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麋鹿三十五年(内附多张珍贵麋鹿照片)
作者/宋苑、程志斌(北京麋鹿生态实验中心),未经许可谢绝转载。
麋鹿是在1985年从英国重引进回我国的中国特有种,是全世界所有重引入项目里最成功的的15个之一。
这个曾在大江南北驰骋但又于中国灭绝的物种现在生活得怎样呢?
首先,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麋鹿吧。麋鹿(Elaphurusdavidianus)是我们国家特有的平原湿地动物。它隶属于哺乳纲(Mammalia)、偶蹄目(Artiodactyla)、鹿科(Cervidae)、麋鹿属(Elaphurus)、达氏种(E.davidianus),是麋鹿属中唯一现存的动物。
它曾广泛地分布在中国东部的平原湿地上,历史分布最北为辽宁省,南则到达海南岛地区。因其温顺的性格以及生活的环境,麋鹿曾是古人围猎的主要目标。据古籍记载,周武王伐纣后曾举行过一次大规模的狩猎活动,在这次狩猎中捕获了鹿类动物8835只,其中麋鹿就占到了60%。
麋鹿被古代先民视为“祥瑞”,这是因为它有着与其他鹿完全不同的脱角时间。麋鹿是冬至脱角初春角成。因此,从商周时期它就被当时的皇族定为皇家御用祭祀物和御用猎物,并开始圈养在帝王的园囿里。麋鹿的圈养史从商周一直持续到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
事实上,在商周时期特别是周朝之后,野外的麋鹿种群就逐步走向了衰退直至近代最终灭绝。野外种群灭绝的原因除了人类的捕杀外,气候变化也是很重要的因素。所以,清朝以后,人们就只能在南苑皇家猎苑这最后一个皇帝圈养麋鹿的地方见到它了。
1862年,法国传教士阿芒戴维来到中国,他在1865年时在南苑科学发现了麋鹿并把这一珍稀物种介绍回了欧洲,从此欧洲大陆拥有了一些活体麋鹿,它们被饲养在几个国家的动物园里。1894年,北京永定河发水,洪水冲垮了皇家猎苑的围墙,部分麋鹿逃散出去成了周围饥民的果腹之物。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南苑皇家猎苑被八国联军洗劫多次,生活在猎苑里的麋鹿也惨遭毒手,至此,中国境内最后一个麋鹿种群也在本土灭绝了。
当时欧洲仅存的18只麋鹿幸得英国第十一世贝福特公爵救助,被送往乌邦寺庄园休养生息。从此,麋鹿开始了海外漂泊的旅居史。1985年和1987年,第十四世贝福特公爵秉承祖先的遗志,与中国政府、北京市政府达成一致,最终将38只麋鹿送回到了它曾经消失的地方——北京南海子地区。从此,麋鹿开启了重引进回乡路,重新在中国大地徜徉。
到2020年,麋鹿回归祖国已有35年了,除了最初的北京南海子和江苏大丰以外,很多地方都有了麋鹿种群甚至野生种群。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京津冀地区的麋鹿吧。
华北平原在历史上曾是麋鹿的自然分布地,但秦汉时期开始,华北的气候由温暖湿润快速转变为寒冷干燥,众多的湖泊、湿地消失,沧海变成了桑田,植物数量也大幅度减少,这直接导致麋鹿数量迅速减少。所以,至清朝,华北地区仅有北京南苑皇家猎苑里仍有麋鹿种群存在,其他野生麋鹿种群均已灭绝。
在1985年之后,北京麋鹿苑的麋鹿曾被多次输送到华北其他地区,截止2021年,共输出19批次共104只麋鹿,它们被送到11个地方,包括:北京动物园、北京野生动物园、天津七里海国家湿地公园、河北滦河上游自然保护区等地。目前,除了北京麋鹿苑外,京津冀地区尚有10个机构仍有麋鹿存在,共153只。在这10个机构里,值得我们关注的是天津七里海国家湿地公园和河北滦河上游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2011年,天津七里海国家湿地公园接收了来自北京麋鹿苑的10只麋鹿。湿地公园,顾名思义,是最适合麋鹿生活的环境,所以这里的麋鹿也是半散放状态。七里海国家湿地公园地处中国天津市东北部,位于天津市宁河区境内,距天津市区30公里,距北京100公里,距唐山40公里。七里海是世界三大古海岸湿地之一,1992年经国务院批准成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天津最大的天然湿地,也是津京唐三角地带极其难得的一片绿洲。最初放过去的10头麋鹿在这片湿地中过起了半散养状态的生活。
在七里海国家湿地公园的各种旅游攻略里,麋鹿占据了很重要的一部分,是这个对外开放湿地公园内的明星物种。但2015年,根据《天津市永久性保护生态区域管理规定》中在永久性保护生态区域红线内,不允许开展旅游活动这一条例,七里海国家湿地公园关停,并要求今后不再开展旅游运营。此后,这里的麋鹿卸去了对外营业招揽生意的“迎宾”身份,成为了保护区真正的主人。截止2021年3月17日,七里海湿地拥有麋鹿21只,数量比10年前翻了一番。
