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生肖

出殡的拼音(出殡)

出殡的拼音(出殡)

出殡作为葬礼最重要的环节,门道习俗有很多,这些你知道吗

现代社会发展快,我们的生活也是越来越好了。其实相比城市,农村的发展速度是更快的,几年间的发展迅速拉近了和城市的差距,越来越多的农村人过上了好日子,不用再为温饱发愁。很多农村家庭也是外出打工,赚了一些钱,日子也逐渐宽裕了。

在外打工的农民工一年间很忙碌,但每当到了年关还是要回家过年,这也是农民工辛劳一年后最舒服的时光了。不过农村有种事情对于农民工来说就算再忙,有时也要请假回家,就是村里的葬礼了。确实随着这两年发展,农村的思想也有了变化,婚礼现在也有了\"礼到人不到\"的现象。但是葬礼对于农民来说是一个头等大事了,不管村里哪位老人故去自己都要回去帮一份力,而且葬礼习俗并未在社会发展中消失改变,还是被继承了下来。最近也是在和几个农村同事讨论农村葬礼问题,我们也是说道出殡是葬礼最重要的一环,那么出殡有什么习俗要求呢?以我们山东为例,和大家讨论一下。

一、守灵:老人亡故后肯定是要守灵的,这也是出殡前很重要的一步。孝子和孝女要端坐或蹲在地上,不能坐凳子或者高处,必须要日夜不离逝者。逝者头前要放一盏\"长明灯\",还要放一些祭果,薄饼和一个瓦盆。瓦盆底部钻眼,根据家里儿女多少和年龄顺序来钻,孝子孝女要不断在这个盆里烧香烧纸。盆子旁放一个碗称作\"遗饭碗\",孝子孝女用餐前必须要先向碗里添少许饭,而且在出殡时放到篮子里,最后放到老人坟头上。而且守灵的时候儿女不能吃荤食,只能吃一些馒头豆腐类的素食。

二、入殓。入殓也是送葬前最重要的一部了,就是将逝者放入棺材。我们这边入殓有\"小殓\",\"大殓\"之分,大殓指的是收尸人棺,而小殓就是为死者更衣了。入殓的整个过程是这样的:棺底用石灰铺上薄薄一层,按死者年龄抛撒一些钱币。再将五谷撒入棺材中,孝子孝女用干净棉絮蘸水给逝者擦洗面部,最后缓缓将逝者放入棺中,儿女们环绕棺材看亲人最后一面,最后嚎啕大哭结束流程。需要提醒的是入殓有属相犯忌这个说法,一些属相的人不能这个时候见到逝者。

三、出殡。出殡就是整个殡葬环节最隆重的一环了。午饭后主持人大喝一声,村里的相邻朋友抬棺出正屋门,这时送殡的亲友汇聚起来哭喊一片。送葬队伍出发前主事者要把瓦盆用力摔破,拿着放有遗饭碗的挎篮的孩子在前面引路,吹班还有旗牌执事随后。而且男眷和女眷也要按一定的位置站好或坐车。孝子拿着引魂幡披麻戴孝,按长幼来罗列,白布拉灵,其他亲属朋友按着辈分排列在后面。主持人将一柳木棍子送到长子手中,长子按照一定的动作方向大喊三声后昏厥主事者搀扶。一行人浩浩荡荡出村。

四、下葬。这也是逝者在阳间最后的停留了,是非常郑重其事的。到墓地后要把棺木放到墓穴中,让死者的儿女调正朝向,再放长明灯到棺前,棺材上还要放一种名为\"阴阳瓦\"的瓦片,上书逝者姓名,生卒年月。孝子还要绕墓穴左右各转三圈,向墓穴扔土,烧\"回头纸\",最后向乡邻朋友叩首表示谢意。亲人散开后要将孝服迅速脱掉回家。乡邻最后将死者掩埋堆好坟头,出丧就结束了。

这就是整个出殡的过程,不过不同地区有不同的习俗,在细节上应该也有所不同,那么朋友们家乡出殡有什么独有习俗呢?欢迎大家多多讨论留言,说出你的看法。

(图文无关,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尸、殓、殡、葬,造字来源和丧事意义分析

关于丧事活动的几个特定字词,我们分析一下其造字来源和丧事意义,供大家参酌与评述。

1、关于“尸”“屍”和停尸

在词汇意义上,“尸”字在甲骨文里就有,字形就是屈膝或侧卧的人形。殷商时期或更早,氏族成员特别是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死后,会被扶坐在高台上受祭祀,其身体称为“尸”。后来,在丧事的发展传承过程中,由活人化妆后充任逝者,接受祭祀,这个活人的形象也叫“尸”。再后来,用木板等刻上逝者的名讳,作为祭祀对象,叫“神主”,之后活人充“尸”就逐渐没有了。大体上讲,战国之前,“尸”字就是以活人充当祭祀尸的意思,没有尸体的意思。

