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七十二岁杨成武将军重返泸定桥,泪流满面:你们都去哪了?
前言
长征是红军历史中的一大奇迹,在毛主席的带领下,红军战士们突破国民党的层层围追堵截,屡次在绝境中求得希望,二万五千里的征程,是无数战士们用血肉之躯铺成的光辉道路,更是一位位革命先烈用自己的精神毅力编织出的红军梦想!
纵观整个长征征程,飞夺泸定桥显得格外引人注目!冒着倾盆大雨,红军战士们在崎岖的山路中同督军斗智斗勇,昼夜间奋行二百四十里地,面对敌人的重型枪炮武器,红军战士们没有退缩,前赴后继,硬是踩着铁索建成一座“人桥”,惊险地夺得泸定桥战场的主动权!
而作为毛主席倚重的开国上将、飞夺泸定桥的开路先锋——杨成武,为何五十年后重回泸定桥时却老泪纵横地感叹道:“如今就剩下我一个了,你们都去哪里了?”
杨成武将军
“白袍小将”,于万军丛中屡建奇功杨成武将军十五岁投身革命事业,十七岁担任我军团政委,从军生涯初期便在红军部队中崭露头角,一度被民主人士李公朴先生誉为“白袍小将”!
青年时期的杨成武,在中学期间,他的两位老师都是我党地下党员,在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之下,从那时起,杨成武对我党就充满了无限向往,共产主义的种子就在他的心中悄悄萌芽。
1928年,十四岁的杨成武加入共青团,并且在次年跟随加入老师所组建的革命武装部队——赤卫队。可奈何引起了国民党反动派的注意,双方实力悬殊巨大,因此赤卫队只得从城市转战山林,甚至一度被国民党军队包围。
危急之下,毛主席率领红四方面军前来支援,一番枪林弹雨后,国民党军队被打得溃不成军。经过此战,赤卫队与红军建立了密切的联系,并且后续还跟随闽西红军整编到了红四方面军。
杨成武
在毛主席手下工作的日子,杨成武参加过很多重大战役,屡建奇功,在整个红军部队中名气大噪,成为了毛主席的得力干将!
但当时红军势力不断壮大,威胁到了蒋介石“一家独大”的地位,于是他便单方面否认协定,集中兵力对红军发起进攻。毛主席审时度势,当即决定开启长征征程,以此来保存我军兵力,就这样,杨成武也跟随毛主席开始了长征之路!
长征之途,于艰苦卓绝临危受命长征途中,政委杨成武与黄开湘率领红4团连续突破敌人设下的四道封锁防线,血战湘江,突破乌江重围,抢占娄山关战略点,保卫遵义会议顺利召开,屡建奇功,后续面对国民军的围追堵截,先后参与四渡赤水,跨越大凉山,可最难打的一场硬仗,那绝属飞夺泸定桥!
飞夺泸定桥
1935年,毛泽东、朱德率领红军战士历尽万般险阻完成渡金沙江大业,但奈何无法改变当时困境——前有四川军阀疾驰而来欲劫红军于西部,后又国民军层层攻势欲绝我方后路。
为突出重围,红一团临危受命,组建了一支由十七位勇士组成的敢死突击队,之间漫天弹雨窜梭五度,十七位红军战士虽身临绝境,但凭借着常人无法想象的耐力,与敌人斗智斗勇,从敌人的防御链中硬是打开了一代口子,攻占了大渡河对岸的安顺场。
希望又重新出现在了红军战士们面前,但摆在我们面前的,却只有三艘小船。三万多名红军战士们,就算马不停蹄的靠着三艘小船渡江,那至少也得花费一个月的时间!
但此刻的国民党军又怎会给我们机会?丧心病狂的国民党军为了将红军战士们困在大渡河,烧光了周围所有的船只和粮食。为此,毛泽东与朱德果断决定,攻占离安顺场尚有三百二十里路的铁索桥——泸定桥!
同年6月,这个艰巨的任务交给了杨成武和黄开湘所带领的红四团!接到命令的杨成武看了看地图,心中顿时五味杂陈,不禁倒吸一口凉气!他向黄开湘说道:“足足有二百四十里地!”黄开湘听到后没有说话,点了点头,眉头紧皱。
黄开湘
一夜奔赴二百四十里,然后又要与装备先进武器的国民党守军展开战斗,才能拿下泸定桥!任务固然艰巨,但谁也阻拦不了红军战士们赢得胜利的决心!
赴战征程,历经百般苦难阻挠当天傍晚,杨成武整顿好队伍,临行前向所有将士们喊道:“走完这二百四十里,我们就能拿下泸定桥,兄弟们,咱们出发!”
一声令下,全队士气大增,口号一声接着一声,从队首传至队尾,战士们虽知任务艰巨,但谁也没有退缩,一往无前的走上征程!
黑夜中前行的队伍,仅仅靠燃烧着的火把摸索着前行,路况复杂,同志们就手拉着手一同前进,很多战士们饿着肚子,但却没有一个人喊饿,很多战士们已经累得体力不支,但仍没有一个人叫停!
跟随战士们前行的杨成武,此时虽身心疲惫,但为了鼓励将士们,他仍然带着队伍在前面唱着战歌“拿下泸定桥,圆满完成任务!拿下泸定桥,圆满完成任务……”
杨成武
战士们神经高度紧绷,注意着脚下的每一步,越过蜿蜒曲折山路幽径,又来到了高峻陡峭的悬崖绝壁。山峰矗立,夜间无同名灯火虽无法目睹其险恶之势,但尖石利岩,早就将战士们的鞋底深深划破!
虽是六月初下,但山峰仍然白雪堆积,一股股寒风拍打在战士们单薄的衣袖上,嘴中呼出的热气,随气流升至空中,一团团行进的火把,不仅是战士们行进途中的指明灯,更是整个红军的希望之火!
战士们齐心协力,翻过一道道重重叠叠的高峰大山,跨过一条条险境重生的羊肠小道,终于,经过一夜的奔赴,他们奇迹般地在天亮之前赶到了泸定桥!
身伏铁索,顽强反抗力争胜利只见大渡河河水滔滔不绝,不断翻滚咆哮着,放眼望去,泸定桥的桥板早就被国民军抽走,迎面而来的,只有十三根铁索在层层恶浪上闪出刺骨的寒光!
