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星座

汉代玉器图片大全(汉代玉)

汉代玉器图片大全(汉代玉)

7张馆藏玉璧图,学习蒲纹碾磨工艺与沟底特征,提高鉴定古玉眼力

蒲纹玉璧在汉代很流行,尤其在墓葬中,常在棺椁内出现。

一、蒲纹玉璧的特征

蒲纹,即蒲席的纹样,由三种不同方向的平行线交叉组织,用浅而宽的横线或斜线把玉器表面分割成近乎蜂房排列的六角形纹样,六角形有时还琢有阴线的谷纹。蒲纹(蒲格谷纹)玉璧常用来作为葬器出现,有的出现在棺材盖上,有的在棺材内部铺陈,一般个头较大,玉质多为青玉。

玉璧在汉代以前,常作为礼器,《周礼》有“苍璧礼天,黄琮礼地”、“以玉作六瑞,以等邦国:王执镇圭,公执桓圭,伯执躬圭,子执谷璧,男执蒲璧”之记载。而到了汉代,玉璧中间的孔,往往成为逝者升天的通道,这在汉代画像石中,可以找到证据。从目前出土来看,蒲纹主要盛行于东汉,用玉丧葬,在棺材中数量很多,这与墓主人希望死后灵魂升天,不无关系,大多数蒲纹玉璧质地较差。

蒲纹玉璧仔细观察,沟底往往出现平行状划痕,划痕粗细不等,痕迹内部有熟旧的包浆,有融化态。整体风化痕一致,符合工上自然态特征。汉代蒲纹分割线较宽,并带有玻璃光,碾法干净利落,后代所仿制的分割线一般较小,且较毛躁,纹饰较小不大气。

这一时期,常出现两种款式,一种是蒲纹,一种是蒲格谷纹。单纯的蒲纹,中间是六边形,而蒲格谷纹,中间会雕刻谷纹。两者虽然有所区别,但是整体一致,尤其沟底的特征与光泽度,如出一辙。

二、蒲纹玉璧的工艺

蒲纹玉璧的制作,是在一个平面上先有规律地等间隔琢出直线,再以60°转向同样等间隔琢出直线,再转60°,以同样的间隔琢出直线,我们便会得到所谓的蒲纹。如果再把蒲纹加工,修圆了,就成为乳钉纹,如果要加工成谷纹,就要留出一条小尾巴。在六边形的边缘处,进一步推磨,使其更加犀利,立体感强。蒲格谷纹是在此基础上,雕刻出谷芽。

这些玉璧的外圈,会出现横向螺旋纹,这是大型管钻下料产生的。内外圈的阴线,往往通过扎砣琢制,并进一步打磨,成为连续不断的长阴线,特别流畅,这与现代机器工生硬崩茬完全不同。蒲纹宽阴线的加工,与汉八刀如出一辙,也是使用金属片状工具蘸解玉砂,或徒手抓握砂岩类磨石直接在玉器表面反复推磨。由于解玉砂颗粒不均匀,往往在沟底出现平行划痕,且痕迹不规律,粗细不等。这要区别于仿品的规律性平行线,真品的线槽内非常舒服,有老气,光泽度常为玻璃光。

三、蒲纹玉璧的鉴定

1、沟槽的光泽度熠熠生辉,常为玻璃光,且沟底有平行线,粗细不均,线槽内有老化包浆。仿品刻意伪造的平行线,同一方向规律性强,沟底暗淡无光,线条均匀一致。

2、六边形边缘干净利落,有推磨产生的平行线痕迹,光泽一致。仿品同向大面积高光,光气很贼,不舒服。

3、玉质老熟,整体厚重,上手有推蜡感,粘而不滞,光泽度硬朗。仿品有滑腻感,盘玩后或者干涩,或者油润,没有硬朗的光气。

蒲草这种平凡的野草,将它编为蒲席,人们常常席地而坐,蒲席作为古代家具的重要组成部分,表达了人们对安居乐业的向往与祈求。翻越千山万水,带着满面风尘回到自己的港湾中,一张蒲席便是最好的归宿。前人古朴的愿望反映了他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蒲纹便是很好的佐证。

本文对蒲纹玉璧进行了阐述,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关注转发,咱们一起养玉。

文化徐州 | 徐州汉代玉器的当代价值有多少?