“屍”字是篆书造字,小篆里有,意思就是尸体的意思。由于在丧事发展过程中,至迟到春秋战国时期,“尸”的操作被“神主”取代。所以,秦汉之后,到隶书楷书中,“尸”和“屍”意义合并,“尸”作为本字,“屍”作为尸的异体字(也是古今字),表示尸体的意思。注意,屍不是尸的繁体字,尸是古字,屍是今字。尸有许多义项,表示尸体意思的就是屍。

丧事活动中,按一般礼俗,人死后,放在停尸床上,叫停尸。也有将快要咽气的人放到停尸床上等死的,叫“挺尸”。从秦汉六朝隋唐,到五代宋元明清,中国历史两千多年,都是这样的。现在也是。

停尸是丧事活动的第一阶段,从上停尸床开始到入棺为止,按《仪礼》《朱子家礼》等规范文本的规定,时间为三天。即第一天沐浴、饭含,第二天袭衣、敛衾(小殓),第三天入棺(大殓)。入棺之后,就是停柩,不是停尸了。

现实生活中,生活节奏较快,社会化水平较高,丧事入殓当天就可完成。一般意义上讲,三天下葬的,当天晚上入殓;看日子发丧的,入殓之后的第二天开吊,开吊之后的第二天出殡。一般来说,从人咽气到入殓进棺,这一时段叫停尸。

2、关于“殓”和入殓

“殓”是后起字,小篆以后才有,古字是“敛”。《说文解字》说:“敛,收也。”即收敛的意思。《说文解字》没有收录“殓”字。

从造字上说,“殓”是会意形声字,从攴(pū)从佥(qiān),佥亦声。“佥”意为“双面的”、“两边的”。“攴”指“敲击”、“手动”。“佥”与“攴”联合起来表示“从物体的两边同时收拢”。本义是收拢、聚拢的意思。殓的意思就是将逝者收拾妥当,放入棺材,即入殓。

按古法丧礼的规定,人死后,要沐浴、饭含、袭衣、敛衾,要入棺、封棺等。沐浴就是给逝者沐浴洗干净,饭含就是往逝者嘴里放东西,袭衣就是给逝者穿衣服,殓衾就是为逝者盖好被子。按《仪礼》《朱子家礼》等的规定,人死之后,沐浴、饭含、袭衣、敛衾等叫小殓,将逝者放入棺材叫大殓。

将逝者放入棺材后,含有逝者的棺材叫柩,即棺柩。

现实生活中,所谓殓,一般指大殓。

按一般礼俗,入殓之后,丧事主家开门迎宾,吊丧人员到丧奠丧,规模性丧事活动开始。从入殓到发丧出殡,这一时段叫停殓,也叫停殡。

3、关于“殡”和停殡

“殡”,《说文解字》说:“死在棺,将迁葬柩,宾遇之”。意思是说,人死后,放入棺材,停柩待葬,像宾客意义对待。宾是古字,甲骨文中就有,而殡到篆书才有,殡与宾是古今字。

《礼记--檀弓》有一段关于“宾遇之”的典指,说:“孔子曰:夏后氏殡於东阶之上,则犹在阼也。殷人殡於两楹之闲,则与宾主夹之也。周人殡於西阶之上,则犹宾之也。”阼是主台阶,楹是屋前的柱子。孔子是说:夏后氏停柩在东阶之上,那还是在主位上;殷人停柩在两柱之间,那是处在宾主之间;周人停柩在西阶之上,就是把逝者看成是宾客了。

所以,逝者入棺以后,就叫“殡”。为啥丧事活动称为“殡葬”呢?就是人死之后,在家叫殡,出家叫葬,合为殡葬。

丧事活动中,逝者入棺之后到发丧出殡之前这一时段,叫殡期,即停殡时期。殡的前面是殓,后面是葬。殡仪馆是停殡办事的,所以叫殡仪馆,主要业务是殡殓,即从入殓到停殡;公墓是安葬逝者的,主要业务是殡葬,即从出殡到下葬。

