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合婚

易经基础知识(易经基础)

易经基础知识(易经基础)

《周易》到底是什么?入门必备基础知识,全是精华,看完收藏

01 连山易、归藏易与周易

提到易经,有时候我们还会提到周易,那易经和周易是一回事吗?实际上我国历史上先后出现过三部易经,一部叫连山易,一部叫归藏易,还有一部叫周易。这三部易经分别为夏、商、周这三个朝代所使用。

夏代人们所使用的易经是由伏羲演绎的。它是以艮卦作为六十四卦的首卦。艮卦的上卦是艮卦,下卦也是艮卦,而艮卦象征山。从卦象上来看,上面是山,下面也是山,卦象所显现的是山和山连接在一起的景象,所以伏羲演绎的这部易经又称为连山易。

到了商代人们所使用的易经是由黄帝演绎的,它是以坤卦作为六十四卦的首卦。坤卦的上卦是坤卦,下卦也是坤卦,而坤卦象征地。因为人们生存所需要的各种资源都埋藏在土地里面,使用之后又回归于土地里面,所以黄帝演绎的这部易经又称为归藏易。

到了殷商末年,当周文王被殷纣王囚禁羑里的时候,他就利用被囚禁的这七年多时间对易经重新进行了演绎,历史上称周易。这部易经是以乾坤两卦作为六十四卦的开门卦。随着生产力和生活形态的急剧变化,这时候人类社会从母系社会进入了父系社会,导致原有的归藏易不能适应新时代的社会需要。

比如归藏易里面有“散家人卦”,当归藏易出现的时候人类还处在母系社会,人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这是中国古人采用走婚形式而产生的结果。

但是到了殷商末年,人类社会进入到了父系社会,继续沿用“散家人”的卦名显然已经不合时宜,所以周易就在“散家人卦”的卦名中去掉了“散”字,称为家人卦。

从连山易、归藏易再到周易的发展简史可以看出,易经是随着时代的演变而不断向前发展的。

02 文字易、符号易与哲学易

易经发展史上先后有三位重要人物对易经的创作、发展和传承作出了重大贡献。

其中人文始祖伏羲的贡献最大。如果没有伏羲,也就没有八卦,更没有六十四卦。重要性居于第二位的人物是创作卦辞和爻辞的周文王,所以从周易开始,“文字易”就产生了。重要性居于第三位的人物是作易传的孔子。

所以伏羲被尊称为上古时期的圣人,周文王被尊称为中古时期的圣人,而孔子被尊称为近古时期的圣人。上古、中古和近古合称为“三古”,伏羲、周文王和孔子合称为“三圣”,三古三圣是易经发展史上不同历史时期的人物。

早在上古时期,伏羲演绎连山易、黄帝演绎归藏易的时候文字还没有产生,所以当时的易经只有阴爻和阳爻,以及八卦和六十四卦的卦画,也就是符号,所以称为“符号易”。

中古时期文字产生了,周文王就给六十四卦创作了解释性的文字,这就是“卦辞”;同时又给三百八十四爻的每一爻也创作了解释性的文字,这就是“爻辞”,于是“文字易”就产生了。其实在周文王创作卦辞和爻辞之前,易经的每一卦和每一爻都有解释性说明,只不过那时候是口口相传的口头语言。

到了春秋时期,为了方便人们更好地学习易经,孔子在研读易经之后就创作了“易传”,易传也称为“十翼”,对易经所包含的哲理作了进一步的理论解释,所以“哲学易”就产生了。

易传包括彖辞传、象辞传、文言、系辞传、说卦传、序卦传和杂卦传,其中的彖辞传、象辞传和系辞传又各自分为上、下两篇,合起来就有了十篇,这十篇文章对易经的传承起到了承前启后的重大作用。

03 “周”“易”的丰富内涵

易经在传承过程中,连山易和归藏易早在汉代就已经失传了,现在流传下来的只有周易。那“周易”这本书的书名有什么文化内涵呢?人们对“周”字总结和概括出了三种不同的含义:

第一表示周朝,以及演绎易经的人是周文王。

第二表示周遍,表示易经内容包罗万象,万事万物都包含其中。

第三表示周转,也就是周而复始。

易经六十四卦,象征事物发展经历了从产生到发展再到结束的全过程。比如既济卦表示人们已经渡过河了,象征事情已经完成了。未济卦则表示人们还没有渡过河去,象征事情还没有完成。

那这两卦所表达的意义是不是相互矛盾的?实际上一点儿也不矛盾,因为既济卦所表达的是事物发展的某一阶段完成了;而未济卦所表达的是事物发展的新一阶段又开始了。

不仅仅“周”字有这么丰富和深刻的文化内涵,“易”字同样具有非常丰富和深刻的文化内涵。人们对“易”字同样总结和概括出了三种不同的含义:

易字的第一种含义表示变易,也就是变化。任何事物都是不断地发展变化的,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人有生老病死,物有成住坏空,这就是事物发展变化所产生的必然结果。

易字的第二种含义表示简易,也就是简单。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有规律可循的,无非是阴与阳的变化,动与静的变化,刚与柔的变化,损与益的变化,减与增的变化。

易字的第三种含义表示不易,也就是不变。无论事物怎么千变万化,它的变化规律是不变的。也就是说,变化的只是现象,不变的才是规律。

比如我们每天都能看到地上的影子,但它的位置是时刻都在移动的,这就是变化,而且影子的长度也在不断变化,中午短而早晚长,这就是“变易”。但是影子的这种移动和变化又是有规律可循的,一天之中总是伴随着太阳的位置移动而不断地变化,这就是“简易”。

早晨太阳从东方升起,这时候影子在物体的西边;到了中午,影子就移动到了物体的北边;到了下午,影子又移动到了物体的东边。影子的这种移动和变化,昨天是这样,今天是这样,明天还将是这样;在中国是这样,在国外也是这样,这就是“不易”。

如果从字形上来看,“易”字由“日”和“月”这两个字会意而成的。 “日”是指太阳,象征阳;“月”是指月亮,象征阴。所以由“日”和“月”这两个字会意而成的“易”字,象征的是阴阳的变化之道。

提到易经,大家可能觉得有些深奥难懂,看到易经的卦爻符号就觉得头疼。其实易经并不难学,只要掌握了易经的基础知识,再来看易经就容易多了,也就更容易入门,也能更好地把握其精髓与智慧。

《周易》到底是什么?入门必备基础知识,全是精华,看完收藏

01 连山易、归藏易与周易

提到易经,有时候我们还会提到周易,那易经和周易是一回事吗?实际上我国历史上先后出现过三部易经,一部叫连山易,一部叫归藏易,还有一部叫周易。这三部易经分别为夏、商、周这三个朝代所使用。

夏代人们所使用的易经是由伏羲演绎的。它是以艮卦作为六十四卦的首卦。艮卦的上卦是艮卦,下卦也是艮卦,而艮卦象征山。从卦象上来看,上面是山,下面也是山,卦象所显现的是山和山连接在一起的景象,所以伏羲演绎的这部易经又称为连山易。

到了商代人们所使用的易经是由黄帝演绎的,它是以坤卦作为六十四卦的首卦。坤卦的上卦是坤卦,下卦也是坤卦,而坤卦象征地。因为人们生存所需要的各种资源都埋藏在土地里面,使用之后又回归于土地里面,所以黄帝演绎的这部易经又称为归藏易。

到了殷商末年,当周文王被殷纣王囚禁羑里的时候,他就利用被囚禁的这七年多时间对易经重新进行了演绎,历史上称周易。这部易经是以乾坤两卦作为六十四卦的开门卦。随着生产力和生活形态的急剧变化,这时候人类社会从母系社会进入了父系社会,导致原有的归藏易不能适应新时代的社会需要。

比如归藏易里面有“散家人卦”,当归藏易出现的时候人类还处在母系社会,人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这是中国古人采用走婚形式而产生的结果。