徐州市文广旅局官微 2023-11-15 16:22 发表于江苏

中华玉文化比汉字还要早的中华文明的特有文化。玉,石之美者,质地坚韧,外表温润,玉在中国,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古老的徐州,花厅遗址中出土的具有江南良渚文化特征的玉璧,是徐州南北融合的文化特质的最早见证;从徐州众多汉代楚王墓中出土的玉衣、玉龙、玉卮,精美绝伦,惊艳世人。

01 值得骄傲的文化遗产

在石器文明进化的过程中,物质上的“石中精华”,逐渐衍变成为精神上的“审美图腾”。玉在中国的历史,经过了神玉、王玉、礼玉、民玉,折射出中华民族的文明与审美的价值取向。

新沂市博物馆馆藏有出土自花厅遗址的玉壁,具有鲜明的浙江良渚文化玉质礼器特征,是远古南北文化融合的见证。

玉璧是中国玉器中很重要的瑞玉,古人认为万物皆有灵性,玉是山川的精华,上天恩赐的宝物,具有沟通天地鬼神的灵性。古人对玉的认识有一个逐渐深入和升华的过程,其制作水平随着生产力发展不断进步,及至汉代已达玉器发展的巅峰时期。

徐州博物馆的“天工汉玉——徐州汉代玉器陈列”专题馆里,展陈着于徐州出土的汉代玉器,包括生活用玉、礼仪用玉、丧葬用玉、装饰用玉,时代涵盖西汉至东汉,代表了汉代玉器发展的最高水平。

古人对玉产生近乎迷信的崇拜,玉在古人生活中占据极其重要位置。在儒家学说指导下,以玉敛葬成为一种身份和等级的象征,玉器成为统治阶级广泛而普遍的需求。在需求的推动下,汉代玉器制造工艺和加工规模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

02 美丽石头的当代价值

汉代玉器造型繁缛,琢工精湛。直到如今,在传统的玉雕行,工艺上还有玉不过汉之说。

汉代玉器承袭战国风格,装饰以涡纹、蒲纹、卷云纹和各种动物纹(包括各种龙纹、螭纹、凤鸟、兽首)为主,四灵图案(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种辟邪灵神)作为纹饰经常出现。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根深蒂固的玩玉、品玉、藏玉、爱玉、崇玉、敬玉的民族传统和心理,在精神世界形成难以割舍的文化情愫。

在当代,遍布全球的各种美的石头在中国人眼里都是玉。随着中国的发展趋势,以玉为核心的宝玉石文化在东西方的交流中,价值愈加凸显。

对宝玉石从业者来说,创作是活力,作品是本钱。当前正是全球行业调整、洗牌的时期,重塑宝玉石行业恰逢其时。当代珠宝首饰玉石雕刻最重要的是提档升级,丰富内涵,挖掘老题材新形式,让文物活起来,文化火起来。

03 家庭作坊拥抱大市场

邳州是全国著名的“玉雕之乡”。邳州玉雕的传承汲取了古代玉雕、石雕、汉画像石的雕琢技艺,形成了浑厚、圆润、儒雅、灵秀、精巧的基本特征。邳州的玉雕产品,尤以仿古雕刻技艺独具一格。

邳州玉雕的强大离不开徐州玉雕发达的大环境。近年,邳州由政府组建了玉器市场,把广大生产加工户转型升级为经营户,以现代化企业流水线的生产模式和管理模式,快速成为苏北乃至全国的玉雕产业龙头企业。

