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吉日

齐集有其一的其(齐集)

齐集有其一的其(齐集)

高考课内文言文重点句子翻译6《齐桓晋文之事》

1、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齐宣王问(孟子)说:“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我)可以听听吗?”

2、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孟子回答说:“孔子的弟子之中没有讲述齐桓公、晋文公的事情的人,因此后世失传了。我没有听说过这事。(如果)不能不说,那么还是说说行王道的事吧!”

3、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孟子)说:“使人民安定才能称王,没有人可以抵御他。”

4、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

——您说:“放了它!我不忍看到它那恐惧战栗的样子,这样没有罪过却走向死地。”

5、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

——(那人问)道:“既然这样那么,废弃祭钟的仪式吗?”你说:“怎么可以废除呢?用羊来换它吧。”’不知道有没有这件事?”

6、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孟子)说:“这样的心就足以称王于天下了。百姓都认为大王吝啬。我诚然知道您是于心不忍。”

7、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齐宣王)说:“是的。的确有这样(对我误解)的百姓。齐国虽然土地狭小,我怎么至于吝啬一头牛?就是不忍看它那恐惧战栗的样子,这样无罪却走向死地,因此用羊去换它。”

8、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孟子)说:“您不要对百姓认为您是吝啬的感到奇怪。以小换大,他们怎么知道您的想法呢?您如果痛惜它无罪却走向死地,那么牛和羊又有什么区别呢?”

9、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齐宣王笑着说:“这究竟是一种什么想法呢?(我也说不清楚),我(的确)不是吝啬钱财而以羊换掉牛的,(这么看来)老百姓说我吝啬是理所应当的了。”

10、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 

——(孟子)说:“没有关系,这是体现了仁爱之道,(原因在于您)看到了牛而没看到羊。

11、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

——齐宣王高兴了,说:“《诗经》说:‘别人有什么心思,我能揣测到。’──说的就是先生您这样的人啊。

12、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

——我这样做了,回头再去想它,却想不出是为什么。先生您说的这些,对于我的心真是有所触动啊!”

13、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孟子)说:“(假如)有人报告大王说:‘我的力气足以举起三千斤,却不能够举起一根羽毛;(我的)眼力足以看清鸟兽秋天新生细毛的末梢,却看不到整车的柴草。’那么,大王您相信吗?”

14、“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

——“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及禽兽,而老百姓却得不到您的功德,却是为什么呢?

15、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这样看来,举不起一根羽毛,是不用力气的缘故;看不见整车的柴草,是不用目力的缘故;老百姓没有受到保护,是不肯布施恩德的缘故。所以,大王您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是不肯干,而不是不能干。”

16、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齐宣王)说:“不肯干与不能干在表现上怎样区别?”

17、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孟子)说:“(用胳膊)挟着泰山去跳过渤海,告诉别人说:‘我做不到。’这确实是做不到。为长辈弯腰作揖,告诉别人说:‘我做不到。’这是不肯做,而不是不能做。

18、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大王所以不能统一天下,不属于(用胳膊)挟泰山去跳过渤海这一类的事;大王不能统一天下,属于对长辈弯腰作揖一类的事。

19、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尊敬自己的老人,进而推广到尊敬别人家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孩子,进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的孩子。(照此理去做)要统一天下如同在手掌上转动东西那么容易了。

20、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

——《诗经》说:‘(做国君的)给自己的妻子作好榜样,推广到兄弟,进而治理好一家一国。’──说的就是把这样的心推广到他人身上罢了。

21、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

——所以,推广恩德足以安抚四海百姓,不推广恩德连妻子儿女都安抚不了。

22、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

——古代圣人大大超过别人的原因,没别的,善于推广他们的好行为罢了。

23、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

——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广到禽兽身上,老百姓却得不到您的好处,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24、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

——用秤称,才能知道轻重;用尺量,才能知道长短,事物都是如此,人心更是这样。大王,您请思量一下吧!

25、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

—— “还是您发动战争,使将士冒生命的危险,与各诸侯国结怨,这样心里才痛快么?”

26、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齐宣王说:“不是的,我怎么会这样做才痛快呢?我是打算用这办法求得我最想要的东西罢了。”

27、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

——(孟子)说:“是因为肥美甘甜的食物不够吃呢?又轻又暖的衣服不够穿呢?还是因为各种色彩不够看呢?

28、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

——美妙的音乐不够听呢?左右受宠爱的人不够用呢?(这些)您的大臣们都能充分地供给,难道大王真是为了这些吗?”

29、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孟子)说:“那么,大王所最想得到的东西便可知道了:是想开拓疆土,使秦国、楚国来朝见,统治整个中原地区,安抚四方的少数民族。(但是)以这样的做法,去谋求这样的理想,就像爬到树上去抓鱼一样。”

30、王曰:“若是其甚与?”

——齐宣王说:“像(你说的)这么严重吗?”

31、曰:“殆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

——(孟子)说:“恐怕比这还严重。爬到树上去抓鱼,虽然抓不到鱼,却没有什么后祸;假使用这样的做法,去谋求这样的理想,又尽心尽力地去干,结果必然有灾祸。”

32、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

——(孟子)说:“那么,小国本来不可以与大国为敌,人少的国家本来不可以与人多的国家为敌,弱国本来不可以与强国为敌。

33、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

——天下的土地,纵横各一千多里的(国家)有九个,齐国的土地总算起来也只有其中的一份。以一份力量去降服八份,这与邹国和楚国打仗有什么不同呢?还是回到根本上来吧。

34、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

——(如果)您现在发布政令施行仁政,使得天下当官的都想到您的朝廷来做官,种田的都想到您的田野来耕作,做生意的都要(把货物)存放在大王的集市上,

35、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于?”

——旅行的人都想在大王的道路上出入,各国那些憎恨他们君主的人都想跑来向您申诉。如果像这样,谁还能抵挡您呢?”

