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起名

寒食节是哪天几月几日(寒食节是哪天)

寒食节是哪天几月几日(寒食节是哪天)

清明和寒食分别是哪天

清明节是祭奠先人,为其上坟扫墓的日子。如果错过了这一天,村人说:不要紧,过了清明是寒食,过了寒食上十日。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错过了清明节,只要在十天之内就不算晚。

其实,有许多人弄错了,到底是先寒食再清明还是过了清明是寒食?我在网络上查了一下,先说寒食和清明的来历。

先是寒食,也叫寒食节

在夏历冬至后15日,清明节前一二日。是日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并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中国民间第一大祭日。寒食节是汉族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

寒食节起源,据史籍记载: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为躲避祸乱而流亡他国长达十九年,大臣介子推始终追随左右、不离不弃;甚至\"割股啖君\"。重耳励精图治,成为一代名君\"晋文公\"。但介子推不求利禄,与母亲归隐绵山,晋文公为了迫其出山相见而下令放火烧山,介子推坚决不出山、最终被火焚而死。晋文公感念忠臣之志,将其葬于绵山,修祠立庙,并下令在介子推死难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

清初汤若望历法改革以前,清明节定在寒食节两日之后;汤氏改革后,寒食节定在清明节之前一日。现代二十四节气的定法沿袭汤氏,因此寒食节就在清明节前一日。

从春秋时期至今,寒食节已有2600多年的历史,故事发生地中国山西将寒食节定为清明前一天,这一天吃冷食、祭祀、踏青等习俗也一直流传下来并为全国所接受。伴随着岁月的流逝,寒食节静静地融入了清明节,介子推所代表的封建愚忠思想也已沉入历史长河,不过寒食所代表的人们对忠诚、廉洁、政治清明的赞许,却是千年如一的。

再说清明,也叫清明节。

它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清明节原是指春分后十五天,1935年中华民国政府明定4月5日为国定假日清明节,也叫做民族扫墓节。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将清明节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4天,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中国汉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受汉族文化的影响,中国的满族、赫哲族、壮族、鄂伦春族、侗族、土家族、苗族、瑶族、黎族、水族、京族、羌族等24个少数民族,也都有过清明节的习俗。虽然各地习俗不尽相同,但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基本主题。

看好了吗?寒食节在清明节前一二日,说明先寒食节才清明节,这个问题弄清楚了。

再谈清明节和寒食节的关系

清明最早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其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寒食节有关。从历史的实际来看,禁火冷食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人改火习俗的遗迹。

原始社会,先民们钻木取火,火种来之不易,取火的树种往往因季节变化而不断变换,因此,改火与换取新火是古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春三月正值改火的时节,人们在新火未到之时,要禁止生火。汉代称寒食节为禁烟节,因为这天百姓人家不得举火,到了晚上才由宫中点燃烛火,并将火种传至贵戚重臣家中。

寒食节期间的习俗,主要有禁火冷食和祭扫坟墓。中国古人对祭祀祖先十分重视。上古时候,家中有人去世时,只挖墓坑安葬,不筑坟丘标志,祭祀主要在宗庙进行。后来在挖墓坑时还筑起坟丘,将祭祖安排在墓地,便有了物质上的依托。战国时期,墓祭之风逐渐浓厚起来。

秦汉时代,祭扫坟墓的风气更盛。据《汉书》记载,大臣严延年即使离京千里,也要定期还乡祭扫墓地。在唐代,不论士人还是平民,都将寒食节扫墓视为返本追宗的仪节,由于清明距寒食节很近,人们还常常将扫墓延至清明。

诗人们的作品,也往往是寒食、清明并提,如韦应物有诗句说:“清明寒食好,春园百卉开。”白居易也有诗句说:“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朝廷鉴于民间寒食、清明并举已相沿成习,就以官方文书的形式正式规定,清明到来时,可以与寒食节一起放假。这项规定距今已经1200多年,说明从那时起清明开始具有某种国家法定节日的色彩。

宋元时期,清明节逐渐由附属于寒食节的地位,上升到取代寒食节的地位。这不仅表上坟扫墓等仪式多在清明举行,就连寒食节原有的风俗活动如冷食、蹴鞠、荡秋千等,也都被清明节收归所有了。

说到这里,人们只好了解寒食节是怎么回事就行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不生火吃“寒食”的现象基本不见了,无论人们祭奠的先烈还是自家的亲人,都固定在这一天了。

尤其今年情况又与往年不同,清明节上午十时,从国家到地方,都在为抗击疫情而献身的十四位烈士默哀,再就是傍晚前后人们都回家去祭奠自己家逝去的先人。

国家越来越重视这个节日,放假调休,高速免费,让人们去祭奠,去踏青,从此成了国家法定的节日。

本文内容由壹点号作者发布,不代表齐鲁壹点立场。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我要报料

今年清明不一般,老话说“三节遇三巳,两大祭日相交”,啥意思?