国民党军观察到红军战士们已经抵达,竟然放声叫嚣:“有种的就过来,看看是你们的步枪厉害,还是我们的机枪厉害!看看是你们的铁索好爬,还是我们的路好走!
泸定桥
反观红军这边,刚刚抵达泸定桥的他们没有任何喘息的机会,黄开湘当即在桥头组织好指挥工作,从队伍中挑出二十二名将士冲锋在前,冒着敌人枪林弹雨般的扫射,握住铁索匍匐前行!
“大家不要怕,胜利一定属于我们!“随着先锋部队中队员的呼喊,大家再度受到鼓舞,一声号响吹起,战士们纷纷争相上桥,准备与敌人血战到底!国民党见大事不妙,在对岸向桥上泼洒起了汽油,随着火柴”刺啦“一声划响,火势迅速蔓延,一度将要烧到红军战士们的身上!!
突击队队长廖大珠看到滚滚热火扑面而来,他没有后撤,反而爬到冲锋队最前端,大喊一声:“同志们,跟我冲啊!“热火在战士们前赴后继的力压下,不再发散出重重烈光!
相继而去的战士们,在国民党军的扫视之下牺牲,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为后边的部队搭建起了一座人桥!
仅有103米的泸定桥,但在敌人机关枪阵的阻挠之下,即使投入两个营的兵力也迟迟未能攻下!但战士们敢于赴死的精神,最终还是堵住了敌人的枪口!驻守的国民党军眼见无法再度抵御我军攻势,立刻派人向后方请求支援。
飞夺泸定桥
可反观他们的大后方,李全山率领驻守在泸定城的川军早就被刘伯承、聂荣臻率领的二团打得溃不成军,溜之大吉了。
守卫泸定桥的国民党军即使作用先进的美式装备,最终也无法阻挠红军战士们获胜的决心!
毛主席听闻泸定桥大捷,当即赞赏杨成武与黄开湘英武果断的指挥风格,向身旁人夸赞道:“白袍小将(杨成武)和斧头将军(黄开湘),即使身临火焰山,他们也定能够踏过去!“
二十二位率队冲锋的战士,最终只有十八名幸存!他们每个人都被记下了战功,并且获得了一身列宁夫,一支笔,一个本子一个碗,还有一双筷子。
虽然这些东西在如今看起来唾手可得,但在当时绝对是军队中至高无上的荣誉。十八位将士淡泊名与利,虽然做出如此巨大的贡献,但他们却明晓组织的困难之处,并没有对组织做出什么要求,而他们的资料,也向浪花一样湮灭在了历史长河中!
飞夺泸定桥烈士浮雕
身居泸定,决心重寻英雄荣光但在泸定县工作的王永模,在看到奔腾翻滚的大渡河后,心中感慨万分,二十二位勇士舍生取义,助我军夺得胜利,他当即心中暗下决心,一定要让这些战士的名字重现展现在世人面前!
经过多方打探,几经辗转,他于1975年来到南昌一座革命烈士纪念馆中,发现了一位名字叫做刘梓华烈士的遗像,地下写着“飞夺泸定桥英雄之一”,这会不会是二十二位战士中的一员呢?
抱着一丝希望,王永模找到了杨成武。杨成武看到照片后陷入一阵思索,仿佛飞夺泸定桥的画面又重新浮现在了脑中,他正是了刘梓华烈士的身份,并且讲起了当年红军战士们的故事。
刘梓华烈士
翻过一望无际的草地,越过艰难险阻的腊子口,经过湘江战役突破四道防线,历尽千难万险成功抵达吴起镇!
在这期间,杨成武泪流满面,他的泪水,是感慨中国如今之强大,也是缅怀往日烈士之英勇!
王永模后续有展开了深入的调查,继刘梓华烈士之后王云海、廖大珠、李友林、刘金山、李富仁、刘大贵、魏小三、王洪山等同志们的名字又相继出现在的世人的眼前!
时间来到2007年,在上海又寻求到了赵长发同志的线索,在南昌又找到了杨田铭同志的下落!十二位勇士的光辉事迹已经世人皆知,可仍旧有十位勇士的下落我们至今仍然无从知晓!
重返桥头,黯然神伤书写豪言壮语1986年,为了纪念长征胜利五十周年,在泸定县当地政府部门的邀请之下,七十二岁的杨成武重返泸定桥。
铁索仍旧纵横大渡河江面之上,波涛汹涌反观,杨成武将军终于压制不住内心的情感,眼泪如雨水般纷流而下:“一起经历重重磨难,如今却只留我孤身一人,你们都去哪了?”
杨成武将军
往日战士们胸怀国家民族大业之梦舍生忘死,一往无前投身战斗前先,今时自己孤身一人见证国家民族富强而内心百感交集,一时间挥泪如雨,写下“无边风雨夜,天堑大渡横,火把照征途,飞兵夺泸定。”的豪言壮语来慰问同自己并肩作战的勇士们!
结语杨成武将军一声辉煌灿烂,武可率兵奔赴前线作战,护家国之安完成人民解放大业,文可晚年写书笔耕不辍,扬革命之精神歌颂革命先辈光辉!
《忆长征》、《敌后作战》的著作的出版,向世人展现了我党努力抗争,带领人民一步步走向胜利的精神写照,更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精神财富!
杨成武将军
2004年,九十岁的杨成武将军与世长辞。英雄的传奇一生,最终在一座坟茔墓碑上得以书写!革命先烈精神永远得以延续,英雄勇士事迹永远得以歌颂!