36、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 齐宣王说:“我糊涂,不能懂得这个道理。希望先生您帮助我(实现)我的愿望。明确的指教我,我虽然不聪慧,请(让我)试一试。”

37、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孟子)说:“没有长久可以维持生活的产业而常有善心的,只有有志之士才能做到,至于老百姓,没有固定的产业,因而就没有长久不变的心。

38、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如果没有长久不变的善心,(就会)不服从约束、犯上作乱,没有不做的了。等到(他们)犯了罪,随后用刑法去处罚他们,这样做是陷害人民。哪有仁爱的君主掌权,却可以做这种陷害百姓的事呢?

39、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所以英明的君主规定老百姓的产业,一定使他们上能赡养父母,下能养活妻子儿女;年成好时能丰衣足食,年成不好也不致于饿死。这样之后督促他们做好事,所以老百姓跟随国君走就容易了。

40、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

——如今,规定人民的产业,上不能赡养父母,下不能养活妻子儿女,好年景也总是生活在困苦之中,坏年景免不了要饿死。这样,只把自己从死亡中救出来,恐怕还不够,哪里还顾得上讲求礼义呢?

41、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

——大王真想施行仁政,为什么不回到根本上来呢?

42、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给每家)五亩地的住宅,种上桑树,(那么)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上丝织的衣服了;

43、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鸡、小猪、狗、大猪这些家畜,不要失去(喂养繁殖的)时节,七十岁的人就可以有肉吃了;

44、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一百亩的田地,不要(因劳役)耽误了农时,八口人的家庭就可以不挨饿了;”

45、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重视学校的教育,反复地用孝顺父母,尊重兄长的道理叮咛他们,头发斑白的老人便不会再背着、顶着东西在路上走了。。

46、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老年人穿丝衣服吃上肉,老百姓不挨饿受冻,如果这样还不能统一天下,那是没有的(事情)。

汉语中你不知道的蒙古语借词

(原载《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

“大清”这一国号并非来自汉语,也不是满语固有词,可能是满语中的一个蒙古语借词,即“代青”(daicing)。因此,大清国的意思应为“上国”(“至高无上之国”),或“善战之国”。

[关键词] 大清 代青 国号

众所周知,满族及其先世曾建立过三个著名的国家政权:渤海国、大金国和大清国。关于渤海国和大金国的国号来源,史有记载,结论确凿,无可置疑。渤海国原称震国。武则天圣历元年(公元698年),大祚荣自立为震国王,震国王之名源自其父乞乞仲象拒受的唐朝所封的“震国公”。唐玄宗开元元年(公元713年),大祚荣接受唐封渤海郡王等号,从此去靺鞨之号,专称渤海。[1] 关于大金国号来源,阿骨打(aguda)在辽天庆五年(1115年)正月即皇帝位时对群臣说:“辽以宾铁为号,取其坚也。宾铁虽坚,终亦变坏,惟金不变不坏。金之色白,完颜部色尚白”。[2] (P26) 大金之“金”乃女真语aisin的意译。而对于大清国号的来源及含义,《满文老档》、《满洲实录》、《清太宗实录》等官书均未作任何记载,只是后人有种种猜测而已。

一、大清的词源:蒙古语daicing

关于大清国的“大清”的诸种猜测主要有以下几个:(一)有的人从文义上释“清”为“扫清廓清”之义[3];(二)有的说,清,青也。青为北方信奉萨满教诸族所崇尚,满洲(指满族)也是笃信萨满的,故取“清”为号。[3](三)有人认为,明朝为火德,清为水德,以水尅火,故名。[4](P694) (四)金梁则认为:“‘清’与‘金’为一音之转,这两个汉字在写法上虽异,而在满语里发音却无差别。”[5](P267)(五)金启孮认为:“‘清’应是‘明’的同义词,有与‘明’比美之意。从太宗改元‘崇德’,可为旁证;‘崇德’与‘崇祯’亦有比美之意,此必出于汉大臣之谋划,非出于满洲语文之音近也。”[6](P13) 这些观点基本上是从汉语角度来解释的,又多把“大清”转换为“清”再予以分析的。既然清朝官书没有记载“大清”之事,说明它不是文馆的巴克什、举人们承拟的,因为他们的建议一般记录在册。我认为,“大清”国号实源自满语中的蒙古语借词“代青”(daicing),其蒙古语的正式写法应为daicin。我的根据如下:

第一,“大清”与“代青”的写法、发音相同。

“大清”的满文为daicing,不写作dacing;读为“代青”,不读“大青”。“大清”之“大”字应读为“大”的古音,如大夫、大王之“大”字读法。“代青”在蒙古文中写daicin,又作daicing,该词借入满文中,与“大清”的无圈点满文的写法相同;变为加圈点满文后,则与“大清”的有圈点满文写法相同。另外,大元(daiyuwan)与大明(daiming),二者虽有时亦连写,但依历史资料,皆为汉语合成词,为偏正词组,并不是固定的单纯词,简称为“元”、“明”以后,仍然有意义。而“大清”则不同了,其满文为连写(daicing),而不是分开书写的,即如dai cing,也不是da cing。这表明 “大清”不是由独立的“大”字和 “清”字组成的汉语合成词,而是一个音译而来的外来词。故“大清”源自汉语的可能性是可以排除的。

