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起名

棺材福字图片(棺材福字)

棺材福字图片(棺材福字)

古代人死后放入棺材里,为什么还要钉上铁钉

古代人死后放入棺材里,为什么还要钉上铁钉

提到棺材,许多人心中则会产生不详的感觉,看见棺材总觉得碍眼,但古代并非如此。

编辑

棺材,亦称寿棺、枋、寿枋、老房、四块半、十大块,是承载人类遗体的柜子,通常在葬礼中使用。装着遗体的棺材称为灵柩。棺材可以由不同的物料制造,最常见的以木制造,一般有柏木、松木、楠木、柳木、桐木。亦有以铜、石等制造的棺材。

编辑

在古时候,人们对棺材并不忌讳,把它当做是生命的归宿,一些60岁以上的人会提早给自己准备好棺材放在家里,每年过年的时候还会给光彩贴上福字,并视为长寿的象征,也叫活寿。

编辑

古人死后,棺材下葬,还要钉上钉子,这又是为什么呢?

古人死后,尸体装进棺材,接着要钉棺盖,钉棺材的钉子则叫镇钉,俗称“子孙钉”,据说能使子孙兴旺发达,镇钉要用七根钉子。钉钉子时,亲属一齐喊叫死者“躲钉”,然后向棺盖上撒五色粮,大殓告成。此后,每天三次烧纸哭祭,谓之“捻香”,直到出殡为止。

编辑

钉子的用法和位置颇有讲究,暗合一些引申意。棺材钉钉子,也是为了不再使死者受到打扰,使其能够顺利进入地下世界。所以棺材的底部很薄,正是人们相信这样可以方便逝者进入地府,顺利投胎。

另外,把棺材盖钉起来的目的就是为了起到密封的作用。以前的人,很多人死了以后并不是很快下葬的,要停放很放很长的时间,把棺材钉起来进行密封可以防止尸体腐烂之后的各种有害气体的散发。

编辑

古人认为人是灵魂和肉体是分离的,人活着是因为身体的能量波段及磁场可以和特定的灵魂能量体契合,人将死之时,身体的能量波段已不符合灵魂的契合条件,故灵魂将离开躯体。

人死不能复生,人死万事皆空,许多人认为这是铁的事实,然而古人却相信灵魂永存。为了让死者到另一个世界过得更好呢,就需要让他们入土为安,避免受到其他事物的打扰,因此也就产生了棺材。

棺材其实是将尸体藏起来,不在和以前一样暴露野外,遭受动物侵扰,也就是所谓的“葬”。

编辑

棺材之所以大多取木为料者,主要是因为木材比较多容易就地取材;其次,树木还有生命的象征,也是古人建造房屋的主要材料,用木头给死者造“房子”也是理所当然。

陇西传统葬具雕漆古法纹饰研究

陇西传统葬具雕漆古法纹饰研究

天津师范大学 张宏亮,张楠

摘要

甘肃陇西传统葬具古法雕漆艺术是集中体现渭河上游地区宗教、民俗、礼仪、美术等历史遗存不可多得的图像材料,内容丰富、类型多样,蕴含着自汉代以来“事死如事生”的思想观念;是与石窟艺术、寺观壁画、传世绘画相佐证,解读族群精神与心灵世界,体现地方文化传统与艺术风格的重要文本。随着葬仪的现代化,这种古老的艺术也濒临消失,本文以田野调查、社会学、民俗学的研究方法对其纹饰进行系统整理,分析图像蕴含的意义,以填补学术界对这一领域研究的空白。

关键词

传统葬具;雕漆彩绘;纹饰

(本文为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甘肃陇西传统葬具雕漆古法的保护与传承》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为201810065020。)