与七里海湿地不同,河北滦河上游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具有典型的森林、草原、山谷湿地等生态环境,是华北地区重要的生物物种基因库。这个保护区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境内的接坝地区,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地处阴山、大兴安岭和燕山余脉交汇处,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海拔高度在750~1829米之间,是内蒙高原与冀北山地的交错区域,西北邻内蒙古,东邻辽宁,南邻京津。
滦河上游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为滦河上游的自然生态环境,森林、草原生态系统及其生物多样性和珍稀濒危的野生动植物物种,是集典型森林生态系统及野生动植物保护于一身的生态系统类大型自然保护区。最初决定把麋鹿放在这里是为麋鹿在华北地区野放做实验,2008年,第一批10只麋鹿被半散放在了木兰围场近3000亩的围栏中,为真正野放做准备。当时选择半散放也是为了让麋鹿能够慢慢适应当地的气候和环境。2010年,6只麋鹿被野放到保护区的大环境中,但不幸的是,由于麋鹿喜欢去庄稼地里采食从而引起了当地百姓和野生动物的冲突,这次野放失败了。2016年,北京麋鹿苑再次运送10只麋鹿到达这个保护区,这次输送的目的是进行种间调节,补充血缘,提高麋鹿的基因遗传多样性。截止今年1月,河北滦河上游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仍有麋鹿26只。2017年,北京麋鹿生态实验中心曾组织亲子活动赴木兰围场进行野生麋鹿观察,但麋鹿仅出现在了夜间红外相机的镜头里。不得不说,半散放在河北滦河上游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的麋鹿已经开始慢慢适应真正的自然生活,开始学着躲人和保护自己了。
最后,让我们来看看生活在北京麋鹿苑的麋鹿,麋鹿苑地处北京市大兴区,是距离市区最近的一处麋鹿保护地。从1985年的20只到2021年的200只,尽管也经历过一些坎坷,麋鹿的数量有着质的飞跃。截止2020年9月,麋鹿苑共输出麋鹿540只,在麋鹿的古分布地共建立了40个迁地种群,除了京津冀地区外,麋鹿苑的麋鹿还输送到湖北石首,在当地建立了国家级麋鹿自然保护区并顺利完成了麋鹿的野放工作;江西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首次在我国最大淡水湖流域建立麋鹿迁地保护区;辽阳千山,麋鹿最北端古分布地以开展麋鹿的适应性锻炼;以及海南枫木鹿场,完成了麋鹿最南端古分布地的迁地保护种群建立。除了这些,麋鹿苑在麋鹿回归的这35年里还着重打造了麋鹿生活的生态环境,现在这里的麋鹿们可以说是生活惬意且舒适,有大片的水域在夏天纳凉,有丰沃的草地可以进食,还有树林小山坡能够为生育期的母鹿提供躲避的地方。在这片人工湿地里,与麋鹿共存的其他动物也有很多,像牙獐、苍鹭、鸿雁等等,它们都是典型的湿地动物。可以说,麋鹿苑在为麋鹿打造生态环境的同时,也为其他湿地物种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用麋鹿带动环境的改造,让麋鹿成为了湿地生态系统的旗舰物种。现在的麋鹿苑,除了是麋鹿生活地外,更是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和北京市科普教育基地,在麋鹿保护、生态保护、爱国主义教育、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虽然麋鹿保护在中国、在京津冀地区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我们依然时时面对着挑战。在过往的35年里,对麋鹿来说,最大的挑战就是魏氏梭菌病。这个病是肠道疾病,也叫反刍动物肠出血症。得病动物发病快,死亡率高。发病原因通常是食用了被魏氏梭菌芽孢污染的食物。此病曾对北京麋鹿苑、北京动物园、石家庄动物园、以及河北滦河上游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麋鹿造成很大影响,是截止目前麋鹿仍要面对的最重疾病。随着科技的发展,麋鹿疾病防控科学研究也有了积累和起色,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能够研制出专门针对这一疾病的疫苗或者药物,帮助麋鹿顺利度过这一难关。
“国家兴,麋鹿兴”!麋鹿归国已经走过了35载,在这35年里,京津冀地区的麋鹿在人类的帮助下完成了种群复壮。麋鹿这一古老珍稀物种在经历了野外灭绝、本土灭绝、海外获救、荣归故里后,又慢慢走进了人们的视线。麋鹿保护工作已成为世界野生动物保护的“中国样板”,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世界典范”。期待未来我们能再次在麋鹿的古分布地——华北,见到它们在野外湿地奔跑戏水的矫健风姿!