但是到了殷商末年,人类社会进入到了父系社会,继续沿用“散家人”的卦名显然已经不合时宜,所以周易就在“散家人卦”的卦名中去掉了“散”字,称为家人卦。

从连山易、归藏易再到周易的发展简史可以看出,易经是随着时代的演变而不断向前发展的。

02 文字易、符号易与哲学易

易经发展史上先后有三位重要人物对易经的创作、发展和传承作出了重大贡献。

其中人文始祖伏羲的贡献最大。如果没有伏羲,也就没有八卦,更没有六十四卦。重要性居于第二位的人物是创作卦辞和爻辞的周文王,所以从周易开始,“文字易”就产生了。重要性居于第三位的人物是作易传的孔子。

所以伏羲被尊称为上古时期的圣人,周文王被尊称为中古时期的圣人,而孔子被尊称为近古时期的圣人。上古、中古和近古合称为“三古”,伏羲、周文王和孔子合称为“三圣”,三古三圣是易经发展史上不同历史时期的人物。

早在上古时期,伏羲演绎连山易、黄帝演绎归藏易的时候文字还没有产生,所以当时的易经只有阴爻和阳爻,以及八卦和六十四卦的卦画,也就是符号,所以称为“符号易”。

中古时期文字产生了,周文王就给六十四卦创作了解释性的文字,这就是“卦辞”;同时又给三百八十四爻的每一爻也创作了解释性的文字,这就是“爻辞”,于是“文字易”就产生了。其实在周文王创作卦辞和爻辞之前,易经的每一卦和每一爻都有解释性说明,只不过那时候是口口相传的口头语言。

到了春秋时期,为了方便人们更好地学习易经,孔子在研读易经之后就创作了“易传”,易传也称为“十翼”,对易经所包含的哲理作了进一步的理论解释,所以“哲学易”就产生了。

易传包括彖辞传、象辞传、文言、系辞传、说卦传、序卦传和杂卦传,其中的彖辞传、象辞传和系辞传又各自分为上、下两篇,合起来就有了十篇,这十篇文章对易经的传承起到了承前启后的重大作用。

03 “周”“易”的丰富内涵

易经在传承过程中,连山易和归藏易早在汉代就已经失传了,现在流传下来的只有周易。那“周易”这本书的书名有什么文化内涵呢?人们对“周”字总结和概括出了三种不同的含义:

第一表示周朝,以及演绎易经的人是周文王。

第二表示周遍,表示易经内容包罗万象,万事万物都包含其中。

第三表示周转,也就是周而复始。

易经六十四卦,象征事物发展经历了从产生到发展再到结束的全过程。比如既济卦表示人们已经渡过河了,象征事情已经完成了。未济卦则表示人们还没有渡过河去,象征事情还没有完成。

那这两卦所表达的意义是不是相互矛盾的?实际上一点儿也不矛盾,因为既济卦所表达的是事物发展的某一阶段完成了;而未济卦所表达的是事物发展的新一阶段又开始了。

不仅仅“周”字有这么丰富和深刻的文化内涵,“易”字同样具有非常丰富和深刻的文化内涵。人们对“易”字同样总结和概括出了三种不同的含义:

易字的第一种含义表示变易,也就是变化。任何事物都是不断地发展变化的,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人有生老病死,物有成住坏空,这就是事物发展变化所产生的必然结果。

易字的第二种含义表示简易,也就是简单。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有规律可循的,无非是阴与阳的变化,动与静的变化,刚与柔的变化,损与益的变化,减与增的变化。

易字的第三种含义表示不易,也就是不变。无论事物怎么千变万化,它的变化规律是不变的。也就是说,变化的只是现象,不变的才是规律。

比如我们每天都能看到地上的影子,但它的位置是时刻都在移动的,这就是变化,而且影子的长度也在不断变化,中午短而早晚长,这就是“变易”。但是影子的这种移动和变化又是有规律可循的,一天之中总是伴随着太阳的位置移动而不断地变化,这就是“简易”。