邳州的姚家,以貔貅玉雕为专长。于2021年入选邳州玉雕市级非物质文化代表性传承人的姚前进说,姚家貔貅玉雕传承自清乾隆年间的御用雕刻大师姚宗仁,到今天传至姚前进三兄弟手中,已经传了八代。姚家貔貅玉雕威武霸气,神韵生动传神。

当代的收藏热,催生了仿古玉器市场。一方面有大量汉代出土玉器作参照,一方面有代代传承的工艺技师,一定程度壮大了邳州的古玉仿制行业。

针对这种情况,姚前进以及他的师父李维翰都认为,有责任心的玉雕人,有必要把“仿古玉雕”“仿古玉器”正名为“古典玉雕”“古典玉器”,光明磊落地传承汉代玉雕的精髓,不拘泥于复制得形似,更着重于文化的传承和技艺的提升,再现古代玉雕工艺曾经的辉煌,把中华玉文化发扬光大。

来源:徐州杂记

文字:张瑾

图源:徐州杂记 徐州博物馆 孙井贤

编辑:梁玮钢

领略“汉代高古玉”迷人风采(撷选20余件)

本文从陕西出土的数百件汉代玉器中按照玺印、玉牒、玉圭、玉壁、玉铺首、实用玉器(玉杯、玉带钩)、人体装饰用玉(组玉佩和各种单体佩)、玉剑具、陈设器(圆雕艺术品)等大类,撷选20余件富有特色的典型玉器加以品鉴,与诸君共同领略陕西出土的汉代玉器迷人的风采。

玺印:《汉官旧仪》称汉代“皇帝六玺,皆白玉螭虎钮”,“皇后玉玺文与帝同”,帝、后玺均是汉代最高权力的凭证,皇帝玉玺迄今未发现。汉代玉印分官印和私印两种,官印为执政者的凭信,私印为个人身份的凭证。

皇后之玺

边长2.8、高2厘米,重33克,现藏陕西历史博物馆。1968年咸阳市北原韩家湾狼家沟出土。

羊脂白玉,滋润莹秀。玉质坚硬致密,纯净无瑕,无沁。玺钮为高浮雕匍匐回首状之螭虎,形象凶猛。

玺面镌刻阴文篆书“皇后之玺”四字,字体结构严谨大方。

玉玺玉质之精美,螭虎造型之生动,玺文字体之规整大气,雕琢技法之娴熟,都是罕见的。皇后之玺是礼玉中的瑞玉,是皇后权利身份的标志,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汉代唯一的皇后用玺,属国宝级文物珍品。

陈请士水晶印属私印

边长2、高1.5厘米,现藏西安博物院。1991年西安市北郊范南村西汉中期墓M170出土。

白色水晶,纯净无瑕。覆斗形钮,印面阴文篆书“陈请士”三字,字体规整大方,通体抛磨光亮,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汉代唯一的水晶印。

陈请士其人,文献未载,但从其墓葬规模较大,陪葬品丰富分析,他应是一个地位较高的贵族。

玉牒:玉牒是汉代新出现的祭玉名称,使用始于汉武帝,东汉时汉光武帝也曾去泰山用玉牒行封禅之礼。玉牒通常以青石片制作。

王莽时期玉牒

残长13.8、宽9.4、厚0.94厘米,现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2001年西安市北郊汉长安城桂宫4号遗址出土。片状青石质,通体磨光,表面黑色,阴刻篆体,朱书,现存29字“……万岁壹纪……作民父母,清退佞姦轨,诛延寿,长壮不老,累封埴泰山,新室昌”,这是王莽为祈求政权稳固,拟封禅山泰山制作的玉牒,也是王莽时期迄今出土的唯一玉牒。

玉圭:玉圭是汉代最常见的礼玉,多光素无纹,少数琢有花纹的玉璧改制。常在祭祀时使用,并不是承担象征身份的瑞玉。

素面玉圭(一组)