第二,“代青”是后金国女真贵族非常熟识的一个蒙古语词,并用于贵族赐号之中,而多尔衮的赐号中“代青”的消失,正是移作国号的一个最有利的证据。

自元朝经营东北以后,东北女真人开始了蒙古化,做元朝土官,用蒙古语起名字,史见不绝。努尔哈赤(nurhaci)、皇太极(hong taiji)也非常熟悉和亲近蒙古语言文化。明末后金之时,努尔哈赤、舒尔哈齐(šurhaci)就与蒙古通婚。自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九部联军败于癸巳大战后,蒙古科尔沁部明安贝勒等与努尔哈赤“结盟修好”,壬子年(1612年)和乙卯年(1615年)努尔哈赤分别娶明安贝勒之女和宾图王孔果尔之女为侧福晋,开始满蒙联姻。皇太极遵循父汗努尔哈赤的遗愿,继续加强满蒙军事联盟,满蒙上层贵族间的婚姻关系进一步扩展,不但皇太极多娶蒙古女子为妻室,其兄弟子侄等王公贝勒也多纳蒙古女子为王妃。还有不少皇室格格远嫁蒙古草原。皇太极的中宫孝端文皇后(哲哲)、庄妃(后称孝庄文皇后,布木布泰)、宸妃(海兰珠)都是蒙古科尔沁人,博尔济吉特氏,他的西宫大福晋、贵妃(娜木钟)为阿巴该部人,博尔济吉特氏,东宫侧福晋、淑妃(璪)为阿巴该部人,巴特玛氏。后来他与孝庄文皇后所生的儿子福临(fulin)当了皇帝(顺治帝),又娶科尔沁女子为妻,是为孝惠章皇后。蒙古诸部中,科尔沁人与清朝的关系最为密切。

努尔哈赤的尊号及其设立的政府官职名称,有的就用蒙古语称之。万历十五年(1587年)六月二十四日,努尔哈赤自称sure beile(淑勒贝勒,或译聪睿贝勒)。三十四年十二月,五部喀尔喀蒙古恩格德尔台吉等把kundulen han(昆都仑汗,或译恭敬汗)尊号奉献给努尔哈赤。kundulen这一尊号即为蒙古语。1615年,努尔哈赤为强化国家政权,设置了“理政听讼大臣五员、都堂十员”[7](P9) 都堂,满文作“jargūci”(扎尔固齐)[8](P82),即司法大臣。jargūci 实即蒙古语借词。努尔哈赤弟舒尔哈齐,赐号为达尔汗巴图鲁(蒙古语,“荣誉的”“勇士”),三弟雅尔哈齐事迹不详,异母弟巴雅喇,赐号为卓里克图(即“果敢”之意,译为“笃义”),另一异母弟穆尔哈齐,赐号为青巴图鲁(即“忠诚的勇士”,译为“诚毅”)。

努尔哈赤还用蒙古语给儿子、外孙起名。皇太极及其兄代善、莽古尔泰等人之名就是蒙古语。舒尔哈齐之女孙带格格与蒙古喀尔喀五部之一巴约特部台吉恩格德尔(enggeder,博尔济吉特氏)所生之子名额尔克代青(erke daicing),此名即是努尔哈赤给起的。天命七年四月初六,孙带格格请伯父努尔哈赤为其子命名,努尔哈赤便给外孙起了“额尔克代青”这个蒙古语名字。[9](P374)

皇太极曾用蒙古语赐予多尔衮、多铎美号。天聪二年(1628年)二月,清太宗征讨蒙古察哈尔之多罗特部,获得胜利,三月戊辰(初七日)还都盛京(今沈阳),于途中举行大宴。太宗说,蒙天眷佑,二幼弟随征异国,俘获凯旋,宜赐以美号。于是赐予多尔衮贝勒“墨里根岱青”(mergen daicing)之号,赐予多铎“厄里克出呼里”(erke cuhur)之号。[1][1][10][11](P881)

努尔哈赤为孙带格格的儿子起的蒙古语名字、皇太极赐给多尔衮的蒙古语美号来看,后金国的两位汗王对蒙古语及代青这一词汇是非常熟悉的。代青(daicing),为蒙古贵族中常见的称号,如与后金结盟和好的喀尔喀五部贝勒中就有奥巴代青(ooba daicing)、莽古尔泰代青(manggultai daicing)[12](P342)、扎鲁特部贝勒巴雅尔图代青(bayartu daicing)[13]。可见,代青既是蒙古族贵族经常使用的贵族称号,也是女真贵族喜欢借用的蒙古语词汇,其用法与蒙古族贵族是一样的。

多尔衮的“墨尔根代青”这一美号,一直使用到崇德元年(1636年)四月二十三日封亲王为止。

天聪十年(1636年)四月十一日,皇太极去汗位,即皇帝位,建国号“大清”(不再称金国、满洲国),建元崇德。二十三日,皇太极“论功封子侄”,册封多尔衮为和硕睿亲王。[14](P1440) 和硕睿亲王的满文为hošo i mergen cin wang。至此,多尔衮的原来赐号“墨尔根代青”(mergen daicing)在新爵位中只保留了“墨尔根”(mergen,汉译为“睿”)一词,“代青”一词不见了。从“大清”成立到多尔衮赐号中少了“代青”,前后相距不过12天。这不是毫不相干的两件事。这正是破解 “大清”国号来源的关键所在。我认为,“代青”一词不再用于封爵号,除了图简明之外,主要是因为“代青”一词已移做了国号,故不可以再用做爵号来封赐贵族了。

第三,满洲国(后金)改元崇德,易名“大清”,是在得到大元玉玺之后,皇太极此时即皇帝位,意在承继大元之大统,做满蒙汉共主。这从皇太极即皇帝位的时间和过程即可略见一斑。

皇太极即大金国汗时,是由代善、阿敏、莽古尔泰三大贝勒的推举而来的,其时女真仅大部统一,只有少部分蒙古人归服,明辽东尚未全部纳入版图,八旗蒙古、八旗汉军尚未单设,女真人、汉人、蒙古人皆隶于八旗之内,继位的皇太极只能算是女真国汗,天聪九年(1635年)十月十三日改民族名诸申(女真)为满洲后,成为满洲国汗。其政权地位的改变,是与元玉玺的获得直接相连的。