一、陇西传统葬具雕漆古法研究的意义及历史溯源

《说文》曰:“人归为鬼”,体现自汉代以来人们就将死亡视作回归,于是诞生了“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的丧葬观念。葬具作为人死后的“居所”,生在另一个空间的延续,其形制、色彩、纹饰,以及这些视觉形式附着的典礼与仪轨是最集中体现群体的文化属性、宗教信仰、精神世界的客体对象。甘肃陇西有非常独特的传统葬具雕漆古法艺术,其历史可上溯至明清时期,至近代已衍变成类型丰富、礼制完备、意涵深远的民俗文化形式。但是,学术界至今还未有对这一现象的系统研究,且随着殡葬现代化的进程,这一蕴含丰厚文化意义的民俗活动和艺术形式也逐渐消失。因此,从文化与艺术的角度系统整理这些传统葬具的漆绘纹饰,梳理其艺术风格的形成与演变过程,解读其图像的象征含义和精神内涵是非常有意义的。

陇西县位于甘肃东南渭河上游,自公元27年秦昭王设陇西郡,逐渐成为甘肃的政治文化中心,也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陇西历史最为辉煌的时期在唐代,陇西李氏是魏晋隋唐最有权势的世家之一,于公元627年建李氏龙宫,是天下李氏族人祭祀祖先、敦宗睦族的家族祠堂。这一地域对于丧葬的重视可以从汉唐宋元时期出土的大量墓室壁画和随葬明器体现出来。现藏陇西博物馆的早期墓室壁画和明器均造型精美、纹饰繁复,至明清时期出现明显的变化,即墓室内部装饰逐渐简化,而葬具变为营造的重要对象,开始出现彩绘。至近代,随着丧葬观念的演变,简单的穴式掩埋大量替代奢侈的墓室构筑,葬具的重要性更得以凸显。葬具的形制、纹饰、主题、色彩越来越丰富多样,与社会生活的互动也越来越紧密,不仅延续了远古以来的宗教信仰观念,也将现实世界中普通人的祈望与诉求投射于纹饰、符号和图像中。

从考古发现的实物可以看到,陇西葬具使出陶制、瓷制、砖制等不同材料,但木质葬具数量最多。其形状多为长方形(也称四页瓦),亦有船状、独木舟状者。葬具使用的木料,常用榆木、柳木、白杨等,经济宽裕者会用松木、柏木、杉木等。木质葬具最适宜雕漆彩绘装饰,早期往往也通体装饰素面红色,其后主题、色彩、造型愈加丰富,图案融古铄今,各具象征意义。

二、陇西传统葬具雕漆古法艺术的传承脉络

通过走访老艺人和梳理文献资料,已知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清晚期书画家牛月樵,他还培养了若干从事葬具漆绘的弟子门人,这些弟子各自发展成不同的艺术风格和流派。王明芝(?-1978年)是其中创新融合、形成自身艺术特征的一位。王芝明自小跟随牛月樵学习传统书画,风格受到中国画的影响,善于将工笔花鸟画的画法融入到葬具彩绘的纹饰当中。其绘制手法多为双勾填色,设色古艳、构图求满、布局严谨、线条疏密得当,内容大多为鹿、鹤、松树、梅兰竹菊等具有迎福纳吉意义的传统纹饰。在口述史研究的基础上,了解到王芝明在20世纪60年代初参与了修复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南郭寺、武山水帘洞壁画的工作。在这一阶段,他学习古代寺观壁画中的传统纹饰和表现方法,尝试融汇到葬具纹饰的设计绘制中,增添了不少图式、主题与画法,并将其传授给弟子们。据统计,王芝明前后收徒七名,而一直从事葬具漆绘的有三名。

在这三名弟子中,既继承前代风格,又自出机杼的是张文华,形成葬具彩绘艺术的第三代。张文华于1949年生于中医世家,因幼年丧父,并未继承家学,而是从王芝明学习绘画。他早年既常去陇西画院学习专业国画技法和装裱技法,又学习了传统的纸扎技艺,深入研究陇西传统的丧葬习俗,进一步尝试将传统中国画的水墨写意与葬具彩绘的手法相结合,创造出有笔墨韵味的新画法,所描绘的对象更加生动灵活,是陇西第三代葬具漆绘艺术的代表性传承人。

