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吉日

悬灸的三种手法图片(悬灸和艾灸的区别)

悬灸的三种手法图片(悬灸和艾灸的区别)

悬灸与艾灸到底有什么区别?他们的作用效果一样吗

目前,艾灸行业正处于一个发展热潮期,所以现在几乎没有人不知道它了。不仅如此,艾灸还逐渐走入了寻常百姓家,成为了一种用于养生保健和调理身体的方法,并且还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效果,受到了人们的广泛认可。虽然很多人都在运用艾灸,但大多数人对于它都并不是很了解,下面就由我为大家分享一些艾灸的相关知识吧。

所谓的悬灸,其实就是艾灸手法的其中一种方式。根据艾灸的操作方法不同,艾灸分为直接灸和间接灸,而间接灸分为隔物灸和悬灸。从效果来说,直接灸效果最好。但是有一个缺点,就是直接接触皮肤施行灸法,有可能起泡留疤,患者较为痛苦。悬灸则是将艾条悬空,艾条燃点距离开被灸者皮肤一定距离,悬灸不但操作起来比较简单、方便,而且就算是对艾灸零基础的人也可以很轻松的学会。悬灸是临床比较常用的一种艾灸方法,可分为工具悬灸(温和灸)和人工悬灸。温和型悬灸专家推荐用古艾传奇悬灸贴。

要说悬灸与艾灸有什么区别?

那就是一个直接与人体进行接触,一个是与人体之间具有一定的距离,它们之间只不过是施灸的方式不同。在以前的灸法中是没有艾条灸的,只有艾柱灸这一种,所以也只是被简单的统称为艾灸,它是把艾绒直接放置在人体皮肤或穴位上,然后点燃进行施灸,但由于施灸后会在人体上留下疤痕,所以当时关于艾灸疗法也就有了很多的禁灸部位。后来经过人们的研究,就出现了一种新的施灸方法——艾条灸,从此以后就几乎没有什么禁灸部位了,也从而产生了很多的灸法,如回旋灸、雀啄灸、实按灸等等。

悬灸与艾灸除了在施灸方法上有所不同,它们的临床适用症也具有一定的差别。因为悬灸在操作时距离皮肤有一定的距离,对人体的刺激量比较小,所以比较适应于对寒性、虚弱性和慢性疾病进行调理;而传统的艾灸是直接作用于皮肤上,对人体的刺激量比较大,所以比较适应于对热证、实证和急性症状进行调理。虽然适用症不同,但它们在疗效上却并没有什么差别,毕竟“术业有专攻”吗,都有各自的适用领域。

寒湿痹痛、脏腑虚寒、经络瘀阻,真正的悬灸技术干货你拿走!不谢

悬灸是采用点燃的艾卷悬于选定的穴位或病痛部位之上,利用艾的燃烧热量刺激穴位或病痛部位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技术,是传统灸疗方法的一种。悬灸具有温经散寒、扶阳固脱、消瘀散结、防病保健的作用,可用于寒湿痹痛、脏腑虚寒、阳气虚脱、气虚下陷、经络瘀阻等证及亚健康调理。

一、基本操作方法

悬灸的操作方法分为温和灸、雀啄灸、回旋灸。

1.温和灸(见图1):施灸时,艾卷点燃的一端对准应灸的腧穴或患处,距离皮肤约2~3cm进行熏烤,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处灸10~15分钟,至皮肤红晕为度。如果遇到局部知觉减退者或小儿等,医者可将中、示两指分开,置于施灸部位两侧,这样可通过医者手指的感觉来测知患者局部的受热程度,以便随时调节施灸的距离以防止烫伤。

图1温和灸示意图

2.雀啄灸(见图2):施灸时,艾卷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并不固定在一定的距离,而是像鸟雀啄食一样,一上一下地移动施灸,由上而下移动速度较慢,接近皮肤适当距离时短暂停留,在病人感觉灼痛之前迅速提起,如此反复操作。一般每穴5~10分钟,至皮肤红晕为度。此法热感较强,注意防止烫伤。

图2雀啄灸示意图

3.回旋灸(见图3):施灸时,艾卷点燃的一端悬于施灸部位上方约2cm高处反复旋转移动进行灸治,使皮肤感觉温热而不灼痛,一般每处灸10~15分钟,至皮肤红晕为度。

图3回旋灸示意图

悬灸是最常用的灸疗方法,容易操作,安全有效。三种操作方法可单独应用,也可相互结合运用。

二、常见疾病的悬灸治疗技术

(一)胃脘痛(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等)

