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吉日

朱姓起源和来历(朱姓起源)

朱姓起源和来历(朱姓起源)

朱姓的来源是什么?朱姓的主要Y单倍群是什么?

朱姓是中国大姓,他的起源是怎样?朱姓里面可是出了很多大人物的。

大明风华里的朱元璋长相,极具争议:

朱姓起源的传说有很多,比较靠谱的说法是以国号为姓氏,来源于邾国。西周时期,周武王封曹挟(又叫曹侠)于邾地,初期建都于山东曲阜,邾国的裔民以朱为姓。不过有专家认为,西周之前就有邾国存在了,古邾国怀疑是东夷人建立的。

第二种说法是,朱姓源出帝尧的儿子丹朱,丹朱的后代以朱为姓。

第三种说法是,宋微子的儿子姓子名朱,子朱的子孙以祖先的名字为氏。

后面的两种说法存疑。

我们先说邾国,邾国在12世后,中心在今山东邹城、滕州一带,图中邾国、小邾国、滥国为邾国疆域,后分为三个国家:

邾国的国民属于东夷阵营,一直受到鲁国的排斥。鲁国原先封于河南鲁山县,后来通过扩张霸占了邾国的国都曲阜,从此结下了两国七百年的恩怨。邾国一直没有爵位,到了齐桓公的时候,齐才帮邾国争取了一个子爵,子爵算是地位比较低的,鲁国一开始就是侯爵。所以邾国君主的身份也是个疑问,如果真是周武王策封的,至少得是个子爵。有一种可能性是,邾国的国君也是东夷,只是后来攀附到了周室那里。邾国到了夷父颜为君主时期,尚武好战,夷父颜索性自称公,即邾武公,可见邾国从来没把周室放在眼内。这里要纠正大家一个误区,西周并没有五等爵位——公侯伯子男,其中男爵是确定没有的,五等爵是儒家理想化的结果。

话说鲁国和邾国是宿敌,史料记载鲁入侵邾国达到十多次,平均一代人就得入侵一次。不过鲁国这个山东大国经常被邾国打趴。春秋时期邾国的邾武公夷父颜、邾安公子克积极进取、励精图治,版图不断扩大,其疆域已达到前所未有的广度,拥有今鲁西南地区的大片国土,俨然是一个东方大国,故“《公羊》徐疏曰:以邾娄本为大国”予以记载。学者王献唐考证认为,当时邾国“北括邹县,南包滕邑,东至费峄,西有济宁鱼台东境,幅员颇广”。邾国的国力和人口和莒国差不多,大约在10万-30万,号称为六百乘的兵力,等于鲁国的三分之二强,但却在升陉、狐骀之战等战役中大破鲁军。升陉之战:前638年鲁僖公侵略邾国,占领了邾国的须句,即今山东东平,邾国反击。鲁僖公与邾国战于升陉,鲁军大败。狐骀之战:前569年邾国讨伐鄫国,鲁国是鄫国的宗主国,鲁派大夫臧纥救鄫,臧纥在狐骀(今滕县东南20里之狐骀山)大败,鲁军再次被邾国胖揍。最后鲁国、邾国都被楚国灭掉了,邾国亡国后国人以朱为氏。

文化上,邾娄虽然也受到鲁国的孔孟文化影响,但却始终顽强保持着东夷的邾娄文化。为什么叫邾娄文化?原来邾国的语言发音和中原也不同,陆德明《释文》:“邾人呼邾声曰娄,故曰邾娄”。雅言的邾,在邾国的东夷人读娄,所以就叫邾娄文化。墨家是在邾娄文化圈繁盛起来的,墨子、鲁班都曾活跃于邾娄,墨子的籍贯虽然是宋国人,但近代学者张知寒总结出,墨子出生地应为古代邾国的“滥邑”(现山东滕州境内),依据是《墨子·公输》的一句“归而过宋”。如果墨子是宋人,应该写作归宋。而且滕州有墨子祖先的遗址,墨子是宋国贵族目夷之后,史载滕州东南有目夷亭。——就是说墨子祖籍是宋国,但他的身份证地址是山东滕州。那么鲁班呢?鲁班原名公输班,是鲁国人,出生在现今的山东曲阜。但鲁班和墨子为好友,所以墨子的朋友圈能经常看到鲁班的身影。另外孟尝君也封于薛城(今滕州东南),孟尝君作为四大君子之一,和其他君子不同的是,孟手下比较多鸡鸣狗盗之徒。墨子、鲁班、孟尝君身上都带有邾娄文化的元素。

我们回到正题,邾国是朱姓的主要来源,中国姓氏里面以国为氏的例子也比较多,所以朱姓最有可能是出自邾国,邾国后裔多少受到过邾娄文化的熏陶。重要的问题来了,朱姓的主要Y单倍群是什么?朱姓出了一个大明皇帝,是比较引人注目的。朱元璋的祖籍凤阳,离邾娄文化圈不远。

先插个题外话,关于明太祖的长相。最近有个大明风华的电视剧,太祖里面的造型和民间画像比较像,那么到底是不是明太祖真容呢?

流传最广的画像,这类画像都是下巴/额头突出,数量为何如此之多:

鞋拔子脸画像,计有11幅之多:

朱元璋的真实长相是怎样的呢?有人提出鞋拔子脸画像是满清对朱的一种丑化,事实又是如此吗?