早晨太阳从东方升起,这时候影子在物体的西边;到了中午,影子就移动到了物体的北边;到了下午,影子又移动到了物体的东边。影子的这种移动和变化,昨天是这样,今天是这样,明天还将是这样;在中国是这样,在国外也是这样,这就是“不易”。

如果从字形上来看,“易”字由“日”和“月”这两个字会意而成的。 “日”是指太阳,象征阳;“月”是指月亮,象征阴。所以由“日”和“月”这两个字会意而成的“易”字,象征的是阴阳的变化之道。

提到易经,大家可能觉得有些深奥难懂,看到易经的卦爻符号就觉得头疼。其实易经并不难学,只要掌握了易经的基础知识,再来看易经就容易多了,也就更容易入门,也能更好地把握其精髓与智慧。

易经入门:阴阳五行,源于天象,是达成天人合一境界的重要途径

易经入门:阴阳五行,源于天象,是达成天人合一境界的重要途径

学习传统文化,尤其是读《易经》的过程中,需要知道阴阳,同时还要知道五行。从现代学术的角度来看,以字论字,《易经》的原文内容没有提到阴阳,和五行似乎关系更小。

但是,从易经的发展,文化的延续角度,读《易经》则一定要深入理解阴阳、五行。在李秀笔记看来,阴阳、五行都是对《易经》的解读和继承发展。

伏羲仰观天象,俯察地理,而创作了八卦、《易经》,从这个角度来说,后人在此基础上对于天文、地理的观测都能归入《易经》的研究范畴。

阴阳五行,了不起的天文学研究

阴阳,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因为我们的眼睛直接可以看到明暗。但是五行,相较而言,就深入得多。因此在研究传统文化的学者中,很多人支持阴阳,而反对五行。

如果不是专门学习传统文化,现在很多人对于五行的理解,可能是小时候读的语文课文闰土,金木水火土五行缺土,又是闰月生的,所以起名为闰土,当然鲁迅的这位小时候的玩伴真名叫闰水。其中的闰月、五行,与天象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知名的大学者顾炎武曾经在《日知录》里写过: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七月流火”,农夫之辞也。“三星在户”,妇人之语也。“龙尾伏辰”,儿童之谣也。顾炎武的这番论述,与鲁迅对于闰土名字来历的说法,有着异曲同工之处,说明在以前,平民老百姓对于天象也都是非常熟悉的。

顾炎武生活在明末清初,已经明显感受到天象观测的没落。时至今日随着科技的发展,大地上夜晚的灯光显示了一个地域的经济实力,天空的星也许不如之前明亮,而人们夜晚观星的时间也少了很多。和今天相比,也许上古时期的星辰更加璀璨夺目。

倘若说阴阳是二分法,四象是四分法,那么金木水火土就是五分法。在我国古代,有人认为五行是五种物质元素,也有人认为是五种道德行为,即五常。现在的很多书籍则喜欢把五行放到哲学的范畴来研究。李秀笔记对于五行的看法,更多的来自天象研究,而且有精确的数据可以证明五行确实存在,并有着重要的意义价值。

阴阳五行,与天象有着密切的联系

众所周知,秦始皇焚书坑儒,烧毁了很多的古籍,在我国古代天文学上,其实是有断层的,在秦之后的古籍,大多从人文的角度来解释阴阳、五行,而民间则经常将其神秘化。从人文角度讲述的五行,大多在讲其如何应用,而没有描述其所以然;而民间的五行,多是神奇的,神秘的。