高9、宽2.3、厚0.4厘米,现藏咸阳市博物馆。1976年咸阳市渭城严家窑村汉成帝延陵陵园出土。玉色分别呈白色、青色等。片状,尖首长条形,平底,通体光素,抛磨较精。

玉璧:汉代玉璧数量最多,形态各异,寓意丰富,功能多样,有祭祀用玉、象征身份的瑞玉、建筑装饰用玉、人体装饰用玉、丧葬用玉,或用于丧车、棺饰、殓尸等。

双身兽面纹云纹玉璧

直径21、孔径8、厚0.5厘米,现藏陕西省考古研究院。1997年西安市北郊枣园南岭西汉早期墓M1出土。青玉,表面呈淡青色。

形制规整,璧面雕琢出桃形卷云纹72个,四大四小8个动物形象。此件玉璧玉质上乘,工艺精美,是墓主人身份地位的象征。

乳丁纹出廓双螭延年玉璧(残)

直径15.8、厚0.7厘米,现藏咸阳市博物馆。1976年咸阳市周陵公社新庄村出土。玉呈青黄色,玉色纯净。

此璧下半部残失,两面造型纹样基本相同,内孑1缘和外廓缘凸出,璧面浮雕排列整齐的乳丁纹。乳丁纹有扎手感,出廓部分正中镂雕篆书“延年”二字,左右两侧各镂雕一只螭虎,左侧螭虎肩饰翅羽“延年”二字表面亦琢出细阴线。

此璧虽为残器,但构图严谨,螭虎造型生动,雕琢精致,线条流畅,仍不失为东汉玉器精品。此件玉璧原来可能是悬挂在主人的室内墙壁上,以吉祥用语祝福主人延年益寿。

兽面形四神玉铺首

玉铺首通高34.2、宽35.6、厚14.7厘米,重10.6千克,现藏于茂陵博物馆。

1975年兴平县南位公社常道村瓦渣沟汉武帝茂陵园内出土。青玉,呈苹果绿色,背面土沁较多。玉铺首大致呈长方形,将兽面与四神形象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并融浅浮雕、高浮雕、线刻、钻孔等技法,对器物进行多层次雕琢。

玉雕线刻技法应用十分娴熟,构思神奇浪漫,布局奇特,寓意幽远,风格和谐统一,造型既威严庄重,又活泼生动,是陵园建筑装饰用玉代表作,也是汉武帝时期玉器断代的标准器、属国宝级玉雕艺术珍品。

玉杯:新发现三件玉杯,2010年8月25日出土于杜陵陵区陵庙遗址,以新疆和田玉雕琢,形制基本相同。

第一件玉杯

高13.4、口径6.7、圈足径4.6、腹壁厚度0.25厘米,重375克。玉色鲜白莹润,玉质细腻坚硬,口沿和圈足上各束有一只金箍。口沿上的金箍宽O.65厘米,圈足底部向中心内凹,圈足上的金箍宽0.5厘米。

第二件玉杯

高12.8、口径6.6、圈足径4.7、腹壁厚0.25厘米,重335克,玉色青白鲜润,玉质细腻坚硬,有浅褐色晕斑,口沿、杯身、圈足上共束有四只金箍。

口沿金箍宽0.4厘米,第二道金箍宽0.8厘米,第三道金箍宽0.55厘米,第四道圈足上的金箍宽0.75厘米,圈足底部近似漏斗状。

第三件玉杯

高12.3、口径6.4、圈足径4.5、腹壁厚0.2厘米;重250克。玉色鲜润,杯身上部呈青白色,下部呈青色,圈足部有浅褐色斑块,玉材中夹有墨色小圆点,玉质细腻坚硬。口沿、杯身、圈足上均未发现金箍。