胃脘痛以上腹胃脘部疼痛为主要症状,多由情志不畅、肝失疏泄、饮食失宜、寒邪犯胃等原因,致使胃气不和或脾胃虚弱而引起。临床表现以上腹胃脘部疼痛为主要症状。不同的证型有不同的疼痛规律和特点以及不同的兼症,可按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诊断。本技术多适用于寒邪犯胃和脾胃虚寒引起的胃痛。

【治则】和胃止痛。

【方法】温和灸、雀啄灸、回旋灸

【操作】

1.取穴:中脘、胃俞、脾俞、足三里等。

2.中脘、胃俞、脾俞先用旋转移动的回旋灸3~5分钟,再用温和灸;灸足三里可沿胃经往返移动回旋灸3~5分钟,再用温和灸;中脘穴用单点灸,其余穴位用双点灸。都要灸至局部皮肤起红晕为止。

3每次取2~3个穴位,每天一次,10次为1个疗程,疗程后间休息2~5天,共3疗程。

【提示】

1.注意调节情绪,忌忧思恼怒。

2.注意饮食宜忌,忌生冷,忌辛辣,忌烈酒,忌煎炸,忌饥饱失常。

(二)痛经(原发性痛经)

痛经为从月经初潮开始,行经前后或月经期出现下腹疼痛、坠胀,经色紫暗、夹有瘀块,伴腰酸或其它不适症状如头痛、乏力、头晕、恶心、呕吐等,但生殖器官无器质性病变。

多由寒凝胞中、气滞血瘀所致。可按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诊断。

【治则】活血通经。

【方法】回旋灸、温和灸。

【操作】

1.取穴:关元或归来、次髎、三阴交等。

2.关元或归来先用旋转移动的回旋灸3~5分钟,再用温和灸;灸次髎可在两侧次髎穴往返移动回旋灸3~5分钟,再用温和灸;灸三阴交可沿脾经往返移动回旋灸3~5分钟,再用温和灸;关元用单点灸,其余穴位用双点灸。都要灸至局部皮肤起红晕为止。

3.每次在下腹部、骶部、下肢部各取1个穴位个穴位,每天1~2次,止痛为止。

【提示】

1.悬灸技术对原发性痛经疗效较好,对于继发性痛经应当结合治疗原发病。

2.对原发性痛经一般1~2次即可缓解疼痛。若要不再发作,可在月经周期经前2~3天开始施灸,每天1次,每个周期3~5次为1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

(三)亚健康调理

亚健康状态多由长期疲劳、精神紧张、不良情绪等原因引起。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如:常常感到精力不足,体力不支,易于疲乏;情绪低落、心情沉重,整天不快乐;记忆力减退,容易忘事;烦躁易怒、心烦意乱,惶惶无措,悲观失望;不易入睡,夜寐不安,梦幻纷纭,醒来仍觉疲乏;食欲下降,胃口不佳;自汗、盗汗、经常感冒等等。本症多由长期疲劳、精神紧张、不良情绪等原因引起。诊断本症以上诸症不必悉具,暂无统一标准。

【治则】调和阴阳。

【方法】回旋灸、雀啄灸、温和灸。

【操作】

1.取穴:体力不支,易于疲乏者取关元、足三里;情绪低落、心情沉重者取脾俞、神堂;记忆力减退,容易忘事者取百会、心俞;烦躁易怒、心烦意乱者取肝俞、心俞;不易入睡,夜寐不安者取百会、神堂;食欲下降,胃口不佳者取中脘、脾俞、足三里;自汗、盗汗、经常感冒者取大椎、膏肓、关元。

2.腹部、背部的穴位先用旋转移动的回旋灸3~5分钟,再用温和灸;灸足三里可沿胃经往返移动回旋灸3~5分钟,再用温和灸;灸百会穴先用雀啄灸3~5分钟,再用温和灸;任脉、督脉的穴位用单点灸,其余穴位用双点灸。都要灸至局部皮肤起红晕为止。