我们今天,所能搜集到关于五行的古籍,大多断断续续,只能从只言片语间,判断其与天有着密切的关系。比如下面《黄帝内经·灵枢》里的通天篇,显然描述的是天文知识。

天地之间,六合之内,不离于五,人亦应之。——《灵柩·通天》

还可以确定的是,五行与日月五星的运行有关。而《黄帝内经》则直接说五运对五星。《史记·天官书》中则写道:“天有五星,地有五行”。

天降阳,地出阴,阴阳合而生五行。——《删定易图序论》

木曰岁星,火曰荧惑星,土曰镇星,金曰太白星,水曰辰星。——孔颖达

即使按照现代科学,我们也知道万物生长靠太阳的道理,但是月亮、行星,对于地球生命的影响仍然在探索中。按照我们现在已知的知识,我们可以推断的是天体运行的万有引力、电磁等一定影响着地球上的生命。我们生活在太阳系的地月系统,因此,太阳、月亮,乃至太阳系的几大行星都可能对生命造成影响。

五星指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在我国古代,水星又名辰星;金星又名太白、启明、长庚星;火星又名荧惑、赤星;木星又名岁星;土星又名镇星。水星名晨星的原因是时常伴随太阳而升起;金星则是经常出现在日出、日落之时;火星的颜色如同火球;木星称之为岁星,则是因为可以用来纪年,每年在天空中运行的距离几乎恒定;土星名镇星,是因为每年分别坐镇28星宿中的一宿。

关于岁星,我国古代认为木星的恒定周期为十二年,《国语》中就有关于岁星的记载:“武王伐殷,岁在鹑火。”

东方木也,执规而治春,其日甲乙;南方火也,其神为荧惑,其日丙丁;中央土地,其神为镇星,其日戊己;西方金也,其神为太白,其日庚辛;北方水也,执权而治冬,其神为辰星,其日壬癸。——《淮南子·天文训》

在地球上来看,太阳的运行规律除了每天东升西落,还有年运行周期。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在地球上看来,除了上述特点,还有更多的运行规律。比如每年的十一月冬至前,水星见于北方;七月夏至后,火星见于南方;三月春分,木星见于东方;五月,土星见于中天。九月秋分,金星见于西方。

现代天文学,水星的公转周期≈10/41年,金星≈5/8年,火星≈2年,木星≈12年,土星≈30年。五者的最小公倍数为60,也就是说经过六十年,五大行星将回到之前所在的相对位置,而此时,水星转了246圈,金星转了96圈,火星转30圈,木星转5圈,土星转2圈。由此数据至少可以说明,五大行星的运行规律有一个60年的周期。

当代计算的关于五大行星运行周期的精确数据如下,水星每87.968个地球日绕行太阳一周,金星公转周期是224.71地球日,火星公转周期686.980天,木星公转周期4332.71 日;土星公转周期10832.327天。对此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计算一下,今天高科技下的计算结果与我国古代对于星辰的记载规律可以说是相差无几,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古代天文学之发达令人惊叹,同时也说明,我国古代的天干地支60年纪年法具有重要价值。

作立五行,以正天时。——《管子·五行》

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尚书.洪范》

天有五行,水、火、金、木、土,分时化育,以成万物。——《孔子家语·五帝》

今天,也有很多学者证明了太阳视运动的5特征点周期,这样的天文周期,显然与五行、五运以及河图十数图有着前因后果的关系。上述内容,就是五行的大致来历。这些内容在传统文化里,大多论述简单明了,并没有更多的更加详细的论证。

古人对于五行的大篇幅论证,都放在了五行的应用中。比如五行与人体相关,对应五脏,与四季相关,与人的道德相关,对应仁义礼智信等等。一方面,这说明我们的传统文化是非常注重实用的,五行有着重要的实用价值,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境界,那就是天人合一。

五行,实现“天人合一”境界的重要途径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无论阴阳,还是五行学说,最终的目标都是追求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也就是达到一种人与天的默契统一。在李秀笔记看来,古人的这种追求几乎达到了一种极致。与我们今天所推崇的西方文化对大自然的索取不同,传统文化提倡借鉴,提倡有效的利用资源,尊重自然,无论对人,对待自然都采用一种友善,尊重的态度。

当然,我们可以认为古代生产力低下,人类才对自然充满敬畏之心。但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我们仍然应该心存敬畏才对。因为,心存敬畏,才可能严于律己,才可能追求更好的生活。无可否认,时至今日,人类在大自然面前,也已然是渺小的。因此,我们人类才会制定规则,要求人们遵守规则,因为只有遵守规则,才能获得更大的自由。所有的自由都是有限制条件的,自然也不例外。

