服景伯无奈,只好跟吴王讨价还价:“老大,这一百牢实在太夸张啦,能不能少点?”

吴王说:“有啥多的,去年宋国人也交给寡人这么多。你们鲁国比宋国还有钱,怎么能少?再说你们鲁国给晋国六卿的保护费都超过十牢,难道我堂堂吴王还比不过区区一个大夫吗?”

子服景伯接着叫苦:“君王您就可怜可怜我们这些小国吧!您也知道,在晋国晋侯就是个摆设,晋国六卿才是惹不起的人物,所以晋国正卿范鞅前来,我们招待了他十一牢。这已经是极限了,按照周礼,上物不过十二,以为天之大数也。就算招待周天子,也不过才十二牢啊。这样吧,我们也给您十二牢,不能再多了,再多就超过天下之主了,真的是不合规矩,不合规矩啊!”

夫差不听,开始耍赖:“我们吴国是蛮夷,不懂得周礼那一套,别跟寡人讲那些有的没的,快点交钱……哦,不是,交畜牲!”

这可好,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鲁国人再怎么能说会道,碰上夫差这样的流氓大王,也只好乖乖交出“百牢”,免得这些“蛮夷”一生气,自己吃不了兜着走。

图:夫差塑像

看来,当霸主果然是一个低成本高收益的好差事,光宋鲁二国的保护费就有猪牛羊各两百头,再加上越国的巨额贡赋,以及陈蔡等其他小国的上贡,我感觉吴国人的军粮基本路上就可以报销了。另外据《左传》记载,七年后也就是公元前481年,鲁国又称自己给吴国的贡赋是超过交给晋国的,是按照八百辆兵车国家的标准定的额度。看来吴国在争霸过程中收益相当可观,至少不会比晋国差。

然而,夫差的好生意,差点就被吴国奸臣伯嚭给搞砸了。

原来,伯嚭看到鲁国人挺好欺负的,便也想占占便宜,写了封信给鲁国实际的掌权者季康子,叫他也来缯邑跟自己会面,顺便索要些好处,发笔小财!伯嚭那点小九九,深谙官场之道的季康子焉能不知。不过季康子这次不想出血了,鲁国就这么大盘子,既要给吴王上贡,还要贿赂吴国这大臣那大臣,有完没完哪。于是,季康子派出自己手下一位牛人,去让伯嚭知难而退。

这位牛人大家很熟悉,那就是孔子高徒子贡。

子贡,名端木赐,字子贡,卫国人,以超杰非凡的辩才著称,就连孔子,也称赞他乃瑚琏之器,所谓瑚琏,也就是古代宗庙盛放黍稷用以供神的祭器。俗话说某人能成大器,而这瑚琏就是宗庙大器,大器中的大器。应付伯嚭,绰绰有余。

但伯嚭却不知子贡的厉害,当场发飙,想来一个下马威:“本大人远道而来,季氏却连个面都不露,太不给面子了吧!你们身为礼仪之邦,可不能这么不讲礼啊!”

子贡却笑着回答:“岂敢岂敢,我们主公一向是很讲周礼的。只是我们听说你们吴国自太伯起就断发纹身,自称蛮夷,从不遵从‘周礼’那一套。所以我们小国决定向你们大国学习,从今以后也不讲究什么狗屁‘周礼’了!”

没想到秀才也有耍无赖的时候,伯嚭没辙了,只好灰头土脸的打道回府。

季康子一看,吴国人貌似强大,其实草包也不少,没啥了不起的,好像也不用这么怕他们。早知如此,何必低声下气送给他们那么多猪牛羊,亏了!

他越想越气,决定对吴国还以颜色,他不敢直接攻击吴国,就去攻打吴国新收的小弟邾国(在今山东邹城市)——这也是他老早就想干的事情了,邾国虽是鲁国的附庸,但自从投靠吴国这棵大树后,越来越不把自己这个正牌老大放在眼里,真是反啦!