4、关于“葬”和下葬

《说文解字》说:“葬,埋也,藏也,从死在茻中”。意思是说,葬就是将逝者在草地挖个坑埋上。

《易---系辞》曰:“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意思是将逝者穿戴好在野地里用树枝杂草掩埋。《孟子》说:“上世尝有不葬其亲者,其亲死则举而委之于壑”,意思就是将亲人逝者直接丢到山沟里。就是说,上古或远古时期,人类是不掩埋同类尸体的。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农业的迅速发展,人口的不断增加,聚居地越来越拥挤稠密,尸体会对人类的正常生活产生负面影响,于是有了埋葬,于是有了丧葬文化。

丧事主家起棺发丧,叫发引,也叫出殡,也叫出葬。现时丧事活动中,从起棺发丧、到摔盆、到路奠、到下棺、到回灵、到复吊、到圆坟成坟,这一时段统称下葬。

停尸、入殓、出殡、下葬,就是丧事活动的四个阶段,或者说,丧事活动通过尸、殓、殡、葬划分为四个阶段。所以,正确理解和把握这几个字的造字来源和丧事意义,对丧事操作是十分重要的。

农村葬礼忌讳多,这九点禁忌大家要牢记,否则容易惹出大麻烦!

在我国丧葬作为一种别样的传统文化渊源流传,富有特殊的意义有充满仪式感。丧葬的习俗在农村尤为的重要,在规矩与礼节中不断的传承及演化,但是,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人们文化程度的提高,很多过去的仪式与风俗逐渐的简单化,这也是推进农村丧葬移风易俗的一种表现。但是就目前而言,去农村参加葬礼依旧要谨记的九大禁忌,你知道有哪些吗?

我国农村丧葬的习俗,各种礼节的施行都是在对死者的敬畏之心下进行,对于一些农村丧葬的习俗,有些人会说,这其中迷信不少,的确,对于丧葬鬼神之论的说法,本是迷信。然而,俗话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只有做人坦坦荡荡,做事规规矩矩,艰苦奋斗,又何必去求神问卜呢?

在农村参加丧葬有很多的讲究,尤其是以下的九点,大家要注意!

一、身体欠安,久病卧床之人不便参加。如非要参加需要在我们农村一般会在口袋中放块红布。

二、新婚燕尔或有孕之人不适合参加。

三、即将参加大考或者准备去外地的人不适合参加。

四,在农村,讲究“死者为大”,在参加葬礼时要注意仪态,不可谈人是非,要肃穆起敬!

五、在一些地方参加葬礼时,与遗体告别,这时如果胆小的人尽量不要前往。

六、去农村参加葬礼,若不小心打破丧礼用具,应以坦诚之心像其家人道歉,以征得谅解。

七、在农村,孝子戴孝是根据血缘关系的远近进行分别,在孝布的制式上有所不同,因此不可错戴、乱穿。

八、在农村,丧家葬礼上,如果设有外柜(收礼金的地方),应该在外柜桌用红包压下,方可收取礼金。

九,在农村,“丧不报,孝不吊;不烧纸钱,不谢孝”,这句俗语说,丧家报丧方可前去吊孝,否则不可。在吊孝过程中,不烧纸钱,众孝子是不磕头还礼谢孝的。因此这些大家要谨记。

总之,在农村丧葬的习俗,有糟粕也有精华,随着农村社会的发展以及国家对移风易俗,简易办丧事的规划,我们要取其精华,加以传承。杜绝一些迷信及铺张浪费的现象,让农村优秀的丧葬习俗得以发展与继承!

【猪友巴巴】服务三农,专注农村生活,追寻最美的农村记忆。

丧事“开吊”哪天为好?

所谓开吊,也有叫开悼、开门等的,是指丧事主家以礼迎接和款待吊丧宾客,规模性丧事礼仪活动开始。现实生活中,在我国绝大部分地区,开吊都作为丧事活动的基本操作程序和重要时间节点,为一般普遍性和流行性习俗。

那么,家有丧事,哪天开吊为好?各地习俗有差异,具体实施上也有所不同。有钱人家不怕花钱,哪天开吊都无所谓;没钱人家反正没钱,尽快下葬才是正事。我们以古法丧礼典籍文本为依据标准,结合具体生活实际,讨论一下这个问题,供大家参酌与评述。

1、操办丧事,开吊与不开吊区别很大

哪天开吊?丧事主家是事先确定的,并在通丧时明确告知吊丧人。一般来说,吊丧人要等到主家开吊后再上门吊丧。原因是开吊与否,丧事操办大不一样。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1)原则上,开吊之前,主家不迎宾送客,礼仪上相对较为粗疏