天聪九年(1635年)二月末,皇太极任命其弟多尔衮和侄儿岳托、萨哈廉、长子豪格为统兵大将,率精骑一万,专程往黄河以西寻找林丹汗之子额哲。三月末,林丹汗的妻子囊囊太后率1500户归降。四月二十日,林丹汗的继承人额哲率1000户归降,并向多尔衮献上历代传国玉玺。据说,此宝自汉代传到元朝,元顺帝退回草原死后,玉玺失落,二百余年后才被发现,复归元裔博硕克图汗,后被林丹汗夺走。皇太极庄严接受这一意外获得的历代传国玉玺。传国玉玺在封建社会是全中国正统皇帝的象征。在皇太极和诸贝勒看来,传国玉玺落入后金之手,意味着“天命”归金,上天已经允许皇太极做天下命世之君了。十二月,诸贝勒、大臣做出了决议,遣弘文院的希福、刚林、秘书院的罗硕、礼部的启心郎祁充额代表他们给皇太极上尊号:“今察哈尔汗之太子及部众悉降,又获历代帝王争夺之玉玺,天助我国之象实可见矣。今请仰体天眷,早定尊号。”皇太极担心诸贝勒“心怀嫉妒”,明言谢绝。诸贝勒大臣反复上奏,皇太极仍不同意。其侄礼部承政萨哈廉看透其心事,便再派上述四位官员向皇太极报告:“请诸贝勒发誓各修其身,汗当受尊号。玉玺既得,各部皆服,此诚天意也。不知天眷,拒受尊号,恐反为天见责也。”皇太极这才表示可以考虑接受尊号,不过还要征求汉官们的意见。齐集而来的汉官鲍承先、宁完我、范文程、罗绣锦、梁正大、齐国儒、杨方兴等也劝说皇太极顺天意,合人心,受尊号,定国政。第二天,诸贝勒都写出了自己的誓词,送太宗审阅,十二月二十八日,代善、阿巴泰、济尔哈朗、阿济格、多尔衮、多铎、杜度、岳托、豪格诸贝勒都先后宣读了修改后的誓词(萨哈廉因病免誓),然后举火烧毁。恰逢此时赶到盛京的外藩漠南蒙古诸贝勒,也要求皇太极上尊号,于是满蒙诸贝勒联合恳求皇太极即皇帝位。皇太极认为,朝鲜国王作为兄弟,应与他共议,外藩诸贝勒没有来的也要知道。[13](P147-151) 天聪十年(1636年)三月二十二日,外藩漠南蒙古十六部四十九贝勒齐聚盛京,联合请求皇太极上尊号。这表明漠南蒙古各部“承认皇太极继承蒙古大汗位”。[15](P231) 几天后,都元帅孔有德、总兵官耿仲明、尚可喜等各率所属官员请上尊号。崇德元年四月,漠南蒙古十六部四十九王公上皇太极“博格达彻臣汗”号。其意谓“宽温仁圣汗”。蒙古族学者认为,这“标志着漠南蒙古诸部尊皇太极为蒙古的大汗,全部归顺后金”。[2][2][16](P27&24) 四月五日,内外诸贝勒、满洲、蒙古、汉军百余人联合请上尊号。其中,多尔衮代表满洲捧满字表文,土谢图济农巴达礼(奥巴之子)代表蒙古捧蒙古字表文,孔有德代表汉官捧汉字表文,分别率群臣跪读表文。这一举动表明,皇太极登皇帝位,不但得到满洲国中的满蒙汉三族封建主的同意,也得到了外藩蒙古的承认。

天聪十年四月十一日是皇太极即皇帝位的吉日。满洲国的诸贝勒、大臣和百官,漠南蒙古十六部四十九名贝勒,以及朝鲜的两名使臣都参加了庆典。在庆典中,读祝官诵读的祝文是:“惟丙子年(1636年)四月十一日,满洲国皇帝、臣皇太极感昭告于皇天后土之神曰:臣以眇躬嗣位以来,常思置器之重,时深履薄冰之虞,夜寐夙兴,兢兢业业,十年于此,幸赖皇穹降佑,克兴祖、父基业,征服朝鲜,混一蒙古,更获玉玺,远拓疆土。今内外臣民,谬推臣功,合称尊号,以副天心。臣以明人尚为敌国,尊号不可遽称,固辞弗获,勉循群情,践天子位,建国号曰大清,改元崇德元年。……”[17](P19) 在举行“受尊号”礼中,多尔衮与科尔沁贝勒巴达礼、多铎与豪格双双从左边班列中站出;与此同时,岳托与察哈尔林丹汗之子额哲、杜度与孔有德双双从右边班列中站出,他们每两人合捧一枚皇帝御用之宝,跪献皇太极。他们以满洲、蒙古、汉代表的身份,把象征着皇帝权威的御用之宝交给皇太极。这表明已把多民族国家的最高权力授予了他,完全承认皇太极至高无上的统治地位。

从皇太极即皇帝位的缘由和过程看,皇太极作为大清国的大汗,并不是自封的,一开始的时候他并不愿或并不主动提出当大汗,而是同蒙古由各部推举大汗一样,也是由满洲各贝勒和大臣、蒙古各贝勒、汉军三王和汉军大臣、并不十分情愿的朝鲜国王共同推举产生的。通过这种方式产生的大汗,不是汉族式的皇帝,而是类似于部落联盟推举出来的大酋长、联邦中的总统、联军中的最高统帅。皇太极是在多尔衮获得元玉玺以后才改国号为“大清”的,他想当的是一个代表满蒙汉三大民族的大中国的皇帝,由于当时的明国的地盘仅有辽东并入满洲国的版图,他承继的蒙古汗国的汗统,此时成立的大清实为由满洲国扩大而成的满蒙之国。为了联合蒙古,熟悉蒙古文化的皇太极作为满蒙之主,很可能以蒙古语作为他的新国号。1998年,前全美亚洲学会会长伊芙林·罗斯基在她的《最后的皇帝:清朝机构的社会史》一书提出,清朝能够在中国成功地维持了近300年的统治,主要不是汉化,而是有效地得到了蒙古等中亚诸多非汉民族的支持,从这点上说来,满族统治者是以中亚诸民族的大汗而并非中国传统王朝的皇帝身份出现的。她认为,满族只是利用了儒家的很多东西而本身还是保留了诸多自己的特点,清朝与中国并非同义词。[18] 清朝一贯标榜和明朝“向为与国”,入关是受吴三桂的邀请,为明朝“报君父之仇”,是从李自成农民军手中取得政权的。也就是说,早年的大清并非直接承明大统,其所继承的应为源于蒙古大汗成吉思汗的大元汗统。因此,以蒙古语称呼新国家是适宜的。雍正帝在《大义觉迷录》中还认为大清并非承继明之大统。至乾隆中期时,乾隆帝才提出大清承继明之大统。这离大清国号的最初确立,已经过去了一百几十年。