每日一动物:中华鬣羚「zhōng huá liè líng」-四不像
中华鬣羚
【动物简介】:
中华鬣羚(学名:Capricornis milneedwardsii)是牛科、鬣羚属动物。头体长140~170厘米,肩高90~100厘米,尾长115~160毫米,耳长175~205毫米,颅全长280~320毫米,体重85~140千克。体高腿长,毛色深,具有向后弯的短角,颈背部有长而蓬松的鬃毛形成向背部延伸的粗毛脊。有显著的眶前腺,尾短被毛,身体毛色黑灰或红灰色,特别在长鬃和腿部,毛粗,毛层较薄。它的角像鹿不是鹿、蹄像牛不是牛、头像羊不是羊、尾像驴不是驴,因此又被称为“四不像”。
主要活动于海拔1000~4400米针阔混交林、针叶林或多岩石的杂灌林。它们通常冬天在森林带,夏天转移到高海拔的峭壁区。单独或成小群生活,多在早晨和黄昏活动,行动敏捷,在乱石间奔跑很迅速。分布于柬埔寨、中国、老挝、缅甸、泰国、越南。
【动物学史】:
它的角像鹿不是鹿、蹄像牛不是牛、头像羊不是羊、尾像驴不是驴,人们据此将其与驯鹿、驼鹿和麋鹿一起称为“四不像”。
【近种区别】:
中华鬣羚外形似羊,与斑羚属相比角较长、较粗,横脊较大,中华鬣羚比斑羚(Naemorhedus goral)大很多,而比羚牛(Budorcas taxicolor)小很多。
【生活习性】:
中华鬣羚是亚洲东南部热带、亚热带地区的典型动物之一, [6] 主要活动于海拔1000~4400米针阔混交林、针叶林或多岩石的杂灌林。 [4] 它们通常冬天在森林带,夏天转移到髙海拔的峭壁区。单独或成小群生活,多在早晨和黄昏活动,行动敏捷,在乱石间奔跑很迅速。取食草、嫩枝和树叶,喜食菌类。采食多种植物的树叶和幼苗,到盐渍地舔食盐。有时在常规低洼的睡觉的地方,有时也在视角好的隆起地休息。
【分布范围】:
分布于柬埔寨、中国、老挝、缅甸、泰国、越南。 [3] 在中国主要分布于甘肃、青海、浙江、安徽、湖北、江西、四川、云南、西藏、福建、广东、广西和台州等地区。
【繁殖方式】:
秋季发情交配,孕期7~8个月,每胎1仔,有时产2仔。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08年 ver 3.1——近危(NT)。 [3] 列入《中国物种红色名录》——易危(VU)。 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Ⅱ级。 [4] 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易危(VU)。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Ⅰ级。
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二级。
麋鹿的简介
麋鹿又名“四不象”,是世界珍稀动物,属于鹿科。因为它头脸像马、角像鹿、颈像骆驼、尾像驴,因此得名四不像。原产于中国长江中下游沼泽地带,以青草和水草为食物。性好合群,善游泳,喜欢以嫩草和水生植物为食。求偶发情始于6月底,持续6周左右。曾经广布于东亚地区。后来由于自然气候变化和人为因素,在汉朝末年就近乎绝种。元朝时,为了以供游猎,残余的麋鹿被捕捉运到皇家猎苑内饲养。到19世纪时,只剩在北京南海子皇家猎苑内一群。在西方发现后不久被八国联军捕捉并从此在中国消失。直到1898年被英国购买并繁殖到255头,并在1983年将部分个体送回中国。之后有更多的麋鹿回归家乡,并有部分被放生野外。截至2011年8月,江苏盐城大丰湿地麋鹿总数达1789头;2013年6月,湖北石首市天鹅洲麋鹿保护区麋鹿总数达1016头。
据科学家考证,早在3千多年前,中国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就有麋鹿,汉朝以后逐渐减少它曾在中国生活了数百万年,已出土的野生麋鹿化石表明,麋鹿起源于距今200多万年前,距今约1万年前到距今约3000年时最为昌盛,数量达到上亿头,中国境内无论是麋鹿化石点的数目或某个化石点的标本数量都极为丰富,但在距今约3000年的商周时期以后却迅速衰落,直到清朝初年野生麋鹿最后绝迹。