我们考证了一下。事实上,鞋拔子脸在明朝就已经流行了。明朝中期的张瀚就见过鞋拔子脸画像,他在《松窗梦语》中说,“太祖之容,眉秀目炬,鼻直唇长,面如满月,须不盈尺,与民间所传奇异之像大不类。”——这里民间所传的奇异像便是鞋拔子脸画像。在明朝中期,关于朱元璋的奇异画像已经开始流行。在朱家统治的明朝,奇异画像能成为王公贵族的收藏画,可能是官方授意的,有些至今收藏在国家博物馆里面。推测为明成祖朱棣的故意为之,朱棣痴迷面相术,他想通过塑造父亲朱元璋的奇特长相——“雄奇异于常人”,来烘托出明太祖的与众不同,这是有意神化。但后世人没有消化这个梗,反而以为是丑化了。

若论朱元璋的真正长相,下面这幅应该比较接近原貌。因为朱元璋的子孙都没出现过鞋拔子脸,按基因上来说,如果朱元璋真是奇异长相,朱又这么多子孙,他的子孙多少都会出现一些鞋拔子脸,但可惜没有。毕竟我们是基因看历史,生物学的常识必须有。

朱元璋真貌:

朱元璋子孙画像,都没有出现过奇异脸:

回到正题。朱元璋的疑似Y单倍群已经出来了,这个数据是由23魔方提供的,朱单倍群是O-N7,N7属于O2a下游的。见下图:

23魔方对15位朱元璋后裔的进行了基因检测,通过数据分析,发现有12位后裔的共祖时间和朱元璋所处的时期吻合,都在694年前,12人分属于明太祖的4个支系(周藩、代藩、汉藩、燕藩),是经过严格筛选且有族谱记载的王族,由此可以大致证实朱元璋的基因属于O2a2b2a1-N7(原O3a2b2a1-N7)。

N7现在估计有35万人左右,有七成都是朱元璋的后裔或者和朱元璋有血缘关联的:

近日,最新发现的是广东朱姓另有一种类型:F18517,这是O1-F492下游的。尤其是广东梅州的朱氏,高度集中在F18517,是广东正常水平的22倍。但这支朱氏和朱元璋无关。

以上就是朱姓的两个主要Y单倍群,当然还有其他类型的单倍群,篇幅有限,不能细说。F18517和N7这两波人都可能是邾国的后裔。F18517虽然偏南方一些,但历史上可能发生过迁徙,这个说不清。我们要说的是,即使是同一个姓氏,也有可能是由多支不同类型的基因组成。越是大的姓氏,他的构成会越复杂。

不妨看一下另外一个机构的数据,在微基因的1000多名朱姓数据里面,O1a的支系相对集中一些,都在F492及其下游,其他类型的比例都算正常。O1a的F492占到了3%-4%之高,使得总体O1的数量仅次于O2,占21%。而O2a占到了50%以上,但O2a的下游分散为多支类型(包括N7),不像O1a那么集中。

C的比例属于全国正常水平之内:

O1a的支系相对集中一些,都在F492及其下游:

结论:朱姓的主要来源是邾国,是一个以国为氏的姓氏,邾国形成了东夷色彩的邾娄文化,对朱姓后裔产生影响。朱姓有两个主要的Y单倍群类型,一个是O2a的N7,一个是O1a的F18517,两支都可能是邾国的后裔。N7这支出了朱元璋这个明朝皇帝,所以繁衍出比较多的人口。而朱元璋的真实长相并不吓人,奇特的画像只是人为的夸张,当初的本意是为了塑造朱的面相“雄奇异于常人”,与众不同。

朱姓的来源是什么?朱姓的主要Y单倍群是什么?

朱姓是中国大姓,他的起源是怎样?朱姓里面可是出了很多大人物的。

大明风华里的朱元璋长相,极具争议:

朱姓起源的传说有很多,比较靠谱的说法是以国号为姓氏,来源于邾国。西周时期,周武王封曹挟(又叫曹侠)于邾地,初期建都于山东曲阜,邾国的裔民以朱为姓。不过有专家认为,西周之前就有邾国存在了,古邾国怀疑是东夷人建立的。

第二种说法是,朱姓源出帝尧的儿子丹朱,丹朱的后代以朱为姓。

第三种说法是,宋微子的儿子姓子名朱,子朱的子孙以祖先的名字为氏。

后面的两种说法存疑。

我们先说邾国,邾国在12世后,中心在今山东邹城、滕州一带,图中邾国、小邾国、滥国为邾国疆域,后分为三个国家:

邾国的国民属于东夷阵营,一直受到鲁国的排斥。鲁国原先封于河南鲁山县,后来通过扩张霸占了邾国的国都曲阜,从此结下了两国七百年的恩怨。邾国一直没有爵位,到了齐桓公的时候,齐才帮邾国争取了一个子爵,子爵算是地位比较低的,鲁国一开始就是侯爵。所以邾国君主的身份也是个疑问,如果真是周武王策封的,至少得是个子爵。有一种可能性是,邾国的国君也是东夷,只是后来攀附到了周室那里。邾国到了夷父颜为君主时期,尚武好战,夷父颜索性自称公,即邾武公,可见邾国从来没把周室放在眼内。这里要纠正大家一个误区,西周并没有五等爵位——公侯伯子男,其中男爵是确定没有的,五等爵是儒家理想化的结果。

话说鲁国和邾国是宿敌,史料记载鲁入侵邾国达到十多次,平均一代人就得入侵一次。不过鲁国这个山东大国经常被邾国打趴。春秋时期邾国的邾武公夷父颜、邾安公子克积极进取、励精图治,版图不断扩大,其疆域已达到前所未有的广度,拥有今鲁西南地区的大片国土,俨然是一个东方大国,故“《公羊》徐疏曰:以邾娄本为大国”予以记载。学者王献唐考证认为,当时邾国“北括邹县,南包滕邑,东至费峄,西有济宁鱼台东境,幅员颇广”。邾国的国力和人口和莒国差不多,大约在10万-30万,号称为六百乘的兵力,等于鲁国的三分之二强,但却在升陉、狐骀之战等战役中大破鲁军。升陉之战:前638年鲁僖公侵略邾国,占领了邾国的须句,即今山东东平,邾国反击。鲁僖公与邾国战于升陉,鲁军大败。狐骀之战:前569年邾国讨伐鄫国,鲁国是鄫国的宗主国,鲁派大夫臧纥救鄫,臧纥在狐骀(今滕县东南20里之狐骀山)大败,鲁军再次被邾国胖揍。最后鲁国、邾国都被楚国灭掉了,邾国亡国后国人以朱为氏。