第四,“清”与“金”并非一音之转,“大金”改易为“满洲国”,“满洲国”才改易为“大清”,故认为皇太极改国号是为了泯灭汉人对“金”(前金)的仇怨的传统说法是缺乏根据的。

金梁认为,“清”与“金”为一音之转,这两个汉字在写法上虽异,而在满语里发音却无差别。他说:“抚近门款识汉文之大金,满文却即系后来通用之大清。因知太祖称国号为金,至太宗改号清,不过改汉字之写法。其实满人读金、清同音,改号乃改汉并不改满,汉文之大金,称至崇德元年四月以前为止,满文之大金,终清世未有异也。”[19](P119)《清代全史》作者也附和说:大清为大金近音字。[20](P325-330) 太宗之所以坚持更定国号,是因为金曾激起汉族人民的仇怨太深,不称金可以减少他们对清朝继续扩张势力的阻挠。再则,这是太宗已定下入主中原之策,原来的金朝最多统治半个中国,太宗要建立全中国的一统天下,为适应政治上的需要,更定国号为大清,它是太宗重定国号的又一动机。[5](P267)

我认为,上述说法难以成立:

其一,“大清”不是汉文“大金”的一音之转。因为汉文的“大金”与“大清”的写法、读法不一样,满文“大金”与“大清”的写法、读法也不一样。大金的满文为aisin gurun [21](P409)[20] (P106)。韩儒林说:“建州努尔哈赤崛起时,称金国曰Ayisin Gurun,自建国号曰大金或后金,其满文原文亦用Ayisin Gurun。观于天聪四年(一六三四年)《辽阳莲花寺大金喇马法师记》‘大金’二字满文做Ayisin Gurun,可以知矣。”[3][3][22] (P543)达海(dahai)及额尔德尼(erdeni)等译《金史》的满文为:Aisin Gurun i Suduri (九册,1644),Aisin Gurun即为“金”的满文。另据辞书,大清的满文为amba daicing gurun。[23](P161)

其二,皇太极对满语等满族文化情有独钟,不愿放弃,故很难推想他会以汉语命名其国家。通过学习北方民族史,皇太极发现北方民族如契丹、女真、蒙古进入中原后,都逐渐失去本民族的语言、服饰和骑射本领,变成了汉人,明确主张保持本民族的文化特征。天聪八年(1634年),皇太极曾下令“事不忘初”,将其统治下的后金官名、城邑名一律改成满语。 [24](P12-14) 时隔仅两年,他用汉语来命名其新政权的可能性不大,而用满语的可能性较大,但满语中又无daicing这一固有词汇,只有蒙古语借词daicing。所以,大清国号,实源自蒙古语。

其三,皇太极从未否认自己与完颜金朝女真人的联系。有关皇太极否认后金女真人与前金女真人的联系的论点,是对皇太极下述原话的误解。天聪五年(1631年),皇太极率兵攻打锦州,致书明将祖大寿:“尔国(指明朝)君臣惟以宋朝故事为鉴,亦无一言复我。尔明主(指明朝皇帝)非宋之苗裔,朕亦非金之子孙,彼一时也,此一时也。”[25] 对此,有人认为,宋代深受金国的祸乱,汉人对女真人积怨很深。为避免汉人对女真的疑虑,从清太宗以后,清朝都矢口否认自己与宋代女真人的联系。[5](P266) 我认为,这里的理解有误。实际上,皇太极讲的意思是,作为后金之主,他属于爱新觉罗家族,不是前金皇帝完颜氏的后代,他们不属于一个家族,明朝皇帝朱氏家族与宋朝皇帝赵氏家族也不属于一个家族,朱氏皇帝不是赵氏的后裔。皇太极并不是说前金女真人与后金女真人、宋代汉人与明代汉人不是一个民族,他没有谈民族归属问题。家族与民族是两回事,不可混淆。因此,上述皇太极之话不能作为皇太极更改国号的目的在于避汉人积怨的依据,其更改国号必是另有他因。

其四,皇太极定大清国号的前一年,他的国家已不再称大金了,而称满洲国。他更改族名,即起用原部落名满洲取代诸申(女真),与此同时,也就把大金改为满洲国了。他这时已不再是大金国汗,而是满洲国汗了,在崇德元年的称帝仪式中,读祝官的祝文中使用的便是“满洲国皇帝”。日本满学家神田信夫在《满洲(Manju)国号考》里指出,《满文老档》中第一次出现“女直Manju (满洲) 国Sure Kunduren Han (淑勒昆都仑汗)” 是在万历四十一年九月,查阅《旧满洲档》的荒字档,“女直”二字乃后来插入行间添加上去的,“Manju国”几字却是原来写就的,字体为无圈点满文,当在天聪六年有圈点满文创制之前。由此证明,至少在书写荒字档时,已称万历四十一年的努尔哈赤国为Manju (满洲)。努尔哈赤是以Manju (满洲)国统一了建州女真。直到改国号为大清之前,原来的满洲语国名应是Manju,只是针对明和朝鲜时称Aisin国。[26][P450-451] 这表明,努尔哈赤时期,满洲概念的外延小于女真,他并不满足于女真满洲国,而要统一女真各部,把满洲国扩大为女真国,即大金,做统一的女真国汗,即金国汗。他的儿子皇太极所处时代与其父不同了。统一的女真国已经建立起来了,又有了辽东大部分土地,他先是放弃女真国即后金国的称号,径称满洲国,后来又改为包含满蒙汉三族人民在内的大清国。欲把国家建大的心理,父子二人是共同的,但就心理情感而言,皇太极比其父努尔哈赤更多了份寻根意识及发扬传统的愿望,其表现就是重视本民族的部落名称和传说,并用满洲替代通用已久的民族名称——女真,取消内外公知的国名——大金,恢复古老的满洲之号。把满洲国改建为大清国,这表明他是承元而来的中国大皇帝(或蒙古大汗)了。从天聪九年十一月至十年四月改元,满洲国之号虽只用了不到半年,但它说明,大清国号的起用,并非是取代大金之号,而是取代满洲国之号。由此,所有关于立大清之号是为了避汉人积怨之说,都是没有根据的。