三、陇西传统葬具雕漆纹饰的类型与象征意义

葬具漆绘的传承往往通过匠人的口传心授,历经几百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八十余套样式。题材形式包括人物神异、动植物、文房、吉祥、图案、故事等等,展示了传统生活的多面性,又祈望身后世界能如同世俗生活那样受神庇佑、幸福美好。

其题材可分为八类:第一类为高古神兽,常见者有兽面螭虎、龙、麒麟、凤凰等。其中的兽面纹(图一)可与甘肃省博物馆所藏的青铜兽面纹鼎比对来看,二者的造型有着惊人的相似。兽面纹是葬具正面的重要纹饰,传说其有避凶、镇墓的作用,是葬具必不可少的图式。第二类为人物,分别是十供养(十位侍女手托香具、花灯、水果、茶食、宝珠、衣冠),拖福捧寿(两童子拖福字,捧寿字),五子登科等;这类题材是为儿孙满堂的老人所用。第三类为折枝花卉,如四君子、四季花、牡丹等富贵美好之物,常为老孺所用。因为女性往往喜爱花卉,一般都会交代子孙葬具要描绘自己所喜之物,以望去世后能陪伴左右。第四类为吉祥植物(图二),包括西瓜、石榴等有籽(子)之物,象征瓜瓞延绵、多子多福;而寿桃、佛手、柿子则是取其谐音,通过几种具有吉祥意味的物品搭配而展现象征意义,如西瓜、佛手与石榴在一起便是“十寿百子”之意,两个柿子与如意便是“事事(柿柿)如意”等。第五类为文人用品,如琴棋书画、拂尘、如意、文房笔墨等。这类题材多用于文人墨客的葬具,普通百姓还是多选择喜庆热闹的人物花卉。第六类为人物故事,如二十四孝图,希望后代可以效仿古人,敬遵孝道。第七类是翎毛走兽,如麒麟吐玉书、丹凤朝阳等,多为祈福纳祥之意;也有鹿鹤同春、松鹤延年等图式为求子孙长寿之意。第八类为文字,如百寿图、圆福圆寿、驾鹤仙归等,以篆书写到葬具表面的不同位置。

(图1)

(图2)

除此之外,还有大量图案,如回形纹、祥云纹、卐字纹、海潮纹、缠枝花卉纹、仰瓣莲纹等穿插绘制于主体纹饰的空隙处或装饰边角的位置。这些纹饰与西北地区的石窟壁画雕塑、墓室壁画,如敦煌石窟、麦积山石窟、敦煌佛爷庙湾唐代模印塑像砖墓都有着密切的关联,体现出佛教图案艺术图式的流布和延续。

四、古法传承与程式化表现

其制作也借鉴了古代寺观壁画的“沥粉堆金”法。过去老人去世后,主家会请画匠上门商讨老人的喜好定好题材,再看黄道吉日迎请棺木准备绘制;接着,画匠提前调配好颜色,在棺木上用木炭条打好稿子,用红漆满涂打底;接着依次绘制图样纹饰,先以红黄蓝绿白五色为主,后施以金银;等彩绘变干后,用石灰加鸡蛋清调糊,以沥粉堆塑的方法勾勒重要的神兽、人物、器物;待沥粉干透以后再上若干遍上光油(俗称亮油),等油干透后再贴金银即完成。整个漆绘过程,从批灰、磨平、上色、绘画、沥粉、刷漆、帖金银,一般要用四到七天时间。