若想在大自然中获得自由,最好的办法,就是遵循大自然的规则。而五行,就是祖先日积月累,用他们的智慧留给我们的重要的自然规则。懂得木火土金水五个抽象概念的相生相克,相互滋养,相互制约,就能够更加深入理解这个世界的本质都是相互联系的,运动变化发展的,应用阴阳学说、五行运化在医学领域,能够让一个人更加健康快乐的生活。

综上所述,阴阳五行源于天象研究,却应用于人类生活,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是达成天人合一境界的重要途径方法,依然值得我们学习。

读不懂《周易》?中华书局《周易》书目大全(普及读物篇)带你轻松入门

《周易·系辞》说,“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书单中的每一本书,都承载了各位作者对《周易》的独到看法。您瞧一瞧,哪几本会让您有怦然心动的感觉呢?

学生读本

《周易诵读本(升级版)》

中华书局经典教育研究中心 编 李朝阳 注释

978-7-101-14662-2

16开 33.00元

本书单色排版,有拼音和注释,侧重于纯粹的诵读。正文前设有“内容导读”和“诵读指导”。“内容导读”对经典内容做宏观的介绍;“诵读指导”则专门邀请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副院长李洪岩先生撰写,从诵读方法、技巧等方面对读者进行指导。本书还配备了全文诵读示范音频。

《周易诵读本(插图版)》

中华书局经典教育研究中心 编

978-7-101-13979-2

16开 35.00元

本书大字注音,对于较难或是容易理解错误的字词进行注解,同时配有大量插画及相关小常识。本书双色排版,版面舒朗,图文并茂,让孩子轻松愉悦地享受阅读。

《全本周易诵读本》

寇方墀 编译

978-7-101-11874-2

16开 39.00元

本书对《周易》原文全部标注读音和通假字,在每一卦后面配以该卦卦名的小篆字体,系以简短的繁体字注释,并对做了白话翻译。本书为青少年和《周易》初学者理想的诵读范本及入门书籍。

《全本周易导读本》

寇方墀 著

978-7-101-12651-8

16开 69.00元

本书从《周易》基础知识介绍开始,对卦、爻、彖、象逐一分析,六十四卦经传详细解读,每个卦都有一个颇为有趣的小标题,除了对经传的白话翻译外,每卦每爻都有结合卦时的解读分析,后面附事例辅助解读。书中每一爻的解读观点,在易学史上都有相应的文献支持,持之有故。

《全本周易精读本》

寇方墀 著

978-7-101-12565-8

16开 59.00元

本书把《周易》从史篇、象数篇、义理篇的角度分别作了梳理。其中,史篇,向读者介绍了易学史上具有典型代表的“两派六宗”;象数篇,则是对象数概念以及八卦的起源进行了研究,同时对《周易》的占筮功能以及体例进行了归类分析;义理篇,则是重点介绍《周易》的核心思想、思维方式、卦爻辞的价值理念,相对而言具有较高的哲学思想性。

经典普及

《周易入门》

曹胜高 刘银昌 著

978-7-101-12139-1

32开 32.00元

本书为《周易》入门书,从易经、易传、易义、易理、易卦、易象、易爻、易辞、易流、易占等方面,系统、全面地介绍了易学知识,将难读难懂的《周易》介绍得明白易懂,有助于初学者能够正确理解其理,明白其意,清楚其弊。

《周易译注(中国古典名著译注丛书)》

周振甫 译注

978-7-101-09009-3

32开 29.00元

《周易译注(精装本)》

周振甫 译注

978-7-101-13781-1

32开 52.00元

周振甫先生的《周易译注》,对《周易》的版本流传、理解《周易》的方法,以及《周易》中卜筮的具体过程、卦象的来历、各卦的地位等问题都作了深入浅出的介绍。本书注释简练精当,译文通俗易懂,是此类译注作品中的上乘之作,出版三十年来,广受好评。

