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吉日

差评的拼音怎么写的拼(差评的拼音)

差评的拼音怎么写的拼(差评的拼音)

这么多人都在喷 《新华字典》,但我有点不一样的看法

官方正版的《新华字典》才上架两天,居然获得了广大用户的疯狂吐槽。。。

各种差评吐槽

全在吐槽吃相难看,被骂抢钱。。。

大家先搞清楚以后再评价好伐?

App 被网友们吐槽最初要的一个原因是:

贵!

同样是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新华字典》,实体书售价仅为24.9元,凭什么你一个 App 卖的比实体书还贵,要我40块钱?

首先要告诉大家的是,字典是免费下载!

不过这是个有内购的App,而且说实话,他的内购其实不是只有40块的!还有更贵的好吗!

不过为了做对比,还是先看看没有购买前能查看什么?

打开App后,就是一个查询框,而且很贴心的准备了书写、语音和拍照等方式~

语音助手是业内有名的讯飞提供

如果你想要体验小学用拼音或者部首翻查生字的感觉,查询框旁边的 “ 索引 ” 也能帮你实现~

而真的查了字之后,你会发现里面的用心之处~

如果是多音字,他给你标注得很清楚,不管是写有拼音的四线三格,还是标注大众容易读错的音。

都特么看的出来他的用心好吗!

而且作为一个App ,他也增加了在移动端的一些优势。

在 APP 内配有央视主播的【朗读功能】,主要功能就是让官方版的央视腔来纠正我们的错误的发音。

还会帮你的的发音打一个分数

以及用视频纠正我们书写顺序的功能。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都用电脑或者手机打字,能静下心写的时间太少。导致我们都特么变成了提笔忘字的人,更不要说还要在意笔顺这样的事情了。。。

但是我想大家应该没有忘记当年为了在田字本里规规整整的写字的事情吧。

全特么是回忆!

笔顺、偏旁和读音都是当年我们启蒙教育里面最重要的东西。

作为一个叫人学字查字的 App ,它都有啊!

那么为什么大家要说他贵?吃像难看呢?

那是因为你如果想要无限使用这些功能的话需要花40块内购完整功能。

不然你一天只能使用两次查词。

这时候很多网友就炸了,吃相太难看了吧!凭什么要收钱!还收这么贵!?

我不得不强调一下,动动你们的奶脑子!

第一,作为一个成人,你真的有每天查好几个生词的需求吗?

毕竟我们现在都是经过好几年教育的人,除了一些生僻字外,日常用词基本上没有任何认字困难。

顺手教你们认识几个生僻字

所以每天两个字词的限制其实是不影响普通人使用的。

但是对于很多真正需要从0学起的人而言,花40块钱怎么了??学习本来就是有成本的事情,在外面找老师补课会只要40?

而且在App内,他添加了入门教学游戏,都是四十块钱一个游戏包~

(可以免费试用)

总的算下来内购项目应该有200左右~

这两个游戏一个是大家经常会读错的地名人名的语音纠错~

一个是普通话发音教程。都是学字中最容易出错的地方。

第二,他在纸质版本的基础上添加了语音输入、发音教程和笔顺教程。贵点怎么了?

而且他的笔顺教程是没有限制使用的。不过目前app内的笔顺视频并不完全,一些生僻字的内容还没有补充上去。

第三,作为我国第一部现代汉语词典,学中文的必备工具书。收费怎么了?

无论是中国人学中文还是外国人学中文,作为一个入门必备的工具书,App上架后其实不仅在中国上架了,也在其他国家的App Store 上架了好吗!

但是变成牛津的官方词典后,在 App Store 上面售价 ¥118 就变成了好叫连连。。。

我不是很懂大家的逻辑。

只能说在国内为保护版权和为知识付费的概念的确不是这么普及。

但是何必这样喷自己从小就抱在怀里的东西呢??

我不否认,App 才推出几天功能上面也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

比如拍照查询准确率让人蛋疼。

硬是把星识别成了熹

觉得不好,可以好好的去评论里面提意见。别张口就乱喷。

真的试用下来还是能感受到它的诚意好吗?

