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吉日

薄情寡义意思是什么生肖(薄情寡义意思是什么)

薄情寡义意思是什么生肖(薄情寡义意思是什么)

“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这句古语,说得有道理吗?

看了一篇文章报道颇有趣意,有一位作者在文章中开玩笑写道,是不是天底下人人对于“读书人”这一群体都会抱有一种莫名的偏见。

为何一聊到读书人的时候,人们的评价永远都是什么 “百无一用是书生”,“负心多为读书人”等等,好像只要身为读书人,就理应要接受来自四面八方的批判一样,给人一点好感都没有。

诚然,这种言论只是一个打趣的说法,不能以偏概全,毕竟“读书人”普遍成为了当今社会的栋梁之才,在如今这个时代还是非常受人敬重的。

但说到这里,不禁就有一个问题,那么既然读书人在现实世界里的地位举足轻重,可古语中为何会存在“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为读书人”,这种对读书人饱含恶意的措辞呢?

这句话到底是恶意中伤,还是真有道理可讲呢?

怀揣着对问题的探讨精神,我在翻阅一系列篇幅文章后,终于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答案,原来这句话根本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有真实事例作证的,其中饱含了不为人知的禅机,给人感触颇深。

不信?那么接下来我便为大家好好剖析一下这句话,看完以下内容后,相信大家对这句话就会有一个崭新的了解了。

01从当时历史背景来看,虽有点偏激,却是现实反映

首先我们从这句古话的出处说起。正如开篇提到的那样,“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这句话其实是有来历可循的。

它出自于明朝万历年间,一个名叫曹学佺的官员所写的一副对联。整个对联的创作背景,大抵是说曹学佺为官期间受理了一个案件:

某个大户人家的狗咬了一个秀才,在事发过程中一个屠夫见义勇为把大户人家的狗给杀了。本以为案件可以轻易解决,但大户人家却不怀好意,非要让屠夫付出代价。

后来这个事情闹得越来越大,连当今皇上都知晓了此案,迫于压力下,大户人家用钱收买秀才,诱使秀才颠倒黑白,捏造真相,让屠夫给狗偿命。

最后,好在曹学佺为官清正廉明,刚正不阿,当众说破两人的勾当,公平处置了此案,在结案时写下了“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这句话,以表达自己对秀才的忘恩负义之举的愤慨,这便是这副对联的出处来历。

光从故事角度来讲,曹学佺作这副对联的用意,无非就是为了批判秀才所作所为的不仁义,至于为何日后这副对联会上升为世人对读书人的偏见,思来道去,其原因终究和当时的社会现实以及环境背景不无关系。

通过分析我们不难得知,故事中的秀才和屠狗辈,不仅仅只是两个单独存在的个体,而是代表了当时社会中两个全然不同的阶级。

屠狗辈泛指那些社会地位低下的平民百姓,因为自南宋后期以来,百姓由科举而入仕变得越来越不现实。

况且民间推崇小农经济,所以说在当时,一个人的出身好坏就已经决定了其命运,既然是平民百姓出身,那么日后就很难有踏入官途的机会了。

反观秀才,则普遍指那些受过高等教育,有机会、有能力触及官场之人。这一类人同样受当时官阶制度的毒害。

因为明朝年间,官宦贿赂腐败的现象极其严重,常人想要平步青云,在官途上不断爬升,若没有一些后台权贵相助,那注定就是痴人说梦。

故而,在这种恶劣环境下,“读书人”很容易受形势所逼,剑走偏锋,变得无所不用其极。这就是为什么故事的最后,秀才会被大户人家收拢的最主要的缘故。

故此,从当时的历史背景来看,曹学佺所言虽有偏激之处,却又是现实的真实反映,由于当时读书人受社会现实影响,而不得不成为外人眼中的“负心薄性”之人,因此才会引来百姓的同仇敌忾,对读书之人有如此不耻的看法见地了,这一点需要弄清楚。

02从两者心理性格角度来看,大抵如此,但无绝对

那么在古人眼里,读书人多为“薄情寡义”之人,可为何到了如今这个时代,读书人又成了受人景仰的文人雅士了呢?是不是读书人从此以后就不会再背负“负心”的骂名了呢?然而事情并非这么简单。

从“屠狗辈”和“读书人”的心里性格角度来分析,“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哪怕放至今日,也依旧适用于二者,但只是从其根本含义上讲,却又和古人所言是存在着天壤之别的。

之于当代而言,所谓“屠狗辈”并不像古时候一般,单指社会地位卑微的底层人民。

如今我们口中所说的“屠狗辈”,通常都是指一些想法简单,意气用事之人,他们为人处事不假思索,经常任由自己的脾气性情为是,事前不考虑后果,一意孤行。

这类人事后往往容易被人冠以“仗义”的美誉,而这种“仗义”的背后,更多是一种贬义的意思,指的是一个人有勇无谋,才疏学浅。

再说“读书人”。伴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古时候的官僚制度早已被荒废,人们对于学术上的造诣也变得更加有追求。