开吊之前,主家处于丧事准备阶段,孝子孝孙等主要居丧人员都有事做,不一定都在灵堂灵棚现场,所以在迎宾送客的礼仪上还没有完全进入状态。此时上门吊丧的,最好事先联系主家的相关人员。情况不熟,礼俗操作上相对较为尴尬和麻烦。你去吊丧了,该见的人没见着,意思上是有欠缺的。

吊丧有两项基本内容:一是祭奠逝者,二是慰问家属。主家开吊之后,人员都在,吊丧的意思容易实现。

(2)原则上,开吊之前,主家不管饭

一般礼俗操作,主家开吊之后,准备饭食,招待吊丧人员。有正席,有流水席。所谓正席,是指按地方习俗要求,有规定数量、种类的饭菜,上烟酒。流水席大体上也有数量种类要求,相对简单一些,但一般没有烟酒,或者是不按特定规格上烟酒。

而在开吊之前,正常情况下主家是不准备吊丧人员的饭食的。此时去吊丧的,一般也都是不准备在主家吃饭的。

(3)开吊之前,主家一般还没有开设账房和笔墨

一般丧事操作,开吊之后,设账房,置笔墨。登记奠物、礼馈,书写丧事联语。全天候都有人。

而在开吊之前上门吊丧的,吊丧人最好事先登记好相关的丧事奠物、礼金礼馈等,到时候一并交给相关人员。免得麻烦。

(4)原则上,开吊之前,对吊丧人不安排住宿和交通

一般情况下,主家的丧事准备,包括奠物飨物、财物物品、设备设施、食宿交通等等,都是以开吊为开始时间的。开吊之前上门吊丧的,与主家的丧事安排不协调,食宿交通等要自己想办法解决。

与人方便,自己方便,大家都方便,不给别人添麻烦,这是一般人做人的基本规则。

2、开吊是民俗,不是规范丧礼,就是说,开吊是民间根据实际生活形成的流行习俗,不是官方给定的丧礼规定

丧礼规范文本《仪礼》《礼记》《朱子家礼》等都没有关于开吊的记述和要求。从《仪礼----士丧礼》的规定来看,人死之后,丧事即已经启动,吊丧也就开始。由于古典社会条件下,通信、交通的相对较为落后,吊丧人员闻丧后成行上路,上门吊奠逝者,一般都要等到三天之后,此时主家的丧事准备基本完成。

现实生活条件下,通信完善,交通发达,上午还在大洋彼岸,下午就可以欢聚一堂。市场完善,商品丰富,丧事需要的所有物品用品,都可以随时买到,主家只要准备钱就行了。加上社会生活节奏较快等因素,所以丧事操办需要选择一个开始的时间节点,于是有了“开吊”。

所以,开吊是一般社会居民,根据日常生活形成的习俗,符合一般生活实际。有官有爵,有权有势,有钱有财等家庭,丧期长短无所谓,但一般居民百姓家庭,生计很难,活着不易,家有丧事,需要尽快操办结束。民间将开吊作为丧事活动的重要节点,压缩丧期时长,节约资财资源,是符合实际的,也是符合生活逻辑的。

3、“三天开吊”“两天出殡”,古今结合,较为合宜

所谓三天开吊,意思是人死之后,开吊不超过三天。所谓两天出殡,意思是开吊之后,出殡不超过两天。

根据《仪礼---士丧礼》《仪礼----士虞礼》《朱子家礼---丧礼》等的规定,人死之后,当天招魂(复)、沐浴、饭含,立丧主,通丧,第二天小殓,第三天大殓,第四天成服归礼。

也就是说,古法丧礼设定,人死之后,前三天是准备阶段,从第四天开始丧事仪礼操作。古典名著《红楼梦》第十三回“秦可卿死封龙禁卫 王熙凤协理宁国府”中有,贾珍:“一面吩咐去请钦天监阴阳司来择日,择准停灵七七四十九日,三日后开丧送讣闻。”这里的三日后开丧,就是开吊。

古典时期,丧事较为铺张,停丧时间较长。加上祖茔规制、合葬要求等原因,许多情况下,出殡还不能直接下葬,需要待葬,即浮厝,丘起来。如上面讲的秦可卿,由于没有事先准备秦可卿茔地,丈夫贾蓉还没死,所以出殡就是到铁槛寺浮厝。

现实生活中,一般居民家庭,丧事出殡,当天下葬。

归结一下,我们意见,现实生活中,家有丧事,三天以内开吊,开吊后第二天出殡。停丧时间较长的,出殡的前一天开吊,为最佳开吊时间。

遗体告别几天举行?