最后来个小彩蛋:

一直以来纸质版《新华字典》的定价都有个猪肉定律。

一本《新华字典》的价格和出版同期 500 克猪肉的价格相近。

如 1957 年的《新华字典》定价是 1 元,而 1998 年的定价则是 11 元,2004 年去到 16 元,到了 2011 年的最新版,价格正式升到 24.9 元,几乎都和同期猪肉价格相近。

然后我在某宝上搜索了一下猪肉价格为55元,还比App便宜了15块!

某宝上的搜索生猪肉

对于那些喷子,我只想说少吃一顿猪肉,补补脑吧。

这么多人都在喷 《新华字典》,但我有点不一样的看法

官方正版的《新华字典》才上架两天,居然获得了广大用户的疯狂吐槽。。。

各种差评吐槽

全在吐槽吃相难看,被骂抢钱。。。

大家先搞清楚以后再评价好伐?

App 被网友们吐槽最初要的一个原因是:

贵!

同样是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新华字典》,实体书售价仅为24.9元,凭什么你一个 App 卖的比实体书还贵,要我40块钱?

首先要告诉大家的是,字典是免费下载!

不过这是个有内购的App,而且说实话,他的内购其实不是只有40块的!还有更贵的好吗!

不过为了做对比,还是先看看没有购买前能查看什么?

打开App后,就是一个查询框,而且很贴心的准备了书写、语音和拍照等方式~

语音助手是业内有名的讯飞提供

如果你想要体验小学用拼音或者部首翻查生字的感觉,查询框旁边的 “ 索引 ” 也能帮你实现~

而真的查了字之后,你会发现里面的用心之处~

如果是多音字,他给你标注得很清楚,不管是写有拼音的四线三格,还是标注大众容易读错的音。

都特么看的出来他的用心好吗!

而且作为一个App ,他也增加了在移动端的一些优势。

在 APP 内配有央视主播的【朗读功能】,主要功能就是让官方版的央视腔来纠正我们的错误的发音。

还会帮你的的发音打一个分数

以及用视频纠正我们书写顺序的功能。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都用电脑或者手机打字,能静下心写的时间太少。导致我们都特么变成了提笔忘字的人,更不要说还要在意笔顺这样的事情了。。。

但是我想大家应该没有忘记当年为了在田字本里规规整整的写字的事情吧。

全特么是回忆!

笔顺、偏旁和读音都是当年我们启蒙教育里面最重要的东西。

作为一个叫人学字查字的 App ,它都有啊!

那么为什么大家要说他贵?吃像难看呢?

那是因为你如果想要无限使用这些功能的话需要花40块内购完整功能。

不然你一天只能使用两次查词。

这时候很多网友就炸了,吃相太难看了吧!凭什么要收钱!还收这么贵!?

我不得不强调一下,动动你们的奶脑子!

第一,作为一个成人,你真的有每天查好几个生词的需求吗?

毕竟我们现在都是经过好几年教育的人,除了一些生僻字外,日常用词基本上没有任何认字困难。

顺手教你们认识几个生僻字

所以每天两个字词的限制其实是不影响普通人使用的。

但是对于很多真正需要从0学起的人而言,花40块钱怎么了??学习本来就是有成本的事情,在外面找老师补课会只要40?

而且在App内,他添加了入门教学游戏,都是四十块钱一个游戏包~

(可以免费试用)

总的算下来内购项目应该有200左右~

这两个游戏一个是大家经常会读错的地名人名的语音纠错~

一个是普通话发音教程。都是学字中最容易出错的地方。

第二,他在纸质版本的基础上添加了语音输入、发音教程和笔顺教程。贵点怎么了?

而且他的笔顺教程是没有限制使用的。不过目前app内的笔顺视频并不完全,一些生僻字的内容还没有补充上去。

第三,作为我国第一部现代汉语词典,学中文的必备工具书。收费怎么了?

无论是中国人学中文还是外国人学中文,作为一个入门必备的工具书,App上架后其实不仅在中国上架了,也在其他国家的App Store 上架了好吗!

但是变成牛津的官方词典后,在 App Store 上面售价 ¥118 就变成了好叫连连。。。

我不是很懂大家的逻辑。

只能说在国内为保护版权和为知识付费的概念的确不是这么普及。

但是何必这样喷自己从小就抱在怀里的东西呢??