3.每次取2~3个穴位,每天一次,10次为1个疗程,疗程后间休息2~5天,共2~3疗程。

【特别提示】

1.悬灸调理亚健康容易操作,但一般人多不耐心,怕费时间,必须坚持。

2.调整心态。

3.调整生活规律,劳逸结合,保证充足睡眠。

4.增加户外体育活动,每天保证适当运动量。

三、禁忌症

1.中风闭证、阴虚阳亢、热毒炽盛、中暑高热等忌用艾灸技术。

2.咯血吐血等出血性疾病忌用艾灸技术

3.孕妇的腹部和腰骶部不宜施灸。

四、注意事项

1.施灸前,应选择正确的体位,要求患者的体位舒适能持久,而且能曝露施灸部位;施灸者的体位要求稳定能精确操作。

2.施灸中注意观察患者的神色,防止晕灸,如发生晕灸,立即停灸,按晕针处理。一般在患者精神紧张、大汗后、劳累后或饥饿时不宜艾灸,以防晕灸。

3.注意防止艾火脱落而烫伤皮肤或烧坏衣被。如因施灸不慎灼伤皮肤,局部出现小水泡,可嘱患者保护好水泡,不要擦破,任其吸收。如水泡较大,可用消毒毫针在水泡底部刺破,放出液体,外涂烫伤膏或万花油。

4.施灸后,将残余的艾条插入灭火管内或将其浸入水中,以彻底熄灭,以免复燃。

“万能”的艾灸?可知有些病是万万不能灸的哦

艾灸已经成为社会上养身保健的神器,但是艾灸真的是“包治百病”吗?

针灸包治百病?

艾灸已经成为社会上养身保健的神器,无论何种疾病,无论何种体质,无论男女老少都以此法来强身健体,但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引子

中医门诊实录: 刮痧是万能的?

一位女病人颈椎肩部酸痛2个月,基本上一周刮痧最少一次,人说话声音很轻,有气无力,大热天还披着外套,说吹不得风,怕冷的很。

我问她是不是刮痧头当天感觉很好,第二天就又不行了?她频频点头说对。

我告诉她,刮痧只适合体质强壮的人,而且不能多用,多用强壮的人都会体体质变差,更何况你这样的“病夫”以后不要去刮痧了,至少你现在这样的体质体质不适合。

在这个提倡“排毒”的年代,把中医用来祛病的方法倒过来用来保健,想想我都头痛。有机会我好好讲讲针灸、拔火罐那些事。

这是我前几天发的一个小微博,微博的内容是根据门诊真实病人写的,微博发表以后很多网友,包括身边的朋友就问我,为什么呢?今日得闲暇,详细说一下。

什么是针灸?

大家都知道针灸,但是真正意义上了解的不多。首先要搞清楚,针灸是分为“针法”和“灸法”两部分组成的。通俗的讲针法就是把细针插入人体穴位来治病,所以又称为“针刺”。灸法是通过艾条或艾草的燃烧针对相应的穴位来治疗疾病,所以又称为“艾灸”。

针法

针法主要用到的是毫针,因为普通人没有经过专业训练根本不敢自己往身上扎针,所以我这里不做展开,我重点说“灸法”,因为这个中医治疗方法简便易学,社会上特别是一些养生机构运用得很多。但是呢,真正的灸法并不是拿一根艾灸哪里不舒服就到哪里烘一烘就好了,这里面有很多讲究的地方。

灸法正源

自古以来中医治病有个规律,治病的方法是由轻到重的。一般疾病用汤药(就是我们看中医喝的中药),如果汤药效果不佳或者药力不够,那就配合上针刺治疗。如果疾病很重,汤药和针刺都不能取得很好的疗效的话,那么灸法最为治疗作用较强的治疗方法就要“闪亮登场”了。

与大家理解的不同,从治疗的效力来说汤药=针刺,但是灸法要远远大于前2者,因此自《医学入门》中有这样的描述:“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三种主要的灸法

灸法的种类非常多,最主要的是直接灸、间接灸和艾卷灸三大类。

直接灸

灸法的种类非常多,最主要的是直接灸、间接灸和艾卷灸三大类。

直接灸顾名思义就是将艾柱直接放置于皮肤上施灸。与大家电视里看到的不同,根据不同的部位,艾柱的大小是不同的。例如:成年人的艾柱如同莲子大小,如果是灸小孩或者成年人的四肢那艾柱就略小一些,如果是要灸头面部那就如同麦粒样大小。因为是将艾柱直接放置于皮肤上,因此根据治疗时间和程度的不同又分为留下疤痕的疤痕灸,和不留疤痕的无疤痕灸。

疤痕灸:有名化脓灸,此法会留有终身的疤痕,但是疗效显著,对于慢性疾病比如哮喘,老慢支等比较适合。具体做法是在相应穴位涂上大蒜汁增加粘附和刺激作用,将艾柱放置在穴位上,点燃艾柱后必须让艾柱燃尽,然后除去灰烬后再放上艾柱再点燃,具体需要根据病情决定灸几壮(燃一个艾柱为一状)。正常情况在7天左右灸过的部位出现灸疮,5~6周后灸疮会自行痊愈,但是会留下疤痕,不建议在暴露部位施灸,会影响美观。根据现代科学研究疤痕灸是利用局部的化脓炎性反应调动全身的免疫力的方法。