靖远三滩精神探源(张成武)
靖远三滩精神探源
张成武
精神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灵魂。三滩精神是三滩生存和发展的灵魂,是三滩前进的发动机,是三滩克难攻坚的有力武器。
三滩两千多年的漫长历史中,首先是世世代代的三滩劳动人民,他们筚路蓝缕,艰难前行,开发三滩,建设三滩,使今日之三滩脱贫达小康,2023年,甘肃省委、省政府授予三滩镇为“甘肃省文明镇”。其中涌现出许多英雄模范人物,孝老爱亲人物,文化教育名人,军政杰出人才,能工巧匠等。他们是三滩的脊梁和先锋,他们身上体现的精神是三滩的主流精神,他们的精神与三滩广大人民勤劳、节俭、吃苦耐劳、勇敢、智慧、坚韧、向善崇德等精神相融合,构成了鲜明的三滩精神。三滩精神是三滩人民的精神财富,是历史的正能量。笔者认为三滩精神有三点突出精神:
一、开拓创新精神三滩在战国时,牧草繁茂,野树丛生,为羌人畜牧采樵之地。西汉在靖远地区设祖历县,三滩属祖厉县,为屯兵放牧区,有开渠灌田遗址,且有三滩红阳墓葬为证。明正统二年,三滩房氏先祖靖虏卫守备房贵,从安徽合肥引水车灌黄河沿岸高地,命卫兵和三滩居民郭、李、陈、陆等姓,开发吴家崖以下旱地,并率众凿开禹王庙下石洞引水灌溉,使三滩始有水地千亩左右。再如三滩吕氏先祖巩昌府监牧同知吕恒,于明万历四十六年,从中卫调来王得时、张尚贤、虎德、汪可敖、万世勋、张希荣等七杰,修阎家门前大堤,并开挖沣泰渠廿里,中源渠十二里,使三滩水地达数千亩。清康熙廿四年,靖虏卫经历司俞链,又率三滩百姓,开山凿洞,改挖渠口,保证灌溉。清同治时,朱学诗联合徐张等姓,修仁和堤,清光绪时,彭发芝(彭发兴)修兴义堤,任守信修龙兴堤,宣统时,吴锦江、李梦庚(字星垣)、陈颖川(字善伯)、崔钟灵等修边渠堤。民国时,联合村王守信,是县府授予的著名农官,水利老人王国祯、张宏道、王仁寿等,群众口碑均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共产党员、全国人大代表、沣泰渠水管所所长何宏发率领三滩群众,淤地近四千亩,新开支渠四条,长约二十公里,新开排碱渠22条,总长24公里,完成河防工程7处,长约10公里,将沣泰渠延长2公里,现为12公里,使自流灌溉达1.5万亩,电力提灌0.49万亩。植树33万棵,造林带11.6公里,兴修道路22.5公里。省劳动模范、朝阳村党支部书记张烈,率领村民在山坪和朝阳山平田整地1400余亩,试种优质苹果树成功,年总产值850万元,人均增收414元,并办起铜矿、选矿厂、脱水菜厂、木柴加工厂、车队等,以副养农促教,投资300余万元,盖起朝阳初中、圈湾小学、吴湾小学、朝阳小学共四座新教学楼,并建有村文化站(含图书室、秦剧团、放映队、广播室),有力地发展了村文化教育。还有带领群众治穷致富的新田村党支部书记金耀信,联合村党支部书记强卫国,中二村党支部书记周志强、陈发忠,中一村党支部书记谢怀志等。县派干部东湾籍人刘政杰,在20世纪60年代,任三滩蛇湾公社党支部书记,全心全意为民办实事,将人畜推磨变为柴油机带钢磨,并给每个生产队购来架子车十数辆,在旱地压砂,还将小川子和张家坪上水,变旱地为水地,达五百余亩。共增产粮食数十万斤以上,提高了全社群众生产生活水平,功不可没。20世纪70年代初,朝阳村试验成功小麦套玉米带状种植,每亩增产粮食300斤左右,推广至三滩五个村,基本解决了群众吃饱饭的问题。20世纪70年代末,公社副书记李其惠(乌兰镇人)和公社干部徐俊三下宁夏,请来育稻技术员数十名,购来优质稻种,育苗移栽水稻,使三滩种水稻达1.1万亩,亩产平均达650公斤,种水稻还改造了2000余亩盐碱地。三滩人开始自给有余,优质稻米销售省内外。三滩有许多能工巧匠:如石工王守鼎、王璋;发明抽水机、设计制造水磨的魏育贤(字子才);试验稻田养鱼成功的魏克振;车床工耿秉忠;金工李呈祥;木工齐应、朱成美;仿造脱粒机、发明扎扫帚器、方变圆器的吴守勤等。此类人物众多,不可尽数。数十代三滩人民艰苦奋斗,接续努力,锻造了开拓创新精神。
二、报国救民精神东汉后期,为靖乱保民,三滩联合村张氏(上店、渠旁、大壕)祖先张济,诰封镇东将军,济侄张绣诰封破羌将军;明朝中叶,为保边安民,吴湾村、圈湾村吴氏先祖吴瑛,诰封辽东总兵、提督,其子吴瑾由功升靖虏卫千总、镇国将军;清朝康熙乾隆时,为维护国家统一,出了明威将军高琳(新田村、朝阳村高氏先祖);还有靖远游击、山东兖州总兵靳林;明末清初,有怀远将军徐定鼎(新田村、朝阳村徐氏先祖),提戈靖乱;清同治时,有抗八国联军的振威将军张万发和武举、陕西提督中营千总张应虎(均为中二村百忍堂张氏先祖)。1911年,为推翻封建帝制,圈湾村吴锦江加入同盟会,追随孙中山革命;1931年,为救民于水火,联合村在靖远高小任教的张国威(严如),加入中共地下党,为靖远最早的党员;1932年,联合村张世泰,为反抗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参加水泉起义,在王家山战斗中英勇牺牲;全面抗战爆发后的1938年,为驱逐日寇,新田村张震宇(又名张复基,生前曾任青海公安总队政委、天津警备区政委等职,并著有《血与火》一书,享寿百岁)、张震亚(又名张宏仁,抗大毕业,奔赴晋察冀根据地,任战地医院医生,1942年秋,在河北平山县与日军遭遇战中英勇牺牲)联合村王大觉、王国琩、朝阳村郭鸿义等先后去延安上抗大,参加革命。1950年,联合村王琪在海原剿匪战斗中牺牲,同年新田村杨步全在会宁剿匪战斗中牺牲。1952年吴湾村吴川宗牺牲于朝鲜战场;1958年,在平叛战斗中,联合村魏克毅、王定国分别牺牲于青海海南和西藏;1967年,沣泰渠水管所职工吴念宗、张朋真为保护集体财产,与劫匪搏斗中英勇牺牲;1978年,朝阳村军人赵存林,在陕西韩城施工中牺牲。真是“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1949年8月,中共三滩地下党支部书记崔维江、县委委员王大觉等,遵照上级指示,带领近60名党员和群众积极分子多名,逼降国民党兽力运输十四大队(四二支部),缴获枪支44支和大量弹药、粮食、车辆、骡马及其他物资;同年8月下旬,三滩党支部率领的民兵在安宁渡西岸(碱滩),与东岸陡城党支部率领的民兵配合作战,夺取了该渡口汽船、大量粮食和柴油等物资,如数交给解放军,有力支援了解放战争。