当一个人的“德智体”朝着正确轨迹全面发展,被灌输良好的人生价值观时,也就鲜有“负心”的举措出现。

但这里值得一提的是,也正是因为如今的读书人越来越明事理,行事越发小心谨慎,所以接人待物上,往往理性大于感性。

因为深明大义,秉承着“法大于情”的原则,所以不管自己处理事情时,做得再好、再符合情理,也免不了背负“负心”骂名。

总的来讲,“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这句话虽然有一定道理可循,但事无绝对,它并非是对所有“读书人”的批判,更多时候,其实是在讽刺那些即便满腹经纶却依旧劣性难改、不晓事例的“伪读书人”。

因而,我们在看待某件事情的时候,应该多从客观的角度看待,凡事不要以偏概全,不要一叶障目,从多方面多角度去进行分析,才能真正看透事情的真相,理会其中的禅机寓意。

有道是:“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当今时代,伴随着文化的普及,读书人的身份不是一个人可耻的标签,而是人们最应该引以为荣的存在,唯有花时间和精力在学习上,自身素养才能得以充实,才能拥有更加高深的成就。

同样,如今也是一个法治社会,“仗义每多屠狗辈”,大都是一些年少轻狂,冲动下罔顾法治社会规则的狂妄之徒。

因此,做人要清醒理智一点,不要犯下激情的错误,倘若因为一时冲动和自以为是的仗义,弄得自己满身狼藉,相较于前者,那才是最引人耻笑诟病的人生污点。

作者:千面略懂先生

家事国事天下事,略知一二;烦心忧心玻璃心,开解三四。

人有千面,物有万象,冰山一角之下的世界才是暗流涌动的真实世界,人生需要看透假象的慧眼。

千面略懂先生每天带你一起识破生活假象,化解人生迷局。

所有图片均来自网络,只是临时作为文字辅助作用,绝对不会用于商业用途。

所有作品均是作者原创,未经许可,不可转载。

汉武帝刘彻对待身边的女人薄情寡义

汉武帝刘彻(前156年——前87年),他是中国历史上最有作为的帝王之一,也是最著名的帝王之一,更是毛主席口中的那个“秦皇汉武”。

在他当政期间,对内开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不断加强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对外积极扩张,除与匈奴大规模的常年交战以外,还大破四夷,开通了丝绸之路。所以,汉武帝的赫赫功绩,使他当之无愧的成为历史上最伟大的皇帝之一。

孔子曰:

食、色,性也。

就是这位威风凛凛的汉武大帝,不仅“荒淫无耻”,更是“薄情寡义”。他的后宫女人们,无一善终,都没有逃脱凄惨的结局和命运:

一、陈阿娇

超级史学家班固在《汉武故事》中记载:

若得阿娇作妇,当作金屋贮之也。

 这也就是成语金屋藏娇的典故出处。

阿娇乃是长公主刘嫖之女,也是刘彻的表姐。当时,刘彻在众皇子中并不起眼,正是得益于姑妈刘嫖的强力助攻,刘彻才能在被选为太子后,顺利登基为帝,阿娇也正式成为了大汉皇后。

初时,刘彻和阿娇两人也曾耳鬓厮磨,卿卿我我,你情我浓。但是,好景不长,二人之间很快就出现了芥蒂。

阿娇容貌天生丽质,这点的确不假,但却始终没有给刘彻生下任何子嗣,这点也不假。久而久之,刘彻开始对此越来越介意。毕竟,身为帝王之尊的汉武帝,没有子嗣是不现实的。于是,汉武帝刘彻开始宠幸另一个女人卫子夫。

这种事,自然无法向阿娇长期隐瞒,她很快便知道老公刘彻已经移情别恋了。从小被娇惯宠坏的阿娇,自然受不了这口恶气,她在与刘彻大吵大闹后,开始暗中筹谋夺回原本属于自己的宠幸。

阿娇让巫女在皇宫内设坛祭法,施蛊念咒。而刘彻本人最厌弃巫蛊之术,在查证实据后,刘彻下旨将楚服等巫女枭首于市,同时株连相关300余人全部获罪。《汉书·外戚传》记载:

皇后失序,惑于巫祝,不可以承天命,其上玺绶,罢退居长门宫。 

阿娇被打入冷宫后,开始终日以泪洗面,郁结难舒。她深知刘彻喜欢司马相如的文章,为了讨好刘彻,便用重金邀司马相如为她作了一首《长门赋》。司马相如不愧是一代大家,全篇哀婉凄切,表达了相思之苦。北宋辛弃疾在《摸鱼儿》中写道:

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

但是,此时的刘彻已经另结新欢,丝毫没有念及原有青梅竹马的情分。可怜阿娇倚闾相望,苦苦守候,等待刘彻的回心转意,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直到身死,终年三十八岁。

二、卫子夫 

陈阿娇被刘彻冷落后,刘彻的姐姐平阳公主为了安抚弟弟,召集大批的美女供刘彻遴选。其中的一个,不仅相貌出众,而且舞技歌艺俱佳。刘彻一眼便相中此女,这个女子就是日后著名的卫子夫。