文化上,邾娄虽然也受到鲁国的孔孟文化影响,但却始终顽强保持着东夷的邾娄文化。为什么叫邾娄文化?原来邾国的语言发音和中原也不同,陆德明《释文》:“邾人呼邾声曰娄,故曰邾娄”。雅言的邾,在邾国的东夷人读娄,所以就叫邾娄文化。墨家是在邾娄文化圈繁盛起来的,墨子、鲁班都曾活跃于邾娄,墨子的籍贯虽然是宋国人,但近代学者张知寒总结出,墨子出生地应为古代邾国的“滥邑”(现山东滕州境内),依据是《墨子·公输》的一句“归而过宋”。如果墨子是宋人,应该写作归宋。而且滕州有墨子祖先的遗址,墨子是宋国贵族目夷之后,史载滕州东南有目夷亭。——就是说墨子祖籍是宋国,但他的身份证地址是山东滕州。那么鲁班呢?鲁班原名公输班,是鲁国人,出生在现今的山东曲阜。但鲁班和墨子为好友,所以墨子的朋友圈能经常看到鲁班的身影。另外孟尝君也封于薛城(今滕州东南),孟尝君作为四大君子之一,和其他君子不同的是,孟手下比较多鸡鸣狗盗之徒。墨子、鲁班、孟尝君身上都带有邾娄文化的元素。

我们回到正题,邾国是朱姓的主要来源,中国姓氏里面以国为氏的例子也比较多,所以朱姓最有可能是出自邾国,邾国后裔多少受到过邾娄文化的熏陶。重要的问题来了,朱姓的主要Y单倍群是什么?朱姓出了一个大明皇帝,是比较引人注目的。朱元璋的祖籍凤阳,离邾娄文化圈不远。

先插个题外话,关于明太祖的长相。最近有个大明风华的电视剧,太祖里面的造型和民间画像比较像,那么到底是不是明太祖真容呢?

流传最广的画像,这类画像都是下巴/额头突出,数量为何如此之多:

鞋拔子脸画像,计有11幅之多:

朱元璋的真实长相是怎样的呢?有人提出鞋拔子脸画像是满清对朱的一种丑化,事实又是如此吗?

我们考证了一下。事实上,鞋拔子脸在明朝就已经流行了。明朝中期的张瀚就见过鞋拔子脸画像,他在《松窗梦语》中说,“太祖之容,眉秀目炬,鼻直唇长,面如满月,须不盈尺,与民间所传奇异之像大不类。”——这里民间所传的奇异像便是鞋拔子脸画像。在明朝中期,关于朱元璋的奇异画像已经开始流行。在朱家统治的明朝,奇异画像能成为王公贵族的收藏画,可能是官方授意的,有些至今收藏在国家博物馆里面。推测为明成祖朱棣的故意为之,朱棣痴迷面相术,他想通过塑造父亲朱元璋的奇特长相——“雄奇异于常人”,来烘托出明太祖的与众不同,这是有意神化。但后世人没有消化这个梗,反而以为是丑化了。

若论朱元璋的真正长相,下面这幅应该比较接近原貌。因为朱元璋的子孙都没出现过鞋拔子脸,按基因上来说,如果朱元璋真是奇异长相,朱又这么多子孙,他的子孙多少都会出现一些鞋拔子脸,但可惜没有。毕竟我们是基因看历史,生物学的常识必须有。

朱元璋真貌:

朱元璋子孙画像,都没有出现过奇异脸:

回到正题。朱元璋的疑似Y单倍群已经出来了,这个数据是由23魔方提供的,朱单倍群是O-N7,N7属于O2a下游的。见下图:

23魔方对15位朱元璋后裔的进行了基因检测,通过数据分析,发现有12位后裔的共祖时间和朱元璋所处的时期吻合,都在694年前,12人分属于明太祖的4个支系(周藩、代藩、汉藩、燕藩),是经过严格筛选且有族谱记载的王族,由此可以大致证实朱元璋的基因属于O2a2b2a1-N7(原O3a2b2a1-N7)。

N7现在估计有35万人左右,有七成都是朱元璋的后裔或者和朱元璋有血缘关联的:

近日,最新发现的是广东朱姓另有一种类型:F18517,这是O1-F492下游的。尤其是广东梅州的朱氏,高度集中在F18517,是广东正常水平的22倍。但这支朱氏和朱元璋无关。

以上就是朱姓的两个主要Y单倍群,当然还有其他类型的单倍群,篇幅有限,不能细说。F18517和N7这两波人都可能是邾国的后裔。F18517虽然偏南方一些,但历史上可能发生过迁徙,这个说不清。我们要说的是,即使是同一个姓氏,也有可能是由多支不同类型的基因组成。越是大的姓氏,他的构成会越复杂。

不妨看一下另外一个机构的数据,在微基因的1000多名朱姓数据里面,O1a的支系相对集中一些,都在F492及其下游,其他类型的比例都算正常。O1a的F492占到了3%-4%之高,使得总体O1的数量仅次于O2,占21%。而O2a占到了50%以上,但O2a的下游分散为多支类型(包括N7),不像O1a那么集中。

C的比例属于全国正常水平之内:

O1a的支系相对集中一些,都在F492及其下游:

结论:朱姓的主要来源是邾国,是一个以国为氏的姓氏,邾国形成了东夷色彩的邾娄文化,对朱姓后裔产生影响。朱姓有两个主要的Y单倍群类型,一个是O2a的N7,一个是O1a的F18517,两支都可能是邾国的后裔。N7这支出了朱元璋这个明朝皇帝,所以繁衍出比较多的人口。而朱元璋的真实长相并不吓人,奇特的画像只是人为的夸张,当初的本意是为了塑造朱的面相“雄奇异于常人”,与众不同。

朱氏出自曹氏,以沛国一派为嫡系大宗,传承至今,绵延不息

一位姓“朱”的朋友告诉我,他去南京明孝陵游览不要门票。还没等他解释,我突然笑着说:“老朱与小朱都是一家人。一家人还收啥门票。”这也使我不由得想起三孔。在曲阜只要孔氏族人,拿着身份证去游览三孔同样也不收门票。看来与名人同姓还是有好处的。如果这样,朱姓无疑是百家姓中最有优势的姓氏,南京明孝陵、北京的十三陵,甚至是故宫,对于姓朱的游客都要免收门票。那我们就讲一讲朱姓氏族是如何传承的呢?