圈足底部近似漏斗形,且有少许残缺,应属挖掘时为利器所伤。

原来三件玉杯极有可能均束有四只金箍,玉杯腹部最薄处的厚度仅为0.1厘米,由于玉杯内底呈半球状,在掏膛取芯之后,仍需用圆球状膛铊反复琢磨,并对底部进行抛光,其工艺难度极高,杯体外碾琢的凹旋纹均匀流畅,既可使金箍紧贴杯体,又可增加手持时的摩擦力,并且还具有较强的装饰性。

《汉旧仪》记载:“太官尚(上)食,用黄金釦器,中官(疑为中宫)私官尚(上)食,用白银釦器,如祠庙器云”。

汉代太官为少府属官,是主管皇帝膳食的官员,中宫私官是负责皇后膳食的官员。

何为釦器?《后汉书·和熹邓皇后纪》有:“其蜀汉釦器”一词。李贤注:“钿,音口,以金银缘器也”。

由此说明,束有金箍的容器就属黄金钿器,此次出土的玉杯上束有金箍自然就属黄金釦器,黄金釦器是太官为皇帝生前尚(上)食的专用器物。

又据《汉旧仪》载:“宗庙三年大袷祭,子孙诸帝以昭穆坐高庙,诸隳庙神皆合食,设左右座,高祖南面……曲几,黄金钿器。高后右座……白银釦器。”证实汉代皇帝死后,后代祭祀皇帝陵庙也用黄金釦器。

这次出土的金釦高足玉杯作为皇帝(生前、死后)的御用品正与遗址作为帝陵陵庙的性质也完全吻合。

带钩:是连接腰带的用具,具有很强的装饰性。西汉时期是古玉带钩发展的鼎盛期,玉带钩的制作在继承战国时期器型和技法的基础上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创新。

兽头铁芯玉带钩(残)

长19.4厘米,现藏西安博物院。1976年西安市西北郊六村堡西梁果村西汉建章宫遗址出土。青白玉,有部分铁锈沁色。

它由钩头、钮和形状不尽相同的玉管穿铁芯所组成,前端的钩头上的兽近似马头,呈回首状。

玉带钩结构复杂,采用圆雕、浮雕、线雕、钻孔以及镂空工艺,尤其是玉管上的凸弦纹,雕琢时须将玉管一周多次剔地研磨,才能雕琢出细窄锋利的凸弦纹。

玉带钩出土于西汉建章宫遗址,当为武帝时期皇室达官显贵所拥有,造型具有战国晚期至西汉早期的风格特征。

玉组佩:为达官显贵节步的礼仪用器,具有极强的装饰性。以下6件玉器为一套组玉佩的构件,1981年出土于西安市大白杨西汉早期墓,现藏西安市文物交流中心。

鹰形玉珩

长9.4、高4、厚0.35厘米,青白玉,玉质滋润,扁平体,阴刻镂空透雕一展翅侧首呈飞翔状雄鹰形象,以粗阴线和密集平行的短阴线互相结合刻划细部,形态夸张、生动。

动态感很强,将雄鹰矫健凶猛的形象表现得相当成功。两面造型纹样相同。

双鹰纹玉璧

直径7、孔径3、厚0.3厘米,白玉,玉质温润,有少许土沁,璧两面内外缘均碾琢出一圈凸棱,璧面浅浮雕两只背靠背之雄鹰,双鹰均为回首,其雕琢技法为剔地隐起并加饰阴线,属人体装饰用玉。

玉舞人佩(1对)

高4.4、宽2.2、厚0.2厘米,大小相同,方向相反,均为白玉,片状,舞者呈折腰翘袖形,一臂甩长袖过头垂至另一臂,另一只手插在弯折的细腰上,长袖至下摆一侧并回卷,舞裙为右衽,腰系带,长摆拖地,呈三角形,镂空透雕并以细线勾勒舞者细眉、小眼、直鼻、小嘴以至连衣舞裙上的花纹。

