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年过节都会挂的灯笼,除了照明它的文化含义你知道吗?
灯笼是我国古代的一种照明用具,其通常被放置在室内或者悬挂在院廊之中。在照明功能上它有着聚光和防风的好处,是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物品。随着社会的发展,灯笼在实用功能外又增加了装饰的作用。山水鱼虫、花鸟龙凤都能够成为灯笼的造型,进而使得赏灯也成为了一种社会习俗。即使所处的朝代不同,但每年正月十五的花灯节都是大家重视的节日之一。各式有趣的花灯被摆放在街头,每个灯下还有趣味十足的灯谜,老百姓们纷纷上街游玩。花灯节的繁荣既是国家实力的体现,也是民间优秀传统手工艺的彰显。
灯笼
现代社会中,因为新式照明系统的发明,灯笼在家庭也不再常用。但每至春节时期,大街小巷挂上大红灯笼的习俗仍然保留着。在许多地方,传统的手工艺人们依旧在坚持着纯手工的制作灯笼。经过两千年的历史发展,灯笼虽然逐渐退出了百姓的日常生活,但是其在历史中孕育而出的传统文化我们应该有所了解。
灯笼的起源与有趣的花灯
灯笼与古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家中、寺庙、皇宫处处都需要灯笼的存在。据历史记载,灯笼最早应该出现东汉时期,因为当时已经有灯与纸的存在。这两方面为初期纸灯笼的存在提供了物质基础。随着发展灯笼的制造工艺也是越发的成熟,其全方位的融合了绘画、剪纸、刺绣等传统手工艺,灯笼的样式也是越来越多。传统的灯笼类型主要分为“宫灯和纱灯”。宫灯顾名思义是宫廷之中所用,其始于东汉时期在隋唐甚为流行,在结构上通常由细木与娟纱组成并雕刻或绘画出龙凤等吉祥图案给人一种雍容华贵的气质;纱灯则属于比较简单常见的灯笼,意思上是用纱罩笼住的灯,是寻常百姓家的常见之物。唐代诗人韦应物 曾在《寄璨师》一诗中有:“林院生夜色,西廊上纱灯”的句子。
宫灯
当然提到灯笼自然会联想到元宵节上各式各样的花灯。元宵灯节最早起源于汉代,经过隋唐等朝代的发扬灯节之上的花灯种类也是越来越多。隋朝花灯节上灯笼追求的是一个“高”字,在当时出现了塔状结构的灯笼;唐代为庆祝元宵佳节,朝廷会特意命人打造比人还高的灯楼,这一点在壁画《舞乐图》中便可发现;到了宋代元宵节专门开设了灯市并增设了灯谜游戏,欧阳修曾在《生查子·元夕》中写到“花市灯如昼”可见当时花灯节之盛况;马致远曾描述元大都元宵盛景时写到“春城春宵无价,照星桥火树银花”可见在元代便有在树上装点花灯的做法;明代元宵节被再次重视起来,而且出现了惟妙惟肖的动物灯,《明宪宗元宵行乐图》中便有此记载;清代庆祝元宵灯节的时间虽然有所缩短但是灯节的热闹氛围依旧浓重。
南方与北方灯笼的差异
自古以来我国便有南北之别,因为生产生活方式上存在的差异南北方的文化表现方式也会有所不同。灯笼作为传统的手工艺,在不同地区中自然也会结合当地独有的文化因素进而产生出隶属于当地的灯笼文化。
北方纱灯
我国北方的灯笼在颜色上主要以中国红为主,颜色绚丽形制主要以宫灯和纱灯为主。陕西西安的三兆村便是一个以制作花灯闻名的古老村落。据统计三兆村上千户村民中95%的家庭都会制作花灯,上世纪之时整个西安市场上的宫灯、纱灯基本上都出自三兆村。对于三兆村村的村民而言,制作灯笼不仅是生产生活的一种方式也是对传统灯笼手工艺文化的一种传承。
高粱杆在我国北方地区随处可见,有的人会用它来编织席子或者盖帘,但是在甘肃庆阳地区高粱杆还可以用来制作灯笼。据记载“高粱杆灯笼”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发展历史,其制作工艺出现在明清时期。这种灯笼在形制上类似于北方的宫灯,其特色是在制作连接的过程中采用的是纯粹的榫卯工艺。高粱杆灯笼有着浓厚的地方文化,是中国传统建筑与灯笼文化的双重结合。
泉州花灯节
南方的灯笼造型各异,样式多样,工艺变化多盛产花灯,功能上主要用于祈福和门户标志。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拥有着丰富的地域文化,其泉州花灯起于唐代至今仍为人称赞。泉州花灯是南方花灯的代表,在工艺上泉州花灯主要分为三类:彩扎灯、刻纸灯、针刺无骨灯。这三种工艺各有独到之处,其中刻纸灯是无骨架的,其结构全是用刻成的纸板拼接而成,再加以玻璃丝点缀,才有了美轮美奂的泉州刻纸灯。正是因为悠久而独特的泉州花灯工艺,才塑造出每年泉州元宵花灯节,万千彩灯耀古城的场景。