卫子夫受宠入宫后,非常争气地为刘彻生下了三女一子,这个皇子就是刘据。刘彻得子后喜出望外,于公元前122年就下旨立刘据为皇太子,母凭子贵的卫子夫也因此被册封为皇后。

刘彻在本质上其实是个喜新厌旧的人,岁月是把无情的杀猪刀,如花似玉的卫子夫也开始人老色衰,再也勾不起刘彻的情欲。同时,随着卫青的崛起,刘彻为了防止卫家势力过大,有意冷落皇后卫子夫,两人之间的感情越来越淡漠。

直隶绣衣使者江充,此人阴险狡诈,而且素与太子刘据不和。为了打压和陷害太子,他便恶人先告状,编织和罗列了许多的罪名,其中一条便是诬陷太子巫蛊作祟。这条罪名非常恶毒,因为汉武帝刘彻最忌巫蛊之术。

太子刘据还是太嫩,缺乏必要的斗争技巧和经验。得知自己被江充诬陷后,他没有选择向老爹汉武帝解释说明,而是非常鲁莽的率兵攻击江充。汉武帝刘彻误以为儿子举兵谋反,很快就派兵平定了太子的武装力量。

太子兵败后隐姓埋名躲藏于民间,江充还不善罢甘休,怂恿汉武帝继续追捕。刘据也太过生性文弱,在步步的追逼之下,他左右无奈,竟然选择自缢而亡。

卫子夫作为太子的生母,听到太子兵败的消息后,知道自己必受牵连。为了避免获罪受辱,卫子夫主动交出皇后御玺,然后在自己宫中悬梁自尽。

本来,事已至此,汉武帝刘彻应该就此罢手了。但是,余怒未消,感情全无的汉武帝,竟然下旨诛灭了卫氏一门三族,处决了太子的所有幕僚和府宾,万余人受牵连死在了血泊之中,这就是历史闻名的“巫蛊之狱”。

三、李夫人

李夫人,原名不详,是西汉时期音乐人李延年和贰师将军李广利之妹,因备受汉武帝宠幸而留名于后世。

《汉书·孝武李夫人传》记载:

延年待上起舞,歌曰:“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为了讨得汉武帝刘彻的欢心,李延年举荐的这位倾国倾城的“北方佳人”,就是他自己的妹妹。

色心顿起的刘彻,很快召见了此女。果然,李延年没有说谎,他的妹妹的确体形优美,婀娜风流,加上本人能歌善舞,精通音律,堪称完美少女。刘彻很快就宠幸李氏并进封其为夫人,从此得名李夫人。 

李夫人很快就生下一子,被刘彻封为昌邑王。可惜,李夫人红颜薄命,生下皇子后不久便形容枯槁,神情憔悴。刘彻虽然多次探视,但却也逐渐对李夫人失去了兴趣。

李夫人不久之后就病逝了,刘彻对她表面还算用情,追封其尊号为“孝武皇后”。而她,也成为刘彻的后宫中结局最好的一位。

但是,她的哥哥李延年和李广利可就没有这么幸运了。李延年被刘彻以奸乱后宫的罪名,获罪诛杀;李广利则因害怕被株连,率数万精锐投降了匈奴,客死他乡;李氏的其余族人,无一幸免,全部被汉武帝降罪。刘彻丝毫没有顾念当年与李夫人的浓情蜜意,对李氏一族毫不留情。 

四、钩弋夫人 

钩弋夫人(前113年——前88年),真名不详。

汉武帝刘彻巡狩时,经过河间国的地界,能观天相和占卜吉凶的太史令。对汉武帝言说,此地有奇女子,必能降祥瑞于汉武帝。于是,刘彻立即下诏寻找此人。

终于找到了赵钩弋,此女果然是美艳不可方物。老年刘彻见到此妙龄少女,心淫荡漾,遂带赵钩弋一同回宫并册封为夫人。为了表示对钩弋夫人的宠爱,刘彻专门修建了富丽堂皇的“钩弋宫”供她居住。

赵钩弋在这无比的恩宠之下,终于怀孕了。一般女人都是“十月怀始,一朝分娩”,这已经成为常识。可是,赵钩弋却足足怀孕14个月,才产下一名男婴,取名刘弗陵。历史上,只有尧帝才是怀14个月所生,所以汉武帝特将“钩弋宫”改名为“尧母门”。 

刘彻“巫蛊之狱”失去太子刘据后,一直未再册立太子。刘弗陵在七岁之时,被刘彻正式册立为太子。当时,刘彻已接近古稀,而赵钩弋却正值青春盛年。

公元前88年,刘彻为了稳固刘姓的江山社稷,担心“母壮子幼”的潜在威胁,选择“立其子,弑其母”的古训,给赵钩弋寻了个“屡践圣意”的莫须有罪名,直接处死了。

汉武帝的一生,尽管称得上是雄材大略的有为之主,但同时也的的确确是一个薄情寡义之人,尤其对于身边的女人更是如此。

参考资料:

《汉书》

《汉武帝刘彻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