明孝陵

朱氏出自曹氏

周武王曾封曹国曹氏后裔曹挟于邾国,建都于邾。他的遗族以国为姓,称邾氏。公元前796年,邾国国君邾颜参与鲁国政变,受到讨伐并被杀害。邾颜的夫人盈氏是位绝色美女。丈夫死后,各诸侯都垂涎她的美色,她却发誓说:“谁能为我报杀夫杀君大仇,我便嫁给谁”。最终,她的小叔子,邾颜的弟弟邾叔术诛杀了鲁国的鲍广父与梁买子,报了国仇,雪了家恨。盈氏果然履行诺言,嫁给了小叔子邾叔术为妻。盈氏为前夫邾颜生了两个儿子:邾夏父与邾友,改嫁后,又为邾叔术生了一子名盱(xū)。邾叔术对待两个侄子与亲生儿子不分彼此,甚至胜似亲生子。当侄子邾夏父长大后,邾叔术选择退位,将邾国国君之位让给了侄子邾夏父。

后来邾国国君传至邾桓公,因邾国发生内讧,邾桓公之子邾夷鸿率家人逃离邾国来到鲁国的沛邑(今江苏)隐居起来。他将邾字改为朱,表示自己是离国,失去封邑的人。他的儿子有迁徙到沛国相邑,其后裔孙逐渐繁衍壮大,形成后世朱氏重要的一支——沛国朱氏。由于朱夷鸿的影响很大,所以后世大多数朱氏都尊他为朱氏肇氏大始祖,尊其子为相县始迁祖。

邾国故城遗址

沛国朱氏嫡系大宗

世上朱氏以沛国一派为嫡系大宗,到汉魏之际,沛国朱氏日益强大。沛国朱氏的昌盛是从西汉末年世居沛国相的朱翊(yì)开始的。朱翊在汉哀帝时,曾担任大司马长史,深受大司马董贤的重用。后来,董贤受王莽陷害,自杀身亡,朱翊买棺材为其收尸厚葬,触怒王莽,惨遭杀害。朱翊之子朱浮曾跟随刘秀征战天下,因功封舞阳侯,后担任大司空,位列三公。朱浮曾孙朱寓曾任青州刺史,后升任尚书,但在激烈的政治斗争中,被迫害死在狱中。朱寓死后,她的子孙为躲避迫害,四处逃难。其中的一支从沛国迁徙到朱寓曾任职过的青州,后繁衍成著名的青州朱氏。后世奉朱寓为青州朱氏的始祖。朱寓死后,他的夫人携子朱俊逃到丹阳避难,后来子孙繁衍,形成著名的丹阳朱氏。

青州朱姓始祖画像

朱俊与寡母相依为命,对母亲极为孝顺,成为著名大孝子。后因镇压黄巾军有功,被先后封为西乡侯、钱塘侯,位列三公。公元195年,朱俊奉汉献帝之命劝董卓投降,却不料被扣为人质,气得吐血而死。朱俊生三子:朱皓、朱桓、朱据,三兄弟个个不凡。尤其次子朱桓曾担任孙权谋士,因击败曹仁,进封嘉兴侯。有一次,朱桓从吴国都城建业回青州前,与孙权告别时说:“我将远去,若能走前一捋龙须,死也无憾!孙权听后,真的扬起下巴让他摸起胡须来。”

沛国朱氏朱寓一支与东汉末年分别迁往青州与丹阳后,其弟朱卓的一支仍留在沛郡,坚守祖业和故土。朱卓的裔孙朱君建曾任北周太子洗马,并世居亳州永城。朱君建的曾孙朱操生有四子:朱仁轨、朱敬则、朱玘(qǐ)、朱珉。老大朱仁轨曾是远近闻名的孝子,常教诲族中弟子说:“终身让路,不枉百步,终身让畔,不失一段。”老二朱敬则是一位文武双全,才华出众的名士,后高居相位多年。老三与老四皆位居高官。由于朱敬则兄弟四人的杰出成就,使得水城朱氏一跃而成为朱氏族众中最显赫的家族。

朱敬则画像

朱熹家族传承

老大朱仁轨的后裔中有一支徙居睢阳,形成睢阳朱氏。睢阳朱氏后来又分衍出吴郡常熟朱氏与昆山朱氏等分支。老二朱敬则的后裔有一支在南宋建炎初年南渡居霍丘,后又迁徙寿春下蔡。在朱敬则的的后裔中,曾涌现出名扬中外的朱熹家族与朱元璋家族。

朱熹的父亲朱松中进士后,调任建州政和县,因此举家迁入福建建州政和县城居住,遂开建阳朱氏一族,朱松也成为入闽朱氏始迁祖。1130年,福建兵乱,朱松逃到朋友郑安道家中,妻子程氏在此生下一个男孩,这就是后来成为大理学家的朱熹。直到朱熹八岁时,父亲朱松才在福建建瓯定居下来。

朱熹画像

朱熹与夫人刘氏共生5女3子,二女和四女早年夭折,长女嫁临桂县令刘学古为妻,三女嫁朱熹的学生黄干为妻,五女嫁进士范元裕为妻,其三个儿子是:朱塾、朱埜(yě )、朱在。朱熹长子朱塾的子孙形成虞邑窦堰朱氏与桐城朱氏。后裔朱梴(chān)被明代宗封为第一代翰林院五经博士,后世子孙承袭五经博士,直到清代。民国时,改授朱公祠奉祀官。

朱熹的次子朱埜生四子:朱钜、朱铨、朱铎、朱铚(zhì)。次子朱铨因官迁徙庐陵,后转迁广东兴宁,其后裔形成客家朱氏。三子朱铎迁居海宁,其后裔成为浙江海宁派一支。朱埜的长子朱钜留居建阳考亭,生有四子,次子朱渊从建阳迁居双桥,其后裔成为双桥朱氏,朱渊次子朱思祖又迁居八字桥,形成八字桥派。朱钜三子朱潜生三子,长子朱继祖迁居西墅,形成西墅派,次子朱德祖迁居朱家泾,其后裔形成朱家泾派,定居至今。

朱氏宗祠

朱熹家族再分支

南宋危亡时刻,朱潜携带幼子朱余庆逃到高丽国,在锦城(今罗州)定居。因此,其后裔子孙尊朱潜为入朝始祖。后历经七百多年,后裔子孙繁衍昌盛,散居朝鲜半岛各地,达到二十多万人,其中韩国有十四万,朝鲜六万。朱钜的长子朱洽留守建阳,后裔子孙从福建建阳考亭回迁祖居地——徽州婺源,形成婺源朱氏东、西两大房。