从整体来讲,陇西葬具的上、下、前、后面都遵循程式化的画法,顶盖是北斗七星,象征天;底座基部画海波纹石,代表大海;大头都是由兽面、灵牌、螭虎、海波纹等构成,小头是瓜果等物。不同则主要体现于葬具的两侧。传统葬具漆绘讲究秩序分明、仪轨严密,从棺材的制作、绘画,到亡人的寿衣穿戴,再到入殓的礼法仪式,都有一整套古制,被乡间艺人、礼仪执事严格地固守着。葬具的制作要由下到上,底座、廊檐、盖板,错落有致;从前到后,由宽变窄,线条分明;主人生前的功业、家世、子孙是否孝顺、家庭是否和睦,这些是决定葬具画法繁简和图式的关键因素,不可僭越。虽然葬具漆绘的初衷是表达对逝者的美好祈愿,体现孝道伦理,弘扬以德持家理念,但随着传统伦理影响力的衰弱,其在现实生活中也不免被异化,成为标榜生者道德和攀比脸面权势的工具,甚至引发厚葬薄养的人伦悲剧。

五、结论

陇西葬具雕漆彩绘艺术是一种还未被学术界关注和系统研究的民间艺术,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又即将逝去。但是,作为传统社会中与人的归去紧密相连的行为,其庄重、繁复的纹饰不仅是对死亡的纪念,更是对于生的意义表达,它所记录的、怀念的是人们在传统的生活秩序中真正珍视的情感和愿望。从艺术和文化的角度认识研究葬具雕漆彩绘艺术,发掘它在美术、民俗学和社会学方面的价值,是保护传统、传承创新的有益之举。

庆阳旧丧葬礼仪文书整理之二十三:扫木赞棺辞

扫木赞棺辞

太公太君真有福,南山采来吉祥木

鲁班弟子手艺高,寿材全是龙凤雕

前档福字刻得方,后档飘渺一炉香

前档精雕两盘龙,后档又刻永寿宁

前档刻得一顶鹤,后档又刻花一朵

前档寿字刻得端,两边又刻寿八仙

这副棺材修得宽,藏龙卧虎成大仙

太公棺材修得长,后辈儿孙财气旺

寿材修成儿孙欢,亲朋好友来扫木

年吉月利今日强,九星八卦会阴阳

女婿外甥往前站,掀起棺盖撒银钱

你撒八千他一万,犄角旮旯都撒遍

撒了银钱撒五谷,鸣炮烧香来扫木

一扫东方甲乙木,二扫西方庚辛金

三扫北方壬癸水,三扫南方丙丁火

再扫中央戊己土。儿扫前,女扫后

媳妇扫的是左右,孙子你把棺盖扫

亲朋好友扫前档,孙媳扫的是周边

侄男侄女都扫遍,曾孙档前蹦一番

太公太君心欢畅,古稀路上长精神

四季来财全家福,百病不生乐悠悠

多福多寿多愉快,福体安康寿百春

系列文章说明

甘肃庆阳是一个很崇尚传统文化的地方,周祖不窋在这里教民稼穑,轩辕黄帝在此地访岐伯论医。民风淳朴,儒在乡间。当地有许多古老文化的“标本”,遍布在礼仪程序、方言用语、牌匾幛屏、哀辞悼文之中。本系列文章,是博主从庆阳民间收集到的一些旧丧葬礼仪文书素材,在整理、校订的过程中,发现许多《诗》《礼》痕迹、许多风水学的术语,还有些秦腔念白的节奏。在这里陆续发出来,供大家研究参考,取其孝道精华,去其封建糟粕。希望能对民间文化的抢救,尽一点绵薄之力。

需要声明的是,这些材料来源于纯粹的民间。提供素材的老先生,已八十多岁,没工资、没退休金,没单位、没协会,没学历、没文凭。其口述的原稿,由家人誊写在一本学生作业本上,字写得很一般,甚至还有错别字。但是老先生却把儒家思想活用进了田间炕头,帮人说事公平公正、劝人向善湿润如玉。学政策、讲道理,以理服人、垂范乡邻。这里谨致敬意和感谢!

原稿被誊写在一本学生作业本上

声明:很偶然地发现,有人在别的平台上转载我的这一系列文章。这些资料发出来,本就是为了供有心人研究参考之用。但毫无“引用”标注的直接搬走,招呼也不打一声,恐怕太也粗暴!甚若用于其它用途,其心就叵测了!我声明过头条首发,敬请自重。如涉侵权,请自删,勿谓言之不预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