二、大清的含义:卓越或善战

既然“大清”源自满语中的蒙古语借词“代青”,那么作为国号的“代青”到底为何义呢?从各种蒙文词典及各种论著中的解释来看,“代青”的含义颇多。

在蒙古语中,“代青”有“(1)卓越,善战,先锋;(2)光荣,艰巨”[27]之义。或谓(1)善战的,能征善战的;(2)战斗的。[28] 或谓“(1)战斗的,(2)尚武的,(3)善战的。”[29] 可见,“代青”有“卓越,善战,能征善战的,尚武的,战斗的,先锋”之意,以及“光荣,艰巨 ”等义。

郑天挺于《清史探微》中称:“墨勒根于满语本为善射者之称,引申为聪明之义,代青daicin则蒙古语‘统率者’也。”[4][4][30](P91) 周远廉也认为:“多尔衮号为墨尔根代青,就是聪明的统帅之意。”[31](P411)

薄音湖称:“所谓岱青——大成,是明代蒙古封建主中常见的称号,或谓汉语大臣的意思,或谓Daicing 即Daičin,战士之意。”[5][5][32](P73)

蒙语中daicin又作daicing,daicin与daicing的意思相同。双山博士认为,从蒙古语构词上看,daicin的词根为dain,意为战争,在古代蒙古语里还有“敌人”之意。dain+ci(-ci有“喜欢……”的意思),有形容词和名词两种词性:好战的;勇士。daici的复数形式为dain+cin,即daicin,在人名中或指人时,当名词用;作修饰词时,为形容词。daicin的复数意义后来消失了。在蒙古语里,-n和-ng可以互换,故daicin即为daicing,daicin之意亦即daicing之意。[6][6] 在墨尔根代青、额尔克代青中,代青为名词,其义为勇士、战士,或统率者。在大清国一词中,大清(即代青)可能是名词,也可能是形容词。作为名词,大清之意应与上述称号中的代青词义相同,为勇士、战士,或统帅者之义;作为形容词,其义应为“卓越”、“善战”,大清国之意即是“上国”(即“至高无上之国”)、“善战之国”。大清作为名词或形容词,其词虽异,其义实相通。

综上所述,“大清”这一国号并非来自汉语,也不是满语固有词,可能是满语中的一个蒙古语借词,即daicing,大清国的意思是“上国”(即“至高无上之国”),或“善战之国”。

[参考文献]

[1]《旧唐书 • 北狄传》,中华书局1975年点校本。

[2]《金史》卷二《太祖纪》,中华书局1975年7月(1995年8月重印),第26页。

[3]参见陈述:《哈喇契丹说》,《历史研究》1956年第2期。

[4]转引自孙文良主编:《满族大辞典》,辽宁大学出版社1990年5月版,第694页。

[5]转引自孙文良、李治亭:《天聪汗—崇德帝》,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年版,第267页、第267页、第266页。

[6]金启孮:《从满洲族名看清太宗文治》,载于王钟翰主编《满族历史与文化》,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3页。

[7]《清太祖武皇帝实录》卷二,第9页。

[8]《满洲实录》第82页。

[9]《满文老档》太祖皇帝,第四十一册,天命七年四月至六月,中华书局1990年汉译本下册,第374页。

[10]《清太宗实录》卷三,天聪二年三月初七日。

[11]《满文老档》太宗皇帝,第九册,天聪二年正月至三月,中华书局1990年汉译本下册,第881页。

[12]《旧满洲档》册1,页500。转引自关孝廉《<旧满洲档>谕删秘要全译》(载于阎崇年主编《满学研究》第一辑,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年版,第342页)。

[13]《天聪九年档》,关嘉禄、佟永功、关照宏译,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14]《满文老档》太宗皇帝,崇德第九册,崇德元年四月,中华书局1990年汉译本下册,第1440页。

[15]江应樑:《中国民族史》(下),民族出版社1990年版,第231页。

[16]达力扎布:《清初内扎萨克旗的建立问题》,《历史研究》1998年第1期第27、24页。

[17]《清太宗实录》卷28,页19。

[18]EVELYN RAWSKI.1998.The Last Emperors:A Social History of the Qing Imperial Institutions.Berkeley and Los Angele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金梁:《光宣小记》。转引自孟森:《明清史论著集刊正续编》,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19页。

[20]李洵、薛虹:《清代全史》第一卷,辽宁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25-330页,第106页。

[21]《旧满洲档》第8册,第3978页。转引自关孝廉《<旧满洲档>谕删秘要全译》,载于阎崇年主编《满学研究》第一辑,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年版,第409页。

[22]韩儒林:《女真译名考》,载于其《穹庐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543页。

[23]胡增益主编:《新满汉大辞典》,daicing 条,新疆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61页。

[24]《清太宗实录》卷18,页12-14页。

[25]《东华录》天聪五年八月。

[26][日]神田信夫:《满洲(Manju)国号考》。参见 [日]松村润:《满学家神田信夫教授》,载于阎崇年主编《满学研究》第一辑,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年版,第450—451页。

[27]《蒙古语词典》,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28]《蒙汉词典》,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75年版。

[29]《蒙汉词典》(增订本),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0]郑天挺:《墨勒根王考》,《清史探微》,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91页。

[31]周远廉、赵世瑜:《皇父摄政王多尔衮》,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年版,第411页。

[32]薄音湖:《俺答汗征卫郭特和撒拉卫郭尔史实》。载于《蒙古史论文选集》第二辑,呼和浩特市蒙古语文历史学会编印(1983),第73页。

A Tentative Discussion about Its Origin and Meaning of Daicing as a Name of a State

Borjigin Erdeni

Abstract: \" Daicing \" as the name of a state is a word in manchu language, borrowing from Mongolia language, namely daicing, not coming from Chinese language, and also being not a original phrase in manchu language. the meaning of \" Daicing state \" is \"the highest state\", or \"a state that fights well\".