朱熹的次子朱埜的次子朱铨因官迁居庐陵,成为庐陵朱氏始迁祖。朱铨之子朱元圭退居后在书院讲经论道,曾培养出民族英雄文天祥这样的得意门生。

庐陵朱氏从朱铨下传六代有朱章甫,因元末战乱,从庐陵迁居江西吉安安福县,后又迁至广东兴宁县宁中乡,成为第一支广东客家朱氏。朱铨的另一支裔孙朱彦明在明朝末年从建宁县迁居广东兴宁县宁中古塘村,形成第二支广东客家朱氏。

朱氏宗祠

仪陇朱氏的由来

清朝康熙年间在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浪潮中,广东客家朱氏从广东韶关迁居四川广安县。后代子孙朱文先又从川北广安迁到四川仪陇县马鞍场定居,形成了著名的仪陇马鞍场朱氏。

仪陇朱氏,世代务农,生活贫寒。朱文先的曾孙朱邦俊生四子:朱世连、朱世林、朱世和、朱世禄,而老二朱世林娶妻钟氏,生六子二女,其中第三子便是朱德。因大伯朱世连无子,父亲朱世林将朱德过继给长兄朱世连。于是,伯父朱世连便成为朱德的养父。从曹挟到朱夷鸿到朱熹再到朱德的家族世系,可清楚看到朱氏的世系传承。

朱老总

邾夏父——(孙)邾安公——邾宪公——邾文公——邾定公——邾宣公——邾悼公——邾庄公——邾隐公——邾桓公——毛成子朱夷鸿(朱氏始祖)——朱秺(dù)(沛国朱氏始祖)——(裔孙)朱翊(世居沛国相县)——朱浮——朱永——朱尚——朱质——朱卓——朱翻——朱越——朱元胜——朱询——朱济——朱威则——朱腾——(裔孙)朱君建——朱随——朱僧宁——朱梁——朱操——朱敬则——朱光迪——朱守滔——朱涔——朱梁——朱介——朱禹——朱师古(奉祖父避乱迁歙县黄墩)——朱古僚(婺源始迁祖)——朱延?——朱昭元——朱帷甫——朱振——朱绚——朱森——朱松——朱熹——朱埜——朱铨——(裔孙)朱耀星(迁居四川广安县)——(孙)朱文先——(曾孙)朱邦俊——朱世林——朱德——(朱琦、朱敏)……

过去老人常说,世上之朱氏以出自曹氏为主体,而曹氏朱氏又以沛国一派为嫡系大宗。世代传承,绵延不息。

上海这些耳熟能详的地名,竟然包含了百家姓!你能数出几个?

来源:侬好上海

赵钱孙李,周吴郑王……还记得小时候背过的百家姓吗?

最近小侬发现:上海真是一个神奇的地方!因为在上海人耳熟能详的地名里,竟然也包含了一部“百家姓”呢,看看有你的姓吗?

陆家嘴

陆家嘴,因明代翰林学士陆深而得名。这位上海才子,为官名垂史册,45岁便辞官回到浦东,将这里作为退归后的隐居之地。

今天,陆家嘴不仅是上海著名的CBD,也是中国最具影响力的金融中心之一。

黄浦江

黄浦江的来头,听老人们说,是为了纪念楚国名相春申君黄歇。

虽然黄歇不是正宗上海人,不过上海的黄姓家族还出了另一位名人,那就是纺织能手黄道婆。

徐家汇

说到徐这个姓氏,你一定会想到徐家汇。这里原是肇嘉浜、蒲汇塘、法华泾三水的汇合处,还出了一位大名人徐光启,所以取名叫徐家汇。

如今的徐家汇,商业发达,美食集中,是上海小姑娘荡马路的首选地。

朱家角

恭喜姓朱的,你们喜提了上海最有名的一座水乡古镇——朱家角。

据说上海姓朱的人特别多。像是嘉定朱桥、宝山朱泾、金山朱行等,都是因朱姓得名的大镇。

张园

张姓是上海第一大姓,上海人经常吃的城隍庙五香豆,就是由姓张的发明的。张园被称作“海上第一名园”,由富商张叔和兴建。昔日沪上第一盏电灯、第一辆自行车、第一个室外照相馆等新鲜时尚玩意,全都出自张园。

而在浦东,张江因盛产张江男而名誉上海滩。

王家厍

旧时上海王家厍的范围是:泰兴路东、北京西路南、大田路西、南京西路北这一块区域。因这一代居民多王姓,故名。

如今王家厍的名字,已经被历史所淹没,但南京西路上的王家沙却依然人声鼎沸,逢年过节更是大排长龙。

曹家渡

曹家渡有“沪西小上海”之称,据说很早以前苏州河在这里有渡口,又世代居住着许多曹姓人口,故称之为曹家渡。

上海老一辈的爷爷奶奶们都知道曹家渡。对于年纪较轻的上海人来说,这个名字就显得有些陌生了。

董家渡

董家渡地区位于上海老城厢与黄浦江南外滩之间,此地原为北仓渡,为何改名董家渡,众说纷纭。有董姓渡夫说,也有的附会于董华亭。无论如何,董家渡这三个字,曾深深地印在了老上海人的心中。

篾竹路、外咸瓜街、面筋弄、外仓桥街、盐码头街,仅从这些街名,就能感受到董家渡地区曾经的繁华。

周家嘴路

周家嘴,因周姓家族聚居而得名。上海的孩子一定知道,杨浦区有条周家嘴路,很长很长。这条路在杨浦区叫周家嘴路,到了虹口叫海宁路,到了闸北叫天目路,到了普陀叫长寿路,再过去长宁叫长宁路,到了青浦叫北翟路,再往后叫北青公路,到了昆山叫机场路,到了苏州叫苏虹路……传说一直走就能走到西班牙。

和周有关的上海地名,还有南汇周浦,长宁周家桥等。

吴淞

苏州河,是黄浦江支流吴淞江上海段的俗称。上海有吴淞江、吴淞口、吴淞码头,吴淞路……这些或多或少都与吴国、吴姓有着一定渊源。

李塔

在上海有一座李塔,位于浦江上的横潦泾畔,是李姓在上海最早的人文景观。李塔始建于唐朝初期,因为唐太宗第十四子曹王李明,曾经出任苏州刺史得名。

杨树浦

杨树浦,是上海人对市区沿江东部的统称。

这有中国最早的工业化造纸厂、上海最大的修船坞、中国第一座现代化水厂、第一家工业化制糖厂、第一家城市煤气厂……老杨浦人肯定都有很多关于杨树浦路的回忆。

在上海,

姓吕的有吕巷,姓陈的有陈行,

姓罗的有罗店,姓田的有田林,

姓高的有高境,姓钱的有钱圩。

看来凑齐百家姓真的不是难事!