无疤痕灸:此法虽然也是直接灸,但是不会留有疤痕。做法和前者类似不过却别在于不用等到艾柱燃尽,一般烧到四分之一的时候就熄灭更换艾柱再灸。以皮肤发红但是不起泡为宜,一般用于寒性的疾病。

直接灸对于医疗技术和医生的要求很高,不是经过多年的临床训练很难掌握,所以我们一般多见的是间接灸。

间接灸

间接灸:又称为隔物灸,其方法就将药物将穴位与艾柱隔开,常用的药物是姜片、蒜片、盐、附子饼(中药材“附子”研末成粉末,用酒调和成3cm大小,1cm厚薄的饼状物)。从这些药物看出,隔物灸用的药材都是热性的药材,所以治疗的疾病都是寒性的和阳虚的疾病。这些方法治疗热性的疾病是不适合的。

艾条灸

最后我来说说重中之重的艾条灸。老百姓现在自己做艾灸最多的也是艾条灸。那么艾条灸到底是什么病都能治疗吗?艾条灸到底有什么讲究呢?

艾条灸是用纯净的艾条与细草纸卷成的艾卷,将一端点燃放置在相应的穴位处,距离皮肤2~3厘米处进行熏烤,使病人有热感但无痛感为宜,一般灸5~7分钟,皮肤红晕为适宜,不可再灸。

灸法的适用疾病

一、运用灸法能温通经络,祛除寒邪的特点,可以治疗寒邪所致的疾病。

二、利用灸法的火热性质,运用适合的手法可以达到补阳气的作用。对于阳气不足的疾病特别是慢性疾病比如:多年的慢性腹泻、阳痿、遗尿等都有很好的疗效。

三、因为灸法比较汤药来说作用更强,而且针对病位集中,因此对于慢性病有很好的疗效,特别是寒性的疼痛那是“三只手指拿田螺——十拿九稳”,哪里痛灸哪里效果也很好。

说了这么多好处,难道灸法一点禁忌都没有吗,包治百病吗?当然不是,灸法是有禁忌的。

灸法的禁忌

首先,对于有湿热的人群不适合做灸法,大家往往被忽悠说做做艾灸可以祛湿,这里我要强调一下,如果你的湿证是由于脾胃虚弱造成的,那么用灸法来强壮脾胃功能,那么脾胃功能恢复了就可以使湿气排出体外了,这种情况是可以用灸法的。但是现代人营养条件这么好,又辛辣刺激的食物吃得过多,有几个人会脾胃虚弱呢?大部分都是脾胃湿热,脾胃湿热用灸法无疑于火上浇油,只会使症状越来越重。

我的病人时不时地会被养生馆说动去做艾灸“祛湿”,我每次都要苦口婆心地苦劝,还不一定听我的。我这里给大家讲一个小窍门,如果你的舌苔是很薄薄的雪白,那你可以去做艾灸,如果是很厚腻的雪白、舌苔黄色甚至于黄中带黑,那谢谢您,千万别去艾灸!

其次实热证不能艾灸,比如感冒发烧,喉咙痛,急性胃肠炎的发烧,尿路感染的发烧等,有许多应对方法,艾灸无疑是最不适合的。

还有一种情况大家可能不注意,特别瘦、嘴巴很干、特别有糖尿病的病人也最好不要艾灸,一来艾灸火热与糖尿病本身的阴虚内热会叠加造成热邪进一步加重,其次如果不小心皮肤烫伤,糖尿病病人的伤口可以比正常人难愈合的,再加上如果位置正好在不容易愈合的部位,那可就不妙了。

我又来总结啦!

所以啊最后我要说,艾灸是一种疗效很强的中医治疗手段,用来治疗疾病非常适合,但是用来保健可是需要三思而行,如果没有经验丰富的针灸医生指导,普通人很难做到合理的、适度的、准确的手法和强度。特别是热性体质的人,如果有人推荐您做“艾灸”的时候,您可要想一想您到底是不是适合哦!

小小说明

按:本人非针灸专业医生,所述观点来自中医教材《针灸学》、明代医藉《针灸大成》、《针灸聚英》以及本人的临床经验。如有错漏请同行指点,我将及时修改文章,争取把正确的中医观念传播给需要的人,谢谢!

文中插图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