人死后是如何火化的?为什么骨灰中有骨头而没有牙齿?看完涨知识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遗体火化后出炉的骨灰并非粉末状,而是大块的骨渣,有些骨头甚至还保持着原有的状态。

只不过这些骨渣疏松易碎,用手就可以捏碎。如果家属想要粉末状骨灰的话,需要工作人员使用工具进行粉碎研磨。

不过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人体最坚硬的骨头——牙齿,却不在这堆骨渣里,这是为什么?难道牙齿被烧成灰了吗?下面我们就借着整个火化过程,来聊一聊这个有意思的话题。

1、简单了解一下火化过程

同村的老吴曾是一名火化工,在火化场工作了10年,对火化流程了如指掌,如今已经退休。我们年轻人出于好奇,经常向老吴打听火化的事情,想从他口中得知一些火化炉内的画面。

不过老吴大部分情况下都会拒绝我们的请求,说如果说出来了,怕我们受不了,也怕我们到处乱宣扬。可老吴越是如此,就越能勾起我们的好奇心。

有一次几个人一起约老吴出来撸串喝酒,几轮敬酒过后,老吴有些微醉,哥几个便开始套他的话。这次老吴终于开口了,说道:“你们几个臭小子听好了,我要是告诉你们火化过程,估计这顿烤肉你们是吃不下了!”

我们几个的兴趣一下子被老吴撩起来了,哪里会理会烤肉的事情,都央求他赶快说来听听。可听老吴说完之后,除了他以外,桌子旁的我们盯着手里的烤串一阵作呕,再也吃不下一口了!

我给大家转述一下老吴都说了些什么,聊一聊他在火化遗体时究竟做了些什么:

想要火化必须要取得死亡证明,否则火化场不会接收遗体,要知道将假死之人送到火化室的事情曾经发生过,万一把大活人火化了,后果不堪设想。

大部分农村地区去世的人,都是在出殡当天送去火化,在此之前已经完成了大部分的丧葬礼仪。比如为逝者净身穿寿衣,置于灵堂供人吊唁,停尸三天或者五天等,送往火化场火化之后,通常就直接安葬了。

但在城市地区,人去世之后通常会先联系殡仪馆,殡仪馆派车从居民家中或者医院将遗体拉走,相关治丧过程在殡仪馆完成。

遗体运送到殡仪馆后,入殓师要先对遗体进行整治,比如消毒沐浴,穿戴寿衣,入殓等。之后殡仪馆会选择一处布置灵堂,逝者亲朋好友可以前来吊唁瞻仰,一般停尸三天之后就可以火化了。

火化师火化之前,通常会让亲属见逝者最后一面,之后便将遗体推送至火化室了,整个火化过程都不允许家属跟随和观看。一方面是担心家属情绪过度伤心,对火化工作造成干扰;另一方面是因为火化师的一些操作,会让家属难以接受。

在过去,由于火化炉比较落后,为了防止遗体腹部在高温下膨胀“爆炸”,火化师会使用特制的刀具划破遗体的腹部,并让脏器流出来,这个场面被逝者亲属看到的话,后果可想而知。

做完准备工作后,火化师就将遗体推进火化炉,炉内的喷油管开始喷油,接着火化师按下点火按钮,炉内瞬间燃起熊熊烈火。

首先被焚烧的是装敛遗体的一次性火化棺材和寿衣等丧葬物品,紧接着遗体的毛发和皮肤燃烧消失,软组织开始快速收缩,身体的水分迅速蒸发。

由于肌肉收缩快速收缩,遗体的四肢会在火化炉内扭曲活动,从火化炉外看去就像遗体在大火中奋力挣扎一样,画面十分惊悚。

为了提高火化效率,火化师会使用钩耙之类的工具对遗体进行翻动,让大火彻底焚烧遗体的腹部以及其中的脏器。

由于肺部含有很多气体,在高温炙烤下会迅速膨胀并向外喷出,这些气体通过气管时会产生“噗噗噗”的声音,似乎是遗体发出的“叹息生”。

大约四十分钟左右,遗体的软组织就全部焚烧殆尽了,只剩下一具尸体,大火继续焚烧,炉内的温度此时会升至900℃以上,对尸骨进行进一步焚烧。

又过了大约三十分钟左右,整个火化就完成了,在冷却台就可以看到面目全非的骨渣了。火化师会询问逝者亲属是否需要亲自拣骨灰,并根据亲属要求,将骨灰粉碎至要求的状态,有些要求留完整的大块骨渣,有些则要求粉碎成粉末状。