小侬抛砖引玉,

也希望大家在留言区继续补充哦!

【田小鱼综合编辑】

部分内容参考自:@天袁地访,图片来源网络,如有冒犯,敬请联系。

「朱封金谱学研究之十」柏墩朱桥朱氏考究

最近,受编纂《湖北朱氏通志》编辑部委托,帮忙收集、整理咸宁朱氏历史。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意外发现,居咸宁三十多年了,旁边那个朱姓村庄居然是从我们东溪迁来的。兴趣使然,我对该村历史进行了一番考究。

这个村庄就是如今的咸安区桂花镇柏墩朱桥庄,古地名为朱家河,村后的那座山为桂榜山。

平时的工作中,难免接触该村的一些宗亲,因为同姓的缘故,曾溯其源,他们均回答从隔壁通山县迁来。既然从通山迁来,那跟我们东溪朱氏好像关系不大,因此也就没有继续深究了。

前不久,一位宗亲请我考究一下他们的族谱,他把他的族谱拍好传我,顺带也拍了一页柏墩朱桥朱氏的族谱,就是这一页族谱让我眼前一亮。这是一页关于他们的迁咸始祖伯雷公的介绍,有这样的一句话:清十公之子,行尚,号朝奉,乳名九六,生于明洪武十年(1377年)丁巳八月十六日辰时,由富川东溪迁咸宁十二都桂榜山下,地名朱家河,殁葬河东下禾场王家宅石板桥,窝坐东北向西南。

伯雷公不正是我们东溪人氏吗?我拿出东溪的族谱来,看能否找到有关伯雷公的记载。翻开《东溪朱氏宗谱》,在“俊公后裔迁居地分布图”上,很快找到朱伯雷,在其后注上了“居咸宁”三个字。

为了进一步弄清柏墩朱桥这支朱氏的真正来历,我找了一位熟悉他们的宗亲陪同,特地去了一趟朱桥。

冥冥之中似乎有种暗示,朱桥人也在有意或无意地寻找他们的迁出地东溪。听明了我的来意,族中几位老年人很热情地接待了我,并翻箱倒柜搬出了存放多年的族谱,从几十本族谱中找到了伯雷公的介绍,我也拿出了东溪谱首,跟他们一一对照,但我们东溪的谱上载明迁咸宁的伯雷公是俊祖支下郁公子孙,俊祖的第十七世孙,其父为友信公,有一兄伯海,一弟伯富。目前,伯海、伯富的子孙居阳新县龙港镇石下村。可迁朱桥的伯雷公写的是清十公之子,这就有些对不上了。难道还有另一个伯雷公?我把这一情况跟龙港石下村伯富公子孙朱钟军宗亲说了,他也是一位热心宗族事业的人,听后十分高兴,认为失联几百年的伯雷公终于在咸宁出现,恨不得马上来咸确认一下。于是,我把钟军宗亲联系方式给了朱桥的宗亲们,请他们相互联系确认一下。

钟军宗亲很快就把“信公祠”的照片拍给了我,祠堂有些破旧,但“信公祠”三个字清晰可见,他说,这是他们族人祭祀友信公的祠堂。尤其让我感动的是,钟军宗亲第二天特地上山把伯雷公的坟墓用视频和照片的形式传给了我,墓碑上“伯雷公”三个字依稀可见,此举令我大吃一惊,600多年了,伯雷公的墓碑还如此清晰,太令人难以置信了。钟军告诉我,伯雷、伯海、伯富三兄弟与其父友信公的坟墓相隔不远,容易找到,根据村中老年人的口口相传,伯雷公的坟墓至少有两百年没有人来祭祀了。

伯雷公的坟墓怎么会出现有龙港石下村呢?他不是葬在朱桥吗?其实,一个宗族的始迁祖死后葬回原籍的事也不奇怪,留在迁居地的也有可能是衣冠冢。

通过我的牵线,龙港石下和柏墩朱桥两地宗亲的联系热络了起来。很快,在新冠肺炎解刚除隔离的时候,龙港宗亲一行四人来到了朱桥走起了亲戚,我因公务出差,没来参加他们的宗亲见面会。

不久,朱桥的朱传才宗亲告诉我,他们准备去龙港走走,看看那个伯雷公到底是不是他们的始迁祖。我鼓励他们去龙港寻根,确认一下那个伯雷公与朱桥的关系。

从龙港回来,传才宗亲告诉我,龙港那个伯雷公的墓碑记载的内容,跟他们的始迁祖伯雷公谱上记载的内容不符,两个伯雷公的出生年月也相差了70多年。他让我把东溪的谱再翻翻,看是不是还存在另一个伯雷公。

既然知道了东溪在哪,自己的祖宗又来源于东溪,如果东溪的谱上没有记载这件事,那他们在族谱的溯源上将会陷入迷茫之中,就像他们所说的,就是成为无源之水,无根之木。可以想象,他们迫切地希望能在东溪的谱上找到他们这一支,以证明自己是脉络清晰、渊源悠久的朱氏人家。

为此,我再次到朱桥,重新把他们的家谱拿来仔细阅览,费了一番周折,才把他们的世系理顺。从他们的谱记载来看,他们属于东溪君守公支下的一支人马,君守生省三,省三生季十五,季十五生震五,震五生成十九,成十九生清十,清十生伯雷。从这一串串的数字来看,伯雷生于洪武年应是对的,其以上世系的名字出现了数字,说明其以上世系应该生于元朝。元朝统治者对汉人取名有严格规范,地位低下的汉人不能取名字,只能用数字替代。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就是例子,他即位后就废除了这种带有明显的歧视性的政策。

对照东溪的“俊公后裔迁居地分布图”,在省三公儿子那一栏里,只有季十七,没有季十五。那季十五去哪了?难道朱桥谱上的那个季十五是他们虚构的?