导读:今年清明不一般,老话说“三节遇三巳,两大祭日相交”,啥意思?

“春暖花开芳草萋,又是一年清明时”,今年的清明节是2023年的4月5号,也是闰二月的农历2月15日,今年的清明时节,到底能不能上坟,什么时间去上坟好?可以说是众说纷纭,各种说法都有,农村老人说今年清明不一般,是“三节遇三巳,两大祭日相交”,对于这些说法怎么理解呢?#头条创作挑战赛#

从文化角度来看,清明是农历24个节气当中,很有文化韵味的一个节气,因为到了清明节的时候,可以说是春光明媚,万物生长,桃花梨花依次开放,天空晴朗,所以就给人“清”和“明”的感觉,这也就是清明节的由来吧,所以说清明节是24节气当中,很有文化韵味的一个节气。

大家都很熟悉的一首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可以说是脍炙人口的诗句,描写出清明时节,人们去祭奠先祖的时候,感觉魂魄们的都要断了,既表现出现代人对祖先的哀思之情,也衬托出了清明时节是人们祭拜先祖的传统节日,这样的传统已经延续到1000多年了,所以清明时节,是一年当中祭拜祖先的好时节。

但是按照农村老人的说法,今年的清明节不一般,是“三节遇三巳,两大祭日相交”,为什么说不一般呢,要怎么理解?

一、三节遇三巳?

这句话有些难以理解,三个节是指望月节、寒食节、清明节相遇在一起,称之为三节相遇,我先来解释一下三节。

1、望月节。

清明遇望,“望”就是月圆的意思,按照古书《释名.释天》记载中说:“望,月满之名也。月大十六日,小十五日,日在东,月在西,遥相望也”。

就是说农历的十五,都是月满之夜,在这样的夜晚,农村老话说,初一和十五不出门,按照农村老人的说法就是,农历的初一和十五这样的日子里,是天、地、人三界互通的日子,在这样的日子里面,三界的大门都会打开,如果出门远行或者是晚归,会遇上不好的事情,当然这是农村的说法,不一定有科学道理,但是在初一或十五的时候,以前的农村老人是忌讳出远门的。

今年的清明节刚好是农历闰二月的十五,是在闰二月的中间,也就是农历中的望月节,所以有的老人就说,在清明节这一天,不适宜去上坟,其实这样的说法也没有科学道理,因为今年的清明节,国家不调休,就只是放清明节一天的假,所以许多的人会在清明节这一天去上坟。

当然在清明节这一天去上坟,按照农村的说法,就是宜早不宜晚,上坟的时候可以去早一些,就是太阳照着坟山的时候,阳气刚好上升,那个时候到坟地里去上坟祭拜先祖,是很合适宜的,所以清明节那一天上坟可以去早一些,但要注意交通安全,也要注意野外用火,提倡文明祭祀,祭献鲜花。

2、清明节遇上寒食节。

按照我们国家的传统说法,寒食节就是为了纪念介子推,按照古代的传说,在晋文公最危难的时候,介子推割下自己腿上的肉,煮了给晋文公吃,帮助晋文公摆脱了艰难困苦,后来晋文公做了王位以后,就想要推荐介子推来当大臣,加功进爵,但是介子推不愿意下山拒受封赏,携母隐居于绵山,晋文公屡次邀请介子推出山无果后,下令放火烧山,在这样的情况下,介子推宁愿抱着母亲被烧死在柳树下,也不愿出山为官。

对于这样忠义的故事,感动了晋文公,于是晋文公就下令,在介子推死难之日,民间禁火寒食,就是不能生火,以这样的方式来寄托哀思,这个故事延续了2000多年寒食节就是这么传下来的。

3、清明节和寒食节重逢在一起。

在以前寒食节是在清明节的前面两天,但是在清初的时候,以汤若望、南怀仁为首的西方传教士,将西历带入了我国,所以出现了一次历法的变革,通过这次变革以后,寒食节和清明节却重逢在一天,都是祭拜先祖,寄托哀思,缅怀先人的日子。

所以说今年的清明节是三节相遇的日子,说法就是这么得来的,这个理解清楚了,我们来看一下“遇三巳”。

按照农历来确定今年的清明节,具体的时间是:4月5日09点12分52秒,在这个时间段,恰逢干支纪日中的巳日巳时,此日又是十五望日,月入巳位,“巳”,排在地支的第六位,常被用来表示十二生肖中的蛇和终止之意。“巳”又谐音“祀”,加之,民间素有“早清明”的传统,所以今年的清明祭扫活动可以提前或者是推后。

二、两大祭日相交?