我不否认,App 才推出几天功能上面也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

比如拍照查询准确率让人蛋疼。

硬是把星识别成了熹

觉得不好,可以好好的去评论里面提意见。别张口就乱喷。

真的试用下来还是能感受到它的诚意好吗?

最后来个小彩蛋:

一直以来纸质版《新华字典》的定价都有个猪肉定律。

一本《新华字典》的价格和出版同期 500 克猪肉的价格相近。

如 1957 年的《新华字典》定价是 1 元,而 1998 年的定价则是 11 元,2004 年去到 16 元,到了 2011 年的最新版,价格正式升到 24.9 元,几乎都和同期猪肉价格相近。

然后我在某宝上搜索了一下猪肉价格为55元,还比App便宜了15块!

某宝上的搜索生猪肉

对于那些喷子,我只想说少吃一顿猪肉,补补脑吧。

2021年“十大语文差错”公布 这些字词你读对了吗?

中新网客户端北京1月6日电(记者 上官云) 6日,《咬文嚼字》编辑部公布了2021年“十大语文差错”,其中包括:“六安”的“六”误读为liù、“蔓延”误为 “曼延”、“接种疫苗”的“种”误读为zhǒng等。

《咬文嚼字》编辑部供图

一、 “六安”的“六”误读为liù

2021年,国内疫情出现多点散发态势。5月16日,安徽省六安市新增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在相关新闻报道中,有媒体将“六安”的“六”读作liù。“六”是多音字,读liù指数字,即比五大一的正整数,读lù用于地名,如江苏六合。安徽“六安”的“六”读lù,权威辞书是这样注音的;民政部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简册》也是这样标注的。

二、“蔓延”误为 “曼延”

2021年底,新毒株奥密克戎造成国际疫情继续扩散。不少媒体在报道中将疫情“蔓延”误作疫情“曼延”。曼,本指长、远。曼延,指连绵不断,描写的是静态对象,如“群山曼延”。蔓延,本指蔓草等向四周延伸、扩展,引申泛指向周围延伸、扩展,描写的是动态变化的对象。病毒扩散,应用“蔓延”。另外,媒体上还有用“漫延”的。在指向四周扩散的义项上,“蔓延”“漫延”可视为异形词,现在多主张用“蔓延”。

三、“接种疫苗”的“种”误读为zhǒng

2021年,接种疫苗是头等大事。遗憾的是,不少人将“接种”疫苗误读为“接zhǒng”疫苗。“种”是多音字:读zhǒng,表示事物,主要是名词,指种子等,也作量词,指种类;读zhòng,表示动作,是动词,如种地、种植;读Chóng,用于姓氏。接种疫苗就是把疫苗注射到人或动物体内,用以预防疾病。这个“接种”显然是动作,应读“接zhòng”。

四、“途经”误为“途径”

“流行病学调查”(简称“流调”)工作中,个人行动轨迹是重点。在个人旅居史描述中,不少公告将“途经”误为“途径”。“途经”,动词,意思是中途经过某地,如“从北京途经南京到上海”。“途径”,名词,意思是路径,多用于比喻,如“解决问题的途径”。“途经”和“途径”语义不同、用法不同,把“途经中高风险地区”写为“途径中高风险地区”是错误的。

五、“必需品”误为“必须品”

疫情防控必须确保人民群众生活必需品的充足供应。如2021年12月23日,西安封城,封闭式管理期间,为保证群众粮食等生活必需品供应,志愿者送货上门。一些媒体在报道中,将“生活必需品”误作“生活必须品”。“必须”和“必需”都强调“一定要”。然而,它们的搭配对象不同。“必须”是副词,只能跟动词搭配,不能与名词连用,不能构成所字结构。“必需”是动词,可以与名词连用,可以构成所字结构。“品”即物品,名词性成分,只能跟“必需”搭配使用。

六、“赓续”误为“庚续”

2021年,“赓续红色血脉”的说法常见诸媒体,遗憾的是,不少地方将“赓续”误为“庚续”。“庚”的常用义是指天干第七位,又指年龄,如“同庚”“年庚”。“赓”本义指连续、继续。典籍中“赓”多指歌咏吟诵的接续唱和,如“赓咏”“赓酬”“赓韵”等。如今,“赓”指继续,“赓续”是同义连用,复指强调。现代汉语中“庚”不表示继续,“赓续”不能写成“庚续”。