我抱着试一试的想法,继续往家谱深处寻找。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我保存的那本厚厚的东溪大成谱里找到了季十五公和他们的伯雷公。谱载,君守生省三,省三生两子,长子季十五,次子季十七;季十五又生四子,长震三,次震五,三震七,四震九;震五生成十九,成十九生清十,清十生伯雷,伯雷之后就再也没有记载了,用家谱的说法,属于失联之人。看到这,我终于松了一口气,朱桥的世系跟我们东溪族谱十分吻合,他们出自东溪已是没有任何问题了。东溪大成谱里真的有两个伯雷公,如果不细心查找资料,几乎把我的考究方向带偏。

我把自己看到的信息及时地告诉了传才宗亲,并决定再去一趟朱桥。当我赶到朱桥的时候,朱桥的一众宗亲早就在门口等候我了,他们的几十本谱正一字排开摆在桌上,只等着东溪的谱来契合。

我把他们那本记载世系的谱找出来,然后把东溪的谱打开,他们一一对照,不放过任何地方。当他们看到东溪谱上记载跟他们的一模一样时,在场的宗亲们终于舒了一口气,他们出自东溪已是铁板钉钉之事。

柏墩朱桥伯雷公的世系跟东溪朱氏对上了谱。那么,这么多年来他们为什么总是说自己出自通山呢?经过我的了解,一则是他们跟通山通阳朱氏合修了两次家谱,致使一些年轻人误认为自己出自通山,二则是他们不知道富川东溪在哪。我看到他们另一房的谱上,在“富川东溪”这四个字上还用红笔注了一下,写上“通山?”并打了一个问号的字样,经过我的解释,他们才清楚,富川东溪原来指的是居住在以阳新木港镇田畈村为中心的一支朱氏人马。

一千多年前,在阳新富水沿岸,居住着两支朱姓人家,居在富水东段(下游)的那一支,称之为东溪朱氏,居住在西段(上游)的那一支称之为西溪朱氏。东溪属古祐支,西溪属古僚支。东溪的方位在阳新县,西溪在通山县。后来,人们就习惯把以田畈为中心的东溪泛指阳新朱氏,把以太畈为中心的西溪泛指通山朱氏了。这就是东西溪的来历。经过一千多年的繁衍,这两支朱氏已成了湖北省历史悠久的名门望族。

我对柏墩朱桥朱氏的历史考究告一段落。他们的始迁祖伯雷公源出东溪,世系昭然,班班可考。据考究,伯雷公已在朱桥立户600余年,详发四个庄门,子孙1500多人,外迁者不胜枚举。在他的子孙中,文人学者、商贾巨富、士卿大夫等层出不穷。鉴于他们已有三十多年没有续谱的事实,在我的建议下,朱桥的宗亲们打算用三年时间来筹备续谱,完成尊祖敬宗收族的目的,并准备派人员告之东溪,续上东溪的大成谱,最终完成认祖归宗。

源远流长的东溪水,在咸宁广袤的土地上,浇灌出了柏墩朱桥这块肥沃的土壤,孕育了东溪伯雷公一脉,桂榜山见证了他们勤劳智慧、艰苦创业、繁衍昌盛的光辉历程,朱家河流淌着他们立足乡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不变情怀。如今,在催人奋进的二十一世纪,为实现“中国梦”,他们奋战在各行各业上,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谱写自己精彩的人生之歌。(2020年6月初稿)

朱姓的来源是什么?朱姓的主要Y单倍群是什么?

朱姓是中国大姓,他的起源是怎样?朱姓里面可是出了很多大人物的。

大明风华里的朱元璋长相,极具争议:

朱姓起源的传说有很多,比较靠谱的说法是以国号为姓氏,来源于邾国。西周时期,周武王封曹挟(又叫曹侠)于邾地,初期建都于山东曲阜,邾国的裔民以朱为姓。不过有专家认为,西周之前就有邾国存在了,古邾国怀疑是东夷人建立的。

第二种说法是,朱姓源出帝尧的儿子丹朱,丹朱的后代以朱为姓。

第三种说法是,宋微子的儿子姓子名朱,子朱的子孙以祖先的名字为氏。

后面的两种说法存疑。

我们先说邾国,邾国在12世后,中心在今山东邹城、滕州一带,图中邾国、小邾国、滥国为邾国疆域,后分为三个国家:

邾国的国民属于东夷阵营,一直受到鲁国的排斥。鲁国原先封于河南鲁山县,后来通过扩张霸占了邾国的国都曲阜,从此结下了两国七百年的恩怨。邾国一直没有爵位,到了齐桓公的时候,齐才帮邾国争取了一个子爵,子爵算是地位比较低的,鲁国一开始就是侯爵。所以邾国君主的身份也是个疑问,如果真是周武王策封的,至少得是个子爵。有一种可能性是,邾国的国君也是东夷,只是后来攀附到了周室那里。邾国到了夷父颜为君主时期,尚武好战,夷父颜索性自称公,即邾武公,可见邾国从来没把周室放在眼内。这里要纠正大家一个误区,西周并没有五等爵位——公侯伯子男,其中男爵是确定没有的,五等爵是儒家理想化的结果。

话说鲁国和邾国是宿敌,史料记载鲁入侵邾国达到十多次,平均一代人就得入侵一次。不过鲁国这个山东大国经常被邾国打趴。春秋时期邾国的邾武公夷父颜、邾安公子克积极进取、励精图治,版图不断扩大,其疆域已达到前所未有的广度,拥有今鲁西南地区的大片国土,俨然是一个东方大国,故“《公羊》徐疏曰:以邾娄本为大国”予以记载。学者王献唐考证认为,当时邾国“北括邹县,南包滕邑,东至费峄,西有济宁鱼台东境,幅员颇广”。邾国的国力和人口和莒国差不多,大约在10万-30万,号称为六百乘的兵力,等于鲁国的三分之二强,但却在升陉、狐骀之战等战役中大破鲁军。升陉之战:前638年鲁僖公侵略邾国,占领了邾国的须句,即今山东东平,邾国反击。鲁僖公与邾国战于升陉,鲁军大败。狐骀之战:前569年邾国讨伐鄫国,鲁国是鄫国的宗主国,鲁派大夫臧纥救鄫,臧纥在狐骀(今滕县东南20里之狐骀山)大败,鲁军再次被邾国胖揍。最后鲁国、邾国都被楚国灭掉了,邾国亡国后国人以朱为氏。