两大忌日相交,说的就是清明节和寒食节重逢在一起,相交在一天,所以说两大祭日相交,因为清明节和寒食节都是纪念先祖,祭拜先人,表达哀思的节日,所以说两大祭日相交,就是这么得来的。

清明节到了,人们纪念先祖,心里是哀思之情,眼里流的是泪水,天空下的是纷纷的小雨,结合今年清明节不调休,我认为在清明节祭祖的时候,可以提前几天或者是推后几天,一般按照农村的说法,就是提前三天或者是退后四天,当然人们只要有相思之情,有祭拜之心,在这段时间都可以去祭拜祖先,你认为我分析的对吗?欢迎在评论区交流讨论。

清明与寒食的关系,你知道多少?

新华社太原4月5日电(记者王菲菲 唐诗凝)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最初只作为时令与物候变化的标志节点被人们所认知。清明从节气发展成为节日,寒食节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寒食花开千树雪,清明日出万家烟。”自古以来,寒食和清明就在时间上相近、内涵上相融,密不可分却又不尽相同。其中的关系你了解多少?

寒食节缘何而来?

《荆楚岁时记》中记载:“去冬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中国农业博物馆农业历史研究部主任、二十四节气研究中心副主任唐志强说,寒食节在农历冬至后105日,推算下来通常在清明前一二日,家家户户禁火、冷食。寒食节因而又被称为“禁火节”“冷节”,是汉族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前后绵延两千余年。

寒食节的起源普遍认为有两种。

其一源自远古改火习俗。唐志强介绍,古时火种来之不易,为保证老百姓日常用火之便,往往将火种保存,使其昼夜不熄,但人们相信火是有生命的,火是会新陈代谢的,因而每年寒食之期,需将去年保存的旧火种熄灭,待到清明之日,再换新火,此谓“改火”,寓意万象更新。

其二是为纪念春秋时期晋国名臣介子推。相传介子推追随晋献公之子重耳流亡他国十九年,在其继位后不求功名利禄,与老母归隐山西绵山。晋文公重耳为迫其出山而下令放火烧山,怎奈介子推坚执不回,抱树而亡,留下血书,“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晋文公悲痛万分,为缅怀介子推,他将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下令民间禁火、只吃寒食、祭扫坟墓。

清明扫墓与寒食节有关?

介子推的故事历代流传,赋予了寒食节更厚重的人文底蕴,寒食节被称为中国民间第一大祭日。

《东京梦华录》中记载:“用面造枣飞燕,柳条串之,插于门楣,谓之‘子推燕’。”“子推燕”是寒食节中最具代表的食品,“柳与‘留’谐音,燕在山西介休方言中读作‘念’,其留念追怀之意就此得来。”介子推传说县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杜国华说。

寒食祭祖在唐代以前被视为“野祭”。唐玄宗于开元二十年下诏:“士庶之家,宜许上墓,编入五礼,永为常式”,寒食节扫墓的习俗得到官方正式承认。

由于寒食和清明在时间上相连,为方便官吏在寒食节扫墓,唐代时两节合并休假,节俗也逐渐融合。据《唐会要》记载:“(开元)二十四年二月十一日敕:寒食清明,四日为假。大历十三年二月十五日敕:自今已后,寒食通清明,休假五日。”

清明如何后来居上?

“寒食熄火,清明生火。前者祭亡,后者佑生。寒食与清明在内涵上紧密呼应。”唐志强说。

寒食节在唐代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习俗众多。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禁火习俗日渐淡漠,清明节地位逐步上升。宋代《岁时广记》中清明节已作为一个独立的类目出现。关于清明的记载逐渐增多,“祭祀先人、踏青赏春、催护新生”的节日内涵也被固定下来。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顾问常嗣新认为,寒食融入清明,丰富延展了清明节的节日内涵,“围绕一个故事:介子推,推出一种食品:寒食,延伸一种理念:忠孝。”他说。

如今,清明不仅有着节气与节日的“双重身份”,更有着庄严肃穆和清新活泼的“双重性格”——“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扫墓祭祖与踏青郊游成为清明节的两大主题,自古传承,至今不辍。