舞者头顶和脚底均钻一细孔。两面造型和纹样均相同。两件玉人位于玉组佩的中部两侧。

凤鸟纹觿形玉佩(1对)

长10、最宽3.2、厚0.2厘米,白玉,扁平体,风鸟圆眼尖勾喙,头上有镂空云纹花冠,鸟身尾呈尖状弧形,两面均以细阴线勾勒凤鸟轮廓,并以细线卷云纹和并排短阴线纹表现羽翼乃至绒毛等细部,线条流畅,两面造型纹样相同。

熊纹猴纹变形龙纹镂空玉环

直径8.8、内径4.8、厚0.3厘米,现藏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2001年西安东郊西汉早期窦氏墓(A组)出土。玉呈青黄色,扁平体环状,内侧透雕二熊、二猴并与四条变形龙纹及云纹相连接。两面纹样相同。

一猴作半蹲踞状,另一只为侧身蹲坐状;一只熊呈正面蹲踞状,另一只熊作翻井斗状。玉环造型别致,多种动物姿态各异,活灵活现。尤其是将神话动物龙、瑞兽熊、以及猴子融为一体,别开生面,既有神话的神秘的氛围,又有浓郁的现实生活气息。

玉环首刀行佩

长7.8厘米,现藏陕西省考古研究院。2005年西安市北郊井上村新莽时墓葬出土。

青玉,玉色鲜润,玉质细腻,玉刀身直背厚,前端呈弧形,两面开刃,环首大致呈椭圆形,靠刃一侧并回钩,两面中部均起脊线,沿脊线向两面抹斜,抛磨光洁,工艺考究,无任何使用痕迹,应是有礼仪性的器具,此刀是汉代玉器中罕见的精品。

透雕龙凤纹鞣形玉佩

长6、宽4.5、厚0.4厘米,现藏陕西历史博物馆。1952年西安西郊汉长安城西侧皂河出土。

以新疆和阗白玉雕琢,洁白无瑕,温润莹秀,整体为椭圆形片状,正面中部圆孔中镂空透雕一条腾空驾雾的游龙,龙首呈虎头形,龙张口,下颚及颏部呈斧形,双耳上耸,挺胸,四肢或伸或蹬,龙头顶琢出一回卷长发,尾部琢扭丝纹上翘回卷。

佩上端为尖状凸起,佩两侧透雕出变体凤鸟纹,并不完全对称,略有差异。此韘形佩玉质上乘,构思巧妙,工艺精湛,纹饰流畅,属汉代玉鞣中的精品。

玉剑具:《汉官仪》曾记载汉代皇帝曾佩七尺斩蛇剑。《晋书·舆服志))也记载:“汉制,白天子至于百官无不佩剑”。汉代玉具剑是天子乃至百官身份的象征,玉具剑中的玉具有玉剑首,玉剑镡,玉剑璏,玉剑摽四个部分组成。

谷纹螭虎凤纹玉剑首

直径4.7、厚0.8厘米,现藏咸阳市博物馆。1976年成阳市渭城区窑店刘家沟汉墓出土。白玉,洁白滋润,圆饼状,外面高浮雕一爬行状螭虎,形象凶猛。围绕顶面中心圆孔浮雕一盘旋而上的回首凤鸟。

玉剑首内面,中心钻一圆孔,纹饰分内外内外两区,内区为网格纹和卷云纹组成的三个变形的凤鸟纹,外区浮雕带芽的谷纹。玉质上乘,融高浮雕、浅浮雕、透雕、阴线刻等多种技法为一体。

陈设器(圆雕艺术品):圆雕艺术品首次以纯艺术的面貌出现,造型打破了对称模式,脱离了先秦时期程式化的藩篱。而狮形带翼玉辟邪的出现,可以明显看出受到西亚文化的影响。

这些玉质圆雕艺术作品,总体特征是气魄宏大,生动传神,寓意深刻,是汉代艺术品中的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