七、“失之偏颇”误为“有失偏颇”

电视剧《觉醒年代》里,陈独秀曾说过“二十年不谈政治”,第27集中李大钊说道:“当初说这句话有失偏颇了。”其中,“有失偏颇”有误,应改为“失之偏颇”。“有失”即失去,强调的是“失去”的对象,与褒义词连用,如“有失公正”,就是指失去了公正。而“失之”的“失”指失误、失当,“失之”分析的是失误的原因,与贬义词连用,如“失之狭隘”。“偏颇”指偏向一方、不公平、不公正,因“偏颇”而造成失误,当称“失之偏颇”。

八、“血脉偾张”误为“血脉喷张”

2021年8月1日,苏炳添以9秒83的成绩晋级东京奥运会百米决赛。不少媒体在报道中称,这一惊世骇俗的成绩令人“血脉喷张”。其中“喷张”有误,正确的写法应是“偾张”。“偾”读fèn,指亢奋,“偾张”指扩张突起,“血脉偾张”意为血液流动加快,血管膨胀,青筋鼓起,多用来形容激动、亢奋、激情。“喷张”指张裂喷射,“血脉喷张”即鲜血喷射,用来形容情绪激动显然不合情理。

九、“情结”误为“情节”

2021年,中国精心筹备北京冬奥会。中国人对冬奥会寄托了很深的情感,一些媒体在相关报道中将冬奥“情结”误成了冬奥“情节”。“情结”指很深的情感,深藏心底的感情,如“思乡情结”,或指心中的感情纠葛,如“化解不开的情结”。“情节”指事情的变化和经过,如“故事情节”,或指犯罪或犯错误的具体情况,如“案件的情节”。中国人重视冬奥会,不遗余力地筹备北京冬奥会,寄托在其中的深情当然应称“情结”而不是“情节”。

十、“行拘”误为“刑拘”

2021年10月21日,北京警方针对某知名人士嫖娼事件进行通报,称违法人员对违法事实供认不讳,目前均因触犯治安管理法被朝阳公安分局依法行政拘留。有媒体在报道中将“行拘”误成了“刑拘”。“行拘”是“行政拘留”的简称,“刑拘”是“刑事拘留”的简称,两个简称读音相同,但含义相差很大。上述人士嫖娼触犯的是《治安管理处罚法》,这是行政法,因此适用的是“行拘”。如果触犯的是《刑法》,那适用的就应该是“刑拘”了。(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

2021年“十大语文差错”公布 这些字词你读对了吗?

中新网客户端北京1月6日电(记者 上官云) 6日,《咬文嚼字》编辑部公布了2021年“十大语文差错”,其中包括:“六安”的“六”误读为liù、“蔓延”误为 “曼延”、“接种疫苗”的“种”误读为zhǒng等。

《咬文嚼字》编辑部供图

一、 “六安”的“六”误读为liù

2021年,国内疫情出现多点散发态势。5月16日,安徽省六安市新增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在相关新闻报道中,有媒体将“六安”的“六”读作liù。“六”是多音字,读liù指数字,即比五大一的正整数,读lù用于地名,如江苏六合。安徽“六安”的“六”读lù,权威辞书是这样注音的;民政部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简册》也是这样标注的。

二、“蔓延”误为 “曼延”

2021年底,新毒株奥密克戎造成国际疫情继续扩散。不少媒体在报道中将疫情“蔓延”误作疫情“曼延”。曼,本指长、远。曼延,指连绵不断,描写的是静态对象,如“群山曼延”。蔓延,本指蔓草等向四周延伸、扩展,引申泛指向周围延伸、扩展,描写的是动态变化的对象。病毒扩散,应用“蔓延”。另外,媒体上还有用“漫延”的。在指向四周扩散的义项上,“蔓延”“漫延”可视为异形词,现在多主张用“蔓延”。

三、“接种疫苗”的“种”误读为zhǒng

2021年,接种疫苗是头等大事。遗憾的是,不少人将“接种”疫苗误读为“接zhǒng”疫苗。“种”是多音字:读zhǒng,表示事物,主要是名词,指种子等,也作量词,指种类;读zhòng,表示动作,是动词,如种地、种植;读Chóng,用于姓氏。接种疫苗就是把疫苗注射到人或动物体内,用以预防疾病。这个“接种”显然是动作,应读“接zhòng”。