1951年,为保家卫国,抗美援朝,三滩共有70余名热血青年报名参加志愿军,为全县各乡之首。1936年,由红军第五军军长董振堂率领的西路军进驻三滩时,许多群众为红军推磨做饭,洗衣缝补,支持红军;尤其是联合村爱心人士孙麟,为红军筹粮筹款,并藏红军伤员两名,治愈好潜送归队;新田村村民金正和在大兵道窑洞,为三名受伤女红军送药送饭,伤愈后,亲自去景泰探路,并送其全部归队;圈湾村一吴姓农民,收留掉队姓伍的女红军为养女,待其成人后婚嫁。还有数名家乡青年积极为红军带路。红军爱民,群众拥军,传为佳话。1939年,三滩地下党员张鹏振(字自玉)、崔维江(字静波)组织“救国救民会”,发展会员四十余名,并组织青抗团,发展团员30多名,并举办读书会、演讲会,排抗日戏剧演出,发动民众抗日。三滩一家三代参加人民军队的军人之家有:徐仲瑛、张宏仁、张铭西、贺得杰等九个军人之家。事实证明,三滩人民在亡国灭种关头,具有临危不惧,舍生取义的报国救民精神。
三、崇文重教精神三滩自明清以来,非常重视教育,清康熙卅六年(1697)后,书院、私塾纷纷兴办,乾隆年间,有乡贤在佛殿庙观办学,培育出诸多秀才、贡生和武举人。嘉庆时,雍老夫子在朝阳寺设帐施教,育出德才兼备者甚多,乡民立教泽碑以纪其功。清光绪庠生王定邦,为三滩教育殚精竭虑,三滩百姓在中一村龙王庙,为其树碑纪功。1929年,营子村老学究陆应聘、陆应楷等办了营子初小。20世纪二三十年代,联合村张思良、张思厚等创办了财神阁初小;高应忠等创办了三台初小;朱可教等创办了安宁初小。1933年,经原环县知事李梦庚(字星垣)、原靖远三青团团长徐振麟(字祥民)、原靖远教育局局长陈颖川(字善伯)倡议,在三滩设完小,经县上批准,聘请王瓒(字玉山)、王恺(字元伯)筹建三滩小学,三滩百姓集资大部,县上拨款小部,二位王先生以校为家,尽心尽责,半年建好三滩中心小学,王玉山任校长,王恺任总务长。当年秋季开学招生。并聘陈景蕃、唐善教、魏子才、张鹏振为老师,教育教学质量名列全县前茅。1940年由陆少唐任校长,改为朝阳中心小学,由国民军新三师十九团团长云毓(中共地下党员)赞助500大洋,加之三滩爱心人士捐助,扩建了校舍,修成砖质校门。王玉山、陆少唐、魏子才、陈景蕃、唐善教均为一方良师。从1953年至1967年,东湾大坝人李菁药任朝阳小学校长,并于1958年至1961年兼任糜滩民中校长,他德艺双馨,为三滩教育做出较多贡献。新时期以来,三滩各村积极筹资建校,广大干部、教师和企业家踊跃捐款助学,三滩职中、三滩初中和七所完小均建成新教室或新教学楼。各村荣获县委县政府“为国育才”光荣匾。三滩每年考入重点高中学生在全县前列,每年考入重点大学人数数十,有硕士上百,博士数十人。涌现出全家考上三个以上的大中专生的重教家庭一百余户;并出现陈兆蕃(字荣生)、陈颖川、王瓒、王恺、陆应楷、朱可畏、王治国等15个教育世家。还有何应访、王守廉、马得恒等六个医学世家。还涌现出自学成才多人。其中有中学英语教师王发福,省美协会员王定奎、张克爱、李建明和白银市著名画师朱守正等。还有省书协会员彭学兴、高振礼等。退休老干部孙振,著有《河韵乡音》《纳甲占法》《夕阳西下话萍踪》等书,为《三滩志》写作奠定了重要的基础。白银市青年诗人金发明、市史地工作者何璞瑜,均著述颇丰。著书出版的青年作家有:虎俊英、张建江、丁晓丹、陈玉霞、贾其敏(网络著作两本)等。还出现著名的秦腔表演艺术家、导演寇世英及有名演员景文元、李文和、崔仲安、吴家禄、吴廷宗、张克晓、常秀莲、陈玉梅、贺玲等。乐器演奏方面,有板胡高手贺得才、高尚品、吴廷伟等。司鼓能手吴家举、彭儒林等。值得一提的是新田村中学教师、校长、著名农艺师高兆文,不但教学优秀,而且文章写得好,还有许多科研成果。他撰写了中小学课本上100名科学家简历,惜未出版;并与南开大学教授杨石先合作,从落落蓬中研究出植物生长素;还单独研究出治西瓜枯萎病农药;培养出小麦良种764;甚至钻研出治疝气的特殊穴位,不动手术,针扎一穴,最长一周即可治愈疝气。中国教育在一定意义上是孝文化。三滩近现代出现侍母至孝的李梦庚、赵世行和背瘫痪母亲18年的房永江等大孝人物。教育造就人才,教育改变命运。三滩人崇尚文化,重视教育,一脉相承,深入人心,家家重教育,户户出人才。家庭苦供,学生苦学,教师苦教,领导苦抓。已蔚然成风。从三滩走出的政界(含科教界处级以上)著名人物如朱铭心、吴锦江、吴锦洲丶徐仲碧、徐明、徐进、张乃、吴冠伦、孙晓霖、张强(中二)、马勤、吕鸿柱、王仁斌、吴悦、林世荣、杨恺、李玮、陈正蕃、张强(联合)、寇宗福、陆鉴、徐智、何世禄、李琛(又名李勤)、张兴仁、石保国、吕东明、耿明、周瑜等。军界师级人物有秦镜、于恕、王靖民、张洲等;团级、副团级有:孙立功、崔维英、杨安民、徐保儒、来兴国、秦锦川,何鸿勤、朱永东、杨全彪等。有书法家王瓒、吴廷璠、徐祥民、孙达人、陆少唐、王守鼎、于范(于三)、孙践中、陆鉴等。有齐白石高足、善画菊的徐仲玙;善画牡丹的吴冠伦、吕鸿柱等。还有现代派高级画师张志勇、魏靖达等。著名摄影家有陈尚志、房振国和陆建华等。有著名专家、教授何宏生、张东伟、孙立志、张渊、唐树声、徐世俊、孙全寿、魏孔中、崔富强、马良、张平良、张军良等。还有第十届全国农村致富带头人杨志啸。著名企业家有:虎仁山、安勤、冯常明、高志坚、虎长才、张克安、陈想蕃、张明义、王继珍、李国仁、安毅等。杰出的女性有:徐琛、张颖、高兰花、何朝霞、张治兰、何云霞、张静、王爱玲等。尤为突出的是,三滩出现了房宗荣等数十余人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劳动模范和省部级先进人物,带动了群众向上,促进了社会风气提升。人才众多,不可详叙。长期的历史积淀,形成崇文重教精神。
以上三点精神可形象地喻为“坚韧不拔的拓荒牛精神”“任劳任怨的老黄牛精神”和“俯首竭力的孺子牛精神”。三点精神各有特点,互相联系,互为表里,互相渗透,相辅相成,形成一个整体。提出三滩三点精神,仅为个人浅见。不足之处,恳望领导和同志们提出宝贵意见、建议,使拙文完善,以求为三滩提供精神食粮,促进三滩发展。
2023.08.09.