清明和寒食分别是哪天

清明节是祭奠先人,为其上坟扫墓的日子。如果错过了这一天,村人说:不要紧,过了清明是寒食,过了寒食上十日。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错过了清明节,只要在十天之内就不算晚。

其实,有许多人弄错了,到底是先寒食再清明还是过了清明是寒食?我在网络上查了一下,先说寒食和清明的来历。

先是寒食,也叫寒食节

在夏历冬至后15日,清明节前一二日。是日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并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中国民间第一大祭日。寒食节是汉族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

寒食节起源,据史籍记载: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为躲避祸乱而流亡他国长达十九年,大臣介子推始终追随左右、不离不弃;甚至\"割股啖君\"。重耳励精图治,成为一代名君\"晋文公\"。但介子推不求利禄,与母亲归隐绵山,晋文公为了迫其出山相见而下令放火烧山,介子推坚决不出山、最终被火焚而死。晋文公感念忠臣之志,将其葬于绵山,修祠立庙,并下令在介子推死难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

清初汤若望历法改革以前,清明节定在寒食节两日之后;汤氏改革后,寒食节定在清明节之前一日。现代二十四节气的定法沿袭汤氏,因此寒食节就在清明节前一日。

从春秋时期至今,寒食节已有2600多年的历史,故事发生地中国山西将寒食节定为清明前一天,这一天吃冷食、祭祀、踏青等习俗也一直流传下来并为全国所接受。伴随着岁月的流逝,寒食节静静地融入了清明节,介子推所代表的封建愚忠思想也已沉入历史长河,不过寒食所代表的人们对忠诚、廉洁、政治清明的赞许,却是千年如一的。

再说清明,也叫清明节。

它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清明节原是指春分后十五天,1935年中华民国政府明定4月5日为国定假日清明节,也叫做民族扫墓节。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将清明节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4天,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中国汉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受汉族文化的影响,中国的满族、赫哲族、壮族、鄂伦春族、侗族、土家族、苗族、瑶族、黎族、水族、京族、羌族等24个少数民族,也都有过清明节的习俗。虽然各地习俗不尽相同,但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基本主题。

看好了吗?寒食节在清明节前一二日,说明先寒食节才清明节,这个问题弄清楚了。

再谈清明节和寒食节的关系

清明最早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其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寒食节有关。从历史的实际来看,禁火冷食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人改火习俗的遗迹。

原始社会,先民们钻木取火,火种来之不易,取火的树种往往因季节变化而不断变换,因此,改火与换取新火是古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春三月正值改火的时节,人们在新火未到之时,要禁止生火。汉代称寒食节为禁烟节,因为这天百姓人家不得举火,到了晚上才由宫中点燃烛火,并将火种传至贵戚重臣家中。

寒食节期间的习俗,主要有禁火冷食和祭扫坟墓。中国古人对祭祀祖先十分重视。上古时候,家中有人去世时,只挖墓坑安葬,不筑坟丘标志,祭祀主要在宗庙进行。后来在挖墓坑时还筑起坟丘,将祭祖安排在墓地,便有了物质上的依托。战国时期,墓祭之风逐渐浓厚起来。

秦汉时代,祭扫坟墓的风气更盛。据《汉书》记载,大臣严延年即使离京千里,也要定期还乡祭扫墓地。在唐代,不论士人还是平民,都将寒食节扫墓视为返本追宗的仪节,由于清明距寒食节很近,人们还常常将扫墓延至清明。

诗人们的作品,也往往是寒食、清明并提,如韦应物有诗句说:“清明寒食好,春园百卉开。”白居易也有诗句说:“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朝廷鉴于民间寒食、清明并举已相沿成习,就以官方文书的形式正式规定,清明到来时,可以与寒食节一起放假。这项规定距今已经1200多年,说明从那时起清明开始具有某种国家法定节日的色彩。

宋元时期,清明节逐渐由附属于寒食节的地位,上升到取代寒食节的地位。这不仅表上坟扫墓等仪式多在清明举行,就连寒食节原有的风俗活动如冷食、蹴鞠、荡秋千等,也都被清明节收归所有了。

说到这里,人们只好了解寒食节是怎么回事就行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不生火吃“寒食”的现象基本不见了,无论人们祭奠的先烈还是自家的亲人,都固定在这一天了。

尤其今年情况又与往年不同,清明节上午十时,从国家到地方,都在为抗击疫情而献身的十四位烈士默哀,再就是傍晚前后人们都回家去祭奠自己家逝去的先人。

国家越来越重视这个节日,放假调休,高速免费,让人们去祭奠,去踏青,从此成了国家法定的节日。

本文内容由壹点号作者发布,不代表齐鲁壹点立场。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我要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