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亲人过世,守孝一般要多久?都有什么禁忌?
#古籍里的历史#
文 | 读书君
守孝是指父母或亲属去世后,子女或亲属按照一定的礼仪和习俗,进行一定时间的悼念和服丧,表达对逝者的缅怀和敬意。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百善孝为先,守孝被视为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道德观念和礼仪行为,也为此衍生出不少的礼仪和禁忌讲究。
01 何为“守孝”?在中国古代,守孝的时间一般很长,甚至可以达到数年之久。古时守孝三年,就连朝廷命官也有特定离职奔丧的制度。
按照规定,凡是在朝廷任命的文官,家中的长者父母过世的,都需要辞去官职,谢绝人事,回到老家去尽守孝之道。这种礼仪习俗叫“丁忧”,丁父忧的又叫丁外艰,丁母忧的又叫丁内艰。
在古代,守孝被视为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礼制,如果父母亡故,子女不回乡守孝,被视为大不孝,会遭来非议和批判。
有些人可能很难理解,人死了就是死了,虽然亲人离世是一件极大的悲伤的事情,但是要求人要守孝三年,过着一切从简的苦行僧一般的生活,这种礼制是否过于苛刻和落后?
关于这个问题,早在几千年前,孔子的弟子就曾和孔子“辩论”过,弟子的一番话,把孔子气得不轻。
学生宰予抱怨说:““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
意思是说:“为父母服丧三年,时间实在是太长了。君子三年不讲究礼仪,礼仪就肯定会败坏;三年不演奏音乐,音乐也就会荒废。陈米吃完了,就会有新米代替,钻燧取火的木头轮过了一遍,守孝一年,也就可以了。”
面对这样一个问题,孔子采用了启发性的教学方法问弟子:“父母刚去世没多久,你就吃好喝好,穿得漂漂亮亮的,你心里安吗?”
结果没想到弟子宰予淡然地回了一个字:“安!”
孔子既生气又失望,回复说:“君子在服孝期间,是感受不到世间任何快乐的,所以也就不会去享乐。你觉得自己心安的话,那就去做吧。”
宰予离开了之后,孔子还是感到愤愤不平,说宰予真是“不仁”。一个婴儿从出生到长大,父母抱孩子又何止三年。父母过世,守孝三年,又有什么过分的呢?
儒家强调守孝体现哀悼之情,按照情理应该舍弃一切情与欲的东西,无心讲究奢华享乐,以此来感受亲人过世的悲痛,感激父母曾经的养育之恩,实现对生命的致敬。
都说百善孝为先,守孝也是一种尽孝的表现,是对父母养育之恩的回报。在亲人去世后,为其守丧是一种表达对祖先的敬意和感恩之情的方式。在一些地方,人们还会在清明节等节日为祖先扫墓、烧香、拜祭等,以示对祖先的尊敬和感恩之情。
02 守孝需要注意什么(禁忌)?当然,对于守孝几年的规矩,也有不少人持反对的态度。比如儒家的反对者墨子,就对这个守孝之制做出了批判,认为三年的守孝时间实在太长,实在是个“蠢规矩”。
到底有多少规矩呢?我们可以从衣食住行等方面来看看。
①穿衣方面
在守孝期间,子女或亲属要穿素服,以示哀悼。素服的颜色一般为黑色或白色,不宜使用鲜艳的颜色。基本原则就是要求穿衣简朴,去除一切华丽奢靡,色彩鲜艳的服饰。
在大殓的第二天就要穿上正式的丧服,“五服之人,各服其服”。在服孝期间,不能洗澡更衣,不能剃头洗头等。
②吃饭方面
父母刚过世的三天之内,服孝者不能吃饭进食,保持空腹饥饿的状态,表示悲伤、哀悼。大殓之后,才可以吃少量的东西。服孝期间不能暴饮暴食,只能吃清淡寡味的饭菜,禁食酒肉。传统文化认为,荤腥是不洁之物,与哀悼的气氛不符。
为此,我们在看历史典籍或是影视剧时,常常听到某人在服孝期间消瘦到皮包骨,精神恍惚的状态,这也并非张,空穴来风,而是的确可能发生。
比如历史上的司马光就是一个例子。当年其父母过世,按照宋朝的礼制,司马光必须得为过世的父母守孝数年。苏轼在《司马文正文行状》曾提到此事:“执丧累年,毁瘠如礼”,说的就是司马光为父母守孝数年,瘦到快皮包骨的极端羸弱模样。
③居住方面
为了体现孝道,体现对过世父母的哀悼,住的地方也被要求不能住得太好,简陋为宜。过世者没有安葬的时候,可以在外面搭个简易的茅棚作为起居处。在守孝期间,要深居简出,杜绝一切娱乐活动,晚上睡觉要和衣而睡。孝期三年内不能贴红对联,只能贴白联或绿联。