作者简介张成武,生于1952年,靖远县三滩镇联合村人。1975年6月毕业于西北师大化学系。同年7月分配至定西农学院,从事教育行政工作,1979年10月调三滩职中任教,1990年至2012年依次在朝阳初中丶联合小学丶三滩中学任教,期间任联合小学校长二年,三滩中学办公室主任六年。钻研文史哲及地方民俗文化,爱好写作,曾为靖远,平川、白银等地群众写家谱数册,撰写碑文、祭文等数十篇;2004年主编《三滩教育志》;2021年至2023年,参与《三滩镇志》编纂工作,为靖远县地方志的捜求整理做出了一定的成绩。
33岁男子患癌险丧命!10年后他找到医生:这两句话,我记到现在
来源:钱江晚报
7月中旬的一天,43岁的潘强(化名)赶到浙江省人民医院,特意找到肝胆胰外科主任张成武,复查结束后,他坚持要和张成武合影。
今年是潘强肝癌术后的第10年,“当初我差点没命,说什么也想不到能走到今天。当年,手术前,医生对我说过两句话,给当时绝望的我很大的勇气。”
10年过去了,潘强一直记得那一幕。
33岁时突发肝癌,
差点走投无路
确诊肝癌的时候,潘强只有33岁,已经成家立业,事业小有成就,正是意气风发之时。
“我身体一向很好,头疼发热都很少有过。但那段时间,突然持续低热,身上说不出来的疼。”潘强到当地医院检查,没发现问题,打了几天点滴,时好时坏。
坚持一段时间后,他去县医院做了B超检查,发现上腹部左侧有阴影,医生说情况不太好,建议他做个增强CT。
“我老婆很果断,说既然检查,就去大医院,我们当天就去了杭州。”
潘强没想到,噩梦就此开始。
他很快确诊:肝癌,中晚期,肿瘤巨大,没有手术机会。
“杭州几家大医院跑遍了,还把各种检查结果托人送到上海的医院,都说没办法。”
潘强难以接受,身体的不适加上情绪上的打击,20多天的时间,他从120多斤瘦到100斤左右。
“皮包骨头,又一直高热,吃不下去饭,虚弱,只能每天躺在床上。”
潘强已经记不起当初是怎么转院到浙江省人民医院,住进了内科病房。他也万万没想到这次转院竟然迎来了生机。
“我当时去会诊另外一个病人,我们内科的一位医生拉我去看他:说这个病人挺严重的,让我看看,有没有什么办法。”张成武对潘强印象深刻,“他太年轻了,他妻子也非常坚决,一直说,只要能治疗,什么办法都要试一试。”
潘强也记得那次“偶然”的诊断,“我就觉得,医生如果再说不行,我就死路一条了。”
如果不冒险试试
他可能人就没了
潘强是多发性肝脏恶性肿瘤,肿瘤有20多厘米大。
“他的肿瘤在左侧肝脏,但右侧肝脏也有转移灶,在当时的治疗手段下,他的情况还是比较复杂的,一是比较难切除,二是转移灶部分也难切除干净,另外就是,他一直发热,我判断发热原因是和肿瘤有关,但也不能百分之百确定。”
张成武说,从外科医生的角度来说,如果患者获益大,即使手术风险大,也会去做,或者虽然患者获益小,但风险小,在家属愿意的情况下,也会尝试手术。潘强的情况可谓最差的:手术风险大,术前判断,获益也不明朗。
“如果清除不干净,很可能很快复发,在当时的技术水平下,一旦复发,也不乐观。”
即便如此,会诊后,张成武还是觉得有手术机会,“他肝脏功能都还好,这是最关键的。另外,他已经走投无路了,如果不去冒险试一试,可能人很快就没了……”
奔波了这么久,终于有医生说,自己还有机会,对潘强来说,这无疑是救命稻草。
“做这个手术,压力最大的是我老婆,当时家里人也有不同意见的,觉得要不要再去上海看看。但我老婆觉得没必要。”潘强事后才知道,老婆当初签同意书的时候,手抖到一度无法写字。
手术前,
医生的两句话让鼓舞了他
不管怎样,潘强觉得有了希望,“那个时候,我一直很沮丧,觉得自己活不久了。手术前,张主任对我说过两句话,对当时的我来说,是很大的鼓舞,我到现在都记得清清楚楚。”
一次是,手术前一天,张成武去病房看潘强,对他说:潘强,你不用害怕,我会像对待家人一样给你做手术。
一次是进入手术室后,张成武又对他说:别害怕,你睡一觉就好了。
“对我们病人来说,医生的这种鼓励太重要了,我觉得自己想吃了定心丸。”
潘强是幸运的,手术很顺利。
“我们给他做了扩大左半肝切除手术,肿瘤很大,但成功切除,右半肝有多个小的病灶,当时也都做了切除。”
手术后,潘强很快就不发热了,这印证了张成武最初的判断。之后,潘强做了几次化疗,恢复良好。
“像他这种情况,术后3到5年比较关键,如果复发,也是在这几年内。”张成武说。
那之后,潘强定期来复查。
“我当时没有留张医生的联系方式,有时候复查就找他的助手开检查单,出来后,再发给他们看,所以有几年也没见过他。”
九死一生后
他开始反思
九死一生,博得一命,博得感到庆幸,但术后那一两年,他的情绪却一度低沉。生病的时候,正是他事业发展的黄金期,一切却都被按下暂停键,“看着身边的人一个个如鱼得水,说不难过是假的。”
潘强也自嘲,这就是人的欲望,没命的时候要保命,保住了命,会想更多。
好在,他会自我反思。