于是这一年(公元前488年)秋,鲁军伐邾,兵临城下了,邾国国君邾隐公还在优哉游哉的听小曲,颇有三国名人孔融碰到黄巾军时的风范。邾国大夫茅夷鸿赶紧进谏:“别听歌了,鲁国的兵已经杀到城门外了,咱们快点去找吴国救命吧!”

邾隐公醉醺醺的说:“把酒当歌,人生几何。吴国远在两千里之外,远水救不了近渴,寡人还不如及时行乐,明日愁来明日忧!”

茅夷鸿仰天长叹,只得独自突围,去往吴国。没多久,鲁国攻破了邾国国都,邾隐公逃进绎山(今邹城市峄山镇一带),鲁军在城内疯狂抢掠了一天一夜,然后攻入绎山抓住邾隐公,将其囚禁在负瑕(今山东兖州县西25里)。

与此同时,邾国大夫茅夷鸿已经带着五匹帛、四张熟牛皮来到了吴国,向吴王夫差做“秦庭之哭”:“鲁国人欺负我们不要紧,可是却损伤了大王您的威信哪!您没有威信,四方的小国就有忧患,所以这次请大王一定要出手,维护世界和平哪!”

夫差可看不上茅夷鸿那点儿寒酸的礼品,不过鲁国夏天还对自己服服帖帖,秋天就开始不听话了,这还得了,揍他们!

于是,第二年,吴王夫差亲自率军直捣鲁国,连克武城(今山东费县西南),东阳(即山东平邑县东阳镇)等重镇,鲁国大将公宾庚、析朱钽、公甲叔子同车战死,吴军继续前进,驻军在泗水之滨,直接威胁鲁国国都曲阜,鲁人大惧。

鲁国三桓之一的孟懿子对鲁大夫景伯说:“吴兵势不可挡,奈何?”

景伯答:“怎么办,凉拌!打就是了,想那么多干什么!谁叫咱们惹了这瘟神来着!”

鲁大夫微虎说:“我有一个主意,趁夜劫寨!这就叫擒贼先擒王!只要把夫差给暗杀了,吴军自退!”

景伯说:“暗杀吴王,这可是个危险的活计,说不定要把命赔上,你要考虑清楚。”

微虎露出了神秘的笑容:“放心,景伯大夫,你瞧好吧!”

大家都很好奇,微虎葫芦里究竟卖得什么药呢?

答案很快揭晓了,第二天,大家发现在鲁军校场上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跳高比赛:微虎从自己的私属中挑了七百名身强力壮的士卒,要求他们跳过一个两米高的木栅,每人三次机会,凡能跳过一次的,就可中选,最后精选了三百名勇士,组成敢死队,日夜操练。终于,在一个月黑风高杀人夜,微虎准备带领敢死队前去暗杀吴王,刚走出营门,有人对季康子说:“吴军强大,三百名士卒偷营劫寨,等于自投罗网。此举既无害于吴,又令这么多赤胆忠心的好同志去送死,好像不怎么划算呀!”

季康子熊了,是啊,万一偷鸡不成蚀把米,暗杀不成,反惹恼了吴王,那可就糟糕了。遂下令敢死队停止前进,回营候命。

可是吴王夫差却不知如何得知了鲁国的暗杀计划,吓得要死,整晚不敢睡觉,一夜换了三个地方,草木皆兵。

其实夫差这个人还真挺有意思的,他好大喜功,好战成性,却偏偏怕死的很,他觉得鲁国的暗杀部队今晚没来,不代表明晚不会来,与其担惊受怕,不如跟鲁国和好算了,毕竟小命最重要。

季康子当然求之不得:“好吧,那咱们就和好吧,万事和为贵。”

景伯却不乐意,觉得这样做鲁国太丢面子:“当年楚庄王围宋,宋国到了易子而食的地步,尚且不肯做城下之盟,何况我们现在根本没吃到啥亏,干嘛要投降,我不同意!”