文化上,邾娄虽然也受到鲁国的孔孟文化影响,但却始终顽强保持着东夷的邾娄文化。为什么叫邾娄文化?原来邾国的语言发音和中原也不同,陆德明《释文》:“邾人呼邾声曰娄,故曰邾娄”。雅言的邾,在邾国的东夷人读娄,所以就叫邾娄文化。墨家是在邾娄文化圈繁盛起来的,墨子、鲁班都曾活跃于邾娄,墨子的籍贯虽然是宋国人,但近代学者张知寒总结出,墨子出生地应为古代邾国的“滥邑”(现山东滕州境内),依据是《墨子·公输》的一句“归而过宋”。如果墨子是宋人,应该写作归宋。而且滕州有墨子祖先的遗址,墨子是宋国贵族目夷之后,史载滕州东南有目夷亭。——就是说墨子祖籍是宋国,但他的身份证地址是山东滕州。那么鲁班呢?鲁班原名公输班,是鲁国人,出生在现今的山东曲阜。但鲁班和墨子为好友,所以墨子的朋友圈能经常看到鲁班的身影。另外孟尝君也封于薛城(今滕州东南),孟尝君作为四大君子之一,和其他君子不同的是,孟手下比较多鸡鸣狗盗之徒。墨子、鲁班、孟尝君身上都带有邾娄文化的元素。

我们回到正题,邾国是朱姓的主要来源,中国姓氏里面以国为氏的例子也比较多,所以朱姓最有可能是出自邾国,邾国后裔多少受到过邾娄文化的熏陶。重要的问题来了,朱姓的主要Y单倍群是什么?朱姓出了一个大明皇帝,是比较引人注目的。朱元璋的祖籍凤阳,离邾娄文化圈不远。

先插个题外话,关于明太祖的长相。最近有个大明风华的电视剧,太祖里面的造型和民间画像比较像,那么到底是不是明太祖真容呢?

流传最广的画像,这类画像都是下巴/额头突出,数量为何如此之多:

鞋拔子脸画像,计有11幅之多:

朱元璋的真实长相是怎样的呢?有人提出鞋拔子脸画像是满清对朱的一种丑化,事实又是如此吗?

我们考证了一下。事实上,鞋拔子脸在明朝就已经流行了。明朝中期的张瀚就见过鞋拔子脸画像,他在《松窗梦语》中说,“太祖之容,眉秀目炬,鼻直唇长,面如满月,须不盈尺,与民间所传奇异之像大不类。”——这里民间所传的奇异像便是鞋拔子脸画像。在明朝中期,关于朱元璋的奇异画像已经开始流行。在朱家统治的明朝,奇异画像能成为王公贵族的收藏画,可能是官方授意的,有些至今收藏在国家博物馆里面。推测为明成祖朱棣的故意为之,朱棣痴迷面相术,他想通过塑造父亲朱元璋的奇特长相——“雄奇异于常人”,来烘托出明太祖的与众不同,这是有意神化。但后世人没有消化这个梗,反而以为是丑化了。

若论朱元璋的真正长相,下面这幅应该比较接近原貌。因为朱元璋的子孙都没出现过鞋拔子脸,按基因上来说,如果朱元璋真是奇异长相,朱又这么多子孙,他的子孙多少都会出现一些鞋拔子脸,但可惜没有。毕竟我们是基因看历史,生物学的常识必须有。

朱元璋真貌:

朱元璋子孙画像,都没有出现过奇异脸:

回到正题。朱元璋的疑似Y单倍群已经出来了,这个数据是由23魔方提供的,朱单倍群是O-N7,N7属于O2a下游的。见下图:

23魔方对15位朱元璋后裔的进行了基因检测,通过数据分析,发现有12位后裔的共祖时间和朱元璋所处的时期吻合,都在694年前,12人分属于明太祖的4个支系(周藩、代藩、汉藩、燕藩),是经过严格筛选且有族谱记载的王族,由此可以大致证实朱元璋的基因属于O2a2b2a1-N7(原O3a2b2a1-N7)。

N7现在估计有35万人左右,有七成都是朱元璋的后裔或者和朱元璋有血缘关联的:

近日,最新发现的是广东朱姓另有一种类型:F18517,这是O1-F492下游的。尤其是广东梅州的朱氏,高度集中在F18517,是广东正常水平的22倍。但这支朱氏和朱元璋无关。

以上就是朱姓的两个主要Y单倍群,当然还有其他类型的单倍群,篇幅有限,不能细说。F18517和N7这两波人都可能是邾国的后裔。F18517虽然偏南方一些,但历史上可能发生过迁徙,这个说不清。我们要说的是,即使是同一个姓氏,也有可能是由多支不同类型的基因组成。越是大的姓氏,他的构成会越复杂。

不妨看一下另外一个机构的数据,在微基因的1000多名朱姓数据里面,O1a的支系相对集中一些,都在F492及其下游,其他类型的比例都算正常。O1a的F492占到了3%-4%之高,使得总体O1的数量仅次于O2,占21%。而O2a占到了50%以上,但O2a的下游分散为多支类型(包括N7),不像O1a那么集中。

C的比例属于全国正常水平之内:

O1a的支系相对集中一些,都在F492及其下游:

结论:朱姓的主要来源是邾国,是一个以国为氏的姓氏,邾国形成了东夷色彩的邾娄文化,对朱姓后裔产生影响。朱姓有两个主要的Y单倍群类型,一个是O2a的N7,一个是O1a的F18517,两支都可能是邾国的后裔。N7这支出了朱元璋这个明朝皇帝,所以繁衍出比较多的人口。而朱元璋的真实长相并不吓人,奇特的画像只是人为的夸张,当初的本意是为了塑造朱的面相“雄奇异于常人”,与众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