《周易经传译注(中国古典名著译注丛书)》

李申 主撰

王博 王德有 郑万耕 廖名春 同撰

978-7-101-12992-2

32开 32.00元

本书以《周易》王弼注本为基础,对《周易》作翻译及简注,参考古今重要注译本,择善而从,做出贴近《周易》本文的解释,向读者传达古往今来历代学者比较公认的《周易》中所含蕴的道理,而不做缺乏确切根据的穿凿推求。

《周易译注(最新增订版)》(全二册)

黄寿祺 张善文 译注

978-7-101-11536-9

32开 69.00元

本书为易学大家黄寿祺、张善文合撰,对疑难字词进行注释和注音,把《周易》原文翻译成白话文,以“记”的形式做深入浅出的讲解,并在各卦之后的“总论”中对该卦卦旨加以系统分析、解说。此外,“前言”对《周易》的各种问题做细致说明;“读易要例”对易学的关键词做了浅显扼要的解释;“易图述略”展示了历史上与《周易》有关的各种图示,并梳理了其来由、内容、特点等。

《周易现代解读》

余敦康 著

978-7-101-11776-9

16开 42.00元

本书是著名哲学家余敦康先生所撰的入门性普及读物,对《周易》文本进行逐字逐句的训释,扫除文言与白话的语言障碍,沟通传统与现代的时空距离,凸显文本内在的哲理智慧,力图把艰深晦涩的《周易》变为人人都能读懂的书,把易学的智慧变为人人都能掌握的精神财富。

《周易今注今译(陈鼓应著作集)》(全二册)

陈鼓应 赵建伟 注译

978-7-101-14605-9

32开 72.00元

本书思想脉络清晰,卦象解说分明,义例辨析清楚,占筮方法介绍简明,诠释系统完整,译文通俗易懂。一般而言,《周易》包括《易经》《易传》两部分。《易经》是六十四卦的卦爻辞。《易传》是解释《易经》的十篇文字,又叫“十翼”,传说出自儒家人士之手。陈鼓应先生提出了《易传》哲学思想属于道家的观点,一反两千多年来的旧说。

《周易(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

杨天才 张善文 译注

978-7-101-07737-7

32开 49.00元

本书以《十三经注疏》中的《周易正义》为底本,采取逐段逐爻注释、翻译、评析的方式,释读文本,详析义理,是兼顾《周易》普及与研读的文本。

《周易(中华经典藏书)(升级版)》

杨天才 译注

978-7-101-11567-3

32开 29.00元

本书采取逐段逐爻注释、翻译、评析的方式,释读文本,详析义理,是兼顾《周易》普及与研读的文本。

《周易十书》(全十册)

[魏]王弼 等撰

978-7-101-14720-9

32开 388.00元

《周易》自古至今产生的注本可谓浩如烟海,当今读者在研读《周易》时,大多都会面临一个文本选择的难题。基于此,我们在征求易学专家意见的基础上,推出了这套简体横排、正本清源、权威可靠、雅俗共赏的《周易十书》,包括魏王弼《周易注》、唐孔颖达《周易注疏》、唐李鼎祚《周易集解》、宋程颐《周易程氏传》、宋朱震《汉上易传》、宋朱熹《周易本义》、清黄宗羲《易学象数论》、清王夫之《周易外传》、清惠栋《周易述》和近代尚秉和《周易尚氏学》。各书整理者均为这一领域的专家,可以确保版本精良、断句准确。为了方便研读,书名、地名、人名等专有名词加了专名线。本书既版式清朗,方便阅读,又装帧考究,适合收藏。

| 拓展阅读:

《典籍里的中国》讲了《周易》诞生的故事,《周易》究竟是怎样一部奇书?

研究易学想少走弯路,选中华书局《周易十书》

张继海:《李镜池周易著作全集》的出版是跨越57年的缘分

(统筹:陆藜;编辑:白昕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