四、“途经”误为“途径”

“流行病学调查”(简称“流调”)工作中,个人行动轨迹是重点。在个人旅居史描述中,不少公告将“途经”误为“途径”。“途经”,动词,意思是中途经过某地,如“从北京途经南京到上海”。“途径”,名词,意思是路径,多用于比喻,如“解决问题的途径”。“途经”和“途径”语义不同、用法不同,把“途经中高风险地区”写为“途径中高风险地区”是错误的。

五、“必需品”误为“必须品”

疫情防控必须确保人民群众生活必需品的充足供应。如2021年12月23日,西安封城,封闭式管理期间,为保证群众粮食等生活必需品供应,志愿者送货上门。一些媒体在报道中,将“生活必需品”误作“生活必须品”。“必须”和“必需”都强调“一定要”。然而,它们的搭配对象不同。“必须”是副词,只能跟动词搭配,不能与名词连用,不能构成所字结构。“必需”是动词,可以与名词连用,可以构成所字结构。“品”即物品,名词性成分,只能跟“必需”搭配使用。

六、“赓续”误为“庚续”

2021年,“赓续红色血脉”的说法常见诸媒体,遗憾的是,不少地方将“赓续”误为“庚续”。“庚”的常用义是指天干第七位,又指年龄,如“同庚”“年庚”。“赓”本义指连续、继续。典籍中“赓”多指歌咏吟诵的接续唱和,如“赓咏”“赓酬”“赓韵”等。如今,“赓”指继续,“赓续”是同义连用,复指强调。现代汉语中“庚”不表示继续,“赓续”不能写成“庚续”。

七、“失之偏颇”误为“有失偏颇”

电视剧《觉醒年代》里,陈独秀曾说过“二十年不谈政治”,第27集中李大钊说道:“当初说这句话有失偏颇了。”其中,“有失偏颇”有误,应改为“失之偏颇”。“有失”即失去,强调的是“失去”的对象,与褒义词连用,如“有失公正”,就是指失去了公正。而“失之”的“失”指失误、失当,“失之”分析的是失误的原因,与贬义词连用,如“失之狭隘”。“偏颇”指偏向一方、不公平、不公正,因“偏颇”而造成失误,当称“失之偏颇”。

八、“血脉偾张”误为“血脉喷张”

2021年8月1日,苏炳添以9秒83的成绩晋级东京奥运会百米决赛。不少媒体在报道中称,这一惊世骇俗的成绩令人“血脉喷张”。其中“喷张”有误,正确的写法应是“偾张”。“偾”读fèn,指亢奋,“偾张”指扩张突起,“血脉偾张”意为血液流动加快,血管膨胀,青筋鼓起,多用来形容激动、亢奋、激情。“喷张”指张裂喷射,“血脉喷张”即鲜血喷射,用来形容情绪激动显然不合情理。

九、“情结”误为“情节”

2021年,中国精心筹备北京冬奥会。中国人对冬奥会寄托了很深的情感,一些媒体在相关报道中将冬奥“情结”误成了冬奥“情节”。“情结”指很深的情感,深藏心底的感情,如“思乡情结”,或指心中的感情纠葛,如“化解不开的情结”。“情节”指事情的变化和经过,如“故事情节”,或指犯罪或犯错误的具体情况,如“案件的情节”。中国人重视冬奥会,不遗余力地筹备北京冬奥会,寄托在其中的深情当然应称“情结”而不是“情节”。

十、“行拘”误为“刑拘”

2021年10月21日,北京警方针对某知名人士嫖娼事件进行通报,称违法人员对违法事实供认不讳,目前均因触犯治安管理法被朝阳公安分局依法行政拘留。有媒体在报道中将“行拘”误成了“刑拘”。“行拘”是“行政拘留”的简称,“刑拘”是“刑事拘留”的简称,两个简称读音相同,但含义相差很大。上述人士嫖娼触犯的是《治安管理处罚法》,这是行政法,因此适用的是“行拘”。如果触犯的是《刑法》,那适用的就应该是“刑拘”了。(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