“能活下来就是最大的赢家,我要感谢遇到了好医生,更要感谢我老婆没放弃我。我每次去复查,接诊的医生也对我说:你不要想那么多,活着就是最好的。”
潘强开始反思自己的生活习惯:生病前,他年轻有为,过得有些放飞,抽烟、喝酒、吃宵夜、熬夜,所有不良习惯都没落下。
“做完手术后,这些坏习惯我都改了,现在每天晚上10点前肯定睡觉,抽烟喝酒也戒了,天天散步,锻炼。”
潘强还记得,有段时间,他去浙江省人民医院复查,一位打扫卫生的大爷对他说:我每次看你来,只要看到你的脸色,就知道肯定没问题。我在这里这么多年见了太多生病的,你只要记住,医生只治好你30%的病,剩下70%要靠你自己,要有好的心态和生活方式,有害健康的事一定不要做。
“当时,这位大爷说的话也很触动我,我一直记得。”
重翻10年前的影像
医生也很感慨
今年是潘强术后的第10年,他觉得这是非常有意义的一个时间,所以这次复查,特意挂了张成武的号,一定要再见见自己当初的救命恩人。
见到张成武的潘强有些激动,几次眼圈发红,他反复说,“我的命就是你给的,不是那次手术,我可能早就没了。”
张成武自己保留的10年前的潘强的术前影像资料
这次见面也让张成武感触颇多,“他恢复这么好,这么多年也没复发,也是非常幸运,也多亏了他们自己当年的不放弃。”
结束当天门诊后的张成武回到家,还特意翻出了潘强10年前的术前CT和术后切除的标本照片。
“我们现在治疗肝癌有更多的手段,晚期患者获得生存机会的病例也很多。但当年他的病实在太凶险了,一些特殊的病例,我自己都会留存一些患者的影像、图片资料。”
看着CT显示和切除下的巨大肿瘤,想想如今潘强本人的神采奕奕,张成武很是感慨,“我觉得他是越活越年轻了,不轻易放弃就有可能获得新的希望。”
来源:钱江晚报·小时新闻 记者 吴朝香 通讯员 杨陶玉
七十二岁杨成武将军重返泸定桥,泪流满面:你们都去哪了?
前言
长征是红军历史中的一大奇迹,在毛主席的带领下,红军战士们突破国民党的层层围追堵截,屡次在绝境中求得希望,二万五千里的征程,是无数战士们用血肉之躯铺成的光辉道路,更是一位位革命先烈用自己的精神毅力编织出的红军梦想!
纵观整个长征征程,飞夺泸定桥显得格外引人注目!冒着倾盆大雨,红军战士们在崎岖的山路中同督军斗智斗勇,昼夜间奋行二百四十里地,面对敌人的重型枪炮武器,红军战士们没有退缩,前赴后继,硬是踩着铁索建成一座“人桥”,惊险地夺得泸定桥战场的主动权!
而作为毛主席倚重的开国上将、飞夺泸定桥的开路先锋——杨成武,为何五十年后重回泸定桥时却老泪纵横地感叹道:“如今就剩下我一个了,你们都去哪里了?”
杨成武将军
“白袍小将”,于万军丛中屡建奇功杨成武将军十五岁投身革命事业,十七岁担任我军团政委,从军生涯初期便在红军部队中崭露头角,一度被民主人士李公朴先生誉为“白袍小将”!
青年时期的杨成武,在中学期间,他的两位老师都是我党地下党员,在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之下,从那时起,杨成武对我党就充满了无限向往,共产主义的种子就在他的心中悄悄萌芽。
1928年,十四岁的杨成武加入共青团,并且在次年跟随加入老师所组建的革命武装部队——赤卫队。可奈何引起了国民党反动派的注意,双方实力悬殊巨大,因此赤卫队只得从城市转战山林,甚至一度被国民党军队包围。
危急之下,毛主席率领红四方面军前来支援,一番枪林弹雨后,国民党军队被打得溃不成军。经过此战,赤卫队与红军建立了密切的联系,并且后续还跟随闽西红军整编到了红四方面军。
杨成武
在毛主席手下工作的日子,杨成武参加过很多重大战役,屡建奇功,在整个红军部队中名气大噪,成为了毛主席的得力干将!
但当时红军势力不断壮大,威胁到了蒋介石“一家独大”的地位,于是他便单方面否认协定,集中兵力对红军发起进攻。毛主席审时度势,当即决定开启长征征程,以此来保存我军兵力,就这样,杨成武也跟随毛主席开始了长征之路!
长征之途,于艰苦卓绝临危受命长征途中,政委杨成武与黄开湘率领红4团连续突破敌人设下的四道封锁防线,血战湘江,突破乌江重围,抢占娄山关战略点,保卫遵义会议顺利召开,屡建奇功,后续面对国民军的围追堵截,先后参与四渡赤水,跨越大凉山,可最难打的一场硬仗,那绝属飞夺泸定桥!
飞夺泸定桥
1935年,毛泽东、朱德率领红军战士历尽万般险阻完成渡金沙江大业,但奈何无法改变当时困境——前有四川军阀疾驰而来欲劫红军于西部,后又国民军层层攻势欲绝我方后路。
为突出重围,红一团临危受命,组建了一支由十七位勇士组成的敢死突击队,之间漫天弹雨窜梭五度,十七位红军战士虽身临绝境,但凭借着常人无法想象的耐力,与敌人斗智斗勇,从敌人的防御链中硬是打开了一代口子,攻占了大渡河对岸的安顺场。
希望又重新出现在了红军战士们面前,但摆在我们面前的,却只有三艘小船。三万多名红军战士们,就算马不停蹄的靠着三艘小船渡江,那至少也得花费一个月的时间!