从遗体被推进火化炉到火化完成,大约需要一个半小时左右,一具上百斤的遗体火化后只剩下四五斤左右的骨灰,实在令人唏嘘。

有些朋友可能会提出质疑,因为他们去过火化场,而且整个火化过程根本不需要这么久,只要半个小时左右就完成了,而且也从未听说过火化师破坏遗体以及翻动遗体的情况。

事实上,在今天大部分城市地区,火化场使用的火化炉都是相对先进的高档火化炉,火化过程更加高效和文明,不仅火化时间大大缩短,而且不需要火化师对遗体进行任何不文明的操作。

不仅如此,有些殡仪馆还会提供火化参观服务,逝者亲属可以在火化室旁边的观察室,观看整个火化过程,殡仪馆还为亲属提供了捡灰服务,让逝者亲人亲自装敛骨灰。

而老吴给我们介绍的火化过程,是过去的老式火化炉,因为火化炉太过落后,不仅火化效率低,而且火化师不得不采取破坏和翻动遗体的措施,否则火化工作难以完成。

2、遗体火化后还剩下什么?

由于火化场工作内容的特殊性以及火化过程的神秘性,民间流传了很多关于火化的传闻,比如有人认为火化场会将部分骨灰扣留下来,给亲属的只是一部分骨灰。

这其实是谣言,因为一具遗体火化完成后,出炉的骨灰也不过三四斤,一个骨灰盒完全能装走。而且与逝者相关的工作,人们都是比较严谨和慎重的,殡仪馆完全没必要扣留骨灰。

在火化炉900℃以上的高温焚烧下,遗体的软组织以及骨骼中的有机物都全部焚烧消失,剩下的只是一堆无机盐。研究表明,骨灰的主要成分是磷酸钙,在X射线粉晶状中表现的结构和磷灰石很像。

而且磷酸钙在500℃以上的温度下,会分解成钙、磷、碳等无机盐,这跟肥料的主要成分相差无几。所以有些国家和地区会采用“树葬”的殡葬方式,将骨灰埋到树下,树木的长势应该不错。

3、骨灰中为什么没有牙齿?

牙齿是人体骨骼中最坚硬的部分,主要成分是钙、磷和镁等无机物,能够承受35~40公斤的重量。而且牙齿表面有一层釉质,这是人体最坚硬的物质,硬度达到了9.6,而金刚石的硬度为10,牙齿的硬度只比金刚石小一点。

既然牙齿是人体结构中最坚硬的部分,比其他骨骼都要坚硬,那么为什么火化之后,其他的骨头都有大块的骨渣留下,而牙齿则消失的无影无踪呢?难道牙齿被烧成灰了?

其实答案也比较简单,主要有以下两点:

第一,牙齿是很小的一块骨头,焚烧过后,牙齿会散开成一颗一颗的,而且老年人的牙齿本来就少,有些老人甚至都没有牙齿。这些细小的颗粒经过焚烧之后,混在一堆骨渣之中,跟其他骨渣颗粒并没有太大区别,那么即便骨灰中有牙齿,也很难分辨。

第二,牙齿虽然坚硬,但表面的釉质在高温下会裂开,在火化炉内超过900℃的高温焚烧下,牙齿早已经四分五裂,成为细小的颗粒状。而且遗体火化时,连同一次性棺材,寿衣,遗体的软组织等一起焚烧,那么焚烧过的牙齿会沾染其他物质,就会失去原有的形状和色泽。

总之牙齿跟其他骨骼一样,经过火化炉的高温焚烧后,不仅变得易碎,而且会失去原来的形状的特性,混在整具遗体的骨灰中,很难被发现。

4、结束语

尘归尘,土归土,人气火化后能剩下的只有四五斤的骨渣,这跟出生时的体重相当,实在是生不带来,去不带走,无论活着的时候多么风光,死后都会化作一缕青烟。

很多人都不希望自己死后被火化,认为这是挫骨扬灰,死无全尸。但其实人死跟动物死亡没有什么区别,无非就是一具尸体而已。

事实上,土葬的遗体在地下经历的变化过程更加令人难以接受,遗体会一点一点地腐败分解,并散发出难以忍受的恶臭气味,甚至还要承受被其他动物的啃食情况。

你喜欢火葬还是土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