灯笼里的民俗文化
灯笼是我国传统手工艺品的代表,其一方面传承着老百姓们在手工艺制作方面的智慧,另一方面也不断的与老百姓的生活文化相融合,透过灯笼我们能够感受到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多样性。
民俗谚语都是经过长期的总结、锤炼而来,其出自民间代表的是老百姓生活中的道理与乐趣。灯笼作为传统的照明之物,在诸多的民俗谚语中自然也能找到它的身影。例如:黑纸糊灯笼——不明不白;白天打灯笼——白搭;旗杆上的灯笼——高明;地窖里打灯笼——来明的;鼻子上挂灯笼——明眼人;外甥打灯笼——照舅……我们可以看到这些经典的民俗谚语都出自最普通的日常生活,其与灯笼照明的功能相结合利用谐音或暗喻简单明白的说出生活的道理。
灯笼
在关中地区有着当孩子满十二周岁的时候,舅舅要给外甥送完灯里的传统习俗。孩子十二岁之前,舅舅每年过春节都要遵从传统习俗给外甥送两个灯笼,希望孩子能健康成长。等到了正月十五元宵节晚上孩子们会打着等着嘴上念着“灯笼会,灯笼会,灯笼灭了回家睡”的俗语。十二岁象征孩子已经懂事结束童年时光,开始向成人阶段逐步迈进。这一年舅舅要送最后一次灯笼,被称为“完灯礼或追灯”。同时舅舅在这一次也会送给外甥一个比较重要的礼物比如说自行车、台灯或者包个红包等。完灯礼是孩子走向成人的开始,是长辈对晚辈人生新开始的寄望。
送灯
传统社会中人们一直对美好的寓意有着不懈的追求,无论是宫灯还是纱灯都能承载这种文化诉求。古代人们通常会在灯笼上绘画出龙凤等瑞兽以及灯笼的主色中国红的使用都是人们追求吉祥的表现。除此之外,古时候当孩子要开学之时,家长会专门准备一盏灯笼由老师点亮。称之为“开灯”,寓意孩子前途一片光明。在有些地区因为灯与丁相似,点灯祈福也有着“求子”的意思。如今在全国各地,每逢春节人们纷纷在家门口挂上大红灯笼,迎接新年的吉祥。
挂灯笼
现在许多地区独特的灯笼手工艺都已经列为了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通过这些不同的灯笼我们能够清楚的看到老百姓在生活中的智慧与传统文化。
2021过年挂灯笼有什么讲究?春节为什么挂灯笼象征含义?
每逢春节之际,家家户户都会选择挂灯笼来烘托节日的氛围,马上就要到小年了,一到小年就算拉开了过大年的帷幕,想要营造过年欢乐祥和的气氛,灯笼可以算得上是一把手,不仅装饰了每家每户,就连大街上也随处可见它们的身影。那么过年挂灯笼有什么讲究?挂灯笼有哪些注意事项?下面一起了解下!
一、过年挂灯笼有什么讲究?
1、室内的灯笼要选择小型的,不要太大感觉喧宾夺主,挂的位置不能太低影响视线和通行。室外门口的灯笼要选择与门相对称的灯笼,门大的选择灯笼就可以相对大些,挂的高度参考门的最上边,不要太低就好。
2、我国古代讲究好事成双、福禄双全,挂灯笼也一样,一般都要偶数,而不挂单数,挂灯笼一定是成双的,中国人都是喜欢双数的。而且不管是挂在大门还是阳台,一定要是2、6、8这些数字。因为俗话说好事成双,福寿双全,有老人说只挂单数的话,就容易引起家人感情不和睦,而且两个灯笼要保持一样高,距离适中。
3、讲究对称,要挂在大门两旁,还讲究挂南不挂北等。另外,每年春节时挂灯笼,讲究的是今年的灯笼不能留到明年再接着挂,古代对此一般是以“碰灯”的方式销毁,即是将灯笼互相一撞,灯笼着火后销毁。
二、春节为什么挂灯笼象征含义?
1、中国的灯笼又统称为灯彩,灯笼与中国人生活息息相连,庙宇中、客厅里,处处都有灯笼。除了照明以外,灯笼还有其他意义。由于字音和「添丁」相近,所以灯笼也用来祈求生子。灯笼寓意十足,节日的热烈气氛不仅洋溢在各家各户,也充满各地的大街小巷。
2、灯笼外贴的字可以根据主题活动灵活改变,比如结婚的时候,添丁的时候,做寿的时候可以变换不同的主题与之呼应。所以春节时候挂灯笼就可以挂上主题是春节的灯笼。随着现在的发展带明火的灯笼越来越少了,一般都是点灯或者LED之类的光源,既方便也安全。
3、春节挂象征团圆意义的红灯笼,来营造一种喜庆的氛围。后来灯笼就成了中国人喜庆的象征。挂灯笼,传统上认为有鸿(红)运当头的吉祥寓意,逢年过节挂的灯笼上,基本都是吉祥的图案和祝福的吉祥话,加之灯笼的正红色是朱砂的颜色,而朱砂是风水上讲去邪挡煞效力极强的宝物。
来源:土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