但此刻的国民党军又怎会给我们机会?丧心病狂的国民党军为了将红军战士们困在大渡河,烧光了周围所有的船只和粮食。为此,毛泽东与朱德果断决定,攻占离安顺场尚有三百二十里路的铁索桥——泸定桥!
同年6月,这个艰巨的任务交给了杨成武和黄开湘所带领的红四团!接到命令的杨成武看了看地图,心中顿时五味杂陈,不禁倒吸一口凉气!他向黄开湘说道:“足足有二百四十里地!”黄开湘听到后没有说话,点了点头,眉头紧皱。
黄开湘
一夜奔赴二百四十里,然后又要与装备先进武器的国民党守军展开战斗,才能拿下泸定桥!任务固然艰巨,但谁也阻拦不了红军战士们赢得胜利的决心!
赴战征程,历经百般苦难阻挠当天傍晚,杨成武整顿好队伍,临行前向所有将士们喊道:“走完这二百四十里,我们就能拿下泸定桥,兄弟们,咱们出发!”
一声令下,全队士气大增,口号一声接着一声,从队首传至队尾,战士们虽知任务艰巨,但谁也没有退缩,一往无前的走上征程!
黑夜中前行的队伍,仅仅靠燃烧着的火把摸索着前行,路况复杂,同志们就手拉着手一同前进,很多战士们饿着肚子,但却没有一个人喊饿,很多战士们已经累得体力不支,但仍没有一个人叫停!
跟随战士们前行的杨成武,此时虽身心疲惫,但为了鼓励将士们,他仍然带着队伍在前面唱着战歌“拿下泸定桥,圆满完成任务!拿下泸定桥,圆满完成任务……”
杨成武
战士们神经高度紧绷,注意着脚下的每一步,越过蜿蜒曲折山路幽径,又来到了高峻陡峭的悬崖绝壁。山峰矗立,夜间无同名灯火虽无法目睹其险恶之势,但尖石利岩,早就将战士们的鞋底深深划破!
虽是六月初下,但山峰仍然白雪堆积,一股股寒风拍打在战士们单薄的衣袖上,嘴中呼出的热气,随气流升至空中,一团团行进的火把,不仅是战士们行进途中的指明灯,更是整个红军的希望之火!
战士们齐心协力,翻过一道道重重叠叠的高峰大山,跨过一条条险境重生的羊肠小道,终于,经过一夜的奔赴,他们奇迹般地在天亮之前赶到了泸定桥!
身伏铁索,顽强反抗力争胜利只见大渡河河水滔滔不绝,不断翻滚咆哮着,放眼望去,泸定桥的桥板早就被国民军抽走,迎面而来的,只有十三根铁索在层层恶浪上闪出刺骨的寒光!
国民党军观察到红军战士们已经抵达,竟然放声叫嚣:“有种的就过来,看看是你们的步枪厉害,还是我们的机枪厉害!看看是你们的铁索好爬,还是我们的路好走!
泸定桥
反观红军这边,刚刚抵达泸定桥的他们没有任何喘息的机会,黄开湘当即在桥头组织好指挥工作,从队伍中挑出二十二名将士冲锋在前,冒着敌人枪林弹雨般的扫射,握住铁索匍匐前行!
“大家不要怕,胜利一定属于我们!“随着先锋部队中队员的呼喊,大家再度受到鼓舞,一声号响吹起,战士们纷纷争相上桥,准备与敌人血战到底!国民党见大事不妙,在对岸向桥上泼洒起了汽油,随着火柴”刺啦“一声划响,火势迅速蔓延,一度将要烧到红军战士们的身上!!
突击队队长廖大珠看到滚滚热火扑面而来,他没有后撤,反而爬到冲锋队最前端,大喊一声:“同志们,跟我冲啊!“热火在战士们前赴后继的力压下,不再发散出重重烈光!
相继而去的战士们,在国民党军的扫视之下牺牲,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为后边的部队搭建起了一座人桥!
仅有103米的泸定桥,但在敌人机关枪阵的阻挠之下,即使投入两个营的兵力也迟迟未能攻下!但战士们敢于赴死的精神,最终还是堵住了敌人的枪口!驻守的国民党军眼见无法再度抵御我军攻势,立刻派人向后方请求支援。
飞夺泸定桥
可反观他们的大后方,李全山率领驻守在泸定城的川军早就被刘伯承、聂荣臻率领的二团打得溃不成军,溜之大吉了。
守卫泸定桥的国民党军即使作用先进的美式装备,最终也无法阻挠红军战士们获胜的决心!
毛主席听闻泸定桥大捷,当即赞赏杨成武与黄开湘英武果断的指挥风格,向身旁人夸赞道:“白袍小将(杨成武)和斧头将军(黄开湘),即使身临火焰山,他们也定能够踏过去!“
二十二位率队冲锋的战士,最终只有十八名幸存!他们每个人都被记下了战功,并且获得了一身列宁夫,一支笔,一个本子一个碗,还有一双筷子。
虽然这些东西在如今看起来唾手可得,但在当时绝对是军队中至高无上的荣誉。十八位将士淡泊名与利,虽然做出如此巨大的贡献,但他们却明晓组织的困难之处,并没有对组织做出什么要求,而他们的资料,也向浪花一样湮灭在了历史长河中!
飞夺泸定桥烈士浮雕
身居泸定,决心重寻英雄荣光但在泸定县工作的王永模,在看到奔腾翻滚的大渡河后,心中感慨万分,二十二位勇士舍生取义,助我军夺得胜利,他当即心中暗下决心,一定要让这些战士的名字重现展现在世人面前!
经过多方打探,几经辗转,他于1975年来到南昌一座革命烈士纪念馆中,发现了一位名字叫做刘梓华烈士的遗像,地下写着“飞夺泸定桥英雄之一”,这会不会是二十二位战士中的一员呢?