Keywords: Daicing(大清); daicing(代青); name of a state

(原载《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

[作者简介]:鲍明(1965-),男(满族),辽宁凤城人,沈阳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公共管理系教授,法学博士,主要研究满族历史与文化、民族学理论、中国政治思想史和行政学说史。

[1][1] “墨里根岱青”,《清太祖武皇帝实录》作“默勒根代青”,《东华录》作“墨勒根代青”,《清史稿》本传作“墨尔根代青”。“厄里克出呼里”,又译写为“额尔克楚虎尔”。

[2][2] 严格地讲,此“后金”应改为“满洲国”,因为天聪九年十一月时,皇太极已正式改国名为“满洲”,不再称后金了。

[3][3] Ayisin为aisin的旧转写法。

[4][4] 多尔衮的赐号“墨勒根代青”是满语中的蒙古语借词,故上述引文中的daicin应为daicing。

[5][5] Daičin为蒙古语的转写形式,按照通用的满语转写法,则应为daicin。

[6][6] 以上对蒙古语词daicin的分析,是根据内蒙古民族大学蒙古学学院副教授双山博士的解释整理而成的,特此致谢。

益阳人物:衡岳沙门——齐己

  齐己(约860一约937),俗名胡得生,赫山区(原益阳县)人。自幼家贫,其父佃种宁乡大沩山同庆寺田为生。六、七岁时父母相继去世,靠为同庆寺牧牛度日,齐己一边放牛一边学习、作诗,常常用竹枝在牛背上写诗,而且诗句语出天然,同庆寺的和尚们为了增加寺庙声誉,便劝说齐己出家为僧,拜荆南宗教领袖仰山大师慧寂为师傅。

  齐己出家后,更加热爱写诗。成年后,齐己出外游学,云游期间曾自号“衡岳沙弥”。登岳阳,望洞庭,又过长安,遍览终南山、华山等风景名胜,还到过江西等地。这段游学生活丰富了他的写作素材。且他的不少名作佳作是在外游历时写的。己云游天下的时候,曾拿他的诗作《早梅》向诗人郑谷请教。诗句是:“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明年犹应律,先发映春台”。郑谷阅读后,笑着说:“数枝”非早,不如“一枝”更佳。齐己听后,对郑谷肃然起敬,顶地膜拜。此后,人们便称郑谷为齐己的“一字之师”。

  齐己游历天下回到长沙时,他的名声已经显赫天下,湖南节帅幕府中的诗人徐东野曾评价他说:“我辈所作,皆拘于一途,非所谓通方之士。若齐己,才高思远,无所不通,殆难及矣”。

  921年,齐己在去四川途中路过荆州,被荆州节帅高季兴挽留,安置在龙兴寺,并任命为僧正。齐己在荆州,虽然月俸丰厚,但是他并不喜好钱财,于是写作了《渚宫莫问篇》十五章,以表明他的高洁志向。齐己在荆州期间写了许多诗,76岁的齐己圆寂于江陵。死后以《白莲集》传于世。

  齐己一生除精研佛理外,致力于诗歌创作,是中晚唐与皎然、贯休齐名的三大诗僧之一,其传世作品数量居三大诗僧之首。《全唐诗》收录其诗作800余首,数量仅次于白居易、杜甫、李白、元稹而居第五位。其诗除禅林生活和登临酬答等题材外,不少是反映晚唐和五代社会动荡、战祸频仍、民生疾苦的现实主义之作,具有较深刻的思想内涵与积极意义,艺术上亦具鲜明特色,历代诗人和诗评家多有赞誉。一生著述甚丰,有《白莲集》、《风骚旨格》、《玄机分别要览》等,其中《白莲集》,共收诗歌809首,以雕版刻印于938年(后晋天福三年),比我国现存最早的雕版书唐代《金刚经》仅迟70年。所以它是至今已知的湖南文人诗文集中最早的雕版书。

来源:益阳在线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

一天一首古诗词 | 唐诗,齐己《早梅》

早梅

唐代:齐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万木禁受不住严寒快要摧折,梅树却像独凝地下暖气于根茎,恢复了生机。

皑皑的白雪笼罩着山村乡野,昨夜一枝梅花欺雪傲霜绽开。

微风吹拂携裹着淡淡的幽香,素雅芳洁的姿态令鸟儿偷偷贪看。

明年如果梅花还能按时绽放,希望它先开到人们喜欢的望春台。

注释

孤根:单独的根,指梅树之根。孤:突出其独特个性。

暖独回:指阳气开始萌生。

递:传递。幽香:幽细的香气。窥:偷看。

素艳:洁白妍丽,这里指白梅。

应律:古代律制分十二律,有“六律”、“六吕”,即黄钟、大吕之类。古时人以十二律推测气候,此处应律是按季节的意思。

春台:幽美的游览之地。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人以清丽的语言,含蕴的笔触,刻画了梅花傲寒的品性,素颜的风韵,并以此寄托自己的意志。其状物清润素雅,抒情含蓄隽永。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首联是说,万木禁受不住严寒快要催折,梅树汲取地下暖气生机独回。