野生麋鹿的最后栖息地是长江口附近沿海地区。尽管麋鹿曾广泛分布于中国东部及中部地区的长江南北,但主要分布中心仍在长江三角洲的沿海地区。它们十分喜爱温暖湿润的沼泽水域,甚至喜欢接触海水,衔食海藻。从1967年至1998年先后出土麋鹿化石12处。考古发现,1万年至4000年前人类遗址中出土的麋鹿骨骼数量,大致与家猪骨骼数量相当。
麋鹿是鹿类动物中较温顺的一种。据人工多年的饲养、观察,麋鹿的奔跑速度不及梅花鹿和狍,发情期的公鹿也不像梅花鹿、马鹿、白唇鹿那样攻击人,而且占群公鹿见到人接近即逃跑。在哺乳期,人给幼仔打耳号、测量时,幼仔的叫声只能吸引母鹿在远处观望,而不像其他鹿那样,母鹿为了保护幼仔而攻击人。雄性麋鹿之间为争夺配偶的角斗也相对温和,没有激烈的冲撞和大范围的移动,角斗的时间一般不超过10分钟,失败者只是掉头走开,胜利者不再追斗,很少发生鹿之间的伤残现象。公鹿占群后,其他公鹿窥视母鹿时、占群公鹿仅用吼叫和追逐等方式赶走对方。以上这些特点决定了它们逃避敌害的能力差,较易被天敌和人类捕杀。
麋鹿性好合群,善游泳,主要以禾本科、苔类及其它多种嫩草和树叶为食。人工饲养其饲料种类由三部分组成: “细粮”包括小麦麸、大麦、玉米、豆饼;大豆秸秆纤维化程度较高是“粗粮”。将“细粮”、“粗粮”分别粉碎,并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加水搅拌、发酵,与此同时,还用鲜嫩、可口的胡萝卜、麦青等“水果蔬菜”来补充维生素。
麋鹿原产于中国长江中下游沼泽地带,在10000年-3000年以前相当繁盛,以长江中下游为中心分布西从山西省北到黑龙江省,在朝鲜和日本也发现过麋鹿化石。后来由于自然气候变化和人类的猎杀,在汉朝末年就近乎绝种,元朝时,蒙古士兵将残余的麋鹿捕捉运到北方以供游猎。在自然界已经灭绝。到19世纪时,只剩下在北京南海子皇家猎苑内一群,约200-300头。1866年,被法国传教士大卫神甫发现并命名拉丁种名,各国公使用贿赂、偷盗等手段,为自己国家动物园搞到几只。1894年永定河泛滥,冲毁皇家猎苑围墙,残存的麋鹿逃出,被饥民和后来的八国联军猎杀抢劫,从此在中国消失。
野生的麋鹿虽然绝灭了,但是通过放养,最终在中国重新建立了麋鹿的自然种群。1986年8月从英国乌邦寺迎归了20头年轻的麋鹿,放养在清代曾豢养廉鹿的南海子,并建立了一个麋鹿生态研究中心及麋鹿苑;1987年8月,英国伦敦动物园又无偿提供了39头麋鹿,放养在大丰麋鹿保护区至今,这两处的麋鹿都生长良好,并且繁殖了后代。
麋鹿原产于中国长江中下游沼泽地带,距今约有二三百万年的历史,动物分类学家将它归类为鹿科,麋鹿属,达氏种。历史上麋鹿共有5 个物种,即双叉种、蓝田种、台湾种、晋南种、达氏种,现存者为达氏种。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麋鹿现身南洞庭湖自然保护区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近日,湖南省益阳沅江市渔政执法人员例行巡护途中,在南洞庭湖漉湖水域发现两只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麋鹿。它们身长2米,因其脸像马、角像鹿、蹄子像牛、尾像驴,故被称为“四不像”。
在一处叫“四港子河”的浅滩上,两只成年公麋鹿出没于绿草丛中,它们好奇地打量着巡护中的渔政管理人员,还时不时轻轻跳起彼此角斗,显露出不羁的野性。
据了解,麋鹿善游泳,喜好沼泽湿地生境,以嫩草和水生植物为食。它们还会伪装,它们的皮毛夏天红棕色,冬天灰白色。雄性麋鹿才有鹿角,它们在野外以角斗来展现自己的战斗力。
自2018年洞庭湖生态环境专项整治行动开展以来,沅江共修复杨树迹地及退化洲滩21.15万亩,完成重点工程山水林田湖草项目建设1.6万亩,为候鸟和麋鹿等珍稀动物提供了更好的栖息环境。
(总台记者 周恬早阳 陈稼 沅江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