抱着一丝希望,王永模找到了杨成武。杨成武看到照片后陷入一阵思索,仿佛飞夺泸定桥的画面又重新浮现在了脑中,他正是了刘梓华烈士的身份,并且讲起了当年红军战士们的故事。
刘梓华烈士
翻过一望无际的草地,越过艰难险阻的腊子口,经过湘江战役突破四道防线,历尽千难万险成功抵达吴起镇!
在这期间,杨成武泪流满面,他的泪水,是感慨中国如今之强大,也是缅怀往日烈士之英勇!
王永模后续有展开了深入的调查,继刘梓华烈士之后王云海、廖大珠、李友林、刘金山、李富仁、刘大贵、魏小三、王洪山等同志们的名字又相继出现在的世人的眼前!
时间来到2007年,在上海又寻求到了赵长发同志的线索,在南昌又找到了杨田铭同志的下落!十二位勇士的光辉事迹已经世人皆知,可仍旧有十位勇士的下落我们至今仍然无从知晓!
重返桥头,黯然神伤书写豪言壮语1986年,为了纪念长征胜利五十周年,在泸定县当地政府部门的邀请之下,七十二岁的杨成武重返泸定桥。
铁索仍旧纵横大渡河江面之上,波涛汹涌反观,杨成武将军终于压制不住内心的情感,眼泪如雨水般纷流而下:“一起经历重重磨难,如今却只留我孤身一人,你们都去哪了?”
杨成武将军
往日战士们胸怀国家民族大业之梦舍生忘死,一往无前投身战斗前先,今时自己孤身一人见证国家民族富强而内心百感交集,一时间挥泪如雨,写下“无边风雨夜,天堑大渡横,火把照征途,飞兵夺泸定。”的豪言壮语来慰问同自己并肩作战的勇士们!
结语杨成武将军一声辉煌灿烂,武可率兵奔赴前线作战,护家国之安完成人民解放大业,文可晚年写书笔耕不辍,扬革命之精神歌颂革命先辈光辉!
《忆长征》、《敌后作战》的著作的出版,向世人展现了我党努力抗争,带领人民一步步走向胜利的精神写照,更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精神财富!
杨成武将军
2004年,九十岁的杨成武将军与世长辞。英雄的传奇一生,最终在一座坟茔墓碑上得以书写!革命先烈精神永远得以延续,英雄勇士事迹永远得以歌颂!
十大开国上将排名,揭秘萧克赫赫战功下不为人知的一面
开国上将排名:萧克、李达、张宗逊、李克农、王震、许世友、邓华、彭绍辉、张爱萍、杨成武
听多了朱德、彭德怀、林彪这些赫赫有名的开国元帅,估计没多人知道开国上将萧克(1907年7月14日—2008年10月24日),他参加过北伐战争和南昌起义,参与了创建井冈山根据地和保卫中央苏区的斗争。他是我军历史上最年轻的高级指挥员之一:25岁当军长,27岁率领红六军团先遣西征,拉开了万里长征的序幕;30岁率八路军包围北平,建立了敌后之敌后根据地;40岁参与了指挥第四野战军进军中南、直追穷寇,埋葬蒋家王朝,解放全中国的斗争。作为开国上将排名之首,除了军事方面,在其他方面也有突出贡献。
萧克是一位军事教育家。战争年代,他办教导队,担任过红军大学校长、华北军政大学的副校长,为革命战争和我军的发展壮大培养了人才。
萧克是一位作家。在枪林弹雨的战争年代,他写下一部长篇小说《浴血罗霄》。这部奇书,还未出版就被批过两次,50年后才得以出版,并获得茅盾文学奖。
萧克是一位诗人,在戎马倥偬的日子里,他偷闲赋得许多动人的诗篇,记下了他的情感和思考,袒露了他的心路历程。
萧克是一位书法家。他的书法笔走龙蛇,直抒胸臆,展示了他是军人又是诗人的个性。萧克还是一位统领文化军团的总指挥。他率领一百多位专家学者,历经8年,编写出一部史无前例的文化巨著———《中华文化通志》。
图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七一”主题党日,“打卡”开国上将杨得志故居
作者 | 李磊磊、刘伟、李忠旭、黄浩
近日,联勤保障部队某部全体党员专程来到株洲市渌口区南阳桥乡,“打卡”开国上将杨得志故居,开展“忠诚维护核心 矢志奋斗强军”主题教育主题党日活动。杨得志将军故居已有近百年历史,故居旁设有杨得志雕像广场、杨得志纪念馆等场所,在讲解员的引导下,官兵们认真瞻仰学习,感受深切。
“打卡”鲜红党旗映初心“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务……”全体党员深情缅怀,并向杨得志将军敬献花篮,随后高举右手,重温入党誓词。鲜红党旗下的誓言铿锵有力、发自肺腑,映照出官兵们忠诚于党、矢志强军的初心和使命。
“打卡”英雄事迹铸军魂“杨得志将军戎马一生,亲历了我军几乎所有时期的战争,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事业建立了不朽的功勋,被授予上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听完讲解员的介绍,官兵们纷纷感慨:“杨将军功勋卓著、令人钦佩,作为新时代的革命军人,我们要坚定理想信念、筑牢忠诚之魂,积极投身强军实践、参与强军事业。”
“打卡”红色基因传永久在参观杨得志纪念馆时,有三件充满岁月痕迹的旧物引起了官兵们的注意:一枚三级红星奖章,这是杨得志将军第一次获得的荣誉;一支由杨得志将军缴获的勃朗宁手枪;一瓶在红军长征时配发的云南白药。杨得志将军称之为“三件传家宝”,常拿来激励自己,教育子孙革命成果来之不易。
同样让官兵们印象深刻的,是杨得志将军担任济南军区司令员时,带头下连当兵,坚持与战士们同吃、同住、同劳动、同训练、同操作、同娱乐,这是被视为密切官兵关系的“传家宝”——“五同”的前身,“打卡”溯源让官兵们倍感亲切。
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官兵们表示,必将进一步传承和发扬好杨得志将军等革命先辈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矢志强军、拼搏奋进,不断为强军事业贡献力量。
南部战区权威发布
监制:梁启英 田军里 编审:刘道付 姜博西
主编:孙炳祥 责编:汪尚建 版式:侯鲁晋
刊期:第 1734 期 投稿邮箱:nbqjh_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