季康子不听,面子值几个钱,本大人的安全第一。

景伯无奈,只好带着盟书去找吴王夫差谈判,跟上次不同,夫差的态度明显和缓了很多,他答应退兵,条件是景伯必须作为人质跟自己去吴国,以保证鲁国的敢死队不会出尔反尔再来暗杀自己。

夫差色厉内荏,聪明的景伯怎么会看不出来,他微微一笑,从容道:“要我做人质也可以,但你们吴国也要留一个人质下来,以示公平!这样好了,你们就把王子姑曹留下来,作为交换,如何?”

夫差大怒:“大胆,竟敢跟寡人提条件!你算个什么东西,怎么能和寡人爱子相提并论!”

景伯笑:“既然如此,那咱们还有啥好谈的,战场上见吧!”

夫差慌忙道:“别,别,别!寡人不过说说而已,其实也没有一定要大夫您做人质。咱们两国都是讲信用的人,要什么人质呀,多伤感情!”

于是,双方在“友好”的气氛下缔结了盟约,史称吴鲁莱门之约。但夫差仍然不服气,琢磨着还是要找个机会再去教训鲁国一次,挽回颜面。事情巧了,就在这个当口齐国又和鲁国闹矛盾了,原来这邾隐公,正是齐国的外甥。另外齐悼公继位之前曾流亡鲁国,与季康子的妹妹一见钟情,季康子就把妹妹许配给了他。后来齐悼公继位,就派人去鲁国把老婆接回来,可季康子发现妹妹竟然在跟自己的亲叔叔乱伦,季康子怕事情败露,就没让妹妹去齐国。

但齐悼公不知道啊,还以为季康子故意为难自己,大怒,便派大将鲍牧领兵攻打鲁国,一路势如破竹,接连攻占了讙(huān,欢)、阐二地,并派人来到吴国,要求吴国友情赞助,对鲁国进行混合双打,夫差当即答应。

这下季康子彻底慌神了,一个都打不赢,居然两个一起上,那我们不是死定了!赶快想办法,先把吴国的小弟邾隐公放了,然后把季姬也送还齐国,一个劲的赔礼道歉,请求两位老大哥高抬贵手。邾隐公回国后,遭到国人的唾弃,夫差就将他赶下台,软禁在宫内,并让大夫们事奉邾太子革执政。

鲁国既已服软,还向两位老大上缴了大笔保护费,齐国和吴国总该退兵了吧,齐国倒是很快答应了,吴王夫差却怎么也不肯放过鲁国,季康子只得再次送上大礼,并请齐悼公这个妹夫当和事佬,去劝吴国人退兵。

第二年,也就是吴王夫差十年(公元前486年)春,齐悼公遣使孟绰代表自己去吴国当和事佬,说鲁国毕竟是齐国的联姻之国与吴国的同姓之邦,一家人打打闹闹就好了,不要动真格的。

夫差大怒,好哇,你们这些中原人,居然将寡人当猴耍!

他一拍桌子,吼:“你们君王太无耻了,叫我们来就来,叫我们走就走,我们吴国难道是你们齐国的小弟吗?”

“误会,误会啊,我们不是这个意思!”

“别说了,回去告诉你们君王,寡人这就准备去你们齐国,当面问一下他,到底谁才是小弟!”夫差表面上很生气,其实肚子里不知多开心:太好了,我正愁没借口弄齐国,你们倒自己送上门来了,哈哈哈!

其实呢,夫差明白的很,自己在中原真正的对手是齐晋,弱鲁不足为惧。他之所以一直找鲁国麻烦,只因为鲁国恰好挡在了自己北进的路上罢了。如今鲁国既已彻底归服,齐国的好日子也就到头了。

齐国的地盘至少是鲁国的五倍,鲁国都百牢了,打败齐国,齐人还不得上缴五百牢的保护费啊!想到这里,夫差几乎笑出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