④出行方面
服孝期间不能参加科举考试,不能娶嫁,不到他人家参加婚丧庆吊,不能进行喜庆活动,如结婚、生日等。因为喜庆活动与哀悼的气氛相矛盾,不符合文化和习俗礼仪。此外,不访友,不与他人有过多来往,不能近女色等。
看看这些罗列的内容,可以想象,守孝并非易事,何止是“吃苦”二字可以形容。每天睡茅草屋,枕烂席,不能饮酒吃荤,不洗澡更衣,不能近女色,不刮胡子等,日子过得完全是“非人”的。
所以墨子等反对者认为,这不能做,那也不能做,天天活在压抑中,长期以往人的身体就会出毛病。加上又不能婚嫁,不能接近女色,国家的新生儿出生率也会降低。人少,国穷,社会的许多工作也无法正常开展,国家就会陷入瘫痪。为此,反对者认为儒家这样苛刻的守孝要求,完全是有害无利。
不过,在古代那个基本上以儒家思想为主流的年代,即便这样的要求看起来过于苛刻,但是传统思想的地位仍旧很难撼动。
也正是如此,在古代,在朝廷命官一旦遇到丧事,都需要告假返乡,回家守孝,不管官职有多大。不过,和现代带薪休假不同,在当时这种丧事一旦辞官回乡,是没有工资可以领的,且三年后再回到朝廷,自己的岗位可能早已被他人顶替上来,想要再恢复到原来的职务,还得重新摸爬滚打一番才得。
比如历史上的欧阳修,在南京做官的时候,因为得罪了权贵,惹来朝廷对他的审察。结果,不审不知道,一审发现欧阳修是个大清官,当地的老百姓将他称为“照天蜡烛”。
后来,欧阳修准备要被升官了,却偏偏遇上了其母过世,而那一次他的晋升机会也就没了。类似这样的例子还有不少,可以说守孝之制是升官之路的阻碍。
也正是如此,一些当官的害怕没了俸禄,丢了工作,遇到丧事都不愿意返乡守孝,又或者故意隐瞒父母的丧事。
当然,一旦被发现,其处罚也是相当严重的。比如历史上的后唐明宗时的孟异,因为隐瞒了母亲的丧事,最后被赐死。
在宋朝,隐瞒丧事继续做官的,一旦被告发,将会面临以下五种刑罚,从轻到重分别为:笞、杖、徒、流、死。到了明朝时,处罚改为杖刑和罢免官职,后来又提高了惩罚的力度,改为充军。
那么,除了有意隐瞒不服孝的,还有没有能够光明坦然不用守丧的情况呢?
有。那就是皇帝要求官员继续坚守岗位的,这种叫作“夺情”,意思是为了表示对皇帝的忠诚、忠心,不得不剥夺对父母的孝。在古代,皇帝之大,大过父母。
能够被皇帝要求继续要求上班,可以说是皇帝给予的最大的“恩赐”了,既不用辞官,又体现了自己能力,且不用背负“不孝”的骂名。比如历史上宋朝的三朝老臣富弼就是个典型的例子,其母过世后,皇帝5次请他坚守岗位。
(注:丁忧要辞官守孝的一般指文官,因为武官需要参与战事,随时要上前线,如果突然被通知要求回家守丧,那么则会导致工作很难开展,引发一系列麻烦。此外,朝廷也是害怕武官假借守丧的名誉,逃避战事。)
03 守孝之制的发展演变总的来说,在古代,守孝的要求比较苛刻。比如守孝期间要穿素服、不饮酒、不剃头、不洗澡等。此外,还要在逝者的灵前供奉食品、香烛等物品,为逝者祈祷、超度等。在一些特殊情况下,还要进行一些特殊的守孝行为,如守墓、守灵等。
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在现代社会,守孝的习俗逐渐淡化,守孝的时间也相应缩短。一般来说,子女或亲属在父母或亲属去世后,会进行一定时间的悼念和服丧,一般为三至七天。这是时代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结果。
当然,在现代社会中,守孝的禁忌也有所简化。父母去世,子女除了要“哭丧”“七”,子女或亲属在守孝期间还要避免参加娱乐活动、喜庆活动等外,其他较为苛刻的禁忌讲究,渐渐被后人所摒弃。
04 读书君说总的来说,守孝是一种重要的道德观念和礼仪行为,表达了子女或亲属对逝者的缅怀和敬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下,守孝的时间和方式都有所不同。在现代社会中,守孝的习俗逐渐淡化,守孝的时间也相应缩短,但守孝的禁忌仍然存在,值得了解和注意。
参考资料:
刘勃著,题不对文[M].2021
星汉,不可不知的3000个文化常识[M].2018
秦永洲著,中国社会风俗史[M].2020
余炳贤著,奇风异俗话大冶[M].2006
对此,你怎么看呢?欢迎留言分享,一起探讨~
图片源自网络,若侵权请联系删除。
喜欢就点个赞、转发分享吧~更多优质内容,请持续关注@读书文史。