首联即以对比的手法,描写梅花不畏严寒的秉性,并将梅花与“万木”相对照。“冻欲折”说法略带夸张。然而正是万木凋摧之甚,才更有力的反衬出梅花“孤根独暖”的性格,同时又照应了诗题“早梅”。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颔联是说,皑皑白雪笼罩着山村乡野,昨夜一枝梅花欺雪傲霜绽开。

第二联“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用字虽然平淡无奇,却很耐咀嚼。诗人以山村野外一片皑皑白雪,作为孤梅独放的背景,描摹出十分奇特的景象。“一枝开”是诗的画龙点睛之笔:梅花开于百花之前是谓“早”;而这一枝又先于众梅,悄然早开,更显出此梅不同寻常。据元辛文房《唐才子传》记载,齐己曾以这首诗求教于郑谷,诗的第二联原为“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读后说:“‘数枝’非‘早’也,未若‘一枝’佳。”齐己深为佩服,便将“数枝”改为“一枝”,并称郑谷为“一字师”。这虽属传说,但仍可说明“一枝”两字是极为精彩的一笔。这一联像是描绘了一幅十分清丽的雪中梅花图:雪掩孤村,苔枝缀玉,那景象能给人以丰富的美的感受。“昨夜”二字,又透露出诗人因突然发现这奇丽景象而产生的惊喜之情;肯定的说“昨夜”开,明白的告诉读者,昨日日间犹未见到,又暗点诗人的每日关心,给读者以强烈的感染力。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颈联是说,微风吹拂梅香四溢别有情味,素雅芳洁的姿态令禽鸟惊窥。

第三联侧重写梅花的姿色和风韵。此联对仗精致工稳。“递”字,是说梅花内蕴幽香,随风轻轻四溢;而“窥”字,是着眼梅花的素艳外貌,形象的描绘了禽鸟发现素雅芳洁的的早梅时那种惊奇的神态。鸟犹如此,早梅给人们带来的诧异和惊喜就益发见于言外。

以上三联的描写,由远及近,有虚而实。第一联虚拟,第二联突出“一枝”,第三联对“一枝”进行形象的刻画,写来很有层次。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尾联是说,明年如果梅花还能按时绽放,希望它开在众人爱赏的春台。

末联语义双关,感慨深沉。此联字面意不难理解。这里“望春台”既指京城,又似有“望春”的含义。齐己早年曾热心于功名仕进,是颇有雄心抱负的,然而科举失利,不为他人所赏识,故时有怀才不遇之慨。“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正是这种心境的写照。自己处于山林野外,只有“风”、“禽”作伴,但犹自“孤根独暖”,颇有点孤芳自赏的意味。又因为其内怀“幽香”,外呈“素艳”,所以他不甘于寂寞,而是满怀希望:明年应时而发,在望春台上独占鳌头。词意充满自信。

全诗咏物写景,语言清丽传神,为读者描摹出一幅风韵十足的“寒雪早梅图”,有“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之神;突出了早梅不畏严寒、傲然独立的个性,创造了一种高远的境界。借物喻己,含蕴深藉,诗人怀才不遇、清高孤傲、坚贞不屈、执著自信的节操情怀蕴含景中,又具“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之妙 。神妙毕备,意蕴隽永,堪称诗林“咏物台”上的一枝独秀!

齐己

齐己(863年—937年)出家前俗名胡德生,晚年自号衡岳沙门,湖南长沙宁乡县祖塔乡人,唐朝晚期著名诗僧。

芙蓉国评论丨齐集一堂商国是 万众一心扎实干

□段官敬

这是人民期盼的盛会。全国两会即将开幕,各地代表、委员纷纷进京,盛装出席、举国关切、喜庆洋溢,昭示一个国家奋发向前、勠力同心、勇毅进取的精神风貌。可以说,关注两会,正是见证伟大祖国繁荣昌盛、百姓群众生活幸福的注脚,更寄托了亿万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意愿期盼。人民代表代表人民、政协委员心怀敬畏,为国家大政方针、民生未来福祉出谋划策、建言献计,凝聚起团结奋进、踔厉奋发、锐意奋扬的磅礴合力,书写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社会共商国是、久久同心、实干发展的进取品格。

以坚定立场焕发“忠诚魂”。人之大德,莫乎于忠。全国两会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是坚决捍卫“两个确立”、坚定做到“两个维护”的重大实践。人民代表、政协委员树牢政治忠诚、站稳政治立场,始终代表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一切从国家发展、人民福祉出发,积极建言、主动献策、勇毅问计,在担当尽责之中书写未来发展最美的宏图。一个个调研报告、一项项扎实举措、一条条珍贵建议,无不是忠诚于党、忠诚为民的真情抒发。

以履职尽责画好“同心圆”。全国两会,代表、委员齐集一堂、共商国是、共谋大计,以政治忠诚、过硬专业和非凡能力,贡献智慧、激扬头脑、摩擦火花,在出谋划策中尽心尽责、在为民谋利中彰显担当,把忧民之忧、想民之想、解民之困化做一个个政策、一道道机制,赢得群众高兴、答应、满意。同时,与党的思想路线、发展大局方向保持同频共振,以建言献策凝聚起攻坚克难、实干创业的精气神。

以联系群众彰显“为民情”。民生之事无大小,一枝一叶总关情。为迎接全国两会的顺利召开,人民代表、政协委员做足了大量功课,时刻深入基层一线和艰苦地区,与人民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了解群众所想、摸清民生实情、汲取群众经验、提出有益见解,为建言献策、建议问计打下坚实基础。可以说,全国两会是为民服务的一次现场体验,更是走好新时代群众路线的重要实践和本质逻辑。

以真抓实干谱写“合奏曲”。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也没有。两国两会的压轴戏,在于将每一个为民举措、每一项国家方针落地见效,切实化为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从而不断增进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全国上下响应党中央号召,以全国两会为契机,众志成城同心干、撸起袖子加油干、久久为功扎实干,艰苦奋斗、不辞劳苦、不惧挑战、迎难而上,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团结奋发,将美好蓝图化为现实愿景,于新征程上创造更加伟大的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